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郁达夫教案

故都的秋郁达夫教案
故都的秋郁达夫教案

故都的秋郁达夫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3、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4、理解本文的脉络结构。领略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

二、教学重点:

1、品味语言。

2、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3、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4、准确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

三、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提问法

3、对比法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是举不胜举。有哪位同学能就这些名篇和佳句略举几例?这些名篇和佳句,有的描写秋天的萧杀和凄凉,抒发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比如刘禹锡的《秋词》(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精品。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板书课题、作者)

(二)释题及作者简介

明确:“故都”两字表明描写的特点,带有深切的眷恋之情,“秋”字明确描写的内容,题目很深沉。

作者: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宋诗词和小说杂剧。1913年赴日本留学。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同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影响。1923年发表(春风沉醉的晚上)。l923__1926年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193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左联”,1932年12月发表《迟桂花》,1933年移居杭州后写了不少山水游记和诗词,1935年发表《出奔》,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坚持抗战。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三)理清思路,划分段落

课文分四个部分:思秋、绘秋、议秋、恋秋。“绘秋”部分有五幅图画:破屋秋色、街头落蕊、室内蝉鸣、桥头秋雨、庭院秋果。(依次出示投影片2、3、4、5、6。学生找出有关段落)

提问:1作者主要通过哪些景物来写故都的秋的? 破屋秋色、街头落蕊、室内蝉鸣、桥头秋雨、

庭院秋果。

提问:2这些景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从秋色秋声两个角度去解析。清、静、悲凉

【秋色】青天(蓝绿)蓝朵(蓝色)秋草(枯黄)落蕊(灰白)树影(暗灰)灰土(灰色)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板书】

①那么这些色彩有什么特点?(红、橙、黄等颜色称为暖色系,绿、青、蓝等颜色称为冷色系)明确:冷色。

②故都北京,即使是在郁达夫那个时代,秋天里,明艳之色有,繁市之境在,作者为何避而不写?明确:主要的是与作者当时的心境有关,由于作者当时心情不好,因此不喜暖色,不好热闹。(让我们来看看郁达夫在写作这篇散文的时候的什么样的一种精神状态,插入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白色恐怖,使郁达夫心境不好;他心境不好,所以喜好冷色调,总想找宁静处”。作者在写这些描写色彩的词不仅体现了是故都秋“清”的特点,也是作者情感色彩的外显。

③接下来我们来听听故都的秋声,主要有哪些声音呢?

明确:“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说……”。

【秋声】

鸽声帚声蝉声衰弱风雨声人声静【板书】

提问4、作者为何将“淡红色”的牵牛花视为最次?点拨:因为“红”的暖色调不符合作者悲凉的心境。

提问5、枣子熟了不也是红的吗?作者又为何喜欢呢?点拨:作者欣赏的是“全盛时期”的秋(“七、八月之交”),这时的枣是“淡绿微黄”,色调依然同作者的心境吻合。

提问6、雨后话秋有一句,“唉,天可真凉了”,作者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是出于什么目的?点拨:目的在于渲染“清、静、悲凉”的气氛。“了”字音抬得高,拖得长,好比是对着无边的大森林呼唤,呼唤的越响,回荡得越远,森林越发显得空寂。提问7、作者为何要写故都之外的南国之秋?点拨:为了对比,两者的比较点都是“秋味”,突出北国之秋更够味,更切合作者的心境。由此可见,为了突出景物特色,鲜明的对比是有效方法。提问8、思考第12自然段的议论有无必要?(试从议论的落脚点上考虑)点拨:这一段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而中国的文人最突出,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属”,还是为了突出北国之秋。这就使整个文章的情、景、理交融起来,充实了内容,深化了主题,同时也使文章疏朗不羁,挥洒自如。

文章还有没有前后呼应的段落?1和14段,第1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感受和向往,第14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眷恋之情,都是抒发情感,“向往”是在去故都之前,“眷恋”是在离开故都之时,其实质是一样的。所以1和14自然段也构成了呼应。

提问9、作者在文中展开联想,体现在哪里?其作用是什么?点拨:作者由故都的秋写到江南的秋,由故都秋中的槐树、蝉声、果树写到南国秋中的“二十四桥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由现实中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感受,写到外国著名诗人、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对秋的描写。作用:在对比、映衬中,突出了故都的秋之“清、静、悲凉”的特点,表达了在这一时期作者的苦闷、忧愁的思想感情。

提问10、大家这堂课心情怎样?学生答:老沉浸在“清、静、悲凉”之中,心里感到压抑。

郁达夫《沉沦》观后感

读《沉沦》后有感 郁达夫的《沉沦》讲述了一个中国留学生在日本的遭遇,通过“一个病的青年忧郁症的解剖”( 郁达夫《〈沉沦〉自序》),揭示主人公内心灵与肉、伦理与情感、本我与超我矛盾冲突。与郁达夫其他的小说作品一样,《沉沦》是一篇“注重内心纷争苦闷”的现代抒情小说带有“自叙传”的色彩。因此,小说大胆而深刻的揭示任务复杂而丰富的心理活动。 这篇文章开篇第一句就写到“他近来觉得孤冷得可怜。”使整篇小说透出一种凄清的氛围。奠定了一种悲的基调。小说以第三人称叙述,主人公“他”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作为一个留日中国学生的代表。透过他的经历和思想感情使我们生动的看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留日华人的心理状态和对祖国的失望的情感。他是一个支那人,自始至终都有这样的自卑阴影笼罩在他身上。正是这样长期的压抑造成他性格的忧郁,心理的变态。一方面,他希望他的同学来对他讲一些闲话,但同时,他又认为他们是仇敌,这样一种充满矛盾、挣扎的心理。日本人对支那的仇视、欺侮终使他发出感慨:“中国呀中国,你怎么不富强起来,我不能在隐忍过去了。”强烈的表达了希望祖国富强起来的感情和对祖国现状的不满和失望。 他总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虚幻的,聊以自慰。每被别人欺侮时,总把自家家兄拿出来作比,且把兄长待他刻薄的事细细回想,把自家的好处列举出来,仿佛内心就能获得一种安慰,舒畅起来。“他觉得悲苦的中间,也有无穷的甘味。”这不禁让人想起阿Q的精神胜利法了。而造成这种变态心理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祖国积弱的现状,使他遭受歧视,同时它自身的自卑和忧郁也导致了心理的残疾。而他也需要在不相容、仇恨中来减轻自卑,从中缓解苦闷。 而小说中作者对于性的描写也显得大胆而开放。在日本女生面前的羞赧,在被窝里的邪念,看到“伊扶”的裸体,到最后去妓院,是一种沉沦。“我已经变了一个最下等的人了。”他早年在中国接受传统文化及封建伦理道德的影响,对性带有罪恶感,然而同时,性欲是天性。他在二者之间挣扎。作者在此处抨击了封建的礼制对人性的扼杀,向封建发出挑战。 而他对于自然有着近乎变态的迷恋,与世隔绝,与他人决不相容。更加导致他的敏感,也就愈加加深了他的仇恨。对身处异乡的他,个人的苦闷感和寂寞感代表了当时一群留日知识分子的心理,然而这之中又夹杂了他们想要冲破苦闷、摆脱寂寞的抗争以及对人生的思考。然而这些青年又有着朴素的爱国主义思想。 总的来说,通过主人公在留日的经历,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和近乎心灵独白式的写法把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活生生完全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我们看到人物内心的冷寂、灰暗、忧郁。沉沦表现了一种对社会的黑暗的控诉。然而“沉沦”并非只是沉沦,更多的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人性的觉醒和挣扎。

《沉沦》:郁达夫的忧郁

编号: 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第四届“探骊杯”大学生学术论文大赛参赛论文 题目:《沉沦》:郁达夫的忧郁 专业:汉语言文学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引言 (4) 一、创作之袒露自我 (5) 二、形象之忧郁 (5) 三、环境之忧郁 (7) 四、表达之忧郁 (8) 参考文献: (9)

《沉沦》:郁达夫的忧郁 摘要:郁达夫的一生是忧郁的,他这种忧郁的情结铭刻在他笔下的主人公身上, 铭刻在一字一句间。《沉沦》这篇轰动文坛不朽之作更是将郁达夫忧郁情绪表现到了极致!无论是创作态度、人物形象还是表达方式都无不透露着忧郁的情调。 关键词:《沉沦》忧郁情调创作袒露人物环境表达方式 From the sink of Yu Dafu's melancholy Author:Yao Rui Tutor:Professor Li Ping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Haikou,) Abstract: Yu Dafu's life is blue, His melancholy complex imprinted on his hero in his fiction and print every single word or phrase.Sink this sensational literary masterpiece is the Yu Dafu’s depression to the extreme performance! Whether the creative attitude or figures or expression can reveal the melancholy. Key words: “sink”:melancholy mood:The creation of bare:Figure environment expression

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理解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学会从景物描写中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以情选景;在景物的细致描写中渗透作者的主观感情。 教学难点:作者主观感情与客观景物的融合,即移情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来欣赏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在进入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前,让我们先来看一幅画面: 打出《天净沙秋思》 思考: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你是怎么体会到这种感情的? 明确:大家理解得非常好!天涯沦落,秋日思归,情与景在这首词里得到了完美的结合。的确,读一首诗看一幅画,总之,欣赏艺术,常常是通过眼前的有限的形象去捕捉和领会到某种更深远的东西,而获得美的享受。这种更深远的东西,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对于写景抒情散文来说,作家笔下绝没有单纯的风景,往往是情寄寓于景中,“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阅读这类散文的时候,常常象这位同学所说的那样,从具体的形象入手,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握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高中阅读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深入其中的对景物进行细致的揣摩和体会,从而更好的理解与把握作者的感情。今天,我们就要在学习这篇课文基础上掌握这种阅读方法。 二、了解感知 1.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那么,我们就从《故都的秋》景走入郁达夫的心灵世界,看作者又通过写什么样的景物去抒发自己怎样的深情?故都的秋,秋是文章景物的主要内容,北平故都,已是历史上繁华的过眼烟云。题目中就含有一种深深的“眷恋”。初读完此篇课文,仿佛看到一个青布长衫的旅人,在凄风苦雨间彷徨叹息思索。一个旧都的秋景,为何会引起作者如此的眷恋?秋声秋色中蕴涵了什么样的深情?我们先来整体感知故都的秋景。下面,请大家看到课文,听我对课文主体部分的朗诵。一起神往故都,观其色,闻其声,品一品故都的秋味。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作者眼中的秋景具有哪些特色呢?找出文章的文眼。 2)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几幅故都秋天的画面? 明确:1)“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静”“悲凉”是故都的秋的特点。这是课文的主线或文眼。对课文文眼或主线的把握有利于我们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如:《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有点不宁静”。

郁达夫《沉沦》赏析教案

沉沦 一、重点难点 1.重点:“惊人”的选材,大胆的描写。 2.难点:性苦闷的描写折射出的时代病。 二、背景材料 郁达夫(1896—1945),名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幼时曾在嘉兴、杭州读中学。1913年留学日本,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科。曾和郭沫若、成仿吾等发动组织“创造社”。1922年回国,先后主编过《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月刊》和《洪水》等,并在北 京大学、武昌大学、中山大学等学校任教。1928年与鲁迅合编《奔流》。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2年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抗战爆发后他投身救亡活动,1938年在香港、南洋群岛一带从事抗日宣传活动。太平 洋战争爆发后,任新加坡华侨抗敌动员委员会执委兼文化界抗日联合会主席,主编《星州日报》。后流亡苏门答腊,坚持抗日斗争。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郁达夫是五四以来很有影响的一位作家。1921年出版了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沦》。小说代表作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等。他的作品大多采用第一人称的“自叙传”的写法,表现出反对封建道德和抒发爱国思想的主题。散文成就较高,文笔优美,感情 真挚,格调清丽。游记散文笔墨清婉,常将写景状物与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结合起来。现存十二卷本《郁达夫文集》行世。 三、内容分析 1.主题。 作品大胆描写了一个留日学生寻求爱情和友谊而不得,身处异域感受到民族歧视,因 此产生孤独、忧郁、苦闷和变态的心理状态,反映了主人公的自卑、屈辱及希望祖国早日富 强的迫切愿望。 2.人物形象 《沉沦》的主人公是一个典型的“零余者”形象。一方面,他有个性解放、民族复兴和 社会进步的要求与愿望;另一方面,他的性格之中又有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诸多弱点,染有一定程度的“时代病”,这使他终于由精神上的沉沦而走向生命的毁灭。 这一人物形象的意义主要表现在: 第一,社会现实对于富于正义感及合理愿望的主人公的“压迫”是其“忧郁症”产生的主要原因,这种“忧郁症”无疑包含着对社会黑暗的强烈不满; 第二,主人公个体的情感苦闷和不幸遭遇与对祖国贫弱的哀伤紧密交织,表现了强烈 的爱国主义思想; 第三,作品展现了主人公孤芳自赏、耽于忧郁、空有愤激、短于行动的性格弱点,对“五四”时期以及之后对知识分子都有一定的警策作用。

故都的秋_5

故都的秋 导读: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 2、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3、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稿“形”与“神”的关系。 4、根据自己的主观色彩,有意识地选择几处景物,写几个片段。 教学重点 1、本文写故都的秋天,为何不详写故都秋天的著名风景? 2、本文题为“故都的秋”,文中却多次提到南国之秋,为什么? 教学过程 一、题解 “故”字,饱藏着眷念热爱故都之情。“秋”揭示了本文的描写角度。全题点出地点和节令,洗练含情。很值得品味。 “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文章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落寞。“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以情取景,以景显情,信手写来情景浑然一体。 二、作者及时代背景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省富阳县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并曾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任教。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茫茫夜》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出版有《达夫全集》《达夫散文集》《达夫游记》《达夫日记》《郁达夫选集》等。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云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沉沦

简析《沉沦》主人公“他”的性格特征。 答:多愁善感、孤僻自卑是《沉沦》中患有忧郁症的主人公“他”的性格特点。他才华横溢有无所作为,他自视清高,又苦闷感伤。他常常一个人独自跑到人迹罕至的山腰水畔去读诗流泪,顾影自怜;当他处在稠人广众中时,又感到比一个人在冷清的地方还有孤独;路上遇到日本女学生,他也会因为自己是支那人而不敢同他们交谈。这种孤僻于自卑,使“世人与他的中间介在着的那一道屏障愈筑愈高了。 对爱情如饥似渴的追求是主人公忧郁症的一种特殊表现。在他看来,只有爱情才能滋润他干涸的心田。可是,他的孤僻自卑的性格又使他的追求被压抑,被扭曲,而以变态的形式表现出来,以至一步一步走向道德的沉沦。当他最后选择海洋作为自己的归宿,以洗涤道德沉沦的污秽时,当他向这多难的世界告别时,他以深情的目光凝望着遥远的祖国,喊出了令人心碎的声音“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这与其说是追求爱情的悲剧,不如说是弱国子民的悲剧。 郁达夫在其散文《零余者》中说:“我是一个真正的零余者!”“生在这里,世界和世界上的人类,也不能受一点益处,反之,我死了,世界和社会也没有一点损害。” 这个“零余者”、“多余人”的感受,给他的创作暗示了一个主题和一种渲泄内心情感的方式,使他从自我的忧郁情绪出发,描绘,甚至夸饰“多余人”的种种病态心理。 (一)精于描绘主人公的痛苦和孤独 《沉沦》主人公总爱自愁自怜,他穷困潦倒,被社会主流意识所轻蔑抛弃,身受经济的和精神的多重压迫,既孤傲不群,又怜才自卑。因此,“在常人感受到五分痛苦的地方”,他所感到的痛苦非增加到十分或十二分不可。这些增加了的痛苦,不但属于主人公,也属于郁达夫及其读者,融合了一代青年的心声。这就不难解释万人争阅《沉沦》的现象了。 主人公的孤独痛苦表现在诸多方面,大至在作品中有如下线索: 与世人绝不相容——敏感于别人的目光——在稠人广众之中,感到更孤独——仇恨日本人——仇恨中国人——仇恨自己的兄长。 在与人的相处之中,他将自己的痛苦和孤独转嫁了,于是与所有人对立,气量极其狭小。这正是他自卑的一种体现,他需要在不相容、疏远和仇恨中减轻自己在众人面前的自卑感,从而缓冲自己的孤独、苦闷。 作家夸饰了这种孤独与痛苦,在主人公与世人间设置了一层厚厚的屏障,从而将这种情绪推向绝境。当主人公无法承载这种孤独痛苦的时候,他就找寻着解脱的途径。 (二)着力揭示主人公对自然的病态眷恋。 作品中,当主人公的心灵已经走向死角,并几乎没有解脱的可能的时候,他走向自然,在美丽、清新,充满活力的自然中,抛弃颓丧,恢复满身的力气。在自然的默示之下,忘掉仇恨,宽恕一切。在此,大自然显然已成为主人公的情人,它是一个能够与主人公达到默契的生命。主人公对自然的依恋已发展成了病态,成了主人公逃避现世的世外桃源。 (三)浓墨渲染主人公的性变态心理和行为 作家通过对主人公在性方面的巨大压抑和苦痛,把一个“弱国子民”人不人鬼不鬼的可怜形象揭示得淋漓尽致。无疑是要求对于自己作为一个人的正当权利的肯定和尊重,要求“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但这种要求得不到满足,这种迫切的要求最终转化为对爱情如饥似渴的追求和对女人肉体的神往和拥有。 但主人公心中有一种对性的不洁感,这与他的道德伦理观发生了剧烈的冲突,更加剧了他内心的矛盾。

郁达夫与《沉沦》

郁达夫与《沉沦》 郁达夫与创造社 代表性作家,代表性作品 通过郁达夫了解创造社,通过《沉沦》来了解郁达夫;精读作品-作家——社团 多产,游记、旧体诗,小说 两种方式:当时影响;经典作品 《沉沦》从当时影响看,与狂人日记对比,沉沦出来后,对整个青年一代,都有影响,故事(买沉沦的故事) 经典地位:自叙传的文学,自我抒发,自我分析的感伤色彩的代表作,首推沉沦,从影响从内含价值看,沉沦都是那个时期最有影响的作品,司马长风,鲁迅、郁达夫,鲁迅……流派色彩;而郁达夫则是创造社。 一个作品最基本的阅读方法,分两个方面:思想内容,风格艺术特点;五四的总体的思潮:个性解放,反封建,当然,沉沦会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与五四思潮一致,体现了个性,写的是个人,反对封建主义,那么这个个人是谁呢?那么大家看看这个主人公是谁?小说一个是第三人称,一个是第一人称,沉沦必然的属于第一人称,是不是所有的以第一人称叙事的小说都是一样,沉沦中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文言小说中的余,通俗小说中以我叙述也不少,那么我们先看看小说,他分几节,他的性格特点…… 鲁迅《苦闷的象征》——写我的苦闷:生的苦闷,青春期的我,性的苦闷。生和性的苦闷,结合就是一个人青春苦闷。 对我的生活的自我暴露,这种暴露有他的某种自然状态,如自慰等,然后又极端的自责。没钱,最大安慰的是浪漫派诗歌,纵酒、嫖娼,特殊的表达的方式,精神的狂飙突进向上,社会的现实压着人向下,现在看来做作,实际上在当时时一种自然。 各种苦闷,对一个意志力不强的青年人来说,是一种压力。这个人不是一个英雄,“我”是一个个人化私人的东西,理解五四,并不是了解每一像战士一样的人物,这种我,如果写成日语,就成“私”,我个人的私人的小说写成,而私小说又恰恰是那个时期,佐藤春夫,谷启润一郎,而郁达夫又是中国那时期的人的中国私小说。 《沉沦》还有一个文本,那就是《沉沦》集,沉沦既是一部小说,《沉沦》在《沉沦》集中最有代表性,《沉沦》在郁达夫的作品中代表,郁达夫又在创造社中最有代表性。 读文学要由点——线——面,五四的面,又上下运动,从古代到现当代。 不仅要讲单个作品的意义,小说集的意义,作家、流派、时期、文学发展的长河的东西。方法论:由作品-作家-流派-时代-整个史,看他如何承前启后,讲沉沦,是要讲一部活的文学史。 总结八节的内容,小说没有故事,思想,情绪,漫游的行踪,小说的时间(让学生去弄)八节,八个人,穿起来。简洁。十个字概括。文字不是越多越好。历史的本领,俗称史笔,有力量。无名的,符号的。整个小说,都是“我”,“我”的小说。形象和主题产生的方法。 艺术上讲,私小说,个人的小说,个人发展到青春期,必然会有苦闷,如何慰藉,一个自然,一个是哭,泪的文学。郁达夫的感伤,是自然,找爱情,找了文字,文学,找了应该浪漫主义的诗人,我们找浪漫主义,总要找积极浪漫主义,如鲁迅的拜伦,反抗,恶魔的;还有消极浪漫主义,代表人物就是华兹华斯,他们都有浪漫,浪漫主义就是反抗,狂人的反抗,狂

《故都的秋》2

故都的秋 一学习目标 1、领会并学习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 2、诵读品味重点语段,学会从景物描写中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预习方案 方法指导 1、在默读领会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了解文意,把握文章关键词句。 (一)基本任务 1、背景介绍 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上海移居到杭州,撤退到隐逸闲适的山水间,过着抑郁、寂寞而逍遥的生活。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的遁世文学”。本文写于1934年,“九一八”事变后,北平将遭到日寇践踏,郁达夫正是怀着最后看一眼故都的秋的心情重游故地的,就像一件心爱之物,传家瑰宝,即将面临着暴力的抢劫而自己又无力抵御一样,那种悲凉,那种无奈让人不忍碰触。 总结四个原因:①跟故都秋天景物本身的特征有关。②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以情驭景。③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④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 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阴影,以至于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和落寞。所以这种清静悲凉在作者看来就是一种无法割舍的美,升华出去这就是故都情结,家国之思。 2、相关知识 郁达夫(1896~1945),浙江省富阳县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曾参与组织“创造社”。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社会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其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触,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在杭州居住的三年期间,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这段时间作者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写下散文《故都的秋》。 3、字词积累 读音: 潭柘寺(zhè)椽子(chuán)落寞(mó)鲈鱼(lú) 普陀山(tuò)落蕊(ruǐ)浑沌(dùn)幽远(yōu) 词义: 混混沌沌:形容糊里糊涂、无知无识的样子。 领略: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 潜意识:即下意识,心理学上指不知不觉,没有意识的心理活动。 落寞:寂寞、冷落。 颓废:意志消沉,精神委靡。 (二)挑战任务 1、从标题入手,初步体味作者的感情。

郁达夫《故都的秋》与老舍《想北平》的异同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和老舍的《想北平》都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两位作者都以极真挚和细腻的笔触抒写了对古都北平的爱,但是,细细品味,两人对北平这个古老都市的体会和感受实际上是有区别的。这个区别简单地说就是郁达夫写的是“眼中”的北平而老舍写的却是“心中”的北平。 一、“眼中”的北平 郁达夫出生于江南,他对北平有一种外乡人似的新鲜好奇,因为南方的秋“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气”,所以,他“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想饱尝这故都的秋味,可以说,他是以赏玩家的身份欣赏北平的,“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里一坐”,郁达夫就是这样悠然惬意地开始欣赏北平。既然是欣赏风景,所以,首先,他选择的是符合自己审美情趣的景物。郁达夫是一位敏感多情的作家,在20世纪30年代的旧中国,为了谋生,他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的愁苦与哀痛,他的心已被一种“悲凉”的情愫充斥,即便是面对他所喜爱和眷恋的北平的秋景时,他也是带着一种沉静寡淡的心境。所以,他不会选择恢宏的皇家宫殿园林,不会选择热闹的前区,不会选择优美的名胜古迹,他选择的是“一椽破屋”、“蓝色的牵牛花”、秋槐落蕊、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这些“清、静、悲凉”,但却投合他心境的景物。 其次,为了在欣赏风景时有多方面美的感受,郁达夫积极调动各种感官捕捉故都的秋味,然后又将这种种感觉细腻地描绘出来,使读者也跟着他欣赏这一幅幅古都的秋的美丽画卷。这些画卷中他着上了碧绿、蓝、灰、青、淡绿、微黄等清新淡雅的冷色调,尽管没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鲜艳夺目,没有“吹落黄花满地金”的金黄灿烂,但它们带来的视觉享受并不逊色。试想这样幅画面:天空是碧蓝辽阔的,天与地之间,或出现一两只灰色的驯鸽,地上点缀着蓝色的牵牛花、淡绿微黄的枣子,谁能不从中感受到故都秋的美、秋的情趣呢?然后,作者又从摒弃皇城人海的热闹喧哗,敏感的听觉捕捉到了“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衰弱的残声”,都市闲人的“缓慢悠闲的声调”,再加上“息列索落”的雨声,这些独特的音响合奏出一曲新“秋声赋”,秋的悲凉此时是阵阵袭来,故都独特的秋味就更浓了。然而,都达夫仍不放弃寻觅,他踏上“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的落蕊,感受着那“一点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郁达夫是那么全方位地感受着北平的秋,欣赏着北平的秋! 二、“心中”的北平 老舍与郁达夫不同,他生在北平,长在北平,他所有的一切都已经和北平血脉相连。老舍给我们描绘北平,不会像郁达夫那样带着观赏者与风景之间的间隔感,北平在他眼里呈现出来的也不是客观的风景,而是与“我心灵相黏合的”物我交融的记忆,“每个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个思念中有个北平”。他不是客观地冷静地观赏,他完全是用心在倾诉,倾诉整熬二十年来观察到的北平,感悟到的北平,享受到的北平。所以,他写的北平,更注重写出“我”——“一个贫寒的人”,一个知识分子,一个热爱依恋北平的人对北平的种种感觉。 首先,北平是安适的。这种安适感,老舍用了一个深情的比喻,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它可以让“我”“面向积水潭,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蜒”,“快乐地坐一天”。这种安适感甚至让四大历史都城都黯然逊色,如巴黎,或太“热闹”,或冬“旷”,还有“许多地方使入疲乏”,如果让“我”住在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疾苦”,而只有北平,“完全安适”,“让我无所求也无所怕”。 其次,北平是自由的。北平以其宽大的胸怀容纳它的子民,“在建筑的四周都有空闲的地方”、“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与西山”,北平没有城市的人流拥挤、建筑林立,北平人也不会被压挤被冲击被围追,它“可以使人自由地喘气”,北平以其合理的布局,留下了都市难得的空闲,也孕育出一代文豪——老舍。 再次,北平是自然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曾是多少中国文人渴望的理想的生活境界,而老舍不用去“桃花源”寻觅这种境界,北平,这个古老的都城.让老舍享受到了这种“清福”。花草蔬菜果子是那么便宜,更可贵的是“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诗似的美丽”,“果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这哪是都城的生活,这简直就是在大自然的环抱中,随处可以看到生机勃勃的植物,随时可以品尝到如此新鲜的水果蔬菜。北平的自然感,让老舍远离了城市的拥挤、压抑、疲乏,心灵得到真正的放飞,那种“悠然见西山”的感觉,即使是陶渊明再世也会自叹不如的。 “眼中”的北平和“心中”的北平,缘自于两位作家不同的生活经历和对北平不同的感情,但是,它们都是美的,都是真的北平!

郁达夫与《沉沦》

课程现代浙籍作家研究 题目论郁达夫的《沉沦》与浙西文化的水性教师潘正文 学期10学年第二学期 班级汉语言文学083 班号 3161 学号08086146 姓名张黎丽 成绩 二0 一一年五月

论郁达夫的《沉沦》与浙西文化的水性 【摘要】郁达夫的《沉沦》是社会发展、文学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是一部极具价值的“自叙体”小说,记录了作者部分的生活经历和精神历程。我通过《沉沦》来解读郁达夫,他的苦闷、颓废,他的真诚、勇气,他的真挚的爱国情,他的傲世的才情,并分析其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浙西文化中特有的水性。 【关键词】沉沦;郁达夫;作品解析;浙西文化;水性 郁达夫,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沉沦》、小说《迟桂花》等。郁达夫出生于浙江富阳满洲弄(今达夫弄)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兄弟三人,大哥从政,二哥行伍。七岁入私塾。九岁便能赋诗。天性聪慧加上又是家中的“老小”,自然从小备受家人疼爱。除此之外,富阳位于浙西,所谓“浙西”,是历史上浙江以钱塘江为界,江之东称为“浙东”,江之西为“浙西”,史称“两浙”。以会稽(绍兴)为中心的“浙东”多山地,以杭嘉湖平原为主的“浙西”多水域。浙西多水,乃鱼米之乡,经济条件优越,这使的郁达夫从小过着较为优越的生活,不用为生计担忧,让他有更多的好时间去思考人生,养成了他多愁善感的性格。除此之外,浙东和浙西不同的地理环境,也对郁达夫的文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浙东作家大多刚韧、劲直,文风多带“土性”,于是浙东就会出现两个特色鲜明的文学群体:乡土作家群和左翼作家群;反观浙西,如郁达夫、徐志摩、戴望舒等作家,则大抵多情、浪漫,文风偏于温婉、飘逸,由是浙西就会有浪漫文学创作群体的形成。个中原因当然很复杂,并非单纯地理因素决定的,但如此显著的地域群体性现象的出现,却不能说与区域文化特质完全无关,这对他日后的创作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初读郁达夫的《沉沦》,着实感到深深的压抑。但不可否认,“苦闷”是他小说中呈现出的一种感伤美和病态美。从戚哀的主人公身上我们可以窥测作者的内心世界。作为一名留学日本的中国青年,身处异国他乡的弱国子民的心倍感凄凉。羸弱的祖国带给郁达夫的是关于尊严的践踏,以及人格的侮辱,还有欲求而不足的尴尬,因此内心苦闷之至。他这样描述自己在日本的心情:“一种被侮辱、绝望、悲愤、隐痛的混合作用。”十年的留学生活,加深了他的忧郁思想并影响到了他的性格及文学作品的创作。《沉沦》中的主人公忧郁、敏感,很大程度上是郁达夫本人的真实写照。 有人曾经评价郁达夫,说其是“颓废之人”。一方面,可能是他的作品中多含“灰色”成分,描写的主人公不外乎是一些受封建社会迫害的苦命人的形象。另一方面,是他作品中关于“性”的大量描述,对于“性欲冲动”和内心隐秘心理活动的大胆揭示。这种说法明显有失偏颇,所以不能作为对郁达夫的全面的评价。他作品中流露出感伤、颓废情绪,“灰色”格调浓郁,这是确实的,《沉沦》便是如此。但是作为创造社有为的一员,他必定传承了本社的特色——文学作品在情绪表现上与浪漫主义的情感性、主观性相契合,这种契合又融进了西方的感伤主义以及中国古代的感伤传统因素,而且,在当时荒淫残酷、军阀专权的中国,郁达夫作为一名具有进步思想的青年,看到故国的陆沉,怎会不感到在异乡的屈辱,进而引起内心的苦闷?李初梨就这样说:“达夫是模拟的颓唐派,本质的清

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 【学习目标】 1.记住本文的重点字词(字音、字形、字义)、文学常识。 2.归纳故都的秋的特点。 3.说出本文景物描写的手法,归纳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妙处。 4.感悟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情境设计】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古往今来,咏秋的佳作也实在太多太多,人们写秋的着眼点也各不相同: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郁达夫笔下的秋天。 【问题导学】 一、初读课文: 1.作者简介 郁达夫,原名郁文,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与郭沫若等人同为“创造社”的发起人,影响极大。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南洋从事抗日工作。1945年被日本人杀害于苏门答腊,1952年被追为烈士。代表作有: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等;散文《达夫散文集》《达夫游记》等。 2、朗读课文,找出本文出现的生字,并能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并识记生字。 3.朗读课文,说说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写出了故都的秋怎样的特点。 二、细读课文 从哪些句段中,你感觉、体察到了作者所谓的“悲凉”?你如何看待这种“悲凉”? 三、精读课文 你读过哪些描写秋天的诗文?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篇或哪几篇?向同学介绍这些诗文,并就你最喜欢的诗文做简要的赏析。

【拓展延伸】 独特的创作理念。在文学创作上,郁达夫强调“文学的感伤源于作家主体心灵的感伤”。所以,他的作品体现着极强的“主观色彩”。郁达夫性情沉静,有些忧郁感伤的气质。在《故都的秋》这篇散文里,秋中有情的眷恋,秋中有情的落寞,忧郁感伤的气质是很明显的。忧郁美是郁达夫一贯的艺术追求。一般人表达对秋的喜爱之情,大多喜欢秋的绚丽色彩、收获成熟,很少喜爱秋的悲凉意味。郁达夫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他提出:“把古今的艺术总体积加起来,从中间删去了感伤主义,那么所余的还有一点什么?”正因如此,颓败、感伤在郁达夫的内心世界并无贬义,相反,倒成了审美选择、艺术情感的创作底色。所以,他才把对秋的喜爱之情落在“一椽破屋”、“牵牛花的蓝朵”、“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槐树的落蕊”、“秋蝉的残声”等衰败、凋零的景物上。 【典例应用】 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访秋李商隐 酒薄吹还醒,楼危望已穷。江皋当落日,帆席见归风。 烟带龙潭白,霞分鸟道红。殷勤报秋意,只是有丹枫。 【注】此诗为诗人客居桂林所作。 此诗的颈联和尾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堂训练】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散文钞.(chāo)一椽.(chuán) 平仄.(za) 耗.子(hào) B.潭柘.寺(zha) 落蕊.(ruǐ) 橄榄.(lǎn) 譬.如(pì) C.普陀.山(tuó) 房檩.(lǐn) 陪衬.(chan) 夹袄.(jiā) D.廿.四桥(niàn) 着.衣(zhuó) 混沌.(dùn) 椭.圆(tuǒ)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金碧辉煌萧索秋蝉厮叫B.疏疏落落传诵搅尽脑汁凋零C.放荡不羁落寞隐逸恬适点缀D.意境姿态洪流训鸽渲染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有些家长,自己喜欢吃喝玩乐,混混沌沌 ....地过日子,孩子就容易成为如此父母的镜子。B.俗语云“一叶落而知天下秋”,2009年高考报名人数骤降,已经给中国人口问题敲响 了警钟。“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现在即实行审慎的二胎政策,或许还来得及。 C.诱惑,是存于世上的一种充满吸引力的奇怪东西,轻则内心骚动难以控制不能自已,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赏析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一篇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好散文。关于其中心,课文自读提示和教参都作了明确的分析和界定,认为“文章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以情驭景,以景显情,信手写来,浑然一体”,“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的秋的真情,流露了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并且,为了增进学生对此的理解,自读提示和教参还注意联系了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指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作家移居杭州的个人生活背景。其实,郁达夫在文中流露的情感,固然跟当时的背景有关,也跟作家一生的身世命运和性格情趣有关,还跟中国传统文人的悲秋情结有关,当时的背景因素前已提及,本文即就后两点作些补充性的联想与阐释。一、身世命运和性格情趣作家赞美自然风物,抒发情感,其格调无非是热烈高亢、平和淡远和忧郁低沉三者之中各有选择侧重而已。而郁达夫偏偏持最后一种心态来描绘故都秋色,这和他的身世命运以及性格情趣是分不开的。作为一篇以真实为内核的散文,《故都的秋》所反映的这种清静悲凉心境和郁达夫一生的身世命运以及由此形成的性格情趣是紧密相连的。首先,从身世命运来看。“郁达夫三岁丧父,家道衰贫”(《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郁达夫”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86版),后来又经两度婚姻失败(先与结发妻孙荃,后与王映霞。作者注),再有两次丧子之痛(见郁达夫散文《一个人在途上》《记耀春之殇》),此外,郁达夫生活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先后目睹了晚清腐败、军阀割据的社会现实,亲自经受了蒋介石政府白色恐怖的威慑(1933年举家由上海移居杭州,过上流连山水的隐居生活,政治上一度表现消沉即由此而来。作者注),最后亲历抗日烽火,在南洋为日本宪兵秘密杀害。这样的一生,是悲凉的。其次,从性格情趣来看,他的身世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忧伤压抑的性格,从而影响着他在创作上的情趣倾向。他在亲撰的系列自传中说:“儿时的回忆,谁也在说,是最美的一章,但我的回忆,却尽是些空洞。第一,我所经验到的最初的感觉,便是饥饿;对于饥饿的恐怖,到现在还在紧逼着我。”又说:“又因自小就习于孤独,困于家庭的结果,怕羞的心,畏缩的性,更使我的胆量,变得异常的小。”少年时代就沉浸在“水一样的春愁”里。(以上引自《郁达夫自传》,江苏文艺96版)日本十年留学生活,使郁达夫的性格继续生长发育着,自伤之中又添了对国家民族的忧虑及由此而来的自卑感,这一点,在他这一时期的创作中有明显流露,如小说集《沉沦》和《茑萝集》,都充满了感伤情绪乃至带有颓废色彩。他在1920年写给新婚妻子孙荃的一首诗中说:“生死中年两不堪,生非容易死非甘。剧怜病骨如秋鹤,犹吐青丝学晚蚕。一样伤心悲薄命,几人愤世作清谈。何当放棹江湖去,芦荻花间结净庵。”其实,作者这时才24岁。回国后,他说:“1922年,在日本的大学毕了业,回国来东奔西走,为饥寒所驱使,竟成了一个贩卖知识的商人……1923年的秋天,一般人对我的态度改变了,我的对于艺术的志趣,也大家明白了……就说我是一个颓废者,一个专唱靡靡之音的秋虫。”(《〈鸡肋集〉题辞》)为了更明确地显示郁达夫这种性格情趣,我们不妨来看在1923年写的《还乡后记》(《郁达夫散文全编》浙江文艺90版)中的一段文字:“ ……只教天上有暗淡的愁云蒙着,阶前屋外有几点雨滴的声音,那么围绕在我周围的空气和自然的景物,总要比现在更带有些阴惨的色彩,总要比现在和我的心境更加相符。若希望再奢一点,我此刻更想有一具黑漆棺木在我的旁边。最好是秋风凉冷的九十月之交,叶落的林中,阴森的江上,不断地筛着渺蒙的秋雨。我在凋残的芦苇里,雇了一叶扁舟,当日暮的时候,在送灵枢归去。小船上除舟子而外,不要有第二个人,棺里卧着的若不是我寝处追随的一个年少妇人,至少也须是一个我的至亲骨肉。我在灰暗微明的黄昏江上,雨声淅沥的芦苇丛中,赤了足,张了油纸雨伞,提了一张灯笼,摸到船头上去焚化纸帛。”

郁达夫沉沦读后感汇编

郁达夫沉沦读后感 《沉沦》是2009年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郁达夫。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郁达夫沉沦的读后感,欢迎大家的阅读。 郁达夫沉沦读后感一大家一直都说《沉沦》这篇文章好,怀着崇敬、好奇的心理,我一口气读完了它。可读完之后,留给我的却是几分忧伤,几分气愤,还有几分迷惘…… 文章的主人公是个在日本留学的中国青年诗人。按当时的情况来说,他的条件是很不错的,不仅能吃饱穿暖,还能去学习,甚至可以去留学。但谁想到,这些令大多数中国青年眼红的条件却让他一步步沉沦。我不得不说他是一个没用的人,是一个懦夫!作为一个男子汉,却不能说到做到,做为一个炎黄子孙,却不能为祖国争光。明明在心里痛骂那些沉迷酒色、俗事的人,自己却同样不能抵制住她们的诱惑或者不如说是他自己的“想入非非”。羡慕别人的交际广,人缘好,而自己却不学着去做,还在背地里把人家当成是仇敌,认为别人故意这样对他,甚至把这件事归咎于祖国……最后终于跳海自杀了。我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他是个极不争气的人。我觉得他最不争气的一点就是把什么事都归咎于国家,一遇到挫折、困难就说:“祖国啊,你什么时候富强起来啊?你快强大起来啊……”“祖国,这是你害我的!”说真的,他的话也不是没有道理,一个国家、民族不能富强,他

的子民同样不能够抬起头来做人!可是,我们也应该想一想,国家的强大就是需要全体国民的努力啊――如果大家都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负责,那国家怎么才能强大呢?有付出才能有获得,如果大家都来拿国家的,那国家往哪拿?这个简单的道理想必大家都明白,更何况一个留学生。可是既然懂得这一个道理,他就应该更加努力,更加刻苦的啊,为什么,他还是一再沉沦…… 不说他了,就拿我们现在来说,学了那么久的知识,我想大家都应该知道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按理说我们应该运远强大于欧美、日本等“小辈”啊,可是为什么,在那些“小辈”面前,我们还得忍气吞声?为什么对人家的经济还是望尘莫及?中华民族是个聪明的民族,脑力方面并不比别人差!我们之所以不能富强,就是因为中国有太多只懂拿国家的人啊!难道这个道理大家真的不明白? 郁达夫沉沦读后感二本对郁达夫的东西没什么了解。无意中,看到一句这样的评价:在当时的中国,需要鲁迅这样铁骨铮铮的为人民疾苦疾呼的斗士,需要郭沫若这样讴歌自然,讴歌生命的人……郁达夫却是另外的一种方式,他的《沉沦》一出,给当时的中国文坛无异于一个晴天霹雳……(大致意思就是这样)。郁达夫是谁,《沉沦》又是讲什么的?我好奇了。我去找了来看。 这越读越是熟悉,小时候应该有看过它改编的电影——当时的感觉应该是除了片尾那句“中国,你为什么不强大起来,啊!”

故都的秋课文原文

故都的秋课文原文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

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故都的秋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

从《沉沦》看郁达夫小说特点

从《沉沦》分析郁达夫小说的特点 一、自叙传色彩 屠格涅夫说:“我的自传,就在我的作品里。”郁达夫十分赞同,他自己亦说:“至于我的对于创作的态度,说出来,或者人家要笑我,我觉得‘文学的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这一句话,是千真万确的。”这就决定了郁达夫的基本的叙述内容,就是自我经历以及和自我关系密切的生活。把郁达夫的小说连起来读,基本同他的生活轨迹相合。 如《沉沦》主人公“他”的身世——故乡富春江上的小市,三岁丧父,有两个兄长,17岁随长兄赴日本求学……这恰与郁达夫的经历吻合。而对于“他”因为“支那人”(日本人对中国人的贱称)的国民身份,在日本女子面前异常羞愧自卑,不敢表达自己热烈的情感的经历,郁达夫曾说“国际地位不平等的反应,弱国民族所受的侮辱与欺凌,感觉得最深切而亦最难忍受的地方,是在男女两性正中了爱神毒箭的一刹那。……支那或支那人的这一个名词,在东邻的日本民族,尤其是妙年少女的口里被说出的时候,听取者的脑里、心里,会起怎么样的一种被侮辱、绝望、悲愤、隐痛的混合作用,是没有到过日本的中国同胞,绝对地想象不出来的。”此外,主人公性苦闷的心理,也是作者曾有过的真实心理。他在这一时期的自传里写道:“因为20岁的青春,正在我的体内发育伸张,所以性的苦闷,也昂进到了不可抑止的地步。”可以说《沉沦》就是郁达夫的“夫子自道”。《沉沦》主人公的敏感弱懦、自卑孤僻、沉闷阴暗,都透露着郁达夫求学日本时生活和心理的影子(远离祖国亲人、身受歧视、倍感屈辱,深沉忧

伤)。 二、主观抒情性、毫不隐晦地写自己的内心 前面谈到受屠格涅夫等的影响,郁达夫小说呈现出自叙传色彩,然而他这样写的目的却不是为自己立传,而只是想“赤裸裸的把我的心境写出来”,以求“世人能够了解我内心的苦闷就对了”,因此郁达夫的小说还带有浓厚的主观抒情性。小说大都没有完整的情节,而是以抒情为主、情节为次,重在直接抒发主人公的强烈情感,侧重于作家心境的大胆暴露和生活的再现。他感兴趣的是人的内心生活,特别是内心世界中非常个人化的隐秘情感,甚至是变态情感。郁达夫小说的这一写法,开创了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先河,而《沉沦》则是这一风格的开篇之作。(因为以往的小说大都以叙述作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刻画鲜明地人物形象、构造曲折有致的情节为重要任务,而郁达夫却反其道而行。) 如《沉沦》中毫无过滤地将主人公在被窝里“犯罪”的自慰、偷窥旅馆主人的女儿洗澡、在梅园苇草丛中寻着男女亲热等过程的矛盾心理暴露出来,可谓前无古人!而几千年来,中国封建礼教一直视“性”为洪水猛兽,郁达夫对一个人性苦闷和追求性释放心理的直接暴露,“对于深藏在千百万年的背甲里面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使他们感受到作假的困难。”(性欲的面纱被捅破了,被郁达夫直率地暴露了出来,卫道学家们装不下去了,他们惊恐,他们愤怒)《沉沦》不惜以真血肉去碰挡虚伪,也许力量就来自于卢梭,来自于启蒙运动。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