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人邵飘萍》教案
《报人邵飘萍》第2课时

年月日
课题
《报人邵飘萍》
共2课时第2课时
教
学
目
标
1、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
2、抓住文章中重要词句的含义;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形象。
3、掌握新闻特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用新闻文体,学习写作新闻。
4、理解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
教学重难点
重点:概括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学会分析概括的方法。
A(5)总述邵飘萍具有代表记者中最高的职业水准。领起下文。
B(6—7)举例说明他具有报人的勇敢和智慧。
C(8)以他人的评价来说明邵飘萍具有代表记者的敏感和正直。
D(9—10)举例来说明他的智慧。
第三部分(11--14)写邵飘萍对于记者的要求以及他被处死的真正原因。
敦煌二中九年级语文教案
课
堂
教
学
设
计
二、课文内容学习。
(1)、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来塑造人物,表现人物的精神品格。
(2)、语言凝练典雅,多用文言词语。
五、思考讨论:
我们从文章中了解了新闻从业人员的哪些人格操守和业务素质?这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有怎样的启示?
作
业
设
计
1、完成练习册。
2、练习写一个校园内的新闻人物。
教
学
反
思
1、简要回顾上节课讲的内容,复习巩固。
本文通过对邵飘萍笑对死亡和他如何获取新闻的典型事件的描述,表现了作为报人的邵飘萍是勇敢、机敏、正直以及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性格和品格。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邵飘萍是怎样的一个人?
在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叫3—5名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教师评点后明确:
2020秋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比较探究《报人邵飘萍》教案

1教学目标1、品味作者评论性的文字、关键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激发对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的理解。
[&#^~*]3、抓住文章中重要词句的含义;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形象。
4、掌握新闻特点,运用新闻文体,学习写作新闻。
2学情分析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初步接触了新闻文体,初步了解了新闻文体的特点,但是学生对新闻记者的职业操守等还不了解,只能是结合课文,再辅之以相关素材,逐步掌握。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概括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学会分析概括的方法。
[*#~@&]教学难点:概括写作特点,与消息进行比较学习[#&%^@]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诗句导入由表现爱国之情和浩然正气的诗句导入。
“挥毫似剑伐魑魅,开一代报业新风;喋血如丹荐轩辕,树千秋志士典范。
”根据你对课文的预习,你能说出这幅对联说的是准吗?(生答:邵飘萍)对,这就是人大常委严济慈先生1984年为邵飘萍写的题词,今天让我们?同走近新闻前辈邵飘萍。
(多媒体展示邵飘萍图片)活动2【讲授】教材助读教师简单讲授人物评论(随笔)这种文体的相关知识并引导学生介绍邵飘萍。
活动3【活动】课文研讨[@*&^#]一、初步感知。
1、分别指名多位学生高声朗读全文。
注意不要错读和漏读。
2、引导学生谈谈读了文章的感受。
在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叫3—5名学生进行全班交流教师评点并明确:《报人邵飘萍》是一篇人物评论或称人物随笔。
作者记叙了现代著名记者邵飘萍作为报人的那种勇敢、机智以及面临死亡时的铮铮铁骨。
目的是让读者对新闻从业人员的人格操守和业务素质有所了解。
3、再读全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4)描述邵飘萍从容就义的场面,揭示了他被判死刑的真正原因,初步展示了一个敢于直言、不畏牺牲的记者形象。
第二部分:(5--10)通过两件事来写邵飘萍的种种特点,赞美他具有记者中最高的职业水准。
手著文章——《报人邵飘萍》教学设计

举例落鬟明。 {!fB飘萍先生,他一 溅、延{枣拓蕊 根据本课的学习,你对新闻前辈邵飘萍了解了多少?请 你铐照《感动中趟》人物颁奖_溺的写法写舄你对他的认识。
——。你看一
学生小缝爨交流, 糖彩黔全褒交流。
教簿多搽钵袋录一些鼹子,瀑蠹交漉。
嫩、小结 颁不完的是功绩,唱不完的是豪情。有一种精神燎永恒 戆,它不被薅必魏流送淫没,没有赞么糍魄气节更鼓舞天 心。古往今来,无数英雄,在祖国面临危稚之际,胸一阡救国 救腿之心,或驰鹕于硝烟弥漫的疆场,或嗣旋于m.雨腮风的 敌矮,…’个个铁鸯铮铮、视死翅赔,疆现溅中华民族不畏强 暴的茨雄气概。豫嚣j身上闲烁藩无穷滟荚瓣精神,给入有翔 夕阳燃烧天空的静{热,浪涛冲刷礁石的震撼。这种精神,是我 们&族耩享f}f的升华。作势程溪诧朵的我们,庶渡崇滏这种英 雄麓矮。 七、布置作业 从’占至今,我圜有很多像邪飘萍先生…样的人,耀睡己 戆言行实黢羞舀蠢黥理怒。潺你深羚接集…些表达德襄l理怒 追求的诗,并简藤介绍他们的事迹。(。F节课交流)
于交驻性强,操作界面丰富活泼,而且可以产生蹦卜‘萃中图文并 茂、事富多彩蛉人狡交互方式+学生鲍求知欲望容易被激发。 铸统麓语文教学大多怒戳教癖为孛心静教授式教学,它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内在心理的发 展变化,两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外部刺激的多榉一睫等都 有利予激发学堂鹣学习兴趣鹣发舞学生懿主体健。离~二耨教 材《滕王阁序》鼹一篇千古传诵的美文。如果在多媒体课件 中引入著名表演披术家孙道临在滕乇|!li{现场录制的醚乐朗 诵,可递学生嚣劐骚王篷蕊壮臻景色,瞬戮声祷著茂汝矮 读,从视觉、听觉上引起学生审美的兴嵛,获得审焚的愉 悦,澍课文进行燃赏的渴望油然而生;然后再指导学生体会 课文,把学生嚣审荚活动自然驮感性零|囱瑷健,使魏钔获爨 更高魇次的审美辜受。丽翔黎采甭传统的南讲方式采学习这 篇课文,学生只媳被动地去“认知”,不道义
《报人邵飘萍》教案

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鉴赏评论:《报人邵飘萍》(1课时)课前预习:熟读课文,了解邵飘萍及本文背景资料,掌握生字生词。
相关课程标准:“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材料,调查访问,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文中的规规矩矩、震撼、宽裕、简陋等字词和趋之若鹜等词义;了解人物评论(随笔)的文体特点。
2、过程和方法:抓住文章中重要词句的含义;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时闻要事,关心国家大事。
评价任务:1.掌握重点字词,探究语句内涵,体会表现力极强的语言。
2.通过朗读,把握人物的优秀品质和精神。
3.学习本文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来塑造人物,表现人物的精神品格。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1.“挥毫似剑伐魑魅,开一代报业新风;喋血如丹荐轩辕,树千秋志士典范。
”根据你对课文的预习,你能说出这幅对联说的是准吗?(生答:邵飘萍)2.对,这就是人大常委严济慈先生1984年为邵飘萍写的题词,今天让我们⋯同走近新闻前辈邵飘萍。
(多媒体展示邵飘萍图片)二、简介邵飘萍1.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材料简介邵飘萍2.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邵飘萍的资料邵飘萍(1886一1926),浙江东阳人,名振青,字飘萍,著名记者,《京报》创始人。
他是近代以来被公认的“新闻全才”的报人之一,在新闻采访、写作、编辑和报纸管理等方面多有建树。
时人评价他“每遇内政外交之大事,感觉最早而采访必工”,“旁敲侧击,数语已得要领”。
冯玉祥则盛赞“飘萍一支笔,能抵十万军”。
1926年4月,因言论触怒奉系军阀两遭到逮捕,26日被杀害于北京天桥。
1949年4月,毛泽东亲自批文追认其为革命烈士。
二、展示目标:1、识记文中的规规矩矩、震撼、宽裕、简陋等字词和趋之若鹜等词义2、了解人物评论(随笔)的文体特点。
九年级语文:《报人邵飘萍》教案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语文教课方案(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学校:年级:任课教师:语文教课方案 /初中语文/九年级语文教课方案编订: XX文讯教育机构初中语文教课方案文讯教育教课方案《报人邵飘萍》教课方案教材简介 : 本教材主要用途为经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育学生的阅读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知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课设计资料合用于初中九年级语文科目 , 学习后学生能获取全面的发展和提升。
本内容是依据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能够放心改正调整或直接进行教课使用。
《报人邵飘萍》一. 教课目的: 1、知识与能力:理解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领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
2、过程和方法:抓住文章中重要词句的含义;依据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形象。
3、感情态度和价值观:关注时闻要事,关怀国家大事。
二、课时安排: 2 课时三、教课过程与安排:第一课时(第十三周第 3 课时)一、教课导入:在背诵古诗后,由上文内容引起的思虑引入。
二、展现目标:1、识记文中的规行矩步、震惊、宽裕、简陋等字词和趋附者众等词义2、认识人物谈论(漫笔)的文体特点。
漫笔这种文章,或叙述文化知识,或发布学术看法,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沉思。
在写法上,它们常常引经据典,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周密而不失开朗,构造自由而不失谨严,所以,富裕“理趣”是它们的突出特点。
阅读这种文章,要整体掌握文章的内容微风格,提炼作者的主要看法品位趣话佳句,还要敢于发布自己的看法。
漫笔是散文的一种,写漫笔就像与邻家谈心般轻松,没有任何的负担,没有华美的辞藻,初中语文教课方案文讯教育教课方案密的构。
漫笔的形式能够不受体裁的限制,灵巧多,不名一格,能够景抒怀;能够睹物看法;能够感想;能够一事一,也能够同事行合。
漫笔也不受字数的限制,短的几十字,的几百字,篇幅短皆由内容而定。
写漫笔最重要的是要表达出写作的意:或许是一种快的心情,或许是一点小感悟,或许是一个新点⋯⋯之,好像家大般切与和蔼可亲。
滕州滕东中学九年级王宏伟报人邵飘萍 (1)

课题:《报人邵飘萍》课型:鉴赏·评论上课日期:2012年11月22日作者:王宏伟单位:滕州市滕东中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鉴赏·评论《报人邵飘萍》(1课时)课前预习:1.划出文章中生字词。
2.了解课文内容。
3.查阅资料,了解邵飘萍生平。
相关课程标准:“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
”“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
”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现出的思想感情。
2.品味重点词句,理解邵飘萍对新闻事业的贡献和执着追求正义的精神。
3.体会以新闻笔法写人的特点及作用,学习从新闻中学写法。
评价任务:1.预习展示,多层次展示课下预习成果。
2.品味语言。
3.比较阅读。
教学过程:一、预习展示。
把在课下预习的成果向大家展示出来。
1.展示字词。
2.展示课下搜集的邵飘萍事迹,以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课文内容。
二、自读课文,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1.概括全文内容。
明确:本文是一篇人物评论。
作者记叙了现代著名记者邵飘萍作为报人的那种勇敢、机智以及面临死亡时的铮铮铁骨。
目的是让读者对新闻从业人员的人格操守和业务素质有所了解。
2.文章的题目叫《报人邵飘萍》,按照常规的思路,应该是从人物的生平写起,但是这篇文章却不是这样,而是高潮在前,也就是把最为精彩的部分在最前面呈现出来,这叫什么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本题意在复习“逆时提前”即“高潮提前”这一新闻的写法)明确:“逆时提前”或者“高潮提前”。
这是新闻写作的特点。
把最为重要的信息直观地呈现给读者,符合读者心理要求。
3.作者借了消息的“高潮在前”的写法,你觉得这么写效果如何?明确:本文是一篇人物评论,但是,在结构上类似于消息的“倒金字塔式”。
按照内容的重要程序,先写邵飘萍的的被害,再写邵临刑时的情形,接着写他为什么被害,最后详细叙述他的生平事迹。
报人邵飘萍教案

滕州市南沙河中学“学教2:1”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邵飘萍作为新闻界奠基人的突出贡献,学习他那种为正义、为事业执着追求的精神。
2.体会本文以新闻笔法写人的特点及作用,学习从新闻中学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一、人物和背景介绍邵飘萍,名振青,字飘萍,1886年10月11日出生于浙江东阳大联镇一个寒儒家庭。
在创办《京报》以前,曾任《汉民日报》主编。
袁世凯称帝后,因为在《时事新报》、《申报》等报刊撰文,抨击袁的罪恶阴谋,他先后三次被捕入狱,后来不得不亡命东瀛。
1916年回国后,被史量才聘为《申报》驻北京特派记者,在《申报》发表了大量揭露北洋军阀贪贿弄权的报道,文笔辛辣、诙谐生动。
尤其是他对时局惊人的洞察力常常使人暗暗称奇。
1918年在京创办大型日报《京报》任社长。
《京报》从一开始就不依附于任何党派权利集团,它要独立发言、报道,它要把真实情况告诉民众,以反映民众的呼声。
为此,《京报》热情支持“五四”运动,并屡屡发表揭露政府腐败的言论。
“三一八”惨案后《京报》以真实的报道和犀利的言论,揭露政治的阴暗,并为民众吶喊请命,因此受到反动军阀的仇视,1926年4月26日,邵飘萍被奉系军阀张作霖以“宣传赤化”之罪名杀害,饮恨于北京天桥东刑场。
夫妻报人:邵飘萍夫人汤修慧女士同样是著名的革命新闻家,是我国最早的女新闻工作者之一,对我国早期新闻事业有过卓越的贡献。
二、检查预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投影或板书)一世之枭(xiāo)会晤(w148;)攻讦(jié)觥筹(gōngchóu)交错2.词语解释(投影或板书)豪气干云:豪迈的气概直上云霄。
干,触犯、接触。
罪大恶极:罪恶大到了极点。
亲离众叛:即众叛亲离。
指众人反对,亲信背离。
形容不得人心,十分孤立。
单刀直入:原比喻认定目标,勇猛直入。
今多比喻说话直截了当,不转弯抹角。
旁敲侧击:在旁边和侧面敲打。
比喻不从正面直接说明本意,而是从侧面迂回曲折地说出自己的看法。
《报人邵飘萍》教案

《报人邵飘萍》教案第一章:《报人邵飘萍》简介1.1 课程目标了解《报人邵飘萍》的基本情况,包括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掌握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1.2 教学内容介绍《报人邵飘萍》的作者和写作背景。
分析《报人邵飘萍》的主要内容,包括新闻报道实例和作者的观点。
1.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报人邵飘萍》的简介,了解作者和背景信息。
第二章: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2.1 课程目标了解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包括真实性、客观性和公正性。
掌握新闻报道的采访技巧和写作方法。
2.2 教学内容介绍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包括真实性、客观性和公正性。
分析新闻报道的采访技巧和写作方法。
2.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材料,了解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
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实例分析新闻报道的采访技巧和写作方法。
第三章:新闻报道的实践案例3.1 课程目标了解新闻报道的实践案例,包括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和深度报道。
掌握新闻报道的策划和执行过程。
3.2 教学内容介绍新闻报道的实践案例,包括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和深度报道。
分析新闻报道的策划和执行过程。
3.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材料,了解新闻报道的实践案例。
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实例分析新闻报道的策划和执行过程。
第四章:新闻报道的伦理和道德4.1 课程目标了解新闻报道的伦理和道德问题,包括隐私权、真实性和平衡性。
掌握新闻报道中应该遵守的伦理和道德规范。
4.2 教学内容介绍新闻报道中常见的伦理和道德问题,包括隐私权、真实性和平衡性。
分析新闻报道中应该遵守的伦理和道德规范。
4.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材料,了解新闻报道中的伦理和道德问题。
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实例分析新闻报道中应该遵守的伦理和道德规范。
第五章:新闻报道的创新与发展5.1 课程目标了解新闻报道的创新与发展趋势,包括多媒体新闻和社交媒体新闻。
掌握新闻报道的创新方法和技巧。
5.2 教学内容介绍新闻报道的创新与发展趋势,包括多媒体新闻和社交媒体新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报人邵飘萍》教案
《报人邵飘萍》教案课前预习:1、复习新闻常识2、熟读课文,概括内容3、积累本课字词课程标准:“把握新闻的文体常识,重点了解新闻文体的特征和结构,学习分析材料和作者主观评价之间的关系,深入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
关心时政,培养新闻敏感意识,加深对新闻作品的理解。
”教学目标:1、了解邵飘萍作为新闻界奠基人的突出贡献,学习他那种为正义、为事业执着追求的精神。
2、体会本文以新闻笔法写人的特点及作用,学习从新闻中学写作方法。
3、关注时闻要事,关心国家大事评价任务:1、自主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再次阅读课文,感知文章的文体特点,体会主旨。
3、比较阅读,深入理解内容和写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一个月内发生三次记者被打事件东方网5月18日消息:据《东方早报》报道,记者又被打了。
这已经是一个月内的第三次了。
先是4月21日,《新民晚报》女记者陶邢莹被大连足协官员掐脖踢打;5月11日,雍和等三名记者,在王家码头路一处拆迁工地,拍摄外墙涂鸦时,遭到了数十名拆迁人员的围殴。
昨天是本报记者鲁海涛。
(学生参看新闻并勇敢发表自己看法即进行新闻评论)教师总结讲述:战争年代,也有好多以笔为旗的战士,人称“一支笔胜过十万军”素有“新闻全才”之称的新闻巨擘----邵飘萍。
今天我们一起看看邵飘萍的报人风采---《报人邵飘萍》(板书课题)一、人物和背景介绍邵飘萍,名振青,字飘萍,1886年10月11日出生于浙江东阳大联镇一个寒儒家庭。
在创办《京报》以前,曾任《汉民日报》主编。
袁世凯称帝后,因为在《时事新报》、《申报》等报刊撰文,抨击袁的罪恶阴谋,他先后三次被捕入狱,后来不得不亡命东瀛。
1916年回国后,被史量才聘为《申报》驻北京特派记者,在《申报》发表了大量揭露北洋军阀贪贿弄权的报道,文笔辛辣、诙谐生动。
尤其是他对时局惊人的洞察力常常使人暗暗称奇。
1918年在京创办大型日报《京报》任社长。
《京报》从一开始就不依附于任何党派权利集团,它要独立发言、报道,它要把真实情况告诉民众,以反映民众的呼声。
为此,《京报》热情支持“五四”运动,并屡屡发表揭露政府腐败的言论。
“三一八”惨案后《京报》以真实的报道和犀利的言论,揭露政治的阴暗,并为民众吶喊请命,因此受到反动军阀的仇视,1926年4月26日,邵飘萍被奉系军阀张作霖以“宣传赤化”之罪名杀害,饮恨于北京天桥东刑场。
夫妻报人:邵飘萍夫人汤修慧女士同样是著名的革命新闻家,是我国最早的女新闻工作者之一,对我国早期新闻事业有过卓越的贡献。
二、展示预习1、给下列生字词注音晨曦(xī)豪气干(gān)云一世之枭(xiāo)访晤(wù)攻讦(jié)觥(gōng)筹交错酒意正酣(hān)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豪气干云:豪迈的气概直上云霄。
干:触犯,接触。
一世之枭:做了一辈子枭雄。
比喻凶狠恶毒的人。
会晤:会面,会见。
旁敲侧击:比喻说话或写文章不从正面直接说明。
而从侧面曲折表达。
亲离众叛:亲信背离,众人反对。
形容十分孤立。
采访必工:必定采访得精巧到位。
工,精密,巧妙。
有干时忌:触犯当时禁忌的。
觥筹交错: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场面。
攻讦:揭发别人的过失或阴私而加以攻击。
3.介绍人物评论的特点人物评论是新闻评论的一种,它是针对人物有重要意义的事迹、社会活动,发议论.讲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章.,形象的揭示人物的性格特点,巧妙地表现人物的形象的典型意义。
三、自主学习。
1、理解题目:(学生说出从题目中获取的信息)文题中的“报人”点明了人物的职业身份。
题目交代了本文的写作对象,简洁明了,使人一目了然:这是一篇围绕人物与报的关系展开的文章。
2、通读全文之后,找出文章中的与人物相关的事件。
邵飘萍的被害、邵临刑时的情形、邵为什么被害、虚虚实实得内幕新闻、觥筹交错获机密内幕、邵飘萍的人生追求四、研读课文:1、文章的题目叫《报人邵飘萍》,按照常规的思路,应该是从人物的生平写起,但是这篇文章却不是这样,而是高潮在前,也就是把最为精彩的部分在最前面呈现出来,这叫什么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本题意在复习“逆时提前”即“高潮提前”这一新闻的写法)明确:“逆时提前”或者“高潮提前”。
这是新闻写作的特点。
把最为重要的信息直观得呈现给读者,符合读者心理要求。
2、作者借了消息的“高潮提前”的写法,你觉得这么写效果如何?
明确:《报人邵飘萍》是一篇人物评论,但是,在结构上类似于消息的“倒金字塔式”。
按照内容的重要性程度,作者做了详略的处理,先写谭嗣同、邵飘萍的被害,再写邵临刑时的情形,接着写他为什么被害,最后详细叙述他的生平事迹。
这么写,有悬念,先写邵飘萍的遇难,使读者想要了解原因;先写他“代表着记者最高的职业水准”,使读者想要了解何以见得。
这样阅读效果不错。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邵飘萍是怎样的一个人?(在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叫3—5名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教师后明确):邵飘萍具有作为记者的敏感,他时刻保持搜索新闻的准备。
他聪明、机警,可以获得他人所获取不到的新闻。
尤其是他有敢于触犯当时禁忌的胆量和勇气。
用“铁肩辣手”来评价他代表着记者最高的职业水准非常准确。
4、思考讨论:我们从文章中了解了新闻从业人员的哪些人格操守和业务素质?这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有怎样的启示?(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教师总结阐述:《报人邵飘萍》是一篇人物评论,或称人物随笔。
目的是让同学们对新闻从业人员的人格操守和业务素养有所了解。
新闻记者被称为“无冕之王”,是一个让许多年轻人憧憬的职业,但是要当好称职的记者并不容易,新闻记者是面向大众的文字工作者,要为社会、民众负责,所以要有很高的人格操守,要坚持、伸张正义,要敢于与黑暗、邪恶势力做斗争,直至献出生命。
同时还要有良好的业务素养,要有敏锐的新闻感觉和采访机智,随时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素材,“感觉最早,而采访必工”。
邵飘萍在这两个方面都堪称表率,值得后人景仰和学习。
六、训练反馈1、给出狄马的《带血的黎明》中同样描写其就义的段落,比较阅读。
26日凌晨1时许,京师警察厅把邵飘萍提至督战执法处,“严刑讯问,胫骨为断”,随后便秘密地判处死刑。
罪名是“勾结赤俄,宣传赤化,罪大恶极,实无可恕”。
过了3小时,也就是4月26日4时30分,一个中国新闻史上值得记忆的带血的黎明来到了。
邵飘萍被押赴天桥东刑场。
行刑者用马枪朝脑后射击,子弹从右眼穿出。
黎明的大地就这样接纳了它自己忠诚的儿子。
这个一生给人们提供了无数消息的男人,死前给人们留下的最后一个消息是,这个报业巨擘临刑前,长袍马褂,向监斩官拱手施礼道:“诸位免送!”然后仰天大笑,从容就义。
死时年仅40岁。
(引导点拨:两篇文章可以说都写得很精彩,但却有很大的不同,先请同学分析出两者的不同,再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内容的安排要与文体和写作目的相符。
而且强调在以后的写作中注意这点。
)明确:不同点:狄马的文章,是把邵飘萍当作为民主斗争而奋不顾身的前驱,用抒情的笔法来写;而这篇文章,则是把邵氏当作一个新闻战线上的烈士,基本上是用新闻类文体写实的笔法来写的。
在表现邵氏的牺牲时,文学的想像中也渗透着追求真实精神。
课文所特别重视的邵氏的牺牲场面,作者并不以自己的描述为惟一的真实,相反,把不同的资料,同时展示于读者面前:临刑前,邵飘萍向监刑官拱手说:“诸位免送!”然后仰天大笑数声,从容就义;或曰,监刑官“令邵氏跪地,邵氏初不肯跪,并昂首向天哈哈狂笑两三声,旋被二兵按于地……”;或曰,他监刑前只是微微一笑,意态平静。
原因:这种写法很特殊。
一般写法,尤其是新闻性文章写法,多种传闻并列,可能有碍于读者的信任感的确立,因此往往于诸多资料中选择其中最“真实”者,或者根据自己的合理想像,将诸多资料结合为统一整体,以显示文章所写为惟一真实。
但是,这里却不怕多种资料的并列。
原因在于:(一)不管哪一种,都足以说明邵氏的大义凛然,英勇无畏;(二)多种场景的并列,表示作者的态度严肃,其间绝无主观之想像。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同一个材料可以有不同的文本阐释,这就取决于作者的文体需要。
可以说本文在文体上具有某种新闻写作的特点。
所以作者在努力追求一种真实性。
2、本文在描写邵临刑时连用了“三笑”,请同学们细细品味这“三笑”。
(引导学生注意文中关于“笑”的词语,并理解他们的含义。
)明确:作者故意将“三笑”区别开来:仰天大笑、哈哈狂笑、微微一笑,表明不论外界有怎样的传说,都反映了他视死如归、无所畏惧的气概,也体现了民间百姓对邵的敬仰。
这“三笑”也很形象传神,留给读者回味的空间。
教学反思对于文体常识“评论”,上一课《再苦也没有苦孩子》已讲过所以这节课对人物评一提学生就能理解,对于内容学生在反复读的基础上能
准确概括出与人物相关的事件,把握人物形象。
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高潮提前”的写法及效果,并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比较阅读要注意方法的指导与点拨,让学生明白内容的安排要为写作目的服务。
而且强调在以后的写作中注意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