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Ⅱ第三辑)2016届高三语文第五次月考试题

合集下载

2016年全国普通高考新课程iii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版

2016年全国普通高考新课程iii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版

2016年全国普通高考新课程iii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版2016年全国普通高考新课程III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版(适用地区:四川、云南、广西、贵州)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中有历史。

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

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

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

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

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

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皇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

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

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变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在于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

”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

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

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

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

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

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

高二语文月考卷及答案

高二语文月考卷及答案

高二语文月考卷及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暮霭(ǎi)愠怒(yùn)瑰怪(guī)纤维(xiān)B. 粗犷(guǎng)脊梁(jǐ)拓印(tà)炽热(chì)C. 憾慨(kǎi)琼瑶(qióng)暮霭(ǎi)聊赖(liáo)D. 殷红(yān)蹙眉(cù)悲怆(chuàng)铁锹(qiāo)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崇山峻岭草长莺飞娇生惯养良辰美景B. 狼籍一片既往不咎眼花缭乱气息奄奄C. 呕心沥血一筹莫展自食其果融会贯通D. 专心至志走投无路不卑不亢休戚相关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诸葛亮舌战群儒,显示了他卓越的口才和广博的学识,不愧为一代名相。

B. 经过刻苦努力,期末考试他六门功课平均都超过了90分。

C. 我们正在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D. 文艺创作要勇于突破旧框框,才能提高质量,繁荣创作。

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当时,无论是贩夫走卒,还是达官贵人,他们都是在这种清幽的境界里度过每一个夏天的。

②而且,一到夏天,这个城市好像完全属于苏州人。

③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④所以,苏州园林不可能十全十美,完美无缺。

⑤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没有不受到苏州园林影响的。

A. ②①③⑤④B. ③①②⑤④C. ①③⑤②④D. ③⑤①②④5. 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呼——呼——”风声由远而近,由小到大,仿佛要把整个山谷都掀翻过来。

B. 看到画上的“双喜临门”,我立刻想到了《西厢记》中“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的情景。

C. 母亲说:“你这样做,就是对我最大的关心,也是对我最大的爱护。

”D. 这篇文章写得生动有趣,幽默风趣,充分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

2016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

2016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

2016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868年,德国人李希霍芬对中国地貌和地理进行了规模宏大的综合考察。

他从亲身的考察和得到的历史资料中发现,古代在中国的北方曾经有过一条称得上是丝绸之路的横贯亚洲大陆的交通大动脉,由此在沿途留下了许多足以今后世赞叹的遗迹和文物。

这一偶然发现,在以后半个世纪中竟演变成一场对中国历史遗迹和珍贵文物的浩劫。

数以万计的堪称国宝的珍贵文物,从此流失海外。

与此同时,丝绸之路经过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宗教学等多学科的考察和研究,也从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文明中心向西延展到了地中海东部利凡特海岸一些具有古老文明的城市。

德国历史学家赫尔曼在1910年发表的《中国和叙利亚之间的古丝路》完成了对丝绸之路的学术认证,后来经过他编著书籍加以宣扬,丝绸之路为世人熟知。

原本对亚洲东部和中部的历史毫无所知的欧洲人,在经过实地考察后从大量的历史遗存中了解到的,当时已是人烟稀少的中国西部地区在千百年前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在古代亚洲东部地区和地中海之间,也有过足以令人刮目相看的繁荣历史。

这本来足以使进入环球航行时代以来欧洲列强所标榜的“欧洲中心论”发生动摇。

然而自从欧洲学术界提出丝绸之路之后,接下来就有“古巴比伦移民中国”、“腓尼基人航抵山东”、“仰韶彩陶文化西来”等学说接踵而来,似乎无论哪一种新发现、新材料都在显示中国文明的根在西方。

足见丝绸之路的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欧洲人或者说欧洲的学术界想要指明东方文明源自西方。

丝绸之路在更深的层次上提出的是一个中国文明如何起源、从何而来的大问题。

在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的研究中,自丝绸之路提出以后,到现在为止的一个多世纪中,前50年正是在“欧洲中心论”框架下对历史潮流的歪曲和误解。

尔后50年,丝路学自身的研究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果,中外学者对中国文明的起源,从它的发端、演进到成熟的全过程进行了规模空前的田野考古,对现今尚在的遗址、遗存的文物给予了充分的保存、修复和研究,终于弄清了以中国为主体的东亚文明是一个至少在一两万年前甚至一二百万年前,就已独立形成的生态环境。

2016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ⅰ)(含解析版)

2016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ⅰ)(含解析版)

2016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Ⅰ)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

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

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

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

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

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

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

“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往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星期具有催生作用。

高三语文-2016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高三语文-2016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2016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一、单选题(共5小题)1.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⑴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香料,在烈火焚烧中__________最浓郁的芳香。

⑵对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贡献份额,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__________。

⑶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产,适应风土,__________,努力发展传统的生产才是切合实际的做法。

A.挥发反应因地制宜B.散发反映因地制宜C.散发反应恰如其分D.挥发反映恰如其分考点:词语(包括熟语)答案:B试题解析:“挥发”指液体在低于沸点的温度下变为气体向四周散发,“散发”指“发出、分发”;“反应”指机体受刺激而引起相应的活动、变化或事情所引起的意见、态度、行动,“反映”指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因地制宜”指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恰如其分”指办事或说话正合分寸。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传统伦理道德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深深影响了元杂剧的作者们,这就使得元杂剧具有寓教于乐的教化功能。

B.阅读经典名著可以让读者切身感受高品位文化,长期阅读有助于读者夯实底蕴深厚的人文素养,构建内涵丰富的精神大厦。

C.被誉为“东方荷马史诗”的《格萨尔王传》是研究古代藏族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可以堪称世界上最长的史诗,全著字数逾一千多万。

D.专车软件将移动互联网和传统的交通出行结合起来,不但推动了互联网共享经济的发展,而且增加了车辆的使用率,改善了人们出行的方式。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答案:A试题解析:B项,搭配不当,“夯实”改为“提升”。

C项,“可以”与“堪”语义重复;不合逻辑,删“逾”或“多”。

D项,语序不当。

3.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A.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B.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C.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D.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考点:修辞格答案:D试题解析:A项借额黄之无限来暗喻情思之无限。

试卷:2016年九年级语文5月月考试题(含答案) (1)

试卷:2016年九年级语文5月月考试题(含答案) (1)

九年级五月语文检测(修改版)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一、(共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书写或注音有误的一组是(C)A.雾霭荒谬(miù) 褶皱(zhě)眼花缭乱B.匮乏濡(rú)染拮据(jū) 重峦叠嶂C.弛骋秀颀(yǐng)磕绊(pàn)坦荡如坻D.浮躁殉(xùn)职斟酌(zhuó)浪敛波平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A)有人说,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了高度的文明,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我们时时刻刻都在科学技术的好处。

也有人说,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了灾难,核武器、太空垃圾、沙林毒气等等,威胁、破坏着我们赖以的环境。

我们要对科学技术有正确的认识。

A.便利享受生存B.方便享受发展C.便利感受发展D.方便感受生存3.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C)A.未来一年,神龙公司除了共计投放34款新车外,还将在生产线上引入自动驾驶技术。

B.由省商务厅、市商务局主办的2016第二届中国(武汉)国际电子商务暨网络商品博览会将于5月20日-22日在武汉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行。

C.端午文化节将持续一整月,通过开展围绕纪念屈原,全方位展示我国的端午文化,展示宜昌的美食、龙舟文化。

D.由于长期未被纳入公积金缴交范围,社区工作者对此意见较大。

4.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B)A.对领导干部而言,良好家风既是砥砺品行的“磨刀石”,又是抵御贪腐的无形“防火墙”。

B.各级政府要着力完善政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围绕消费者多样化需求,推动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C.当其他车道发生严重交通事故以及道路塌陷、火灾、爆炸等突发事件且仅有公交专用车道可以通行时,车辆可临时借用公交专用车道通行。

D.自然作为人的使用对象,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作为资源,二是作为环境。

二、(共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5~7题。

中国低碳经济①按照气候组织的说法,中国已经领跑低碳经济。

(天津版)2016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天津版)2016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天津版】第Ⅰ卷一、(27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错误最多的一组是()A.彳.(chì)亍.(chù)頽圮.(qǐ) 漫溯.(sù) 昭.告世人(zhào)B.惩创.(chuāng) 敛裾.(jū) 混.沌(hùn) 揠.苗助长(yà)C.弭.谤(mǐ) 当.轴(dāng) 嘎.吱(gē)旁稽.博采(jī)D.挫.折(cuō)祈.祷(qǐ)阜.盛(fǔ) 燕侣莺俦.(chóu)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注音相同的一组是()A.晕.场眩晕.日晕.头晕.目眩B.取缔.真谛.烟蒂.莺啼.鸟啭C.恰当.当.真当.做长歌当.哭D.靡.费奢靡.靡.散靡靡..之音3.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组是()A. 纂夺荒疏内帏穿流不息B. 窈陷璀灿畏葸参差班驳C. 猗郁贻误嬉笑绿树成荫D. 鹊桥雀跃鹊起门可罗鹊4.下列各组词语加点字的解释全对的一项是()A.峥嵘岁月稠.(多)苟余情其信.芳(确实)女也不爽.(过错)信誓旦旦..(诚恳的样子)B.汝岂得自由..(自由自在)事事四五通.(遍)枉用相存.(问候怀念)少无适.俗韵(迎合)C.扪.参历井(摸)画图省.识东风面(曾经)使快.弹数曲(快速)低眉信.手(随意)D.遥岑.远目(小而高的山)此情可.待成追忆(可以)却.坐促弦(退回)这次第..(状况)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压力过大、工作时间过长、作息不规律、以及忽视营养均衡等,均会导致健康状况的下降。

B.艾滋病有三个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日常接触是不会传播艾滋病的。

C.在万户的飞天尝试过了六百多年之后,又一个勇敢的中国人——杨利伟,向太空飞去……D.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

6.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我们年轻人应该对未来充满信心,不要一出现什么不尽如人意的情况,就感到前景,甚至轻生。

2016全国高考语文3卷试题及答案解析版

2016全国高考语文3卷试题及答案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全国Ⅲ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使用地区:重庆、广西、陕西,四川)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8题,共150分,共10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

考生作答时,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题号顺序在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邹,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中有历史。

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

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

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

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

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

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皇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

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

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变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在于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

”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

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新课标Ⅱ—3版】
第Ⅰ卷阅读题
一、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每小题3分).
龙是中国古人对自然界中的诸多动物和天象经过多元融合而创造的一种神物,其实质是先民对自然力的神化和升华。

龙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广义图腾、精神象征、文化标志、信仰载体和情感纽带。

在龙的诸多“模特儿”中,就有马的身影。

从形象上看,马头给龙头以取材参照。

甲骨文中的某些龙字,头部窄长,就比较像马的头。

汉代王充《论衡·龙虚》篇,言“世俗画龙之像,马首蛇尾”。

并由此推断,龙乃“马、蛇之类”。

宋代罗愿《尔雅翼·释龙》称龙“头似驼”——驼头近似于马头。

还有龙形似马形的说法。

如《太平广记》四二五引《录异记·王宗郎》:“有群龙出水上,行入汉江,大者数丈,小者丈余,如五方之色,有如马、驴之形。


在古人心目中,马是具有龙性的,龙和马是可以相互变化的。

反映在古籍中,如:《周礼·夏官·司马》:“马八尺以上为龙。

”《吴承恩诗文集·送我入门来》:“马有三分龙性。

”柳宗元《龙马图赞》:“明皇时,灵昌郡得异马于河,其状龙鳞、虺尾??后帝西幸,马至咸阳西入渭水化为龙,泳游去,不知所终。


看来,形象上,马是把高扬的头颅、飘逸的身姿等贡献给了龙;内涵上,马是把刚毅、坚强、友好、善良、奔放、洒脱等品质贡献给了龙。

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内蒙古赛沁塔拉村,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龙”被意外发现。

有专家据玉龙“口闭吻长,鼻端前突,上翘起棱,端面截平,有并排鼻孔二”的造型,判断其取材于猪。

另有专家则将其推断为“马龙”,或“马型原龙”。

一是该龙头不是近似猪头的三角形,而是近似马头的长方形;二是该龙头上无猪耳那样的大耳朵;三是该龙脖后颈与脊梁上有几乎占到全身三分之一的飞掠而起的饰物,这饰物近似马鬃而不是猪鬃。

但“马龙”说因缺乏考古发现的支持而遭到质疑,因为,原始居民饲养马是比较晚的事情,中国北方新石器遗址中普遍不见家马骨骼出土。

红山文化遗址中经常发现牛、羊、猪等家畜的骨骼和鹿、獐等兽骨,但一直未发现家马或野马的骨骼。

在青海省都兰县诺木洪塔里他里哈遗址,发现的年代最早先民养马的痕迹,推断在公元前两千二百年左右。

鉴于赤峰地区史前文化遗存发现的野生动物种群最多的是野猪和马鹿的情况,有学者认为赛沁塔拉玉龙的头部主要取材马鹿。

马鹿因体形似骏马而得名。

《尔雅翼·释兽》:“??荆楚之地,其鹿绝似马,当解角时,望之无辨。

”马鹿还像马一样体格强健,性情机警,奔跑迅速。

马与龙的文化缘,也表现在成语“龙马精神”上。

辞典把“龙马”解释为“骏马”。

说“龙马精神”,就是像骏马一样的精神。

“龙马”还可有一解,就是龙和马。

“龙马精神”,就是喻指人身体好、体质强、魂魄健——精神得像龙和马一样。

龙的精神是融合、福生、谐天、奋进的精神,而其中的“奋进”和“福生”,就很适合马。

这样,龙马精神就可以理解为龙与马精神的结合,是以强健的姿态奋发进取,造福众生的精神。

(摘编自庞进《马与龙的文化缘》,有删改)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