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辐射测量的回顾与展望
光伏组件标准测试条件的辐照度要求为

光伏组件标准测试条件的辐照度要求为根据你提供的主题,我将撰写一篇有关光伏组件标准测试条件中辐照度要求的文章。
文章将以知识文章格式进行撰写,以探讨这一主题,并会根据你的要求进行深度和广度兼具的评估和分析。
【主题】光伏组件标准测试条件的辐照度要求一、引言在当今世界,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使用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
太阳能作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然而,为了确保太阳能电池组件的性能和质量,我们需要了解光伏组件标准测试条件中对辐照度的要求。
二、光伏组件标准测试条件的定义1. 光伏组件标准测试条件,简称STC (Standard Test Conditions),是指在标准温度和辐照度条件下,对太阳能电池组件进行性能测试的条件。
通常,STC包括25°C的温度和1000W/m²的辐照度。
2. 在STC条件下进行测试可以使不同厂家生产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具有可比性,帮助用户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需求的产品。
三、对辐照度的要求1. 标准的辐照度要求根据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的相关标准,光伏组件的标准测试条件中,辐照度要求是1000W/m²。
这意味着在太阳辐射强度为1000W/m²时,进行测试可以获得STC下的性能数据。
2. 辐照度对光伏组件性能的影响辐照度是指单位面积上接收到的太阳光的能量。
辐照度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光伏组件的输出功率和效率。
在实际应用中,光伏组件面对的太阳辐射并不总是1000W/m²,因此了解在不同辐照度下的性能表现非常重要。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一名太阳能技术从业者,我对光伏组件标准测试条件中辐照度要求的重要性深有体会。
充分了解STC条件下的辐照度要求,不仅有助于厂家生产出更高质量的产品,也可以帮助用户更准确地评估产品性能和选择合适的光伏组件。
五、总结光伏组件标准测试条件的辐照度要求是确保太阳能电池组件性能和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
通过理解STC条件中对辐照度的要求,可以更好地评估光伏组件的性能。
了解太阳系行星特征与探索进展

了解太阳系行星特征与探索进展1. 引言1.1 概述太阳系是我们所处的宇宙家园,由太阳以及围绕太阳运行的八大行星和其他小型天体组成。
这些行星各具特点,有些拥有相似的气候和地形特征,而有些则非常独特。
探索太阳系行星的特征对于了解宇宙演化、地球的起源以及潜在适居性非常重要。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着了解太阳系行星的特征以及过去与未来的探索进展展开讨论。
首先我们将介绍太阳系行星数量与分类,并概述各个行星的基本特征。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行星间距和运动规律对于整个系统稳定性和运作的影响。
随后,我们会回顾古代观测与认知如何为现代科学奠定基础,并列举近现代行星探索事件作为里程碑式事件进行讨论。
最后,我们将关注最新进展与未来计划,以及利用探测器获取到的数据来分析行星表面与环境特征,并着重研究气候、地形和地貌特点,以及潜在适居性与生命迹象搜索。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为读者提供关于太阳系行星特征和探索进展的全面了解。
通过讨论行星数量、分类、特征概述、运动规律等方面,读者将获得对太阳系行星整体结构和演化过程有更深入的认知。
同时,回顾古代观测历程以及近现代探索事件,读者将了解到人类对太阳系行星探索的长足进展,并可以预见未来计划。
最后,在对表面与环境特征进行分析之后,我们将总结研究内容并展望未来探索方向,以及提出深入研究建议和思考。
无论是对学术界还是对普通读者来说,本文都能带给他们关于太阳系行星特征与探索进展方面的重要信息。
2. 太阳系行星特征2.1 行星数量与分类太阳系共有八颗行星,按照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分为:水金地火木土天王。
- 水星:位于太阳系最内侧,距离太阳较近。
它是太阳系最小、最轻的行星,表面状况极端恶劣,没有大气层,并且表面温度波动范围非常大。
- 金星:与地球一样属于类地行星,位于太阳系第二个位置。
金星拥有浓厚的二氧化碳大气层,使得其表面温度高达摄氏四百多度,而且云层密布。
- 地球:我们生活的家园,拥有适合生命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宇宙探索研究报告

宇宙探索研究报告宇宙探索研究报告1. 引言宇宙探索一直以来都是人类的共同梦想,人类对于宇宙的探索不仅仅有科学的目的,还包含着人类对于自身起源和未来的探索。
本报告旨在总结分析宇宙探索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2. 宇宙探索历史回顾人类对于宇宙的探索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
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的地心说成为了当时公认的宇宙观,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怀疑地心说的正确性。
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为宇宙观带来了重大的变革。
在20世纪,随着望远镜、火箭技术和航天器的发展,人类的宇宙探索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人类首次进入了太空。
此后美苏两国展开了激烈的太空竞赛,相继发射了宇宙飞船、登陆月球等。
3. 当前宇宙探索领域的研究进展3.1 太阳系探测太阳系探测一直是宇宙探索的重点领域。
目前,我们已经通过无人探测器探测到了太阳系中的行星、卫星以及小行星等。
其中,探测火星的任务尤为重要。
火星是人类未来探索和居住的一个潜在目标,为此,美国、欧洲等国家和机构都在进行火星探测的研究,希望能够找到关于火星是否适合人类居住的答案。
3.2 星系及宇宙结构研究宇宙中的星系是广大宇宙结构的基本单位,研究星系的形成和演化对于理解宇宙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天文观测技术的进步使得我们能够深入研究星系的特性和演化规律。
此外,还有一些大规模的天文调查项目,如SDSS、SKA等,致力于绘制宇宙的三维分布图,进一步揭示宇宙的结构和组成。
3.3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研究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是宇宙大爆炸后形成的一种宇宙背景辐射。
通过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观测,我们可以探索宇宙的起源、演化和组成。
近年来,一些先进的探测器,如WMAP 和Planck等,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进行了高精度的观测,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4. 未来宇宙探索发展方向4.1 深空探索未来的宇宙探索将继续深入太阳系外的深空区域。
2024年光伏工程项目管理小结(2篇)

2024年光伏工程项目管理小结一、项目背景光伏工程是利用太阳能将太阳辐射能转化为电能的工程项目。
根据国家的可再生能源政策和环保要求,我公司在2024年开始了一系列光伏工程项目的筹备和实施工作。
本次小结将对我公司在2024年光伏工程项目管理方面的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
二、项目目标2024年,我公司的光伏工程项目的目标是建设10个光伏发电站,总装机容量达到100兆瓦。
项目涉及的主要工作包括选址、设计、采购、施工、调试等,同时也需要兼顾环保和安全等方面的要求。
为实现这些目标,我公司成立了由专业团队组成的项目管理小组负责项目的统筹和协调。
三、项目管理措施1.项目组织结构在2024年,我公司成立了专门的项目管理小组,并设置了项目经理、设计师、采购专员、施工队长和质检员等岗位,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项目管理团队。
项目经理负责整个项目的统筹和决策,其他岗位则分别负责具体的工作任务。
2.项目计划制定项目管理小组在项目启动之初,制定了详细的项目计划,包括项目的时间表、里程碑、关键节点和工作任务等。
通过对项目的合理拆分和分配,确保每个岗位的工作任务清晰明确,有利于项目的高效推进。
3.风险管理光伏工程项目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如选址不当、天气因素、设备故障等。
为应对这些风险,项目管理小组制定了相应的风险管理计划,并进行了风险评估和预警。
同时,还采取了一系列风险控制措施,如完善的选址评估体系、备用设备的准备和紧急响应预案等,以提高项目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4.沟通与协调光伏工程项目涉及多个团队和多个外部供应商,为确保各方之间的顺畅沟通和有效协调,项目管理小组在项目启动之初建立了一个项目沟通平台,定期召开沟通会议,通过信息共享和问题解决,促进团队之间的合作。
四、项目实施情况1.选址与设计在选址方面,项目管理小组通过专业的评估和分析,选取了符合要求的地点建设。
在设计方面,项目管理小组秉承着高效、节能、环保的原则,采用了最新的光伏技术和设备,确保光伏发电站的设计符合国家标准和要求。
回顾IPCC30年(1988—2018年)

回顾IPCC30年(1988—2018年)回顾IPCC30年(1988—2018年)198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世界气象组织(WMO)共同成立了一个专门委员会,名为“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简称IPCC)。
成立之初,IPCC的目标是通过全球科学家的协作,评估气候变化的科学、社会和经济影响,为全球政策制定者提供科学建议。
现已经过30年的发展,IPCC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和影响。
首先,回顾IPCC的工作内容和成果。
自成立以来,IPCC 已经发布了五次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以及多个专题报告和特别报告。
这些报告详细描述了气候系统的变化、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潜在措施。
IPCC所汇总的全球气候研究成果成为各国政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制定政策和规划的重要依据。
此外,IPCC还组织了多个国际会议,促进各国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通过IPCC的工作,全球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和应对措施不断加强,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回顾IPCC科学报告的主要发现。
IPCC的报告揭示了人类活动对地球气候系统的重大影响。
其中,最重要的发现之一是气候变暖现象。
IPCC确定,地球的平均表面温度在过去一个世纪里上升了0.85摄氏度,且由于温室气体排放而导致的气温上升成为主要原因。
报告还指出,人类活动导致的排放增加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浓度,增强了地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导致气温上升。
此外,报告还警告了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其他问题,包括冰川消退、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
再次,回顾IPCC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作用。
IPCC的报告对于推动国际谈判和协议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简称UNFCCC)和《京都议定书》(Kyoto Protocol)的制定。
太阳光能量密度测量计算_理论说明

太阳光能量密度测量计算理论说明1. 引言1.1 概述太阳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利用。
在太阳能利用中,准确测量和计算太阳光能量密度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准确的太阳光能量密度测量结果可以为太阳能系统设计、性能评估和优化提供依据。
本文旨在介绍太阳光能量密度测量计算的理论原理和方法,并探讨其应用领域。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引言、正文、理论说明和结论四个部分。
引言部分首先概述了本文的背景与目的,简要介绍了太阳光能量密度测量计算的重要性以及本文的结构安排。
正文部分包括了对太阳光能量密度测量方法的介绍、太阳光能量密度计算公式推导以及其应用领域等内容。
在这一部分,将详细介绍各种常用的太阳光能量密度测量方法,并推导出相关计算公式;同时探讨了这些方法在不同应用领域中的实际运用情况。
理论说明部分将重点解析光谱辐射及其测量原理,介绍光谱辐照度的计算方法,并深入分析光谱能量密度与太阳能利用效率之间的关系。
这一部分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加深入的理论认识和理解。
结论部分将对全文进行总结回顾,并展望太阳光能量密度测量计算的未来发展方向。
同时,还将探讨本篇文章对太阳光能量密度测量计算领域的启示和潜在影响。
1.3 目的本文的主要目的是系统地介绍太阳光能量密度测量计算的理论原理和方法,并通过分析其应用领域和与光谱能量密度以及太阳能利用效率之间的关系,增进读者对该领域的认识和了解。
相信通过本文的阅读,可以使读者获得关于太阳光能量密度测量计算方面丰富而有价值的知识。
2. 正文:2.1 太阳能量密度测量方法介绍太阳能量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上太阳辐射能量的强度。
为了准确测量太阳能量密度,科学家们开发了多种测量方法。
其中比较常用的方法有:辐射计测量、光谱法测量和热电偶测量等。
辐射计是一种常见的太阳能量密度测量仪器。
它通过感知来自太阳的辐射,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进行测量。
这类仪器通常采用高精度光电二极管或硅光电倍增管作为传感器,可以有效地测得单位面积上的辐照度值。
太阳辐射基础知识

03 太阳辐射测量与观测技术
直接测量方法
日射强度计测量
使用日射强度计直接测量太阳辐射的强度, 通常采用热电偶或光电传感器进行测量。
分光光度计测量
利用分光光度计测量太阳辐射的光谱分布, 可以得到不同波长的辐射强度。
间接测量方法
卫星遥感测量
通过卫星搭载的遥感仪器,间接测量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反射率和辐射平衡等参数,推 算太阳辐射量。
数据可视化
利用图表、图像等方式对观测数据进行可视 化展示,以便更直观地了解太阳辐射的分布 和变化情况。
D
04 太阳辐射资源评估与应用前景
资源评估方法
01
02
03
直接测量法
通过地面观测站直接测量 太阳辐射量,获取准确数 据。
卫星遥感法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获取大 范围、连续的太阳辐射数 据。
模型模拟法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模拟 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的分 布和变化。
谢谢聆听
加强国际合作
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加强国 际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全球可持续 发展。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知识点总结
太阳辐射定义
太阳以电磁波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太阳辐射光谱
包括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等,不同波长的光谱具有不 同的能量和特性。
太阳常数
在地球大气层外,垂直于太阳光线的平面上,单位面积、 单位时间内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量,是一个用于描述太阳 辐射强度的物理量。
气候变化
太阳辐射的变化还会引起大气环流、降水分布等气候要素的变化,从而影响全球和区域气候。
对生态环境影响
生物多样性
太阳辐射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表现在多个层 面,如光合作用、生物地理分布、物种繁衍 等。太阳辐射的强弱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和 分布,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
cma太阳辐射数据

cma太阳辐射数据太阳辐射数据是指记录太阳辐射能量的各种参数,包括太阳辐射短波辐射和长波辐射等。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监测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气候和环境的影响,为未来的气候变化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一、太阳辐射数据的搜集和监测对太阳辐射数据的搜集和监测是通过各种观测站点和遥感技术来实现的。
观测站点通常会安装太阳辐射仪器,用于测量太阳辐射的强度和波长等参数。
同时,遥感技术也被广泛运用于从卫星上获取大范围的太阳辐射数据,为全球气候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二、太阳辐射数据的应用领域太阳辐射数据在气候研究、环境监测、能源利用等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气候研究中,太阳辐射数据被用于分析太阳能对地球温度和气候的影响,为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提供科学依据。
在环境监测中,太阳辐射数据可以帮助监测大气中的臭氧含量、空气污染物等,为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数据支持。
在能源利用领域,太阳辐射数据则被广泛应用于太阳能发电和热水供暖等方面,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三、太阳辐射数据的变化趋势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太阳辐射数据也呈现出一些变化趋势。
一方面,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大气污染,太阳辐射的透过率可能会降低,影响太阳能的吸收和利用。
另一方面,全球气候变暖也会导致太阳辐射的强度和频率发生变化,对地球气候系统造成影响。
因此,对太阳辐射数据的监测和分析变得尤为重要,以更好地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环境和气候的影响。
四、太阳辐射数据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意义太阳辐射是地球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球气候和环境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通过对太阳辐射数据的监测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气候的变化规律,为制定有效的气候变化应对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太阳辐射数据也可以帮助我们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趋势,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五、结论太阳辐射数据作为一种重要的气象观测数据,对于气候研究和环境监测具有重要价值。
通过对太阳辐射数据的搜集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气候和环境的影响,为未来的气候变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阳辐射测量的回顾与展望王炳忠(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1)1、太阳辐射标准太阳辐射测量技术发展的历史告诉人们,为了在世界范围内获取整齐一致的数据有多么困难。
国家计量部门建立的辐射标准,仅限于低辐照水准,无法作为太阳辐射测量的依据。
这就是气象学界借助直接日射表(Pyrheliometer)独立开发太阳辐射标准的理由。
第一台测量太阳辐射的仪器是1837年由法国人Pouillet设计制造的,它的工作原理以水的卡计为基础。
由于其设计简单,只能进行一些粗略的测量。
随后出现的一些仪器,大多是对Pouillet仪器的改进,其中较有名的如Violle、Crova等人。
1884年Frolich首先采用热电堆做探测器,这种方法虽然简便,却需要另一台绝对仪器来校准。
另外,为了使测量进一步精确,Michelson以Bunsen冰卡计为基础设计了一台直接日射表,但不实用。
Ångström 是使用双探测器制作直接日射表的第一人,测量时两个探测器交替地遮荫和曝光。
后来他进一步发展这一想法:用电校准探测器代替卡计,这就是著名Ångström补偿式直接日射表。
在上一世纪内,虽然在历次国际气象局长会议上多次议论过太阳辐射测量事项,但均因限于当时科学技术水平而未获解决。
在1896年的会议上还建立了专门的太阳辐射委员会(CSR),其任务就是要为测量太阳辐射标准仪器提出建议。
直至1905年在Inrisbruck的会议上,才决定以Ångström补偿式直接日射表做为测量仪器,并以其原型A70做为标准I(保存在瑞典Uppsala大学物理研究所)。
这就是Ångström标尺(AS-1905)的由来。
AS-1905在欧洲被广泛采用。
美国Smithson研究所使用的银盘直接日射表(Silverdisk,简称SD)是Pouillet和Violle 直接日射表的混合型。
使用中的该类辐射表大多数都是由Smithson研究所制造的。
上世纪末,它们由Abbot所研制的水流式直接日射表校准。
后来,Abbot又研制出搅水式直接日射表,并以此校准水流式仪器。
这一系列校准和研制标准仪器工作导致了1913年Smithson标尺的建立(SS-1913),它主要在美洲等地使用。
自出现两个并列日射标尺之日起,其间存在的差异问题,倍受有关学者的关注。
1912年在Rapperswill召开的CSR会议上,Kimball首次报告了他所作的比对结果:二标尺间相差5%,SS高于AS。
当时,这一结果被认定为处于测量不确定度的范围内,除了继续进行类似的比对外,未做出其他结论。
几乎与此同时,其他领域的研究工作者正致力于斯忒潘一玻耳兹曼常数的测定。
他们接受了Ångström的设计思路,并对其进行了相应的改进。
遗憾的是,他们对Ångström探测器性能的研究结果和改进意见,从未引起气象学界的注意。
1923平CSR在Utrecht会议上采纳了Marten和Angstr6m分别测定的两标尺之差为3.5%的意见,并认定标尺差异之争已获“解决”。
而实际上,诸多科学家对此并不以为然。
1925年在CSR的Davos会议上,以彻底研究Ångström直接日射表误差源为由,要求波斯但观象台与德国物理技术研究所(PTR)协作研制一台绝对直接日射表。
PTRTingwaldt着手设计了一台双腔搅水式直接日射表,并于1930年投入使用。
该仪器参加了在瑞士1)avos物理气象观象台举行的L台Angstrbm直接日射表和银盘直接日射表之间(即两标尺之间)的强化比对。
1935年在CSR的绝对直接日射表分组会议上,对强化比对的结果进行了讨论,两标尺之间的差异,被确定为4.5—5%,与1912年Kimball的结果一样。
在此比对中,Tingwaldt 仪器的读数介于两者之间。
以往采用的3.5%的差异,虽未被证实,但也未采取措施去更改。
相反,提出了一些理由为3.5%的差异进行辩护:其中一个理由是:由于Ångström直接日射表具有矩形接收器,环日辐射带来的影响在低地站(波斯但)要比山地站(Davos)来得高。
总之,两标尺之间差值的争议仍未获解决,两标尺仍在各自的领域作为气象辐射数据的测量标准。
二次大战期间,一切为了解决争端的国际活动均停止了。
战后,CSR于1946年被解散。
CSR的任务改由大地测量学与地球物理学国际联合会(IUGG)下属的国际气象学与大气物理学协会(IAMAP)辐射委员会(RC)承担,其实,早在1919年IUGG运作之始,就已经建立了RC,后来,RC与CSR进行了很好的合作,大多数工作会议一起召开,另外,战后新建的世界气象组织(WMO),其下设的仪器和观测方法委员会(IMO)也设立了辐射工作组。
所有这些组织密切协作,共同筹备19571958年期间举行的国际地球物理年活动。
很明显,如何使世界范围内的日射测量数据协调一致,再次彼提上议事日程。
1956年在Davos 举行的RC期间,形成了一项解决办法:即定义统一的国际直接日射测量标尺(IPsl9S6),不过,它们是一项折中,即在承认两标尺间的差值仍为33年前所建议的3.5%的基础上,IPS-l956以SS-l913减少2%或AS-1905增加1.5%来实现。
为了具体落实IPS-l956,WMOCIMO的辐射工作组干1959年在Davos组织了第1次国际直接日射表比对活动(IPCI)。
在此期间,由于某些主要参与者患病以及多年后才发现的代表AS标尺的与瑞典标准仪器配套使阑的电流表有未判明的故障等而出现了重要的疏漏,结果导致IPS-l956的实现,实际上并未按照原定义的那样去实施。
在1964年举行的IPCⅡ期间,情况仍未得到改善。
只有当现代的电校准腔体式直接日射表被开发研制出来以后,问题才得以最后澄清。
在1970年举行的IPCⅢ期间,已有诸多种类的现代腔体式直接日射表参加,这些比对结果以及1973年瑞士物理气象观象台(PMO)对自1930年以来在该台进行的所有与两标尺之间比对有关的材料进行了重新分析,结果展现出一幅不同标尺相对位置的清晰图表。
它表明,定义IPS-1956时所依据的两标尺之间的差值为3.5%是错误的;同时也表明用传统的直接日射表建立世界范围的辐射测量基准是有困难的,希望应寄托在电校准腔体式直接日射表、即所谓的绝对辐射表上。
自1970年以来,先后共有10种类型计15台绝对辐射表参加了在Davos举行的比对活动。
其间共进行过25000多次测定,主要是由于历史的原因,PACRAD被当做比对的标准,测定结果相当一致,都集中在以高于PACRAD0.2%为中心的10.8%的范围内,其中的一半甚至聚焦在±0.15%范围内。
数值如此集中,表明国际单位制(SI)全辐照度的真值就在此范围内,井表明可据此来定义新的国际辐射标准—世界辐射测量基准(WRR)。
由于ECR和nBC参加同步比对的次数不到30次,而其它仪器则多于1000次,因此在计算加权平均值时,未将它们包括在内。
为了考虑仪器的类型而不是仪器的数量,仅计算了各类型的平均值,权重日子按反比于每种仪器原定绝对精度的均方根取值。
各绝对辐射表的综合结果与PACRAD的比值为1.0019,即198=年世界气象组织决定启用WRR,它的下确定度为10.3%。
旧标尺转换成WRR的转换因子为WRR/AS1905-1.026WRR/SS1gl3=0.977为了保证WRR的长期稳定,决定建立世界基准组(WSG)。
WSG的成员必须满足下列要求:(1)长期稳定性优于±0.2%;(2)仪器的准确度优于±0.3%;(3)仪器的设计不同于组中其它类型仪器。
在前述10种类型仪器中,共有4种5台仪器符合上述要求。
最后决定由ACR310、CROM、PACRADE和PMO2组成WSG。
它们保存在瑞士Davos的世界辐射中心。
为了了解其稳定性、组内的仪器每年至少比对一次。
尽管如此,1980年进行IPCV时,ACR310仍因出了问题而退出了WSG。
1985年决定重建WSG。
此次WSG的成员由4名增至5名,即PACRADⅢ,CROM2,CROM3,PMO2和PMO5。
后来又增加了MK67814和HF18748,即目前WSG系由7台仪器构成。
经过多年运行实践表明,WRR的长期稳定性优于2×10-4。
就在WRR建立的同时,国际计量学界在研究低温绝对辐射计(CAR)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所谓CAR也是以电替代法为原理,以超低温、超电导和高真空为手段的现代辐射功率测量仪器。
它与常温绝对辐射表相比,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在超低温下,周围的杂散辐射可降至忽略不计的程度;此时纯铜的热容比常温时降低3个数量级,热导率提高:个数量级,吸收比非常接近于1,消除了辐射加热与电加热的不等效性;(2)超导技术的应用,消除了电加热引线不必要的欧姆热损,提高了准确度;(3)高真空环境消除了空气对流和热微扰。
CAR的测量不确定度为4×1O-5,长期稳定性优于1×10-5。
正因CAR具有世界最高的准确度,将WRR与其进行一次比对,就是一项极有科学价值的计量工作。
此项工作已由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NPL)和世界辐射中心的专家共同完成。
由于二种仪器的量程不一,相差近20倍,故比对只能分步骤地间接进行。
结果表明,WRR与NPLSI标尺之间的一致佳优于0.03%。
这再次表明WRR的可信度是很高的。
2、太阳常数太阳发出的能量不仅对于能源利用是重要的,它对于地理上所有生命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地球上的天气、气候则完全受其入射量和其它与地球大气、海洋、陆地等相互作用的制约。
地球接收的太阳能哪怕只有千分之一的变化,只要是持续不断的,就会对天气、气候产生重要的影响。
正因为如此,在气象学中,太阳常数测定工作一直受到关注。
在气象学领域内,除了天气预报这项永恒的主题外,没有哪一项工作,能象太阳常数测定那样应用了从高空气球、飞机、火箭到卫星和航天器等如此众多的现代高科技手段。
另一方面,从太阳光谱的变化能了解太阳大气中发生的变化,了解太阳常数的短期变化有助于推知太阳内部的机制,所以太阳常数的测定也是太阳物理学界极为关心的课题。
自进入大空时代以来,各种宇航器不断进入太空。
它们的热状况直接受到太阳常数值的影响,因而准确地测定太阳常数又成了宇航工作者的目标之一。
宇航界所掌握的技术无疑是最先进的,所以他们的参与大大促进了这项工作的进展;尽管如此,太阳常数测定的进展总体上讲仍然是比较缓慢的,主要与下述原因有关: (1)受辐射测量准确度的制约,从国际单位制7项基本单位的测量准确度来看,辐射度是其中最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