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词鉴赏大全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课件

2.手法题答题模板(答题模板6)
☆托物言志(象征) 识别:动物、植物、器物意象 公式:托物言志+(解释)借XX意象表达XX情感
反问 识别:无疑而问,有问无答 公式:(解释)XX运用反问+(内容效果)表达Xx
设问 识别:无疑而问有问有答 公式:(解释)XX远用设问+(内容效果)表达XX
2.手法题答题模板(答题模板3)
☆直抒胸臆 识别:出现明显情感词 公式:(解释)XX直抒胸臆+(内容效果)写出Xx
☆借景抒情 识别:纯景 公式:借景抒情+(解释借景抒情)以XX景色描写+(话术效果)含蓄委婉+(内容效果)表达XX情感
☆寓情于景 识别:景+情 公式:寓情于景+(解释寓情于景)以XX景色描写+(话术效果)含蓄委婉(内容效果)表达XX情感
BA 看此课堂到诗答练了。:注《习殿张①②释殿1中旭诗将:有未念斯及悲锵连俊呜杨中监:阅人黑【练知昔人兹风锵山拔呼公杨读杨唐运白1实张挥已烦生鸣蟠为东拂】下监炎代用的先王毫云见微玉其之吴箧面大出书见化静书后端这亡示绡动间主精笥历示法静示态首,,【,,,,,,,,杜元的家为的张词临不3草满万落溟暮逸舒甫年】张,动书,旭池独圣目里落涨年气卷(,旭被、回法草真观秘一起群与思感忘7谁答草誉比6艺尽酒书难凄古松笔转清寝6相并书为喻)术墨德得恻色直力极识食图关百,“(,转【【。。。。。。。。问杜【代有草通化24题甫1】】则感圣感为。】居?。。而”)了》留发,、生夔,系联动州遂杜想可,成甫等感手的法形1A境B的C的D的1A情B可C的D2....3....。.“折“练“魄“高.诗深诗及结独本象下下及服有习俊力杨妙歌意歌的尾到诗,列列兹。练。拔。公。开浓中感两认乃生对对””””篇。有慨句识“动诗诗两两两两既对。收。诗写句歌句句句句有张束圣出的的,,,,对旭全”了理理写借赞以张草诗写张解解杜张叹杨旭书,“旭与与甫芝张公的的“草草分赏看之旭欣怀形不圣书析析见事暮赏念象独”苍,,张写年书,再”的劲不不旭张仍法又现表杰、正正草旭能至有,达作清确确书草勇废对也了,逸的的,书于寝其有对写、一一被功突忘书对张出俊项项作力破食作“旭了拔是是品来自来难张艺知、((凄自我衬以王术音狂清于、托得”旨之放悲孜精张见成趣识))的凉孜进旭的就及,气的不书书遗无境抒象意倦艺法憾人界发。,
文学_高中生高考经典古诗词赏析及翻译

高中生高考经典古诗词赏析及翻译高中古诗词鉴赏翻译(一)雨霖铃·寒蝉凄切宋代: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好景一作:美景)译文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
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
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
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
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
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能和谁一同欣赏呢?赏析: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
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
《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
”可见时间大约农历七月。
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
秋季,暮色,骤雨寒蝉,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
“对长亭晚”一句,中间插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这三句景色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
“都门帐饮”,语本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
”他的恋人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
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类锐!这里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纡,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
高考诗词鉴赏题汇编含答案

高考诗词鉴赏题汇编含答案篇一:高考诗词鉴赏题汇编(含答案)高考诗词鉴赏题汇编(含答案)全国卷1鹊桥仙陆游①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诸侯,独去做江边渔父。
②③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
镜湖元自数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予!【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
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占尽。
蘋洲烟雨:指长满蘋草、烟雨空濛的风光。
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
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8.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答: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升官做诸侯,而自己只能做闲散的江边渔翁。
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
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答: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
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全国卷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朱熹饲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8.这首咏梅诗中,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情感的渲染,从而表现美化的精神和品格。
(烘托、渲染,2分,简要分析3分。
)9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6分)答:表现了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
(答出心情3分,简要分析3分。
)北京卷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
(7分)古风(其十)李白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吴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语文高考古诗词鉴赏9篇

语文高考古诗词鉴赏9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从格律上看,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高考古诗词鉴赏,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高考古诗词鉴赏1一、认真审读,整体感知鉴赏诗首先应读懂诗歌,力求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内容、主旨、情感倾向。
这当然要从诗的文字符号入手,在文本上下一番苦功,反复咀嚼,但一些提示性的信息,如标题、作者、注释等也是不可忽视的。
标题往往包含许多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思想内容、情感倾向、诗歌类型等,有助于把握诗歌内容,理解主题;作者能揭示诗歌的背景、创作的思想倾向等;注释往往是对关键词句、时代背景的交待,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
在鉴赏时,对这些辅助性的东西一定要予以足够的重视。
二、合理想像,感悟意境鉴赏古诗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意境。
所谓意境就是诗人的主观情意与诗中描绘的图景相融合而形成的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品味诗歌的意境,离不开想像。
鉴赏诗歌应抓住具体的意象,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像去补充、拓展、丰富诗歌的意境。
三、吟咏推敲,品味语言诗贵含蓄。
由于诗歌要用极小的篇幅容纳丰富的意蕴,所以,与其它文学作品的语言相比,诗歌语言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
鉴赏诗歌,如果对诗歌的语言意思不了解,就很难把握作者的情感。
品味语言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品味关键词语。
动词、修饰语、叠词、表颜色的词等都是要关注的对象,而改变了词性的词,应特别予以重视。
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诗眼”或“词眼”。
其次,品味变化了的句式。
诗歌为了格律的需要,给读者留下艺术想像的空间,不仅改变词性,还常常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
品味语言,还需将这些诗句还原,把握诗意诗情。
如“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读起来不知所云,但实际上是运用了倒装,正常的语序应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高考语文 古诗词鉴赏 唐诗鉴赏100例(含答案)

13.戎昱《移家别湖上亭》
14钱珝《未展芭蕉》
15.刘眘虚《阙题》
16.李商隐《霜月》
17.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18.薛逢《长安夜雨》
19.卢纶《逢病军人》张乔《河潢旧卒》
20.雍陶《天津桥春望》
21.薛涛《送友人》
22.柳中庸《听筝》
23.白居易《梦微之》元稹《酬乐天频梦微之》
24.杜荀鹤《自叙》
25.孟云卿《寒食》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
26.郑谷《题杭州樟亭》
27.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28.李商隐《风雨》
29.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30.张蠙(pín)《登单于台》
31.白居易《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32.刘方平《梅花落》
33.陆龟蒙《吴宫怀古》
34.许浑《旅夜怀远客》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
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作简要分析。(5分)
2.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3分)
参考答案
1.①第一、二句紧扣诗题,凸显“早发”:宿酒初醒,残灯未灭,长夜未尽,诗人已携孤剑登程。第三句写诗人在路上听到雄鸡唱晓,也可见出行之早。②塞外风雪路,本来行人稀少,而“早发”就更无路人,只有诗人独行,故“独”与“早发”之“早”有关。③飞雪白草,道路本已难辨,早行时就更加微茫,故“微”字也在表现“早发”之“早”。
这首借助了典型的意象来体现“早”。
2.一个“背”字,描写了诗人与大雁相背而行的情境,使诗人向北向寒与大雁向南向暖形成强烈对比,表现了诗人旅程的艰辛和心情的愁苦。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高考语文古诗词诗歌鉴赏

高考语文古诗词诗歌鉴赏中国诗起源于先秦,鼎盛于唐代。
中国词起源于隋唐,流行于宋代。
中华诗词源自民间,是一种草根文学,深受普通大众青睐。
我在此整理了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11、《魏风·陟岵》【先秦】《诗经》陟彼岵兮,瞻望父兮。
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
上慎旃哉,犹来!无止!陟彼屺兮,瞻望母兮。
母曰:嗟!予季行役,夙夜无寐。
上慎旃哉,犹来!无弃!陟彼冈兮,瞻望兄兮。
兄曰: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
上慎旃哉,犹来!无死!这是一首征人思亲之作,是中国羁旅行役诗的源头。
远望当归,登高望乡,长歌当哭,痛切感人。
诗中亲人叮咛恍在耳边,幻境融合了想象与怀忆。
父亲的“犹来无止”,嘱咐他不要永远滞留他乡,这语气纯从儿子出发而不失父亲的旷达,拳拳爱子之心深切真挚。
表达的是对父亲的思念,却从中也看出了父亲的深情。
2、《冬夜读书示子聿》【宋】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特别注意用诗书教子,曾明确告诉儿子:“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而他写的这首诗告诫孩子的是要学以致用,身体力行。
这首哲理诗,饱含了诗人深邃的教育思想理念,也寄托了诗人对子女的殷切期望,文字极为朴实,感情却极为真挚。
而读到这首诗的读者,也能从诗中得到启发,教育作用不言自明。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21、《北郭闲思》【唐】曹邺山前山后是青草,尽日出门还掩门。
每思骨肉在天畔,来看野翁怜子孙。
诗人看见房子四周茂盛的青草,也许想到了“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也许想起了当年送别亲人时那种“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的景象。
独守空居,不堪寂寞,思念亲人,只好整天外出,去乡间看看别的老人是怎样享受天伦之乐的。
空巢老人的孤独伤感跃然纸上,让人不胜唏嘘。
2、《为二女适袁氏者作》【清】郑燮官罢囊空两袖寒,聊凭卖画佐朝餐,最惭吴隐奁钱薄,赠尔春风几笔兰。
身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郑板桥,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高考古诗词修辞鉴赏

• 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 泄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 线等。 (1分) • 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 六两句对偶等。 (1分) • 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1分)
2012天津卷
野菊
【宋】杨万里
• 修辞: 借代 (1分) • “碧”借代青山碧绿,“黄”指代菊花,勾勒出色 彩鲜明的图景。 (1分) • 体现了作者对野外大自然的欣赏和对野菊的喜爱之 情。 (1分)
2008年【江苏卷】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 比喻。 (1分) • 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 (1分) • 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1分)
• 鹧鸪天 • 秋后亭皋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 • 吾老矣,久忘机,沙鸥相对不惊飞。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 • 【白话译文】 • 秋天到后水边平地木叶稀落,关塞的大雁在霜前向南迁徙。早上云雾消散 后群山清新挺拔,宿雨来时水面徒然加宽变肥。 • 我已经老了,很久以前就忘却了机巧功利之心,即使与沙鸥面对面也不会 惊飞它。柳溪父老想必一直在同情我多年来颠沛流离、以至很久都没有享 受到垂钓溪南的怡然自得之乐的生活。 • 【背景】王寂生于金,长于金,二十余岁就进士及第,仕途上也较顺利。 然而,金代局势始终动荡不安,这在每一位文人心中抹上浓重的阴影,隐 逸就成了许多文人重复歌唱的主题,即使挫折较少的主寂也是如此。他晚 年“自为寿”时曾云:“好赋归欤,收拾个、经卷药炉活计。”(《洞仙 歌》)这首词更是集中地抒写了他归隐山水、忘却尘世的心愿。
• 借代,反问
• 登金陵凤凰台 •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 【译文】凤凰台上,曾有凤凰来游。凤去台空,只剩江水东流。昔日吴 宫繁华热闹,如今小径长满闲花野草。东晋名士何等风流,如今空留坟 墓供人凭吊,青天外,三座高山若隐若现。白鹭洲,将那长江一分为二。 茫茫浮云,遮住太阳。不见长安,使人忧愁。 • 【赏析】《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而创作的 怀古抒情之作。全诗八句五十六字,以登临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而起兴 唱叹,把天荒地老的历史变迁与悠远飘忽的传说故事结合起来摅志言情, 用以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思索。此诗气韵高古,格调悠远, 体现了李白诗歌以气夺人的艺术特色。
高考古诗词鉴赏

高考古诗词鉴赏高考古诗词鉴赏导语:高考作为每个学子人生中的一场重要考试,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要求极高。
其中,古诗词是高考作文和阅读理解题的重要素材之一。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几首经典古诗词,帮助大家更好地鉴赏古诗词,提高语文水平。
一、《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唐代李白的名篇《静夜思》,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通过描绘明月和思乡的联想,使诗情与意境相得益彰。
考生在鉴赏这首诗时,应注重理解每个字的含义,领悟诗人的深意。
二、《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唐代王之涣的名篇《登鹳雀楼》,以壮丽的景色描绘,表达了对追求进步的决心和追求卓越的精神。
通过对自然景观和自身的描写,凸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启发了人们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三、《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这是唐代李白的名篇《将进酒》,以豪情万丈的笔触展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通过黄河奔流和人的白发暗喻岁月无情,唤起读者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同时也激励了人们追求激情和成功的精神。
四、《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是唐代王之涣的名篇《鹿柴》,通过描述空山寂静的景象,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通过观察细节,领悟诗人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
考生在鉴赏这首诗时,应注意感受其中蕴含的意境和哲理。
五、《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是唐代杜甫的名篇《登高》,以壮丽的景色描绘,表达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通过对大自然的描写,凸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启示了人们对生命的感悟和对世界的思考。
结语:高考古诗词鉴赏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过深入理解和鉴赏古诗词,我们可以体验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世界。
希望以上介绍的几首古诗词能够给大家带来阅读的愉悦,并在高考中发挥出更好的发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鉴赏考点大全。
!∙❶诗歌分类体裁――――古体诗、近体诗(绝句、律诗)题材内容――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咏史诗、咏怀诗表达方式――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每句字数――五言诗、七言诗、杂言诗写作风格――豪放派(苏轼、辛弃疾……)、婉约派(李清照、柳永……)∙❷常用鉴赏术语表达方式――抒情、描写(人、物、景)、叙述、议论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借代、对比、对偶、拟人、用典、化用、铺陈表现手法――比喻、起兴、对比、讽刺、正衬、反衬、象征、想象、联想、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古今对比、以动衬静、动静相衬、以乐写哀、由远及近、远近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相生、主客转换、重章叠句、名词叠用、先景后情、先情后景、移步换景、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绘景角度――天地、远近、声色、动静、冷暖、景人、仰俯、里外∙❸常考意境(主旨)秋思、思乡、征人思归、思家人、思友人、思情人、离别、生命逝去不得重用、报国无门、仕途失意、不遇之感、知音难觅、幽思之情历史兴亡、国运衰亡、借古讽今、讽喻朝政、揭露官治、人民疾苦向往高洁、脱离尘世、厌恶官场、隐逸之志、田园生活、闲情逸趣追慕古贤、渴望建功、立志报国、人生得意、深厚友情、甜蜜爱情感悟生命、人生哲理、自然美景、赞叹盛世、点评历史、充满禅意壮美(豪放雄浑阔大、高山大河大战场、激人向上)、优美(小桥流水春花秋月、一人一景一时、玲珑婉约凄恻)意境之大小――国家大于个人;悲壮大于悲惨∙❹诗歌的表现手法鉴赏●直接抒情即不借外物、掩饰,直陈自己的喜怒哀乐。
●间接抒情即通过写景、叙事、描绘人物举动来表达情感,披露心迹。
●借景抒情古代诗词中,有些景物被诗人们赋予了一定的人文象征意义,如柳象征离别,梅象征高洁,月象征团聚,雁象征音信等等。
诗人们在描绘这些景物的同时,往往也寄寓了某种情怀。
●融情于景即诗人提笔之际内心已有既定的情感活动,将情感含蓄于笔下的景物之中,让读者去感受、体会。
●因情造景诗中的幻境、梦境是典型的因情造境。
如果诗人所描写的景物不是处于一时一地或并非写诗时所闻见,而诗人为了抒情的需要却将它们集聚到一首诗中进行描绘,可称之为“因情造景”。
●虚实相生●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借物(事)喻()理,是咏物诗的重要手法。
●借古讽今、怀古伤情●比喻●夸张夸张是指夸大或缩小事物原有的形态、规模、程度,以增强诗歌的主观感情色彩。
(李白常用夸张)●象征象征是指通过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近似的思想情感。
●用典运用典故来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对比对比就是使对比的双方的特征更加鲜明,如黑与白的对比,生与死的对比,对与错的对比,动与静的对比,通过鲜明的对比来强调、揭示某一种现象,阐释某一个道理。
●反衬“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以“蝉噪”衬“林静”,以“鸟鸣”衬“山幽”。
与对比相比,不难看出反衬是以相反的一方写另一方,“牺牲”相反的一方来突出另一方,如以动写静、以乐写悲、以黑写白等;对比却不具备这样的特质,对比双方不存在谁为谁服务的问题,而是双方都为某一个目标服务。
●正衬(烘托)是绿叶对牡丹的衬托,是云彩对明月的烘托。
如《山园小梅》的颈联“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在这里是虚拟“霜禽”和“粉蝶”对梅的喜爱,烘托自己对梅花的喜爱。
正衬与反衬的性质一样,只是正衬的陪衬者与被衬者取同一“立场”,反衬的陪衬者与被衬者取相反“立场”。
●化用诗词的诗句是由前人的诗句变化而来。
如王实甫《牡丹亭·长亭送别》中的句子“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就是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借代较普遍的技巧。
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白居易《琵琶行》)“帆”代“船”;“朱门”是朱红色的大门,这里代指权贵豪门之家;“丝竹”,“丝”本指琴瑟一类的弦乐器,“竹”本批箫笛一类的管乐器,这里“丝竹”一起代指音乐。
●通感一种特殊的比喻。
“通感”就是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
如“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白居易《琵琶行》)用触觉“冰泉冷涩”写听觉琴声低沉(“弦凝绝”),传达出琴声的幽愁暗恨。
再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用视觉“暗”写嗅觉“香”,突出梅香的清淡、时断时续。
●互文一种特殊的省字法,使诗句更精练。
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实际是说“秦汉时明月秦汉时关”,即古时的明月,古时的关;“秦”字后省去了“汉”,“汉”字前省去了“秦”,不仅语言精练,而且给读者一种时空阔大之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实际上是说“迢迢皎皎牵牛星,皎皎迢迢河汉女”。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辞》),实际上说“雄兔脚扑朔眼迷离,雌兔眼迷离脚扑朔”,所以两兔在地上跑时很难分辨出谁雄谁雌。
2 0 1 1 -5 -5∙个门∙注❺诗歌的意象鉴赏▲ 雨愁思,是古典诗歌中雨意象的主要含义。
这主要是因为绵绵雨丝常常能引起诗人的情感共鸣,便常用这一意象来写心中的不尽愁思。
借助具体雨意象与抽象的心理活动建立起了一种特殊的联系,传达出了诗人的或离别之绪、或思念之情、或厌倦之心、或悔恨之意、或国破家亡之痛。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秦地故人成远梦,楚天凉雨在孤舟”(李端《宿淮浦忆司空文明》)但有时,雨意象也传达出一种温润与暖意。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园,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
但总的说,雨意象以表达愁思为主。
▲ 水雨意象传达的主要是愁思,水意象传达的主要是被阻隔的无奈。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相距并不遥远,但因不可逾越的水的阻隔,只能留下地老天荒般的大遗恨。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阴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无论你怎么努力,眼前的美好,都会因水的阻隔而变得可望不可及。
与阻隔的无奈相反,水意象有时又是传达离愁、思念之类情感的媒介。
“去年下扬州,相送黄鹤楼。
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李白《江夏行》)“心逐江水流”,茫茫江水正是无限离别之情的生动写照。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向东滚滚流去的春水正是不尽愁恨的传神写照。
▲ 青山青山意象是古典诗歌中的一个重要意象,无数的诗人对此倾注了自己的深情。
大致而言,青山意象有下面几种意义。
象征故乡,栖息身心。
“无穷芳草色,何处故山青。
”(齐己《送休师归长沙宁觐》)“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
”(司空曙《贼平后关人北归》)“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戴叔伦《题稚川私信山水》)暗示虚无,显示苍凉。
“是非成败转头空。
江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三国演义·临江仙》)“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许浑《金陵怀古》)“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钱起《省试湘灵鼓瑟》)引为知己,安妥灵魂。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独坐敬亭山》)“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略相似。
”(辛弃疾《贺新郎》)▲ 落花花很美丽,但这种美丽常常是短暂的,因此在多愁善感的诗人心中,飘零的落花总会引起无限的惆怅。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杜甫《曲江二首》)漫天飞花是诗人的无边愁苦。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以落花暗示繁华不再、盛世一去不返。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杜牧《金谷园》)落花变成了坠楼人,传达的是哀怨与愁恨。
当然,并非所有的诗人笔下的落花都是感伤、忧郁、衰老、死亡的意象。
王维《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有诗云:“兴阑啼鸟换,坐久落花多。
”这是以落花写澄澈心境。
李白《少年行》有诗云:“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这是李白式的生活——不言伤感,只有纵情,落花也能增加游兴。
龚自珍有诗云:“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还护花。
”这更一种积极进取、发愤有为精神的写照。
▲ 飞鸟像鸟一样自由飞翔是人类自古就有的愿望。
表现在诗歌中,飞鸟意象成为了人们心灵自由飞翔的重要凭籍。
以鸟的自由飞翔表达实现人生理想的渴望。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嵇康《赠秀才入军》)这是生活在司马氏专权年代的嵇康的精神翱翔。
以鸟的翱翔太空表达诗人对超然玄远的人生境界的追求。
“开轩临颍阳,卧视飞鸟没。
”(王维《留别山中温古上人兄并示舍弟缙》)以飞鸟回巢写游子的思乡愁肠。
如“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薛道衡《人日思归》)以孤鸟独飞写人的漂泊无定。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阮籍《咏怀》)▲ 钟声钟声意象在古诗中的意义可分两个阶段来看。
第一阶段是佛教传入中国之前,那时的钟声多是作为庆典音乐的体验,带给人们一种欢快、热烈的享受,如《诗经》开篇《关雎》中的句子“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第二阶段是佛教传入中国之后,这一阶段要比第一阶段复杂。
王维的诗中的钟声,多回荡在远离尘嚣的山谷云雾、参天古木之中,传达的是一种隐遁山林、皈依佛门的空寂与恬淡。
如“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过香积寺》)还有许多诗人都使用过这种具有佛教色彩的钟声意象。
像李白的“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听蜀僧弹琴》)在诗人笔下,钟声还是对时间流逝的警示。
如“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李商隐《无题》)有的诗人还借助钟声思考“我向何处去”的重大命题。
如刘禹锡的《元和甲午岁,诏书尽征江湘逐客,余自武陵赴京,宿于都亭,有怀续来诸君子》:“雷雨江湖起卧龙,武陵樵客蹑仙踪。
十年楚水枫林下,今夜初闻长乐钟。
”革新失败,一贬十载。
奉诏还京,百感交集。
宿于长安附近的驿站,听到皇宫中隐隐传出钟声,刘禹锡写下了这首诗。
钟声有时还传达着离愁。
如“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曹》)▲ 舟船屈原、李白、杜甫,中国三位大诗人都孤寂地死在漂泊的小船上。
这或许是巧合。
但古典诗歌与舟船的关系却是一种必然。
在古代,对于更多的诗人来说,水路比陆路更为方便,因此也更为重要。
他们所有的远行,走的几乎都是水路。
于是,旅途中借以安身的一叶扁舟便很自然地进入了诗人的笔下,成了他们诗作中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一是写诗人的漂泊之感。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暝色况复久,秋声亦何长。
孤舟兼微月,独夜仍越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