郁达夫《故都的秋》与老舍《想北平》的异同

合集下载

故都的秋教案(通用10篇)

故都的秋教案(通用10篇)

故都的秋教案故都的秋教案(通用10篇)故都的秋教案篇1目的:1、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自学能力。

课时:一课时。

重点:加强朗读,品味语言。

难点:课文朗读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步骤:一、板书课题,简介背景(出示投影片1)二、理清思路,划分段落1、课文分四个部分:思秋、绘秋、议秋、恋秋。

2、“绘秋”部分有五幅图画:破屋秋色、街头落蕊、室内蝉鸣、桥头秋雨、庭院秋果。

(依次出示投影片2、3、4、5、6。

学生找出有关段落)三、品味语言,体会意境1、讨论分析“破屋秋色图”。

(出示投影片2)(1)听录音,找出描写对象、景物色彩和人物动作(出示投影片7)(2)反复诵读,体会意境。

(3)归纳品味语言方法1:找出关键词语。

2、讨论分析“街头落蕊”图。

(出示投影片3)(1)听录音,找出关键词语。

(2)品味“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句。

(3)归纳品味语言方法2:比较不同句式。

3、讨论分析“桥头秋雨”图。

(1)学生朗读、品味。

(2)归纳品味语言方法3:体会深层含义。

四、归纳总结,布置练习1、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品味语言的其他方法,如:品味语言方法,诵读精彩文段等等。

2、归纳品味语言的四条方法:(出示投影片8)找出关键词语;比较不同句式;体会深层含义;诵读精彩文段3、要求学生课后诵读,继续品味其他精妙语言,并总结出更多品味语言的方法。

故都的秋教案篇2教学目标要求:1、知识能力目标:抓住“清、静、悲凉”这个牛鼻子,理解情景关系;学会反复诵读,品味语言,增强语言的感受力;学会知人论世,分析文章。

2、过程和方法目标:诵读品味重点语段,通过意象比较明了作者感情特点;联想想象,身临其境,以体会意境。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在自然中感受生活的热情;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秋蝉、秋花、秋雨、秋枣等意象中蕴涵的情感;掌握文章运用对比、比喻等多种手法摹写故都秋的方法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眼中秋“清、静、悲凉”的原因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自古文人多悲秋:屈原在《湘夫人》中惆怅地歌唱:“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论语文教学的有效提问

论语文教学的有效提问





美 国教学法专 家卡尔汉 曾经说过 : “ 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 、评价教 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 现预期 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 。 ”笔 者认 为 , 从 这个意
义上说 , 要 提高 中学语 文教学 的有效 性 ,就必须提高 其提问的有效性 。 而
且, 笔者还近一步认为要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教师 首先要认真研究教学
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如教学
在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 同
时 ,更有助于学生独立 的思考力的培 养。 6 . 运用性提 问。运 用性提问的 主 要 目的 ,是引导学生把解决此 问题 的 知识 、 方法 、 思路 用于解决彼 问题 ,
论所谓适度性的问题,应该是让学生

目标和教学内容 ,并在认 真分 析学情 的基础上 ,一方面精心预设课 堂提问 , 方面在课堂教 学中 ,又要创设 巧妙 的问题情境的创设而生成适 当的问题 。
其次 , 要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教师还应该 对课 堂提 问适 当分一下类 。一般情
况下 , 人们 习惯上将课堂提 问分为 以下六种 :回忆性提 问、理解性提问 、分 析性提问 、 综合性提问 、 评价性提问和运用性 提问。下 面,拟结合一些教学
以检查学生 的预习情况 , 叉 可以调动学生对新 课的学 习兴趣 。同时 .它也 可 以帮助学生巩 固强化相关的知识 。而在复习总结环节 ,也可以运用 回忆性提 问。例如 ,为总结某一单元 的主 旨和艺术特色 ,梳理相关的知识及其运 用 ,
我就常常利用 一节课结束前 的几分钟的时间,简 明扼要地对本节内容进行 回
之围 》 的内容 ,来认识 司马迁评价项 羽 “ 自矜功伐 , 奋 其私智 而不师古” 的观点等 。应该说 , 这类评价性提 问

高一语文课文精讲:1.2《故都的秋》(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一语文课文精讲:1.2《故都的秋》(新人教版必修2)

故都的秋(课文精讲)【思考导学】1.文题《故都的秋》,为什么不叫《北平的秋》?如老舍的散文《想北平》。

[《语文读本》(三)]文章重点写北国的秋味,为什么不叫《北国之秋》?为什么多次提到南国之秋?答案:“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物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北平”“北国”只能点明描写的地点,却表达不出以上深沉的意蕴。

北国秋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而南国秋则具有“慢”“润”“淡”的特点。

作者多次提到南国之秋都是为了烘托对比北国秋的特色,以南国秋天“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来烘托故都秋色的味道醇厚、浓郁。

以南国秋的“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来烘托北国秋的色彩浓重(枣子红透、牵牛花的蓝白之色)、天之高远(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使人处于其中,回味隽永。

2.故都秋的景物应是丰富多彩的,为什么只选取了几处平常景物来写呢?以什么为顺序和线索组织成文呢?答案:这是由作者的思想所决定的。

清代学者王国维有“一切景语皆情语”之说,点明了作家笔下的景和物都是依附着一定情感的,而这情感又多是作家本身的情感历程的再现,文中的秋花、秋雨、秋光、秋声……等这些景物的清闲、幽远、幽静、落寞、衰弱、萧条,表面看都是秋的真实色彩,实际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是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的自然融合。

在故都,火一般的红叶,明镜似的昆明湖水,都显示着“秋”的韵味,但因为作者身处的时代,在作家的内心投下了深远的忧虑和孤独者冷落之感的阴影,作者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自然就笼上一层主观感情色彩。

在写作顺序上,既不是以时间为序,也不是以空间为序,应该说是无序的,这正是散文形散特点的体现。

作者所写的这些秋景在文中的位置并不是必然的,但是我们读起来却觉得很自然,没什么不妥。

这是因为这些景物都具有“清、静、悲凉”的共同点,都“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语),笼上了一层浓郁深远的忧虑和冷落之情。

《想北平》与《故都的秋》比较阅读

《想北平》与《故都的秋》比较阅读
18、红豆又叫相思子。王维诗歌中的“红豆”,表达的是爱情或友情;李龟年在安史之乱中唱曲里的“红豆”,表达的是故国或故友或家国之思。(3分)
(计划用时5分钟)。
七、总结(计划用时1分钟)
通过对两篇散文和两首唐诗的比较阅读,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是比较阅读,即对不同作家创作的相同或相似主题、写作对象的比较阅读,也掌握了比较阅读常用的“知人论世”的方法,希望同学们能在今后的学习中学以致用。
2、表现手法
二文都运用对比手法对故都进行烘托。《故都的秋》中,郁达夫拿南国之秋来与北国之秋做比,因为郁达夫是南方人,这样对比,自然真切得很,突出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老舍呢,好像觉得国内的城市很不够味,干脆将列为欧洲四大名都的伦敦、巴黎、罗马和堪司坦丁堡来做北平的配角,越发衬得北平的那种复杂而又没有边际的特点突出了。最关键的是北平的特点令作者心安,回到北平,就像久别的游子匍匐在母亲的脚下一般恬适、平和和满足。而且老舍在写到北平的果子多时,还特意拿了令人产生隔阂的美国橘子来和新鲜上市的带有浓厚自然气息的黑枣、柿子作比。相形之下,那份北平人特有的自豪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读到此处,我们仿佛看到了老舍先生脸上的那份自得不已的神态。
为了在欣赏风景时有多方面美的感受,郁达夫积极调动各种感官捕捉故都的秋味,然后又将这种种感觉细腻地描绘出来,使读者也跟着他欣赏这一幅幅古都的秋的美丽画卷。这些画卷中他着上了碧绿、蓝、灰、青、淡绿、微黄等清新淡雅的冷色调,尽管没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鲜艳夺目,没有“吹落黄花满地金”的金黄灿烂,但它们带来的视觉享受并不逊色。试想这样幅画面:天空是碧蓝辽阔的,天与地之间,或出现一两只灰色的驯鸽,地上点缀着蓝色的牵牛花、淡绿微黄的枣子,谁能不从中感受到故都秋的美、秋的情趣呢?然后,作者又从摒弃皇城人海的热闹喧哗,敏感的听觉捕捉到了“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衰弱的残声”,都市闲人的“缓慢悠闲的声调”,再加上“息列索落”的雨声,这些独特的音响合奏出一曲新“秋声赋”,秋的悲凉此时是阵阵袭来,故都独特的秋味就更浓了。然而,都达夫仍不放弃寻觅,他踏上“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的落蕊,感受着那“一点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郁达夫是那么全方位地感受着北平的秋,欣赏着北平的秋!但这仍然只是一种比较浅层次的感受。

故都的秋(上海教材高二下)分析

故都的秋(上海教材高二下)分析

语言赏析: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 来得悲凉。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 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 多雨而少风。
22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 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 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见 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见青天下驯 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 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 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 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 牵牛花,我以为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 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暴露,自我表白。
5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秋风秋雨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 。
王维《山居秋暝》 欧阳修《秋声赋》
苏轼《赤壁赋》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事物
色彩
感受
声音
感受
18
事物 芦花 夜月 柳影 碧空 驯鸽 牵牛花 槐蕊 青布 灰沉沉的天底 枣子 尘沙 灰土
颜色
灰白色 青蓝色 暗黑色 紫黑色 淡绿 微黄
感受
19
声音
虫唱、钟声、蝉声、 雨声、鸽声、人声
景物 秋色 秋声 秋味
感受 清 静 悲凉
感受
20
情 景 一
以 景 显 情
以 情 驭 景

21
6
“秋”是中国传统文人笔下 一个离不开的文学主题。作为一 个愿意传承传统文化的作家,郁 达夫当然也愿意从“秋”入手描 写“故都”北平。但是由于时代 的进步,作者郁达夫在秋的意境 的传达上,与传统诗文相比,又 有了继承与创新。

《故都秋》(说课稿)

《故都秋》(说课稿)

《故都秋》(说课稿)《故都秋》(说课稿)一、说教材关于作品的原生价值:《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作者的主观色彩和景物的客观色彩的和谐统一,是本文的一个特色。

色彩,作为美学上的概念,具有两个方面的内容: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无不带有自身的某种色彩,即客观色彩;客观存在反映到人的意念上来,它的色彩便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即主观色彩。

这两种色彩在郁达夫的笔下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关于课文的教学价值:该文被选入职高语文课本(人教版)第二册第五单元,是课内阅读课文。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散文的阅读与欣赏,要求理解课文所表现的丰富的感情及蕴含的哲理,了解散文各具特色的艺术表现手法,品味散文优美而风格各异的语言。

所以在教学思路上,先努力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当中,通过听读、朗读,充分感受文章中所描绘的画面,感受这些景物的客观色彩,再让学生在老师的指点下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实现与文本(作者)的对话,感受作者的主观色彩;同时感受本文自然细腻的语言风格。

体现在教学目标中,该文作为文学作品的原生价值和它被选入教材后的教学价值则达到了完美的契合。

二、说学情由于本文的写作年代与学生的生活年代的差异,作者的生活阅历和学生的人生体验的差异,学生要克服自身“前理解”的障碍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情味可能有些困难,所以教师要在必要的时候作点拨,使学生能在与教师、同学对话的基础上,调动自身的体验,比较顺利地与文本进行对话,比较充分地感受作者在本文中所流露出的情感。

三、说教学目标(一)、诵读课文,感受文中清、静、悲凉的秋味;(二)、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向往和作者内心的忧思、孤独感;(三)、理解散文的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特点和表达艺术;四、说学习重点:通过细细品味语言,感受秋景秋味,体会作者的情感世界。

五、说学习难点:理解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培养初步的鉴赏水平。

《想北平》阅读练习及答案(四)

《想北平》阅读练习及答案(四)

《想北平》阅读练习及答案(四)四、本大题共2小题,共7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想北平(节选)老舍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

啊!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

这不但辜负了北平,也对不住我自己,因为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

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

可是我说不出来!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

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

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虽然“近似”两字要拉扯得很远——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

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

自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

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论说巴黎的布置已比伦敦罗马匀调得多了,可是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

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几乎是什么地方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

这种分配法可以算——在我的经验中——天下第一了。

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的喘气;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周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

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

况且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与西山呢!好学的,爱古物的,人们自然喜欢北平,因为这里书多古物多。

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板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欣赏性阅读,揣摩景物描写中所融入的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情趣,并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引导学生带着美好感情朗读,通过品味语言深入体会作家内心的美好情操,感受人文精神和故都情结。

教材分析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在那个时代,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的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

教学的重点有二:一是指导学生通过品读,整体感知作者扣住文眼,从三个方面描写景物并赞美故都的秋,进一步揣摩景物描写中所融入的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情趣。

二是引导学生带着美好感情朗读,深入体会作家内心的美好情操,感受人文精神。

其中由体会作家内心的美好情操到感受人文精神是教学中应突破的难点。

教学准备① 课文配乐朗诵及《秋意》排箫演奏曲录音,②秋天风光录像,③PowerPoint课件,④多媒体播放设备。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提问谈话,简介作者,导入课题1、引导谈话:现在已是秋天了,秋天来临之际,你感受到了什么,中国历代文人骚客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情景?中国历代诗文写“秋”,似乎总是“却道天凉好个秋”,或者“秋风秋雨愁煞人”,凄清悲愁是主流:如杜甫《月》的“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柳永《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马致远《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也有些欣喜欢快的调子:如刘禹锡《秋词一首》“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而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则把秋色写得生机勃勃:“万类霜天竞自由”。

而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天,又是怎样一番情致……2、作者简介(PowerPoint幻灯片播放):郁达夫(1896-1945),名文,字达夫。

浙江富阳人。

现代作家,诗人。

他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据说他家藏书4万卷,郁达夫在少年时就全都翻阅过,打下了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和老舍的《想北平》都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两位作者都以极真挚和细腻的笔触抒写了对古都北平的爱,但是,细细品味,两人对北平这个古老都市的体会和感受实际上是有区别的。

这个区别简单地说就是郁达夫写的是“眼中”的北平而老舍写的却是“心中”的北平。

一、“眼中”的北平
郁达夫出生于江南,他对北平有一种外乡人似的新鲜好奇,因为南方的秋“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气”,所以,他“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想饱尝这故都的秋味,可以说,他是以赏玩家的身份欣赏北平的,“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里一坐”,郁达夫就是这样悠然惬意地开始欣赏北平。

既然是欣赏风景,所以,首先,他选择的是符合自己审美情趣的景物。

郁达夫是一位敏感多情的作家,在20世纪30年代的旧中国,为了谋生,他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的愁苦与哀痛,他的心已被一种“悲凉”的情愫充斥,即便是面对他所喜爱和眷恋的北平的秋景时,他也是带着一种沉静寡淡的心境。

所以,他不会选择恢宏的皇家宫殿园林,不会选择热闹的前区,不会选择优美的名胜古迹,他选择的是“一椽破屋”、“蓝色的牵牛花”、秋槐落蕊、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这些“清、静、悲凉”,但却投合他心境的景物。

其次,为了在欣赏风景时有多方面美的感受,郁达夫积极调动各种感官捕捉故都的秋味,然后又将这种种感觉细腻地描绘出来,使读者也跟着他欣赏这一幅幅古都的秋的美丽画卷。

这些画卷中他着上了碧绿、蓝、灰、青、淡绿、微黄等清新淡雅的冷色调,尽管没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鲜艳夺目,没有“吹落黄花满地金”的金黄灿烂,但它们带来的视觉享受并不逊色。

试想这样幅画面:天空是碧蓝辽阔的,天与地之间,或出现一两只灰色的驯鸽,地上点缀着蓝色的牵牛花、淡绿微黄的枣子,谁能不从中感受到故都秋的美、秋的情趣呢?然后,作者又从摒弃皇城人海的热闹喧哗,敏感的听觉捕捉到了“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衰弱的残声”,都市闲人的“缓慢悠闲的声调”,再加上“息列索落”的雨声,这些独特的音响合奏出一曲新“秋声赋”,秋的悲凉此时是阵阵袭来,故都独特的秋味就更浓了。

然而,都达夫仍不放弃寻觅,他踏上“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的落蕊,感受着那“一点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

郁达夫是那么全方位地感受着北平的秋,欣赏着北平的秋!
二、“心中”的北平
老舍与郁达夫不同,他生在北平,长在北平,他所有的一切都已经和北平血脉相连。

老舍给我们描绘北平,不会像郁达夫那样带着观赏者与风景之间的间隔感,北平在他眼里呈现出来的也不是客观的风景,而是与“我心灵相黏合的”物我交融的记忆,“每个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个思念中有个北平”。

他不是客观地冷静地观赏,他完全是用心在倾诉,倾诉整熬二十年来观察到的北平,感悟到的北平,享受到的北平。

所以,他写的北平,更注重写出“我”——“一个贫寒的人”,一个知识分子,一个热爱依恋北平的人对北平的种种感觉。

首先,北平是安适的。

这种安适感,老舍用了一个深情的比喻,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它可以让“我”“面向积水潭,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蜒”,“快乐地坐一天”。

这种安适感甚至让四大历史都城都黯然逊色,如巴黎,或太“热闹”,或冬“旷”,还有“许多地方使入疲乏”,如果让“我”住在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疾苦”,而只有北平,“完全安适”,“让我无所求也无所怕”。

其次,北平是自由的。

北平以其宽大的胸怀容纳它的子民,“在建筑的四周都有空闲的地方”、“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与西山”,北平没有城市的人流拥挤、建筑林立,北平人也不会被压挤被冲击被围追,它“可以使人自由地喘气”,北平以其合理的布局,留下了都市难得的空闲,也孕育出一代文豪——老舍。

再次,北平是自然的。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曾是多少中国文人渴望的理想的生活境界,而老舍不用去“桃花源”寻觅这种境界,北平,这个古老的都城.让老舍享受到了这种“清福”。

花草蔬菜果子是那么便宜,更可贵的是“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诗似的美丽”,“果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

这哪是都城的生活,这简直就是在大自然的环抱中,随处可以看到生机勃勃的植物,随时可以品尝到如此新鲜的水果蔬菜。

北平的自然感,让老舍远离了城市的拥挤、压抑、疲乏,心灵得到真正的放飞,那种“悠然见西山”的感觉,即使是陶渊明再世也会自叹不如的。

“眼中”的北平和“心中”的北平,缘自于两位作家不同的生活经历和对北平不同的感情,但是,它们都是美的,都是真的北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