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凝血参数检测结果分析
重症肺炎患儿凝血指标、血小板参数测定的临床意义

重症肺炎患儿凝血指标、血小板参数测定的临床意义杜江滨;王健;蔡泽波;罗嘉静【摘要】目的探讨重症肺炎患儿凝血指标、血小板参数测定的意义.方法选择95例重症肺炎患儿(病例组)和40例健康体检儿童(对照组),将重症肺炎患儿按照血清降钙素原(PCT)的检测结果分为A组(<2.0ng/mL)和B组(≥2.0ng/mL),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抗凝血酶Ⅲ(AT-Ⅲ)、D-二聚体(D-D)、血小板计数(PLT)和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检测,将检测结果进行组间比较,并比较A组和B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生率.结果病例组AT-Ⅲ活性低于对照组(P<0.01),D-D、PLT、MPV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A组AT-Ⅲ活性、PLT、MPV水平高于B组(P<0.01),D-D 水平低于B组(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组DIC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重症肺炎患儿存在着凝血纤溶功能障碍,进行凝血指标和血小板参数测定可尽早发现凝血功能异常,有助于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改善预后.%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coagulation indicator and platelet parameters measurement in children with severe pneumonia. Methods The study selected 95 children with severe pneumonia as the case group and 40 healthy check-up children as the control group. The children with severe pneumonia were di-vided into the group A ( < 2. 0 ng/ml) and the group B ( p 2. 0 ng/ml) according to the serum PCT test results. All the research objects underwent anti-thrombinⅢ( AT-Ⅲ) , D-dimer ( D-D) , platelet count ( PLT) and mean platelet volume ( MPV) test. The test results were compared, and the incidence of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 DIC) in the group A and the group B were compared. Results AT-Ⅲ activity was lower in thecase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P<0. 01), and the levels of D-D, PLT and MPV were higher in the case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P<0. 01). The levels of PLT and MPV and the activity of AT-Ⅲ were higher in the group A than in the group B (P<0. 01), and D-D level was lower in the group A than in the group B (P<0. 01). The incidence of DIC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group B than in the group A (P>0. 05). Conclusion Children with severe pneumo-nia has the coagulation fibrinolytic function obstacle, and coagulant function abnormality can be found as early as pos-sible by coagulation indicator and platelet parameters measurement, which contributes to targeted treatment measures and can improve the prognosis.【期刊名称】《临床肺科杂志》【年(卷),期】2017(022)001【总页数】3页(P142-144)【关键词】重症肺炎;凝血指标;血小板参数;凝血功能【作者】杜江滨;王健;蔡泽波;罗嘉静【作者单位】518048 广东深圳,深圳市福田区妇幼保健院儿科;518048 广东深圳,深圳市福田区妇幼保健院儿科;518048 广东深圳,深圳市福田区妇幼保健院儿科;518048 广东深圳,深圳市福田区妇幼保健院儿科【正文语种】中文重症肺炎是小儿内科常见的呼吸系统急危重症疾病,也是我国住院婴幼儿死亡的重要原因[1],儿童重症肺炎除容易发生呼吸衰竭外,还可累及循环、消化、神经等多个系统,导致产生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对小儿的健康发育产生严重影响。
凝血四项

凝血四项1、凝血酶原时间(PT)参考范围:11~14SPT即加入组织凝血活酶和钙离子使血浆凝固的时间,主要用于检测外源性凝血系统有无障碍。
延长:常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Ⅶ、Ⅹ缺乏症,低或无纤维蛋白原血症,DIC,FDP增多,恶性贫血,原发性纤溶症,维生素K缺乏,肝实质性损伤时损害凝血因子与凝血酶原的合成,口服抗凝剂如肝素等。
缩短: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Ⅴ增多,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等。
2、凝血酶时间(TT)参考范围:16~18STT在凝血酶作用下,血浆的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的时间。
延长:常见于肝素增多或类肝素抗凝物质存在,DIC,FDP增多,SLE,肝病,肾病,低或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等疾病。
缩短:标本可能有微小凝块或有钙离子存在。
3、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参考范围:30~45SAPTT为脑磷脂具有部分凝血活酶的作用,能加速因子X的活化,使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促使血液凝固的时间。
APTT延长:可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甲、乙、丙型血友病;后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DIC、血液循环中的抗凝物质增加等。
缩短:见于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Ⅴ、Ⅷ、血小板增多,幼儿,DIC高凝期,标本离心不足,标本混有血小板等。
4、纤维蛋白原(FIB、Fib或Fbg)参考范围:2~4g/LFIB即凝血因子I,是血液中含量最高的凝血因子,既是凝血酶作用的底物又是高浓度纤溶酶的靶物质,在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中同时发挥重要作用,FIB作为底物,在凝血酶的作用下转变为纤维蛋白。
含量增高:可见于糖尿病、糖尿病酸中毒、动脉粥样硬化、急性传染病、急性肾炎尿毒症、骨髓瘤、休克、外科手术后、轻度肝炎等。
含量减低:可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等。
-------------------------------------------------------------影响因素:(1)、抗凝剂:草酸钠、EDTA、肝素不适用。
凝血检测及质量控制

CLIA规定了临床实验室的质量管理要求,包括凝血检测的质量控制标准和规范。
各国家和地区的行业标准
不同国家和地区可能还有自己的行业标准,对凝血检测的质量控制也有相应的规定和要求 。
03 凝血检测的实验操作
实验前的准备
01
仪器准备
确保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检查试剂和样品针是否清洁,
对于异常结果或疑似异常结果,需要进行复核和确认。可 以采用手动凝血检测方法或其他相关实验进行验证。
结果报告与沟通
将实验结果及时报告给临床医生或相关医疗人员,以便进 行诊断和治疗决策。同时,与临床医生保持沟通,解答关 于实验结果的疑问和提供必要的建议。
04 凝血检测的影响因素及解 决方案
影响因素分析
参加室间质评活动
参加凝血检测的室间质评活动,了解自身检 测水平与行业标准的差距,持续改进。
强化室内质量控制
通过定期开展室内质控,监控检测过程的稳 定性和准确性。
加强与临床沟通
与临床医生保持密切沟通,了解检测结果的 临床意义,共同提高诊疗水平。
05 凝血检测的临床应用与案 例分析
临床应用概述
1 2
关注患者需求
在凝血检测的发展过程中,应始终关注患者的需求和体验,不断优化 检测流程和服务质量,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信任度。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对未来凝血检测的期待与建议
提高检测准确性
期待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改进,提高凝血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减少误诊和漏诊的可能性。
加强质量控制
建议凝血检测实验室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 性和可比性。
推动多学科合作
0~3岁婴幼儿凝血功能参考区间的建立

0~3岁婴幼儿凝血功能参考区间的建立邹琛;高原【摘要】目的建立0~3岁婴幼儿凝血功能参考区间.方法对966例0~3岁婴幼儿凝血功能进行检测,要求被检测婴幼儿无发热、炎症、血液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无肿瘤或其他遗传性疾病,生长发育正常.分别统计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等参数.将研究对象按年龄分为围产期新生儿组(0~7 d)、新生儿组(8~30 d)、婴幼儿组1(1~6个月)、婴幼儿组2(7~12个月)、幼儿组1(1~2岁)和幼儿组2(2~3岁).分别对上述各项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到各项参数的参考区间.结果 1~6 个月与7~12个月,1~2岁与2~3岁P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后得PT的参考区间:0~7 d为12.20~15.08 s、8~30 d为11.84~14.20 s、1~12个月为11.05~13.45 s、1~3岁为10.92~12.68 s;PT-INR的参考区间:0~7 d为1.07~1.45、8~30 d为0.99~1.27、1~12个月为0.82~1.10、1~3岁为0.83~1.10.0~7 d与8~30 d、7~12个月与1~2岁、2~3岁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后得APTT的参考区间:0~30 d为21.27~58.20 s、1~6个月为24.67~51.52 s、7个月~3岁为24.01~43.73s.8~30 d与1~6个月,7~12个月与1~2岁、2~3岁Fi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后得Fib的参考区间:0~7 d为1.43~3.97 g/L、8 d~6个月为1.58~3.72 g/L、7个月~3岁为2.65~3.89 g/L.0~7 d与8~30 d、1~6个月,7~12个月与1~2岁、2~3岁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后得TT的参考区间:0 d~6个月为15.31~24.83 s、7个月~3岁为15.83~23.39 s.结论婴幼儿的凝血功能处于一个不断健全的过程,各凝血功能指标均存在生理变化.建议各实验室按不同年龄建立合适的参考区间,为临床诊治凝血系统疾病、术前检查、抗凝药物监测等提供准确的判断依据.%Objective To establish the reference intervals of coagulation function in 0-3-year-old children. Methods Coagulation function was determined in 966 children of 0-3-year-old. The children were required without fever,inflammation,hematological diseases,digestive diseases,respiratory diseases,endocrine diseases,tumor or other genetic diseases and with normal growth. Prothrombintime(PT),prothrombin time 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PT-INR),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fibrinogen(Fib) and thrombin time(TT) were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age,the 966 children were classified into perinatal newborn (0-7 d),newborn(8-30 d), infant 1(1-6 months),infant2(7-12 months),child 1(1-2 years) and child 2(2-3 years) groups. The parameters were analyzed statistically,and the reference intervals were evaluated. Results PT showe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between 1-6 months and 7-12 months and between 1-2 years and 2-3 years old groups(P>0.05). PT were 12.20-15.08s for 0-7 d,11.84-14.20s for 8-30d,11.05-13.45s for 1-12 months and 10.92-12.68s for 1-3 years. PT-INR were 1.07-1.45 for 0-7 d,0.99-1.27 for 8-30 d,0.82-1.10 for 1-12 months and 0.83-1.10 for 1-3 years. APTT showe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between 0-7 d and 8-30 d,between 7-12 months and 1-2 years and between 7-12 months and 2-3 years old groups(P>0.05). APTT were 21.27-58.20s for 0-30 d,24.67-51.52s for 1-6 months and 24.01-43.73s for 7 months-3 years. Fib showe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between 8-30 d and 1-6 months,between 7-12 months and 1-2 years and between 7-12 months and 2-3 years old groups(P>0.05). Fib were 1.43-3.97g/ L for 0-7d,1.58-3.72g/L for 8 d-6 months and 2.65-3.89g/L for 7 months-3 years. TT showe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between 0-7 d and 8-30 d,between 0-7 d and 1-6 months,between 7-12 months and 1-2 years and between 7-12 months and 2-3 years old groups(P>0.05). TT were 15.31-24.83s for 0 d-6 months and 15.83-23.39s for 7 months-3 years. Conclusions Children's coagulation function is in a continuous growing process. There are physiological changes for each parameter of coagulation function. Laboratories should establish suitable reference intervals according to age,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oagulation system diseases,preoperative examination and anticoagulant monitoring.【期刊名称】《检验医学》【年(卷),期】2018(033)002【总页数】4页(P106-109)【关键词】凝血功能;新生儿;婴幼儿;参考区间【作者】邹琛;高原【作者单位】上海市儿童医院检验科,上海 200062;上海市儿童医院检验科,上海2000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1凝血功能是临床工作中最常用的检测项目之一,在外科手术术前检查、血液透析治疗监测以及血液和免疫性疾病的病情评估等各项医疗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
凝血功能检查指标解读

APTT用于筛查内源凝血途径因子Ⅷ、Ⅸ、 Ⅺ和Ⅻ,不用于筛查因子Ⅶ、Ⅹ、 Ⅴ、Ⅱ和Ⅰ; PT用于筛查外源凝血系统因子Ⅶ,Ⅹ、 Ⅴ、Ⅱ,不用于筛查 因子Ⅷ、Ⅸ、Ⅺ和Ⅻ。
联合应用APTT和PT可以用于筛查除TF和FⅩⅢ外的所有凝血因子缺 乏和病理 性抗凝物质存在,是临床最常用的凝血系统的筛查试验。
异常标准 <100 延长>3
延长>10 延长>3
<1.5 >10 >0.25
敏感性(%) 特异性(%) 诊断效率(%)
97
48
67
91
27
57
91
42
57
83
60
70
22
100
65
100
67
87
91
68
80
PT、APTT、TT、Fg定量
1.仅有APTT延长 提示内源性途径因子异常:Ⅷ、Ⅸ、Ⅺ 不能用正常血浆纠正:提示抗Ⅷ、抗Ⅸ抗体存在 2.仅有PT延长 提示外源性因子异常(FⅡ、Ⅴ、Ⅶ、Ⅹ);VitK缺乏;严重肝病 延长不被正常血浆纠正: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多 3.全部异常 纤维蛋白原缺乏症;FDP增多;血中抗凝物质增多;肝功能衰竭 应进一步做有关因子的测定(确诊试验)
BPC假性↑ 见于红(白)细胞碎片、小红细胞、冷球蛋白血症、疟疾等。
BPC正常、BT↑和血涂片上血小板分散不堆集,可作为血小板无力症的筛 查试验。
BPC正常、BT↑和APTT↑可作为血管性血友病(vWD)的筛查试验。
(二)PT和APTT检测
APTT是在受检/对照血 浆中加入激活剂-部分磷 脂和Ca2+观察血浆凝固 时间(S),可以筛查内 源凝血系统的凝血缺陷。
仪器中的电脑能记录血样(全血、血浆、富含血小板血浆)的动 力学变化。根据血样凝血参数对患者止凝血状况作出定性和定量 判断。
实验出凝血检查

血小板计数与功能检测
总结词
血小板计数与功能检测是评估血小板数量和功能的常用方法 。
详细描述
血小板计数是通过测定血液中的血小板数量,了解血小板数 量是否正常。血小板功能检测是通过一系列试验了解血小板 粘附、聚集、释放等功能是否正常。
04
实验出凝血检查的临床应用
出血性疾病的诊断
诊断遗传性出血性疾病
详细描述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是通过在 血浆中加入部分凝血活酶和钙离子, 观察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以评估内 源性凝血途径是否正常。
纤维蛋白原测定
总结词
纤维蛋白原测定是评估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常用方法。
详细描述
纤维蛋白原测定是通过测定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浓度,以评估纤维蛋白原水平 是否正常,从而了解血液凝固状态。
发展
目前,实验出凝血检查已经从单一的检测项目发展成为一个综合性的检测体系, 包括血小板功能检测、凝血因子活性检测、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检测等多个项目。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实验出凝血检查将更加精准、快速和自动化。
02
实验出凝态转变为凝固态的生 理过程,包括内源性凝血途径 和外源性凝血途径。
03
实验出凝血检查的方法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
总结词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是评估外源性 凝血途径的常用方法。
详细描述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是通过在血浆 中加入组织凝血活酶和钙离子, 观察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以评 估外源性凝血途径是否正常。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
总结词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是检测内 源性凝血途径的常用方法。
抗凝治疗的监测
监测华法林抗凝治疗
通过检测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等指标,评估抗凝治疗效果,调整药物剂量。
凝血采血量纠正计算公式

凝血采血量纠正计算公式一、凝血采血量纠正的原因凝血检测是一项重要的实验室检查项目,对于评估患者的凝血状态以及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凝血检测结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采血管径、采血深度、采血技术等,这些因素会导致检测结果的误差。
因此,为了减少误差,凝血采血量纠正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凝血采血量纠正的计算公式1.婴幼儿(0-2岁):采血量(mL)=血管中的采血液量(mL)+检测所需的试剂量(mL)血管中的采血液量 = 体重(kg)× 血容量系数(mL/kg)试剂量一般为2倍血管中的采血液量。
2.儿童(2-12岁)及青少年(12-18岁):采血量(mL)=血管中的采血液量(mL)+检测所需的试剂量(mL)血管中的采血液量= 体重(kg)× 血容量系数(mL/kg)试剂量一般为1倍血管中的采血液量。
3.成人(大于18岁):采血量(mL)=血管中的采血液量(mL)+检测所需的试剂量(mL)血管中的采血液量 = 体重(kg)× 血容量系数(mL/kg)试剂量一般为0.5倍血管中的采血液量。
其中,血容量系数根据不同年龄段可有所区别,一般可简化为以下数值:婴幼儿:85 mL/kg儿童:80 mL/kg青少年:75 mL/kg成人:70 mL/kg三、凝血采血量纠正的注意事项1.采血技术:准确的采血技术对于凝血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操作人员应该熟练掌握采血技巧,避免过度压迫采血部位和过度抽吸血液。
2.试剂量选择:试剂量一般为血管中采血液量的倍数,具体倍数根据不同年龄段可有所区别。
在选择试剂量时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3.年龄和体重的准确性:年龄和体重是计算凝血采血量纠正的重要参数,应该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获取准确的数据进行计算。
4.遵循规范操作:凝血采血量纠正应严格遵循相关规范操作,如采血前消毒、使用一次性采血器具等。
综上所述,凝血采血量纠正是确保凝血检测结果准确性的重要环节。
凝血检验项目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

凝血检验项目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摘要:凝血检验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准确的结果对许多因素敏感。
本文旨在分析凝血检验项目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通过文献回顾和分析,发现凝血检验结果受到患者因素、实验方法和前处理的影响。
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出了质控措施、标准化实验流程和准确的前处理方法等对策,以提高凝血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关键词:凝血检验、影响因素、对策、质控、标准化一、引言凝血检验是评估患者凝血功能和检测凝血相关疾病的常用方法。
然而,准确而可靠的凝血检验结果对许多因素敏感,这些因素可能导致结果误差和不一致性。
因此,深入了解和应对这些影响因素至关重要。
二、影响因素分析年龄和性别是影响凝血指标的重要因素之一。
年龄不同的个体凝血系统的成熟度和功能可能存在差异。
新生儿的凝血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因此在测定凝血指标时可能会出现一些差异。
而在老年人中,凝血功能随着年龄的增加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变化,如凝血因子合成和活性降低等。
此外,性别也可能对凝血指标产生影响,例如在女性出现月经期间和孕妇期间,由于雌激素水平的变化,凝血功能可能发生调节。
疾病状态是另一个可能影响凝血功能的重要因素。
某些疾病,如肝脏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可以干扰凝血因子的合成和功能,从而导致凝血过程的异常。
肝脏疾病会影响凝血因子的产生,可能导致凝血时间延长和血小板功能异常。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和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可能导致抗凝机制紊乱,增加凝血风险。
用药情况也是影响凝血指标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些药物,尤其是抗凝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可以直接影响凝血功能。
例如,肝素和华法林等抗凝药物可以延长凝血时间,抑制凝血过程。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可以阻断血小板聚集,从而影响止血过程二.实验方法凝血指标的实验方法和前处理过程对测量结果有重要影响。
首先,不同厂家的试剂和仪器可能存在差异,这会影响凝血参数的测量结果。
因此,选择经过标准化和验证的试剂和仪器是确保结果准确性的关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婴幼儿凝血参数检测结果分析
摘要目的:检测本地区患病婴幼儿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tpp)及纤维蛋白原(fib)的水平,探讨凝血初筛试验的优点。
方法:用凝血初筛试验对163例婴幼儿的凝血常规指标进行检测,并随机抽取同等数目正常体检儿童的测定结果作为对照。
结果:163例pt、tt、fib和aptt的测定结果与正常对照差异显著(p<0.05)。
结论:凝血初筛试验具有敏感性高,与反应被子期止血功能的血小板计数联合检测,并用血凝仪进行定量分析,具有快速、准确并易于标准化的优点。
关键词凝血初筛试验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11.142
资料与方法
检测对象:出生不到28天的新生儿患者及正常体检者各32例,不到6个月的幼儿患者及正常体检者各131例。
检测方法:采静脉血1.8ml,用0.2ml枸橼酸钠(浓度3.13%)抗凝,3000r/分离心10分钟,放入sta-r全自动凝血仪检测。
数据分析:数据均以x±s表示,行t检验。
结果
新生儿、幼儿血凝指标检测结果显示,新生儿及幼儿患儿组pt、aptt和fib的测定结果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而两组sqf、tt和inr的测定结果无明显差异。
见表1。
讨论
pt是用于检测外源性凝血途径及维生素k依赖的ⅱ、ⅴ、ⅶ和ⅹ因子缺陷以及存在相关因子抑制物的过筛试验。
20例pt时间延长患儿中,以肝胆疾病为主,如阻塞性黄疸、胆石症的患儿常因维生素k的来源不足或丢失过多而引起凝血因子减少。
患儿应尽早给予维生素k治疗。
一般肌注2小时后维生素k依赖因子和活性增强,5~7小时后可增至正常的75%~100%,24~48小时可达正常最高水平。
调查发现11例患儿的pt时间正常,但存在出血症状,或许是缺乏内源性凝血因子。
但具体是哪种因子还是几种因子的联合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aptt是用于检测内源性凝血途径的过筛试验,也可用于相关因子抑制物测定、肝素治疗检测及狼疮抗凝因子的检查。
在23例aptt 延长患儿中,大多为阻塞性黄疸、胆囊囊肿或与肝脏内合成维生素k依赖的ⅱ、ⅸ因子合成减少有关。
此外,恶性肿瘤或一些病理状况可使体内的类肝素样物质增多而出现凝血功能障碍。
纤维蛋白原fib(g/l)是重要的凝血因子。
新生儿正常值为1.17~2.25g/l,生后1周可达到最高值2.70,以后下降到成人水平。
此次调查发现3例新生儿的fib>10g/l,患病分别为婴肝、新生儿溶血病、肠炎,并且在幼儿中也存在这种现象,应引起临床重视。
pt和aptt检测作为ⅱ期止血缺陷的筛选试验,具有敏感性高的特点,与反映初筛止血功能的血小板计数联合检测,能够囊括绝大部分出血原因。
加以应用血凝仪进行定量分析,具有快速、准确并易于标准化的优点,因而受到临床工作者的广泛认可及实验室技术
人员的欢迎。
参考文献
1 zipursky a.prevention of vitamin k deficiency bleeding in newborn.br j haematol,1999,104(3):430-437.
2 第七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委员会.第七届全国血栓与止血会议制定的几项诊断参考标准.中华血液学杂志,2000,21(3):165-168.
3 王玉红,李强,高明,等.手术前4项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新乡医学院学报,2001,18(6):415-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