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考点梳理散文阅读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散文阅读——句子的表达效果的品析

第一章散文文体介绍一、散文的定义散文,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
一般而言,散文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来表达作者的生活感受,选材范围广泛,表现手法多样,结构自由灵活,以形散而神不散的艺术特点来集中而凝练地体现主题思想。
二、散文的分类散文一般可分为记叙散文、抒情散文和哲理散文三种。
1.记叙散文记叙散文主要以记叙人物、事件、景物为主,在记叙中倾注作者真挚的情感。
记叙散文以叙事为主,叙事情节不求完整但很集中,描写的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描写的景物细致生动。
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记事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
写人的散文,虽全篇以人物为中心,但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
2.抒情散文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通过感情的抒发表达作者对现实生活或客观事物的情感体验和评价,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赋予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
抒情散文追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3.哲理散文哲理散文借助种种形象来参悟生命的真理,从而揭露万物之间的永恒相似,它因其深邃性和心灵透辟的整合,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底蕴、观念具有震撼性的审美效果。
把握哲理散文体现出的思维方式,去体悟哲理散文所蕴藏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积淀。
散文阅读的基本要求(一)理清线索,明确思路散文的行文线索无外乎时间、空间、事件和情感变化,结构层次一般有总分式、并列式、层进式、纵向式和对比式等几种。
写作材料是依线索展示的,内容是按结构呈现的,所以,抓住了散文线索,把握了行文结构,就是从宏观上把握了散文的主要内容,为进一步品味、鉴赏和个性化解读做好准备。
(二)把握意境,体会主旨散文的意境是由各个意象组成的,要想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需体会文中的意象。
2023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散文阅读(一)

专题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一)(一)塑料花(2023镇江)路明①上午最后一节课,班主任说,中午大家回家,换白衬衫、白球鞋,每人带一束塑料花来,下午有外宾。
②我们都欢呼起来。
外宾的到来意味着停课。
那几年,合资、独资企业一家接一家入驻小镇,每年总有一两次,有重量级外宾来我们小学访问,我们穿上整齐的服装,挥舞着手中的花束,在校门口列队欢迎。
③和九十年代所有的家庭一样,我爸妈卧室里挂着一幅结婚照。
我妈身披婚纱,捧一束白色马蹄莲。
这束马蹄莲,就插在照片底下的花瓶里。
④我抓起马蹄莲,有一支脱落了。
我哇哇大叫,妈,花坏了。
⑤我妈皱眉说,要不,用胶带粘一下?⑥我大声抗议。
身为中队学习委员,两条杠的班干部,怎么可以带一支伤兵一样的花去学校?⑦我妈为难地说,那怎么办?⑧办法肯定有。
问题是,让我妈拿出近十分之一的月工资,去买一束不能吃不能穿的玩意,她要是同意,那就是本年度最大的童话。
⑨我妈灵机一动说,你去隔壁照相馆借借看,他们一定有。
⑩我忐忑不安地走到振国照相馆,很不幸,道具花已经被另一个小学生借走了。
老板娘去仓库翻了半天,总算又找出一束来。
我向老板娘行了个队礼,捧着花,喜笑颜开地去学校了。
学校后边是一片农田,可以抄近路。
我走在田埂上,风吹动我的头发。
春天,油菜花盛开,望去一片金黄。
我看见咸菜瓶蹲在地里,我就喊,咸菜瓶,咸菜瓶,你在干嘛?咸菜瓶挥挥手,朝我走过来。
她的左手攥着一把鲜花,有野菊,有蒲公英,有牵牛,有太阳花,还有几支我叫不上名字,用橡皮筋箍在一起,五彩斑斓的。
她的右手提着几支油菜。
咸菜瓶不好意思地说,我在找最好看的油菜花。
她松开橡皮筋,把油菜插进花束,调整好位置,再重新扎起来。
我说,老师不是讲要塑料花吗?咸菜瓶小声说,我家没塑料花……她结结巴巴地解释,全村只有两户人家有塑料花,不巧的是,这两家都有小学生,所以,她就只好采一些野花来代替了。
我说,咸菜瓶,老师会骂你的。
我的同学显然被吓到了。
我不满地说,你这样做,是给我们的班级抹黑。
中考冲刺:中考语文考点之散文阅读分析

中考冲刺中考语文考点之散文阅读分析作品的思想感情是作者通过人、事、景等外在的事物表达出的内涵,也就是散文的中心思想,它是散文的核心。
分析作品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实际上就是分析概括文章中作者对所写的人、事、景、物等表现的情感倾向,是对散文的核心内容和思想情感的整体把握。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我们去打酱油的那条路上陈思呈①说到打酱油,曾是我们的常规工作。
②八十年代的每个孩子都干过。
家里做菜要用到酱油,下面条要用到芝麻酱,早餐要用到下粥菜——都要派遣孩子到杂咸铺走一趟。
③打酱油有两种规格。
一是用瓶,一是用碟。
用碟的,几分钱就够了。
用瓶的可能要两毛钱。
两毛钱里,一毛八分钱用于打酱油,剩下两分钱买颗糖,神不知鬼不觉地吃掉。
这属于儿童打酱油业的潜规则。
④杂咸铺的前台,用几个脸盆装着橄榄、乌榄、腐乳、南姜……各种小菜,后面几个瓮,装着鱼露,酱油,醋……各种蘸料。
酱油就在后面某个瓮中,上面盖有木板。
量酱油的器具是竹做的筒状物,大小不同的竹筒对应不同的价格容量。
⑤打芝麻酱又不同。
装芝麻酱的不是瓮,而是玻璃缸。
上面盖着的也不是木板,而是大玻璃片。
通体透明的玻璃设施,是对芝麻酱本身的信心。
其姿色和形态确实值得展露,膏油柔腻的样子总能让人通感。
所以打芝麻酱的小孩,碟子里买了五分钱的芝麻酱,回到家一般只剩下三分。
有两分在路上舔进了肚子。
这也是打芝麻酱行业的潜规则。
⑥这些都是我和小夏,在这个人到中年的秋天里,共同回忆起来的。
但小夏记得比我更多,她早慧,五官开放程度更充分,听到看到感到的比普通的小孩多。
⑦小时候,我们分头居于那条街的南北两端。
南北两端各有个杂咸铺。
小夏打交道的杂威铺,店长是一个热情而瘦的女人,大家都喊她“三姨”。
早慧的小夏还能记得她招呼时慈眉善眼的微笑和声音:“妹啊,来啊。
”而我打交道的那个杂咸铺,店长却是一个脸色阴沉、面目模糊的老头,记忆中他从来没开口说话,听家里长辈叫他“铜锣伯”,但以我们几分钱酱油的交情,也没有到需要开口互相交谈的程度。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考查的知识点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考查的知识点一、各类散文的特点1. 叙事散文:所记之事一般比较平凡,讲究以小见大;叙事散文很少有单一、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常以若干零碎、琐屑之事来反映一个主题.这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在叙事中的体现;叙事散文取材于真人真事.而不是借助虚构,因而更加重视行文的技巧,其构思之精妙.结构之严谨.感情之细微,尤其耐人寻味。
2. 写景散文:抓住景物特征(即此事物与彼事物的区别,既有形状、色彩等外在的方面,又有气质、神韵等内在的方面》绘形状物,大都以空间的转换为顺序,景中融注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咏物散文:最鲜明的特点是托物言志,借某个事物来表明某种意愿,抒发某种感情。
咏物类散文蕴义含蓄,因而对文中的一字一句都要认真揣摩体会,尽可能理解其深层含义。
4. 哲理散文:带有人生感悟性质.这类作品从某一点人手,人题较小.对生活的积累和感悟尤为重要,表现上点到为止,不过于直白,留有咀嚼回味的空间.水到渠成地引发出对人生对生活的慨叹。
5. 写人散文:写人散文以记述作者所熟悉的人物为主.通过记叙与人物有关的事迹来表现人物,表达作者对所记人物的情感、看法、意向等。
它可以记一个人的一生,一段生命历程,一个侧面,一个细节,一个生活场景;也可以记一组人物,一群人物。
二、散文的表达技巧1. 表达方式.(1)叙述的方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
(2)描写种类: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等。
(3)描写技法:以动衬静、化静为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运用简笔勾勒事物的轮廓)、绘形绘声、绘声绘色等。
(4)抒情方式: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离情于景、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以乐写哀、以哀写乐等。
2. 表现手法常用术语(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
某年中考语文复习散文阅读考点的归纳总结

某年中考语文复习散文阅读考点的归纳总结在中考语文复习中,散文阅读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散文是一种散发情感、抒发感情或抒发思想的文体,通常是作者真实的、具有个人色彩的“散漫”之作。
散文阅读考点主要包括理解主旨、把握作者观点、描述人物特点、分析文章结构及运用修辞手法等方面。
下面将对这些考点进行归纳总结。
第一,理解主旨。
理解散文的主旨是阅读的基本要求。
要理解散文的主旨,首先要通读全文,了解散文的大致内容和中心思想。
其次,要抓住散文中的关键词或关键句子,通过对关键词和句子反复推敲、分析,找出散文的主旨所在。
最后,要注意判断散文的主旨是否与题目的要求一致,如果一致,则可以选择该选项。
第二,把握作者观点。
散文作品通常是作者对某个主题或问题的思考和表达,因此把握作者观点是阅读散文的重要考点。
要把握作者观点,首先要通过散文中的字词、句子、段落等,找出作者对问题的态度和观点。
其次,要通过对散文中引起作者思考的事件、事物的描写,了解作者观点的原因和依据。
最后,要看散文的结尾,了解作者对问题的总结和反思,从而把握作者的观点。
第三,描述人物特点。
散文中的人物描写通常是以写作者自己或者他人为主要对象的。
要准确把握散文中人物的特点,首先要通过对散文中的细节描写、行为言语的描述,分析人物的性格、思想、情感等方面的特点。
其次,要通过人物与他人的相处和互动,推测人物与他人的关系和特点。
最后,要通过散文作者对人物的态度和观点,了解人物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第四,分析文章结构。
散文作品通常有明确的结构,有自己的开头、中间和结尾。
要分析文章结构,首先要了解散文的基本结构,一般包括引子、事情发展、事情发展的高潮和结尾等部分。
其次,要通过对散文中各个部分的内容和语言表达的分析,理解每个部分的作用和意义。
最后,要看整篇散文的布局和组织方式,把握整个文章的结构和内在联系。
第五,运用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散文中常用的语言表达方式,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考点的归纳总结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考点的归纳总结2019年中考语文散文阅读考点的归纳总结常见考查题型:(一)整体感知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考察类型1.直接概括全文内容。
2.回答某一段落内容或全文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解题钥匙1.尽量利用原文语句。
2.没有原文语句可利用时,要注意概括得全面、准确,不要漏掉答题点。
(二)品味散文语言体悟词句作用考题形式一、品味词语。
1.解释词语含义。
2.品评加点词语的作用。
解题钥匙1.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要结合语境。
2.品评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作品的主题思想、作者的思想感情、景物意境、人物性格、特殊的表达效果(即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的词语)或在结构上起到独特作用。
方法指导: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
联系上下文,推知其语境义。
②中心句和点睛句。
③感情句。
语段中的有些句子明显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④描写句。
那些刻画人物和环境的句子往往有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烘托、渲染气氛的作用。
⑤修辞句。
为了更好地写景状物,传神达意,作者往往在语段中运用一些修辞手法。
⑥尾句。
语段的尾句或概括总结全文,或照应开头,或留下思考的余地,或抒发感情。
表达效果上有些句子有升华主题,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三)、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事、融情于事先抑后扬、以小见大(四)、散文的线索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
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
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
找线索的方法: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五)辨析句子所运用的修辞及作用1.比喻:生动、形象2.拟人:人格化、生动化、形象化3.排比:增强语言气4.反问:加强语气5.反复:强调6.对比:突出其中一个。
中考语文复习考点16记叙文阅读散文重点难点(原卷版)

记叙文阅读(散文)关于“散文阅读”的要求为:(1)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2)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已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一、散文阅读综合【考点讲解】一、知识点讲解1.散文的概念散文是泛指那些侧重于直接表达作者对生活的感受,注重于主观抒写的,不讲究骈偶押韵的文体。
狭义的散文,专指用凝练、优美、生动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状物、写景的短小精悍的文章。
2.散文的特点散文最突出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所谓“形散”,指的是散文的取材十分的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在同一篇文章中,可以从一个人物的某个侧面或者一个先进事迹的片段谈起,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作者可以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随意选择,精心安排。
“形散”还体现为表达方式的灵活多样,叙事、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都能在中心思想的统率下,得到尽情的发挥。
所谓“神不散”,指的是散文的立意高远,主题集中。
无论散文的内容如何广泛,表现方式多么灵活,都应围绕文章的中心展开,为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
3.散文的分类(1)叙事散文:以写人叙事为主的散文,通过写人叙事抒发作者特定的感受和情思。
特点:通过某些生活片段,场景和细节描写以及人物最突出的性格特点,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揭示事件的审美意义。
如:朱自清的《背影》,鲁迅的《藤野先生》。
(2)抒情散文: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等。
特点:寓情于景,寓情于物,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包含较多含蓄和象征的成分。
如:张晓风的《行道树》,茅盾的《白杨礼赞》。
(3)哲理散文:以议论为主,借助某种形象的说理,直接发表议论。
特点:议论、抒情和描写三者相结合,近似于杂文,但比一般的杂文更具有文艺性。
如:周国平的《落难的王子》。
4.散文的线索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
中考语文阅读复习:哲理散文(附答案)

中考语文阅读复习:哲理散文(附答案)第一篇:中考语文阅读复习:哲理散文(附答案)中考语文阅读复习:哲理散文【知识导学】哲理散文是通过对社会、人生、日常生活的独特体察,感悟出某些哲理的散文。
那么,我们如何阅读和鉴赏哲理散文呢?一、整体阅读,明确主旨哲理散文往往通过一两件生活中的小事来表达深刻的哲理。
阅读时,应先从整体出发通读全文,辨明是托物言志,还是阐述人生哲理?是对社会现象的思考,还是对个人生活的感悟?是就历史作阐发,还是就现实作联想?然后在此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旨。
哲理散文一般采用卒章显志的结构方式,所以,如果我们认真研读文章的结尾部分,大多能明确文章的主旨。
二、理清思路,把握结构一般来说,散文总有一个贯穿全文的线索,哲理散文也不例外。
它可以是某个中心事件,某个人物,某个实际的物体,也可以是作者的思想感情。
有的文章线索单一;有的文章线索双重,或虚实结合,或纵横交错,或一主一次,或平行发展。
找准文章线索的办法是抓文章的关键词句。
作者写作时,往往会在文章的开头、结尾或者段落中安排一些起统摄、提挈、凸现作用的词语或句子。
在阅读时,我们可以抓住这些关键词语和句子,找准文章的线索,从而理清文章的思路。
三、鉴赏技巧,品悟效果散文的写作,一般都很讲究表现手法的恰当运用,这些手法的巧妙运用,常使作品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加鲜明突出。
通过对这些技巧的鉴赏,可以直接透视自己的阅读品位。
所以,阅读哲理散文还要注意鉴赏常见表达技巧的表达效果。
常见的表达技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
2.结构安排: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3.表现手法: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
4.表达方式:叙述顺序的安排,倒叙、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肖像、心理、语言、动作描写,侧面、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抒情和议论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考点梳理散文阅读关口提示—【考纲知识精解读】散文是济宁市中考文学作品阅读的重点考查文体,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哲理散文等都是中考经常选用的文体。
文章出自名家,内容涉及对乡土文化文明的思考、历史人物的怀念、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感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对亲情、友情、爱情的渴望与讴歌等。
根据散文的文体特点,中考常以下列内容为考查点:①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②文中重点语句的理解;③文章的思路、结构、语言;④作者的思想、情感;⑤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
关口金题——【中考金题速传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彩色的荒漠雷抒雁从库尔勒出城不久,车子就离开国道,进入油田公路。
新修的油田公路,像一支黑亮的箭镞直直地射向前方。
前方,是茫茫的戈壁,是黄沙漫漫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举世闻名的西气东送的第一口气井。
车子全速奔驰在戈壁上。
在我们的视野里,地平线的远处,是无遮无拦的穹隆和淡淡升腾着的云朵。
开阔的戈壁,像是一方棋盘,偶尔看见一团两团圆圆的草棵,像是刻意摆下的一局残棋。
生存与死亡,在这里艰难地进行命运的博弈。
我们来到这里时,已是深秋时节,灰色,到处是灰色。
沿着公路,我们向塔中油田进发。
这条路将劈开塔克拉玛干沙漠直通塔里木盆地的中心。
那里,将是另一种风景,另一幅图画,另一样色彩。
塔里木河是一条河岸散乱的河流,夏季过去,汹涌的河水已变得平静和细瘦。
河的两岸,是密密麻麻的胡杨树林。
这些树,多数已经飘落了黄色的叶子,呈现出一种刚劲和苍凉。
车子向前,茂密的树林,渐次变得稀疏。
树的脚下,已经薄薄厚厚地铺上一层黄沙。
独立的树木,有的如石雕,有的如铜铸;虽然,它们也许已经死去,年复一年的风沙折断了树枝,剥开了树皮,可是树的残干依然挺立,像是一群强悍的舞者,向天空和大地顽强地倾诉着它们的意志和信念。
我喜欢这些树,视它们为上天兆示给人类的精神榜样。
和我一样,石油工人们也喜欢胡杨树,曾经为了保护26棵胡杨,他们7次挪动井位,多花费了200万元人民币。
渐行渐远,塔里木河水显然已无力哺育这些植物,塔克拉玛干高大的沙丘,已愈来愈稠密地拥挤在道路的两边。
可是,这一条沙漠公路却宽阔、平坦,不逊于我在内地看到的任何一条道路。
笔直的道路随沙丘的起伏,上上下下。
炎夏地表温度可以达到60℃~70℃。
你尽可以想象炎热、干燥、漠风会怎样折磨工人们的血肉之躯;但你无法想象,他们以怎样的智慧固定流沙,夯实路基,让这路像与生俱来地生长在沙漠中一样。
翻过几座沙山,眼前一亮,只见一片银灰色的油罐塔高耸,巨大的弯弯折折的银灰色管道在塔间穿绕;还有一些雄伟的建筑和这些油塔管道比肩而立。
阳光下,银色、金色、棕色,各种由建筑物放射出的光芒,让人顿时抖落了长途奔驰的困倦和疲惫。
塔中油田到了。
仰望那些建筑,那一瞬,脑海突然闪现出唐僧师徒历尽波折,看到西天胜景时的那番惊讶和喜悦。
明知一切都是真实的,你有时还不得不问自己:这会不会是幻觉?在这一切色彩中,最鲜艳夺目的,是石油工人身上工装的红色。
那是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颜色。
红帽、红衣、红裤,有如朝霞,有如春花,更似共和国飘扬的旗帜,照耀着这一片沙漠。
在油田,我看到最显眼、最有气势的两句话:“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这话被写在墙壁上,刻在石头上,嵌在沙丘上。
是心声,也是写照;是鼓动,更是诺言。
我们的终点是伟大的西气东送工程的起点——克拉2号气井。
和沙漠地貌截然不同,这里是犬牙交错、怪石林立的雅丹地貌。
没有路,钻井的迁移甚至不得不动用直升机。
石油工人硬是在这乱石中,打下了井,钻出了气,修成了路,铺下了管道。
当我把耳朵贴近输气管道,听见咝咝的天然气奔走的急促喘息声,那一刻,真有点让人激动。
它们翻山越岭,渡江跨河,要到数千里之遥的上海、北京。
那一刻,我真想让北京的亲友知道,当你们为做午餐轻轻转动天然气灶的开关旋钮时,我能听见那清脆快活的声音,我的心跳正激荡在这离你们遥远而又亲近的地方。
虽说是深秋,草木尽枯,但我却看到了荒漠里最令人难忘的色彩。
(有删节)1.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我喜欢这些树,视它们为上天兆示给人类的精神榜样。
(2)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3.作者为什么说,在他所看到的一切色彩中,最鲜艳夺目的是石油工人身上工装的红色?4.在文章最后,作者是采用哪些方法来写克拉2号气井的?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1.【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抽象概括能力,解题时要注意由“具体”到“抽象”的语言转换,从“茫茫的戈壁”、“黄沙漫漫”、“残棋”、“艰难地进行命运的博弈”可以概括出“环境恶劣”,由“灰色,到处是灰色”可以概括出“色彩的单调”。
思考时须联系上下文,下文写石油工人在恶劣条件下的贡献,“恶劣”是伏笔,下文还写到沙漠色彩的变化,与上文相应则是一种欲扬先抑的手法。
【答案】第一问:①戈壁滩环绕的恶劣;②戈壁滩色彩的单调。
第二问:①为表现石油工人为祖国人民所做的巨大贡献埋下伏笔;②与下文要描写的彩色的建筑物形成鲜明的对比;③先抑后扬,激发读者兴趣。
2.【解析】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解题时注意要联系文章主题、上下文、句中重点词语等。
第一句的关键是对句中“精神”的理解,而其上句的“顽强……意志与信念”便是最好的注释;第二句“荒凉的人生”是指单调、乏味的人生,对它的否定,则说明人在荒凉的沙漠里可以创造出丰富的有意义的多姿多彩的生活。
【答案】(1)恶劣环境中的胡杨树,仿佛被上天赋予了顽强的意志和信念,具有吸引人的力量。
(2)尽管沙漠是荒凉和单调的,但是,人们可以通过劳动让人生变得丰富多彩。
3.【解析】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我们可以先从“红色”的本身思考,它与文章里出现的黑色的油田公路、黄色的沙漠、银灰色的油罐高塔、淡白的云朵相比,更显得耀眼夺目。
但是,这种思考还没有触及作者思想情感和语句的深层意蕴。
考生着眼于文中“那是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颜色”,“红帽、红衣、红裤,有如朝霞,有如春花”等句,把握作者的情感“对石油工人美好心灵的赞颂和敬仰”,还要着眼于“更似共和国飘扬的旗帜,照耀着这一片沙漠”,发掘文句的深层意蕴“寄托着作者的爱国之情”。
【答案】①相比荒漠和油田建筑的色彩而言,石油工人工装的红色显得更加耀眼夺目;②工装的红色如花如霞,表达了作者对石油工人美好心灵的赞颂和敬仰;③工装的红色如共和国旗帜的颜色,寄托了作者的爱国之情。
4.【解析】考查对文章艺术手法、思想情感的理解能力,艺术手法这里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第一问,解题任务是确认艺术手法,考生要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的角度认识原文相关语句的特征,如根据“和沙漠地貌截然不同,这里是犬牙交错、怪石林立的雅丹地貌”,可以确认这里用了对比手法。
第二问,一要从表达情感的角度,思考手法的意义;二是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三是从更深的层次发掘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案】第一问:作者采用对比、排比、比拟和想象来写克拉2号气井。
第二问:①通过对克拉2号气井所在的雅丹地貌和荒漠地貌的对比,表现了石油工人充满激情、不畏艰险、克服困难的精神;②通过对不同劳动情景的排比,表现了石油工人坚定的决心和一往无前的气势;③通过对管道天然气声音的比拟,表现了石油工人对西气东送所做的巨大贡献;④通过对远方亲人的召唤和想象,表达了作者对石油工人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通关技巧—【备考方略巧点拨】1.结合语境,理解句意。
这里讲的“语境”即上下文,结合“语境”即解题时“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理解重点语句,从上下文中找到相关信息,据此确定答案。
【典型例题】解释“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相关语段】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趁着年轻到广阔的世界上去闯荡一番,原是人生必要的经历。
所须防止的只是:把自己完全交给了机会和压力去支配,在世界上风风火火或浑浑噩噩,迷失了回家的路途。
寻求心灵的宁静,前提是首先要有一个心灵。
在理论上,人人都有一个心灵,但事实上却不尽然。
有一些人,他们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着,永远生活在喧闹的外部世界里,未尝有真正的内心生活。
(周国平《记住回家的路》)【解题思路】我们比较容易理解这句话是讲“机会和压力”的负面效应,即“迷失了回家的路途”,其实这是形象的比喻,要理解它的意义,就要结合全文主题,特别是本段中“他们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着,永远生活在喧闹的外部世界里,未尝有真正的内心生活”,这里的“家”,指的是人的内心世界,独立、自由的精神和人格,那么“迷失了回家的路途”,其实就是“自我”的迷失。
【参考答案】被社会的诱惑和压力左右,在忙忙碌碌或漫无头绪中,忽视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迷失了自我。
2.点面兼顾,把握情感。
把握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情感(喜爱、怜惜、崇敬、怀念……)和对所写事件的态度(赞扬、讽刺、批评、厌恶……)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从总体上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透过作者对事件的叙述、人物的描写等内容,了解作者的情感倾向。
二是通过文中的抒情句、议论句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如我们读《记念刘和珍君》,把握鲁迅的思想情感,就可以在整体观照的基础上,重点理解下面的语句:①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
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②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
③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从以上三句加点的词语中,我们会很容易看出鲁迅先生表达的思想情感:揭露敌人的鄙劣、凶残,表达愤怒之情;赞扬烈士的从容、勇毅,表达悲伤、崇敬之情。
3.审视文本,理解手法。
理解分析散文艺术手法要注意两个方面:一要掌握一些技巧:如描写手法,白描、细描,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表现手法,想象、联想、铺垫、衬托、类比、象征;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反衬;情节设计手法,悬念、巧合、误会、陡转;叙事手法,倒叙、插叙、平叙。
二要审视文本相关语句、语段特征,可进行多角度思考,选择其所使用的最突出的一两种手法进行分析,指出采用了什么手法,还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典型例题】请你结合对文中“历史以一时难测的高速冲向前方”这句话的理解,分析本文主旨。
为凸显文章主旨,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相关文段】我们的村子原是一个破败落后的小村。
小山坡下,拥挤着几百间各式各样的屋子。
这些屋子,当年都是低矮的泥砖建筑,显得零乱、破败、萧条和风雨飘摇。
记不清什么时候起,村民省吃俭用,累死累活,自己用田野的泥巴作成泥砖,陆续盖起来了部分泥砖结构的新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