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文言文
试论文言文课堂教学的误区及对策

字地解 , 一篇 文质兼美 的文章分解得支 离破碎 , 把 使得整堂课上 , 学生都 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 。
教文 言文 , 教师要 指导 学 生理解 词句 , 但理解 词句 的着 眼点 在 于更 准 确 、 入地 把握 文 意 。文 言 文 的 深
Hale Waihona Puke 学 习必然要 经历 一个 “ 由表 及里 , 由里及表 ” 的不 断反 复 、 步深 入 的理解 过程 。经典 的文 言文 之所 以能历 逐
经岁 月 的洗 礼 , 流传 至今 , 了语 言 的凝练 美和音 韵美 , 除 还在 于 它传 承着 一种崇 高 的思想感 情 , 而这 种思想 情感 又会反 过来 丰富语 言 内涵 , 使其 更具生 命力 , 文 以载 道 , 以传文 ” 即“ 道 。这种 重 “ ” “ ” 串讲式 言 轻 文 的
清楚 ” 的方法 , 很容易从 字面上 把握文章 。 ] u 作为老师 , 我们都 明 白文言 文教学 不应只把 教学重 点落在 关键字
词 的理解上 , 能把文言文 翻译 成现代 文就算 把课 文学好 了, 事 实上还 是容 易把 文言文 教学公 式 化 : 不 但 读通 课文 、 串讲课文 、 理解 中心 , 了文言文 教学一 成不变 的模式 。如 此这 般 一段一 段地读 , 成 一句 一句 地 讲 , 字 一
教学 方法重 文言 词句 的解 读 , 文 章思想感 情 的感 悟 , 轻 长期 下 去 , 样 的课 堂 教学 将会 导 致 教 和学 的严重 这
脱节 , 严重地 束缚 着学 生 的思维 , 会使 课堂 变得枯燥 乏 味 、 目可憎 , 中 国传统 文化 的名 篇变 为学 生难 以 面 使 接受 、 甚至拒 绝接受 的“ 残杯 冷 炙” 。
因素 时 , 课堂往 往变 得枯燥 乏 味 , 师教着 无奈 , 老 学生学 着痛 苦 ; 如果 教师 一味关 注情感 、 态度 、 价值 观 的实 现, 这样 的课堂 又往 往显 得空泛 花 哨 。我们 应该 清醒 地看 到 , 在新 课 标 的 文言 文 课堂 教学 实施 过程 中 , 存
九年级上学期文言文语文试卷含答案

九年级上学期文言文语文试卷含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走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岳阳楼记》)【乙】初,范文正公①眨饶州,朝廷治朋党②,士大夫莫敢往别,王质独扶病③饯于国门。
大臣责之日:“君乃长者也,何自陷朋党?”王曰:“范公天下贤者。
质何敢望之:若得为范公党人,公之赐质厚矣!”闻者为之缩颈。
【注】①范文正公:范仲淹谥号文正。
②朋党:专有名词,古代特指为争权夺利、排斥异已而结合起来的集团。
③扶病:抱病,带病。
(节选白《湖水燕谈录》)(1)下列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B. 王质独扶病饯于国门(贵贱)C. 先天下之忧而忧(....前)D. 公之赐质厚矣(赏赐)(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A.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B. 大臣/责之/日C. 士大夫/莫/敢往别D. 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3)下列对【甲】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咦项是()A.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啊!如果没有人,我和谁志同道合呢?B. 是进亦忧,退亦忧。
——这样他们进朝为官也忧虑,退居江湖为民也忧虑。
C.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这两种表现,为什么呢?D. 然则何时而乐?——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4)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甲】文作者假托“古仁人”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以治国安邦为己任及“先天下之优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
B. 【乙】文主要叙述范仲淹遭贬谪之际,朝廷治理朋党之时,王质与众不同,抱病为范仲淹送行,并为能与范仲淹相提并论为荣。
C. 【甲】文中作者认为“古仁人”具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格境界,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和奉献精神。
2023太原市语文中考九年级文言文试卷

2023太原市语文中考九年级文言文试卷一、文言文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肉食者鄙________②神弗福也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3)下列划线词语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B.牺牲玉帛,弗敢加也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D.何以战(4)俗话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曹刿并非“肉食者”,却要参与。
对此,你有何评价?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
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①饮酒者游。
旬朔②之间,把卷无几日。
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③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④,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⑤时十一二。
每阅一事必寻绎⑥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⑦。
故虽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
比读《齐史》,见孙搴⑧云:“我精骑三千,足敌军羸卒数万。
”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事之可为文用者,勒⑨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
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节选自秦观《精骑集序》,有删改)【注】①滑稽:能言善辩。
试论文言文英译原则与技巧

中格外重要。因此 ,当译者在汉译英时 , 需要调整汉语的句 子结构 , 为英语规则句型明示出逻辑关系 , 在严格遵循英语 语法的前提下尽量保留汉语原作的意象 。
t h o u g h ,e v e nt h o u g h ,i f ;表方 式 :a s ,l i k e ,t h e wa y,a s i f ,
a s  ̄o u g h ;表 地点 :w h e r e ,w h e r e v e r 。
而英语注重 “ 形合 ” ,英语 国家的人强调语言形式与功
【 关键词 】文言文
英译原则与技巧
形合与意合 【 文章编号 】1 6 7 4 —4 8 1 0【 2 0 1 3) 2 1 一o 0 6 5 —0 2
成分之间没有明显的形式界限 , 在把汉语 的分句或流水句翻
【 中图分类号 】 H 0 5 9
【 文献标识码 】 A
我国古代经典著作 多由文言文写成 ,具有语言准确凝
能的不断完善 , “ 以形统意” 、“ 以形摄神” , 如果要想表达一
个想法 , 就不 能缺少 清 晰合 理 的词形 和语 法 。 主谓 一致 规则 、 语 言形式标记 的频繁使用 、 词的曲折变化等方式在英语表达
连接词在传统语法中, 常被称为虚词。 英语常用连接词 以及其他连接手段承上启下 , 把各种成分连接起来 , 它们是 句与句之间的纽带。 连接词语 的使用使人们了解了句子之间
表 条件 :i f , u n l e s s , s  ̄p o s i n g , p r o v i d e d , s u p p o s e ; 表 目的 : i n o r d e r t h a t ,S O t h a t ,S O ,t h a t ,l e s t ;表 结果 :S O t h a t ,s u c h t h a t ,S O ;表原 因 :b e c a u s e ,a s ,s i n c e ;表 让 步 :a l t h o u g h ,
试论初中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下 面几 个 问题 : ( 一 )重 字 词理 解 ,轻文 章 诵 读
文 言文年代久远 ,学生多感生疏 ,学 习 时格 外 吃 力 , 常 为 大 量 晦 涩 难 懂 的 字 词 所 困 惑 。于 是 ,教 师就 把 大量 的时 间花 在 字 、词 、 句 的解 释 和 翻 译 上 ,课 堂 上 字 字 落 实 ,句 句 讲解 , 很少 留时间让学生诵读课文。 久而久之 , 学 生无 形 中 也 受 到 影 响 ,认 为 对 文 言 文 的学 习只要 掌握字词 ,死记硬背就行 了,而不愿 意花充分的时间去朗读课文。 ( 二 )重课 文分 析 ,轻情 感 体 悟 对于文言 文的教 学,教 师中往往普遍存 在 着 这 样 一 种 做 法 ,就 是 按 照 现 代 文 的 教 学 方法从段 落大意、中心思想 到写作特点对课 文进行 条分缕析。这种教学方式把一篇完美 的文 章 肢 解 得 七 零 八 落 、 索 然 无 味 ,而 没 有 注意利 用文章中的人文因素 ,引导学生走进 作 品 ,去 学 习文 章 中所 蕴 含 的 丰 富 的 历 史 文 化 知 识 ,领 悟 体 会 作 品 中 的 思 想 感 情 和 人 生
哲理。 ( 三 )重教 师 灌 输 ,轻 学生 自学 以 教 师 串讲 为 主 的 满 堂 灌 的 教 学 方 法 , 不 知 沿 用 了 多 少 年 。 正 是 这 种 僵 化 、呆 板 的 教 学 模 式 是 导 致 学生 谈 文 言 文 色 变 的 尴 尬 境
地 的根 源 。学 生 本 来 就 看 不 懂 文 言 文 ,兴 致 不 高 ,而 教 师 又 不 能 因 势 利 导 ,采 用 灵 活 , 有 效 的教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手段 去 激 发 学 生 兴 趣 ,反 而 对 文 言 文 一 味 串讲 、直 译 , 以致 学 生 的 积 极 性 愈 加钝化 ,只会消极等待 , 被动学习。日复一 日, 让学生去享受文言文乐趣的 目标就渐行渐远。 ( 四 )重 课 内知识 ,轻课 外联 系 大部分教师对教材所选 的文言文极其重 视 ,花了大量 的时间精讲 细讲,练 习的设计 也是殚精竭虑 ,目的就是 为了能让 学生掌握 课堂上所学 的知识。这样做 固然是好事 ,但
试论初中语文文言文中的变音和变性

试论初中语文文言文中的变音和变性作者:赵静来源:《读书文摘(下半月)》2017年第12期摘要:文言文中的变音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是个很特殊的现象,在近年来的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笔者发现大部分教师只重视“变性”,却不重视“变音”,这给我们初中学生的文言文水平提升带来了较大的障碍和影响。
其实,“变性”和“变音”本是一体,只有将他们结合起来学习方能将文言文学得更好。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变音和变性汉语言文学专业出身的人都知道,我国古代文学内容丰富多样,思想博大精深,尤其是以唐诗为代表的古代文言文篇目。
由于其悠久的历史,深邃的思想表达,被后人津津乐道,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语文学者不断探究它。
然而,由于时代相隔久远,加之古代文言文中可学习探讨的内容过多、过深,如政治背景、地理环境、个人生平、字词分析、文章题材、字词分析等,可讲可讨论的内容很多,同时,由于字词的翻译和理解是考试常考的环节,这间接地导致我们的教学进入了一定的误区,那就是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有时过分强调对某个词的、某个意境的揣摩、翻译和体验,反而将一些最基本的、最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忽略了,比如“词”变音和变性。
进入初中的第一天,为了测试学生的古诗词积累水平情况,笔者随意地在黑板上写出诗词名,让学生自己去回想,心想如果能背出来就更好了。
测试过程还算顺利,快结束时,笔者在黑板上写下杜牧的七言绝句《山行》的题目,有学生已经摇头晃脑开始背了,但是,“不对,听起来有点不合适”,我面带微笑,又让同学背了一遍,方才听出问题所在,原来他们在背诗歌的时候没有变音。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里“斜”,一般情况下就读二声的xie,但是这里是特殊情况,因为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唐诗是讲究押韵的,因此,为了押韵,这里的“斜”应该被读成二声的xia。
那么,究竟什么是变音呢?它有什么规律?变音又叫做异读,指的是古代汉语中的破读现象,有些场合也叫做读破、破音、或者破音异读,它主要是通过改变字词原本的读音而实现文本整体上的美感或者区别不同词性和意义的一种语法现象。
申论面试常用文言文汇总

申论面试常用文言文汇总客服热线:400-7166-007 天宏教育与你一同努力 第 1 页 共 8 页 申论面试常用文言文汇总《大学》1、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世上的事物都有本末始终,明确它们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译文: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3、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释文: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
”《康诰》说:“激励人弃旧图新。
”《诗经》说,“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却禀受了新的天命。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追求完善。
4、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译文:有钱的人房间装饰得很华丽,有仁德的人心里宽畅,身体自然也安舒了。
5、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译文:君子有个大原则,就是必须用忠诚信义来争取民心,骄横奢侈就会失去民心。
6、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译文:创造财富有个大原则: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创造得迅速,使用得舒缓,这样国家财富就可以经常保持充足。
7、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
译文:喜好人们所厌恶的,厌恶人们所喜好的,这就叫做违背人的本性,灾害必定会落到他的身上。
8、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已而后非诸人。
中考文言文语文试卷含答案

中考文言文语文试卷含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罗伦,字彝正,吉安永丰人。
五岁尝随母入园,果落,众竞取,伦独赐而后受。
家贫樵牧,挟书诵不辍。
及为诸生,志圣贤学,尝曰:“举业非能坏人,人自坏之耳。
”知府张瑄悯其贫,周之粟,谢不受。
居父母丧,逾大祥①,始食盐酪②。
成化二年,廷试,对策万余言,直斥时弊,名震都下。
擢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
义所在,毅然必为,于富贵名利泊如也。
衣食粗恶,或遗之衣,见道殣③,解以覆之。
晨留客饮,妻子贷栗邻家,及午方炊,不为意。
以金牛山人迹不至,筑室著书其中,四方从学者甚众。
十四年卒,年四十八,益文毅,学者称一峰先生。
【注释】①大祥:在古代,父母去世后一年举行的祭礼叫“小祥”;去世后两年举行的祭礼,叫“大祥”。
②盐酪:盐和酪。
在古代,守孝之日不准吃盐和酪。
③殣:饿死。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
①挟书诵不辍________②周之粟________③谢不受________④或遗之衣________(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家贫樵牧,挟书诵不辍。
②义所在,毅然必为,于富贵名利泊如也(3)罗伦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写出3点)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R Planning System Integration and Upgrading Research of
A Suzhou Institution
文言文、诗歌鉴赏复习方法浅探
十二中金林
文言文复习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高中生能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目前的高考文言文中,一般是有五个题组成,分别是考实词、考虚词、信息筛选、内容分析概括、文言翻译。
高考文言文阅读并不难,我们只要确立了正确的复习理念,掌握命题规律,加之完成一定量的训练,积累一定量的语感,在文言文的考核中顺利过关,是不难做到的。
《考试说明》中要求学生具有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其实真正完全符合“浅显”标准的文言文可以说没有,因而高考中文言文的选择都是经过技术处理的:如有的地方进行删除,减掉艰深的部分;有的不浅易的地方加上注释,或者不设考点;有的内容经过整合而成为一个部分。
所以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有的地方不能完全弄懂,也没有什么大的关系,不影响我们对整篇文章的理解,也不影响我们做题。
当然也有一些方法,可以让文言文的阅读解答更为便捷。
一.目前的考题中都设有词义辨析、信息筛选和分析概述的选择题,因为这些选择题中,一般都是选择一个错误的项,也就是说,这里面有三个是正确答案,所以在阅读文章前,可以先借助这些考题题干来大致了解文章的主要意思:关于什么人,叙述了什么事,反映了什么品质特征。
先是了解了文章大意,对于后面的文章阅读,就有了一个简单的基础。
二.实词文言实词一般考查两点:一是对古今异义的判断,一是对常见实词语境意义的确认。
在复习文言实词时,我认为没有必要把实词的每个义项都列出来,弄得学生眼花缭乱,效果也不一定理想。
比如看见的“见”,只须强调“见”有表被动的意思和“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相当于‘我’”即可,记住两个例子:“信而见疑”和“君既若见录”,剩下的“看见”“拜见”“召见”“会见”“见解”等学生都很容易理解,可一语带过。
再如危险的“危”,学生一看到“危”就会想到“险”,怎么也不会想到“正”上去,那么让学生记住一个成语“危言危行”(讲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文言文如果考“危”,“危险”“危难”“危害”学生都能掌握,只有“正直”难以掌握,而“正直”词义考的可能性极高。
所以我认为在实词的复习中,大可不必面面俱到。
三.虚词2006年的新考纲对原来要求的18个虚词减少到10个虚词,对这些虚词要逐一归纳,对于常规用法注意总结规律,如“而”,在两名词间表并列,两动词间多表承接,句首多是转折,对于特殊用法要牢记例句,如“其”可做代词、副词、连词等,也可以表示第一人称代词,课本中仅有三例“失其所与,不知”“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余亦悔其随
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对于容易混淆的词语,要通过比较弄清究竟形成语感,如“焉”在句末做语气助词还是作兼词。
四.信息筛选做这个类型的题目时,可直接从答案入手,最好的办法就是用排除法。
由于题目的编制为不完全选项,有的例句虽然不包括在正确答案里,但符合题干要求或者其中含有符合题干要求的内容,基于此,一般可以把明显不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加以排除,再在剩下的选项里对不同的句子进行辨别,从而筛选出正确的选项。
五.翻译翻译一定要训练直译基本功。
所谓直译,就是对文句做到字字落实,字句中没有的内容对译时不能随意加上(省略句则必须补加省去的内容),字句中有的内容不能随意删去(有些没有词汇意义的词则应该不译,如主谓之间的“之”字等);翻译文应该保持和原文的结构一致(如文言是否定句,译文就不用肯定句式等)。
这就是所说的“信”。
文言翻译是采点得分的,关键词语一定要准确,句式要保持原型,在此基础上再要求通畅、文雅。
诗歌鉴赏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是读者对所选诗歌从形式到内容,尤其是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作品意境等进行正确的把握、理解、感受和评价的过程。
考纲要求高中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能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在明确考纲要求,针对诗歌鉴赏的复习,我们还要掌握以下一些方法和解题技巧。
一.明确命题内容的特点和可能出现的命题形式。
高考考纲对诗歌鉴赏考查内容主要包括:初步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即对诗中所描写的人物、意象、景物和所运用的章法、语言技巧进行鉴别、赏析;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即对作品的思想主旨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情感倾向进行评说。
在知道了命题的范围后,我们可以有针对性的对相关知识要点进行练习训练,尽可能在考试时给学生一个熟悉的思路和方法。
另外命题人往往在命题时,结合前人的评论,要求考生谈自己的看法。
这就相当于先给你一个“果”,要你去圆一个“因”,考生要能“自圆其说”。
比如2004年湖北高考试卷中,要求学生在阅读王弯《次北固山下》后,对于诗中第二联“潮平两岸失”,命题人说,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这题实际上就是要求考生来解释为什么“失”或“阔”“用得好”这个结果。
考生要根据这个“果”,结合诗歌的内容去寻找这个“因”。
回答这样的的问题,要求学生在作出判断的同时,把自己判断的思维过程写出来。
二.从诗歌的作者、意象入手,尽可能把握诗歌的广义语境。
诗歌的作者所处的时代、作者的身世、境遇、抱负、人生观,往往决定诗作的思想感情。
如屈原愤世嫉俗,陶潜厌恶官场,杜甫忧国忧民等。
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生活的外在景象和诗人的内心情思的统一。
真正懂诗的人,会借助一些被赋予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的意象,如故园代表闲趣,落日代表惆怅,古琴代表知音等,把作者诗句中只透露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心中来发展。
把一个个意象有机组合起来,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读者尽可能通过这些内容,扩大对诗歌的理解层面。
三.认真阅读诗文,整体理解内容,感受形象,把握情感,体会意境。
诗歌鉴赏的解题步骤是由宏观到微观,由整体到局部,先要仔细阅读作品。
从标题、作者、诗文到注释,都要反复咀嚼,力求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情感倾向和表达技巧。
描绘形象是作者抒情言志的重要艺术手段,也是诗歌鉴赏题非常关注的测试点。
作者抒发的情感,无外乎有赞美祖国大好河山、送别友人、思念故乡、感时伤世怀古伤今等等,理解这些情感的方法就是要抓住诗中意象、意境的特征和情与景的交融,从而理解其中寄托的思想情感。
阅读完诗文后,就要认真阅读试题。
从题干、提示语到提出的问题,一一审读,前后关照,抓住关键词语,明确命题旨趣。
理解是鉴赏的基础,正确理解作品,才能整体把握,居高临下;正确理解题意,才能扣题作答,一语中的。
而理解的前提就是“读”,所以“审读”是解题关键。
四.积累一些鉴赏题的常用语,掌握一些鉴赏题的语言表达方式。
诗歌语言大多含蓄隽永,用字内涵丰美,只有对诗歌的语言字斟句酌、反复玩味,才能悟出其中的意趣。
对语言的赏析用词,常见的如:通俗易懂、平易流畅、平实通俗、用词精练、含蓄深沉、富有感染力、辞藻华丽等,学生熟悉这些词语,就可以准确的表达出对语言的鉴赏评价。
作者在诗歌里想要抒发的感情主要有:惜别、思乡、惆怅、凄婉、哀愁、孤独、达观、闲适、恬淡、喜悦、睹物思人、遭贬孤愤、忧国忧民、怀才不遇、壮志未酬、愤世嫉俗等。
常见的表达技巧有比兴、各种修辞、对比、烘托、映衬、反复、用典、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动写静、动静结合、以虚写实、虚实相生、以小见大、先抑后扬、直抒胸臆、间接抒情等。
掌握了这些用语,可使学生心中有数,在初读诗歌不懂的情况下,仍能不慌不忙地进行咀嚼品味,直至初步鉴赏出答案为止。
当然仅仅掌握这些用词还是不够的,还要训练对答案的语言组织,尽可能的把答案表述得简捷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