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调查与分析——以贵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合集下载

第十四届(2012年)全国职业教育优秀论文评选活动的获奖名...

第十四届(2012年)全国职业教育优秀论文评选活动的获奖名...

第十四届(2012年)全国职业教育优秀论文评选活动的获奖名单及组织奖名单一等奖(13篇)将职业素质培养融入专业课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以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地铁站务专业为例李宇辉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朱敏红闫红蕾刘双昌平卫校应对生源素质变化的基础管理研究刘春玲高剑以制度创新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周建松提高质量: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着力点周建松基于数据采集平台的人才培养方案评价指标体系王国庆李畅王书润王浩给排水专业教学质量评价研究刘振华浅议高职院校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的构建郭俊炜赖展翅杨新宇阮班录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概念、内涵与机制沈建根石伟平就业导向下的高职学生能力评价探析谭旭高维春林泽玲丘翠芬“产品引导,三层递进”模式的项目化教学改革与实践葛红美徐超以实训实习基地为基础培养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屈善孝黄勇现代大学制度视野下的高职院校治理结构研究刁瑜二等奖(181篇)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的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系统化课程体系构建研究朱璟高职外语教学理论研究:现状与思考——基于11种外语类核心期刊31年(1980-2010)和4种职教类核心期刊3年(2008-2010)论文的统计与分析胡军雷达图法在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应用文智强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探究于运会关于“双师型”教师内涵的进一步辨析何农高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探讨段谟意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群建设段谟意高职对外贸易专业基于行动导向课程系统的构建叶华光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的主要边界研究叶华光高职教育文化的反思与建构刘兰明张金磊职业基本素养教育探究——兼论“关键能力”与职业基本素养刘兰明高职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逻辑搭配与模式重构周志红史新浩民办职业院校招生的变革与发展常江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基于中国传媒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实践教学屈善孝高职双语教学方法革新之---“乐学”教学环节的设计周遊范世森以物流行业英语为例的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构建研究鲍庆弘对接湖南省中小企业的实用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研究周惠陈剑利柳劲华基于行业学会的三元制高职办学模式的实践研究刘辉珞浅谈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市场营销学科中的运用郑培建高职外语能力取向的发展性评价教学实证研究刘晓华高职院校实施“双证书”教育的几个问题易洁高职语文教学民俗语汇应用探析袁耀辉基于创业教育视野下高职院校教师团队建设路径研究王平提升高职教育质量的路径研究孙云志何玉宏在中职导游技能教学中发挥技能尖子学生的传帮带作用王蓓芳高职教育园区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动力机制研究——以常州为例杨善江高职院校单独招生的缘起与特点杨旭辉天津高等职业院校旅游管理类专业国际化发展的途径探索——以天津海运职业学院酒店管理(邮轮乘务)专业为例吴肖淮张颖衍美国社区学院的成功经验及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基于案例的视角朱虹陈卫红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十年述评卿中全高职“数控加工编程及操作”课程建设刘峻朱敏红基于校企合作的实训教学视频互动平台的构建与应用徐晓玲楼建列基于博客互动的“双主体”体验式教学模式探索张翠英张英产业结构调整影响下的人才培养对策研究——以云南农垦属地化管理改革为例杨国顺基于综合能力培养的工程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实践张英承接产业转移背景下的皖江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高利兵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食品营养“点菜式”教学模式左培林基于“专业+实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探索与实践——以机电类专业为例方忠民李敏高职专业教师“教、学、做一体”教学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探索欧阳建友王钊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开放性特征展望——兼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张宏志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以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例白洁高职院校特色发展战略的整体建构陈霞基于SWOT分析法的广东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研究周经纬中职送教下乡《果树生产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靳荣丽在校企合作中提升中职学生职业素养——面向企业的问卷调查与思考梁乃锋基于大职业教育主义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唐高华新余市民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师资现状及对策研究郑群哲蒋意春龚晓飞“行知合一”教学模式在儿科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任建立医学高职院校学生护理英语学习需求调查与分析——以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孙燕论当好“三员”是高职班主任服务意识的落脚点何顺莉何顺畅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观念情况的调查与思考闵建杰王世荣岳辉李雪松高职教材开发及“4912”模式实践应用研究许新华示范性高职核心竞争力发展与评价机制研究张洪春宋振云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原则黄绮冰论高职院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谈存在问题与完善意义王生根王卉构建以专业群为单元的校企合作有机体的实践与思考孔德兰金融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思考董瑞丽邱俊如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辨唐林伟方华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提高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研究王琴着眼教学实效探索高职思政课与专业教育融合新路径邹宏秋浅谈高职校园文化精品项目的培育——以“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为例谈征宇高职层面汽车电子技术特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黄鹏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突出四大特色邢智强政府主导学校主体企业主动——构建校企合作保障机制的思考颜楚华王章华邓青云汽车类高职学生“3+1”顶岗实习模式的探讨与实践范茜尹力会基于工学结合理念的高职文秘实践教学改革——以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胡亚娟胡秦葆中职语文教学中唤醒学生主体意识的策略研究沈兆钧将精细化教学引入课程——浅谈《前厅服务》精品课程建设刘瑞琪项目教学法在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的实践陈翠玉高职服装类专业课程体系创新改革与实践黄格红应用文写作项目化教学实践再思考黄丽清基于网络平台一体化教学在计算机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黄秋萍合作学习低效现象归因分析及对策丁际群高职生职业价值观与学业情绪的关系关荐高职汽车类专业课程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探索闫寒乙就业导向的高职教育供应链优化研究桑雷马蕾职业教育与重点产业对接的必要性及对策建议——以石化职业教育为例许建民基于资源整合优化的高职专业群课程体系的探索与设计——以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群为例许建民“园林树木”课程为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探索杨善云黎素平隆卫革林红汽修专业应用型技能人才考核模式探究傅千里高职院校基层教育教学组织模式研究——专业责任制初探吴扬创新高职学院职业道德教育方法加强实效性的研究袁景高职院校“教”与“学”关系的再认识余小燕江苏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王晓忠邵泽强基于ERG理论的高校酒店实习生激励机制研究鲍艳利浅谈高职院校仿真实训和仿真实训平台的建设梁晓东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机制构建现状及对策研究——以福建省为例林娜其实我懂你的心——浅谈沟通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林敏项目化课程开发初探——以中职金融事务类专业课程为例杨海丰高技能、学习型的幼儿教师培养模式——幼儿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庄小满国际旅游岛背景下高职院校旅游类专业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以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谢彦波海南高职学生体育态度与行为现状和干预措施研究林成亮如何通过游戏教学帮助中职学生记忆单词廖锦霞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李莉模具专业实施“在做中教,在做中学”教学方法的研究周跃华组建特色职业教育集团助鄱阳湖生态经济发展童丰生张海峰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旅游英语教学刍议周桥陈月梅优化职业培训与考核过程提升学生职业竞争力傅毓赟史金铎中职生数学学习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其辅导洪志龙中职数学课堂有效创设教学情境的实践与研究张建新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王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整体设计方法研究——以《机械零部件设计》课程为例张金美顾金孚丰崇友周志宏浅谈内地西藏中职班历史教学设计与实践洪珊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的系统思考汪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研究——以嘉兴为例蒙维洋代绍庆影响中职生自我意识和谐的因素探析郭俊峰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生活化探析吴晓璇高职院校“基本素养模块”教学的文化价值取向研究:以温州为例吴铜虎南洋理工学院高职教育的特色及启示刘晔高职教育转型期的院校文化体系建设探析胡勇朱俊对接珠三角体育场馆产业开发高职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张艳美高职院校顶岗实习教学档案管理体系的构建揭平英基于社会生活过程的高职公共基础课程体系的构建马斌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体系中行业英语的教改研究张燕如五年制高职生英语学习现状调查报告——以江苏徐州地区为例尹红丽张红云龚梅周晓培张芳王静利益相关者视野下的高职院校与工业园区对接研究胡蓉周金业高职《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课程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的探讨陈桂先凌丁庞观龙高职院校营销人才培养校企合作联盟模型分析——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啤酒)专业为例刘凤东西部高职教育合作发展模型研究覃川王风茂李焰基于需求分析的广西高职外语教学模式研究农德昌郑瑾璇谢德荣罗妍顶层设计理念指导下的高职物业管理专业建设程琳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王秀萍“工学结合”模式下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以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为例张燕王建华葛秀萍高职院校技能竞赛与专业建设问题研究彭东黎李柏林校企合作共同推进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招晓菊李健艺对农民职业教育选择行为的理性视角分析张力跃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核心要素分析及对策研究陈农心语文与动漫专业相结合的“创意引导”课程的构建与实施寿丽君赵婷基于高职教育理念的毕业设计创新分析韩凝职业认同: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新课题刘利潘黔玲美国社区学院通识教育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彭振宇产业结构升级背景下企业人力资源需求及其对高职教育的启示——基于武汉城市圈部分企业的调查向丽刘晓欢陶济东萧山二职园林绿化专业人才需求及课程改革调研报告汪凌龙陆宝金高职教育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研究——基于湖南省数据的联立方程估计吴文辉浅谈数学与艺术在课堂教学的整合徐锋基于能力本位的“岗位·模块·学分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施岳国英于锋应英沈安衢李秀超对1360名高职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张宇迪王延李晓邓先丽高职工学结合“四阶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杨新月机电类专业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体系的研究——以花都工学结合示范园为例李英欧阳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联盟:意蕴、属性及培育策略董海燕中职学校单片机课程项目化的教学模式改革探讨王衡从身边的数学引导学生进入知识的殿堂——“生活化模式”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吴少华语文教学中“职业渗透”探究与实践赵美华中职生数学学习倦怠性成因的分析与对策崔新库中职数学项目化课后作业设计及应用研究张晓明基于项目导向的《高分子化学》教学改革研究靳玲刘琼琼赵晓波刘太闯王艳秋以反思为导向的高职校园文化活动建设李鹏冯翊朱慧琴基于《C#程序设计》课程的混合式学习应用研究徐超葛红美机电一体化技术综合实验实训系统研究与实践朱涛吉智陕西高职高专专业设置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王晓江殷锋社姜庆伟刘引涛苏兴龙关于高职高专学生“软技能”培养的思考李培金从用人单位对英语需求角度看高职英语课程的改革郑琳靖基于资源共享建设开放型职业教育平台的研究与思考——以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李世收王永红高尚荣建筑装饰专业实训工场高效多赢模式的实践研究吴云基于信息化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BPR职业能力研究——珠三角中小企业需求与现状调查研究何珊关键能力对提高职院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作用——基于经济学“钻石模型”的分析廖素清关于职业技能大赛对课程改革的影响曹庆旭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影响因素与政策选择黄君录基于职业素养培育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初探冯莉多媒体课件与课堂教学整合在机械制图教学中的缺陷和应对姜亚南当前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得失之思考陈慧敏濮荣强邵杰曹玉娜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双重管理模式的探索和实践贺小凤耿壮雷军高职体育课程评价理念的构建王永华刘杰刘继昌王迎春职业类学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的思考张世辉校企联群运动:美国新时期终身技能教育体系建构的奠基之力刘冬英国高等学徒制教育初兴现象探析王辉校企利益共同体:实现校企利益诉求的有效载体王振洪中职语文教学现状分析与改革策略康彩凤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旅游专业实践教学探讨乔海燕区域高职先进制造业自动化技术综合实训基地建设初探单桂军朱本坤唐红雨王明胡春花试论我国股份制高职院校治理结构的优化王安兴高职院校《过程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黄永杰基于“任务驱动、分段考核”的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办公自动化》为例覃伟赋高职“校地”文化融合的研究与实践蔺俊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与研究黄启良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德育状况问卷调查分析——以内蒙古和新疆为例李华耿宝云“3G实景课堂”的新探索韩先满刘宝磊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十年:成就、问题与展望张铭凯基于产学研结合的视角构建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以广东省为例黄鹏张宁双师型教师成长的必要路径——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启示洪春华对中职教育教学“十二字法”及“十个关系”的探析王保顺三等奖(475篇)基于区域特色产业开发新专业的探索——以珠宝玉石加工与营销(淡水珍珠方向)专业为例马张霞项目教学法在中职面点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探讨谢丽玉中国陶瓷史模块备课方法初探余琪论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师校本培训模式的探究姚英论高职园林测量课程的有效教学——以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为例陈彩军景区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沈雁飞实施分组讨论法之我见刘乔玲论我国职业教育法律制度的完善黄玉芬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研究邵丽史新浩基于工学结合的旅游管理专业阶梯式实践教学探讨严宽荣中职学校英语分层走班教学模式的研究董文综合性大学中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工作理念的新维度张永华构建“五位一体”教育平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胡珍芬选课制教师培训模式的探讨与实践——以定远县2010年中小学教师“评好课”专题培训为例陈必山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开展自主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陈必山旅游专业中职与高职的课程衔接及其实现途径单慧芳高职学生志愿服务能力培养模式探究丁红莲刘辉高职数学阅读教学的实验与探索聂守丰刘彦芬“政府、企业、学校三方联动”校企股份制合作办学机制的探索聂守丰赵小东“问题—探究”式教学在中职化学教学中的实践与体会邵学芹基于就业取向的高职模具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李连荣许栋刚“认知→项目→实战”一体化教学的《汽车覆盖件模具设计与制造》蒙以嫦陈文勇向小汉高职院校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开展创业教育的途径研究王平关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的调查研究——以6所交通类高职院校为例孙云志何玉宏高职二维式“三位一体”课程考核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王晓娟潘峰突破传统教学法提升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二语交际意愿高俊虹高职模具专业“2+1”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苗君明职业院校青年教师成长路径探索马长越案例法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王晓燕王艳霞中职数学有效教学的途径探寻康知芳用博客激活语文课堂——运用博客进行语文教学的思考李启森高职体育课中田径教学面临的困境与改革探讨鲁葵蓉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航海英语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研究魏本超邵晓燕导致中职学困生英语成绩现状的非智力因素调查刘阳“职教界”视域下的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研究——基于4种职教类核心期刊的计量文献分析杨修平助推广东产业转型升级给力新生代农民工圆梦——构建面向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广东模式肖启瑞高职“三校生”职业素养个性化培养模式探析王中中职国际商务专业双证融合培训制度的实践研究王莉锋从人口普查看高职统计实践教学改革金惠红新教材新思路新教法——阜阳卫生学校护理英语教学中做、学结合的实践探索张珉在中职学校农学专业教学中开展项目教学模式的尝试石福成探究中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徐雪莲基于教育活动优化的高职院校团建模式创新刘畅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提升的校企合作策略研究阙红艳高职任务型英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任莉枫文化资本视角下我国农民工职业教育的再思考张海峰地方文化视野下的高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以浙江文化为例徐晓芳浅谈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思路于正宁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程序设计》课程改革研究李继武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高专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丁宏伟采用四层递进法强化做账训练曹利花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探讨唐世海论中职学生道德教育的教化论模式邓明波基于工作岗位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赵海艳实施激励策略提高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研究韩旭建设两个英语课堂优化高职英语教学的实验与研究韩旭合作学习策略在高职英语泛读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朱媛媛形成性评价策略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朱媛媛关于中职学生文化课学习兴趣培养的探索刘晓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发展探索宋臻臻高校“去行政化”的逻辑起点、难点与突破点刘颖高职体育教学中“竞争-合作”教学模式的研究叶继强革命老区中职学校师资队伍现状与对策莫慧诚罗炫兆韦美萍班主任工作中增进中职幼师专业女生心理相容的实践与思考翁少华张瑞祥团体辅导在中职班级心理委员培训中的实践与思考张瑞祥以创新精神探索高职院校发展学生党员工作舒本平基于课程改革的高职院校教学文化建设探析赵东明浅谈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生活化教学孙西敏基础护理技术课程建设与改革初探周庆华孙晓艳何柳佳汤玉霞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文化素养的相关策略王海安对沈阳市中学篮球教学现状的调查及对策研究陈雨职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李焕东中职动漫专业校企合作平台的构建桂志华中职文学经典作品教学调查与分析许朝娜个性化评价在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探索与运用周艳病例讨论与情境模拟结合在儿科教学中的应用任建立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的高职院校科研发展内涵与思路探讨曾少武高职学位与高职吸引力孔新舟全员参与德育工作提升学生德育素养——上海海运学校德育改革初探黄玉洁昌平卫校毕业生就业调查与就业指导研究王秀和陈志国卫生职业教育德育课案例教学法探索赵晓波多层次、立体化培养应用型农村金融人才的实践探析凌海波郁国培教育规划刚要视阈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王东升沈建锋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创新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为例周斌。

浅谈高职院校培养大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性

浅谈高职院校培养大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性

人才战略MODERNENTERPRISE CULTURE2882018.04MEC 职业能力的提高除了在实践中磨练和提高之外,另外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接受教育和培训。

高职院校学生通过对有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以后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会有极大的帮助。

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培养大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性及新时期如何提高大学生职业能力进行了初步解析。

一、培养大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性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这就需要职业院校紧跟经济社会发展,健全职业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推进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同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紧密围绕行业产业需求,强化实践教学,完善以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培养体系,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为学生提供多样化成长路径,推进高职院校产学结合培养模式改革,增强复合型人才培养能力。

学生职业能力高低决定着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一个高职院校办学质量优劣,很大程度体现在学生职业能力水平的高低上。

优质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水平突出,我院2017届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毕业生,在企业实习期满转正后薪酬待遇远超当地的平均工资,并且毕业生供不应求;这与我院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重视程度成正比,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教育的发展。

二、提高大学生职业能力的途径(一)健全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有重要意义。

所以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注重发挥行业组织人才需求预测、用人单位职业能力评价作用,把市场供求比例、就业质量作为学校设置调整学科专业、确定培养规模的重要依据。

城职业学院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贵州城职业学院

城职业学院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贵州城职业学院

城市职业学院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实施手册贵州城市职业学院2017年3月20日目录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背景、目的和意义.................. 什么是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 素质拓展考核制度 .........................................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原则................................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培训主题及安排..........................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组织机构................................ 中共贵州城市职业学院党校工作细则总则...................... 党校教师联系方式 .........................................第一部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实施背景、目的和意义实施背景: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对培养和造就我国二十一世纪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而且中国在21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华民族在21世纪中叶实现伟大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21世纪的蓬勃发展这三大历史使命的成败也取决于青年一代。

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99年6月13日联合颁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根据此决定的精神,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等中央有关部委联合推行了一项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并于2002年3月5日发出《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中青联发[2002]4号),团省委、省教育厅、省学联也颁发了《转发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的通知》(团粤联发[2002]26号)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由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等中央有关部委联合推行的一项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

贵州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现状及对策探究——以黔东南州高职院校为例

贵州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现状及对策探究——以黔东南州高职院校为例
际的信息化教学道路ꎬ方能跟上时代发展步伐ꎬ为实现职业教育现
代化助力ꎮ
( 下转第 152 页)
— 150 —
人通过验ꎬ让来访者把问题和人分开ꎬ并且可以让来访者跳出自
身的局限ꎬ以局外人的身份评价自己ꎮ
6. 积极心理学疗法
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被认同、被肯定ꎬ而在 90 后
不断深化ꎬ然而在理解信息化教学的科学内涵及实施信息化教学
时ꎬ仍然还有待提高ꎮ 信息化教学要实现的是技术服务教学ꎬ让教
学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达到教学效果的提升ꎬ让学生在信息技术
中体验学习的乐趣ꎮ 然而当前大部分人对信息化教学的理解都比
较浅显ꎬ认为教师使用互联网备课、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手段进行
教学ꎬ就实现了信息化教学ꎬ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完成信息技术对高
黔东南州三所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ꎬ找出贵州高职院校开展信息化教
学存在的问题ꎬ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ꎬ期盼能为贵州省高职院校信息化
教学提供有益探索ꎮ
【 关键词】 高职院校ꎻ信息化教学ꎻ优化对策
在当前教育领域ꎬ信息化教学已成为炙手可热的话题ꎮ 高职
教育亦不例外ꎮ 从国家政策层面ꎬ无论是已出台的« 国家中长期
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 2020) » 中提到的“ 信息技术对
他地方院校开发的教学资源ꎮ 虽说在借鉴过程中可达到学习的目
的ꎬ但由于学情及地区实际的不同ꎬ在某些内容的讲解上ꎬ教学效
果欠佳ꎮ 3. 重硬件、轻软件ꎮ 为帮助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ꎬ部分院
校直接耗巨资引进信息化教学设备ꎬ建设智慧课堂ꎬ硬件设施可谓
是十分到位ꎮ 然而却无法做到对教师及学生进行信息化教学能力
培训的全覆盖ꎬ加之智慧课堂数量少ꎬ智慧课堂全然成了摆设ꎬ或

贵州省高职院校发展状况调查研究

贵州省高职院校发展状况调查研究

贵州省高职院校发展状况调查研究作者:何国伟来源:《职业教育研究》2016年第09期摘要:贵州省高职院校因受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存在发展分布不均、有机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尚未真正形成、总体基础设施建设及办学条件较落后、人才培养模式及继续学习深造空间待开发、社会力量创办职业教育不足等问题。

对此,应主动适应新常态,统筹各层次教育协调发展,创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积极促进高职教育科学发展。

关键词:贵州省;高职教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09-0027-05一、贵州省高职院校办学现状(一)办学基本情况概述1.地区分布情况截至2015年,贵州省共有高职院校32所,含2015年新增的4所,分布在9个地州市中心城市及3个县城所在地,其中三个县分别是黔南州惠水县、毕节市威宁县、铜仁市德江县。

从地区分布数量来看,省府所在地贵阳市13所,遵义市3所,安顺市1所,毕节市4所,铜仁市3所,六盘水市1所,黔南州4所,黔东南州2所,黔西南州1所。

2.学校占地面积情况从32所高职院校的校园占地面积来看,总体上是较为理想的:仅贵州盛华职院一所学校建筑面积仅150亩外,其余都大大超过这一标准,其中有10所学校超过1 000亩。

校园占地面积作为办学的一个基本条件,是一所学校完善基础设施的必备要素,也是不断扩大办学规模必需的硬件之一。

从以上数据可知,贵州省绝大部分高职院校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办学前景。

3.办学主体及性质办学主体按办学经费来源可分为政府办学和社会力量办学,从其性质而论,又可分为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

由此,从办学主体及性质来看,贵州省有公办高职院校28所,民办高职院校4所;从学校类型来看,涉及以农、工、商、医、师、建筑、电子、交通等为主体专业的若干领域。

4.实训基地概况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开展相应的基础技能训练及模拟操作的稳定的实习、实践场所。

学生职业素养培育论文(9篇)-职业素养论文-教育论文

学生职业素养培育论文(9篇)-职业素养论文-教育论文

学生职业素养培育论文(9篇)-职业素养论文-教育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第一篇:卫生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探索摘要分析卫生类高职院学生职业素养的内涵,阐述职业素养培育的意义和重要性,同时以J学院为例,探讨卫生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路径。

关键词职业素养;高职院;培育;探索;卫生职业素养(occupationalquality)是指职业人在职业过程中个人的行为规范及行为本身,其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1]。

良好的职业素养可以确保工作有效实施,并取得预期的工作成果,因此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往往非常关注学生的职业素养。

以“服务需求、就业导向”为人才培养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要求有关院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扎实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同时应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

有关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研究很多[2-5],而卫生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探索并不多见,J学院是一所以中医药为特色、以服务健康产业发展为重点,进出两旺的高水平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该院近年来在学生职业素质培育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举措,取得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现结合实例,就卫生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问题开展探讨。

1卫生类高职院学生职业素养的内涵职业素养的内涵往往包括内化素养和外化素养,内化素养为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外化素养是指个人的基本职业技能[6]。

对于卫生类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医药卫生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内化素养有:①崇高的职业道德,医药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与医药实践紧密联系,即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健康,因此,卫生类高职院学生必须具备厚德、平等、博爱等崇高的职业道德。

②坚定的职业信仰,信仰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原动力,医药工作者的职业信仰即是要求自身对医药卫生工作充满敬畏之心,却绝不允许和容忍自己和他人这一神圣工作。

③良好的人文素养,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甚至经济、文化方面的人文知识,都成为新医学模式对医药工作者提出的更高层次的素质要求。

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编制——以贵州省高校为例

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编制——以贵州省高校为例

Vol.33No.3M ar.2012第33卷第3期2012年3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一、引言以往研究表明,就业压力是大学生心理压力的重要来源。

在我国,随着就业体制变革,社会竞争加剧,就业形势严峻,经济环境变化等诸多因素,大学生就业压力日趋凸显,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因此,了解大学生心理压力状况对于做好高校就业管理,帮助大学生应对就业压力,健康良好的实现从校园到社会这一步有着重要的意义。

为此,我们编制调查问卷,探讨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结构,分析其特点,探讨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与其应对方式的关系。

二、研究目的与方法本研究的目标是确定大学生就业压力结构与内容并编制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

本研究采用混合式法(mixedap-proach )编制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即首先在文献分析基础上通过关键事件访谈法、开放式问卷调查法形成问卷的结构和内容;然后通过项目分析、信度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等技术检验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三、研究对象根据研究目的,我们采用目的取样和方便取样,选取贵州省六所高校的475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研究步骤分为开放式问卷调查、问卷预测和正式施测三步,分别包括被试95名、100名和280名。

被试总体情况见表1.四、研究程序与研究工具(一)开放式访谈和开放式问卷调查1.开放式访谈依据访谈的目标,在访谈前先编制访谈大纲,访谈大纲主要内容包括:请你说说在找工作中最让你体验到压力的事件;请你说说与你要好同学在找工作中最烦心的事件;为满足用人单位要求,您觉得还需要补充哪些能力;要使大学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编制———以贵州省高校为例刘敏芳(贵州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贵州贵阳550003)摘要:本研究以贵州省六所高校的475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研究步骤分为开放式问卷调查、问卷预测和正式施测三步。

方法:经探索性因素分析,问卷由缺乏生涯规划压力,家庭及背景压力,社会环境压力,能力不足压力和个人心理素质压力五个因子构成,共计34个项目,累积解释率为56.66%。

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11年度全省教育系统优秀调研成果名单的通知

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11年度全省教育系统优秀调研成果名单的通知

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11年度全省教育系统优秀调
研成果名单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山东省教育厅
•【公布日期】2012.05.31
•【字号】鲁教法字[2012]5号
•【施行日期】2012.05.31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高等教育
正文
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11年度全省教育系统优秀调研成果
名单的通知
(鲁教法字〔2012〕5号)
各市教育局,各高等学校,厅机关各处室、厅属各单位:
根据2011年度调研工作有关要求,我厅组织开展了2011年度全省教育系统优秀调研成果评选工作。

共评出一等奖53篇,二等奖64篇,三等奖90篇,现将名单予以公布。

希望各部门、单位进一步提高调查研究质量,对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事关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问题,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广泛开展全面、深入地调查研究,要确保调研成果有实用价值,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要将调研成果转化为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为各级党委、政府工作决策提供有益参考和可靠依据。

二〇一二年五月三十一日2011年度全省教育系统优秀调研成果名单
一等奖(53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bs t rac t
he n s i ve

It


an
ur gent
a nd
ar du o u s

as k
of vo c at i on al

o l le ge
edu ca t or s

o e ff ec
t i

el y
om o t e pr
ch

om pre

qu al i t y
or i e n t ed
ed u ca t io n
for
b e tt er g row th o f
s t u de






a cc or dan c e
wi th



ir

wn
ar ac t er isti c s



he
sa i d
vo ca t o nal


ol l e ge s
wh


le
k e epi n g p a c e w i th
、 、 、 、
对人 发挥导 向 和激励 的 作用 保证


个人 的 正确 发

识 处 理人际关 系 的 能 力 终 身 学 习 的 能 力等 2 0 个
、 、
展 方 向 其 内 容 包 括政 治 观 世界 观 人 生 观 价值
; 、 、
要 素 在 教学 实 践 中 将 其概 括 为 思想 道 德 素质 文

21
卷 年





na J our

贵 州 广 播 电 视 大 学学 报
of
Vo Un
v e rs




No
20


20 1

Gu

zh
ou
Ra d



Te

ev



on



Ma




业 院校 学生 综 合 素 质 调 查与 分 析


贵州 职 业 技术 学 院 为例
陈国

贵阳
5 5 00 23


贵邦职业技术学院




如 何根 据 高 职 院 校


身的
特点

与 时 俱进

卓 有 成 效地 推 进 综 合 素

质 教 育 帮 助 学 生 成 长 成 才 是摆 在 高 职 院 校 教 育 者 面 前 的
项 紧 迫而 繁重 的 任


为 了 全面 了
解 高 职院校学 生综 合素质 状况 进
、 、 、
根据 《 中 共 中 央 国 务


团 结协 作能 力 创 新 能 力
、 、

实践 能 力 适 应 职 业
、 、
院关 于 深化教 育 改 革 全 面 推 进 素质 教 育 的 决 定 》
变化 能 力 独 立 思 考 和 获 取 新 知识 能 力 收集处 理 信 息 和 分 析解 决 问 题 能 力 语 言文 字表 达 能 力 美
、 、
和 《 教育部 等 七 部 门 关 于进


步加 强 职 业 教 育 工
作 的 若 干 意 见 》 可 以 将素 质 分解 为 理 想 信念 和 民
收稿 日 期
基金 项


感体 验 美 的 欣 赏 和 美 的 创 造 能 力 创业 精 神 艰 苦
、 、 、
20 1 2




作 者 简 介 陈 国敏 W63
b a se d o n

he
s u rve
ys o f

he
s ta t us
q uo he
பைடு நூலகம்
of
st u
d en t s

ha s

on d u c
t e
s o me
an al y s es of

he
si t ua t

o ns


nf l u e nci n g
fa c to rs
an

c o u n t er


女 贵 州 贵 阳人 教授 本 文 系 贵州 省 教育 厅 人 文 社 科课 題 髙 职院 校 素质 教 育体 系研 究
( )
, , ,




编号



GH043

的 阶 段性 成果


20

贵 州 广 播 电 视大学 学报

21

奋 斗 精神 竞争 意 识 职 业 道 德 职业 技 能 专 业 知

关 键 词 文章 编 号

高 职 院校


学 生 综合素质 现状
; ; (

对策

008
2 5 73
20



01
00



08
S urv e
ys
& A na


f y s es o
C o mp re h ens

ve
Qu a

lit
f y o
V oc a t

o na

Co
ll
eg e
Stud en ts


观 道 德观 法 制 观 等
、 、

被 询 査者 中 的

69

21


化素质 职业 素质 身心 素 质 四 个 方 面 这 就是 我 们
、 、

示 参与过 班干 部 或 学 生 会 干部 的 竞选 超过 半数 的 学 生积极 递交 了 入 党 申 请 书 从 总体情况 看 髙 职
me as ur es

or f

p u rp o s e
of
do

ng
s om et hi n

h el p fu l



m p r o ve S t u den

he
co mpr eh en s i ve
qu a l
it
y of
st u d e
nt s

K ey
w or ds

Vo c a
ti

he
ti
me s



or de r



u lly un der s ta nd

he
co nd i ti o n s
of
s t ude
nts


cl ari
y f
ne w p at h s d
and

ni t i a ti v e s


he au t ho r o f





he s



o nal
Co
ll e
ge s

ts

C om p re h en s

ve
Q ua
l it y

S ta t u s
Q uo
C o un

te


me as u re s
提 高 学 生 的 综 合 素质 是 高 职 教育 教学 改 革 面
向 未来 的 重 要 目 标 和 方 向

主法制 素 养 伦 理 道 德 素养 文 明 习 惯养成 心 理 健

T a k ng G u

zh o u
V oca
ti
o na

Te c hn o
og y
I ns t i tut e
as a n
E xa m p


C HE N Gu om n


Gu

z ho u
Vo c a
ti
ona l
Te c hn o


gy

ns t



t e
Gu

y ang
5 5 002 3


步 明 确 新时期 加强 高 职 院校
学 生 素 质教 育 的 新 思路 新举措 文 章 对 贵 州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生 综 合 素 质 狀 况 进行


了 调 查 就 高 职 学 生 的 综 合 素 质 现状


影响

素 和 对 策进 行

分析


期 能够推动
高 职 院 校 素 质 教 育 的 健 康发 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