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民生新闻栏目的发展路径

合集下载

做好电视民生新闻报道的路径——以安徽经视《第一时间》为样本

做好电视民生新闻报道的路径——以安徽经视《第一时间》为样本

一、接地气实现新闻价值最大化过去,电视新闻中常充斥着时政消息、会议报道等内容,导致电视新闻收视率逐年下滑。

电视新闻节目如何才能重新回到老百姓生活中呢?在各类新媒体不断涌现的环境下,传统电视新闻制作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从老百姓日常生活切入,探索出一条突围之路。

于是,过去只是小打小闹,以碎片化形式出现的民生新闻就以“集团军”形式进行新闻集成,通过普通百姓视角报道发生在他们周边的大小事,让广大受众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从而实现新闻价值最大化。

在这一电视新闻形式的蜕变中,《第一时间》是其中的佼佼者,它从新闻本地化出发,主打普通市民喜闻乐见的“柴米油盐”新闻并取得了成功。

现以《第一时间》3月12日的报道内容为样本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节目和寻常百姓生活的贴近性。

该期节目共播出了15条省内外新闻,其中民生新闻10条,法制新闻2条,教育新闻1条,社会趣闻2条。

10条民生新闻中关注老百姓居住问题的就有2条,即《滁州:卧室变‘阳台’,○喻寒松做好电视民生新闻报道的路径——以安徽经视《第一时间》为样本【摘要】安徽广播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第一时间》是该台于2003年7月创办的直播式、时间长达1小时的电视新闻节目。

十八年来,这一立足省会合肥、面向全省的新闻资讯服务类节目从百姓视角为目标受众提供丰富的节目内容,已成为该台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栏目。

本文以2021年3月12日《第一时间》所播出的内容为样本,从报道内容、报道形式、板块设置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探讨电视民生新闻的成功之路。

【关键词】第一时间;民生新闻;三贴近入,地方党报要开门办报,逐步实现资源共享。

跨区域合作内容广泛,本文探讨的跨区域新闻报道只是其中之一,如人才共育、新媒体技术交流、内部管理合作、市场资源共享等都是地方党报跨区域合作中有待深入研究的内容。

随着地域发展战略的推进,促进媒体间跨区域的合作交流,地方党报将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1]张国政,胡珊珊.新传播环境下传统媒体新闻报道理念的三个转变[J].中国出版,2019(22):78-79.[2]喻国明.互联网逻辑与传媒产业区域化发展关键[J].南方电视学刊,2019(03):34-36.[3]张曙红.新闻报道的大局观[J].新闻采编,2019(02):78-79.[4]马国营.跨区域报道新闻策划的先导性和前瞻性[J].新闻战线,2019(07):89-90.[5]张朝阳.党报新闻的分众化、区域化传播解析[J].中国传媒科技,2019(14):89-90.(作者:北京日报记者)责编:姚少宝新闻实务27业主拒收房》;《合肥:五百多万赔偿款该怎么花?》,充分体现出《第一时间》“说百姓话,为百姓说”的新闻报道风格。

新媒体时代民生新闻的发展路径探究

新媒体时代民生新闻的发展路径探究

广告与品牌研究新闻文化建设 2021.3下新闻文化论坛68新媒体时代民生新闻的发展路径探究张庆敏摘要:民生新闻往往传递的是民生话题内容,在媒体节目中的占比较大,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民生新闻也要适应新的环境变化,积极迎接挑战、把握机遇,结合时代发展趋势,融入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路径,更为严格地筛选民生新闻内容,为大众提供更为优质、有用的信息,更好地服务于大众,这样才能够促进民生新闻的健康发展。

本文对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民生新闻的传播优势、变化趋势、发展路径进行探究,希望对民生新闻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民生新闻;传播优势;变化趋势;路径民生新闻的报道贴近大众日常生活、符合大众兴趣爱好,发挥着重要的传播作用,得到了大众的广泛好评与热烈反响。

经济的飞速发展,带动了信息技术的进步,当前我们处于新媒体时代背景之下,各种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民生新闻的发展风格,打破了民生新闻的格局。

面对新媒体技术的冲击,传统的民生新闻已经无法满足大众的个性化需求,民生新闻需要围绕当前的媒体信息传播条件和需求,设定民生新闻新的发展风格和方向,对现有民生新闻内容、形式进行创新,促进民生新闻更好地发展。

一、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民生新闻的传播优势民生新闻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但是相应也存在同质化、娱乐化、平庸化等问题,特别是随着新时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出现,人们的信息阅读方式出现了较大的改变,通常都是借助于手机终端,利用碎片化时间来阅读信息,这对于民生新闻,甚至是新闻业发展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而在此时代背景之下,民生新闻其实具备一定的传播优势。

首先,当前民生新闻已经适应了新媒体的传播模式、格局,具备较强的发展潜力,正朝着互动性、参与性、开放性发展,这种新闻传播方式,打破了以往民生新闻传播的局限性,让大众与发布者之间处于平等的地位 [1];其次,民生新闻能够传播大众感兴趣的信息,提出大众感兴趣的民生议题,让老百姓也能够随时接收需要的日常生活信息资源,充分维护大众的利益,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最后,民生新闻能够把大众话语、民本意识、民生内容、平民视角融合在一起,让大众接收到最新的资讯和社会发展动态,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困境与对策分析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困境与对策分析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困境与对策分析【摘要】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在当前面临着收视率下降、信息过载、内容同质化等困境。

收视率下降的原因主要有观众选择多样化、新媒体竞争激烈等因素。

信息过载则导致观众审美疲劳,难以吸引观众眼球。

内容同质化问题也影响了节目的独特性和吸引力。

传统模式的困境使得节目难以适应当下快节奏的社会环境。

创新对策显得尤为重要,包括加强内容创新、结合新技术提升内容质量等。

未来发展趋势将是新媒体整合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加强内容创新也是关键。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需要不断探索适应发展的路径,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困境,对策,收视率下降,信息过载,内容同质化,传统模式,创新,未来发展趋势,新媒体整合,内容创新。

1. 引言1.1 现实背景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电视民生新闻节目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发丰富多样,电视台所占据的信息传播优势逐渐被削弱。

传统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在面对收视率下降、内容同质化、信息过载等问题时,亟需创新和改革。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困境已然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找到出路,成为摆在广大新闻从业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寻找出可行的对策,对于行业发展至关重要。

这一部分将从行业现状和问题意识等方面展开分析,为后续的探讨奠定基础。

1.2 问题意识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在当前社会面临着诸多困境,其中一个主要问题是观众的问题意识不足。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变得多样化,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观众群体逐渐减少,观众对于电视新闻节目的关注度也在下降。

观众对于新闻的需求不再局限于电视节目,他们更愿意通过网络、社交媒体等新媒体渠道获取新闻资讯。

问题意识的不足也体现在观众对于新闻内容的选择上。

许多观众更倾向于选择轻松有趣的娱乐新闻,而忽视了社会民生新闻的重要性。

这种现象导致了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收视率持续下降,节目内容也难以吸引观众的注意。

民生新闻价值呈现与发展路径

民生新闻价值呈现与发展路径

民生新闻的价值呈现与发展路径研究摘要:民生新闻作为一种专注民生发展、报道平民生活、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三贴近”原则并受老百姓喜爱的新闻模式。

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实现了“公共服务性”、“倾向民生性”、“人文关怀性”的价值呈现,尤其是其报道过程中的平民视角,更是引起了老百姓的文化共鸣,然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民生新闻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偏差,导致民众凝聚力出现不足。

基于民生新闻的不足出发,着重讨论民生新闻的价值呈现,并针对民生新闻的不足提出优化民生新闻发展的路径选择,为民生新闻的发展创新提供一点参考。

关键词:和谐社会;民生新闻;价值呈现;发展路径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6-0142-0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民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题中之义。

然构建和谐社会的主题应该是关注民生之本的价值呈现,为此,报道民生、专注民生、解读民生的民生新闻开始在神州大地“崛起”,以江苏卫视的《南京零距离》、湖南卫视的《都市第一时间》为开端的“星星之火”,到各电视台均开设民生频道的“燎原之势”,表达出全国上下对和谐社会构建的努力与实践。

然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民生新闻出现了价值偏差,弱化了民生新闻的内在价值。

为此,亟须进行发展路径的创新研究,为民生新闻的优化完善提供一点参考。

一、和谐社会视角下民生新闻的价值呈现众所周知,民生新闻是以老百姓民生关注为视角的,所报道的也同样是民生题材,凸显了“忧百姓之所忧,解百姓之所虑”的新闻特质,为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民生新闻具有了其他新闻模式所不具备的价值呈现。

(一)公共服务性民生新闻的“公共服务性”是指其新闻题材和内容的公共服务性质,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针”为落脚点,凸显亲民、为民的民主需求,从而为民生问题的解决和国家公共政策的传导奠定基础。

公共服务性是民生新闻发展的内在本质,这种公共性主要表现在对老百姓心声的反映,对和谐社会环境的构建和维护,对整个社会层面上的公平正义社会共识的倡导和呼吁。

简析民生新闻的获取方法和路径

简析民生新闻的获取方法和路径

简析民生新闻的获取方法和路径
民生新闻是指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内容,包括社会民生、健康安全、教育就业、社会治安、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住房保障、交通出行、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新闻。

获取民生新闻的方法和路径有以下几种:
1. 主流媒体:主流媒体是获取民生新闻最常用的途径之一。

各大报纸、广播、电视台、新闻网站等都会有专门负责报道民生新闻的记者团队。

人们可以通过阅读报纸、收听广播、观看电视或浏览新闻网站,了解最新的民生新闻。

2. 社交媒体:社交媒体在获取民生新闻方面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人们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知乎等平台关注相关民生新闻的发布者,获取最新的民生资讯。

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和讨论也能让人们了解到民生问题的热点和舆论倾向。

3. 政府发布渠道:政府是民生问题的主要解决者之一,可以通过政府发布的文件、通报、新闻发布会等途径了解相关民生政策和新闻。

政府官方网站、新闻发布平台以及相关部门的微信公众号等都是可以获取政府发布的民生新闻的渠道。

4. NGO组织:非政府组织(NGO)在关注和推动各类民生问题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人们可以通过关注这些组织的官方网站、社交媒体账号等渠道,了解到他们所关注的民生问题的最新动态和相关新闻。

获取民生新闻的方法和路径多种多样,人们可以通过主流媒体、社交媒体、政府发布渠道和NGO组织等途径了解民生问题的最新发展和相关新闻内容。

要保持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了解新闻的来源、真实性和客观性,避免被虚假信息误导。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创新化发展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创新化发展

电视台 《 都市快报 》的节 目录制 ;通过“ 都市拍客” 来将 自己 拍摄的作品以新闻的形成呈现 在电视媒体上: 而直播节 目中, 观众也可通过与主持人的电话、短信互动 ,来深入参与节 目, 及时表达 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例如:陕西电视台 《 都市热线》 中的“ 民话题” 大 ,就是将老百姓 日常 关心 的事件作为议题进
大 大小小的民生新闻类栏 目就有 1 0余档 。 然而在 内容大 同小 异 、节 目样态趋于类似 ,“ 同质化” 现象不 可避 免地波及 民生
新闻节 日的情况下 ,为何还有越 来越 多的媒体开办 了 自己的 行辩论评说 ,有效地调动 了观众 参与性:此外 ,还有众 多形 民生新 闻类栏 目?还能被 受众 所认可和喜爱? 式的有奖竞猜活动等等 ,都 是为了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观众 的
今 媒
2 1年第9 01 期
媒 介经 营
浅析 电视 民生新 闻的创 新化发 展
李振 华
( 西电视台,陕西 西安 706 ) 陕 10 1
摘 要 :如今, 民生新闻 已成为 电视媒体的一种重要节 目类型 在“ 民本” 的旗帜之 下,民生新 闻对传 统新闻播 报方 式和传 播
语 态进行 了大胆地 变革,从而使 民生新闻成为 了中国新闻形 态中的一道独特风 景线。但 随着 民生新 闻的 日益成熟,它必然又会面 临发展 的困境 。本 文以陕西电视 台民生新 闻节 目的发展 为研 究摹本 ,力 图为民生新 闻的第三次创业提供有参考价值 的新路径 。 关键词 :电视 ;民生新闻;发展 困境 ;创 新化发展
台的 《 北方》等等。 新 纵 观 民 生 新 闻 的发 展 ,至 今 为止 ,就 陕 西 电视 台而 言 ,
( )传播 方 式的 改 变 二

探析全媒体传播视域下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自救之路”——以《1818黄金眼》为例

探析全媒体传播视域下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自救之路”——以《1818黄金眼》为例

2021/2下探析全媒体传播视域下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自救之路”———以《1818黄金眼》为例阴杨潇摘要:在新的媒介环境下,传统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陷入发展困境,而《1818黄金眼》这档节目顺势而为,脱颖而出。

文章以这档节目为例,从融媒传播、发展品牌、孵化IP 等方面探析全媒体传播视域下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自救之路”。

关键词:全媒体电视民生新闻《1818黄金眼》电视民生新闻从老百姓的视角讲述老百姓身边的故事,是地方电视台尤其是地面电视频道吸引本土观众、提升媒体影响力的重要法宝。

然而在新的媒介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的传统采编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在时效性上相较于网络媒体更是差异较大,在内容上落入俗套脱离了群众,如今传统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收视率频频下跌。

全媒体传播视域下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困境探析受众分流,收视率下降。

在全媒体传播视域下,电视媒介已然成为传统,而新兴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短视频,以快捷便利、互动性强等优势改变了人们的新闻阅读方式,由电视大屏到移动端小屏的转变,必然引起电视节目的受众分流,进而影响其收视率。

播放固定,传播时效差。

由于电视媒体的性质,其播放时间通常较为固定,而且电视节目制作到播出的整个流程较为繁琐,通常“昨天新闻今天播”,甚至更晚。

新闻本身就讲求时效性,在新媒体时代“即时新闻即时报”的实现也更符合受众的观看心理。

受众被动,缺少互动性。

电视节目传播新闻是一种单向传播,即使有的节目中可以现场连线,但总体来看,受众处在被动接收地位。

在这种模式下,受众很难实现对新闻事件的参与与解读,尤其是民生新闻的性质,与人民大众息息相关,更要求贴近群众。

即使有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中会有现场连线互动环节或播后观众留言反馈等形式,但这种互动程度是极其有限且不及时的。

而在新媒体时代,受众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看新闻和进行讨论,像微博可以参与某一话题发布自己的看法,以及微信公众号和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设置的留言功能,很大程度发挥了受众的主观能动性和实现了受众与媒体的互动性。

民生新闻的困境与发展策略

民生新闻的困境与发展策略
源自新闻产生了道德上 的怀疑 。
二 、 机 : 生 新 闻 生 存 困 境 预 示 着 转 民 “ 民生 新 闻 时 代 ” 后 的来 临
初 期 的民 生新 闻靠 着一 种原 生态 、 本 土 化 的 表现 , 着 报 道 的贴 近 性 、 场 感 靠 现
素 , 样 才能 使 民 生 新 闻 从 内涵 和 外 延 都 这
很 多 与 民 众 的 切 身利 益 直 接 相 关 的 重 大
民 生 问 题 , 时 , 众 的 自 我 意 识 不 断 增 同 观
强 , 传 媒 的 要 求 也 越 来 越 高 , 生 新 闻 对 民
繁 荣 的 背 后 我 们还 应 看 到 , 生 新 闻 目前 民
还 存 在 许 多 不足 。
引受众; 加强 队伍建设 , 优化专业素质 ; 高媒 介素养, 提 引领时代精 神
【 要 】民生 新 闻 后 民生 新 闻 困境 发 展 摘
随 着 《 京 零 距 离 》 栏 目 的 开播 , 南 等 全 国 各地 掀 起 了 民生 新 闻 的热 潮 , 是 在 这 但 当 前我 国正 处 于 社 会 转 型 期 , 现 了 出


困 境 : 向偏 移 导 致 民 生 新 闻 乱 方
的 生 存 困境 预 示 着 其 必 须 转 向 才 能 继 续 发展 , 苏 电视台《 京零距 离》 改版 , 江 南 的
也 预 示 着我 国 的民 生 新 闻 将 进 入 “ 民 生 后
象 丛 生
在 民 生 新 闻兴 起 之 初 , 多 人 认 为 民 许 生新 闻就 是 为市 民 服 务 的 , 闻 的 重 点 是 新 关 注 老 百姓 的衣 食 住 行 ,应 以社 会 新 闻 、 文 化 娱 乐新 闻 、 务 新 闻 为 主 , 对 于 国 服 而 家大 政 方 针 、 大 典 型等 不 应 该纳 入 民 生 重 新 闻 的视 野 。 一方 面 在 高 收 视 率和 发 行 量 的吸 引下 , 分媒 体 过 分 强调 民 生 新 闻 的 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索民生新闻栏目的发展路径
一、民生新闻:理念与态度的独立追求
民生新闻有着比较丰富的内涵,它不单单指一种新闻的类型或者体裁,而是以一种平民化的视角来呈现贴近民生的新闻内容的,在新闻的价值取向上坚持民本意识,并在新闻的话语权上采取传媒和民众共同持有的方式的新的新闻传播方式。

“以民为本”是民生新闻的核心价值理念,这不但是新闻传播者的人文关怀的体现,也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原则的贯彻。

民生新闻以贴近实际生活的新闻事件作为载体,实质上却是贯穿着传播者的思想和精神,因此在新闻把关时,要特别注意通过新闻题材反映出的价值观是不是正确的,只有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的新闻节目才能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实现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

“贴近民生”是民生新闻最重要的特点,也是对“民生”关照态度的体现。

从民生新闻的内容上来说,大都是发生在人民身边的,人们喜闻乐见的事件,反映人民的所见所闻,为人民解决问题。

从传播形式上来看,采用的是人们喜欢的,易于被接受的方式。

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是体现平民视角和人文关怀的。

二、民生新闻节目发展的困境
民生新闻节目以其贴近性的内容、平民化的表达、民生化的视角反映社会现状,成为了近年来中国电视界的一支生力军。

然而,在几年的快速发展之后,民生新闻也不免进入了一个发展的平台期,在传播效果、传播手段、传播内容等方面的缺陷逐步显现出来。

1.节目品质受传播内容世俗化的影响。

影响民生新闻节目品质的最重要的原因是报道的深度不够,对新闻事件的本质挖掘不够深入;在题材的覆盖面上又不够宽泛,不能包括足够的新闻类型。

有的电视台为了满足受众的某些需求,提高收视率,往往会选择一些“三俗”的内容加以报道,这样的行为虽然能为电视台带来短期的经济效益,但是从长远和整体来看,不但会降低电视台的格调和公信力,不利于电视台的可持续发展,甚至还会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长此以往,这样的新闻节目会凭借其大众传播的影响力对社会大众产生不好的引导,即使大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产生偏差,并由此做出一系列真实的行为,而这些行为并不是作用于媒体塑造的虚拟世界,而是作用于客观世界。

2.传播效果下降。

对于民生新闻节目来说,基本上是采取主持人“说新闻”的播报方式,这种方式固然能让受众产生亲切之感,但正是由于这种方式的成功使得这几乎成为了一种统一的范式,长期下来受众难免会觉得疲劳和厌倦。

另外,随着各台民生新闻节目的相继推出,竞争加剧,传播
同质化的现象也越来越突出,多家媒体分享有限的新闻资源,内容接近、形式雷同难以避免,传播效果也大打折扣。

3.新媒体的崛起对传播手段的影响。

以手机、电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兴起,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新媒体建立在现代发达的网络和数字技术之上,它们所具备的时效性和互动性都是传统媒体不能比拟的,曾有传播学家预言,传统媒体必然会被新兴媒体所取代,且不论这一预言是否会实现,但至少说明了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巨大冲击力。

作为传统媒体代表的电视媒体,虽然也具备比如感染力强、现场感强等传播优势,但是在同样具备这些特点,并且还有很强的时效性和双向性的新媒体前,就很难再有竞争优势了。

三、民生新闻栏目的发展提升
1.内涵与形式的双重提升。

对于一切的新闻节目而言,内涵和形式都是最为重要的两个因素,是要提升节目品质的最重要的立足点。

因此民生新闻节目想要获得发展提升,就一定要丰富节目内涵,扩大报道领域,加深探索深度;另外还要创新报道形式,彰显节目风格。

从内涵上来说,民生新闻节目应该同等关注“大民生”和“小民生”,注重服务性和引导性。

首先,对“民生”的概念要有一个明确的解读和认识,不能把民生仅定位在部分弱势群体上,社会主流的生活状态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


次,报道的领域方面,在传达好国家大政方针、政策措施的基础上,应该更倾向于民间,即不但注重对官方政策的宣传和解读,更加注重实际的监督和服务。

从形式上来说,民生新闻要注重公共意识的参与。

民生新闻节目之所以能受到很多受众的欢迎,与它体现出来的话语权息息相关,它有别于传统新闻官方话语、官方视角的形式,从一般老百姓的角度发现新闻和报道新闻。

新闻的话语权从社会精英转向一般大众,体现出民生新闻节目的公共意识和大众价值取向,而且表达方式和语言组织,采用较为简单的、口语化的形式,最终保障普通大众在大众传播媒体上的话语权。

2.技术与功能的多维互动。

首先,探索引进电视媒体新技术,争取提供多终端的可视手机电视、视频新闻网站和调频广播,构建一个多终端立体化的新闻传播网络,实现多终端节目运营,使民生新闻栏目运营最大化,最终实现新闻编排组合式、新闻播出滚动式、新闻播报口语式、新闻采制直播式的流水线形式。

此外,电视民生新闻应积极与新媒体合作,利用新媒体便捷性、互动性的特点,扩大自身的受众群和影响力。

四、品牌与品格的培养建设
当栏目进入品牌成熟期的建设过程中,受众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审美疲劳,此时,适时改版便显得尤为重要。


《零距离》的改版升级为代表,作为江苏乃至全国最有影响力的品牌民生栏目之一,《零距离》的改版适当弱化了地域性。

在内容选取上,旨在成为大区域的信息集结和发散平台,内容输入和输出的网状平台,通过这个平台,电视媒体中的内容可以来自新媒体,同时电视媒体制作的内容又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返回到新媒体中去。

《零距离》的改版体现了宣传、市场和社会的要求。

因为信息社会的特点,包括电子媒体在内的所有媒介的信息传播,不再因区域限制而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

现阶段民生新闻的转型,应以提高新闻报道质量、激发公众参与社会讨论、推动议程设置、培养公民意识为目标,实现目标受众从“市民”到“公民”的提升,而不应把自身的主要使命界定为以议程建构直接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

民生新闻要致力于构建开放、和谐、活跃的社会公共领域,汇聚民意,促进社会民主政治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