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曼昆宏观-第十讲 总供给和总需求
2024版宏观经济学(第十版)N格里高利曼昆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运用与政策效应
模型运用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是宏观经济分析的重要工具之一。通过比较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 线的位置关系,可以判断经济社会的总体供需状况以及价格水平的变化趋势。当总需求
大于总供给时,价格水平上升;当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价格水平下降。
政策效应
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节总需求和总供给,以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物 价稳定。例如,在经济衰退时期,政府可以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刺 激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而在通货膨胀时期,政府可以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
国民收入核算的局限性与修正
1
GDP不能全面反映社会福利状况。
修正方法
2
3
绿色GDP:在GDP基础上扣除生态成本之后形成 的真实国民财富;
国民收入核算的局限性与修正
幸福指数
衡量人们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状况的感受和 体验,是一个主观性较强的指标;
VS
人类发展指数(HDI)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出的,包括预期寿命、 教育水平和生活质量三个方面的综合指标。
04 货币、利率与金融市场
货币的定义、职能与类型
01
02
03
货币的定义
货币是经济中人们用于购 买商品和劳务的一组资产。
货币的职能
货币在经济中主要有交易 媒介、价值尺度、支付手 段、价值贮藏等职能。
货币的类型
根据货币的流动性和可接 受性,可分为现金(如纸 币、硬币)、活期存款、 定期存款、储蓄存款等。
01
金融市场的结构
02
金融市场的功能
03
金融市场的监管
金融市场主要由货币市场、资本市场、 外汇市场、黄金市场等构成。
金融市场具有资金融通、风险分散、价 格发现等功能,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具有 重要作用。
(完整版)曼昆宏观经济学精要笔记

(完整版)曼昆宏观经济学精要笔记-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宏观经济学讲义整理N·格里高利·曼昆第一章宏观经济学的科学一、宏观经济学:1、一个核心问题——政府应该而且能够干预经济吗?2、两个流派3、三大模型4、四大目标二、曼昆宏观:1、宏观应该是一个整体2、年轻、不完善的学科3、三大指数:①经济增长(GDP) ②通货膨胀(CPI)③失业率三、三种价格情况1、价格刚性2、价格粘性3、价格弹性第二章宏观经济学的数据一、三大数据1、国内生产总值(GDP ):一国的总收入及其用于产品与服务产出的总支出 2、消费物价指数(CPI ):衡量物价水平 3、失业率:失业者在劳动力中的比例 二、存量与流量存量(stock ):时点上的数量,如个人的财富、失业者人数、经济中的资本量、政府的债务等。
流量(flow ):每一单位时间内的数量,如GDP 、个人的收入和支出、失去工作的人的数量、经济中的投资量、财政预算赤字等 三、计算GDP 的注意事项 ①二手车并不包含在GDP 中 ②存货属于GDP ③住房在GDP 之中 ④耐用品不属于GDP⑤那些非生产性活动以及地下交易、黑市交易等不计入GDP 中,如家务劳动、自给自足性生产、赌博和毒品的非法交易等 ⑥股票不是GDP 四、GDP 平减指数名义GDP:按现期价格衡量的产品与服务的价值。
实际GDP:按一组不变价格衡量的产品与服务的价值。
GDP 平减指数=GDP名义实际GDP五、支出的组成部分 Y C I G NX =+++注意:①投资可以是正可以是负,如存货减少,存货投资就是负的。
②转移支付不是CDP 的一部分 六、收入的其他衡量指标①国名生产总值(GNP )=GDP+来自外国的要素支付 -面向外国的要素支付 ②国名净产值(NNP )=GDP -折旧 ③国民收入(NI )=NNP -间接企业税④个人收入(PI )=国民收入-公司利润-社会保险税-净利息+股息+政府对个人的转移支付+个人利息收入⑤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个人收入-个人税收和非税收支出 七、消费物价指数 CPI 衡量如: CPI=()()()()525200622006⨯+⨯⨯+⨯现期苹果价格现期桔子价格苹果价格桔子价格 注:CPI 是拉斯拜尔指数,GDP 平减指数是帕氏指数 八、失业率、劳动力参与率 失业率=100%⨯失业人数劳动力劳动力参与率=100%⨯劳动力成年人口第三章 国民收入:源自何处,去向何方一、生产函数(),Y F K L =1、规模报酬不变:(),zY F zK zL =2、长期和短期分析 长期:(),Q F K L = 短期:(),Q F K L =3、齐次生产函数(规模报酬不变) 如,1Q AK L αα-=()(),,F zK zL zF K L = 4、要素市场与企业的均衡分析W MPL P =(劳动的边际产量=实际工资) 二、国民收入 1、欧拉定理劳动:L W MP P =( WP 为实际工资,即真实的价格,真实的货币供给) 资本:K LMP P =2、进一步,柯布-道格拉斯函数(α为资本的份额) 1Y AK L αα-=∴ (1)L Y MP Lα=- K Y MP Kα= ⇒1L K MP MP αα-=,即长期中国民收入在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划分大体上式不变的。
总供给和总需求

总需求的决定因素
居民消费
企业投资
居民的收入水平、消费习惯和预期等因素 影响其消费需求,是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 分。
企业对未来的经济前景预期、生产扩张计 划以及设备更新等因素影响其投资需求, 也是总需求的重要来源。
政府购买
出口
政府支出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如基础设 施建设、公共服务提供等,也是总需求的 一部分。
就业
总需求的变化会影响就业水平。当总需求增加时,企业可能会扩大生产,从而 增加雇佣;反之,总需求减少时,企业可能会减少生产,导致裁员。
通货膨胀和价格水平
通货膨胀
当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时,物价水平可能会上升,导致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可能会 导致购买力下降和生活成本增加。
价格水平
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会影响一般价格水平和特定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如果总供 给不足,特定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可能会上涨;如果总供给过剩,价格可能会下降 。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
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政策来影响总供给和总需求。例如,增加 政府支出和减税可以刺激总需求;减少政府支出和增税可以 抑制总需求。
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货币政策来影响总供给和总需求。例如, 降低利率可以刺激投资和消费,增加总需求;提高利率可以 践应用
2
当总需求不足时,政策制定者可以通过增加政府 支出、降低税率等方式来刺激需求。
3
当总供给过剩时,政策制定者可以通过提高利率、 减少货币供应等方式来抑制供给。
经济发展战略
01
经济发展战略需要运用总供给 和总需求理论,制定符合国家 发展阶段和特点的经济发展战 略。
02
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需要 考虑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 避免出现产能过剩或需求不足 的情况。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10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14章 总供给与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

第14章总供给与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14.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总供给模型★★★★★1.长期总供给模型在长期,价格具有完全弹性,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因此总需求的移动只会影响价格水平,而经济的产出始终保持在其自然率水平上,如图14-1所示。
图14-1长期总供给曲线2.两种短期总供给模型(见表14-1)表14-1两种短期总供给模型3.用总供给-总需求模型分析经济的短期波动假设经济开始时处于长期均衡点A。
当总需求增加时,价格水平从P1上升到P2。
此时价格高于预期水平EP2,随着经济沿着短期总供给曲线从点A变动到点B,产出暂时增加到高于自然率水平。
在长期,预期的价格水平上升到EP3,导致短期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经济回到新的长期均衡点C,这时产出回到其自然率水平,如图14-2所示。
图14-2需求的移动是如何导致短期波动的考点二:通货膨胀、失业和菲利普斯曲线★★★★1.菲利普斯曲线的定义菲利普斯曲线认为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之间有一种稳定的此消彼长关系。
即失业率高表明经济处于萧条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低,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低;反之失业率低,表明经济处于繁荣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高,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高。
现代菲利普斯方程为:π=Eπ-β(u-u n)+v。
其中,π为通货膨胀率;Eπ为预期通货膨胀率;u-u n表示周期性失业;v为供给冲击;β为衡量通货膨胀对周期性失业的反应程度的参数。
假设Eπ和v固定,则可以得到菲利普斯曲线,如图14-3所示。
但菲利普斯曲线所显示的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取舍关系只在短期成立,这是因为在长期人们会调整自己的预期。
在长期,古典二分法有效,失业回到其自然率水平,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不存在取舍关系。
图14-3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取舍关系2.从总供给曲线推导菲利普斯曲线将总供给曲线Y=_Y+α(P-EP)变形为P=EP+(Y-_Y)/α,接着进行以下步骤:(1)“一加”。
曼昆宏观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第二篇 古典理论: 长期中的经济第3章 国民收入:源自何处,去向何方※ 掌握: 古典的一般均衡模型(模型的假设;回答五个问题)◆ 古典的一般均衡模型的假设→ 没有考虑货币的作用(第4章的内容)→ 封闭经济,不存在贸易(第5章的内容)→ 劳动力得到了充分利用(第6章的内容)→ 资本存量、劳动力和生产技术不变(第7、8章内容)→ 没有考虑短期黏性的物价的作用(第9-13章内容)◆ 古典的一般均衡模型需要解答的五个问题(1)什么因素决定国民收入水平?→ 假设: 资本存量、劳动力和生产技术不变→ (,)Y F K L Y ==(2)国民收入如何在生产要素之间进行分配?→ 假设: 完全竞争(劳动力得到充分利用)+ 生产函数是规模报酬不变的→ Y MPK K MPL L =⨯+⨯ (经济利润为零)(3)什么因素决定产品与服务需求?(消费、投资、政府购买)→ 消费决定→ 假设: 仅取决于可支配收入(改进: 还受实际利率影响)→ ()()C C Y T C Y T =-=-→ 投资决定→ 假设: 仅取决于实际利率水平→ ()I I r =→ 政府购买 → 假设: 是一个政策选择的变量,G G =(4)什么因素使两个市场达到均衡?→ 实际利率的调节→ 产品与服务的供求均衡→ ()()Y C Y T I r G =-++→ 金融市场均衡(可贷资金的供求均衡) → ()()Y C Y T G S I r ---==(5)什么因素影响产出在不同用途间的重新配置?→ 政府政策(政府购买增加 / 税收减少)→ 抬高实际利率,挤出私人投资→ 投资需求变动(技术创新 / 税法变化)→ 抬高实际利率====================================================================第4章 货币与通货膨胀(引入货币)※掌握: 货币数量论(假设,观点,结论) ※理解: 费雪效应(内涵;在实证中不成立的原因) ※比较: 两种货币需求理论的差异◆ 货币数量论 (用于解释: 什么决定物价总水平)→ 数量方程式: 名义GDP=PY=MV→ 假设: (1)货币流通速度不变(2)生产要素和生产函数决定总产出水平,其不受货币量的影响(货币中性)(3)货币需求函数: )dkY =M(P 其中1/k d = → 基本观点: 货币量决定经济产出的货币价值→ 结论: “通货膨胀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是一种货币现象”(by 米歇尔-弗里德曼) → 物价水平与货币供给水平同比例变化→ 货币供给增长速度决定通货捧场率(M Y M Yπ∆∆=-)◆ 费雪效应→ 费雪方程式: e i r π=+ (其中r 由事前产品与服务市场的均衡决定)→ 费雪效应的阐述: 预期通货膨胀率和名义利率之间存在一对一的关系→ 实证数据不支持费雪效应的原因: 存在未预期的通货膨胀◆ 引入名义利率的货币需求理论→ 实际货币需求的决定: )(,)(,)d eL i Y L r Y π==+M (P→ 货币、物价和利率之间的关系 (可用于解释通货膨胀自我加强的机制)→ 对比: 货币数量论中简单的货币需求理论→ 是否考虑名义利率对实际货币需求的影响→ 货币供给影响价格水平的机制不同:→ 前者: 现在货币供给决定现在的物价水平→ 后者: 物价水平取决于现在的货币供给;也取决于预期的未来货币供给◆ 通货膨胀的成本→ 预期到的通货膨胀: 鞋底成本 / 菜单成本 / 资源配置的微观经济无效率 / 对税法的影响 / 生活不便→ 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 财富再分配◆ 恶性通货膨胀→ 直接原因: 货币供给的过度增长(货币政策)→ 根本原因: 政府税收收入不足以支付其开支(财政政策)→ “通货膨胀在任何地方总是一种货币现象,但恶性通货膨胀的结束通常却是一种财政现象”◆ 古典二分法→ 涵义: 实际变量与名义变量的理论分离→ 货币中性: 货币供给的变化不影响实际变量→ 适合于长期;应用于货币数量论中实际收入的外生性→ 区别于: 货币超中性(货币的增长率不影响实际变量)======================================================================第5章: 开放的经济(突破封闭经济的分析框架,引入汇率和国际贸易) ※掌握: 小型开放经济的储蓄、投资与贸易余额的关系模型 ※掌握: 小型开放经济的实际汇率决定模型 ※掌握: 大型开放经济的实际汇率决定模型 ※区别: 古典二分法下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作用◆ 国际资本流动与贸易余额→ S I NX -=→ 这里不考虑外国资本的收益;更准确的表达式为: *S I NX rB -=+→ 资本净流出(国外净投资)= 贸易余额→ 国际间为资本积累融资的资金流动与国际间产品与服务的流动时同一枚硬币的正反面◆ 小型开放经济的储蓄、投资与贸易余额决定模型→ 假设: 资本完全流动(本国利率 = 国际利率) → 数学模型: **(()()NX Y C Y T G I r S I r ⎡⎤=----=-⎣⎦) → 影响NX 的因素→ 国内财政政策(影响S ;双重赤字)/ 国外财政政策(影响*r ) → 投资需求的改变(影响*()I r )◆ 小型开放经济的实际汇率决定模型(外汇市场的美元供给需求模型)→ 基本假设: 资本是完全流动的,国内市场变动对利率水平没有影响→ 基本观点: 实际汇率影响贸易余额,但不影响国内市场的储蓄和投资→ 基本公式: ()S I NX ε-= 即: 美元供给 = 美元需求→ 政策对实际汇率的影响→ 国内财政政策: 影响S→ 国外财政政策: 影响r ,从而影响I→ 贸易政策: 影响NX 曲线→ 不改变贸易余额,但使得本币升值,同时引起贸易总量的降低→ 解释:为什么反对保护主义政策?→ 对比:财政政策(可改变贸易余额,但对贸易总量的影响是不定的) → 掌握: 利用该模型分析NX 的决定(联系贸易余额模型与实际汇率决定模型)→ 贸易余额模型只是NX 结果的一个呈现,而实际汇率决定相当于给出了直接的经济解释→ 政府政策影响美元供给水平,从而影响实际汇率,进一步决定了贸易余额◆ 名义汇率的决定→ 实际汇率与名义汇率之间的关系: **(/)(/)e P P e P P εε=⨯⇒=⨯→ 名义汇率决定于实际汇率和相对物价水平→ *()e e εππε∆∆=+-→ 货币政策对名义汇率的影响→ 货币政策影响国内π,从而影响e e ∆→ 购买力平价与名义汇率的关系→ 表现: 净出口对实际汇率的极度敏感,NX 曲线接近于水平线→ 两层含义: (1)储蓄或投资的变动并不影响实际或名义汇率(2)实际汇率是固定的,名义汇率的所有变动都源于物价水平的变动◆ 大型开放经济的实际汇率决定模型→ 假设: 一国的实际利率水平是由国内的可贷资金货币市场决定的,并不总是与世界利率水平相一致→ 利率与汇率的决定→ 可贷资金市场决定汇率: ()()S I r CF r =+→ 外汇市场决定实际汇率: ()NX CF ε=→ 两个市场的关联: ()()NX CF r ε=→ 作用机制: 可贷资金市场决定r ,从而决定CF ,进而决定ε→ 国内政府政策的影响 → 国内扩张财政: ,S r CF NX ε↓−−−−−→↑⇒↓−−−−→↑↓可贷资金市场外汇市场→ 贸易政策: ,NX NX ε−−−−→↑外汇市场右移不变→ 贸易政策不影响可贷资金市场,从而不影响国内利率水平→ 贸易政策并不会改变贸易余额,分析结果与小国分析一致→ CF 曲线的移动(主要来自于国外因素)→ 国外财政政策: *,r CF r CF NX ε↓⇒⇒↓⇒↓⇒↑↓左移→ 国外政治不稳定: CF 左移 ◆ 三种经济体的对比(政策对的影响: S I NX =+)→ 封闭经济: 0 =NX S I =∆∆→ 小型开放经济: *0r r I =∆= S NX ∆=∆→ 大型开放经济: S NX I ∆=∆+∆(,)I S NX S ∆<∆∆<∆◆ 古典二分法下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作用→ 财政政策: 影响国内储蓄和投资水平,从而影响实际汇率,进一步影响贸易余额 → 影响的都是实际变量→ 货币政策: 通过影响国内的通货膨胀率,进而影响名义汇率→ 不影响产出水平,不影响实际汇率,也不影响其他实际变量====================================================================== 第6章 失业(引入不完美的劳动市场)※ 自然失业率模型(什么因素决定失业水平?/ 为什么总会有一些失业?)◆ 自然失业率模型→ 假设: 劳动力规模固定,即: L E U =+ → (通常还需考虑劳动力的进入和退出)→ 自然失业率的决定: U s L s f=+,其中s 表示离职率,f 表示就业率 → 离职率和就业率共同决定了失业水平→ 引起失业的原因(两个)→ 摩擦性失业(寻找工作,适合于解释短期失业)→ 原因: 部门转移→ 公共政策的影响: 失业保障(增加失业率)/ 培训计划(减少失业率)→ 结构性失业(工资刚性,适合于解释长期失业)→ 原因: (1)最低工资法(对青少年约束最强) (2)工会垄断力量(3)效率工资的存在→ 工资影响营养(穷国)→ 高工资减少劳动力更替(发达国家)→ 劳动力平均素质取决于工资水平(逆向选择的存在)→ 高工资提高工人努力程度(道德风险的存在)◆ 失业的经验研究→ 失业的持续时间→ 大多数失业持续时间是短的,但大多数失业周期要归因于长期失业者→ 政策含义: 如果目标是大幅度降低自然失业率,那么,政策应该针对长期失业者,因为这些人占了大部分失业量→ 失业率在不同时期的变化→ 劳动力构成的变化(婴儿潮一代进入劳动力,提高平均失业水平) → 部门转移(部门再配置越大,离职率越高,摩擦性失业水平越高)→ 石油的物价变动使得在高能源集约型和地能源集约型部门之间重新配置劳动 → 生产率变化 / 技术推动====================================================================== 第三篇增长理论: 超长期中的经济第7章: 经济增长I※ 掌握: 简单的索洛增长模型(不考虑技术)→ 资本存量的增长和劳动力的增长如何影响一国产出※ 学会用模型解释:(1) 为什么德国和日本在被第二次世界大战摧毁之后出现迅速增长(2) 为什么储蓄率或投资率高的国家比储蓄率低的国家更富裕(3) 为什么人口增长率高的国家比人口率低的国家更贫穷※ 模型的局限(模型不可以解释的问题):(1) 一国生活水平的持续增长(人均产出的持续增长)→ 引入含有技术变量的索洛增长模型(下一章内容)◆ 简单的索洛增长模型I (劳动力和技术是不变的)(1)假设:→ 封闭经济(收入仅在消费和投资之间进行分配)→ 生产函数规模收益不变(人均资本决定人均产出)→ 劳动力和技术是不变的(不存在技术变量和劳动力的增长)(2)资本存量的稳定状态(经济体总是可以自发调节到该状态)→ ()0()k sf k k sf k k δδ∆=-=⇒=→ 稳定状态的描述→ 人均资本和人均产出不变→ 总资本和总产出不变(不存在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 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解释: 较低的资本存量将导致产出的快速增长(仅限于达到稳定状态之前)→ 德国和日本在被第二次世界大战摧毁之后出现迅速增长?→ 资本积累本身并不能解释持续的经济增长(包括总产出和人均产出的持续增长) → 储蓄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高储蓄率导致稳定状态时的高资本存量和高产出水平→ 较高的储蓄率会导致较快的增长,但只是暂时的,待达到新的稳定状态时就会停止;因此: 高储蓄率不能保持永远的高增长率→ 解释: 为什么储蓄率或投资率高的国家比储蓄率低的国家更富裕?(3)资本的黄金律水平→ 资本的黄金律水平: 使消费最大化的稳定状态的资本水平→ 数学语言描述: max (*)*c y i f k k MPk δδ=-=-⇒=→ 对比: 稳定状态的资本水平 → 相同: 二者都是稳定状态,都满足: ()sf k k δ= → 不同: (1)稳定状态是为了解释一个不变的人均资本存量;黄金律水平是为了解释一个最大化的消费水平 (2)经济体会自动调节至稳定状态;但经济体不会自动趋向于黄金稳定状态,需要一种特定的储蓄率来实现→ 向黄金律稳定状态的过度(产出、消费、投资路径)→ 以资本过多为起点:→ 手段: 降低储蓄率→ 结果: 消费即刻上升,而后缓慢下降;但在整个路径上都高于初始水平→ 以资本过少为起点 → 手段: 提高储蓄率→ 结果: 消费即刻下降,而后缓慢上升;在达到新的稳定状态前会出现消费低于初始水平的过渡期→ 政策含义: 在选择是否增加资本积累时,决策者面对不同世代之间福利的取舍关系◆ 简单的索洛增长模型II (允许存在人口的增长)(1)假设:→ 存在稳定的人口增长率n(2)资本存量的稳定状态(经济体总是可以自发调节到该状态)→ ()0()()k i n k i sf k n k δδ∆=-+=⇒==+→ 稳定状态的描述→ 人均资本和人均产量不变→ 总产出和总产量以速度n 增长(不同于不含人口增长的索洛增长模型)→ 人口增长的影响 → 可以用于解释总产出的持续增长(人口增长引起的)→ 解释: 为什么人口增长率高的国家比人口率低的国家更贫穷?→ 稳定状态时的人均资本和人均产量不同→ 两个国家总的资本存量和产量水平是不可以比较的!!!(也就是说,“贫穷”是从“人均”的角度来看待的)→ 不能解释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即人均产出的持续提高(3)资本的黄金律水平→ MPK n δ=+======================================================================第8章: 经济增长II (未完,待续)※掌握: 一般化的索洛增长模型(引进技术变量→效率工人)→比较三种索洛增长模型的差异(可以解释哪些现象,不可以解释哪些现象)※分析: 一国的公共政策如何影响其生活水平的程度以及提高※分析: 相关国家间不同的增长经验(是否有趋同现象?人均产出差异的原因?)※掌握: 内生增长理论模型(基本模型与两部门模型)※掌握: 增长核算下的索洛增长模型(全要素生产率/ 索洛剩余)====================================================================== 第四篇经济周期理论: 短期中的经济第9章经济波动导论※短期与长期经济分析的区别※AS-AD模型解释经济波动(更完备的模型结构的解释参考第10-12章的IS-LM模型和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短期与长期经济分析的区别→价格行为→长期: 价格完全弹性,能对供给或需求的变动做出反应→短期: 价格是黏性的,经济的均衡要依靠产出和就业进行调整→货币政策的效果→长期: 货币中性→短期: 货币中性不在成立,名义变量(货币)会影响实际变量◆AS-AD模型(1)总需求的决定→数量方程式: MV PY→假设: M不变,V不变(从而P与Y是一个反向的变化关系)→影响AS曲线移动的因素: M变(货币政策),V变(实际货币需求变化)注意: 这是一个极度简略,完全基于数量方程的推导!!!更完备的曲线形状的解释参考第10-12章)(2)总供给曲线的决定→长期(垂直)V.S. 短期(水平)→短期水平的供给曲线,反映了价格的完全粘性,是极端凯恩斯主义的思想→短期向上倾斜的供给曲线的解释参考第10-12章→从短期过渡到长期的供给曲线→机制: 偏离自然水平的产出会使得物价和工资做出调整(3)分析: 冲击如何影响经济波动?宏观政策(货币政策)如何对冲击做出反应?→总需求冲击(如: 信用卡的引入)→减少货币供给以抵消流通速度V增加的影响→总供给冲击(价格冲击)→滞涨的出现→若采用扩大总需求的政策,将付出物价水平永久提高的代价→若任由经济自然调整,则物价水平会逐渐下降,但必须忍受很长一段时间的衰退(低水平的总产量)====================================================================== 第10章总需求I※掌握: IS-LM模型的构建(假设,外生变量和内生变量)================================================================== 第11章: 总需求II※掌握: 用IS-LM模型解释国民收入波动的潜在原因※掌握: 从IS-LM模型推导出总需求曲线◆国民收入波动的潜在原因(影响IS曲线和LM曲线移动的因素)(1)政府政策(分析曲线移动的机制)→财政政策(影响IS曲线: 政府支出/ 政府税收)货币政策(影响LM曲线: 货币供给水平)→政府政策的有效性(取决于IS/LM曲线的形状)→ IS曲线几乎是垂直的(投资对利率不敏感):财政政策更有效→ LM曲线几乎是垂直的(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货币政策更有效→两类政策的配合使用→扩张财政+ 扩张货币: 利率不变+ 产量扩张→扩张财政+ 紧缩货币: 产量不变+ 利率提高→政策工具的选择→货币供给还是利率?→理由?(2)其他冲击→对IS曲线的冲击: 投资者的动物本能/ 消费品需求的变化→对LM曲线的冲击: 实际货币需求的变化(金融技术)◆从IS-LM模型到总需求曲线→推导机制: 价格水平变化引起LM曲线的移动→影响总需求曲线移动的因素→也就是引起IS / LM曲线移动的因素: G / T / M◆短期和长期IS-LM模型→ 从短期过渡到长期的调节机制:价格会对产量的偏离或失业做出调整;价格水平变化引起LM 曲线的移动→ 国民收入决定的凯恩斯主义方法 V .S. 古典方法→ 相同的两个方程: (三个外生变量: Y, r, P ) :()():/(,)IS Y C Y T I r G LM M P L r Y =-++=→ 不同的方程:凯恩斯主义(短期): P P = 古典方法(长期): Y Y =◆ 大萧条的原因(1) 实证数据→ 收入减少/ 利率下降/ 货币供给减少/ 政府支出减少/ 通货紧缩/ 实际货币余额下降(2) 三种解释→ 支出假设:对IS 曲线的冲击→ 模型根据: 收入与利率同步下降→ 实证根据: 消费需求减少(股市崩盘)/ 投资减少(住房投资需求减少以及银行倒闭)/ 政府支出减少→ 货币假设:对LM 曲线的冲击→ 观点: 货币供给减少造成LM 曲线左移→ 与实证不符:模型预测利率水平将上升,而事实是减少的 / 通货紧缩抵消了货币供给的影响,实际货币余额下降,并不会使得LM 曲线左移→ 通货紧缩效应→ 债务-通货紧缩理论(未预期的通货紧缩)→ 观点: 财富再分配 / 债务人的支出倾向高于债权人→ 结论: 支出减少→ 可预期的通货紧缩的影响→ 观点: 预期的通货紧缩抑制了投入需求→ 结论: 名义利率下降,但实际利率上升,支出减少=============================================================第12章:开放经济中的总需求※ 掌握: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假设、IS 曲线和LM 曲线的推导(对比:封闭经济中的IS-LM 模型)※ 掌握: 浮动汇率和固定汇率制度下三类政策的影响※ 掌握: 从价格变化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推导出总需求曲线※ 掌握: 大型开放经济的短期模型(假设:浮动汇率)☆☆ 比较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与IS-LM-CM 模型的联系!!!◆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1) 假设:资本完全流动的小型经济(本国利率 = 世界利率)(2) IS 曲线的推导→ ()(*)()Y C Y T I r G NX e =-+++ (其中e 是名义汇率,采用间接标价法) → 关键假设: 价格水平是固定的,因此名义汇率影响NX→ 收入水平是名义利率的减函数(3) LM 曲线的推导→ /(*,)M P L r Y =→ 关键: 仅有一个Y 与r*对应,名义汇率不影响货币市场均衡,因此LM 是一条垂直的曲线(4)对比: 封闭经济中IS-LM 模型→ 研究的一组变量不同:→ IS-LM 模型: Y 和r 的关系→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Y 和e 的关系→ LM 曲线的形状不同:→ IS-LM 模型: LM 向右上方倾斜→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LM 是一条垂直的直线◆ 浮动汇率和固定汇率制度下三类政策的影响(分析过程对比IS-LM-CM 模型的分析)(1)浮动汇率制度→ 财政政策(财政扩张)→ 曲线移动:IS 曲线右移→ 结果 :本币升值,财政支出完全挤出净出口;总需求不变,→ 关键: 财政政策对总需求扩张无效→ 货币政策(货币扩张)→ 曲线移动: LM 曲线右移→ 结果: 本币贬值,刺激净出口增加;总需求扩张→ 关键: 货币政策对总需求扩张有效→ 贸易政策(配额或关税以减少对进口的需求)→ 曲线移动: IS 曲线右移→ 结果: 本币升值,出口减少完全抵消了进口的减少;净出口和总需求都不变 → 关键: 贸易政策并不能影响一国的净出口水平(2) 固定汇率制度→ 财政政策(财政扩张)→ 曲线移动: IS 曲线右移,LM 曲线内生性的右移(央行货币供给增加)→ 结果: 汇率不变,从而净出口不变;总需求扩张;央行外汇储备增加→ 关键: 财政政策对总需求扩张有效,不会挤出净出口→ 货币政策(货币扩张)→ 曲线移动: LM 曲线右移;而后又内生性的左移(央行重新购入本币)→ 结果: 总需求不变;央行损失外汇储备→ 关键: 货币政策对总需求扩张无效→ 通货贬值→ 机制: 类似于浮动汇率制度下的扩张货币政策→ 曲线移动: LM 曲线右移(央行货币供给增加以维持通货的贬值)→ 结果: 本币贬值,刺激进出口增加;总需求扩张,央行外汇储备增加→ 关键: 央行通过通货贬值获得了公众手中的外汇储备;类似于“征税”→ 贸易政策(配额或关税以减少对进口的需求)→ 曲线移动: IS 曲线右移,LM 曲线内生性的右移(央行货币供给增加) → 结果: 进口减少,从而净出口增加;总需求扩张→ 关键: 汇率不会挤出出口,从而使得贸易政策对总需求扩张有效(3) 小结→ 浮动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能影响总需求;财政政策的扩张性影响会被本币升值的效果所抵消→ 固定汇率制度下,财政政策能够影响总需求水平;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央行丧失货币独立性,因此货币政策无效→ 贸易政策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可用于改善贸易状况;而在浮动汇率制度下会被本币升值所抵消→ 固定汇率制度下本币的主动贬值相当于浮动汇率制度下的货币扩张;会使得央行变得相对富裕,公众由于丧失外汇储备变得相对贫困◆ 利率差对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影响→ 国内利率与世界利率偏离的原因: 国家风险 / 预期的汇率变动→ 风险贴水的引入→ *r r θ=+ (预期汇率贬值将使得利率升高)→ 改进的IS / LM 曲线::()(*)():/(*,)IS Y C Y T I r G NX LM M P L r Y θεθ=-++++=+ → 汇率预期的自我实现机制→ 曲线移动: IS 曲线左移 / LM 曲线右移→ 结果: 利率升高,本币贬值,总需求增加→ 实证结果: 收入增加实际上并没有发生(LM 曲线实际上并不会右移)→ 三个可能的原因: 央行减少货币供给 / 价格水平上升 / 货币需求增加◆ 从价格变化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推导出总需求曲线→ 对原模型的改进: 突破了原模型关于物价不变的假设;因此净出口应取决于实际汇率,而不是名义汇率→ 推导机制: 价格水平变化引起LM 曲线的移动→ 与封闭经济中的IS-LM 模型推导思路一致→ 对比: IS-LM-CM 模型(认为价格水平的变化主要影响IS 曲线的移动)→从短期过渡到长期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调节机制:→ 也表现为价格水平的变化,从而移动LM 曲线→ 与封闭经济中的IS-LM 模型推导思路一致◆ 大型开放经济的短期模型(假设:浮动汇率)→ 模型的三个方程()()()/(,)()()Y C Y T I r G NX e M P L r Y NX e CF r =-+++==其中最后一个方程表示: 资本净流出与利率之间的负向关系→ 分析思路→ 国内市场采用IS-LM 模型(Y 和r )决定利率水平→ 利率水平确定资本流出水平CF→ 唯一的资本流出水平CF 确定汇率水平→ 财政政策(财政扩张)→ 曲线的移动: IS 曲线右移,利率上升;资本流出量减少;本币升值→ 结果: 利率上升,本币升值,总需求扩张 → 关键: 对财政支出存在两股抵消的力量,其一为上升的利率对国内投资的挤出效应;其二为升值的本币对净出口的挤出效应 → 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利率上升使得其他国家LM 右移;总需求扩张→ 货币政策(货币扩张)→ 曲线的移动: LM 曲线右移,利率下降;资本流出量增加;本币贬值 → 结果: 利率下降,本币贬值,总需求扩张→ 关键: 刺激总需求扩张的两股力量,其一为下降的利率刺激了国内投资;其二为贬值的本币刺激了净出口→ 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利率的下降使得其他国家LM 左移;总需求收缩;“以邻为壑”的政策======================================================================第13章 总供给※ 三种总供给模型(总供给曲线、假设、推导)※ 菲利普斯曲线(与总供给曲线的关系)※ 解释: (1)为什么决策者在短期面临着通货膨胀与失业的取舍(2)为什么长期不存在这种取舍关系?◆ 三种总供给模型(1)黏性工资模型→ 假设: (1)工人和企业在了解其协议实施时的物价水平之前就名义工资进行谈判并达成了协议,即: eW w P =⨯(2)就业由企业所需求的劳动量决定→ 解释AS 向上倾斜的原因: (/)d L L W P = ()s Y Y L = → 模型的预测与实证不符: 模型预测实际工资/W P 是逆周期的,而实证显示实际工资是弱亲周期的(2)不完全信息模型→ 假设: (1)经济中的每个供给者生产一种单一产品并消费许多产品(2)由于信息不完全,他们有时混淆了物价总水平的变动与相对价格的变动。
宏观经济学-总需求与总供给

凯恩斯粘性工资理论
因为工资不能够立刻调整到与当前价格相适应 的水平,所以较低的价格水平会使实际工资超 过企业计划支付的水平,雇佣和生产的利润减 少,导致企业减少了商品和劳务的供给.
新凯恩斯价格理论
因为不是所有价格都能及时的随着条件的改变而 改变,所以未预期的降价会导致一些企业 仍然 用所希望的价格, 这个价格使销售受挫,导致 企业减少商品和劳务的生产.
*
问题
假定企业的成本加成是10%,工资决定函数为 W=P(1-u), u 是失业率, 生产函数是 Y=N. 由价格制定函数推出的实际工资是多少? 自然失业率是多少 ? 假定成本加成达到 20%. 自然失业率又会怎 样? 解释你的答案.
短期总供给曲线
对于向上倾斜的短期总供给曲线的三种解释:
Pigous财富效应:较低的价格水平会使 家庭所持有的货币的实际财富增加,较 高的货币财富刺激消费需求。 Keynes利率效:当人们试图将多余的货币 借出时,较低的价格水平导致较低的利 率,较低的利率刺激投资。
Mundell-Fleming净出口效应:当低价格引发 低利率时,投资者将一些资金投向海外, 使得本国货币相对于外国货币贬值。这 种贬值使得国内商品比外国商品便宜, 因此刺激净出口。
失业率 自然失业率
工资决定(1)
决定工资的几种方法:
集体谈判 由就业人数决定 雇主与员工双边谈判 保留工资 劳动力市场条件
一些共同的力量也在起作用:
谈判能力 效率工资
工资决定(2)
工资函数:
W = Pe F(u,z)
+ 预期价格水平,用 Pe 表示 – 失业率,用 u 表示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总需求与总供给分析PPT课件

为什么短期中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 错觉理论 • 物价总水平的变动会暂时误导供给者对市场发生的变动的看法。 • 低物价水平引起相对价格的错觉。 • 这些错觉引起供给者对较低物价水平的反应是减少物品与劳务的供给量。
第40页/共62页
为什么短期中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 所以这三个理论都表明,当物价水平背离人们预期的物价水平时,短期中产量就背离其自然率。
第36页/共62页
为什么短期中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 三种理论: • 粘性工资理论 • 粘性价格理论 • 错觉理论
第37页/共62页
为什么短期中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 粘性工资理论 • 名义工资调整缓慢,或者在短期中是“粘性的”。 • 由于工资不能根据物价迅速调整,较低的物价水平就会对就业和生产不利。 • 这会使企业减少物品与劳务的供给量。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实际 GDP 1995 2000 2005
第4页/共62页
关于经济波动的三个关键事实
2. 大多数宏观经济变量同时波动 • 大多数衡量某种收入、支出或生产波动的宏观经济变量几乎是同时变动 的。 • 虽然许多宏观经济变量同时变动,但它们波动的幅度并不相同。
第5页/共62页
• 在短期,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增加了物品与劳务的供给量。 • 而物价水平下降倾向于减少物品与劳务供给量。 • 因此,短期中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第35页/共62页
图 6 短期总供给曲线
物价水平
P
短期总供给
P2 1. 物价水平 下降…
0
2. . . . 减少了短期中物品 与劳务的供给量。
Y2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10版课后答案和笔记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10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目录第1篇导言第1章宏观经济学科学1.1 复习笔记1.2 课后习题详解第2章宏观经济学的数据2.1 复习笔记2.2 课后习题详解第2篇古典理论:长期中的经济第3章国民收入:源自何处?去向何方?3.1 复习笔记3.2 课后习题详解第4章货币系统:它是什么?如何起作用?4.1 复习笔记4.2 课后习题详解第5章通货膨胀:起因、影响和社会成本5.1 复习笔记5.2 课后习题详解第6章开放的经济6.1 复习笔记6.2 课后习题详解第7章失业7.1 复习笔记7.2 课后习题详解第3篇增长理论:超长期中的经济第8章经济增长Ⅰ:资本积累与人口增长8.1 复习笔记8.2 课后习题详解第9章经济增长Ⅱ:技术、经验和政策9.1 复习笔记9.2 课后习题详解第4篇经济周期理论:短期中的经济第10章经济波动导论10.1 复习笔记10.2 课后习题详解第11章总需求Ⅰ:建立IS-LM模型11.1 复习笔记11.2 课后习题详解第12章总需求Ⅱ:应用IS-LM模型12.1 复习笔记12.2 课后习题详解第13章重访开放经济: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与汇率制度13.1 复习笔记13.2 课后习题详解第14章总供给与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14.1 复习笔记14.2 课后习题详解第5篇宏观经济理论和政策专题第15章一个经济波动的动态模型15.1 复习笔记15.2 课后习题详解第16章关于稳定化政策的不同观点16.1 复习笔记16.2 课后习题详解第17章政府债务和预算赤字17.1 复习笔记17.2 课后习题详解第18章金融系统:机会与危险18.1 复习笔记18.2 课后习题详解第19章消费和投资的微观基础19.1 复习笔记19.2 课后习题详解附录指定曼昆《宏观经济学》教材为考研参考书目的院校列表内容简介本书是曼昆《宏观经济学》(第10版)教材的学习辅导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39
1940
1941
1942
1943
1944
28
作业
模型的应用
若加拿大出现经济繁荣,用AD-SRAS-LRAS模
型分析这对美国 GDP,物价水平和失业率的短期 与长期影响。
29
作业
参考答案
事件:加拿大经济繁荣
1. 影响 NX,AD曲线 2. AD曲线向右移动 3. 短期均衡在点B,P与Y P3 P LRAS SRAS2 SRAS1 B A AD1 YN Y2 Y
事实1:经济波动是无规律的且不可预测。 事实 2:大多数宏观经济变量同时波动,投资
变动最大。
事实 3:随着产量减少,失业增加。
2
事实1:经济波动是无规律的且不可预测
14,000 12,000
美国真实GDP
10,000 8,000 6,000 4,000
2,000 0 1965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2010
美国总需求两次重大的移动
1. 大萧条
从1929-1933年,
美国真实GDP, 2000年的十亿美元
900 850 800 750 700 650 600 550
由于银行体系出现问
题,货币供给量下降 28%
股价价格下降90%,
消费与投资减少
1929
1930
1931
1932
1933
25%
27
1934
总供给曲线移动。 例如:移民使工人 数量增多,因而自 然产量率也会增加
LRAS2
YN
’ Y N
Y
15
导致长期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因素
劳动或自然失业率变动引起的移动:移民;最低
工资法规;政府降低自然失业率的政策等。
物质资本或人力资本变动引起的移动:工厂,设
备投资;更多人获得大学文凭等
自然资源变动引起的移动:新矿藏资源的发现;
真实GDP
失业量的变化
– 0.7%
+ 3.6 %
+ 2.9%
+4%
33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1883-1946
P
LRAS
SRAS2 C B A
SRAS1
AD2 AD1
Y2 YN
Y
结论:短期总供给减少引起滞胀;如果政府决策扩 大总需求可以使总需求移动增加产量,这会同时引 起更高的通货膨胀。
32
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冲击及其影响
1973-75 真实石油价格 CPI + 138% + 21% 1978-80 + 99% + 26%
Y下降27% P下降22% 失业率从3%上升到
美国总需求两次重大的移动
2. 二战期间 从1939-1944年,
美国真实 GDP, 2000年的十亿美元
2,000 1,800 1,600 1,400 1,200 1,000 800
政府支出从91亿美
元上升到913亿美元
Y增加90% P上升20% 失业率从17%下降
自然产量率取决于 经济中劳动,资本和 自然资源的存量以及 技术水平。
P
LRAS
P2 P1
自然产量率不取决 于物价水平:物价上 升不影响产量或其他 真实变量(古典二分 法)。
YN
Y
14
2、长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导致自然产量率变动的因素: 劳动变动 P LRAS1 资本变动 自然资源变动 技术知识变动 这些因素导致长期
1、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总需求曲线反映物价水平与物品(与劳务)的 需求量的对应关系。 P
Y = C + I + G + NX P2 假设G是固定的政 策变量,考察C、I、 NX与物价的关系: P
1
AD Y2 Y1
Y
8
C、I、NX均与物价水平反向变动
财富效应(物价水平与消费):物价水平上升,
消费者名义货币收入的价值下降,感觉变得更穷,购 买更少的物品与劳务,导致消费支出减少。
P
LRAS
SRAS2 B SRAS1
A
AD1 Y2 YN Y
物价上升短期内引起工人索要更高工资,进一步推进 短期总供给左移,暂时导致工资-物价螺旋式上升。
31
短期总供给移动的影响
如果政策制定者不作为: 4. 低就业使工资下降, SRAS曲线一直向右移动, P3 直到长期均衡点A。 P2 如果政策制定者使用财 P1 政或货币政策来增加总 需求,以此抵消总供给 的不利移动:Y 回到 YN,但 P 会持续提高。
1990
长期经济趋势: 产量增长和持续 的通货膨胀。
P1980 AD1980 Y1980 Y1990 Y2000
AD2000 AD1990
Y
17
4、短期总供给曲线 (SRAS)
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短期内(一年或 两年)物价水平变动会引起产量发生同向变动。
三种理论解释其原 因:当经济中的实 际物价水平背离了 人们预期的物价水 平时,供给量就背 离了其长期水平或 自然水平。
30
C
增加,失业率降低
P2
4. 随时间的推移,PE上升, P1
SRAS曲线一直向左移动, 直到达到长期均衡点C。 Y与失业率回到起始水平
AD2
短期总供给移动的影响
事件:油价上涨
1. 成本上升,SRAS曲线移 动(假设 LRAS 不变) 2. SRAS曲线向左移动 3. 短期均衡在点B,P上升, P2 Y下降,失业率上升 P1 从A点到B点,滞涨: 产出减少(停滞)而物 价水平上升(通货膨胀) 并存的时期。
1. 确定某个事件导致哪个曲线移动;
2. 确定曲线移动的方向;
3. 用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分析这种曲线移动对短 期的产量和物价水平影响; 4. 用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分析经济如何从其新的 短期均衡变动到其长期均衡。
25
总需求移动的影响
事件:股票市场崩溃 P LRAS 1. 影响消费,AD曲线 SRAS1 2. 消费减少,AD曲线向左 移动 A P1 SRAS2 3. 短期在B点达到均衡 物价水平与产出都下降, P2 B 失业增加 AD1 P3 C 4. 在长期中,PE下降, AD2 SRAS曲线一直向右移 Y 动,直到达到长期均衡 Y2 YN 点C。产出与失业回到 初始水平。 结论:短期中,总需求曲线移动引起产量波动; 26 长期中,AD曲线移动仅引起物价变动。
格水平背离了预期水平; (2)这些效应是暂时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 会调整预期。
20
三种理论推导的总供给
当实际物价水平背离人们预期的物价水平时,短期 产量就背离其长期水平(自然产量率)。
产量的 供给量
Y = YN + a (P – PE)
预期的物 价水平
自然产量率 (长期)
a > 0,衡量产
量对未预期到 的物价水平变 动的反应程度
进口石油供给的减少;影响农业生产的气候变化 等
技术知识变动引起的移动:技术进步提高生产率;
贸易开放等。
16
3、总需求与总供给对长期增长与通货膨胀的解释
长期中,技术进步 使长期总供给曲线 向右移动;
P LRAS1990 LRAS2000
LRAS1980
货币供给增加使总 P2000 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P
P SRAS
P2
P1
Y1
Y2
Y
18
三种理论解释
1.粘性工资理论:名义工资在短期中是粘性的,
调整缓慢;名义工资是企业和工人根据预期物价 水平确定的,当实际物价水平高于(低于)预期 水平时,名义工资粘性激励企业产量和就业的增 加(减少)。
2.粘性价格理论:物品价格在短期内是粘性的
(菜单成本),调整缓慢;企业据预期决定未来 定价,当货币供给和实际物价水平高于(低于) 预期水平时,价格粘性导致企业需求量增加(减 少),导致供给量和就业增加(减少)。
9
2、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除物价水平以外,任何 P 事件改变了消费,投资, 政府购买或净出口时, 会导致总需求曲线移动。
例如:股市繁荣使家庭 觉得更富有,消费增加, 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P1
AD2
AD1
Y1
Y2
Y
10
总需求曲线的移动的原因
消费变动引起的移动: 股市繁荣/大跌;消费与储
蓄偏好变化(权衡取舍);增税/减税
3
阴影面积表 示衰退
事实 2:大多数宏观经济变量同时波动
2,500
2,000 1,500
1,000
投资支出
500
0 1965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2010
4
事实 3:随着产量减少,失业增加
12
10 8
6
失业率
4 2
0 1965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2010
5
二、解释短期经济波动
古典经济学中的古典二分法和货币中性是对长
期经济的准确描述,但不能准确描述短期经济。
在长期:货币供给变动只影响物价,不影响真
实GDP、失业和真实工资。
在短期:名义变量与真实变量并不独立,货币
和物价变动会影响真实变量。
描述短期经济波动的新模型-总供给和总需求
模型
6
投资变动引起的移动:企业购买新计算机,设备
和建造新工厂;乐观预期/悲观预期;利率,货币 政策;投资税收优惠或其他税收激励
政府购买变动引起的移动:联邦政府的支出(国
防开支等);州和地方政府支出,如公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