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国教育史考研必备考点【1】

合集下载

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京师同文馆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第一所官办新式学校,由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直接管理。

初创时仿俄罗斯馆,专修外国语。

在人才培养方面,主要培养外语、外交和翻译人才,并兼及其他新式的行政等人才。

在课程方面,外语居于首位;也有算学等科目;汉文经学,贯穿始终,特别重视对学生封建道德习惯的培养。

在教师方面,有外国人也有中国人。

在经费方面,从海关税务司办公经费项下提成。

京师同文馆的历史地位:第一,京师同文馆是洋务学堂的开端,也是中国近代新教育的开端,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由观念变为现实。

第二,它身处帝都北京,乃至全国政治和文化中心,又为洋务中枢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直接统领,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它的一些重要举措以及由此引起的争执往往能反映出各派关于教育改革的观点。

2.洋务学堂洋务学堂是洋务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洋务活动所需要的翻译、外交、工程技术、水陆军事等多方面的人才,其教学内容以所谓“西文”与“西艺”为主。

洋务学堂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外国语学堂、军事学堂、技术实业学堂。

洋务学堂数量少、规模小;地区集中;学堂各自独立,附属洋务机构。

洋务学堂的特点(评价洋务学堂):具有浓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色彩:以京师同文馆为例,招生始限于八旗贵胄子弟,后扩大为正途科甲人员,始终有严格的等级界限;传统道德的灌输和儒家经典的研习仍是学习的内容。

近代资产阶级学校的萌芽,是近代新教育的开端:以造就各类专门人才为目标,与传统学校养成科举入仕人才不同;开设外语、自然科学等一些新式课程,这是区别于传统学校的重要标志;改革教学制度和方法,采用西方班级授课制和分年授课计划。

3.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张之洞在《劝学篇》中对其进行了全面论述。

“中学为体”就是把《四书》《五经》等旧有的中国文化作为最根本的主体内容,是学习的主要内容。

“西学为用”就是用西政(指西方有关文教制度、工商财政等管理层面的文化)、西艺(近代西方科技)、西史等来观察、分析和处理当时世界上出现的各种事务,为洋务事业服务。

考研教育学复习:中国教育史知识点

考研教育学复习:中国教育史知识点

考研教育学复习:中国教育史知识点考研专业频道为大家提供考研教育学复习: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希望大家好好掌握下面的知识点。

考研教育学复习:中国教育史知识点一、近代教育的起步1.教会学校在中国的举办①英华学院:1818年马礼逊在马六甲创立,1843年前往香港,为第一所主要面向华人的近代学校;②马礼逊学堂:1839年布朗在澳门建立,为第一所在中国本土建立的近代学校;③教会学校的竞相设立:主要在开埠的港口,绝大多数为小学教育的程度,规模小设施差,主要面向贫民子弟,一般都设立天文、地理、数学等科目;2.洋务学堂的兴办(1)洋务学堂的举办、类别和特点:最初目的是为了培养洋务运动所需要的翻译,其主要类型包括①外国语(“方言”)学堂,②军事(“武备”)技术学堂3专门技术实业学堂;其特点为①培养目标为造就洋务运动需要的各种专门人才②在教育内容上以西文、西艺为主,开设自然科学的一般性课程以及各专业相关的科学技术课程,注重理解;③在教育方法上是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按照知识的难易程度循序渐进的安排课程4普遍设立了分年课程计划,确立了学年制度,采用班级授课制;(2)京师同文馆:1862年6月正式开学,是第一所洋务学堂,是我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

创立之初,是专修外国语的学校,初创时只有英文馆,1866年增加天文算学馆,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其特点为①在培养目标上不再是为封建统治阶级在就后备力量而是培养懂翻译、外事的洋务人才②在课程设置上以西文西艺为主,汉文经学贯穿始终③在教学组织上采用分年课程和班级授课制④在教学管理上以外国人为主,受列强的控制;其意义在于同文馆既有封建性又有殖民性,是清政府在教育上和外国资本主义结合的产物,是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育的开端,具有新的办学形式,而且使科学教育正式列入中国教育之中,教育向前迈了一步;(3)福建船政学堂:又称“求是堂艺局”或“福州船政学堂”,左宗棠等于1866年创立,1867年开始正式上课;是晚清政府为培养造船和航海技术人才而创办的学校,历时半个世纪,是洋务学堂中持续时间最久的一所,是近代中国海军人才的摇篮;3. 留学教育的起步:(1)幼童留美:始于1872年,最早提出建议的是容宏,1871年9月,曾国藩、李鸿章等在容宏“教育计划”的基础上上奏《选派幼童赴美肄业》,1872-1875年先后有4批留美幼童,由于诸多矛盾在1881年下半年分三批被撤回;(2)派遣留欧:1876年,魏瀚、陈兆翱随法国工程师日意格赴法,并留在法国学习,他们实际上是我国近代官派留欧的前导;1877年3月31日,中国近代第一批正式派遣的留欧学生出发赴欧;(3)留学教育的意义:1规模虽小,但它却是中国教育走向世界教育中最名副其实的一步,就引进西学而言,没有比这更彻底的途径了2传播了资产阶级奢华的政治学说和哲学思想,推动了社会进步和中国教育近代化;4.“中体西用”思想与张之洞的《劝学篇》:(1)“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早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就有人(魏源、冯桂芬、薛福成、郑观应等)用“主辅”、“本末”、“体用”等来表述“中体西用”的概念,最早使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概念的人是沈寿康(1896年);但直到1898年春张之洞撰成《劝学篇》,“中体西用”才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2)张之洞与《劝学篇》:①《劝学篇》分内篇和外篇,内篇从中学发题,最注重的是纲常名教;外篇从中学发题,讲述西政西史西艺,尤重视西政和西艺;通篇主旨归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②中西学的关系:“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用偏废。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中国教育史是指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教育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史的知识点主要包括古代教育、封建社会教育、近代教育和现代教育等内容,下面是这些知识点的详细说明。

一、古代教育1.古代教育的起源:古代教育是从部落社会向农耕社会过渡时期开始的,最早的教育形式是家庭教育和宗教教育。

2.古代教育的特点:宗教性、尊师重道、传统性、寒门贵子等。

主要通过家庭教育、讲学和书院教育传授知识和教育学生。

3.古代教育的影响因素:宗教、家族、士人和社会习俗等因素都对古代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4.著名的古代教育家:孔子、荀子、墨子等。

二、封建社会教育1.封建社会教育的起源:封建社会教育起源于秦汉时期,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成熟于唐宋时期。

2.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封建社会教育的核心。

科举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3.古代书院:古代书院是封建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精英培养的重要场所。

4.论语学派和道家学派:儒家学派主张“实践主义”,道家学派主张“养生之道”,影响了封建社会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

三、近代教育1.近代教育的起源:近代教育起源于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开始引进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

2.中西教育的冲突:明清时期,中西教育二者相互冲突,西学遭到保守派的排斥,但也逐渐深入中国社会。

3.近代学堂:近代学堂是近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设立了许多学堂来传授西方的科学知识和现代文化。

4.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推动近代教育变革的重要事件,推动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四、现代教育1.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的教育革命运动,主张科学、民主和自由的教育。

2.新教育法案:新教育法案是近代中国首次正式颁布的教育法律法规,规定了教育的普及和现代化方向。

3.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重要事件,推动了教育民主化和科学化的发展。

4.现代教育制度:现代教育制度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等,形成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基本框架。

中教史考研知识点归纳

中教史考研知识点归纳

中教史考研知识点归纳中国教育史是研究中国教育发展历史、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变迁的学科。

考研中,中教史的知识点归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古代教育制度- 先秦时期的教育:包括周代的官学、私学,以及儒家、墨家等学派的教育思想。

- 秦汉时期的教育: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太学、郡国学校以及选拔官员的制度。

-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的教育: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度的萌芽与形成。

- 宋元明清的教育:科举制度的完善与发展,书院的兴起与衰落。

教育思想- 儒家教育思想: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学者的教育观点。

- 道家教育思想:老子、庄子的自然主义教育观。

- 墨家教育思想: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

- 法家教育思想:韩非子的法治思想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制度的变革- 科举制度的演变:从隋唐的科举制度到明清的八股文考试。

- 近代教育制度的变革:晚清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对教育制度的改革。

- 民国时期的教育改革:新文化运动对教育的影响,国民教育制度的建立。

现代教育思想与实践- 五四运动与教育革新:民主与科学思想对教育的影响。

- 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 改革开放后的教育改革:教育体制的多元化,素质教育的提出。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不同历史时期教育与政治的相互作用。

-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教育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

教育法规与政策- 古代教育法规:如《学记》等对教育的规范。

- 近代教育法规:如《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

- 当代教育政策:如“双减”政策、高考改革等。

结束语:通过对中国教育史的考研知识点归纳,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教育的发展是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紧密相连的。

了解这些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教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及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8年《中国教育史》考研大纲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8年《中国教育史》考研大纲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8年《中国教育史》考研大纲第一章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一、“学在官府”二、大学与小学三、国学与乡学四、家庭教育五、“六艺”第二章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第一节私人讲学的兴起一、私人讲学兴起二、诸子百家的私学三、齐国的稷下学宫第二节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一、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二、“庶、富、教”:教育与社会发展三、“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教育与人的发展四、“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五、“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标六、以“六艺”为教育内容七、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结合八、论道德教育九、论教师十、历史影响第三节孟轲的教育思想一、思孟学派二、“性善论”与教育作用三、“明人伦”与教育目的四、人格理想与修养学说五、“深造自得”的教学思想第四节荀况的教育思想一、荀况与“六经”的传授二、“性恶论”与教育作用三、以培养“大儒”为教育目标四、以“六经”为教学内容五、“闻见知行”结合的教学方法六、论教师第五节墨家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一、“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二、“素丝说”与教育作用三、以“兼士”为教育目标四、以科技知识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五、主动、创造的教育方法第六节法家的教育思想一、“人性利己说”与教育作用二、禁私学三、“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第七节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一、《大学》:“三纲领”、“八条目”二、《中庸》:“尊德性”与“道问学”、学问思辨行三、《学记》:学制与学年、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教师第三章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形成第一节“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兴太学以养士三、实行察举,任贤使能第二节封建国家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一、经学教育二、太学三、鸿都门学四、郡国学第三节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一、《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二、论人性与教育作用三、论道德教育第四章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备第一节魏晋南北朝官学的变革一、西晋的中央官学二、南朝宋的中央官学三、北魏的中央官学第二节隋唐学校教育体系的完备一、文教政策的探索与稳定二、中央政府教育管理机构确立三、中央和地方官学体系完备四、学校教学和管理制度严格五、私学发展六、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第三节科举制度的建立一、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二、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三、科举制度与学校的关系四、科举制度的影响第四节颜之推的教育思想一、颜之推与《颜氏家训》二、论士大夫教育三、论家庭教育第五节韩愈的教育思想一、道统说与师道观;二、“性三品说”与教育作用三、论人才的培养与选拔第五章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第一节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学校教育的改革一、科举制度的演变二、学校沦为科举附庸三、宋代“兴文教”政策四、“苏湖教法”五、北宋三次兴学与“三舍法”六、积分法七、“六等黜陟法”八、“监生历事”九、社学第二节书院的发展一、书院的产生与发展二、《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宗旨三、东林书院与书院讲会四、诂经精舍、学海堂与书院学术研究五、书院教育的特点第三节私塾与蒙学教材一、私塾的发展、种类和教育特点二、蒙学教材的发展、种类和特点第四节朱熹的教育思想一、朱熹与《四书章句集注》二、“明天理,灭人欲”与教育的作用、目的三、论“大学”与“小学”四、“朱子读书法”第五节王守仁的教育思想一、“致良知”与教育作用二、“随人分限所及”的教育原则三、论教学四、论儿童教育第六章早期启蒙教育思想第一节倡导新的教育主张一、“公其非是于学校”与学校的作用二、“日生日成”的人性与教育三、义利合一的教育价值观第二节颜元的学校改革思想一、颜元与漳南书院二、“实德实才”的培养目标三、“六斋”与“实学”教育内容四、“习行”的教学方法第七章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第一节教会学校的举办和西方教育理念的引入一、英华书院与马礼逊学校二、教会学校的发展三、“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与“中华教育会”四、教会学校的课程。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1.古代教育体系:中国古代教育体系经历了封建社会时期和帝国主义时期的演变。

古代的教育系统主要分为两个层次:官方教育和私人教育。

官方教育包括儒学和科举制度,这是培养士人和官员的主要途径。

私人教育则包括家庭教育和私塾教育,这是为了培养普通人的教育渠道。

2.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

这个制度起源于隋代,经过唐代的发展和完善,宋朝成为中国古代最为宏大的一种教育制度。

科举考试内容主要包括经义、文学和政治等方面的内容,通过此制度选拔出的人才成为官员并在政府中任职。

3.儒学:儒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主流思想。

它的核心原则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包括仁义礼智信五个基本德行。

儒学教育主要培养士人的道德和文化修养,儒学成为教育制度的基础。

4.古代女性教育:古代女性的教育受到严格限制,主要以家庭教育为主。

女性的受教育机会有限,只能学习一些基本的家政和绣花等技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女性通过私塾和家庭教师的帮助获得更多的教育机会。

5.近代教育: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经历了西方列强的入侵和近代化教育的。

西方的教育理念和制度进入中国,包括启蒙思想,科学教育和普及教育等。

中国的近代教育追求科学和实用主义,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6.学校教育:20世纪初,中国开始建立现代学校体系,包括小学、中学和大学。

现代学校教育与西方教育模式接轨,注重科学和实用知识的传授,开始普及教育。

此外,师范学校的建立也为培养教师提供了更好的机会。

8.教育制度:现代中国的教育制度在建国初期进行了大规模。

1952年,中国实行了基础教育的普及,包括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

此外,高等教育制度也得到了发展,各类高校和大学开始涌现。

最近,中国还推出了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等新的教育领域。

以上是中国教育史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详细的教育史涉及到更多的细节和发展,但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读者对中国教育史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中国教育史考研复习资料

中国教育史考研复习资料

中国教育史考研复习资料中国教育史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变迁。

考研复习资料的整理,可以帮助考生系统地掌握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和重要事件。

古代教育中国古代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那时的教育主要依附于宗教仪式和家族传承。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孔子等思想家开始传授道德和文化知识。

秦汉时期,国家开始设立太学,教育逐渐成为国家事务的一部分。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确立,使得教育与选拔官员的制度紧密联系起来。

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始于隋唐,盛于宋元,延续至明清。

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内容主要包括儒家经典、诗词、策论等。

科举制度的实施,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和文化的发展。

宋代教育宋代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教育制度更加完善,书院教育兴起,士人阶层的地位得到提升。

宋明理学的发展,对教育内容和方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宋代也是中国科技和文化极为繁荣的时期,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更加密切。

明清教育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教育内容更加丰富。

私塾和官学并存,教育逐渐普及到社会各个阶层。

同时,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开始对中国教育产生影响。

近代教育改革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教育也面临着改革。

清末的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都试图通过教育改革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民国时期,教育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设立新式学堂、推广国民教育等。

现代教育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教育制度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建立了以普及教育为目标的教育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教育公平问题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总结中国教育史是一个不断演变和发展的过程,它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紧密相连。

了解中国教育史,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有助于我们认识到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教育史第一二三章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第一二三章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第一二三章知识点第一章:中国教育史的起源1.中国教育的起源:早期的中国教育始于原始社会时期,主要是通过家庭传授知识和技能,以及部落长老传授道德规范和社会价值观念。

2.古代先秦教育:先秦时期,教育主要通过私塾、家庭和师友相传来进行。

教育内容注重道德伦理、礼仪习俗和文化知识,强调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实践。

3.秦汉时期的教育:秦朝实行教育制度统一,推行儒家教育,并设立官方学校来培养人才。

汉朝时期,封建贵族开始设立私塾,培养士人,并逐渐发展出以科举制度为主导的官方教育。

第二章:中国教育的发展与变革1.唐宋时期的教育: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使得科举成为官方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进一步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宋朝时期,封建文化达到巅峰,程朱理学成为主流,推动了国子监等学堂的发展。

2.元明清时期的教育:元朝时期,西学东渐,对传统儒学的影响逐渐显现。

明代开始出现了民间教育的兴起,同时官方教育也得以发展。

清朝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封建主义教育制度逐渐形成。

3.近代以来的教育变革:19世纪中叶,中国开始接触西方的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尝试对中国教育产生了一定影响。

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促进了中国教育的继续现代化。

第三章: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1.新中国教育的创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进行了教育体制,废除了科举制度,建立了新的教育体系。

普及教育成为国家的重要任务。

2.教育普及和素质教育:新中国大力普及教育,推行义务教育,在农村地区兴办农村小学、部队办学等。

1980年代开始,素质教育成为重要议题,教育内容开始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新中国成立后,高等教育得到快速发展。

1952年建立了中国科学院,1959年设立了第一所独立学院,中国人民大学。

开放以后,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民办高校和国际合作办学逐渐兴起。

4.现代化教育体系的建设:21世纪以来,中国教育进一步推进现代化建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中国教育史考研必备考点【1】感谢凯程考研李老师对本文做出的重要贡献
每个人在选择读研或是工作的时候,最好是考虑一下自身的情况,包括本科就业的机会、收入、家庭的经济情况、自身的活动能力、读研后预期的情形等等,对这些情况做一个大概的估算,这样就可以得出,你读研到底是划算,还是不划算,并且做好合理的规划。

现凯程教育为考研考生带来重要备考信息点拨。

1.魏晋南北朝官学的变革
(1)西晋的国子学: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年)立,反映了教育的等级,开官学分士庶的先例;
(2)南朝宋的“四馆”与总明观:南朝宋文帝(438年)下令在京师开设“四馆”(玄学、史学、文学、儒学四学),是我国最早的分专业的综合学校;南朝宋明帝(470年)设总明观,设祭酒,置玄、史、文、儒四科;
2.隋唐时期教育体系的完备
(1)文教政策的探索与稳定:重振儒术,兼重佛道;
(2)政府教育管理机构和体制的确立:隋文帝设立了国子寺,隋炀帝大业三年改称国子监,设祭酒一人总管学校,首次设立了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和长官;
(3)中央和地方官学体系的完备:
①中央官学。

唐朝“六学一馆”(太学、国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弘文馆、崇文馆);
②地方官学。

长史负责地方官学事务;
3.私学
唐朝明文鼓励设立私学,以私学和家学的形式传授每一种专门的学术;
4.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
(1)建立了中央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制度
(2)学校教育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3)教学内容的丰富,扩大了知识范围
(4)学校类型和设置形式的多样化
(5)教育的等级性增强。

4.科举制度建立
(1)科举制度的萌芽与确立:隋炀帝大业三年定十科举人,即科举制度的开始;
(2)科举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
①科举考试的程序是乡试-省试-吏部试
②考生来源为生徒和乡贡;
③科举考试的科目为,唐代科举分文科举和武科举两大类。

文科举又分常科和制科两种。

常科每年定期举行,科目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学、童子科等。

其中经常举行的有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秀才六科;
④科举考试的方法为帖经、墨义、口试、策问、诗赋五种;
(3)科举制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①积极作用为推动学校教育的发展;形成了全社会积极向学的风气;冲击了重文轻武、重经轻算、重成人轻儿童的错误思想
②消极影响为使学校教育成为科举制度的附庸;败坏学风、士风,腐蚀士人思想;败坏学校和社会风气,贪污受贿之风盛行;
(4)科举制度的影响
5.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1)颜之推与《颜氏家训》:《颜氏家训》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家庭教育著作,详细论述了儿童家庭教育和士大夫教育;
(2)论士大夫教育:从人性论方面(性三品说)论述了士大夫阶级受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强调知识教育,认为教育目标是培养治国人才,教育内容应包括德与艺两方面。

主张五经是必读典籍;
(3)论家庭教育:
①及早施教
②慈与严相结合
③均爱原则
④重视语言和道德教育;
6.韩愈的教育思想
(1)“性三品说”与教育作用:性和情皆分三品,性有五德,情有七情。

上品之性为善性;中品之性可善可恶、尚未定型;下品之性为恶性。

性可移,但性的品级不可移。

上、中品之人可受教育,下品之人只能以刑罚制之。

由于人天生包含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内容,教育就应把这种道德发扬开了,儒家经典是最好的教育内容。

韩愈一方面肯定了教育在促进人性变化中的极积作用,另一方面又认为教育的作用是有限的,人性三品不可变,教育只能在品味内发挥作用,这种人性论不但为封建制度的等级性做了合理的论证,而且也为决大多数的人接受封建道德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明显的宿命论色彩;
(2)关于人才培养和选拔思想:要求整顿国学改革招生制度扩大招生范围;要求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
(3)论尊师重道:
①“学者必有师”、“学无常师”
②教师的任务“传道授业解惑”:历史上第一次全面的反映了教师的工作基本职责;
③建立合理的师生关系:“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