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与中国文化-第五讲
「周易篇」03-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

「周易篇」03-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个词叫做:国学易经,「易经」和「国学」经常都会同框出现。
易经我们就不解释了,国学乃一国之学,是能担得起国之重器之学问,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做中国传统文化。
那么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它们到底有什么关系?何谓传统文化什么是易经,在前面的章节已有做介绍,这里来看看什么是「传统文化」,它有一个比较官方的解释: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
简单理解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决定着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三观。
它是我们的祖先,探索人与人相处,人与自然相处,这一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套: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这些都镌刻在我们的文化基因中,我们的基因来自父辈,父辈的基因承自祖辈,祖辈的基因源于三皇五帝。
“文化”这个概念,在中国典籍中,第一次是在《易经》中提到的,“贲卦”彖辞中是这样说的:「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字面意思就是:日月交替,天行不息,这是天文;常变常新,日久成俗,这是人文。
观天象,而知道四时变化,观人事,而可以教化群生。
这就是“文化”,将天地之道,人事之道,总结下来,传于后世,教化世人。
而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建立在有起源,有发展,有沉淀,有岁月风霜的基础上,大浪淘沙后留下的精华。
它与时俱进,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给每个历史阶段的人们,都能提供养分。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我们文化长河中的主角《易经》。
文化长河中的主角按神化传说,我们人都女娲造的,正经讲我们被称为炎黄子孙。
我们的文化是从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是那里传下来的,我们脚下这片土地,被称为华夏大地,中国的第一个王朝,是夏朝,地处中原,所以我们又叫中华儿女,华夏子孙。
要去寻找我们文化的根源,那么就要弄明白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主画了这张关系图,来帮大家梳理一下,从盘古开天辟地,到诸子百家争鸣的文化传承过程:红色部分为权力传递方向,虚线省略中间亲缘人物盘古时代「盘古」:盘古,是中国神话中的创世之神,开天辟地,化生万物。
(完整)《易经》原文及解释

(完整)《易经》原文及解释第一讲乾卦乾卦象征天,天的四种本质特征是:元、亨、利、贞。
1、天之阳气是始生万物的本原,称为"元"。
2、天能使万物流布成形,无不亨通,为"亨"。
3、天能使万物和谐,各得其利,称为"利"4、天能使万物,正固持久地存在,称为"贞"。
总之,天之阳气是万物资生之本,又制约,主宰着整个世界。
天有开创万物并使之亨通,正固的"功德",元、亨、利、贞被称为乾之"四德"。
《彖》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意译:天的运行刚劲强健,君子因此不停息地发愤图强。
乾卦六爻的爻辞初九,潜龙勿用。
意译:龙潜在水中,暂时不能发挥作用。
《彖》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
意译:初期阶段,应暂行潜藏。
乾卦的卦辞以天为象征,六爻的爻辞以龙为象征。
龙是善变之物,能够潜水,行地,飞天,海陆空三栖,取龙为象,可以达到假象喻意,以明变化的目的。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意译:龙出现在田间,有利于大德大才之人出现。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乾乾:健行不息。
若:语助词。
厉:危险。
意译:君子整天勤奋不息,甚至夜间时时警惕,虽然面临危险也无祸害。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意译:相机而动,跃起上进,无咎害。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意译:飞龙上天,有利大德大才之人出现。
九五在所有卦里都是最吉之爻,此爻为"君位"。
皇帝通称"九五之尊",就是这么来的。
乾卦九五,刚健中正,纯粹而精,最为可贵。
上九,亢龙有悔。
意译:龙高飞到了极点,必有过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意译:出现一群龙,都不以首领自居,吉祥。
常用占断用语1、亨:通达,顺利。
2、利:有利,适宜。
3、吝:遗憾,麻烦,艰难。
4、厉:危险。
5、悔:忧虑,困厄。
6、咎:过错。
第二讲坤卦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
《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

《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文化得以延承的灵魂,是国人乃至世人思想的基因。
从他产生的那天起,就在不知不觉简,影响了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做事准则,在我们的潜意识里,他就像一个风向标,已经像血液一样渗透到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石所在。
易经之所以能位于五经之首,就在于他的博大精深。
关于易经的由来,经历了上古伏羲氏、中古神农氏、下古轩辕黄帝三代,总结世间万物的发展规律,形成了太阳月亮,山水,男根女阴相对的万物空间。
到了夏商周时代,经周文王姬昌不断总结演变,形成了六十四卦,就是周易。
至此,易经世历三古,人更三圣,才有了从迷信到理性,从巫术到哲学的重大飞越,逐渐成为中国哲学的理论根基。
易经的思想讲究阴阳相济,刚柔有应,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以阴阳两爻为基本符号,以及由八卦中任意两卦交相叠合而成的六十四卦为基本图形,来说明宇宙万物的一切现象,并通过占筮来启示天道,人道,地道的变化规律。
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天地间一切事物的变化无不因时因地或成阳刚,或成为阴柔,而这一阳刚阴柔的变化法则,正是宇宙的法则,人生的法则,也就是天理和人道。
易经天地人三才,天道地道人道的变化法则,正是宇宙应遵循阳刚阴柔无穷变化的法则,变易而不易,复杂而简易,在变化中生成发展,在反复中保持和谐统一。
这一刚健中正,无穷无尽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正是宇宙精神的所在,也是人生立身处世的原则。
人若能以宇宙的自然法则来确立自己的行为规范,就会面对各种复杂的情况而知变,应变,适便,自强不息,给人类社会带来发展。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易经更是现实人生的指南,趋吉避凶的宝典。
但是现代社会易经并不为更多的人所熟悉,里面有很多原因,但归结起来有两点:一是因为易经有一套逻辑符号,术语卦名,如阴阳,九六互变,乘承比应错综复杂等,大多人们不了解所表达的是什么含意。
二是因为一些江湖术士的故弄玄虚,将天干地支阴阳五行翻来倒去,顺推逆数,歪曲了易经本意。
杨振宁经典演讲:《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心是哲学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是书法;' 我之所以完全同意他这句话,就是因 为书法把《易经》的精神具体化了,现 实化了。(本文原载《自然》杂志2005 年第1期。
Chinese national Expo 41
19世纪开始翻译元素名字的时 候也只用一个字,氧、硫、镭,这些在 英文里面都是复音的,在中国翻译都 变成-个单音的词。为什么这样吝啬 呢?我认为在中华文化形成时代.在 汉语形成时代,受了《易经》的卦名 的影响,发展出来了 “精简为美,浓 缩为美”的深层观念。此审美观影响 了词的形成。
世界所有的语言都冇共同的深 层文法,然后在此深层文法之上,不 同的语系各自发展.这是Chomsky 的一个大发现。比较不同的语言就会 发现每一种语言都有名词、动词、形 容词、介词等等。汉语亦然。可是汉 语的一大特点就是极少用助词。例如 不说“我的父亲”而说“我父亲”;不 说“慢慢地跑”而说“慢慢跑”,把助 词省略掉了。所以西方人说中文是电 报式的文字.尤其是古文。好的古文 确实是极美的文学。美的原因之一就 是古文不遵循通常文法的发展方式, 而力求用最少的词表达出最多的意 思这种审美观念应是易经的浓缩 化精简化的延伸匚
乾、坤……都是单音的:是统治者用的,
图2
是神秘的.有重大影响的,念起来冇分
量的。久之就形成了一个重视单音符
徐光启在翻译了以后,了解到推 对于中国的传统哲学攻击得太厉害了 号的价值观,而影响后来整个汉语的
演法一个特点就是“欲前后更置之不 我完全没有攻击的意思。“天人合一”
发展。在座有语言学的专家.我这个讲
可得。”就是一条一条推论不能次序 的内涵绝不止内外一理,还有更重要的 法是很大胆的,希望不被语言学家批
颠倒。这跟中国传统不一样。中国传 “天人和谐”。天人和谐对于中国的传 评得体无完肤。我们看元、亨、利、贞、
《易经》与中国文化.doc

《易经》与中国文化易经和中国文化友好提醒请不要占用上课时间:请将手机换成振动的,避免在课堂上用手机交谈;其他事项不得随意进出教室;请勿在室内吸烟;欢迎来到上课时间:提问并积极回答问题;《易经》的主要内容及其现代意义《易经》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哲学、宗教、文学、艺术、建筑等)。
)从《易经》看,中国文化的主要特征,即最正确的、最系统的、荀而值得黄州人自诩(金:《四种学问》,第14页,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一直被视为中国文化史上群经之源的第一大道。
《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话:孔子说:我和孔子可以学《易》,学了几年,五十年,没有什么大错误。
《史记·仲孔子世家》云:孔子喜欢《易》序,而《禹》序则喜欢《易》、序则喜欢《说卦》序,读《易》、三绝说:“假吾数年,若在《易》中,则吾必温柔。
”。
马王堆汉书《易传·中道·尧》说:我现在渴望学习,但只是为了从我的岁月中受益?主人又老又好。
“一”在桌子上,“一”在桌子上。
子干说:孔子又教了这个弟子一天,说:美德是诸神之死,知识是远方之求,占卜是乘法。
这是应该的。
为什么老师又老又好?孔子说:老子的“易”在我之后,祝他好运。
我也看他的道德和正义。
你赞美了许多人,也传到了那些善良仁慈的人的耳朵里。
赞美不等于它的巫师人数,但不等于德国是它的历史。
吴石的家乡占卜不好,但不好。
后人怀疑是高处还是“易”?我只要求美德,我就是那个和巫师一起画画然后回来的人。
参见廖明春的《马王堆帛书易经》,《易经释义》,《四库全书续编》,《易经》第一页,《廖明春的《易传帛书初步研究》第一页。
可见孔子晚年对《周易》的理解有了质的飞跃。
从那以后,学习易成了他生活中的一种自觉的自然行为。
周易已经成为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周易》在他心目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也是其他经典无法企及的。
孔子作为一个到了晚年的伟大思想家,自然经常从易学中汲取营养。
南方人对《论语》有章可言,而汉帛书《易传》就证明了这一点。
00周易与中国文化课件

其中《经》包括六十四卦及其卦辞和爻辞,《易传》也就是人 们所说的“十翼”。其实《易传》只有七部分,即《系辞》、 《彖辞》、《象》、《文言》、《说卦》、《序卦》和《杂 卦》,因为《系辞》、《彖辞》和《象》分别为上下两篇,所 以加在一起就是十篇。
《易传》是最早研究《周易》的专著,由于在易学史上它第一 次把《周易》哲理化,所以其地位相当的重要,以至于后来它 也成为《周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 >﹑<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 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 彬矣。”
四、《周易》的构成 ★
《周易》由《经》与《传》两部分构成,即《易经》和《易 传》。狭义上所说的《易经》是指不包括《易传》在内的六十 四卦卦爻辞,而广义的《易经》则等同于《周易》。
三、《周易》的成书和编撰
《汉书.艺文志》六艺略.易类<序>: „宓羲氏作八卦;周文王重易六爻、作 上下篇;‟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 言、序卦之属十篇。故曰:易道深矣, 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唐〕孔颖达《周易正义.序》: 伏羲制卦,文王系辞,孔子作十 翼。……卦辞文王,爻辞周公 ……
“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按照传统的说法,《周易》成书的过程是 “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三古”:上占、中古、近古 “三圣”:伏羲、周文王、孔子
羑里城的周文王像
“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 周文王演易台
孔子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按照传统的说法, 《易传》是他晚年所作。下古时代, 孔子喜“易”,感叹礼崩乐坏,故撰 写《易传》十篇,称“十翼”。
从下述文献可见孔子与《易》 学之一般:
相关文献
《论语.述而》: 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或作:「亦」‟可 以无大过矣。 《史记· 孔子世家》:
《易经》与中国传统艺术

例如:殷墟早期的龙虎尊,殷文丁时代的司母戊方鼎都是 阳刚之美的代表。 春秋晚期的莲鹤方壶,战国中期的错金银龙凤方案是阴柔 之美的代表。
殷墟早期的龙虎尊——阳刚之美
• 龙虎尊在造型创意上解读: 圆形大口表示上天,肩部神 龙游荡于空中;尊腹表示大 地,有神虎张牙舞爪,以其 不容侵犯的雄伟姿态保护着 纹身的淮河氏族。
• 《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对中国 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古代汉族人民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 “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 家的必修之术。 •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否极泰来,厚德载物,阴阳之道等都来源于 《易经》 • 《易经》不仅是中国文化的源流,也是整个东方文化的根基。 《易经》 的影响遍及中国的哲学、宗教、医学、天文、算术、文学、音乐、艺 术、军事和武术。
太极阴阳鱼正好演绎出中国画的原理和核心。“黑 鱼”即“太阴”表述在绘画中就是“密不透风”的大密, “黑鱼”的眼睛即“少阳”表述在绘画里就是“疏可走 马”的真疏。
下图为范增《三人行》
清华美院2014研究生毕业设计展
• 雕塑系,油画系作品参观
谢谢!
之尊的称号。
黄鹤楼
• 开四面,每个角都有三个檐,寓意为三生万物。易经云:一生 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就是太极,太极分出阴阳为二,阴 阳的结合变化出后代为三,整个生命的延续就形成了,因此称
之为三生万物。看看挂钟的阶梯,也是分三级而上。
• 楼的外面用每根大小一致 的木柱支撑,从四个方向 观察,每面都是6根柱子, 而实际上总共有20根柱子, 平均每个方向有5根柱子, 以合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五行中土之数也。楼里主 梁4根,合外围之柱共24 根柱子,以应24节气
• 乾坤一元、阴阳相倚,天地 人三才合一(纳天地人于一 卦六爻的符号体系内) • 《周易》中参赞天地的思想 在工艺制作中的具体表达
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

易经与中国传统文化《易经》是中国文化最古老的典籍。
历代正统的学者,用许多不同的文字赞扬它,推崇它为“群经之首”,致予无上的敬意。
相反的,认为仅是古代的一部卜筮之书,近于巫祝的诬词,卑不足道。
只是经过孔子的传述《周易》以后,又加上历代许多学者穿凿附会,才有了后世的盲从和崇敬。
甚之,近代以来,还有许多类似轻薄的讥讽。
《易经》的形成过程经历的几千年,从伏羲始作八卦,以后经过炎帝、黄帝、又经夏、商,不断地演进,再到周文王重新演绎,整理卦辞、爻辞,还有孔子作《十翼》…几千年来凝结了多少人共同的心血!这里有一个共同的东西,我们不能忽视,这就是《易经》产生于人类活动,源于人类活动,是人类自身为求生存而产生,并且是不断发展的。
它具有某种功利性,这种功利性可以是一个大层面的功利-为大众的利益,也可以是为一已之私利。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
中华文明史源远流长,若从黄帝时代算起,已有5000年。
有学者指出,中华民族有“三十万年的民族根系、一万年的文明史、五千年的国家史”。
文化源于对历史的认同感。
文化凝聚了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方法、生活方式、信仰习俗等。
一个民族的价值观、风俗习惯都通过文化传达出来。
文化是历史的载体,认同历史就要认同文化,认同传统。
“传统文化”一词由于其范围太广而无所不包,于是生衍出“国学”一词。
近百年来,西方文化东渐,产生了西方文化和中国本土传统文化之间的差异。
“国学”就是为了有别于西洋学术而逐渐在文人圈、学术界叫开的。
最早称为“中学”的,如洋务派张之洞,即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此后,随着变法维新的推进,有人便将西洋学术称为“新学”,而将中国传统学术称为“旧学”。
其中,更有一些学者出于保持中国文化命脉的考虑,而将其称为“国粹”或“国故”,如2O世纪初一些研治经史的学者编印《国粹学报),章太炎著《国故论衡》等皆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 革,莫剧于殷周之际。
王国维(1877-1927),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 汉族,浙江海宁盐官镇人。清末秀才,中国近现代学 术巨擘,一代国学宗师,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 古文字、考古学等各领域都成就卓著。
乾:元亨,利贞。
《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
《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
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 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 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 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 故曰:“乾:元,亨,利,贞。”
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
谓也?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庸 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 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 『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 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 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 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 故曰:“乾:元,亨,利,贞。”
《子夏易传》曰:“元,始也。亨,通也。利, 和也。贞,正也。” 唐· 孔颖达《周易正义》引此曰:“言此卦之德 有纯阳之性,自然能以阳气始生万物而得元始亨 通,能使物性和谐,各有其利,又能使物坚固贞 正得终。” 宋· 程颐《周易程氏传》曰:“元者万物之始, 亨者万物之长,利者万物之遂,贞者万物之成。” 朱熹《周易本义》曰:“元,大也。亨,通也。 利,宜也。贞,正而固也。” 清· 朱骏声《六十四卦经解》曰:“始万物为元, 遂万物为亨,益万物为利,不私万物为贞。”
11泰:小往大来,吉,亨。
上六:城复于隍,勿用师,自 邑告命,贞吝。
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
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 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
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
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 亡得,尚于中行。 初九:拔茅茹以其汇,征吉。
《彖》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 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 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 小人道消也。 《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 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后:君。 财:借为裁,裁度。 相:助。 左右:1、支配,统治; 2、佐佑,辅佐佑助。
12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
上九:倾否,先否后喜。
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 于苞桑。 九四:有命无咎,畴离祉。 六三:包羞。 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 初六:拔茅茹以其汇,贞吉,亨。
隐。《易》曰:「括囊,无咎无誉」 盖言谨也。
《坤》卦由六个阴爻构成,为纯阴
至顺、极尽宽柔之象。在自然中为 无所不载之大地,一望无垠之原野, 为柔顺处静之象;在人事中则为宽 厚忍让之气度,柔顺无为之风姿, 虚怀若谷之雅量。
《易传· 象》曰: 乾·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
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 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 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 人乎?况于鬼神乎?
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
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 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 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乾》卦由六个阳爻构成,为纯
阳至健、大吉亨通之象。在自然 中为上升中天之日,翱翔云霄之 龙,为阳刚健动之象;在人事中 则为万物顺遂、平步青云之祥, 自强不息、奋发图强之象。
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
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彖》曰: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蒙, 亨”,以亨行时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 我”,志应也。“初筮告”,以刚中也。“再 三渎,渎则不告”,渎蒙也。蒙以养正,圣功 也。 《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初六,师出以律,否臧(zāng)凶。
师: 贞丈人吉,无咎。 《彖》曰:师,众也;贞, 正也。能以众正,可以王 矣。刚中而应,行险而顺, 以此毒( 读为督,治也,治 理,统治 )天下,而民从 之,吉又何咎矣! 《象》曰:地中有水,师; 君子以容民畜众。
《师》卦由坎下坤上两个 经卦构成,坎为水,坤为 地,地下有水,且只有九 二爻为阳爻,其余皆为阴 爻,阳为君,阴为民,九 二又居下卦之中位,是阳 爻居阴位(阴位即偶数爻 位),象征君王蓄养、统 领大众,有兴师动众之象, 故名为“师”。 六十四别卦
其间,岂不幸乎! (《通雅》卷首之一《音义
杂论》)
明· 洪应明《菜根谭》:仁人心地宽
舒,便福厚而庆长,事事成个宽舒 气象;鄙夫念头迫促,便禄薄而泽 短,事事成个迫促规模。 念头宽厚的,如春风煦育,万物遭 之而生;念头忌尅的,如朔雪阴凝, 万物遭之而死。
方东美:要将整个宇宙的创造力量集中在自己 的创造力量中。
《易传· 象》曰: 坤·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屯(zhūn):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
利建侯。
上六:乘马班如,泣血涟如。
九五:屯其膏,小贞吉,大贞凶。
六四:乘马班如,求婚媾,往吉,无不利。
六三: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 不如舍,往吝。 六二:屯如邅(zhān)如,乘马班如,匪寇, 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 初九:磐桓,利居贞,利建侯。
《比》卦由坤下坎上两 个经卦构成,水在地上 流,水地相互贴近,且 只有九五爻为阳爻,其 余皆为阴爻,九五爻又 居上卦之中位,是阳爻 居阳位(阳位即奇数爻 位),为一卦至尊之位, 象征君王统治得法,君 民各得其所,相亲相辅, 君可高枕无忧,民可安 居乐业。
9
小畜:亨;密云不雨,自我西郊。
《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 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君子攸行, 先迷失道,后顺得常。西南得朋,乃与类行; 东北丧朋,乃终有庆。安贞之吉,应地无疆。
《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孔子: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
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
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六五:黄裳,元吉。
六四:括囊,无咎无誉。
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
成有终。
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初六:履霜,坚冰至。 用六:利永贞。
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 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8比:吉,原筮,元永贞,无咎。不宁方来,后夫凶。
上六,比之无首,凶。
九五,显比,王用三驱,失前 禽,邑人不诫,吉。
六四,外比之,贞吉。 六三,比之匪人。
六二,比之自内,贞吉。
初六,有孚,比之无咎。有孚 盈缶,终来有它,吉。
《彖》曰:比,吉也; 比,辅也,下顺从也。 原筮,元永贞,无咎, 以刚中也。不宁方来, 上下应也。后夫凶, 其道穷也。 《象》曰:地上有水, 比;先王以建万国, 亲诸侯。
摩诃伽(迦)叶前白佛言:“从今以后,我
等当于一切众生生世尊想……或于众生生轻 慢心,则为自伤。”佛言:“……若妄称量 于他众生,则为自伤。” (《佛說首楞嚴三昧經》卷
下,《大正藏》第15册,第639页 )
李白:揽彼造化力,持为我神通。 (《李白全集》卷九《赠僧崖公》,《全唐 诗》卷169) 方以智: 我得以 坐集千古之智 ,折中
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
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 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 业也。知至至之,可与言几也。知终终之, 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 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 矣。」
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何谓也?子曰:「同声相应,同 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 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 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 则各从其类也。」
《彖》曰:“否之匪人, 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 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 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 也。内阴而外阳,内柔而 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 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 《象》曰:天地不交,否; 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 以禄。
7师: 贞丈人吉,无咎。
上六,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 六五,田有禽,利执言,无咎。长子 帅师,弟子舆尸,贞凶。 六四,师左次,无咎。 六三,师或舆尸,凶。 九二,在师中,吉,无咎,王三锡命。
《文言》曰:坤至柔而动也刚,
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 万物而化光。坤道其顺乎!承天 而时行。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
有余殃。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 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辩: 假为辨,觉察,分辨)之不早辩也。《易》 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
《尚书· 汤诰》:天道福善祸淫(邪恶)。 《尚书· 蔡仲之命》: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尚书· 太甲中》:天作孽,犹可违(逃避,避免);自 作孽,不可逭(huàn,逃避)。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祸福无门,唯人所召。 《老子》:天道无亲,恒与(助)善人。
从《周易· 乾》看中华人文精神
尚中(中庸) 和为贵(会通、同化) 好谦尚隐(忍让、韬光养晦) 自强不息(生生之谓易) 与时偕行 忧患意识(小心谨慎、临深履薄) 崇德(《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叔孙豹云:“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