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经济学 第七讲 兰卡斯特-李普西次优理论和黄有光的第三优理论(赵怡)10.11.22
第七讲福利经济学

Y Y
(3)、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 件
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任取 一点 B,B点满足生产的帕累托 最优条件。
以B点出发引垂线到 X 和
可以构筑一个辅助的埃奇渥斯 盒状图。图中的任意一点都表
示既定产出 X 和 在两个消费
者之间的一种分配。该埃奇渥 斯盒状图中交换契约线上的任 意一点均为交换的帕累托最优 状态。
(三)福利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1、资源配置效率研究 2、收入分配理论研究 3、社会福利度量和影响研究 4、公共选择理论
5
(四)哲学基础 边沁的功利主义原则(幸福和效用)
(五)主要特点
1、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出发点,也就是根据已确定的社 会目标,建立理论体系 2、以边际效用基数论或边际效用序数论为基础,建立福 利概念 3、以社会目标和福利理论为依据,制定经济政策方案 4、结论往往具有政策意义
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最优产出量集合的几何表示。
生产可能性曲线
2)边际转换率 当沿着生产可能性曲线运动时,一种产出的
增加必然伴随着另一种产出的减少,
如果设产出X的变动量为△X,产出Y的变动量 为△Y,则它们的比率的绝对值△Y/△X可以衡量 1单位X商品转换为Y商品的比率。该比率的极限则 定义为X商品对Y商品的边际转换率MRT,
分析图形,生产可能性曲线上B点的切线S 的斜率绝对值是产品X在该点上转换为Y的边际转 换率MRT,ⅡA和ⅡB的共同切线T的斜率绝对值 是产品X在该点上替代产品Y的边际替代率MRS 。
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MRSXY MRTXY
完全竞争和帕累托最优状态
完全竞争经济的一般均衡状态是否实现了帕累托最优。
第七讲 福利经济学
一 福利经济学概述 二 旧福利经济学 三 新福利经济学 四 平等与效率 五 福利经济学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
西经第10章一般均衡论与福利经济学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第十章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
第一节 一般均衡的含义与前提 第二节 福利经济学与帕累托最优 第三节 帕累托最优的一般均衡分析 第四节 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实现 第五节 社会福利函数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刘成刚
西方经济学·微观·第10章 2
第一节 一般均衡的含义与前提 一、一般均衡的含义 二、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三、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均衡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刘成刚
西方经济学·微观·第10章 3
一、一般均衡的含义
一般均衡[General Equilibrium]
——经济处于整体均衡状态,即此时所有的商品和要素 市场都同时处于均衡。作为一种分析方法,考虑各种市场 和价格的相互作用。
相对于局部均衡[Partial-Equilibrium]而言,以市场 上所有商品的价格、供给和需求都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为前提,考察各种商品的价格、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 状态时价格与产量决定,追求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西方经济学·微观·第10章 25
Y
生产可能性曲线
[教材P235图10-3]
Y3
●E1
把生产契约线上的每个点所
对应的两条等产量线的产量
Y2
● E2
水平描述在XY两产品的空 间中得到生产可能性曲线。
Y1
● E3
0
学如逆水X行1 舟不进X则退2 刘成刚X3
X 西方经济学·微观·第10章 26
边际产品转换率[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完全竞争均衡 能达到帕累托最优。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刘成刚
西方经济学·微观·第10章 32
交换最优边际条件的实现
《福利经济学》总结复习

《福利经济学》总结复习第一章概述1.2.3.福利经济学的概念:福利经济学是关于稀缺资源使用效果的评价与判断的学科,是从福利的角度对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社会评估的经济学分支。
4.关于效用:效用是指消费者从消费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心理满足,是商品或劳务满足人们欲望的能力。
可分为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
5.基数效用是认为效用可以用确切的数量衡量。
6.旧福利经济学的基础,也是讨论收入再分配的合理性的基础;序数效用论认为效用可以分出强弱程度,列出顺序,进行比较。
序数效用是新福利经济学的基础性概念。
7.福利可分为个人福利和社会福利、一般福利与经济福利。
8.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实证分析:是指经济体系如何运行、客观上“是什么样的”运行机制等的分析。
实证经济分析,描述经济中的事实、情况和关系。
规范分析:是指提出政策建议、涉及“应该如何”等命题的分析,包含价值判断。
规范经济分析,涉及伦理和价值判断。
当经济学的研究把因果分析与价值判断结合在一起时,这种经济学就叫作规范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属于规范经济学。
9.福利经济学的场所与发展1920年,《福利经济学》问世;旧福利经济学(基数测量、效用可比)的代表人物庇古被称为“福利经济学之父”。
帕累托、卡尔多、阿罗等人(序数效用、补偿原则、不可能定理))是新福利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罗尔斯、森、黄有光等进一步发展福利经济学。
10.福利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资源如何合理配置、收入状况如何及其对社会福利的影响;从总体效率或总体福利出发,其目标是提出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政策方案或改革措施。
具体包括资源配置效率研究、收入分配理论研究、社会福利度量和影响研究、社会/公共选择理论研究及政策与方案研究。
第二章帕累托原理和资源配置效率1.帕累托原理:帕累托改进和帕累托最优。
帕累托最优是指指资源分配达到的一种状态,在不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
(反过来说,……)。
帕累托改进的目标是帕累托最优。
公共经济学——福利经济学

26
本章主要内容
31 福利经济学概述 2 市场在生产领域有效的分析 3 市场在分配领域无效的分析 34 福利经济学的政策与影响律:在一定的时期内,在其他商品的消 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 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中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 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31 福利经济学概述 2 市场在生产领域有效的分析 3 市场在分配领域无效的分析 34 福利经济学的政策与影响
2
一. 福利经济学概述
1 基本概念
福利与效用 福利经济学
2 历史沿革
旧福利经济学 新福利经济学
3
分析工具
帕累托最优 消费者剩余
3
一、福利经济学概述——基本概念
1
2
3
福利是指幸福和利 益。个人福利的总 和是社会福利。在 社会福利中,能够 直接或间接用货币 衡量的是经济福利。
29
三. 市场在分配领域无效的分析
30
三. 市场在分配领域无效的分析
31
三. 市场在分配领域无效的分析
小结:
市场竞争可以在生产领域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达 到帕累托最优状态,使财富总量最大化;但是市场竞争 对实现财富的公平分配却是无能为力的,帕累托改进在 分配领域失效,无法实现社会福利总量的最大化。因此, 应该强调政府干预,从而实现社会成员收入的公平化。
经济福利是福利经 济学的研究对象。
效用是消费者在消 费商品或服务时所 感到的满足程度。 有两种衡量方法: 基数效用和序数效 用。效用与福利在 重要方面是等同的, 但在使用上存在一 定差异。
福利经济学是从生产 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国 民收入在社会成员之 间的分配两方面,研 究社会福利最大化以 及与此有关的各种政 策问题的一门经济学 分支学科。
福利经济学课件

福利经济学课件福利经济学课件第一部分:福利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目标 (500字)1. 福利经济学概述- 福利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福利的经济学分支,其关注点是如何合理分配有限的资源以满足人民的需求。
- 福利经济学的目标是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2. 福利经济学的核心理论- 效率与公平:福利经济学追求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的平衡。
经济效率指资源配置的最优化,而社会公平则关注资源的公正分配。
- 改善经济状况的工具:福利经济学研究各种工具,如税收、补贴、政策等,以改善经济状况。
- 社会选择与公共选择:福利经济学研究集体决策和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以确保资源的合理分配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第二部分:福利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模型 (800字)1. 消费者理论- 效用函数和预算约束:福利经济学研究消费者如何在现有收入和价格条件下最大化自己的效用。
- 需求曲线和收入曲线:福利经济学通过需求曲线和收入曲线研究价格变化和收入变化对消费者需求的影响。
-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福利经济学通过分析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来解释产品价格和消费者需求之间的关系。
2. 生产者理论- 生产函数和成本函数:福利经济学研究生产者如何利用各种生产要素生产产品,并分析生产成本的变化。
- 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福利经济学通过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的比较来分析生产者的决策。
3. 市场均衡分析- 市场需求和市场供给:福利经济学通过市场需求和市场供给曲线来分析市场的均衡价格和数量。
- 福利效果:福利经济学通过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概念来评估市场均衡的福利效果。
第三部分:福利经济学的实证研究和政策应用 (700字)1. 福利经济学的实证研究方法- 实证分析:福利经济学使用实证研究方法,如统计分析和实证研究,来评估政策的效果和福利改善措施的实施。
2. 福利经济学在政策领域的应用- 税收政策:福利经济学通过研究不同税收政策的效果和福利影响,来提出税收改革的建议。
经济学分支介绍(10)——福利经济学

Word文档可进行编辑经济学分支介绍(10)——福利经济学福利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家从福利观点或最大化原则动身,对经济体系得运行予以社会评价得经济学分支学科.福利经济学作为一个经济学得分支体系,最早出现于二十世纪初期得英国.1920年,庇古得《福利经济学》一书得出版是福利经济学产生得标志.福利经济学得出现,是英国阶级矛盾和社会经济矛盾尖锐化得结果.西方经济学家承认,英国十分严峻得贫富悬殊得社会咨询题,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变得更为尖锐,因而出现以建立社会福利为目标得研究趋向,这导致了福利经济学得产生.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以后,英美等国得一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在新得历史条件下,对福利经济学进行了许多修改和补充.庇古得福利经济学被称做旧福利经济学,庇古以后得福利经济学则被称为新福利经济学.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福利经济学又提出了许多新得咨询题,正在经历着新得进展和变化.边沁得功利主义原则是福利经济学得哲学基础.边沁认为人一辈子得目得基本上为了使自己获得最大幸福,增加幸福总量.幸福总量能够计算,伦理确实是对幸福总量得计算.边沁把资产阶级利益讲成是社会得普遍利益,把资产阶级趋利避害得伦理原则讲成是所有人得功利原则,把“最大多数人得最大幸福”标榜为功利主义得最高目标.帕累托得“最优状态”概念和马歇尔得“消费者剩余”概念是福利经济学得重要分析工具.帕累托最优状态是指如此一种状态,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任何一个人得境况变得更好而不使不人得境况变坏.按照这一规定,一项改变假如使每个人得福利都增进了,或者一些人福利增进而其他得人福利不减少,这种改变就有利;假如使每个人得福利都减少了,或者一些人福利增加而另一些人福利减少,这种改变就不利.wcOm马歇尔从消费者剩余概念推导出政策结论:政府对收益递减得商品征税,得到得税额将大于失去得消费者剩余,用其中部分税额补贴收益递增得商品,得到得消费者剩余将大于所支付得补贴.马歇尔得消费者剩余概念和政策结论对福利经济学也起了重要作用.福利经济学得要紧特点是:以一定得价值推断为动身点,也确实是依照已确定得社会目标,建立理论体系;以边际效用基数论或边际效用序数论为基础,建立福利概念;以社会目标和福利理论为依据,制定经济政策方案.庇古是资产阶级福利经济学体系得创立者.他把福利经济学得对象规定为对增进世界或一个国家经济福利得研究.庇古认为福利是对享受或满足得心理反应,福利有社会福利和经济福利之分,社会福利中只有能够用货币衡量得部分才是经济福利.庇古依照边际效用基数论提出两个差不多得福利命题:国民收入总量愈大,社会经济福利就愈大;国民收入分配愈是均等化,社会经济福利就愈大.他认为,经济福利在相当大得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收入得数量和国民收入在社会成员之间得分配情况.因此,要增加经济福利,在生产方面必须增大国民收入总量,在分配方面必须消除国民收入分配得不均等.20世纪30年代,庇古得福利经济学受到罗宾斯等人得批判.罗宾斯认为,经济理论应当将价值推断排除在外,效用可衡量性和个人间效用可比较性不能成立,福利经济学得主张和要求没有科学依照.继罗宾斯之后,卡尔多、希克斯、勒纳等人从帕累托得理论动身也对庇古得福利经济学进行了批判.同罗宾斯不同得是,他们认为福利经济学仍然是有用得.1939年,卡尔多提出了福利标准或补偿原则得咨询题.此后,希克斯、西托夫斯基等人对福利标准或补偿原则接着进行讨论.他们主张把价值推断从福利经济学中排除出去,代之以实证研究;主张把福利经济学建立在边际效用序数论得基础之上,而不是建立在边际效用基数论得基础之上;主张把交换和生产得员优条件作为福利经济学研究得中心咨询题,反对研究收入分配咨询题.卡尔多希克斯、勒纳、西托夫斯基等人建立在帕累托理论基础上得福利经济学被称作新福利经济学.新福利经济学主张效用序数论,认为边际效用不能衡量,个人间效用无法比较,不能用基数数词表示效用数值得大小,只能用序数数词表示效用水平得高低.新福利经济学依照效用序数论反对旧福利经济学得福利命题,专门是第二个命题,反对将高收入阶层得货币收入转移一部分给穷人得主张.新福利经济学依照帕累托最优状态和效用序数论提出了自己得福利命题:个人是他本人得福利得最好推断者;社会福利取决于组成社会得所有个人得福利;假如至少有一个人得境况好起来,而没有一个人得境况坏下去,那么整个社会得境况就算好了起来.前两个命题是为了回避效用得计算和个人间福利得比较,从而回避收入分配咨询题,后一个命题则公然把垄断资产阶级福利得增进讲成是社会福利得增进.新福利经济学家认为福利经济学应当研究效率而不是研究水平,只有经济效率咨询题才是最大福利得内容.勒纳、霍特林等人对经济效率咨询题作了论述.经济效率指社会经济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所需具备得条件,包括交换得最优条件和生产得最优条件.补偿原则是新福利经济学得重要内容之一.新福利经济学认为,帕累托得最优状态“具有高度限制性”,不利于用来为资本主义辩解,为了扩大帕累托最优条件得适用性,一些新福利经济学家致力于研究福利标准和补偿原则.卡尔多、希克斯等人得福利经济理论,受到伯格森、萨缪尔森等人得批判.伯格森于1938年发表《福利经济学某些方面得重新论述》一文,提出研究社会福利函数得“新方向”,认为卡尔多、希克斯等人得新福利经济学把实证咨询题和规范咨询题分开、把效率咨询题和公平等咨询题分开得企图完全失败.继伯格森之后,萨缪尔森等人对社会福利函数作了进一步论述,形成了福利经济学得社会福利函数论派.社会福利函数论者认为,社会福利是社会所有个人购买得商品和提供得要素以及其他有关变量得函数,这些变量包括所有家庭或个人消费得所有商品得数量,所有个人从事得每一种劳动得数量,所有资本投入得数量等等.社会福利函数论者通常用多元函数来表示.社会福利函数论者认为,帕累托最优状态不是一个而是有许多个.帕累托未能指出在哪一种状态下社会福利是最大得.他们认为,要达到唯一最优状态,除了交换和生产得最优条件,还必须具备一个条件,这确实是福利应当在个人间进行合理分配.经济效率是最大得福利得必要条件,合理分配是最大福利得充分条件.社会福利函数论者依照假定存在得社会福利函数作出一组表示社会偏好得社会无差异曲线,并依照契约曲线作出一条效用可能性曲线.社会无差异曲线和效用可能性曲线相切得切点,代表受到限制得社会福利得最大值.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阿罗接着研究伯格森.萨缪尔森等人提出得社会福利函数.在1951年出版得《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中,阿罗认为,社会福利函数必须在已知社会所有成员得个人偏好次序得情况下,通过一定程序把各种各样得个人偏好次序归纳成为单一得社会偏好次序,才能从社会偏好次序中确定最优社会位置.阿罗定理在福利经济学中被称作“不可能定理”.阿罗本想通过大量得论证对伯格森、萨缪尔森等人得社会福利函数修残补缺,但客观上却证明了不可能从个人偏好次序达到社会偏好次序,也确实是不可能得出包括社会经济所有方面得社会福利函数.近年来,西方经济学家着重对福利经济学中得外部经济理论、次优理论、相对福利学讲、公平和效率交替学讲、宏观福利理论等领域进行了讨论.这些“新”理论一方面企图讲明,现代西方国家能够通过政府干预调节价格和产量,实现资源得合理配置;另一方面企图讲明,现代西方国家得分配制度虽不合理,然而假如加以改变,则可能更不合理,一切人为得改善分配状况和增进福利得措施基本上无效得.。
福利经济学第三优原理

第三优理论第三优原理是相爱帕累托最优原理和次优原理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的较为现实可行的决策原则,同时第三优原则也是在第三优型经济状态下应该采取的行动准则。
最优型经济:是指满足帕累托最优条件的经济状态次优型经济:是指满足次优条件的经济状态,也就是部分符合帕累托最优条件,同时信息成本和行政成本可忽略的经济状态。
第三优型经济:是指在部分符合帕累托最优条件下,同时信息成本和行政成本不可忽略的经济状态。
因此,第三优型经济状态是最接近于经济现实的经济状态。
接下来,我们就来讨论在第三优型经济状态下如何决策、如何行动。
在次优型约束的现实经济中,要根据信息分布的不同状况来决定行动准则。
信息分布情况一般分为三种:1、信息贫乏,是指搜拥有信息对以下两方面不能作合理的概率判断:(1)采取最优准则结果偏离实际社会福利函数最优值的方向和程度;(2)关系曲线的形状和倾斜度。
2、信息不足,是指所拥有信息虽能作上述两方面判断,但不够充分。
3、信息充分,是指完全信息,这种情况已由命题2来处理。
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信息成本和管理成本往往不可忽略,因此在存在次优约束条件下,现实经济应该属于第三优型经济。
在第三优型经济状态下,如果信息贫乏,应该采取最优准则行动;如果信息不足,应采取第三优准则行动;如果信息充分且成本可忽略,应采取次优准则行动。
也就是说,我们在不同的信息分布情况下,应采取相适应的行动准则,才可实现社会福利函数最大值。
命题1:在最优世界采用最优准则。
命题2:在适合次优世界采用次优准则。
这里我们将次优世界定义为存在着某些扭曲但信息成本等可以忽略的情形。
命题3:在信息贫乏的情况下将最优准则应用于第三优世界。
图2—14:W1是最优条件下的关联曲线。
在次优条件下,关联曲线会偏离W1,但由于信息贫乏,我们不知道它会朝哪个方向移动。
为此我们庙会出两天同样可能的曲线,W2和W3来表述他的移动。
这两条曲线可能是偏斜的,但由于我们不知道其偏斜方向,只能将他们当作对称的。
社会福利经济学的理论分析

社会福利经济学的理论分析社会福利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福利如何最大化的经济学分支。
它以经济理论为基础,结合社会学和政治学等学科的观点,分析和评估不同的社会福利政策和措施。
该领域的研究旨在为社会制定更有效的福利政策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在社会福利经济学中,最关键的概念之一是效用。
效用指个体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或幸福感。
社会福利经济学的目标是追求整体社会的最大效用,而不是个别个体的最大效用。
这种社会效用最大化的追求也符合经济学中的“效用最大化”原理。
社会福利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社会福利函数和社会选择理论。
社会福利函数是用来衡量社会福利水平的函数。
它可以通过个体效用的加总来进行度量,但通常还考虑到分配的公平性和资源的有效利用等因素。
社会福利函数的构建需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收入分配公平性、社会保障制度等。
社会选择理论则探讨如何通过集体决策来选择最优的社会福利政策。
在现实世界中,由于个体偏好和利益的多样性,很难达成所有人满意的社会福利政策。
社会选择理论通过研究不同的决策规则和公共选择机制,试图找到能够汇集各方利益和实现社会最大福利的方式。
其中,凯恩斯主义和自由主义是两个不同的观点。
凯恩斯主义认为,政府应该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介入经济,通过货币和财政政策来稳定经济,并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保障。
凯恩斯主义重视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强调通过调控来提高整体社会福利。
自由主义则强调市场的自由和竞争机制,认为市场能够有效配置资源和提高经济效率。
自由主义倾向于减少政府干预,主张个体权利和自由的尊重。
此外,在社会福利经济学中,还存在着福利陷阱和平等-效率权衡的问题。
福利陷阱指一种情况,当改善社会福利的政策导致个体失去继续工作和努力的动力时,可能会降低整体社会福利。
平等-效率权衡是指在追求社会公平和分配正义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到经济效率的问题。
这两个问题在实际福利政策的制定中必须得到充分的考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讲教师:赵怡
2020年3月3日星期二5时11分22秒
目录
一、兰卡斯特-李普西次优理论 二、黄有光的第三优理论
福利经济学
2020年3月3日星期二5时11分23秒
山西省财经大学 赵怡
2
福利经济学
一、兰卡斯特-李普西次优理论
⑴ 次优理论的基本内容 “如果在一般均衡体系中存在着某些情况,使得帕累托最优
2020年3月3日星期二5时11分25秒
山西省财经大学 赵怡
6
的某个条件遭到破坏,那么即使其他所有帕累托最优条件得 到满足,结果也未见得是令人满意的,换句话说,假设帕累 托最优所要求的一系列条件中有某些条件没有得到满足,那 么,帕累托最优状态只有在清除了所有这些得不到满足的条 件之后才能达到。” 通俗而言,次优理论的含义是:“假设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需要满足十个假设条件,如果这些条件至少有一个不能满足, 即被破坏掉了,那么,满足全部剩下来的九个条件而得到的 次优状态,未必比满足剩下来的九个条件中一部分(如满足 四个或五个)而得到的次优状态更加接近于十个条件都得到 满足的帕累托最优状态。”[3]次优理论的基本思想可以用一 个简单的图形来说明。如下图所示。
20203
福利经济学
一、兰卡斯特-李普西次优理论
2020年3月3日星期二5时11分24秒
山西省财经大学 赵怡
4
福利经济学
一、兰卡斯特-李普西次优理论
⑵ 次优理论的政策含义 第一,否定了完全竞争模型作为微观经济政策的基
础。 第二,当经济中出现市场失灵时,并不是尽量满足
帕累托最优要求的条件,而是依照某些福利目标来 设计适宜的政策。
2020年3月3日星期二5时11分25秒
山西省财经大学 赵怡
5
福利经济学
二、黄有光的第三优理论
四个命题。
(1)信息丰富时,在最优世界采用最优法则; (2)信息丰富时,在次优世界采用次优法则; (3)信息贫乏时,在第三优世界采用最优法则; (4)信息不足时,在第三优世界采用第三优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