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一语文沁园春 长沙 采桑子 重阳教案
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上册《沁园春长沙》教案人教版第一册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了解词的一般常识。
2•了解两首词的写作背景。
3 •掌握重点字词。
4•学习以生动精炼的语言表达感情的写作特点。
5•认真领会两首词的意境。
(二)能力训练点1•训练学生的诵读能力。
2•训练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领会诗歌宏阔的意境。
(三)德育渗透点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激发学生奋发向上,树立远大理想。
(四)美育渗透点引导学生欣赏词作的语言美;引导学生领会词作情景交融的崇高美(壮美)。
二、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领会诗歌宏阔的意境,感受毛泽东的博大精神和革命壮志。
难点:词人写的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词里的那种萧杀、感伤的“悲秋“情调。
四、教学步骤(一)培养教材意识和单元意识请学生回答问题:1.本册书有几个单元,都有些什么内容?2•第一单元的学习要点是什么?3 •第一课的内容是什么?(二)明确目标1•学习《沁园春•长沙》,课内熟读成诵。
2•通过抓住主要意象来把握内容大意。
(三)整体感知1•导入新课自古文人多悲秋。
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一代伟人毛泽东给我们描绘的秋景又是怎样的呢?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位伟人的心田。
2•学生自读词作两遍。
3•词的有关知识[投影]词,又叫曲子词、长短句等,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
词有词牌,是词乐曲调的名称,规定词的字数、句数和格律。
词牌之下是词的题目,可用可不用。
词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
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
3•背景介绍本词作于 1925 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 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
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
《沁园春·长沙》教案(精选13篇)

《沁园春·长沙》教案(精选13篇)《沁园春·长沙》教案篇1【示范教案】沁园春·长沙毛泽东【教学目标】一、学问教育目标1.了解《沁园春长沙》的写作背景。
2.了解词的进展简史。
3.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二、力量培育目标1.训练同学诵读力量。
2.着重训练同学抓准词中意象的力量。
三、德育渗透目标1.培育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情的喜爱。
2.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珍惜今日的一切,激发同学奋勉向上的热忱。
【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以乐景写哀,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词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妙的。
缘由在于越写山河的壮美,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
词人正是在这不全都中突出了剧烈的革命精神。
当然,这里面也含有喜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感情。
2.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亮,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教导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争”字、“击”字、“翔”字等都极为精确精当。
【解决方法】1.指导同学有感情地反复诵读。
2.补充古诗文(小说、戏剧)中同学能懂的例子作佐证。
3.精讲必要的历史学问。
【同学活动设计】1.课外提前预备:注音,细读注解,反复读,完成预习作业。
2.课堂随老师诵读——美读——成诵。
3.观看多媒体。
4.自由争论。
【课时支配】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课内美读成诵。
2.通过抓住主要意象来把握内容大意。
二、诵读背诵1.抽查同学朗读,老师点评。
高中必修一语文《沁园春长沙》优质教案范文三篇

高中必修一语文《沁园春长沙》优质教案范文三篇必修一是初三向高中过渡时的课本,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必修一语文《沁园春长沙》优质教案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高中必修一语文《沁园春长沙》优质教案范文一第1课时教学准备教学目标1.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把握毛泽东诗词的宏大意境及其壮志豪情。
教学重难点1.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把握毛泽东诗词的宏大意境及其壮志豪情。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酝酿情感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就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能欣赏诗的人,他决不会感到人生是干枯的。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板书课题:沁园春长沙]二、诵读感知,整体把握1.初读,入境,审美感知——学生自由朗读。
师提示朗读技巧(注意节奏的把握)。
(设计依据:适时适当的指导会使学生的自由朗读事半功倍)2.听读,初步感受词的情境——播放朗读录音或教师泛读。
出示毛泽东该词手迹,欣赏。
(设计依据:范读用以规范学生的朗读节奏及情感把握的分寸;手迹用以激发学生想象的思维和激情,更有感染力。
)3.齐读,深入体会词的情感、意境。
4.鉴赏,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词的意境,并写在笔记本上,然后请两名同学读自己的鉴赏记录。
5.评价,同学们互相评价,互相补充完善,教师引导、点拨。
6.老师总结陈述(作为一种意见供学生参考):深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湘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
远望层层叠叠的树林,经霜染后,一片火红;近看碧绿清澈的湘江,无数船只竞相行驶。
雄鹰在高空展翅飞翔,鱼儿在江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泳,宇宙万物都在竞相向上,蓬勃发展。
面对这一派勃勃生机的大千世界,怎能不令人思绪万端: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你的主人呢?回忆往昔,同许多同学在这一带游览、聚会,度过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
那时,正值青春年少,风采迸发,才华横溢,意气奔放,遒劲有力,同学们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反动统治者视为粪土。
《沁园春长沙》《采桑子重阳》教案

《沁园春·长沙》《采桑子·重阳》教案教学设计A】创意说明:这两首词都含有深刻的寓意,语言精练优美,但由于创作的时代不同,词的风格也有较大的差异,教学中可采用一课一首的教法,引导学生诵读、赏析,在学习中领会作者的伟大胸襟,并感受词的意境美,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步骤:一、学习《沁园春•雪》(一)导入新课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高塬,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写下了这首《沁园春•雪》。
(二)整体感知,品味全词1.引导学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播放录音,学生看书听读,注意语气、语调、重音、停顿,初步感受词的意境。
3.上阕写北方的雪景,祖国江山有哪些可赞之景呢?“望”字领起下文,望到了什么呢?作者是怎样由眼前的实景,写到想象的虚景,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写出“江山如此多娇”的?4.下阕写无数英雄竞折腰,“折腰”的意思为鞠躬、倾倒。
哪些英雄为之折腰呢?对他们,作者用了一个“惜”字,惜什么?5.作者为什么以议论评说古代帝王?(为引出下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点明了主题。
)6.看“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否找到了答案,答案是什么?(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三)梳理归纳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
全词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
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
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二、学习《卜算子•咏梅》(一)由介绍词牌“卜算子”和题目“咏梅”导入。
(二)听范读,感知《咏梅》这首词。
(三)诵读、点拨、赏析1.请学生试读,略评2.点拨分析①词里的梅花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梅是怎样开的?通过哪个词表现出来的?梅花的美展现出了梅花什么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②梅花在冬季开得那么傲然艳丽,装扮我们的冬天,给我们以力量、鼓舞。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采桑子重阳获奖教案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采桑子重阳获奖教案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采桑子重阳获奖教案前面有眼保健操,顺便进行班级教育:我发现有许多同学现在慢慢认识了,开始“眉来眼去〞。
另外,大家不要做自己发明的眼保健操。
〔笑眯眯地用手指不认真做操的同学〕教学过程:一、请一位同学上台讲故事。
一个女生上台讲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故事。
有一天,苏氏在校园散步,发现了一个小女孩摘了花房里的一朵玫瑰。
如果被一个教师发现,可能会大声斥责:你是哪个班的,为什么要做小偷。
但是苏氏并没有这样做,他轻轻地问女孩子,你摘这朵玫瑰花送给谁。
小女孩说奶奶病得很重,她想摘花给奶奶看,告诉奶奶她没有说谎,学校里有很大的玫瑰花。
苏氏在花房里摘了两朵花,一朵送给小女孩,奖励她懂事,一朵让小女孩送给她的妈妈,奖励她培养了一个好孩子.这可能就是李老师说的“让别人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李老师简单地讲了一下苏氏和他的学校。
苏氏在学校门口的校训是“要爱你的妈妈〞。
希望我的同学向李老师一样,也会尊敬苏氏.她曾经给女儿写了一组信,我们以后要读的。
二、解决遗留问题.先拿出一张纸,默写《沁园春长沙》,写上姓名,一会儿要交上来。
〔学生默写〕凡是我看不清楚的字,就算你写错了,所以要注意书写。
把名字写上,后面要登记成绩。
某某同学,李老师不点名了,不要再交头接耳了。
你知道李老师在说你。
写上名字撕下来。
现在一定要一切行动听指挥,听李老师的安排。
临近的两个同学互相交换。
好了,我现在宣布扣分标准.写错写掉一个字扣一分。
不算标点。
有学生交换错了,〔批评,你们这一块纪律不好,李老师提出批评〕一会儿我根据多数同学的进度就要收上来了。
〔看一个同学在批分数,一百分啊,了不起。
要把批改人的姓名写上〕要写:阅卷人:某某某。
而且,要把分数标上。
〔有学生在下面议论〕有问题跟我说。
还没有批改完的同学举手。
〔一部分同学举手〕看自己的,不要看别人的.我马上就要收了.现在,个别同学没改完的,继续改。
叫两个同学收两边。
人教版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教案三篇

人教版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教案三篇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教案 1一、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能掌握诗中陌生的字词,同时能熟练地背诵整首诗。
②.能力目标:体会雄浑阔大的秋的意境,能够运用一些意象来摹写现代诗来表现自己的情感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③.情感目标:能够把握作者寓秋于景的思想感情,同时了解*为了国家统一和名族团结的远大抱负和理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①.教学重点:理解诗中的主要意象,通过阅读,能够体会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诗句。
②.教学难点:抓住作者内心的情感,同时把握作者是怎样运用对比的手法来体现自己远大的抱负和革命情怀的。
三、教学方法①.朗诵法②.合作探究法③.提问法四、课时安排:两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①.导入新课一提到深秋,人们往往想到的就是秋天的萧瑟。
如战国楚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如被尊为秋思之祖的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描绘了一幅秋郊黄昏图,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
但也有人发出不同的声音。
唐刘禹锡《秋词》中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作者另辟蹊径,一反文人悲秋的伤感情调,赞秋气、吟秋色,唤起人们冲破云霄凌空直上的勇气;更表现出诗人宽广的胸怀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多少年后,有位诗人在长沙奏出了同样的一首秋之壮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的《沁园春长沙》,让我们走进诗人的内部世界,领悟他对秋的所思、所想,感受*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②.介绍作者生平及其著作和写作此诗的社会背景*(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泽东词二首《沁园春 长沙》《采桑子 重阳》教案

泽东词二首《沁园春长沙》《采桑子重阳》教案教案一:《沁园春长沙》【目标】通过学习这首词,使学生了解作者对家乡长沙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重点】理解词的内容,领悟作者的情感表达。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通过师生对话问学生他们对长沙的了解程度,以及是否有过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Step 2:导读(10分钟)给学生演唱或播放《沁园春长沙》的音频,让学生仔细听歌,并观看相关的画面。
然后,简述江南春的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词的主题。
Step 3:词的分析(15分钟)1. 学生分组阅读词的原文,然后让每组选一名代表来介绍词的大致内容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的内容。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词句,特别是沁园春、等雨丰年、首阳山和儿女英雄多奇志等词句的含义和作者的情感表达,确保学生真正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Step 4:情感体验(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谈谈对长沙这个地方的认识、感受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然后,选出一名代表给全班分享。
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发挥,创作一首歌词或诗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然后,学生可以进行分享。
Step 5: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强调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情感。
教案二:《采桑子重阳》【目标】通过学习这首词,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习俗和意义,培养学生珍惜家庭和亲情的意识。
【重点】理解词的内容,领悟作者对重阳节的思考。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通过向学生介绍重阳节的由来和习俗,引发学生对这个节日的关注和兴趣。
让学生谈谈他们对这个节日的认识和自己参与过的相关活动。
Step 2:导读(10分钟)给学生演唱或播放《采桑子重阳》的音频,让学生仔细听歌,并观看相关的画面。
然后,简述江南春的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词的主题。
Step 3:词的分析(15分钟)1. 学生分组阅读词的原文,然后让每组选一名代表来介绍词的大致内容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教案:沁园春·长沙6篇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教案:沁园春·长沙高中高一上册语文教案:沁园春·长沙精选6篇(一)教学目标:1. 了解毛泽东的诗歌创作背景和意义。
2. 分析诗歌的主题和结构。
3.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4.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感受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2. 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教学准备:1. 复印诗歌原文和习题。
2. 提前准备有关毛泽东和长沙的背景材料。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 划分诗歌的结构和内容,并通过与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对“沁园春·长沙”的主题产生思考。
2. 展示与“沁园春·长沙”有关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对长沙的兴趣。
第二步:阅读(15分钟)1. 让学生先默读诗歌原文,然后组织小组内学生互相讨论和解读诗歌的意思。
2. 选择几个小组进行分享和汇报。
3.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和分享,进行总结和澄清。
第三步: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10分钟)1. 分析诗歌的结构:探讨整首诗的结构、节奏和韵律对表达的影响。
2.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3.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如景物描写、情感抒发等。
第四步:写作训练(15分钟)1. 提问学生对长沙的感受和印象,引导学生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写一篇短文或诗歌,表达自己对长沙的情感和思考。
2. 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作品。
第五步:反思与总结(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2. 老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3.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下自主阅读和分析其他与长沙相关的文学作品,并写一篇读后感。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教案:沁园春·长沙精选6篇(二)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荆轲刺秦王》这篇古文,了解秦朝的历史背景和秦始皇的统治;2.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章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3.通过解析古文中的词句,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采桑子重阳教案前面有眼保健操,顺便进行班级教育:我发现有许多同学现在慢慢认识了,开始“眉来眼去”。
另外,大家不要做自己发明的眼保健操。
(笑眯眯地用手指不认真做操的同学)教学过程:一、请一位同学上台讲故事。
一个女生上台讲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故事。
有一天,苏氏在校园散步,发现了一个小女孩摘了花房里的一朵玫瑰。
如果被一个教师发现,可能会大声斥责:你是哪个班的,为什么要做小偷。
但是苏氏并没有这样做,他轻轻地问女孩子,你摘这朵玫瑰花送给谁。
小女孩说奶奶病得很重,她想摘花给奶奶看,告诉奶奶她没有说谎,学校里有很大的玫瑰花。
苏氏在花房里摘了两朵花,一朵送给小女孩,奖励她懂事,一朵让小女孩送给她的妈妈,奖励她培养了一个好孩子。
这可能就是李老师说的“让别人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李老师简单地讲了一下苏氏和他的学校。
苏氏在学校门口的校训是“要爱你的妈妈”。
希望我的同学向李老师一样,也会尊敬苏氏。
她曾经给女儿写了一组信,我们以后要读的。
二、解决遗留问题。
先拿出一张纸,默写《沁园春长沙》,写上姓名,一会儿要交上来。
(学生默写)凡是我看不清楚的字,就算你写错了,所以要注意书写。
把名字写上,后面要登记成绩。
某某同学,李老师不点名了,不要再交头接耳了。
你知道李老师在说你。
写上名字撕下来。
现在一定要一切行动听指挥,听李老师的安排。
临近的两个同学互相交换。
好了,我现在宣布扣分标准。
写错写掉一个字扣一分。
不算标点。
有学生交换错了,(批评,你们这一块纪律不好,李老师提出批评)一会儿我根据多数同学的进度就要收上来了。
(看一个同学在批分数,一百分啊,了不起。
要把批改人的姓名写上)要写:阅卷人:某某某。
而且,要把分数标上。
(有学生在下面议论)有问题跟我说。
还没有批改完的同学举手。
(一部分同学举手)看自己的,不要看别人的。
我马上就要收了。
现在,个别同学没改完的,继续改。
叫两个同学收两边。
其他同学听李老师讲。
(下面有议论声,李老师在等)抓紧时间。
还有个别同学没交上来,一会儿给我。
在阅卷中批一百分的举手。
(举手的寥寥无几)同学们能不能就李老师的突然袭击谈一谈感受。
请一位同学谈李老师为什么突然袭击。
一个同学起来回答,说得很好,李老师上前握手。
在阅卷过程中,发现有零分请举手。
大家笑。
李老师今天的目的不在于看你们写对了没有。
高中学习与初中学习的区别在于要靠自觉。
我今天听初中老师的课,他把生难字词写在黑板上,但高中不需要这样,我希望今天这个小小的测试会成为大家的一个教训。
本来我今天还有一个小小的事情要做,就是你们的随笔,上面错字很多。
这些东西很重要。
顺便我强调几点,语文学习的常规。
我说得那样清楚,有的同学还问一个字扣多少,有同学还要问,我说不要说话,有的同学还在说话。
我今天第一次批评,心里很不舒服。
第一,课前要自己预习。
老师讲了一些要求,该记的自己要记。
现在只有一个人要记。
(同学们拿起笔来)预习哪些?生难字词自己解决。
课文自己朗读。
注释要看。
第二、课堂上的笔记。
李老师很少板书。
课堂笔记不是抄板书,师生发言有什么地方值得记都要记。
如果一节课下来,看你的书可以得卫生红旗,我不会表扬你的。
(大家笑)有同学问,错了要不要记?当然,也可以啊,可以批驳。
当然,必须是有价值的。
还有一个我要宣布一下,怀着沉重的心情。
不要说话。
第三、课后。
李老师的练习比较少。
优化练习自己选来做。
你看优化练习哪些是难点,自己可以做。
到时候我把老师用书教给同学,可以自己对照。
假如有同学说我不必看,我都掌握了,当然你可以不做。
另外,关于随笔,我顺便说一说。
上次交上来的本子参差不齐,你们能不能统一一下。
都用作文本。
学生否定,说我们都用笔记本,李老师同意了,但强调要写得整齐。
周记是对本周情况的总结。
最后,我要强调的是,以后你们的作文本一定要严格地写在作文本上。
我怕有的同学写在作业本上。
现在,你们翻开,背诵一下,能背的背,不能背的看一看。
(学生齐背)我还听见一个同学在说,粪土当年万户侯。
(户字读得有问题,李老师高声表演这个同学的读法),同学们今天没有昨天读得好。
起立,每一个同学都是青年毛泽东。
(学生起立读)比刚才有进步,请坐。
学生自发为自己鼓掌。
完全能够背下来的同学举手。
(**同学举手,刚才你是看着书读的,为什么还要举手?要渲染气氛吗?同学不好意思,起来解释说,他为了读好才看书的)能不能请一位同学站起来说,你为什么能够很快地背下来。
第一个同学:以前我背过《沁园春雪》,这一首结构上大体相似。
另外,有规律。
(李老师插话:大家注意,杨晓梅同学要讲规律了,这就值得记嘛)刚开始。
然后他视野有一个顺序,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然后发表自己的感慨,然后回忆同学少年,书生意气,都是渲染自己的气概。
(李老师:杨晓梅熟悉结构)问:你为什么不把上下片背倒了?刚才杨晓梅的发言同学们可以记的。
他的上片主要是写景,下片是抒情。
由景产生了情,所以不能颠倒。
在背的时候,先是毛泽东自己站在江边。
问:毛泽东站在什么地方?橘子洲头问,那他完全可以说:橘子洲头,独立寒秋,湘江北去。
一个同学说:你必须先烘托气氛。
李老师:打断一下,正因为要烘托气氛,才要把橘子洲头放在前面嘛。
你又错了。
你看他没有把我说服吧。
问,高健起来说,低健也行。
高健:我觉得独字表现出毛泽东的与众不同。
然后独就可以引出下面他自己的感慨。
(李:一开始就有一个独立的形象,这个独立包括人格的独立。
)有没有补充的?先声夺人,形象。
还有没有?问:看一直统领到什么地方?远近上下问:哪一句作结?万类霜天竞自由。
在这个基础上才发表感叹。
好,后一句,我要说一下。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答案上有两种说法,我宣布一下,大家可以讨论。
一种是我们在河中心击水,浪阻止了飞舟。
一句说法把他颠倒过来,讲成在浪遏飞舟的时候,我们在江中游泳。
就是说这个浪不是游泳的结果。
哪一个要好一些?同学说第一种。
李老师没有定论,让下去讨论。
采桑子重阳。
大家齐读一下。
(学生读)这首词有没有同学背过?你们在读的时候有什么感觉,感悟?还有五分钟,我们可以交流一下?或者你最喜欢哪一句,可以说一下。
无人应答。
你们再读一遍,自己读。
(学生小声读)有什么感觉?交流一下。
是不是没读懂?问:人生易老天难老,天指什么?学生一:我觉得可以是指心中的志向。
反问:那是……天是指什么?时间,自然嘛。
人,几十年匆匆一过,而自然本身不会老。
这句话有一种紧迫感,李老师在乐山工作过九年,每次看到大佛都有感慨,它不知在那儿坐了多少年!人在这种情况下有两种感慨。
比如伤感。
而在伟人看来,有紧迫感,需要不断地进取。
今又重阳。
不一样了。
打胜仗了。
一年一度秋风劲,强劲。
甚至比春光要好。
这都是表现一种乐观,豪迈。
我跟同学们讲过,写这首词的时候他正处在低潮,心情不好。
学生齐读。
(铃响)李老师再读一遍,作为这节课的结束。
李老师读,学生鼓掌。
李老师:我最后还有一个问题。
注释里说,这首词的上下阕原来是颠倒的,那么为什么要改为这个样子?说实话,这个问题李老师也没有想透,就把他作为问题留给大家解决。
铁皮鼓曰:杜诗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句诗用来评价李老师的课堂是再贴切不过了!这是一节家常课,甚至只是处理了一些遗留问题,但坐在教室里,我的注意力一直高度集中,被李老师所吸引,有如坐春风之感。
这节课至少给我以下几点启示:一、老师要敏感,要有一种意识,能够随时随地进行自然而然的教育。
李老师从走进教育的那一刻就开始了教育活动。
私立学校学生的行为习惯有时候不太好,李老师一上来,看到这些现象就幽默地批评这些同学“眉来眼去”,做自己“发明”的保健操,学生当中起了笑声。
这种批评,既达到了目的,又不生硬,被批评的学生也感到不好意思,习惯立即得到了纠正。
在教学过程中,对有些同学偶尔的交头结耳也没有放过,(其实在我们听课的老师看来,课堂气氛很好,偶尔有些同学小声议论一下是很正常的,我们很容易迁就放过的)而且整个教育过程显得很自然,水到渠成。
二、学习语文要随时培养学生的习惯。
我也听了不少公开课,发现许多讲课老师喜欢煽动学生,达到一种控制学生的效果。
但李老师的课堂更为务实,更注重实效。
自始至终,他一直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比如突击默写,我没有料到这里竟然也能够做出一篇大文章,渗透许多语文习惯的教育,比如高中学习与初中学习的区别,要有自觉学习的意识,要认真写字,减少错别字等等。
然后非常自然地引出语文学习应该有的习惯。
而且我特别注意到,李老师在后面立刻就对这些习惯进行了强化,比如提醒怎么样情况要记笔记。
三、在李老师的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的作用只是协助引领。
比如怎样背得快,就请同学自己谈看法,他做补充,这样慢慢地学生就形成了一种意识。
在很多对话中都一直循循善诱,并不像有些老师(比如我)在学生发生思维障碍的时候急不可待地抛出正确答案。
遇到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就先交给学生去解决,个别问题坦率地承认老师也没有弄清楚。
四、李老师对练习的处理对我很有启发。
我们往往容易把自己和学生一块儿抛到题海里去。
如果把那些默写收上来老师自己批阅,要消耗掉不少时间,李老师这样处理非常好,值得借鉴,而且对学生也有好处,在批阅其他人试卷的时候自己又复习的一遍。
那优化设计里面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完全交给学生自己去选择,非常信任学生。
我在课前和李老师聊天的过程中听他讲,如果一定要有单元练考,(李老师不赞成)可以考虑题目从优化设计里选。
这样认真读了这些题的同学就会得到比较好的分数。
李老师还说,考试的目的不是为了把学生考倒。
这话我记忆深刻。
2019-2020年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教案人版版一、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
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
说起毛泽东,我想问一句“你眼中的毛泽东是什么形象?”毛泽东少年时,就有诗“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
”这首诗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立壮志的少年形象,也让我们看到了作为一代伟人的毛泽东的大气!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的确如此,我们从初中学过的《沁园春·雪》(长征)中已经感受到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和磅礴气势。
这堂课我们学习他用“沁园春”作词牌的另一首词“长沙”。
二、教学新课:(一)明确目的:长沙是毛泽东革命人生的起点,让我们一起来领会诗歌的意境,同时感受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二)、写作背景介绍:这首词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请同学们重温历史的画面了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我检查一下同学们预习的情况(指名简介)突出:创作于1925年秋,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