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师范地理科学中国自然地理第三章气候
渭南师范地理科学中国自然地理四川盆地

(一)地貌形态
紫色砂页岩为主的舄湖相岩系 ——紫色盆地
四川盆地
盆西沉降带 成都平原区 盆中穹窿带 盆中方山丘陵区 川东褶皱带 盆东平行岭谷区
盆东平行岭谷区: 28条北东向平行的褶皱背斜,向斜谷地 盆中方山丘陵区: 红岩丘陵,方山 成都平原区: 山前冲击扇形平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 倾斜
(二)区域特征
不甚充裕的水资源 ——盆中小于盆缘 ——区内水系纷纭——国内河航运较发达 的地区之一 具有特色的矿产资源 ——天然气:盆南和盆东 ——岩盐,井盐(储量大,岩层厚):自 贡(盐城),威远,南充
(三)区域开发与整治
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 盆西平原——粮食,油菜,生猪 治水治旱,改造低产田
以丘陵山地为主:丘陵占64.1%,盆东与盆 缘山地占31.5%,成都平原是仅有的平原, 只占4.4%. 中亚热带湿润气候 ——冬季温暖、夏季炎热 ——年降水量900—1200mm,50—60%集中 在夏季 。(“峨眉天漏”) ——水热季节分配不够协调 ——空气湿度大,多云雾天 ,日照少
Hale Waihona Puke 种类繁多的生物资源 历史上的重要农耕区—天然植被和 野生动物资源锐减 ——珍稀植物:水杉,银杉,桫椤 ——珍稀动物:熊猫,金丝猴,鸳鸯 ——名贵渔产资源:中华鲟,白鲟,胭脂 鱼
高二区域地理+中国地理之中国气候

大陆性气候对中国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由 于降水较少,主要依靠灌溉,农业生产和布局受水资源限制 较大。同时,大陆性气候也导致土地荒漠化、沙尘暴等问题 。
大陆性气候的利弊分析
优势
大陆性气候下的夏季日照时间长,太 阳辐射强,有利于农作物光合作用和 生长;冬季寒冷干燥,有利于杀死病 虫害和减少农业害虫的繁殖。
劣势
由于降水较少且集中,容易造成春旱 和夏涝等自然灾害;同时,大陆性气 候也导致土地荒漠化和沙尘暴等问题 ,对生态环境造成威胁。
04
中国高原山地气候
高原山地气候的形成与特点
形成
中国高原山地气候的形成主要受地形和海拔高度的影响,高原和山地地区的地 形复杂,海拔高度差异大,导致气候的多样性。
特点
高原山地气候的特点是气温低、降水少、日照时间短、风力强等。在高原地区 ,由于地势高,空气稀薄,保温能力差,昼夜温差大;在山地地区,由于地形 复杂,气候变化多端,垂直气候差异明显。
气候变化的原因与趋势
总结词
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
详细描述
中国气候变化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 为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地球自转、公转、太 阳辐射等天文因素,以及台风、厄尔尼诺等 自然灾害。而人为因素主要包括工业生产、 交通运输、能源消耗等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 ,以及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变化等。
气候变化的原因与趋势
季风气候的分布与影响
季风气候的分布
中国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包括长江流域、 黄河流域、珠江流域等地区。此外,在南部沿海地区 和东北地区也有季风气候分布。
季风气候的影响
季风气候对中国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由于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因 此是中国主要粮食作物如水稻、小麦等的重要种植区 。同时,季风气候也给中国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为 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了必要的水源。然而,季 风气候也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如洪涝、干旱等自然 灾害频发,给农业生产带来较大风险。
2.2中国的气候(第三课时)八年级地理上册(湘教版)

3、我国气候的特征是_①__气__ 候__复__杂__多__样___②__季__风__气__候__显__著__ _③__大__陆__性__气__候__显__著__________ 。 4、说我一国说南我北国跨气纬候度复大杂,多地样 原形因复_杂__多__样__,__加__上__各__地__距__海_ 远__近__不__一__,__所__以__气__候__复__杂__多___ _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小组展示
3、中国南方的雨季比北方_早_, 比北方_长___。夏季风与雨带进退 的“失常”,往往会造成_旱__涝__灾 害。雨带如果推进迟缓,久久徘 徊在南方,会导致“南涝北旱” ;如果推进迅速,且在北方滞留 时间长,则容易出现“北涝南旱 ”的局面。
小组展示
4、由于中国大陆面积广阔, 西部伸入亚洲内陆,因而中国 的气候也有显著的_大__陆___性___特 征。
中国的气候 (第三课时)
视频导入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冬季0℃等温线 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 800㎜等降水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亚热带和温带季风的分界线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季风气候形成的原因及气候特征。 2、能分析季风气候对我国东西部降水产生的影响。 3、认识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特殊天气及其造成的危害 。 4、能针对某一气象灾害或环境问题提出合理的防治建议。 5、掌握一定的气象灾害安全防护技能。
检测反馈东Biblioteka 西北季节 夏年际
中国东南沿海距海近,西 北内陆距海远
夏季盛行来自海洋的偏 南风,冬季劲吹来自亚
洲大陆内部的偏北风
有的年份夏季风强,有 的年份夏季风弱
检测反馈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右图中影响我国的夏季风主要是①和②,它们分别是( C )
渭南师范地理科学中国自然地理华南

南沙群岛
岭南丘陵和平原(一)
分布在华南大陆的闽粤桂南部。闽粤多为 花岗岩丘陵。广西盆地多为石灰岩丘陵。 河谷一带和沿海河口处,分布有大小不一 的冲积平原或三角洲,是华南的“鱼米之 乡” 气温较高,台风和暴雨频繁。 植被为季风常绿阔叶林,种类多,优势种 不明显,层次结构复杂。
地理位置:是我国最南的疆域,北回归线横贯 华南,南北纬度差达5个纬距,气候上跨亚热 带、热带和赤道带;面临“一洋两海” 地貌:境内地形复杂,气候类型众多 环流:副热带西风、赤道西风和热带东风 海流:黑潮、沿岸流
气候要素特征· 温度
温度(热量丰富,夏长冬暖) 年平均气温大部在18-24°C之间,居全国之 冠。一月平均气温仍在10 °C以上,南沙群 岛的太平岛一月平均气温26.1 °C,是我国冬 季最暖的地方。等温线除海岛外,基本成纬向 分布。 四季气温特点是:冬季温暖,夏季漫长,春季气 温回升早,秋季降温迟。
台风
华南地区是西太平洋(包括南海)台风活 动最频繁的地区 原因 1、南面和东面是广阔的热带海洋,为台 风积 雨云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和能 量基础 2、离赤道5个纬距以上的地区能获得一定 量的地转偏向力,有利于气旋涡流的产生
暴雨
华南纬度低,面临海洋,有充足的水汽来 源和适宜的流场条件,再加特定的地形、 地势,因而成为我国降水量最多的地区, 同时也是暴雨最为频繁,季节最长,强度 最大的地区。 华南暴雨特点:1 有两个暴雨季节,构成 两个洪汛时期;2 雨强居全国之冠;3 连 续暴雨多见;
中国分区地理之中国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适宜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作物,但需注意防涝和防旱。
亚热带季风气候
定义
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南部地区,具有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的特点。
形成原因
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和季风环流的影响,夏季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 交汇,形成降雨集中的梅雨季节;冬季则受大陆气团控制,气温较为温和。
城市规划、交通建设等方面都需要考虑气候因素。
温带大陆性气候
分布区域
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甘肃等地 区。
气候特点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温带大陆性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主 要体现在农业生产和城市规划方面, 需要合理安排作物种植和城市基础设 施建设。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干燥,降水 主要集中在夏季。
干旱气候
02
中国东部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定义
温带季风气候主要出现在中国东北部、华北和华东地区,具有四季分明、夏季炎热潮湿、 冬季寒冷干燥的特点。
形成原因
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和季风环流的影响,夏季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北上与北方南下的冷空 气交汇,形成降雨集中的梅雨季节;冬季则受来自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影响,气温较低。
分布区域
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的沙漠地区。
气候特点
降水稀少,蒸发量大,气候干燥, 风力强。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干旱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体 现在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方面,需 要采取节水措施和保护生态环境。
04
中国特殊地区气候
青藏高原气候
01
青藏高原气候特点
青藏高原由于地势高,形成了独特的 高寒气候。该地区气温低,日温差大 ,降水较少且集中,风力强劲。
02
青藏高原气候对人类 活动的影响
地理导学案中国的气候地理

地理导学案中国的气候地理地理导学案:中国的气候地理一、中国的气候概述中国位于东亚,是一个面积广阔的国家,自然地理条件多样。
其气候特征也因此呈现出多样性。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国的气候分区及其地理特点。
二、东部地区的气候中国东部地区气候温和湿润,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降水充沛。
主要的气候类型有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1. 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北方平原。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这一地区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宜农业发展,赋予中国农业丰收的基石。
2. 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华南地区,如广东、福建等省份。
这一地区夏季湿热,冬季温暖湿润,年降水量较大。
这种气候条件对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非常有利。
三、西部地区的气候中国西部地区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多样,主要有高原季风气候、高原气候和大陆性气候。
1. 高原季风气候高原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如四川盆地、云贵高原等地。
这一地区地势较高,气候特点是夏季凉爽多雨,冬季干燥寒冷。
2. 高原气候高原气候分布在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区,包括西藏、青海等地。
这些地区气温低,有严寒的冬季和短暂凉爽的夏季。
由于海拔高度较大,气候特点是干旱,降水不足。
3. 大陆性气候大陆性气候主要出现在西北地区,如新疆、内蒙古等。
这一地区夏季炎热,冬季严寒,并且降水稀少。
由于地处内陆,受到大陆蓄热效应的影响,温差较大。
四、南部地区的气候中国南部地区气候特点是温暖潮湿,降水充沛。
主要的气候类型有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湿润气候。
1. 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华南沿海地区,如广东、广西等。
这一地区夏季湿热,冬季温暖。
降水丰富,热带季风气候为南方地区的农业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
2. 亚热带湿润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如江苏、上海等。
这一地区夏季湿热,冬季温暖。
雨量充沛,气候条件适宜农业发展。
五、北部地区的气候中国北部地区气候寒冷,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暂凉爽,降水量较少。
渭南师范地理科学中国自然地理西北地区

第一节 区域特征
• 第三、广阔的内陆流域
– 除额尔齐斯河属于北冰洋水系外,其余均属内 陆流域 – 向心水系 – 干旱区水文特点:
• • • • 河流分径流形成区和散失区 河流数量多,流程短,水量小 山前常有泉流河发育 多内陆湖泊。
第一节 区域特征
• 四、荒漠性植被与土壤 • 植被:
– 成分复杂 – 数量少、盖度小; – 耐旱、耐盐; – 小乔木、小灌丛
• 五、阿拉善高原与河西走廊 • 位置: • 地貌:低山丘陵,沙漠
第二十一章 西北地区
• 范围:
– 东到贺兰山、狼山,南以昆仑山、阿尔金山、 祁连山北麓为界,西部、北部均到国界。 – 包括甘肃、宁夏西北部,内蒙古自治区的西部 和新疆3省区。 – 面积218.04×104 km2,占全国的22.71%。
第一节 区域特征
• 一、干旱大陆性气候
– 成因:
• 深居内陆、盆地效应
塔里木盆地和吐鲁番盆地年平均气温达10~14℃, 较同纬度的辽南和京津地区为高。酷热日(最高气温≥40℃)数, 吐鲁番为38.2天,居全国之首。
早穿皮袄
围 着 午穿纱 火 炉 吃 西 瓜
干燥少雨
• 除过高山和北疆西部外,全年降水不足250mm。
• 甘肃南部年降水达600~800 mm,到甘肃中部降 至400 mm以下,至宁夏北部则减到200 mm,至 河西走廊东中段只有100~200 mm,而走廊西段, 乃至整个塔里木盆地几乎都在50 mm以下。位于 吐鲁番盆地西部的托克逊年降水量仅有5.9 mm, 成为全国最少雨的地方。阿尔泰山、天山、祁连 山高山带都可达400~600 mm。
• 一、阿尔泰山及临近山地
– 西北-东南走向,海拔3200-3500,最高峰友谊 峰4374米。 – 地势向东南降低 – 两组山地
渭南师院自然地理学教案

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的概况、太阳系的基本特征,了解太阳的基本特征及与地球的关系,明确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掌握地球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的特征,并明确其各自的地理意义;
掌握地球的内部圈层构造和外部圈层构造的组成特征,了解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及基本特征。
重点与难点:
本章重点: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其形状、大小、圈层结构及表面形态结构特征,地球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
第三部分是本节的重点,关于其地理意义的讨论应适当地多放点时间
常用的那几组概念对于非地理专业的学生而言,较难,应适当精简
这一部分在高中地理课本中已有过介绍,在上课中应该在此基础加以系统、条例地介绍,并作相应的扩展。
自然地理学教案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二章 地壳
授课类型
讲授
授课时间
第3周至第4周
本章难点:地球的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
教学内容与过程(设想、方法、手段)
内容:第一节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第二节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第四节 地理坐标
第五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六节 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
方法:课堂讲述、讲解、学生讨论和实验室模型参观。
手段:多媒体演示
思考题、讨论题、作业:
自然地理学教案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绪论
授课类型
讲授
授课时间
第1周第1、2节
教材分析:
第一章为绪论,着重介绍了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体系、任务以及与其它学科间的关系等背景性、宏观内容,同时在最后结合学科任务简要说明了本书的章节安排。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明确其分科体系,知道它是一门多学科的交叉学科,并认识到自然地理学是一门跟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季划分:天文学:二分四至; 古代:四立 民间:阴历的1~3月为春季,4~6月为夏季,7~9月
为秋季,10~12月为冬季。 气候统计:阳历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 月为秋季,12月~来年2月为冬季 侯平均法: 春10-220C,夏>220C, 秋22-100C,冬 <220C 各气候带四季分配 (P.39 表3-3)
影响中国的寒潮路径
第三节:气温与降水
一. 气温
夏季(7月): 20-28 0C, 南北温差小; 大部分比同纬高(除青藏高原地区外,全国各地极端最高 气温都在35℃以上,平均气温比同纬度均温偏高1.3~2.5℃。) 等温线: 东疏, NE-SW, -0.2 0C /+1; 西密, 与等 高线一致; 高温中心;沿海8月,西南干季(5、6月)
中国自然地理
第三章
第三章: 气候
第一节:气候特征
一. 季风气候显著
广义季风与狭义季风
1. 主要特征: 2. 季风类型: 海陆季风、行星风带季风、高原季风 3. 季风区界线:大-阴-贺-乌-巴-唐-冈 二. 气候大陆性强
气温年较差大,日较差大,最热月和最冷月 三. 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分别出现在7月和1月,春温高于秋温,降水 1. 9个温度带 2. 4个水分区 3. 垂直分异复杂性 集中在夏半年。
季风类型
季风类型---行星季风
在表面均匀的地球,行星风带基本上是纬向的。 即热带为东风带,中高纬是西风带。
冬夏之间,这些行星风带有显著的南北位移,
强度也有很大变化。在两支行星风带交替的区 域,行星环流发生季节转移。盛行风往往近于 相反。这种现象称为行星季风。 这种现象在低纬区30度N~30度S之间最为显著。
(四) 秋季环流 :夏、冬 (同上) 2.天气与转化: 9月 “秋高气爽”、“华南秋雨” 10月中旬转为冬季环流
第三节:气温与降水
一. 气温
1. 气温分布: 总特点---- 冬冷夏热, 北冷南热, 高冷低热 冬季(1月): 等温线: 大致与纬线平行, 密集; -1.5 0C /+1; 比同纬低
第二章 自然结构
•
降水的季节分配和雨型关系密切
冬末春初(2月份)南北方气流交汇于南岭一带,形成具有稳定降水的准静止 锋,使粤北和南岭发生低温阴雨。 3~4月准静止锋跃迁至温州和南岭北面的江南丘陵一带,并可波及长江中下 游两岸,形成这一带的春季连绵阴雨。 6月中旬开始,准静止锋迅速移至长江中下游平原,形成梅雨。 7月中旬以后,锋面又跃进到淮河平原和鄂西北山地,在这些地方形成较短 期的阴雨。自此以后,雨带移至北方,具有过境锋性质,形成北方的夏末秋初雨 季,不具有连阴雨特点。 7月中旬开始,江南处于副热带高压控制下,东南沿海因常受台风侵袭,降 水相当丰富,而江南丘陵出现伏旱,形成短期的旱季。
第三节:气温与降水
春季(4月): 大陆普遍增温,除纬度和海 拔较高地区,气温普遍大于0℃; -0.6 0C /+1, 受干湿度影响大
秋季(10月): 等温线似4月,沿海向北 弯曲 北方秋温<春温, 南方秋温>春温
第三节:气温与降水
2. 气温年变化与四季划分 年较差--大陆性气候标志 随纬度增高而加大, 与同纬度比偏大
三. 大气环流
气压
气团 锋面、气旋 流场 中国气候特征
四季环流
(一 ) 冬 季 环 流 气 压 场 气 锋 与 气 旋 高 空 流 场 天 气 团 面
蒙 古 低 压 新 鲜 NPC 寒 潮 华 南 昆 明 天 山 西 风 青 高
( 10~3 月 )
(二 ) 夏 季 环 流
( 6~8 月 )
• 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冬季干旱少雨,夏季雨量充沛
华北为“春旱夏雨型”,长江中下游地区为“春雨、梅雨、伏旱型”,青海 南部、西藏东部、四川西部和云南大部及华南为“冬春旱夏秋雨型”,青藏高原 西部为“夏雨集中型”,湖北西部、四川盆地和贵州大部地区为“全年多雨型”, 东北东部地区为“夏秋雨型”,西北内陆为“全年干旱型”。
气 流 , 影 响 : 南 支 、 北 支 急 流
寒 冷 、 干 燥 、 晴 朗 , W N 、 EN、 N 风 , 时 冷 时 暖 , 寒 潮
(三)春季环流 :冬、夏型的过渡
1.鞍形气压场:蒙古高压、阿留申低压、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印度低压 2.锋面与气旋: 寒潮冷锋、华南准静止锋、极锋,气旋活动频 繁 3.天气多变: 华北多大风和 沙尘天气, 江南丘陵多阴雨天气
(与同纬度地区的平均气温相比,东北偏低14~18℃;黄河中 下游偏低10~14℃;长江以南偏低8℃;华南沿海偏低5℃上下。)
00C等温线: 3/4陆地<00C
寒潮
界线温度: -280C, -80C, 00C, 80C, 160C
第二章 自然结构
寒潮
寒潮是冬半年危害较大的大规模天气现象。它起 源于北极地区的冷空气,当迅速南移时其前缘即为寒 潮冷锋,常使沿途地区剧烈降温、风速猛增、出现霜 冻,偶尔伴有雨雪天气。 我国气象台一般用日均温的过程总降温高于10℃ 和温度负距平的绝对值高于5℃,或者过程总降温高于 7℃和温度负距平的绝对值高于3℃作为标准,根据寒 潮影响地区的大小,分别定义全国性寒潮和区域性寒 潮。在冬季,大约平均10天左右就有一次冷空气爆发 南下的过程。
4.气候区划:9个气候带和1个高原气候区
1. 大陆性气候特点
2. 大陆性、海洋性区划
季风
广义的季风是指大范围地区内盛行风向
随季节变化而有明显转换的现象;季风 指数越大,说明季风现象越明显。 狭义的季风是指海陆季风,是由于大陆 及邻近海洋之间存在的温度差异而形成 大范围盛行的,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 的风系 。
全国大 部分地区四 季分明,仅 华南地区长 夏无冬,大、 小兴安岭和 青藏高原等 地无夏,藏 北地区西部 全年皆冬, 云南中部四 季如春。广 大四季分明 的地区,位 置越北,春 秋季节越短。
中国气温年较差
第三节:气温与降水
二. 降水 1. 降水量分布: 全国平均年降水量650mm左右,自ES
第二节:气候的形成因素
二. 下垫面: 地面状况(地形)影响: 屏障作用,水热再分配 表现: 1. 地势:―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2. 山脉: ★ 3. 青藏高原:(1)高寒气候 (2)动力作用: A.分支作用 B.屏障作用 (3)热力作用: A.高原季风 B.对海陆季风的加强
向WN减少
地区间的不均匀性,时间上的不平衡性,年际间 的不稳定性; 五个降水量带: >1600mm 800-1600mm 400-800mm 200-400mm <200mm
第三节:气温与降水
2. 降水季节分配
八个雨区: 华南春、秋雨区 江南丘陵春秋多雨的近似年雨区 北方广大区域的夏雨区 西北内陆盆地少雨区 西北山地年雨区 云南高原夏雨区 海南热带夏秋雨区 台湾东北部冬雨区
季风类型---高原季风
定义:高耸挺拔的大高原,由于它与周
围自由大气的热力差异所形成的冬夏相 反的盛行风系,叫做高原季风。以青藏 高原为例:
1月份 东经90度
东经120度
7月份 东经90度
东经120度
第二节:气候的形成因素
一. 地理位置:
1. 纬度位置: – 北纬53°-4°,北回归线穿过华南地区 – ---理论辐射量的季节性变化(量,南北差异); – ——大气环流(西风环流,副热带反气旋环流) 2. 海陆位置:
高 压 、 阿 留 申 低 压 、( 赤 道 ), W N 、 E N 、 N 风 、 变 性 极 地 大 陆 气 团 ( PC、 )、 西 南 暖 流 冷 锋 --东 北 低 压 、 蒙 古 气 旋 准 静 止 锋 — 江 淮 、 东 海 气 旋 准 静 止 锋
准 静 止 锋
印 度 低 压 、 太 平 洋 副 热 带 高 压 , 东 南 季 风 、 西 南 季 风 热 带 海 洋 气 团 ( T m )、 赤 道 海 洋 气 团 (E m ), (冷 空 气 ) 极 锋 ----锋 面 气 旋 赤 道 锋 热 带 气 旋 1 0 0 m b : 3 5 0N — 北 部 : 西 风 气 流 南 部 : 东 风 气 流 500m b: N W 、 W S 气 流 辐 合 切 变 高 温 、 多 雨 , S 、 ES、 W S 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