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2018年秋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2愚公移山
人教部编版:2017-2018学年秋学期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愚公移山》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2课教学设计课题愚公移山单元第6单元学科语文年级八年级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2、加强诵读训练,通过诵读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培养文言语感。
3、把握人物的形象,对文章做个性化的思考与探究。
4、学习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重点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2、把握人物的形象,对文章做个性化的思考与探究。
难点把握人物的形象,对文章做个性化的思考与探究。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同学们,当你在学习中遇到极大的困难的时候,你会怎样做呢?是知难而退,是犹豫不决,还是迎难而上?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会带给我们很大的启发。
这节课我们跟随战国时期的列子,学习传颂千年的愚公精神。
板书课题《愚公移山》。
思考如何对待学习中的困难题。
由如何对待学习中的困难,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讲授新课3、把握人物的形象,对文章做个性化的思考与探齐读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生听课的目的性,提高课堂效率。
究。
4、学习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二、展示自学成果同学们,课前你自主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疑问呢?现在,请大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示你们的自主学习成果吧!一个小组展示一个知识点,其他小组根据展示情况进行补充或纠正。
教师点拨下面重点知识:1、简介作者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
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
对后世哲学、文学、科技、养生、乐曲、宗教影响非常深远。
著有《列子》,其学说本于黄帝老子,归同于老、庄。
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贵虚学派(列子学)。
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传承人物。
2、文体常识本文是一篇寓言,选自《列子•汤问》。
《列子》又名《冲虚经》,是道家重要典籍。
是列子、列子弟子、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
2018年秋学期部编八年级语文上第22课《愚公移山》教案

第22课愚公移山【教学目标】1.掌握“且、惩、迂、许、易、惠、厝”等文言词语的意思,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重在落实基础,以“言”促“文”,理解寓意,启迪智慧。
教学难点:还原和重塑愚公这一人物形象,链接生活及现实意义。
【情境导入】(播放《愚公移山》歌曲)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
历经千百年了,但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佳,但是做法很蠢。
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认为哪种做法好?带着问题我们走进文本。
【新课解读】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循声跟读。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
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4.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甚矣,汝之不惠通假字为,同,始一反焉通假字为,同,(2)选择下列加点字的正确解释。
惩.山北之塞 A.处罚 B.警戒 C.苦于( )出入之迂.也 A.曲折,绕远 B.迂腐 C.困难( )指.通豫南 A.指向 B.手指 C.直 ( )杂然相许. A.允许 B.赞同 C.答应( )且焉.置土石 A.哪里 B.乃、才 C.语气助词( )(3)一词多义。
①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②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益其所不能③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吾义固.不杀人④其.如土石何惧其.不已也⑤汝之.不惠告之.于帝(4)翻译下列句子。
①甚矣,汝之不惠!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③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④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学生自由回答,其余学生评价或补充。
答案略。
5.教师播放教学图片,每显示一幅,学生就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或朗读课文相关片段。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原文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在亳州的东北,高耸入云。
它们的北面,是茫茫的燕山;它们的南面,是波光粼粼的淀山湖。
太行山上住着一个老翁,名叫愚公。
他家门前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做太行山,一座叫做王屋山。
每当他出门外,远远望去,总是望见它们俩对他笑,对他嘲笑。
愚公心里很不服气:“你们是有多高啊,竟敢对我嘲笑?!我今天就让你们消失!”他决定移山,他哪怕用尽自己的一生也要把这两座山搬走。
每天,愚公拿起铁锤、凿子,挖土运石,一直干到精疲力竭,天黑了,才回家。
第二天又要起早贪黑地干。
在他身旁有一位邻居,看着他这般不放弃,就劝解他:“这两座山太大了,你这样下去年年月月,天长日久,也移不走。
”愚公却毫不动摇地回答:“我不在这里盼它们消失,我在这里工作,我有信心把这两座山搬到海的那边去。
”愚公的邻居或许是看到了他的决心,或许是在他的坚持中感染了勇气。
于是,愚公的两个邻居,也拿起工具,帮助愚公一起修路,一起挖山。
时间像水一样流淌着,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愚公和他的邻居,经过长久不懈的努力,终于挖平了齐齐两座大山。
比起起初庞大的模样,它们变得瘦了一些,但的确消失了!天空变得更加广阔;风儿变得更加柔和;日子变得更加美好。
愚公对自己的信念骄傲地说:“我可以挖开一座山,你也可以!”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故事的内涵和教育意义;2.明确“坚持不懈”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的毅力和信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的思维和理解,如:你们听说过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吗?你们最近有没有遇到坚持不懈“移山”的事情?2. 课堂讲解(10分钟)教师讲解寓言故事《愚公移山》的基本情节和寓意。
从故事中,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故事所体现出来的道理: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目标远大等。
3. 学生交流(25分钟)学生可以就故事的情节和寓意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自己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体会,以及身边的例子。
2018年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愚公移山教案

22 愚公移山知识与能力1.掌握本课常用的文言词语,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
2.结合过去学过的寓言理解其特点,把握寓言的寓意。
3.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弄清楚愚公和智叟的本质区别,从而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前预习,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章,并查找和课文有关的背景材料和作者资料。
2.把握文章的脉络和写法,抓住文章的主体内容,有效地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3.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朗读、断句、背诵、译文,增强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愚公精神,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教学重点1.能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弄懂重点字词的意思,疏通文意。
2.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1.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分析人物形象,对文章做个性化的思考与探究。
3.联系生活,辨析寓言的现实意义。
2课时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
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耳听江涛的《愚公移山》,想想这是怎样的一段传奇佳话?我们的心中有怎样的感叹?请随我走进古代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
(板书课题)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
《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
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
2.背景资料战国初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家学派在传扬自己的主张时,常运用大量生动的小故事来说明抽象的道理。
这样,寓言就空前繁荣起来。
《列子》早已散失,现在流传的本子是东晋张湛辑注的,书中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愚公移山》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语】《愚公移山》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篇寓言小品文。
文章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
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懦,以及“愚”与“智”的对比,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
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课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及注释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纵横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入都要曲折绕远,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二课《愚公移山》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二课《愚公移山》教案及知识点1.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二课《愚公移山》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2、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
3、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4、让学生对愚公的举动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
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2、难点: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人新课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
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二、简介《列子》及作者1、《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
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三、授新1、学生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掌握下列实词:仞冀箕畚孀龀匮亡厝雍陇2、通假字:指;反;惠;亡;厝。
3、重点句子的翻译和字词的落实:年且九十(年纪将近九十岁)惩山北之塞(苦于大山的阻挡)杂然相许(大家纷纷表示赞许)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还不能够搬掉魁父这样的小山丘)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夏去冬来,经过一年才能往返一次)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到不可变通的地步)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何苦而不平(愁什么挖不平呢)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一座放置在朔方东部,一座放置在雍州南部)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边,没有山岭阻隔了)4、复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2018年秋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2 愚公移山

22愚公移山【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文词句。
实词——方、仞、阴、阳、惩、君、汝、孀、龀、长息、穷匮、加(增)、何苦、亡(以应)。
虚词——且、焉、诸、以。
句式——省略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2.能力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德育目标学习愚公的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
【教学设想】1.布置自读,要求:凭借工具书和课文注解逐字逐句读懂课文,同时记下疑问,准备在老师教读时提出。
自读在课内进行。
2.试改变由教师逐句串讲的传统教法,在学生认真自读的基础上,从抓字、词、句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心,务必使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获得完整、鲜明的印象。
3.讲读过程根据“以思维训练带动语言学习,以语言学习促进思维训练”的设想,尽可能把文言文的字、词、句教学和对学生的思维训练结合起来,做到在发展智能的前提下落实基础知识。
4.“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减轻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着眼于培养学生自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5.安排三课时(包括课内自读,如自读放在课外进行,只需要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解题,了解“寓言”的体裁特点。
2.学生自读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解题1.板书课题:愚公移山。
2.布置学生看本文题注,了解文章出处。
3.提问:什么是“寓言”?(学生先查词典,说明“寓”字的含义,然后根据词典中“寓言”的条目说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学体裁。
)4.教师小结,同时布置自读:大家查了词典,知道了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2愚公移山教案 新人教版

22 愚公移山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过程与方法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重点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难点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2.理解这则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诵读法、辩论法、品读法、延伸拓展法。
多媒体课件。
1课时播放背景音乐——歌曲《愚公移山》。
几年前人们还曾认为毛泽东的“高峡出平湖"是夸张的梦话,而今天,随着三峡水利工程的建成,梦话变成现实,高峡真正出平湖了。
那么,一个人搬走两座大山是不是仍是奇闻笑谈呢?好,通过学习《愚公移山》,让我们来认识这位移山的愚公吧。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
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净无为。
后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佚。
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1.时代背景。
本文选自《列子》,成书于战国前期.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因此,本文采用了神话这一表现形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2.题解。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本文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不怕困难、坚持奋斗的精神,结尾极富浪漫主义,体现了人定胜天的乐观信念.毛泽东同志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时,曾以《愚公移山》为题致闭幕词,鼓励全党全民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下定决心,坚持奋斗,排除万难,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
一九五七年毛泽东同志又发出了“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伟大号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 愚公移山
1.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培养文言语感。
2.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寓意。
3.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一、导入新课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
历经千百年,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嘉,但是做法很蠢。
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是如何看待“愚公移山”这件事的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走进课文。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家及作品简介。
作家介绍: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
作品简介:《列子》又名《冲虚经》,是道家重要典籍。
列御寇所著,所著年代不详,大体是春秋战国时代。
该书按章节分为《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等八篇,每一篇均由多个寓言故事组成,寓道于事。
2.朗读课文,读好停顿。
点拨示例:(1)惩/山北之塞。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5)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再次朗读,并结合注释梳理文义,教师从旁指导,梳理文言现象。
【通假字】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2)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倒装句】
(1)甚矣,汝之不惠!(正常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
(2)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焉”提前)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定语“三夫”后置)
(4)告之于帝。
(宾语“之”提前)
【省略句】
(1)(太行、王屋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省略主语“太行、王屋二山”)
(2)(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省略主语“愚公”)
(3)帝感(于)其诚。
(省略介词“于”)
(4)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
(省略介词“于”)
【教学提示】
本文倒装句与省略句较多,在时间条件充足的前提下,教学时可作为重点文言现象进行
讲解。
4.通读课文,试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写的故事。
明确:本文写了愚公移山的故事。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分析人物
1.文中写了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这对表现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文中写的这些,都有利于愚公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
具体来说,山的高峻显示愚公的决心大;遗男的相助,说明移山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受到了乡邻的拥护;智叟的阻止,则是通过愚公、智叟两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以突出愚公为子孙后代造福而移山的远大抱负和长远目光;写神的搬山,则是突出愚公精神的感人。
2.请谈一谈你对愚公这一形象的认识。
明确:愚公以九十高龄亲自率领子孙上山“叩石垦壤”,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后代子孙。
正因为有这样的抱负,他才会不顾年迈力衰,毅然从事这一伟大事业。
二是他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力是“无穷匮”的,而自然条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有变化,尽管移山的事业不可能在几代人的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干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
愚公的这种抱负和信心就是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愿望的生动反映。
3.结合课文说说智叟的形象特征。
明确: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鼠目寸光,安于现状,胸无大志的人。
4.智叟的笑和质疑与愚公妻子的“献疑”有什么不同?
明确: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
愚公之妻是关心,她提问题,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
“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
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得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讥笑和嘲讽,“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很重。
在智叟的眼里,愚公完全是一个愚蠢至极、不可救药的老头。
目标导学三:合作探究,把握文本写作艺术
1.结合课文具体说说本文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讽刺和烘托的手法。
明确:二山高峻与人少力微、工具简陋对比,愚公、京城氏之子与智叟的对比。
愚公用发展的眼光挖山不止,解决实际问题是智;智叟用静止的眼光,阻止愚公挖山则是愚。
这样就有很强的讽刺效果。
烘托,主要指侧面描写,如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惧”,天帝的“感”,对愚公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的完善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2.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明确: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不同。
目标导学四:辨析寓言,明确主旨
探究: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它包含着什么深刻道理?
明确:本文通过愚公立志移山,终于搬掉两座大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只要我们下定决心,不怕困难,持之以恒,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
三、板书设计
愚公移山⎩⎪⎪⎨
⎪⎪⎧不利条件⎩⎪⎨⎪⎧方七百里,高万仞——山之高大年且九十——年龄之高叩石垦壤,箕畚运土石——工具之简陋子孙荷担者三夫——人力之单薄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路途之遥远有利条件⎩⎨⎧杂然相许——家人的支持
跳往助之——邻人的参与;子子孙孙无 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愚公精神:表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坚韧不拔的毅力顽强改造自然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