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下册203数据的离散程度教案新版华东师大版

合集下载

新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20章 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 20.3 数据的离散程度 方差》教案_25

新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20章 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  20.3 数据的离散程度  方差》教案_25

20.3数据的离散程度一.教学目标:1.经历方差的形成过程,了解方差的意义2.掌握方差的计算方法,并会初步运用方差解决实际问题3.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数据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二.重点、难点和难点1、重点:掌握方差的计算方法,能灵活运用方差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难点:应用方差对数据波动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三.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去过北京吗?新加坡呢?想了解那里的气候吗?世界那么大,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此图反映的是一年中北京和新加坡气温变化情况.从图上看,北京比新加坡气温变化幅度大,你知道如何通过计算比较这两地气温变化幅度的大小吗?设计意图:创设情境,与本章章头图有机结合,通过对北京天安门、故宫、长城等的介绍,既让学生自然进入新课,又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之情。

(二)探索新知问题一:如图,下表显示的是上海市2001年2月下旬和2002年同期的每日最高气温,如何对这两段气温进行比较呢?上海市每日最高气温统计表(单位:℃)2002年2月下旬和2001年同期的气温相比,有4天气温相对高些,有3天气温相对低些,还有1天气温相同.由此我们可以认为2001年2月下旬的气温总体上比2001年同期高吗?实际上,比较两段时间气温的高低,求平均气温是一种常用的方法经过计算,2001年2月下旬平均气温都是12℃问:这是不是说,这两个时段的气温情况上总体没有什么差异呢?观察下列图表,你感觉它们没有有差异呢?学生活动:用铅笔把A和B中的点分别用线段连接起来,绘成一幅折线统计图通过观察、操作,发现:(1)图(A)中温度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16℃,图(B)中温度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7℃(2)图(A)中的点波动范围比点图(B)中的点的波动范围_____(填大或小)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温差的大小,直观地感受温度的波动大小说一说:根据你的观察,为什么说新加坡是“四季温差不大”,而北京是“四季分明”呢?问题二:教练的烦恼:到底选谁呢?某射击训练中,甲、乙两名射击手在5次训练中的成绩统计如下:教练已经计算出:甲、乙名射击手的平均成绩都是8环,他们成绩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也相差不大。

20.3数据的离散程度(方差)-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20.3数据的离散程度(方差)-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课件

小兵 每次成绩-
平均成绩 -1.4 -1.4 2.6 1.6
-1.4
0
思考:根据最后求和结果可以比较两组数据环绕平均数
的波动情况吗?如果不行,请你提出一个可行的方案.
问题探索
在上表的基础上求每次成绩与平均成绩差的平方和:
求平
1
2
3
4
5 方和
小 每次测试成绩 5.1706 21.546 0.1336 0.1126 0.1336
小明的平均成绩是 12,.4 极差是 4; 小兵的平均成绩是12.4 ,极差是 4 .
谁的成绩比较为稳定呢? 平均数,极差都一样,该怎么办呢?
问题探索 把他们的成绩画图如下:
小明的成绩大部分 集中在平均数附近。
平均成绩
画出它们的折线图形
小兵的成绩与其平均数 的离散程度略大!
通常,如果一组数据与其平均数的离散程度较小, 我们就说它比较稳定. 思考:怎样的指标能反应一组数据与其平均数的 离散程度呢?
巩固练习
在学校组织的“喜迎国庆,知荣明耻,文明出行”的知识比 赛 中,每班参加比赛的人数相同,成绩分为A,B,C,D四个等级, 其中相应等级的得分依次记为100分,90分,80分,70分,学校 将某年级的一班和二班的成绩整理并绘制成如下的统计图.
请你根据以上提供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此次比赛中二班成绩在C级以上(包括C级)的人数为 2; 1
作业与课外学习任务
1.练习:学习检测P84-85 第1至12题
作业:课本P155 习题20.3 1,2,3
2.课外学习任务: 复习本章内容,准备单元检测.
教学反馈: 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思考:如果一共进行了7次测试,小明因故缺席了2次,怎样 比较谁的成绩更稳定?请将你的方法与数据填入下表:

华师大版八下数学20.3数据的离散程度20.3.2用计算器求方差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八下数学20.3数据的离散程度20.3.2用计算器求方差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八下数学20.3数据的离散程度20.3.2用计算器求方差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华师大版八下数学第20.3节,主要讲述数据的离散程度和用计算器求方差。

方差是衡量一组数据波动大小,稳定程度的量,它是方差统计思想的核心。

本节课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方差的概念,会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方差,从而加深对方差的理解和运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掌握了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基本统计量。

但是对于数据的离散程度,以及如何用计算器求方差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将已有的知识与新的知识进行联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方差的概念,理解方差的意义。

2.学会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方差。

3.能运用方差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方差的概念和意义,用计算器求方差的方法。

2.难点:方差公式的推导,方差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通过案例让学生了解方差的实际应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互相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和问题,用于导入和巩固环节。

2.准备计算器,用于操练环节。

3.准备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用于小组合作学习环节。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案例,让学生了解数据的离散程度。

例如,给出两组数据,一组数据集中在某个值附近,另一组数据分布比较广,让学生观察和描述这两组数据的离散程度。

2.呈现(10分钟)介绍方差的概念和意义,通过方差公式,让学生了解方差是如何衡量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和稳定程度的。

同时,讲解方差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理解方差的计算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使用计算器,求出给定一组数据的方差。

可以给出几个不同的问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互相交流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9春八年级数学下册20.3数据的离散程度教案新版华东师大版251

2019春八年级数学下册20.3数据的离散程度教案新版华东师大版251

20.3数据的失散程度极差一、教课目的:1、理解极差的定义,知道极差是用来反应数据颠簸范围的一个量2、会求一组数据的极差二、要点、难点和难点的打破方法1、要点:会求一组数据的极差2、难点:本节课内容较简单接受,不存在难点。

三、例习题的企图剖析教材 P151引例的企图(1)、主要目的是用来引入极差观点的(2)、能够说明极差在统计学家族的角色——反应数据颠簸范围的量(3)、交待了求一组数据极差的方法。

四、讲堂引入:引入问题能够仍旧采纳教材上的“乌鲁木齐和广州的气温情”为了更为形象直观一些的反应极差的意义,能够画出温度折线图,这样极差之因此用来反应数据颠簸范围就不问可知了。

五、例习题剖析本节课在教材中没有相应的例题,教材P152习题剖析问题 1 可由极差计算公式直接得出,因为差值较大,联合此题背景能够说明该村贫富差距较大。

问题 2 波及前一个学期统计知识第一应回想复习已学知识。

问题 3 答案其实不独一,合理即可。

六、随堂:1、一数据:473、865、368、774、539、474的极差是,一数据1736、1350、-2114、-1736的极差是.2、一数据3、-1、0、2、X 的极差是 5,且 X 自然数,X=.3、以下几个常量中能反应一数据波范的是()A.均匀数B.中位数C.众数D.极差4、一数据 X 1、X 2⋯X n的极差是 8,另一数据 2X 1 +1、2X 2 +1⋯,2X n +1 的极差是()答案: 1.497、七、后:1、已知本 9.9、10.3、10.3、9.9、10.1,本极差是()无.法确立在一次数学考中,第一小14 名学生的成与全均匀分的差是2、3、-5、10、12、8、2、-1、4、-10、-2、5、5、-5,那么个小的均匀成是()没法确立3、已知一数据 2.1、1.9、1.8、X、2.2 的均匀数 2,极差是。

4、若 10 个数的均匀数是3,极差是 4,将 10 个数都大 10 倍,数据的均匀数是,极差是。

新版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20.3数据的离散程度》教学设计.

新版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20.3数据的离散程度》教学设计.

新版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20.3数据的离散程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20.3数据的离散程度》这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离散程度的概念,学会计算极差、方差、标准差,并能运用这些统计量来描述数据的波动情况。

教材通过实例引入概念,接着介绍计算方法,最后通过练习来巩固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统计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如平均数、中位数等,具备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

但学生在理解离散程度的概念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需要通过具体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

同时,学生对于计算方差、标准差等可能会感到繁琐,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指导。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离散程度的概念,理解极差、方差、标准差的意义。

2.学会计算极差、方差、标准差。

3.能够运用极差、方差、标准差来描述数据的波动情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离散程度的概念,极差、方差、标准差的计算方法。

2.难点:方差、标准差的计算方法,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统计量来描述数据的波动情况。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例引入、讲解、练习、巩固的方法,结合小组讨论、师生互动等方式进行教学。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实例,如成绩、身高、体重等数据。

2.准备计算器,以便学生计算。

3.准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例引入离散程度的概念。

例如,给出一个班级学生的身高数据,让学生观察身高的波动情况。

提问:如何描述这些数据的波动程度?引导学生思考,引出离散程度的概念。

2.呈现(15分钟)讲解离散程度的含义,介绍极差、方差、标准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通过讲解和示例,让学生理解这些统计量的意义和作用。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组数据,计算这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标准差。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运用所学的极差、方差、标准差来描述数据的波动情况。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分析。

新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20章 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 20.3 数据的离散程度 方差》教案_15

新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20章 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  20.3 数据的离散程度  方差》教案_15

《§20.3 数据的离散程度》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如何表示一组数据离散程度,掌握计算方差的方法,并会用它们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经历探求数据的方差的过程,并结合具体情境体会计算方差的必要性。

会根据方差对数据作出合理的判断;体验探索数据离散程度的活动,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点:方差的计算三、教学难点:方差计算与应用四、导学过程:(一)情景引入(多媒体图片引入)观看一组图片:中央电视台的小比赛。

引入对参赛选手的选拔问题。

(二)再探方差师引:(多媒体展示)小明和小兵两人参加体育项目训练,近期的5次测试成绩如表20.2.1所示.谁的成绩较为稳定?为什么?(学生据表发表自己的意见,众说纷纭)请同学们计算一下,他们的平均成绩各是多少?(学生计算后回答:都是13分)我们观察可以发现,小明的成绩大部分集中在13分附近,而小兵的成绩与其平均成绩的离散程度较大。

通常,如果一组数据与其平均值的离散程度较小,我们就说它比较稳定。

下面我们将探究怎样的数才能反映一组数据与其平均值的离散程度呢?法一:既然我们已经看出小兵的测试成绩与平均值的偏差较大,而小明的较小,那么我们可以直接将各数据与平均值的差进行累加吗?我们一起来试试看,在表21.3.3中写出你的计算结果(多媒体展示),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计算后回答)由于正负相抵,使结果不能反映数据的波动情况。

法二:请你提出一个可行的方案,在表21.3.4的红色格子中写上新的计算方案,并把计算的结果填入表中。

(教师巡视,并选择一些同学的方案进行全班交流)请同学们比较一下,以下三种方案哪一种更能明显反映数据的波动情况?(1)把所有差相加(2)把所有差取绝对值相加(3)把这些差的平方相加(学生回答:将数据与平均数的差先平方,再累加起来更能明显反映数据的波动情况)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假设小明在这7次测试中有两次因故缺习,怎样比较谁的成绩更为稳定?(多媒体展示)(学生经过计算后观察后发现,这对数据多的那一位不公平)教师引导出,人们可以将每个数据与平均数的差计算出来,再进行平方,最后求平方后的数的平均数(多媒体展示),请同学们按这种方法进行计算,再来比较谁的成绩比较稳定?师总结:这种方法可以概括为“先平均、再求差、然后平方、最后再平均”,它的计算结果可以表示一组数据偏离平均值的情况,我们把这个结果通常称为方差S2。

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3《数据的离散程度》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3《数据的离散程度》教学设计

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3《数据的离散程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数据的离散程度》是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20.3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方差和标准差的概念,以及它们在描述数据离散程度中的应用。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方差和标准差的意义,掌握它们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它们来分析数据的离散程度。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的基本方法,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统计量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方差和标准差的概念以及它们在描述数据离散程度中的应用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已知的统计量入手,逐步引入方差和标准差的概念,并通过实例来让学生感受它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方差和标准差的概念,掌握它们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它们来分析数据的离散程度。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实际问题,培养数据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统计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对统计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方差和标准差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难点:理解方差和标准差在描述数据离散程度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方差和标准差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统计的作用。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分析问题来解决实际问题。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分享解题过程,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方差和标准差的计算过程及应用实例。

2.练习题:准备适量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如学生的身高、体重等数据,引导学生关注数据的离散程度。

提出问题:如何描述数据的离散程度?引出本节内容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介绍方差和标准差的概念,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它们的计算方法。

华师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20.3 数据的离散程度

华师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20.3 数据的离散程度

20.3 数据的离散程度教学目标一、基本目标1.理解方差与标准差的概念与作用.2.灵活运用方差与标准差来处理数据.3.能用计算器求数据的方差和标准差.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方差和标准差概念的理解.【教学难点】应用方差和标准差分析数据,并做出决策.教学过程环节1 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 阅读】阅读教材P150~P154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 反馈】(一)方差1.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叫做这组数据的极差,即极差=最大值-最小值,极差反映了这组数据的波动范围.2.设一组数据是x 1、x 2、…、x n ,它们的平均数是x ,我们用S 2=1n[(x 1-x )2+(x 2-x )2+…+(x n -x )2]来衡量这组数据的离散程度,并把它叫做这组数据的方差.一组数据的方差越大,说明这组数据的离散程度越大,当两组数据的平均数相同或差异比较小时,可用方差来比较这两组数据的离散程度.3.在甲、乙两块试验田内,对生长的禾苗高度进行测量,分析数据得:甲试验田内禾苗高度的数据的方差比乙实验田的方差小,则( B )A .甲试验田禾苗平均高度较高B .甲试验田禾苗长得较整齐C .乙试验田禾苗平均高度较高D .乙试验田禾苗长得较整齐(二)用计算器求方差已知一组数据x 1、x 2、x 4、…x n ,用计算器求这组数据的方差的步骤如下 :(1)开机,打开计算器;(2)菜单21,启动“单变量统计”计算功能;(3)x1=x2=……x n=AC,输入所有数据;(4)OPTN2,即可获得这组数据的统计值,其中σ2x所对应的数值即为方差.环节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一)方差【例1】求数据7,6,8,8,5,9,7,7,6,7的方差.【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先求平均数,再求方差.【解答】(方法一)因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110(7×4+6×2+8×2+5+9)=7,所以S2=110[(7-7)2+(6-7)2+(8-7)2+(8-7)2+(5-7)2+(9-7)2+(7-7)2+(7-7)2+(6-7)2+(7-7)2]=1.2.(方法二)将各数据减7,得新数据:0,-1,1,1,-2,2,0,0,-1,0.由题易知,新数据的平均数为0,所以S2=110[02+(-1)2+12+12+(-2)2+22+02+02+(-1)2+02]=1.2.【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和标准差的步骤:先计算该组数据的平均数(或需加减的数值),然后按方差的计算公式计算.【例2】在一次女子排球比赛中,甲、乙两队参赛选手的年龄(单位:岁)如下:甲队:26,25,28,28,24,28,26,28,27,29;乙队:28,27,25,28,27,26,28,27,27,26.(1)两队参赛选手的平均年龄分别是多少?(2)利用方差比较说明两队参赛选手年龄波动的情况.【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先求平均数,再求方差.方差越大(小)其数据波动越大(小).【解答】(1)x甲=110×(26+25+28+28+24+28+26+28+27+29)=26.9(岁).x乙=110×(28+27+25+28+27+26+28+27+27+26)=26.9(岁).(2)S2甲=110×[(26-26.9)2+(25-26.9)2+…+(29-26.9)2]=2.29;S2乙=110×[(28-26.9)2+(27-26.9)2+…+(26-26.9)2]=0.89.因为S2甲>S2乙,所以甲队参赛选手年龄波动比乙队大.【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方差越大(小)其数据波动越大(小).(二)用计算器求方差【例3】用科学计算器求下列数据的方差:271,315,263,289,300,277,286,293,297,280.【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用科学计算器求方差的步骤是什么?【解答】(1)开机,打开计算器;(2)菜单21,启动“单变量统计”计算功能;(3)输入所有数据;(4)OPTN2,计算出数据的方差σ2x=207.49.【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熟悉用科学计算器求方差的方法和步骤是关键.活动2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在统计中,样本的方差可以反映这组数据的(C)A.平均状态B.分布规律C.离散程度D.数值大小2.甲、乙两人在相同的条件下,各射靶10次,经过计算:甲、乙射击成绩的平均数都是8环,甲的方差是1.2,乙的方差是1.8.下列说法中不一定正确的是(D) A.甲、乙射中的总环数相同B.甲的成绩稳定C.乙的成绩波动较大D.甲、乙的众数相同3.大学新生参加军训,一学生进行五次实弹射击的成绩(单位:环)如下:8,6,10,7,9,则这五次射击的平均成绩是8环,方差是2.环节3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我们通常用S2表示一组数据的方差,用x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x1、x2、…、x n表示各个数据,方差的计算公式为:s2=1n[(x1-x)2+(x2-x)2+…+(x n-x)2]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3数据的离散程度
20.3.1极差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极差的定义,知道极差是用来反映数据波动范围的一个量
2、会求一组数据的极差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的突破方法
1、重点:会求一组数据的极差
2、难点:本节课内容较容易接受,不存在难点。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教材P151引例的意图
(1)、主要目的是用来引入极差概念的
(2)、可以说明极差在统计学家族的角色——反映数据波动范围的量
(3)、交待了求一组数据极差的方法。

四、课堂引入:
引入问题可以仍然采用教材上的“乌鲁木齐和广州的气温情”为了更加形象直观一些的反映极差的意义,可以画出温度折线图,这样极差之所以用来反映数据波动范围就不言而喻了。

五、例习题分析
本节课在教材中没有相应的例题,教材P152习题分析
问题1可由极差计算公式直接得出,由于差值较大,结合本题背景可以说明该村贫富差距较大。

问题2涉及前一个学期统计知识首先应回忆复习已学知识。

问题3答案并不唯一,合理即可。

六、随堂练习:
1、一组数据:473、865、368、774、539、474的极差是,一组数据1736、1350、-2114、-1736的极差是.
2、一组数据
3、-1、0、2、X的极差是5,且X为自然数,则X=.
3、下列几个常见统计量中能够反映一组数据波动范围的是()
A.平均数
B.中位数
C.众数
D.极差
4、一组数据X、X…X的极差是8,则另一组数据2X+1、2X+1…,2X+1的极差是()
A. 8
B.16
C.9
D.17
答案:1. 497、3850 2. 4 3. D 4.B
七、课后练习:
1、已知样本9.9、10.3、10.3、9.9、10.1,则样本极差是()
A. 0.4
B.16
C.0.2
D.无法确定
在一次数学考试中,第一小组14名学生的成绩与全组平均分的差是2、3、-5、10、12、8、2、-1、4、-10、-2、
5、5、-5,那么这个小组的平均成绩是()
A. 87
B. 83
C. 85 D无法确定
3、已知一组数据2.1、1.9、1.8、X、2.2的平均数为2,则极差是。

4、若10个数的平均数是3,极差是4,则将这10个数都扩大10倍,则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极差是。

5、某活动小组为使全小组成员的成绩都要达到优秀,打算实施“以优帮困”计划,为此统计了上次测试各成员的成绩(单位:分)
90、95、87、92、63、54、82、76、55、100、45、80
计算这组数据的极差,这个极差说明什么问题?
将数据适当分组,做出频率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

答案:1.A; 2.D; 3. 0.4; 4.30、40. 5(1)极差55分,从极差可以看出这个小组成员成绩优劣差距较大。

(2)略
20.3.2方差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方差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理解方差概念的产生和形成的过程。

3.会用方差计算公式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的突破方法:
1.重点:方差产生的必要性和应用方差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理解方差公式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1.教材P125的讨论问题的意图:
(1).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为引入方差概念和方差计算公式作铺垫。

(3).介绍了一种比较直观的衡量数据波动大小的方法——画折线法。

(4).客观上反映了在解决某些实际问题时,求平均数或求极差等方法的局限性,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方差的意义和目的。

2.教材P154例1的设计意图:
(1).例1放在方差计算公式和利用方差衡量数据波动大小的规律之后,不言而喻其主要目的是及时复习,巩固对方差公式的掌握。

(2).例1的解题步骤也为学生做了一个示范,学生以后可以模仿例1的格式解决其他类似的实际问题。

四.课堂引入:
除采用教材中的引例外,可以选择一些更时代气息、更有现实意义的引例。

例如,通过学生观看2004年奥运会刘翔勇夺110米栏冠军的录像,进而引导教练员根据平时比赛成绩选择参赛队员这样的实际问题上,这样引入自然而又真实,学生也更感兴趣一些。

五.例题的分析:
教材P154例1在分析过程中应抓住以下几点:
1.题目中“整齐”的含义是什么?说明在这个问题中要研究一组数据的什么?学生通过思考可以回答出整齐即
波动小,所以要研究两组数据波动大小,这一环节是明确题意。

2.在求方差之前先要求哪个统计量,为什么?学生也可以得出先求平均数,因为公式中需要平均值,这个问题
可以使学生明确利用方差计算步骤。

3.方差怎样去体现波动大小?
这一问题的提出主要复习巩固方差,反映数据波动大小的规律。

六.随堂练习:
1.从甲、乙两种农作物中各抽取1株苗,分别测得它的苗高如下:(单位:cm)
甲:9、10、11、12、7、13、10、8、12、8;
乙:8、13、12、11、10、12、7、7、9、11;
问:(1)哪种农作物的苗长的比较高?
(2)哪种农作物的苗长得比较整齐?
参考答案:1.(1)甲、乙两种农作物的苗平均高度相同;(2)甲整齐
2.段巍的成绩比金志强的成绩要稳定。

七.课后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