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数学《拼一拼》讲课教案

合集下载

一年级数学下册《拼一拼》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下册《拼一拼》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拼一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直观使学生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形状和边的特点。

2、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能辨别、区分这两种图形。

教学重点:通过操作让学生明白长方形和正方形各自的特点。

教学难点:能够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简单区分与判断。

教具学具:教具准备:课件,长方形纸,平面图形若干;学具准备:长方形纸,剪刀,正方形,长方形卡片若干;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教师出示长方形,请学生说一说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

(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相等)教师再出示正方形,也请学生说一说正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举手回答。

(四条边长度都相等)二、探究新知拿出每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纸,师生共同操作。

(1)引导学生先看正方形,先上下对折,边要对齐,看上下两部分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上下两条边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再左右对折,方法同上;然后把正方形纸的两个斜对着的角对齐,折后观察折痕两旁的部分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再继续对折一次,观察折出的几部分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四条边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

(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得出结论)(2)用长方形纸折一折,看一看长方形的边长怎么样。

要求学生先思考:怎样折长方形的纸,就能使分成的两部分完全合在一起?然后,自己动手折一折,以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再翻开课本进行核对。

(3)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

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长方形的一边与正方形边长相等)先将两个图形重叠在一起,让学生观察:两个图形的边有什么关系?如图:三.动手做一做:学做风车。

(1)先出示一个风车,将风车展开,让学生观察风车是由什么图形剪拼成的。

(学生讨论)(2)拿出准备的长方形纸,同桌互相商量,想一想要折一个风车该怎么做?四.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大家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谈一谈)五板书设计。

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剪一剪、拼一拼教案

冀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剪一剪、拼一拼教案

3 剪一剪、拼一拼第1课时剪一剪拼一拼◆教学内容教材第72~73页。

◆教学提示在上两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的图形特征,本节课在此基础,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的活动加深对图形特征的认识,探究图形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1.进一步探知四种图形的特征。

2.能正确区分四种图形的区别。

3、探究它们之间的联系。

4.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重点.进一步探知四种图形的特征。

难点探究图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的纸。

学生准备:练习本,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的纸。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游戏情境导入新课:师:拿一张正方形的纸,请同学们想办法将这张纸折成相等的两部分?生:操作。

(折、剪、画的形式都可以尝试)生:小组合作接触工具将正方形的纸分成相等的两部分。

设计意图:从动画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渴望解决问题的愿望。

二、探究新知师:将正方形分成相等的两部分,我们可以通过折、剪的方式,尝试分切的方法1、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怎样将一张正方形的纸折成相等的2部分。

2、小组同学合作操作3、全班交流成相等的2部分,重点引导学生说一说通过对折或剪切后的图形变成了什么图形,让学生探究图形间的联系。

2、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怎样将一张正方形的纸折成相等的4部分。

小组讨论完成并全班交流设计意图:小组合作探究正方形分成相等4部分的方法,进一步了解正方形和三角形、长方形的联系。

4、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怎样将一张长方形的纸折成相等的2部分。

师:长方形可以分成相等的2部分吗?生:尝试自主探究(在纸上画、折、剪切等方式都可以)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合理使用手中工具,做到安全有序。

全班交流探究长方形能不能分成相等的4部分小组合作探究完成后全班交流。

教材73页剪一剪,拼一拼5、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怎样将一张三角形的纸剪成相等的2部分学生小组合作剪一剪(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师:将三角形的纸剪成相同的两部分时,我们可以选择对折的方法。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拼一拼教案(导学案)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拼一拼教案(导学案)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导学案)
一年级数学学科
备课教师:
课 题
拼一拼
课 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感受图形美。
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3.引导学生继续观察长方形的边。
提问:我们能想办法证明长方形对边相等吗?
生可以自由选择证明方法,如对折、测量等,并请用不同的方法的学生上台演示。
4.引导学生观察正方形的边,有什么发现?
你能证明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吗?
5.小朋友们真了不起,通过你的观察,动手验证了两种图形边的特点,那你能不能利用手中老师发给你的长方形的纸做一个风车呢?(全班同学动手做风车,教师给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板书设计
拼一拼
对边相等
教学反思
1.提问:你们说得很对,作风车的风叶要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正方形上节课跟我们见过面了,是个老朋友了,回忆一下,上节课除了正方形你还认识哪些图形?
在这些图形中,哪些图形和正方形最相似?为什么?
课件出示图形
2.提问:它们都有四个角,四条边,先来看看长方形,它的四条边有什么特点?
教学过程与学生活动
上面的边对着下面的边,这样相对的边我们把它叫做对边。
教学重点
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
教学方法
观察法、演示法、讨论法、操作练习法
教学过程与学生活动一、创设 Nhomakorabea境,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一个风车,并以谈话引入:同学们看,这是什么?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认识图形(二)拼一拼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认识图形(二)拼一拼
三、完成课本第3页例2“做一做”。
一、学生:好。二、在拼图过程中感受图形的变换:1.用两个同样的三角形拼图并记录结果。2.用两个同样的长方形拼图并记录结果。3.用两个同样的正方形拼图并记录结果。4.用两个同样的平行四边形拼图并记录结果。5.反馈交流,生生相互点评。
三、完成课本第3页例2“做一做”,并展示、反馈、交流成果。
2.用两个同样的长方形可以拼成一个()形。
3.用两个同样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方形可以拼成一个()形。
4.用两个同样的平行四边形可以拼成一个()形。
5.至少要用()个相同的三角形才能拼成一个正方形。
6.一个正方形可以剪成两个相同的()形或者()形。
7.至少要用()个相同的小正方形才能拼成一个大正方形。
一、复习旧知:
1.生a:风车。
2.生a:喜欢。
生b:我。
3.生:正方形。4.生: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5.生a:长方形。因为它们都有四条直的边。生b:长方形。因为它们都有四个直的角。6.生:四个三角形。7.生:好。
二、跟老师一起边读边书空课题:
认识图形(二)
拼一拼
明确
目标
一、在探究新知之前,我们先来搞清楚这节课我们要达到的目标。出示学习目标:(带领学生读目标)
我要通过拼一拼的活动,进一步认识五种基本平面图形的特征,进一步熟悉学过的平面图形,体会图形的变换。二、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我们要学会什么?
一、跟老师读目标。二、学生解读目标:
生a:我要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生b:我要通过拼一拼的活动,进一步熟悉学过的平面图形。
生c:我要体会图形的变换。
合作
探究
一、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拼图游戏,好不好?二、引导学生拼图:(发题卡,学生小组合作完成)1.用两个同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形。2.用两个同样的长方形可以拼成一个()形。3.用两个同样的正方形可以拼成一个()形。4.用两个同样的平行四边形可以拼成一个()形。(巡视指导、给予鼓励、适当点评5.引导反馈交流。

小学数学一年级拼一拼教案3篇

小学数学一年级拼一拼教案3篇

小学数学一年级拼一拼教案3篇小学数学一年级拼一拼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2.会利用“”“”和“=”来描述长度和个数的大小比较。

【过程与方法】通过纸条的高低不等和高低相等形象直观引入“”“”和“=”这三种符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建立初步的符号感。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小朋友,开学至今大家都长高了不少,今天我们来比一比身高。

谁愿意来比?(请两个小朋友)大家看看,谁比谁高?谁比谁矮?下面请小朋友三人一组,自由组合,两人比身高,另一人说说比的结果,互相轮流进行。

2.出示投影P18第一题图上有谁啊?(小胖和小丁丁)(小强和小胖)(小亚和小巧)谁来比一比他们的身高,说一说比的结果(1)小丁丁比小胖矮,小胖比小丁丁高。

(2)小强和小胖一样高。

(3)小亚比小巧高,小巧比小亚矮。

二、新授1.出示P18第2题第一张图请小朋友说一说图意。

师并介绍小于号画小于号,开口的方向表示大,合拢的方向表示小。

一起书空小于号。

师:一个单位的计算条比三个单位的计算条短,数学表达方式是13。

念作1小于3。

用心爱心专心谁来说?(多请几个)练一练摆计算条左边放2个,右边放5个,先互相说一说图意,然后写一写。

左边放1个,右边放4个,(独立完成,写一写)2.左边放2个,右边放2个,问:现在是什么情况?2和2相等也就是2等于2。

等号两边开口一样,表示相等。

一起书空等号,然后在书上写等号。

3.猜想一下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哪个符号?可以猜想一下它的名字,也可以猜想一下它的形状。

先独立思考,然后把你猜想的结果告诉你的同桌。

A:形状,上黑板画一画B:名称C:解释形状D:说图意师:大家讲得真好,正如大家想的,确实我们接下来要学习大于号,谁有什么好方法来记大于号?一起书空大于号。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2课时拼一拼-人教新课标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2课时拼一拼-人教新课标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2课时拼一拼人教新课标教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2课时拼一拼人教新课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新课标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的第一单元第2课时,主要包括了拼图游戏的相关知识。

在这一课时中,学生将学习如何通过组合不同的图形来完成拼图游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拼图游戏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掌握拼图游戏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图形的组合规律,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拼图游戏道具、PPT学具:学生自带的拼图游戏道具、作业本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拼图游戏的例子,讲解拼图游戏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图形的组合规律。

同时,教师可以邀请学生上台演示如何完成拼图游戏,加深学生对拼图游戏的理解。

3.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拼图游戏,每组完成一幅指定的拼图。

教师在旁边进行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拼图游戏观察图形发现组合规律动手完成拼图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回家后,尝试完成一幅自己喜欢的拼图游戏,并记录下完成的过程和心得体会。

答案: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幅拼图游戏进行完成,并记录下完成的过程和心得体会。

2. 请学生思考一下,如何设计一幅独特的拼图游戏,并尝试动手制作。

答案:学生思考并设计一幅独特的拼图游戏,并尝试动手制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观察、动手和思考,掌握了拼图游戏的基本方法,培养了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图形的组合规律,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教师还通过作业设计,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人教版数学(2023)一年级下册 第1单元 认识图形(二) 第2课时 拼一拼

人教版数学(2023)一年级下册 第1单元 认识图形(二) 第2课时  拼一拼

你还能拼出 什么图形?
拼出来的都是三角形吗? 试一试: 你能用一套七巧板拼出几个长方形?
你还可以拼出什么 学过的图形?
课堂小结
用若干个同样的平面图 形可以拼成更大的或者其 他的平面图形。
数学
· 一年级(下册)· 人教
1 认识图形(二)
第2课时 拼一拼
你能说出这些平面图形的名称吗?
三角形 正方形
平行四边形
长方形 三角形
1.用长方形进行拼组
问题:两个同样的长方形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用两个这样的长 方形可以拼成一 个长方形。
用两个这样的长 方形还可以拼成 一个正方形。
2.用三角形进行拼组
用两个同样的正方 形可以拼成一个长 方形。
圆与正方形的转化
认识七巧板
“七巧板”是我国古代的一种 拼板玩具,由七块板组成:其 中( 5 )块三角形、( 1 )块正 方形和( 1 )平行四边形。简 简单单的七块板,就可以拼出 千变万化的图案。
问题:用一套七巧板,你能拼出几种不同的三角形?
巩固拓展
问题:两个同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用两个同样的三角形 可以拼成一个正方形。
用两个同样的三角形 可以拼成一个大的三 角形。
问题: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分别用了几个三角形?
用两个同样的三角形还:两个同样的正方形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2课时拼一拼(1)(人教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2课时拼一拼(1)(人教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2课时拼一拼(1)(人教版)我今天要上的是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中的第2课时,课题是拼一拼(1)。

一、教学内容我们今天使用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我们将学习第2章的第2节,内容是学习通过拼图来认识形状和颜色。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基本的形状和颜色的名称,并能够通过拼图的方式来巩固这些知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学生能够识别和命名基本的形状和颜色,难点是让学生能够通过拼图的方式来巩固这些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已经准备好了各种形状和颜色的拼图块,以及一些练习用的图纸。

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形状: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颜色:红色、蓝色、绿色、黄色七、作业设计2. 请用这些形状和颜色画出一幅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掌握了基本的形状和颜色的名称,并且通过拼图的方式来巩固了这些知识。

在课后,学生们可以继续练习和探索,尝试用不同的形状和颜色来创作。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是我需要特别关注的。

学生对形状和颜色的识别和命名是本节课的重点。

在实践情景引入环节,我会展示各种形状和颜色的拼图块,让学生们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形状和颜色。

这一环节的关键是让学生们能够准确地识别和命名出基本的形状和颜色。

通过拼图的方式来巩固形状和颜色的知识是本节课的难点。

在讲解环节,我会解释如何通过拼图的方式来认识形状和颜色。

我会给出一些例题,让学生们跟随我一起解答。

这个环节的难点在于学生们需要理解和掌握如何将不同的形状和颜色组合起来,以形成新的图形。

在随堂练习环节,我会让学生们进行实际操作,我会巡回指导并给予反馈。

这一环节的重点是让学生们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对形状和颜色的认识,并能够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

在板书设计环节,我会将基本的形状和颜色列出,以便学生们能够清晰地看到和记住这些信息。

这一环节的重点是让学生们能够通过板书来复习和巩固所学的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年级下册数学《拼一拼》讲课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3.通过学生大量拼摆图形,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感受图形美。

4.拼一拼讲课教案: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

拼一拼讲课教案
教法设计:
引导观察,动手操作,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一个风车,并以谈话引入:同学们看,这是什么? 你们喜欢风车吗?谁动手做过这样的风车?给大家介绍一下做这样的风车要用哪些东西?
二、感受新知,观察比较
1.提问:你们说得很对,作风车的风叶要用一张正方形的纸,
正方形上个学期跟我们见过面了,是个老朋友了,回忆一下,上学期除了正方形你还认识哪些图形?
在这些图形中,哪些图形和正方形最相似?为什么?
2.提问:它们都有四个角,四条边,先来看看长方形,它的四条边有什么特点?
上面的边对着下面的边,这样相对的边我们把它叫做对边。

3.引导学生继续观察长方形的边。

提问:我们能想办法证明长方形对边相等吗?
生可以自由选择证明方法,如对折、测量等,并请用不同的方法的学生上台演示。

(教师板书:对边相等)
4.引导学生观察正方形的边,有什么发现?
你能证明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吗?
5.小朋友们真了不起,通过你的观察,动手验证了两种图形边的特点,那你能不能利用手中老师发给你的长方形的纸做一个风车呢?(全班同学动手做风车,教师给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说一说你在做风车的过程中发现了哪些图形?
6.一个简简单单的风车,就让我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图形,你能试着用这些图形来拼更多的图形吗?大家来试试!
三、动手实践
1.学生独立完成第3页的“做一做”。

2.第6页的第4题。

3.第6页的第5题。

四、小结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这节课我们进行了图形的拼摆,同学们学得很投入,课下请大家留心观察生活中有哪些基本的图形拼成的图案,说不定会有更多更好的发现。

课后小记: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