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教案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沁园春长沙》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词中生词字音字形,典故的含义及其表达,并背诵全文。

2、初步把握意象、意境的内涵。

3、学习词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4、学会以词的意象为切入点来鉴赏词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诵读教学法,培养学生学会用恰当的语气语调和情感朗读诗歌。

2、情感体悟法,加强情感体验,体悟词中所抒发的博大情怀。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凌云壮志,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树立自己的远大理想,奋发向上,拼搏进取。

二、教学重点:

1、词中重点字、词、句的理解掌握。

2、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艺术手法。

三、教学难点

词中意象的理解与把握,明确意象意境的内涵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他是领袖,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更是诗人,他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梅花瑞雪,战地黄花,如血残阳,神采飞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今朝的风流人物,他就是伟人毛泽东。让我们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长沙,走进领袖的宽阔胸怀,走进诗人的崇高心灵。毛泽东善于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沁园春长沙》就反映了他青年时期的人生理想。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词”的相关知识。

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与短,便于歌唱。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等。始于唐,定型于五代,盛于宋。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在古代文学的殿堂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后有同名书籍《宋词》。

宋词是继唐诗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叫做“词牌名”,依调填词叫“依声”。词别名“长短句”(在

宋代以后,可以说长短句是词的别名,但是在北宋时期,长短句却是词的本名;在唐代,长短句还是一个诗体名词)。

宋词远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又为后来的明清戏剧小说输送了养分。直到今天,它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人们带来很高的艺术享受。

词的分类:

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以内)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

创作风格划分:大致可以分为婉约派(如柳永、李清照等)和豪放派(如苏轼、辛弃疾等)。

本词中“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标题。

二、整体感知,诵读理解。

1、介绍背景。

这首词的题目是《长沙》,作于1925年。当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工农运动形势高涨,革命的发展势头异常迅猛。震惊世界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也遍及十几个省,各种形式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正风起云涌地开展着。这时候,一方面是工农革命运动在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是反动势力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对革命力量进行疯狂的镇压。那么中华民族的命运将走向何方,是继续维护黑暗衰退的反动统治,还是冲垮黑暗统治走向兴盛进步,谁将成为主宰发展方面的力量,这些问题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

长沙是湖南的省会,是毛泽东求学和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一九二五年二月他从上海回湖南开展农民运动,八月从韶山到长沙,九月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和往日之事,不禁心潮滂湃,便以『长沙』为题写下了这首《沁园春》.

2、集体朗读。

集体读一遍,然后学习它的内容。

3、学生朗读,纠正字音。

师:大家现在有两分钟的时间看课文,然后我们请一位同学朗读全词,注意要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

师:读的不错,有些容易读错的字词他(她),都读对了。(但有几个失误)我们一起看看哪些字词是容易出错的,是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沁(qìn)百舸(gě)怅(chàng)寥廓(liáokuò)携(xié)遏(è)峥嵘(zhēng róng)遒(qiú)

问题一、中国传统诗词是用来干什么的?

答:言志,抒情(诗言志)。

问题二、大家思考一下毛泽东在这种背景下写出的诗歌会有什么特色?

答:抒豪情,言壮志。

三、具体内容分析鉴赏

1、师:《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它的突出特点是塑造了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读这首词就要从整体感受抒情形象入手,理清思路。

首先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词。

明确:立、看、怅、问、携、忆、记

1)“立”在词的首句,我们看词的首句写了些什么。

在深秋一个天高气爽的日子里,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

“独立寒秋图”

2)“看”总领哪些内容?

看万座山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满江秋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雄鹰敏捷矫健,在辽阔的蓝天里飞翔,鱼儿轻快自如,在明净的水底里时沉时浮,一切生物都在秋天里争求自由。

“湘江秋景图”

问:如果让你根据词的内容画一幅图,大家想要怎么来布局着色呢?

我们要考虑景物描写的视角变化和写景顺序是怎样的。

3)“怅、问”是作者由眼前之景所引发的思考与疑问。

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千万种思绪一齐涌上心头我要问: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由谁决定,主宰?

2、师:,学生齐读下阕诗词,思考下阕是怎样回答上阕的问题的。

1)“携、忆”这是对上阕所提问题的思考过程。

过去,我和我的朋友,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漫游,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达官贵人,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

3、师:作者思考完后,得出了怎样的回答呢?“记”所点明的是什么?

大家是否记得,当年我们在江水中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驶而来的小船?

❖中流击水是中流击楫的转化,是对上阙“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突出词人和他的战友们要在时代的大潮中,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豪情壮志。它表明国家民族的命运,乃至人世间的一切应该由“我们”这一群敢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热血青年来主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