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人教版历史必修2 经济史3 古代商业的发展课后练习第五篇

合集下载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二课时作业: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二课时作业: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一、选择题:1、战国城市有固定的产品交易场所一一市。

据史书记载,“市”上有金铺、粮铺、珠宝玉器铺、绸布铺、皮铺等,促使城市手工业竞相为“末作奇巧”,生产“悦在好玩”之品。

此记载表明当时()A.工商业以迎合贵族的需要为主 B.手工业促进了商业的繁荣C.私有制促成手工业兴盛 D.从事商业利润丰厚2、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

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

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

“据此可知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农业的衰退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3、宋代,择偶标准不像以前那样重门阀,而看重金榜题名之人;比较计较婚姻关系的物质财富富商娶宗室女的现象司空见惯。

”材料反映出宋代婚聘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 A.理学的影响 B.商品经济的发展C.科举制盛行 D.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4、明朝的商人群体认为,士商名与利相通,“儒为名高,贾为厚利”, 实质是一样的;山西商人王来聘告诫子孙:“四民之业,惟士最尊,然不成不若农贾。

”这表明此时( ) A.山西商业传统极为浓厚 B.商人阶层提出新价值观C.政府对农业生产很重视 D.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崩溃5、作为农耕文明政权与文化集结地和辐射中心的都城,承载着深邃的历史底蕴,而从西汉、唐和北宋都城的城市布局上可以看出,城市在功能上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

这突出反映了( )A.工商皆本的主流思想B.学术文化的活跃C.农业和手工业的发达D.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16、《舌尖上的中国》中曾有这样的描述:“(明中期)扬州是中国食盐的集散中心,大批的商人来到这里,靠着食盐贸易发家,他们同时带来的还有来自家乡的厨师、食材、口味……富有盐商,没有政治地位,只能攀比花园和家厨的手艺……”这反映出明朝扬州地区( )A.商品经济发达 B.重农抑商政策松动C.对外贸易发达 D.成为当时政治经济中心7、光绪年间的《嘉善县志·风俗类》记载:“乾嘉时风尚敦朴,咸同而后染苏沪风气,城镇尤甚,男女服饰厌旧喜新。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作业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作业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宋史专家赵宝珠认为:“……是宋代以前商品经济发展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新事物,它扎根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变为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而后把与城市相连的部分变为城市的重要市区,使宋代城市达到一个新的历史水平,创出了中国古代城市……的新道路。

”材料论述的是宋代的()A.街市B.坊市C.夜市D.草市解析:依据材料中“农村商品经济”“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等信息判断,材料论述的是宋代的草市。

草市出现在乡村交通便利的地方,是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

答案:D2.唐政府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会大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官差一人权检校市事……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诸行以滥物交易者,没官”。

这表明()A.政府加强对商业的规范管理B.政府对私营工商业给予保护C.政府想遏制商业活动的进行D.政府实行“工商食官”制度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商业。

从材料看,政府对设置“市”的地域有严格的规定,开市和封市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并对商铺有严格的管理,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并未涉及是否保护私营工商业,排除B 项;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工商食官”制度,故D项不正确。

答案:A3.中唐诗人王建描述汴梁“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扬州城“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上述材料说明当时()A.政府已取消对市场的时间限制B.“夜市”已在各地普遍推广C.个别大城市开始出现“夜市”D.政府已取消对市场的空间限制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理解能力。

根据材料中“通宵酒客行”“夜市千灯”等关键词分析,考查夜市,应选C项。

宋朝商业活动不受时空限制,但宋以前不被允许,A、D项排除;B项错在“普遍”。

答案:C4.我国古代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逐渐打破,市分布在城中。

上述现象最早出现于()A.宋朝B.元朝C.明朝D.清朝解析: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同步练习及答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同步练习及答案

第一单元第三课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在殷墟贵族墓葬中发现了许多随葬的贝壳,甲骨文中也有如图所示的带“贝”的文字。

这说明( )A.贝用于占卜B.贝用于祭祀C.贝是装饰品D.贝是货币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依据图中信息:带“贝”的文字大都与商业有关,由此可判断出贝是货币。

答案:D2.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这一称呼源于( )A.商朝人善于经商B.春秋时范蠡经商C.商鞅变法的规定D.徽商和晋商的出现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

商朝人善于经商,留下了这个形象性的称谓。

答案:A3.(2018·重庆学业水平测试)《墨子·贵义》载:“商人之四方,市贾倍蓰(倍,一倍;蓰,五倍),虽有关梁之难,盗贼之危,必为之。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流动性是商人的特点B.行商有时是有风险的C.获取利益是商人追求的目标D.商人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解析:本题为否定式选择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由“商人之四方”可知其流动性大;由“市贾倍蓰”可知商人获益较大;“虽有关梁之难,盗贼之危,必为之”讲述的是商人即使遇到困难,也依然会去经商。

D项与材料无关。

答案:D4.(2018·山东学业水平测试)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业发展比较艰难②唐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③明清时期出现了商帮A.①②③B.②③C.①②D.①③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

我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商业的发展,故①正确;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唐代出现的是飞钱,故②错误;明清时期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即商帮,故③正确。

答案:D5.(2018·陕西学业水平测试)张生在街口听完说书后,又在自己居住的街区逛夜市。

据此判断张生最早应该生活在( )A.秦朝B.西汉C.唐朝D.宋朝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二讲义: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二讲义: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Word版含答案

姓名,年级:时间: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课程标准学法·素养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通过学习古代商业的发展历程,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商业发展与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关联,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探究商业、农业和手工业的关系,商业的发展源于生产力的发展,商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是商业发展的基础,反过来商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探究,能够对不同时空框架下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做出合理的解释.通过对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和萎缩的原因进行探讨,为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正反两方面的借鉴,并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

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1.先秦时期商业的发展(1)商朝: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

(2)春秋战国时期①发展状况:商业出现繁荣局面。

②主要表现: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2.秦汉至明清时期的古代商业(1)秦汉至隋唐之前①发展状况:商业总体水平还不高.②主要原因: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

(2)隋唐时期至宋元时期项目时期发展原因发展表现隋唐农业、手工业发展;大运河开通①都市商业繁荣,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②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两宋商业环境相对宽松①商品种类迅速增加②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③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元朝交通发达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3①城镇商业依然呈现繁荣景象,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②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③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1.市的变迁位置时间政府监管发展表现宋朝以前①在特定的位置设市,与民居严格分开②按时开市、闭市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西汉都城长安有东、西“市”九处;唐长安城设东西二市宋朝时期①城市中坊和市界限被打破②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市场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草市"更加普遍明清时期出现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商业名镇2.城市的发展(1)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2)表现: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1.概况(1)西汉时期: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2)唐朝时期: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3)两宋时期: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作业及答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作业及答案

第一单元第三课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在殷墟贵族墓葬中发现了许多随葬的贝壳,甲骨文中也有如图所示的带“贝”的文字。

这说明( )A.贝用于占卜B.贝用于祭祀C.贝是装饰品D.贝是货币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依据图中信息:带“贝”的文字大都与商业有关,由此可判断出贝是货币。

答案:D2.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这一称呼源于( )A.商朝人善于经商B.春秋时范蠡经商C.商鞅变法的规定D.徽商和晋商的出现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

商朝人善于经商,留下了这个形象性的称谓。

答案:A3.(2018·重庆学业水平测试)《墨子·贵义》载:“商人之四方,市贾倍蓰(倍,一倍;蓰,五倍),虽有关梁之难,盗贼之危,必为之。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流动性是商人的特点B.行商有时是有风险的C.获取利益是商人追求的目标D.商人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解析:本题为否定式选择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由“商人之四方”可知其流动性大;由“市贾倍蓰”可知商人获益较大;“虽有关梁之难,盗贼之危,必为之”讲述的是商人即使遇到困难,也依然会去经商。

D项与材料无关。

答案:D4.(2018·山东学业水平测试)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业发展比较艰难②唐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③明清时期出现了商帮A.①②③B.②③C.①②D.①③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

我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商业的发展,故①正确;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唐代出现的是飞钱,故②错误;明清时期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即商帮,故③正确。

答案:D5.(2018·陕西学业水平测试)张生在街口听完说书后,又在自己居住的街区逛夜市。

据此判断张生最早应该生活在( )A.秦朝B.西汉C.唐朝D.宋朝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2019--2020年人教版历史必修二课时作业: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2019--2020年人教版历史必修二课时作业: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一、选择题:1、战国城市有固定的产品交易场所一一市。

据史书记载,“市”上有金铺、粮铺、珠宝玉器铺、绸布铺、皮铺等,促使城市手工业竞相为“末作奇巧”,生产“悦在好玩”之品。

此记载表明当时()A.工商业以迎合贵族的需要为主 B.手工业促进了商业的繁荣C.私有制促成手工业兴盛 D.从事商业利润丰厚2、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

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

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

“据此可知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农业的衰退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3、宋代,择偶标准不像以前那样重门阀,而看重金榜题名之人;比较计较婚姻关系的物质财富富商娶宗室女的现象司空见惯。

”材料反映出宋代婚聘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 A.理学的影响 B.商品经济的发展C.科举制盛行 D.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4、明朝的商人群体认为,士商名与利相通,“儒为名高,贾为厚利”, 实质是一样的;山西商人王来聘告诫子孙:“四民之业,惟士最尊,然不成不若农贾。

”这表明此时( ) A.山西商业传统极为浓厚 B.商人阶层提出新价值观C.政府对农业生产很重视 D.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崩溃5、作为农耕文明政权与文化集结地和辐射中心的都城,承载着深邃的历史底蕴,而从西汉、唐和北宋都城的城市布局上可以看出,城市在功能上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

这突出反映了( )A.工商皆本的主流思想B.学术文化的活跃C.农业和手工业的发达D.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16、《舌尖上的中国》中曾有这样的描述:“(明中期)扬州是中国食盐的集散中心,大批的商人来到这里,靠着食盐贸易发家,他们同时带来的还有来自家乡的厨师、食材、口味……富有盐商,没有政治地位,只能攀比花园和家厨的手艺……”这反映出明朝扬州地区( )A.商品经济发达 B.重农抑商政策松动C.对外贸易发达 D.成为当时政治经济中心7、光绪年间的《嘉善县志·风俗类》记载:“乾嘉时风尚敦朴,咸同而后染苏沪风气,城镇尤甚,男女服饰厌旧喜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1.3《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材习题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1.3《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材习题答案解析

《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材习题答案解析【学思之窗】柜坊与飞钱的出现,对商业的发展有何作用?解题关键:使商业往来更加方便快捷。

思路引领:柜坊类似于后世的银行,飞钱类似于后世的汇票。

答案提示: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它是专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务的,也便于商人筹措资金。

飞钱类似于后世的汇票,它出现以后,商旅不用长途携带钱币,也不用运输税钱。

总之,柜坊和飞钱的出现,使各地之间的商业往来更加方便快捷,有利于商业的繁荣。

【探究学习总结】本课测评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有何特点?解题关键:中国古代商业是在历代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下,取得发展和繁荣的。

宋元时期达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柜坊、飞钱和纸币很早就产生了,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

但官府控制下的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以朝贡贸易为主,即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

城镇商业繁荣程度高,并且发展体现了明显的阶段特征。

形成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

我国统治者在对外贸易中,实行较为开放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使当时王朝成为各国的交流中心,如唐朝、元朝等。

明清时期,因为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思路引领:商业产生之后不断发展、走向繁荣。

答案提示:我国商业兴起较早。

中国古代商业是在历代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下,取得发展和繁荣的;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类似于银行的柜坊、类似于汇票的飞钱和纸币很早就出现;商业受官府控制色彩较浓;城镇商业繁荣程度高;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以朝贡贸易为主,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明清时期,因为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学习延伸按顾炎武的看法,徽商发达的原因有哪些?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解题关键:传统习俗、团结与节俭。

思路引领:从徽州人本身的传统习惯和特性上找原因。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练习: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含解析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练习: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含解析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课后篇巩固提升学业水平引导1.在殷墟贵族墓葬中发现了许多随葬的贝壳,甲骨文中也有如下图所示的带“贝”的文字。

这说明()A.贝用于占卜B.贝用于祭祀C.贝是装饰品D.贝是货币买”“贮”“贷”“宝”这些古代带“贝”的文字,其含义都与商品贸易有关。

因此,我们可以推断,贝在当时就是货币。

故选D项。

2.汉代民谣说:“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

”“何以孝悌为,财多而光荣。

”该民谣主要反映了汉代社会()A.重农抑商的现象B.纺织刺绣的兴盛C.追商逐利的风气D.农民生活的艰辛“农不如工,工不如商”“财多而光荣”,强调从事商业致富,不符合重农抑商政策,故A 项错误;“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是指生产丝织品的不如贩卖丝织品的收入高,没有反映出汉代社会纺织刺绣的兴盛,故B项错误;该民谣强调从事商业致富,反映出汉代社会追商逐利的风气,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汉代社会农民生活的艰辛,故D项错误。

3.扬州是古运河的交通枢纽,在唐代“雄富冠天下”,时称“扬一益二”。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A.“交子”广泛使用B.坊市界限严格C.商业发展繁荣D.商帮活动频繁交子”出现于宋朝,不是唐朝,故A项错误;坊市界限严格限制了商业的发展,不是城市繁荣的原因,故B项错误;商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城市的繁荣,故C项正确;商帮活动频繁是在明清时期,故D项错误。

4.北宋东京(今开封)“通晓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

这一生活景象表明()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B.市已遍布城内各处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D.坊与市已没有区别,还是瓦子,都是商业经营的场所。

“通晓不绝”“终日居此”表明,北宋时期,市的经营已没有时间限制,这是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突破。

5.导学号34224005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人教版历史必修2 经济史3 古代商业的发展课后练习第五篇第1题【单选题】宋朝城市发展的表现不包括( )A、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B、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C、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D、有严格经营时间的限制【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据1882年某报纸新闻,无锡“本届蚕丝丰稔,各路收茧之庄鳞次栉比,较往年多至数倍。

每家均设大灶烘焙蚕茧,兼有洋人设庄经收。

各乡出数甚多,每日竟有三百担之谱,价亦增昂。

”这说明当时的无锡地区( )A、传统的自然经济已经解体B、手工业仍保持着核心竞争力C、沦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市场D、农业商品化的趋势逐渐增强【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商人开店可以随处选择地点,城市内手工业作坊很多,街道两旁商店、客栈、货摊林立,熙熙攘攘,十分热闹。

营业时间不受限制,有“白市”、“夜市”和“晓市”,许多交易数额巨大,“动即千万”。

本段话描述的现象最早出现在( )A、汉代长安B、唐代洛阳C、北宋东京D、元朝大都【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明成祖在奏折中评述“今夷人慕义而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多矣”。

这段材料叙述了明代朝贡贸易特点之一是( )A、薄来厚往B、有限制的贸易C、政治意义大于商业意义D、官方控制的垄断贸易【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明当时该地( )①农业经济衰退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农产品加工业兴起B、②③C、③④D、①③【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A、政治稳定促进了当时经济发展B、封建政府非常重视对外贸易C、王安石变法大大增加了政府税收D、商业在国家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唐朝诗人元稹这样描绘当时的社会风尚:“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

”胡饼成为当时人们的主食,还有不少蔬菜来自国外,如印度的刀豆、尼泊尔的菠菜等。

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秦始皇统一全国B、丝绸之路的繁荣C、佛教的迅速传播D、北魏孝文帝改革【解析】:第8题【单选题】2010年10月31日晚,上海世博会胜利闭幕,同时决定中国馆将续展半年。

中国馆展出的是动态的电子版《清明上河图》,其原作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北宋汴京城内外社会生活和习俗,“折射出了时代的风采”。

“时代的风采”指A、农业占据主导地位B、北宋风俗画的写实精神C、北宋城市商品经济的发达D、手工业商人人数众多【答案】:【解析】:第9题【材料分析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明朝是中国封建社会重要的转型时期,以白银货币化为核心的货币制度的变迁是这一时期结构变化的重要反映。

明代中期,大明宝钞因严重贬值退出流通领域,白银以体积小、价值高、易于分割熔铸、便于携带等天然属性,于天顺以后逐渐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

隆庆元年,明穆宗颁布诏令:“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者,银钱兼使;一钱一下止许用钱。

“这以法律形式确定其货币地位,白银货币化基本完成。

万历年间,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标志着白银货币化的最终完成。

当白银努力冲破政府禁令的同时,世界经济也发生了重要变化—世界市场开始出现。

世界贸易网络开始建立,白银成为世界货币。

以白银为标志,明代中国与两个重要历史转折开端联系在一起。

一是中国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开端,二是经济全球化的开端。

因此,白银货币化除了推动中国传统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国家财政制度和社会结构变迁之外,还促进了中国的对外贸易和交流。

总之,白银货币化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忽略的重要史实,因而对白银货币化的研究具有深刻意义。

——摘编自伊伊《浅论明代白银货币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实行白银货币化的原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朝实行白银货币化的影响【答案】:无【解析】:第10题【材料分析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开窗见河,出门过桥”的江南水乡双林镇,元明以来,史载“吴丝衣天下,聚于双林。

吴、越、闽、番至于海岛,皆来市焉。

五月载银而至,委积如瓦砾。

”“吾镇之乡村无不栽桑”,“近镇数村,以织绢为业,男子或从事绞线,常出市买丝卖绢”。

外来商人形成规模,出现了泾县会馆、宁绍会馆等。

随着外来定居的商人通过家族繁衍和科举考试成为本地的缙绅,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都较前大为减淡。

士绅并不像某种“经纪”或者“代理人”,他们似乎在这个官府不在场的地方扮演着官府的角色。

崇善堂等地方慈善组织逐渐向地方自治组织转化,基于共同利害的社区认同开始形成——据赵世瑜《市镇权力关系与江南社会变迁》等材料二:中世纪晚期以来,几乎所有威尼斯人都是商人,他们的活动使得地中海的商业网络扩大,甚至进入中亚、印度和中国去寻找商业机遇。

威尼斯货币是当时欧洲普遍流通的货币。

银行家们向从事远距离贸易的商人发放信贷凭证,商人们发明了分散商业投资的新方法,有限责任促进了商业合伙关系的形成。

关于债务、破产等的商业习惯法得到推广。

威尼斯还成立了城市共和国,他们自己管理城市事务。

每一种公共设施都可在威尼斯找到典范:退休公务人员的年金制,对孤寡的照顾,医院的医疗福利制度等等。

威尼斯作为“自由的长女,闪烁着自由之光的童贞城市”,堪称世界上早期第一个近代化(城市)国家——据【美】本特利《新全球史》等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双林镇和威尼斯城市发展特点的异同。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以双林镇为代表的江南市镇和以威尼斯为代表的意大利城市对两国社会转型造成不同影响的原因。

【答案】:【解析】:第11题【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一,分析宋代出现“钱荒”现象的原因。

请根据材料二,分析当时的中国出现了什么经济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答案】:【解析】:第12题【材料分析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五代末期,曾做过商人的周世宗对城市商业采取较为自由的政策,如允许在开封汴河(注:指大运河中段。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内容之一就是东京汴河上舟楫连樯的景象)两岸建立邸店。

宋太祖继承了这一政策“诏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来,不得禁止……形成了许多商业街与新型的服务和娱乐行业,令商人、卖艺者及其客人——城市居民成为城市的最重要部分……(1201年时)加上约40万人的军队和官员,全城人口约10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摘编自薛凤旋《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材料二:英国的城镇化坚持以城乡规划为主体的公共干预政策。

英国在城市化初期,由于人口和产业活动的迅速集聚而城市缺少必要的供水、污染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致命疾病的流行。

自19世纪中叶起,英国通过了一系列的法案,对环境卫生问题进行管理。

1909年颁布的《住宅与规划法》成为世界上第一部城市规划法,标志着规划成为重要的政府管理职能和引导城镇化进程的公开政策。

1936年,伦敦郡通过了“绿带开发限制法案”,由伦敦政府购土地作为“绿化隔离带”引导城市建设开发,减少对乡村环境和利益的损害。

——周天勇《中国向何处去》材料一说明宋代城市有了哪些突破性发展?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开封繁荣的原因?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及初期存在的主要问题?【答案】:【解析】:第13题【材料分析题】宋金榷场绍兴和议后,(南)宋、金开始在沿边地带陆续设立许多榷场。

材料一:《南宋、金榷场分布图》材料二:宋对金的输出以茶为大宗,其次为南方的绢帛、麻布、木及生姜等药物。

另外,宋的书籍亦是重要商品之一……金对宋的输出有皮毛、人参、甘草、马匹、盐等物品。

材料三:官办的榷场贸易不断受到双方政治斗争的影响,大部分榷场时罢时复……走私贸易仍很盛行。

绍兴三十年(1160)年,官僚王淮向宋廷报告说,淮南淮北间走私贸易量非常大,蒋州的郑庄,“号为最盛”,每年从这里卖与北贾的茶不下数万引,耕牛多至七八万头。

……商人为了牟取暴利,也有把军事物资,如马鞍、刀剑、犬马皮、沙鱼等私贩到北方的。

宋政府对此则严加禁止。

——材料均引自《简明宋史》回答: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说出榷场的特点。

根据材料三,指出出现走私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其说明了什么问题?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宋金时期的榷场?【答案】:无【解析】:第14题【材料分析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元明以来,关于“开窗见河,出门过桥”的江南水乡双林镇有许多史料记载:“吴丝衣天下,聚于双林。

吴、越、闽、番,至于海岛,皆来市焉。

五月载银而至。

委积如瓦砾”“吾镇之乡村无不栽桑”“惟近镇数村,以织绢为业,男子或从事绞线,必常出市买丝卖绢”。

外来商人在双林镇形成规模。

这里出现了泾县会馆、宁绍会馆等。

一些外来定居的商人通过家族繁衍和科举考试变成了双林镇本地的缙绅,无论是地缘关系还是血缘关系都较前大为减淡。

士绅并不像某种“经纪”或者“代理人”。

而是作为地方秩序的管理者,与“违犯”地方秩序者形成对立,他们似乎在官府不在场的地方扮演着官府的角色。

崇善堂等地方慈善组织逐渐向地方自治组织转化,基于共同利害的社区认同开始形成。

——据赵世瑜、孙冰《市镇权力关系与江南社会变迁》等整理材料二:中世纪晚期以来,几乎所有威尼斯人都是商人。

他们的活动扩大了地中海的商业络,他们甚至进入中亚、印度和中国去寻找商业机遇。

威尼斯货币是当时欧洲普遍流通的货币。

银行家们向从事远距离贸易的商人发放信贷凭证,而商人们则发明了分散商业投资的新方法,利用有限责任促进了商业合伙关系的形成。

关于债务、破产等的商业习惯法得到推广。

威尼斯还成立了城市共和国.他们自己管理城市事务。

每一种公共设施都可以在成尼斯找到典范:退休公务人员的年金制、对孤寡的照顾、医院的医疗福利制度等等。

威尼斯作为“自由的长女,闪烁着自由之光的童贞城市”,堪称早期世界上第一个近代化(城市)国家。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双林镇和威尼斯城市发展特点的异同。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以双林镇为代表的江南市镇和以威尼斯为代表的意大利城市,对中国和意大利社会转型产生的影响不同的原因。

【答案】:【解析】:第15题【材料分析题】【加试题】长城与丝绸之路,看似两个理念上截然矛盾的历史现象,却神奇地统一于古代中国北方地区,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著名长城学者罗哲文指出:关于长城的功用,过去一直被认为是防御扰掠的,目的在于封闭。

然而,长城还曾有保护通信和商旅往来的对外开放功用。

从秦朝开始,长城和烽燧是保证交通大道畅通的重要条件。

汉代打通了西域的交通大道,长城烽燧正是沿此道修筑,使节往来,商旅往还都是走的这条大道。

——据《罗哲文破解长城三大“历史误会”》整理材料二:在海运尚不发达的古代,一条“丝绸之路”把欧亚非三大洲联系在一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