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读后感

合集下载

敦煌读后感

敦煌读后感

敦煌读后感敦煌是我国的一个著名古镇,位于甘肃省酒泉市的河西走廊上。

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敦煌以其独特的艺术、文化和历史价值而闻名于世。

近期我有幸阅读了一本关于敦煌的书籍,让我对这座古老城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让我对中国古代艺术和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以下是我读后的感悟和思考。

首先,敦煌文化的独特性深深吸引了我。

敦煌因其独特的艺术石窟而闻名于世。

这些石窟以其精湛的壁画和雕塑而著称,成为中国艺术史上的瑰宝。

阅读中,我了解到这些石窟绘制于大约1600年前的东晋至唐朝时期,而当时的敦煌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因此受到了来自中亚、西亚和中原地区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这种融合了东方和西方艺术风格的创作让我惊叹不已,也让我对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地的交流与融合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其次,敦煌文化带给我一种神秘的魅力。

敦煌的壁画题材丰富多样,内容涵盖了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多种信仰,以及历史事件、宫廷生活、民间故事等。

这些壁画不仅展现了古代人们的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更是一本无声的历史书。

阅读中,我逐渐了解到这些壁画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珍贵的宝藏,因其保存完整而备受瞩目。

从这些壁画中,我感受到了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延续,也感受到了人类对美的追求和创造力。

另外,敦煌带给我一种宁静的内心感受。

阅读中,我对敦煌的沧桑感和宁静之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想象着我自己置身于清晨的敦煌,凝视着那些震撼心灵的壁画,我感到内心平静而宁静,仿佛回到了一个遥远而古老的时代。

这种宁静不仅让我放松了身心,也启发了我对生活与艺术的思考。

我开始思考什么样的艺术能够真正触动人心,什么样的生活能够带给人真正的平静。

敦煌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和文化价值而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通过阅读关于敦煌的书籍,我不仅对敦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敦煌文化的独特性、神秘魅力以及宁静之美,都让我对人类艺术创造的无限可能性充满着敬畏和思索。

我心归处是敦煌读后感1000字

我心归处是敦煌读后感1000字

主题:我心归处是敦煌敦煌,一个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历史文化的古都,一个充满了艺术、宗教、历史等多元元素的圣地。

在读了《我心归处是敦煌》这本书之后,我对敦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对作者的观点和思想产生了共鸣。

本书的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用生动的文字描述了他对敦煌的热爱和执着。

他笔下的敦煌并非只是一个寂静的历史遗迹,而是一个鲜活的存在,一个无数人为之付出了心血和努力的地方。

在我看来,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以平易近人的方式呈现了敦煌的魅力。

作者通过他对敦煌各个方面的深入研究,将这个古老的城市描绘成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地方。

他不仅讲述了敦煌的历史和文化,还通过自己的生活经历,描绘了敦煌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

作者传递的信息和思想,我认为是热爱和坚守。

敦煌,对于他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地方,而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一个心灵的归宿。

他对敦煌的热爱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这种热爱源于对历史的尊重,对文化的敬仰,对生活的理解。

同时,他也传达了一个信息,那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在当今社会,传统文化往往被忽视,而作者通过他的经历,告诉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以及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如何将这些思想和当今社会联系起来呢?我认为作者所倡导的爱与坚守,不仅是针对敦煌这一古都,而是适用于任何传统文化和历史的保护。

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今天,我们很容易忽视自己的传统文化,甚至有时会盲目追求西方文化,而失去了对自己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作者通过他的文字,提醒我们要珍视和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要对我们的历史有深刻的理解和敬畏。

同时,《我心归处是敦煌》也启示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和热爱。

在他的笔下,敦煌的每一寸土地都充满了故事和灵魂。

他用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只有热爱我们的事业,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就。

无论是对敦煌的研究,还是对艺术的追求,都需要我们投入极大的热情和专注。

《我心归处是敦煌》是一本启发人心的书籍。

它让我看到了敦煌的魅力,也让我理解了作者对敦煌的热爱和坚守。

写给青少年的敦煌故事读后感

写给青少年的敦煌故事读后感

写给青少年的敦煌故事读后感摘要:1.敦煌故事的背景及历史意义2.青少年读敦煌故事的意义3.敦煌故事中的重要角色和故事情节4.敦煌故事给青少年的启示5.总结与展望正文:【1.敦煌故事的背景及历史意义】敦煌,位于我国甘肃省西部,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存的地区。

敦煌故事以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为背景,反映了古代中国西域地区的民族、宗教、文化交融的历史。

这些故事既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为后人了解古代社会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2.青少年读敦煌故事的意义】对于青少年来说,阅读敦煌故事不仅可以增长历史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

敦煌故事中的佛教壁画和故事,充满了智慧和启示,有助于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此外,敦煌故事还可以激发青少年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3.敦煌故事中的重要角色和故事情节】敦煌故事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角色和情节,如九色鹿、舍身饲虎、飞天等。

这些故事既有寓意深刻的佛教故事,也有反映古代民间生活的传说。

如“九色鹿”讲述了九色鹿救了一个掉入悬崖的商人,商人却背叛了九色鹿的救命之恩,最终受到报应的故事。

这些故事情节丰富,寓意深刻,引人深思。

【4.敦煌故事给青少年的启示】敦煌故事给青少年提供了许多启示。

首先,这些故事告诉青少年要忠诚、善良、勇敢,面对困境时要有坚定的信念。

其次,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启示青少年要珍惜生命,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最后,敦煌故事还告诉青少年要传承和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民族振兴贡献力量。

【5.总结与展望】总之,敦煌故事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对于青少年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希望青少年能够通过阅读敦煌故事,汲取智慧,丰富心灵,健康成长。

莫高窟读后感范文

莫高窟读后感范文

莫高窟读后感范文莫高窟读后感(一)因为曾经读过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特别喜欢他的散文,清新豪迈,不冗长繁琐不矫情。

所以,这次的作业内容我选择了品读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一篇《莫高窟》。

余秋雨说莫高窟是一个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敌方,一个活了千年的生命.。

他说它华美而矜持,富有而远藏,说它执意要让每一个朝圣者,用长途的艰辛来换取报偿。

他说它是一种聚会,一种感召,一种狂欢,一种释放。

莫高窟给与我们的,不是佛教故事,不是鲜艳色条,更不是佛教圣地的名声。

就像余秋雨先生说的“它似乎还要深得多,复杂得多,也神奇的多”。

博大精深的佛教理义被寂寞舞者演绎得淋漓尽致;千年的宗教史和文化史在身人交融中诉说和传递;虔诚的信仰,为美的信念在邂逅的一瞬间爆发。

经历了这种仪式的人,一定不会忘记仪式的洁净与高超。

这篇文章让我想到他在《.废墟》中说过这样的话:“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

”在他看来,废墟就是过去的写照,是现在和未来前进的基石。

莫高窟就是其中的一个经典的废墟,它浓缩了中国太多的历史,这莫高窟早在1600多年就存在了,它经过了多少代人的亲手打磨,注入匠心,浸透智慧。

故一朝大显于尘世,顿时惊艳不断,不止是游人,学者,不止是艺术家。

于此,秋雨先生一再感慨,一再沉思,时而想象,时而述说,总之是入情入理。

在这里,你会觉得废墟不废,它就是一个巨大的文化场,值得飞天后人的我们代代珍惜他说的这些,我大都可以理解。

我在高中之后也曾去过一次莫高窟。

从敦煌到莫高窟车开了四个小时,这四个小时里,除了开始,其他时间的景色几乎一模一样。

黄沙,黄土,一片黄色,偶尔会有几棵胡杨几株骆驼刺,太阳很高很大,天空万里无云。

我曾经想象过莫高窟的样子,粗犷而神秘。

但是等我真的看到莫高窟的时候,才知道,其实我的想象远不及它千分之一,她是那么壮丽,那么浑厚。

讲解员说莫高窟并不是一个人,一个朝代造就的。

他们把钱变成石窟中的一尊尊佛像,不论富有还是贫穷,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为了自己的信仰,每一个朝代都是如此,然后,千佛洞便出现了.这种对于信仰的执着追求让我深深的的感动着,也深深地敬佩着.一切为宗教信仰而来的人,双眼晶亮;一切苦旅者的人,浩浩荡荡.敦煌成了民族心底一种彩色的梦幻,一种圣洁的沉淀,一种永久的向往。

敦煌读后感

敦煌读后感

《敦煌读后感》近日,我有幸阅读了一本关于敦煌的资料,并深受启发和感动。

敦煌是一个位于中国甘肃省的古代城市,以其独特的壁画和古籍闻名于世。

而读完这本资料后,我对敦煌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对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充满了敬意。

敦煌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中心,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

而这本资料给我最深的印象是敦煌壁画的独特之处。

敦煌壁画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珍贵瑰宝,以它的形象生动、内容丰富和技法独特而著名。

这些壁画不仅仅是艺术作品,更是记录了当时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和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通过这本资料,我了解到敦煌壁画的绘制技法是非常复杂精细的。

艺术家们通过在湿泥墙上绘制,再利用多种颜料进行着色,最后经过干燥固定,才形成那些栩栩如生的画面。

这些画面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衣纹、面貌等细节处理得十分精细,让我感叹中国古代艺术家们的技艺之高超。

除了壁画,敦煌还因其保存完好的古籍而著名。

这些古籍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事件、文学作品和社会风貌,为后人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历史资料。

这些古籍中有些是木简,有些是丝绸或纸质的手抄本,经过数千年的沧桑岁月,它们至今依然完好无损,让人对古人的智慧和勤奋不禁肃然起敬。

同时,在了解敦煌的过程中,我也对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环境有了更深入的认知。

敦煌位于丝绸之路的要冲位置,这里曾经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

而壁画中的内容和风格也显示了不同文化的交融和融合,释放着多元文化的魅力。

敦煌的壁画和古籍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艺术的欣赏,更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思考和感悟。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仅是属于中国的,也属于全人类。

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并弘扬古代智慧和美学观念。

通过阅读这本关于敦煌的资料,我对敦煌的重要性和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敦煌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瑰宝,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壁画和古籍,更是对中国古代文明和艺术的讴歌。

我希望将来有机会亲自前往敦煌,亲眼目睹这些古老而珍贵的艺术品和历史文化的见证,进一步感受敦煌的魅力和意义。

敦煌读后感

敦煌读后感

读《敦煌》有感学号:2009012049 姓名:刘武斐说起敦煌,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莫高窟的壁画,壁画飞天至今仍令人震撼。

再者想到的莫过于那愚蠢可气的王道士了。

而文章结尾也链接了历史。

一展中国的兴衰荣辱史。

看后,我不禁笑骂王道士之愚钝之滑稽,也感叹当时朝廷之腐败之荒唐。

就这样使得中国之国粹之灿烂文化被窃取被偷售。

行德岂不痛哉!拼死藏些个经卷最终被个蠢人给卖了。

还不如毁于那熊熊大火中来得光荣来得壮烈。

那些经卷岂不痛哉!以那样一种不堪的方式被带出了自己的故土。

对经卷本身也是种侮辱吧。

1988年为庆祝中日建交20周年,中日合作将此史诗小说拍成大片。

所以此片意义非凡。

《敦煌》讲述的是北宋年间,谭州举人赵德行睡觉误了殿试,万般沮丧中于京城街头遇一位西夏女子,为其贞烈性格感动,开始去西夏求学。

边关战乱赵体会到了人生悲欢离合,并邂逅了回鹘公主和皈依西夏的汉军领袖朱王礼。

之后他辗转于甘州、肃州、瓜州、沙州等,经历了西夏王朝走向鼎盛的历史时期。

朱王礼为了尊严和爱情刺杀西夏王李元昊,未遂身死。

西夏围攻沙州,赵德行将数万卷佛经藏于了今敦煌千佛洞中。

看完后,不自觉的我联想到动物世界中雄性对于雌性交配权的争斗。

女人,尤其是尤物娇娃,如同和璧隋珠,当属于世界上最强的男人。

那位美艳无比的回纥公主。

赵德行钟情于她。

但是赵没有能力保护属于自己的爱人,被朱王礼横刀夺爱。

朱王礼痴恋于她,但是朱也没有能力保护属于自己的爱人,被西夏王李元昊强行掠去。

赵是一个读书人,少了几分血腥。

所以他只能无奈的投入浩瀚的佛学世界,慢慢解脱了自己。

而朱不然,身为武将,他选择了死,用死来捍卫自己的尊严。

朱死了,在千军万马之中,他无疑象一块小石子,被威仪浩大的西夏王霎那间就碾成了粉齑。

只能说,朱王礼和赵行德都是这场争斗的失败者。

因为他们并不够强大,所以美艳的回纥公主被西夏王抢夺是必然的。

就好像所有美好的事物最后总是被最为强大的人物所拥有一样。

《敦煌》全文以主人公赵行德的瞌睡误考为开端,走访西夏等地为经过,最后在战乱中藏经书为结尾。

敦煌纪录片观后感800字3篇

敦煌纪录片观后感800字3篇

敦煌纪录片观后感800字3篇敦煌纪录片观后感800字1篇最近看了纪录片《敦煌》,拍的很用心很规整的一部纪录片。

看的时候小小地感动了一下:因为题材本身,因为许巍的主题歌,因为张楚何勇的配乐,因为镜头的整洁,因为周兵许巍张楚何勇都生长于古时的丝路上......更是因为:周兵一直在做纪录片,张楚许巍他们一直在做音乐。

导演周兵是原《纪事》的制片人,所以积累了大量拍纪录片的经验。

在此怀念下《纪事》,它是《东方时空》里我最喜欢的一个子栏目,每期都会播出一个纪录片或专题片。

但是,《东方时空》先是改版又是改主持人最后改播出时间,把自己改的渐渐淹没于荧屏里。

我在台里听到改版就头疼,我们做电视的为什么总要改版呢?是观众浮燥还是我们更浮燥?寿命很长的《动物世界》正是因为不改才屹立不败,连音乐都是十几年前的那个音乐,大家还是很喜欢看。

我喜欢做电视,却越来越少看电视。

现在,屏幕上玩过选秀之后玩明星,玩过明星之后玩相亲,一浪高过一浪。

纪录片,越来越难看到了。

我承认我也是其中做无聊节目的一员,尤其是娱乐节目,做的时候很热闹很刺激,特别是直播前精神昂扬,调光时的一束追光或对讲耳机里同事的对话都能激起对工作的热情,如果某次,哪个机位换了摄像或者导播换了人我都会觉的没谱,庞大的舞台和同事团队仿佛泰坦尼克,和灯光音响一样变幻多彩。

但是节目结束之后,音乐还在耳边挥之不去,舞台上瞬间人去楼空,听着同事们一声声收工的声音,看着黑暗的舞台,心里比舞台更加空洞,似乎什么也没有留下,只有幻觉般的过眼云烟。

这个时候电视吸引我的,不是因为作品的问世感,而只是它不可或缺的团队精神。

同时,我也无限怀念起纪录片。

拍摄一个纪录片周期很长,拍摄过程较闷。

敦煌纪录片观后感800字3篇敦煌纪录片观后感800字3篇。

拍摄周期从最短的几天到几个月甚至几年,需要一定的沉淀和耐心。

前期对画面质量和镜头语言要求较高,所以摄像要扛大机器,以拍出小机器拍不出的景深感,一个大摄像机的重量有二十多斤,每次摄像需要一扛几个小时,天天如此。

《敦煌》读后感

《敦煌》读后感

《敦煌》读后感导读:以下是中国分享的《敦煌》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敦煌》读后感河西走廊,在祁连山与沙......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 分享的《敦煌》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敦煌》读后感河西走廊,在祁连山与沙漠之间,自南而北,有凉州(武威,即武功军威之意)、甘州(张掖,断匈奴之臂,张汉朝之臂腋)、肃州(酒泉,因城下有泉,泉水若酒)、瓜州(安西)、沙洲(敦煌,即盛大辉煌)五座重镇,再往西是玉门关、阳关,此去便通往西域各国了。

自唐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到宋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为止,瓜、沙地区一直由张氏、曹氏两敦煌世家豪族统治,称归义军时期,其间虽有各种变故,但史书评价边围有金汤之固,中土无烽燧之惊,有守土安疆之功。

宋仁宗景佑二年(公元1036年),党项人李元昊攻下瓜州、沙州和肃州,占领了河西走廊。

《敦煌》故事,就以此为背景。

像许多落魄的书生一样,在科考失意后,赵行德背起行囊前往大漠。

因为之前在集市上救的那个女子告诉他西边有个刚建立起来的国家,一切都是新的。

那个宁可被剁碎了称斤卖也不愿完整为奴的西夏女子,那般倨傲漠然,激起了他对西夏民族极大的好奇。

此后种种机缘巧合,先是做了西夏的士兵去攻打回鹘,又前往西夏国都兴庆学习西夏文字,还编了本词典《番汉合时掌中书》,并学习佛法将沙洲大量的经文翻译为西夏文但是触动了他的灵魂,成为他此后一切行为的动机的,是那个在甘州城墙上救下的回鹘郡主。

沙漠女子的刚烈,其实是出于一种生命的虚无之感吧,在动辄亡国灭族的时代,生命只如草菅。

不论是那个躺在砧板上等待宰割的女子,还是看似顺从其实决绝的高贵郡主。

战乱时代的人,有如蝼蚁般苟且求生的,也有对生命报之以冷笑的。

所谓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勇气,其实,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罢了。

乱世中的人,到死亡临近的时候,是不是会松一口气,微叹着说哦,这原来是我的死法!故事的最后,沙洲陷落吞没于乱兵火海;而大漠之上,夜色弥漫月色清冷,赵行德和僧人随着驮了大大小小包裹的骆驼长队,默默地行进至千佛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敦煌》读后感
河西走廊,在祁连山与沙漠之间,自南而北,有凉州(武威,即武功军威之意)、甘州(张掖,断匈奴之臂,张汉朝之臂腋)、肃州(酒泉,因城下有泉,泉水若酒)、瓜州(安西)、沙洲(敦煌,即盛大辉煌)五座重镇,再往西是玉门关、阳关,此去便通往西域各国了。

自唐大中二年到宋景祐三年为止,瓜、沙地区一直由张氏、曹氏两敦煌世家豪族统治,称归义军时期,其间虽有各种变故,但史书评价“边围有金汤之固,中土无烽燧之惊”,有守土安疆之功。

宋仁宗景佑二年(公元1036年),党项人李元昊攻下瓜州、沙州和肃州,占领了河西走廊。

《敦煌》故事,就以此为背景。

像许多落魄的书生一样,在科考失意后,赵行德背起行囊前往大漠。

因为之前在集市上救的那个女子告诉他西边有个刚建立起来的国家,一切都是新的。

那个宁可被剁碎了称斤卖也不愿完整为奴的西夏女子,那般倨傲漠然,激起了他对西夏民族极大的好奇。

此后种种机缘巧合,先是做了西夏的士兵去攻打回鹘,又前往西夏国都兴庆学习西夏文字,还
编了本词典《番汉合时掌中书》,并学习佛法将沙洲大量的经文翻译为西夏文……但是触动了他的灵魂,成为他此后一切行为的动机的,是那个在甘州城墙上救下的回鹘郡主。

沙漠女子的刚烈,其实是出于一种生命的虚无之感吧,在动辄亡国灭族的时代,生命只如草菅。

不论是那个躺在砧板上等待宰割的女子,还是看似顺从其实决绝的高贵郡主。

战乱时代的人,有如蝼蚁般苟且求生的,也有对生命报之以冷笑的。

所谓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勇气,其实,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罢了。

乱世中的人,到死亡临近的时候,是不是会松一口气,微叹着说“哦,这原来是我的死法!”
故事的最后,沙洲陷落吞没于乱兵火海;而大漠之上,夜色弥漫月色清冷,赵行德和僧人随着驮了大大小小包裹的骆驼长队,默默地行进至千佛洞。

远处,千骑横踏,尘土漫天,火光映照下的天空如血海苍茫;而洞窟内,默默无闻的几个人正默默搬运、封存沙洲城里几百年来积累的数万卷经文。

与经文一同放置在洞穴中的,还有赵行德为超度回鹘郡主亡灵而写的《般若心经》,在结尾处题跋:
维时景佑二年乙亥十二月十三日,大宋国潭州府举人赵行德流历河西,适寓沙州。

今缘外贼掩袭,国土扰乱,大云寺比丘等搬移圣经于莫高窟,而罩藏壁中,于是发心,敬写般若波罗蜜心经一卷安置洞内。

伏愿龙天八部,长为护助,城隍安泰,百姓康宁;次愿甘州小娘子,承此善因,不溺幽
冥,现世业障,并皆消灭,获福无量,永充供养。

据说,井上靖的小说《敦煌》就是从这一段不辨真假的文字里演绎出来的。

我很记得书里的一段文字:“行德写到“甘州小娘子”时,将笔放下。

这一瞬间,回鹘王女从甘州城上一跃而下的情景又一次鲜明地闪现在他的眼前。

她的脸色比以前更加苍白,头发有茶色的光泽,身驱显得有些瘦弱。

岁月流逝,回鹘王女在行德心目中的形象也发生了变化。


赵行德,究竟是为了什么到的西夏,是为了西夏的文字,为了寻求对抗西夏的策略,为了保全佛法,还是,仅仅是为了与甘州小娘子的相遇与离失?
人这一辈子,如野草飞蓬,四处漂泊流荡,又是为了什么?
藏经洞是敦煌文献集中现身之地,关于它的开凿年代、用途、文献、封闭原因及时间,一直为学界争论不休。

单是这个话题本身就足够神秘。

除此之外,还有回鹘郡主,和田(于阗)月光玉、尉迟(征服之意)王族后裔、西夏文字、亚夏人、归义军……这些遗落在遥远时空深处的名词汇入同一条叙述的河流,这才是吸引我一路看下去的原因吧。

不管怎么说,小说或电影总还是有很浓的幕府味道,不过我却从这本书开始,对西北那片土地,对河西走廊开始好奇起来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