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故都的秋》讲课实录教学目标:?1、?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2、?感受文本精致细腻的悲凉美:?1、?、。
2、?感受文本精致细腻悲凉美方法:整体感知朗读品味自主、合作、探究?秋是四季中意蕴最丰富的季节,文人墨客,“清”“静”“悲凉”不是空穴来风,它来自作者对故都秋景的客观感受上。
作者是怎样细致入微的刻画描写这几幅秋景的呢?学概括?(研讨结束,学生发言)生:具体写了“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鸣”、“凉”“秋果胜景”等五幅画面。
在五幅画面中,作者是从些方面来写秋的??:作者从秋声和秋色两方面(角度)来细致入微的展开描写。
?郁达夫博学多才,对中国的古典诗文有很深的造诣,尤其是对古诗,他更是痴情过人,因而,在他的散文创作里,便自觉不自觉的借用了古典诗歌的美学观,是自己的散文到达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
如果说朱自清的散文《春》是一幅色彩欲滴的油画,那么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便是一幅素淡典雅的大幅水墨了,作者写秋景来表现清、静、悲凉学习散文要从不同的角度揣摩品味文本语言,学会咬文嚼字,去体悟文字后面的情感,做好重点词、句、段的批注圈点。
还要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身临其境,感受作者心灵的博动。
三、重点研读师:学习散文要从不同的角度来揣摩品味、评价文本的语言,学会咬文嚼字,做好重点词句段的批注圈点,我看到有许多同学已经开始小声的交流了,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依次对五幅画面进行鉴赏,把自己在阅读中的收获感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最后推荐一名同学总结发言。
(讨论结束,学生发言)“小院秋晨”赏析生:我们鉴赏的是第三段“小院秋晨”生:我觉得“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写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
《故都的秋》公开课课堂实录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故都的秋》公开课课堂实录(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先来读这段话。
生(读):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郁达夫的妙文。
师:研读文字,你是否可以说出郁达夫的作品有什么特点?生:可以表现山水的特色。
生:应该有对山水的理解。
师:还有画一样的美。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画本同源。
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他的散文—生:《故都的秋》。
一任务准备(课前自学)师:任务准备要求:①通过阅读资料了解作者郁达夫生平和创作背景。
②认真朗读几遍课文,初步感知《故都的秋》的景物、意境和语言的特点。
(圈画文中的字词)师:如诗如画写散文的郁达夫,对“故都的秋”描绘了几幅秋景图?生:五幅图师:一共有哪几幅呢?从最上面的秋院图开始,顺时针读下去。
生:秋院图、秋蕊图、秋蝉图、秋雨图、秋果图。
师:今天我们真正探讨的地方在这里,郁达夫不仅是散文家,还是位小说家,更是一位深谙文学创作规律的理论家。
他说:“原来小品文字可爱的地方,就是细、清、真三点。
”细、清、真是什么?生:细腻、真实、描写平淡。
生:清新。
师:这正是小品文的原则所在。
今天我们真正探讨的地方就在这五幅图画。
二任务实施核心任务:①想一想故都的秋的特点是什么?②通过品味“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这五个场景中的景物特点,体验作者构筑的审美意境。
③尝试选择五个景象中最喜欢的一个配一幅插画,来表现你所理解的《故都的秋》的意境。
水彩、油画、素描等不限。
任务说明:①请注意文本意象的刻画和表达,不要脱离文本创作。
②请在你的配图上注明是五个场景中的哪一个。
当然也可以在旁边写上文章中的一些语句或者配上一些解说。
(自学完成)三任务评价交流编辑部要新出版郁达夫的散文集《故都的秋》,向社会征集插画,收到了同学们踊跃的投稿,请在座的各位编辑品一品郁达夫描绘的秋景秋意,听一听画者是怎么理解郁达夫笔下秋天的景物和意境的,评一评哪幅画最好地传递了故都的秋味可以从色彩、视角、动静、细节、炼字等角度进行赏析师:视角是什么?生:作者对待一个事物的看法、观点和角度。
关于故都的秋教学实录5篇

关于故都的秋教学实录5篇关于古都的秋教学实录精选篇1一、激情导入秋,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
从古至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
名篇和佳句举不胜举,名篇如(和学生一起列举)王维的《山居秋暝》、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刘禹锡的《秋词》二首、欧阳修的《秋声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峻青的《秋色赋》等。
佳句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独立寒秋,湘江北去”、“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等。
这些诗句,有的描写了秋的肃杀凄凉,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的绚烂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
著名现代作家郁达夫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独领20世纪30年代写秋散文风骚的精品散文《故都的秋》。
二、赏析文本(一)学生质疑,师生共解。
预习此文后,大家产生了一些什么问题,还想知道一些什么?要有建设性,有价值,是导学教程上找不到的。
时间有限,机会不多。
学生白程质疑:“文题是《故都的秋》,故都即北平、北京,为什么不就叫《北平的秋》?”教师把问题“踢回”给学生,学生丁月红回答:“‘故’字充满了眷念之情,且‘故都’蕴藏着深深的人文底蕴。
”教师给予肯定,并补充:“‘故都’的人文底蕴,与‘秋’的自然景观,相互辉映,相得益彰。
”学生陈杰:“题目为《故都的秋》,写北国的秋,为什么在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南国的秋?”科代表刘常娥举手回答:“通过南国的秋,来反衬北国的秋的特点。
”教师“步步紧逼”:“什么特点,能具体点吗?”学生看书,回答:“以南国之秋的‘慢’‘润’‘淡’来突出北国之秋的‘清’‘净’‘悲凉’。
”教师补充:“间接描写的神来之笔,意在抑此扬彼。
”学生王玲满脸困惑:“文末的一句话‘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我好像读不懂。
”教师因势利导:“你想想,这句话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王玲稍作思考:“对比、比喻。
语文《故都的秋》课堂教学实录

语文《故都的秋》课堂教学实录语文《故都的秋》课堂教学实录师:今天我们学的是一篇自读课本《故都的秋》(板书课题、作者)请大家齐读两遍课题,揣摩揣摩,这个题目告诉了你生:(齐读两遍,一生举手)这个题目点明了所写内容师:能从语法分析着眼,说得再具体明确一些吗??生:“秋”是中心词,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是写秋景;“故都”是修饰语,限定了是北京的秋景师:“限定了是北京的秋景”也就暗示了什么??生:暗示了所写之秋是故都所特有的师:很好!“故都的秋”有哪些特色呢?这些特色集中体现在哪些段落的描写之中呢?请大家采用观其大略的跳读法,快速识别景物特色概括的词句,标出集中写景的段落。
看谁读得又快又好生:(快速翻阅圈点,一分钟多一点便有举手发言者)“清、静、悲凉”是故都秋的特色师:大家说,对吗??生:对(齐声)师:(面向答题)你为什么读得这么快这么准?介绍介绍经验生:好的散文一般是开宗明义,点出文眼或主线,所以读散文开头句特重要师:你能举出学过的课文例子来证明一下吗??生:如《荷塘月色》开头的“心情颇不宁静”,《绿》开头的“惊诧于梅潭的绿”。
师:说得很对,只是不全面。
散文的眼有的居首,有的在尾,有的位中,只是首尾居多,所以常说瞻前顾后是快速把握散文要义的诀窍。
本文开头的“清、静、悲凉”确实是全文的眼。
那么集中写景的在哪些段落??生:在3~11段师:你能推断一下,本文的重点在什么地方??生:在3~11段师:理由是什么??生:3~11段是文章写景的主体,也是文章的重心所在师:说得好。
我来诵读文章的主体部分,你们眼耳手脑并用,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圈起呈现色彩的词语,二是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名。
下面就请大家顺着我诵读的导引,神往故都,观秋色,闻秋声,品秋味(教师范读,以低沉舒缓的语调,渲染出课文所描写的“清、静、悲凉”的气氛,将学生带入“故都”特定的秋境之中去感悟)?大家听完了,再复查一遍,看看描绘秋色、秋声的词语是否找全了,尤其要注意那些间接描写的地方生:文中写秋色的依次有:芦花、柳影、夜月、碧天、牵牛花、枣子师:还有要补充的吗??生:“牵牛花”作者最喜的是蓝色,我以为用“蓝朵”概括更具体一些。
《故都的秋》教学实录

《故都的秋》教学实录一、课程导入师:同学们,在四季之中,秋常常能引发人们无尽的情思。
有人说秋是丰收的喜悦,有人说秋是寂寥的伤感。
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去感受他眼中独特的秋意。
二、作者与背景介绍师: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郁达夫。
郁达夫是一位现代作家,他的作品风格独特,充满了对生活的感悟和情感的抒发。
(展示 PPT 上关于郁达夫的介绍)师:这篇文章写于 20 世纪 30 年代,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作者身在北平,内心有着复杂的情感。
三、初读文本师: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受一下故都的秋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朗读)师:好了,同学们,读完课文,谁能来说说作者对故都的秋是怎样的一种情感?生 1:作者很喜欢故都的秋。
师:没错,那从文中哪些地方能看出来呢?生 2:“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师:很好,从这句话就能感受到作者对故都的秋的向往和喜爱。
四、文本精读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深入研读文本,去看看作者是如何描绘故都的秋的。
师:大家看课文第一段,“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这里作者直接点明了故都的秋的特点,那就是清、静、悲凉。
大家想想,作者为什么会用这样的词语来形容故都的秋呢?生 3:可能是当时的社会环境让作者有这样的感受。
师:有一定的道理。
那我们再看作者描写的那些秋景,比如“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这一段给你什么样的感觉?生 4:感觉很安静,很悠闲。
师:对,这就是故都的秋的静。
那再看“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这里又体现了什么?生 5:能感觉到秋的清。
师:非常好。
关于《故都的秋》教学实录及反思

《故都的秋》教学实录及反思6篇【篇一】《故都的秋》教学实录及反思《故都的秋》名师课堂实录地点:四川成都师:我们知道,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
古往今来,咏秋的佳作也实在太多太多,人们写秋的着眼点也各不相同: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
但大体而言,古人多哀秋怨秋,今人多喜秋颂秋。
现代作家郁达夫也是颂秋,而面对这么多的精彩,他会怎样独运匠心,另辟蹊径,才不落窠臼呢?好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共同来赏析郁达夫的著名散文《故都的秋》。
请大家打开书。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我们的赏析重点。
1 领悟作家内心的独特感受,欣赏大自然的优美景致;2 品味诗一般的语言、意境,品鉴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师: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请大家再快速地阅读一遍课文,在阅读中解决这样一个问题:郁达夫是从哪个角度写秋的?有人写秋声,有人写秋形、秋色,他写的是什么?好,下面大家快速地来阅读课文。
师:找一找,找着了。
可以划一下,注意文中关键性的段子。
师:好,大家来说说他是从哪个角度来写的?生:秋味。
师:在哪一段找着的?生:第一段。
师:对。
他写的是秋味。
他从杭州赶上青岛,又从青岛赶上北平的理由,只不过是想饱尝一尝这故都的秋,这故都的秋味。
这就是中心段,是统领全篇的文字。
我们一块来读读。
生:齐读第一段师:看,文章一开篇,作者就紧扣题目,紧紧地围绕着故都的秋这个着眼点来写。
那么他该怎样赏玩这故都的秋味呢?也就是说,他在文中是通过哪些景物描写来品味这个秋味的呢?有没有具体的景物描写?生:师:有哪些景物描写?你找到什么就说什么。
生1:牵牛花生2:槐树师:重点写了槐树的什么?生2:落蕊师:对。
还有什么?生3:秋雨、秋蝉生4:果树师:果树中的哪一种?生4:枣树师:好,我们按照写作的先后顺序来整理是:生: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师:不知道大家在阅读的时候注意到了没有,郁达夫曾经告诉我们,在南国的时候,每年到了秋天,最让他思念的是北国的哪些景物?生:是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篇一:故都的秋经典教学实录 《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师:秋天是个多情的季节,它撩拨起文人们的无限情思。
秋天里,有人感伤, 有人豪迈。
历代文人们关于秋天的诗句有许多,请同学们说出几句。
学生 1: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 学生 2: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 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 学生 3:杜甫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学生 4: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 岸,晓风残月。
” 师:我们知道,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 墨客。
古往今来,咏秋的佳作也实在太多太多,人们写秋的着眼点也各不相同: 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 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 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
但大体而言,古人多哀秋怨秋,今人多喜秋颂秋。
现代作家郁达夫也是颂秋,而面 对这么多的精彩,他会怎样独运匠心,另辟蹊径,才不落窠臼呢?好今天这一节课,我 们就共同来赏析郁达夫的著名散文《故都的秋》。
请大家打开书。
教师补充:曹丕的《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可算是文 人悲秋的最早的诗歌了。
王实甫的《西厢记》中有“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 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也是情景交融的佳句了。
这些都是悲秋之 作。
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 写出了文人豪迈的情怀。
看来,文人们 眼中的秋天各有特色。
现代作家郁达夫笔下的秋天会呈现什么样的色彩呢?(出示 幻灯片:课文题目《故都的秋》)。
师播放录音朗读,要求同学们认真听,体会作者的感情。
师:听了朗读,我们发现,故都那么多的风景名胜,作者很少提及,如金碧辉 煌的故宫,雄伟的八达岭长城等更是只字不提。
那么,他关注的是什么样的秋景呢? 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 1——2 段,说说哪句话最能概括故都的秋的特点。
语文教案-《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语文教案-《故都的秋》课堂实录一、教学目标:1. 通过朗读诗歌,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想象力和感受。
2. 通过研读诗句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和诵读诗歌《故都的秋》。
2. 难点:运用创造性思维和感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美丽的秋天图片或其他相关素材进行导入,引发学生对秋天的美好印象和感悟,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2. 朗读与欣赏(15分钟)请一位学生朗读《故都的秋》,让全班跟读一遍,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可分组进行学生合作阅读,每个小组选择一段诗句进行深入解读和感悟,并展示给全班。
3. 讨论与交流(15分钟)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分享他们小组的解读和感悟,并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下问题:a. 作者通过哪些词语和意象描绘了秋天的景色?b. 诗歌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意义?c. 为什么作者称北京为“故都”?d. 你在诗中找到了哪些与自己相似的感受或联想?4. 创作与分享(15分钟)让学生以《故都的秋》为题,自由发挥进行创作,可以是续写、改编、写自己的秋天感受等。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展示他们的作品并与全班分享。
5. 总结与拓展(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和总结,概括诗歌的主题和意境,并与学生一起思考如何运用类似的写作技巧和手法来写自己的作品。
拓展:介绍一些其他描述秋天的诗歌或文学作品,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丽和诗意。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故都的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培养了他们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尤其是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活跃地参与到课堂中,发挥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但是,在创作和分享环节需要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充分发挥,可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调整,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展示和交流。
五、课堂延伸:1. 秋天的色彩盘点引导学生探究秋天的颜色,比如:红叶、金黄、枯黄等,指导学生运用形容词和意象描绘秋天的色彩变化,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都的秋》教案2一、情境导入(课前播放舒缓的音乐,并展示秋景图片,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意境中,感悟秋,进入文中情境。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各具特色,可是啊,秋天是个多情的季节,因为它能撩拨起文人们无限的情思。
秋天里,有人感伤,有人豪迈。
从“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中我们读出了杜甫的悲凉;“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中我们感受到了刘禹锡的昂扬。
杜甫悲秋刘禹锡赞秋源于他们不同的“心灵的世界”。
今天,我们就从《故都的秋》走入郁达夫的心灵的世界,看看他通过对秋天的描写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投影学习目标)1、品味语言,揣摩秋味,感受故都秋景中所蕴含的情感。
2、鉴赏本文以情驭景的写法二、文本探究(一) 相识—诵读感知作者说他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故都的“秋味”。
那么北国之秋具有怎样特点深深的吸引着作者呢?(投影)明确: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地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板书)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
”,那么我们就一起学习集中描写秋景的部分。
(二)相知——品语言、赏秋味文中具体描写了哪些故都的秋景呢?学生活动:找一名同学配乐朗读3—11段,其他同学边听读边在文段找出文中典型的秋景。
明确: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
(板书)这些景物可以说是并不美丽,甚至于看起来十分平常,其实如果我们用心去品味,就会发现这些景的背后是一幅幅优美的画面。
明确:寂寞小院幽、秋槐落蕊静、秋蝉啼唱衰、潇潇秋雨凉、胜日秋果奇(说明:将五幅画面显示在屏幕上)主问题一:现在请同学们任选一处自己喜欢的秋景进行赏析。
思考:作者选取的秋景是如何表现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的?(投影)鉴赏提示:1、抓住修饰景物的关键词语(如形容词、动词等)2、抓住描写景物的角度。
(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学生活动:同桌讨论,选择一幅自己喜欢的秋景图进行赏析。
要求分工明确,有的同学负责朗读,有的同学负责鉴赏,读出自己的体会,结合老师的问题,体会作者的心境和情感。
第一幅图:寂寞小院幽学生活动:1、小组中指派一名同学朗读相应的段落2、另一名同学进行分析,其他成员补充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预设问题:①问:郁达夫曾经告诉我们,在南国的时候,每年到了秋天,最让他思念的是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作者为什么不去这些平素让他魂牵梦萦地方去赏秋而只选择租一椽破屋来赏秋呢?那些有名的地方,游人如织,不能静下心来赏秋,而这里没有纷扰,环境清静,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喜欢安静的环境。
其一“破屋”就是一种萧条衰败的景象,这个景象体现了悲凉。
泡一碗浓茶泡茶的举动体现出一分清闲,“浓茶”有醇厚的苦味,在悲凉的气氛中品一碗浓茶,有一点在品味他自己有一点悲凉的人生,感怀身世,文化底蕴浓厚。
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很高很高”给人一种空间畅阔之感,碧绿的,从色调上看,给人一种明净高旷,天无纤尘之感,体现了“清”。
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①问:为什么能听见驯鸽的飞声?(这是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借驯鸽的飞声来体现秋晨之静。
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明确:“细数”“一丝一丝”透出作者是清闲,也写出了作者内心之静。
“漏”——日光洒(照)在身上本是温暖的,可这里偏用一个“漏”字,漏下来的日光,不能洒向全身,温暖感不强,虽有日光,但是没有浓厚的暖意,实际上是作者的“心”在起作用,心是悲凉的。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清静闲暇中透出一点落寞。
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的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草,使作陪补。
预设问题:①郁达夫并没有写牵牛花摇曳参差的藤蔓,也没有写牵牛花扶疏映衬的花叶,而是写它的花色。
你认为花色的选择合适吗?为什么?明确:蓝色和白色属于冷色:蓝色,宁静、深远;白色,素雅、纯静。
它们与高阔的蓝天形成了和谐的秋的基调,给人的感觉是清凉疏朗的。
不过作者仍嫌不够,作者说“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尖细且长的秋草”,“疏疏落落尖细且长的秋草”给你一种什么感觉?明确:稀疏零落,感觉到生命的衰竭与凄凉。
能够更加突出北国秋天的特有的绘景基调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特意营造了一种充满北国情调的清凉的氛围,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优美的画面,我把它命名为“寂寞小院幽”。
品味散文语言时,应抓住典型的词语,就像咬文嚼字里说的那样,换个词,可以使整个感情色彩改变。
第一幅画小结:(投影)秋味之“清”——静坐、泡、细数、静对等动词的使用上;从色彩:碧空(碧)牵牛花(蓝)——秋味之“清”秋味之“静”——驯鸽的飞声(环境之静);“细数”(心之静)秋味之“悲凉”——“破屋”““、破壁腰””、“漏”、“疏疏落落的秋草”。
苏轼有诗云:““旧书不厌百回读”。
读完品,品后读,可体会不同的意境和情感,下面找一名同学带着我们品后的成果来朗读“寂寞小院幽”这段,用有声的语言来诠释无声的画面。
学生活动:找一名同学朗读此段,其同学点评。
第二幅图:秋槐落蕊静学生活动:指派一名同学朗读此段预设问题:①这幅秋景图侧重于体现“秋味“中的哪个特点?(静)能找出具体的语句读一读吗?②作者在写落蕊时调动了几种感觉去写?听觉:声音也没有(很静)嗅觉:气味也没有(更静)触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感觉。
(非常静)③改写: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
改成“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可不可以呢?明确:不可以,两个句式强调的重点不一样,文中这样的语言环境中,是了为突出“静”,应将重点放在“声音”和“气味”上,因此原来的表达效果好④设想一下如果你就是作者,你漫步于落蕊满地的街道,你有怎样的感觉?明确:清静、闲适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①作者为什么从扫帚的丝纹中有细腻、清闲和落寞之感?细腻—“一条一条”的丝纹细密,作者看的认真,细心。
清闲—行人少,扫帚留下的纹丝真真切切,慢慢地走,细细的看。
落寞—落蕊被一扫而空而想到时间的流逝,生命的短暂,亦有人生之秋之感。
这样的景像使悲凉气就不知不觉从心底冒了出来。
本图不仅体现了环境之静,更能体现心之静。
也隐隐地透露出作者心中的一丝清闲和落寞。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林黛玉在悲凉的眼泪中才会看到那纷飞的落蕊,那么类比一下可以看出郁达夫悲伤意味。
如果不是万籁俱静,不会有细微的体验,如果没有宁静似水的情怀,也不会有这样的精致的触觉,正像陶潜所说的“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是什么在起作用,是“心”。
第二幅图小结:秋槐落蕊静秋味之静:从听觉、嗅觉、触觉的角度体现环境之静和内心之静。
秋味之悲凉:从直接抒情的句子可体会内心之悲凉。
学生活动:读第二幅画面。
1 2 3 下一页第三幅图:秋蝉抓关键词:微弱的残声,嘶叫“微弱的残声”本来就是一种凄凉,“蝉”夏生秋死,生命短暂,夏天生命力旺盛,人们称叫声为“蝉噪”,而这里作者写蝉的叫声用了“嘶”,这也是对蝉即将逝去的生命的一种叹惋。
听着这样的叫声,不由心生悲凉。
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蝉多是哀怨、忧伤、忧愁的象征。
以蝉声渲染了故都之秋的静、冷落、悲凉的气氛。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掌握“鉴赏语言特色、艺术手法,领会意境。
”的鉴赏手法。
第三幅画面小结:秋蝉啼唱衰寒蝉——静、悲凉第四幅图:潇潇秋雨凉预设问题:关注秋声:雨声,人声①写秋雨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侧重突出哪个特点?A雨声突出静。
B“雨“这一意象,在古典诗歌中,本来就是愁苦的象征,如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所以体现了落寞、悲凉。
②[改写]文中唯一的对话部分与作者悲凉感情有关系吗?不如这样,人们的感叹声,我们就品第一句,我把原句“唉,天可真凉了——”改一下,改为“啊,天终于凉了!”大家把改句和原句读读。
有什么区别吗?明确:改后的句子感情好像很期盼秋凉,而原句好像有一种惆怅惋惜之情。
学生活动:读两个句子,感受比较两者所表达出的不同情感。
第四幅画面:秋雨—静,悲凉对话—感作,悲凉第五幅图:胜日秋果奇预设问题:①前四幅秋景图体现了“清”、“静”、“悲凉”的特点容易理解,而“秋日胜果”代表着丰收,代表着喜悦,这与清、静、悲凉的意境是否违背了呢?学生活动:自读此段。
明确:“淡绿微黄”、“红完”——既有成熟的丰收喜悦,又有晚秋的悲凉。
从色调上看“淡绿微黄”属冷色调,体现秋味之“清”。
枣子七八分时熟是作都最喜欢的,熟透了,意味着生命的终结。
“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体现悲凉。
以上我们赏析了本文五幅各具特色的秋景图,虽然每幅图所选择的景物不同,描写的重点也不同,但共通点是,它们都体现了故都的秋味,即“清、静、悲凉”。
一篇好的文章绝没有单纯的风景,很多优秀的作品都是从作家的心底流出来的,将自己丰富的情感寄寓在景物中。
那么,我接下来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
(三)相通——解背景,悟情感故都即北平,那么为什么不命题为“北平的秋”而用“故都”呢?一个“故”字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故”有“从前的”、“过去的”的意思。
人们对“过去的”的事物往往会产生怀念、眷恋等感情。
譬如:漂泊在外者称自己魂牵梦萦的家乡为“故乡”,对与自己友情深厚的朋友称“故人”。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北国的秋是充满眷恋的。
除了本文的题目外,文中首首尾都传达了作者对北平秋的眷恋。
请同学用饱满的情感,去品味,去朗读,来体会作者的深情。
学生活动:朗读直接传达作者情感的句子。
其他同学点评。
以我们平时的生活体验,你会眷恋什么样的秋天呢?明确:喜欢秋的绚丽,喜欢秋的收获。
主问题二:眼中的世界就是心灵的世界,郁达夫为什么衷情于“清”“静”“悲凉”的秋呢?学生活动:结合作者的经历及其写作背景来把握作者流露其中的感情。
设计意图:了解情感,知人论世不可少,人的不同的经历,直接影响着作者的情感,此设计也是为了让学生学会通过知人论世,来把握情感。
这也是鉴赏散文的方法。
知人论世(先看屏幕这段话,然后看学案)郁达夫幼小失怙,家境贫穷,从小就经历过的人生悲苦养成了他忧郁敏感的气质。
乃至他在自传中,把自己的降世称为“悲剧的出生”,觉得人生一切都是虚幻,真真实在的只有凄切的孤单,他似乎天性易于感受落寞颓唐的情调。
郁达夫并非是一位经营自己狭小天地的颓废者,他对祖国及中华文化的命运时时以心系之…… (投影)——易前良《悠悠的态度颓唐的情调》学生活动:看学案,借助背景分析情感。
同一个秋天,心境、经历、社会背景不同,观秋的角度也不同,例如“秋雨”我们在高兴的时候,感觉那声音像音乐,心情不好的时候,感到的是烦躁。
就是这样,由于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个人经历,思想意识千差万别从而导致了他们笔下的秋也是不同的情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