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兵团却无炮可用,到深山中一番搜寻,捡到日军重炮联队装备
日军13枚炮弹轰神庙,竟无一枚爆炸,令日本老兵多次来中国谢罪!

1983年,中国刚刚改革开放不久,一个叫梅川太郎的日本老兵来到中国,特意要求去老子的故乡游览。
到了河南鹿邑的老君台,他对着老子像拜了又拜,虔诚的向中国人民谢罪,请求中国人民与老子的原谅,随后向大家讲述了一个难以置信的故事。
在抗日战争期间,梅川太郎是日军第四骑兵旅的一名炮兵。
1938年6月1日,他随日军进犯河南鹿邑,此地有一座老君台,是老子当年修道成仙的飞升之地,虽然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13米高的神庙在一堆平房中,还是显得鹤立鸡群。
日军还没进城,就远远的望见了老君台,还以为它是我军的一处碉堡,决定先用迫击炮炸掉。
不得不说,日军炮兵的技术相当精准,梅川太郎第一炮就准确的炸掉了魁星楼,但接下来发生的事,却令他们相当震惊。
日军朝着老君台连发13枚炮弹,只听炮弹呼啸而去,却始终没听到一声炮响。
这就奇怪了,按理说炮弹存在哑弹的可能,但是一连13发都是哑弹,那就实在不可思议了。
为了验证炮弹的威力,日军调转炮口朝着县城一顿猛轰,数十发炮弹全都爆炸,并没有一颗哑弹。
等日军攻进城之后,马上去“碉堡”寻找答案,却发现所谓的“碉堡”不过是一座神庙而已。
日军虽然是侵略者,但毕竟受中国影响很深,也有很多的道教徒。
现在竟然炸了道教始祖的升仙台,全都惶恐不安,加上之前发生的离奇事件,让他们相信一定是“老子显灵了”,纷纷跪地磕头谢罪。
临走之前,梅川太郎等人又在此处树了一块“谢罪碑”,忏悔战争罪行。
战争结束后,梅川太郎还多次来中国谢罪,1983年,梅川太郎再次来到中国,从此就成了老君庙的常客,经常过来给老子上香。
1997年,他和其他的日本老兵,在日本定做了一块日式方形谢罪碑,立在了老君庙的前面,既是向中国人民赎罪,也祝愿人类和平,后来这块谢罪碑被当地政府改名为“和平碑”。
等日军走后,鹿邑县的百姓陆续返回家乡,发现没爆炸的迫击炮弹,竟然还留在老君台上。
经过仔细的检查,他们在老君台的墙上、大梁、神龛、柏树上发现了12枚炮弹,第13枚不知所踪。
图解松山战役

松山在今云南省龙陵县境内,西距龙陵县城 50 公里,主峰海拔 2260 米,和其它几个山头共同形成一个浅浅的高山小盆地,方圆不 过 10 余平方公里。盆地中是一个自然村,叫做大寨,原有数十户人家,日军盘踞此两年时期内,将大寨作为其军资仓库与指挥部。从
大寨向东攀登约 1000 米就到了松山顶峰,山坡上古松繁茂,高与天齐,故名松山。 在松山顶峰东向远眺,就是深不见底的怒江峡谷,从北向南蜿蜒而来,又渐渐消逝在苍茫的远方。对面群山间沿直插到江中的“一” 字形长坡盘旋而下的那条细丝,就是滇缅公路,它在东岸走完长达 40 公里的两个“之”字形大弯,下到看不见的峡谷底部的惠通桥,过 江以后又要再次走完两个丝毫不比东岸逊色的“之”字,才能爬上西岸山脉的最高处,向西边的龙陵、芒市、遮放、瑞丽延伸,最后出 了国门,进入缅甸。松山就在滇缅公路在怒江西岸的最后一个大弯处,公路正好从山顶下面绕过。这是卡在滇缅公路上的一枚特制的“钉
部设在腊勐街上。 一年前,日本驻缅总司令河边正三中将和第十五军新任司令官年田口谦看中了松山,认为松山的战略地位相当重要,从缅甸调来一 支工兵部队,另外从泰国、缅甸调来两万民工,昼夜施工,松山的里外都是工事坑道,其穷 2 年之力松山日军防御阵地,完全按照永
久性作战需要构筑,极为复杂坚固。在一些重要地段,连坦克都能在地堡里开进开出,活动自如。
终酿成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浴血大战。
在松山黄土坡方向观察到的滚龙坡。 7 月 5 日,国军第八军发动第一进攻,于下午 1 点开始试探性地攻击松山子高地,国军步兵在近 60 度的陡坡上攻击,完全暴露在日
军暗堡火力前,伤亡惨重,不能前行,攻击被迫于当日下午 5 点终止,军部开始选择其他攻击地点。 7 月 7 日,国军第八军发动第二进攻,于下午 5 点开始试探性地攻击滚龙坡高地,日军在该高地上暗堡交错,组织了严密的火力网,
我的团长我的团经典台词语录摘抄大全

我的团长我的团经典台词语录摘抄大全1、永远不要在人前调侃你的理想,你为它付出的是生命。
——兰晓龙《我的团长我的团》2、中国人死于听天由命和漫不经心决定结局的不是勇气和逻辑,而是怯懦、茫然和犹豫不决——兰晓龙《我的团长我的团》3、你有逆流而上的勇气,也有漏船载酒的运气。
做人做到如此晦气。
何不赚个爽快?”——兰晓龙《我的团长我的团》4、我恨这样,但从小就这样——我夸我强,便有人找来比我强的,我怨我惨,便有人数落比我惨的。
我活我的,没人在比较。
我们像死啦死啦一样活着,用一把叫自己的尺子量这个世界。
——兰晓龙《我的团长我的团》5、年青而苍老的我,年青而苍老的我的祖国心比天高命如纸薄...天上飘着的,一样的灵魂在飘荡... 军人之命,与国同殇——兰晓龙《我的团长我的团》6、我,孟烦了,野心勃勃,诸战皆北,一事无成,孤星入命,孑然一身。
曾于这战乱之秋誊抄了十几份遗书发给所有亲友,从此就冒充活死人。
我回头看着他们,现在就我一个人了,我像阿译一样看着他们的背影发呆。
死啦死啦说,杂碎,看见你们的孱样,我宁可挖掉自己的眼睛。
幸福的人,坚强的人,自由的人,宽广的人,活着的活人,为了不看见你们,我宁可挖掉自己的眼睛。
——兰晓龙《我的团长我的团》7、我们只能带一种闪了腰似的表情,呆呆地看着。
聪明人做出蠢事来能把傻子气死。
——兰晓龙《我的团长我的团》8、时间就是吞噬自己尾巴的一条蛇,我们身在其中,永不知何所谓始,何所谓终。
我们最终只能越来越像我们自己。
《我的团长我的团》9、打了四年仗,我开始认一个奇怪的理,战场是仁慈的,非生即死,人间世则残酷,它为你准备的东西叫作没数。
——兰晓龙《我的团长我的团》10、回家不积极,脑子有问题(龙文章)拉上后面折了腿的,赶上前面臭不要脸的(龙文章)如果你们只剩下一条裤衩,为什么不用它干死日本人(龙文章)没涵养(龙文章)小太爷说了……(孟烦了)哎呦喂,您才知道啊!(孟烦了)千年王八万年龟,说一万年不变的小日本(孟烦了)我整死他(迷龙)又到装犊子的时间了(迷龙)军人之命,与国同殇(虞啸卿)国难当头,岂能坐视(虞啸卿)最重要的是,有鬼子可以杀!(虞啸卿)中国要灭亡,湖南人先死绝(不辣)——兰晓龙《我的团长我的团》11、我,孟烦了,二十四岁,想入非非二十年,面对现实已四年。
松山血战

隔怒江遥望松山。
1942年5月,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失败,英军向西沿公路逃进印度,中国军队则分路进入丛林,分别向西、东北方向撤入印度、中国。
缅甸的陷落使滇缅路被截断,国际援华物资无法通过陆地运输进入云南,日军从缅甸进攻,形成对中国的两面夹击之势。
依靠了怒江边的惠通桥阻击,国军迅速西进反攻,以及“飞虎队”的空中攻击和支援,才将日军挡在怒江一线,国民政府领导的全面抗战开始进入自77事变开始以来最窘迫的时期。
在此背景下历时2年多、牺牲惨重的“驼峰航线”运输开始了。
为了使国民政府能够有信心坚持抗战下去,美国政府不惜以损失飞机317架,飞行员1519人的代价,进行了历史上最为疯狂也最为无奈的战略空运。
时间到了1944年初,国民政府决定要从怒江一线向云南省西部盘踞的日军进攻。
1944年5月1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再次组建的中国远征军在江水震耳欲聋的涛声中从怒江东岸开始渡江。
怒江水激浪横,巨石堆叠。
舟艇工兵在战区外缘的大理洱海训练充分,整个渡江行动十分成功,除了一名士兵落水身亡,以及跟在筏子后泅渡的骡马被浪卷走几匹之外,没有出现多少混乱和损失。
小股日军曾在对岸群山中进行骚扰,但力量单薄,一经反击就退进莽莽丛林,消失得无影无踪。
过了江的国军仰着面向峡谷的上方拼命攀登。
怒江西岸整个峡谷基本上直上直下,是防守的绝佳地形。
日军躲在高高的峡谷上方的山头上,居高临下,以逸待劳。
松山在今云南省龙陵县境内,西距龙陵县城50公里,主峰海拔2260米,和其它几个山头共同形成一个浅浅的高山小盆地,方圆不过10余平方公里。
盆地中是一个自然村,叫做大寨,原有数十户人家,日军盘踞此两年时期内,将大寨作为其军资仓库与指挥部。
从大寨向东攀登约1000米就到了松山顶峰,山坡上古松繁茂,高与天齐,故名松山。
在松山顶峰东向远眺,就是深不见底的怒江峡谷,从北向南蜿蜒而来,又渐渐消逝在苍茫的远方。
对面群山间沿直插到江中的“一”字形长坡盘旋而下的那条细丝,就是滇缅公路,它在东岸走完长达40公里的两个“之”字形大弯,下到看不见的峡谷底部的惠通桥,过江以后又要再次走完两个丝毫不比东岸逊色的“之”字,才能爬上西岸山脉的最高处,向西边的龙陵、芒市、遮放、瑞丽延伸,最后出了国门,进入缅甸。
抗战时期侵华日军火炮简述

抗战时期侵华日军火炮简述一、迫击炮1.九四式90mm轻迫击炮步兵轻型支援火炮,装备日军野战师团步兵联队,每个联队4-6门,用来对付机枪阵地与战壕,并配合联队山炮或野炮进行战场压制94式90mm轻迫击炮资料服役年代:1935—1945口径:90.5mm炮管长:1270 mm (L14)炮重量:159.0 kg配用弹种:榴弹,纵火弹,烟雾弹,化学弹,照明弹火炮俯仰角:+45 to +80 度弹丸重量:5.26 kg弹药初速:227 m/sec最大射程:3800 m2.九六式150mm中迫击炮战场支援火炮,装备日军迫击炮联队,独立迫击炮联队,破坏力很大96式150mm中迫击炮资料服役年代:1936—1945口径:150.5mm炮管长:1325 mm (L12.7)炮重量:722 kg配用弹种:榴弹,纵火弹,烟雾弹,化学弹,照明弹火炮俯仰角:+45 to +80 度弹丸重量:25.65 kg弹药初速:214 m/sec最大射程:3900 m3.九七式90mm轻迫击炮94式90mm轻迫击炮的修改型,使用很广泛,在中国江南战场,这类火炮对日军步兵联队的重要性比联队山炮或野炮还高97式90mm轻迫击炮资料服役年代:1935—1945口径:90.5mm炮管长:1217 mm (L13.4)炮重量:172.5 kg配用弹种:榴弹,纵火弹,烟雾弹,化学弹,照明弹火炮俯仰角:+45 to +85 度弹丸重量:5.26 kg弹药初速:227 m/sec最大射程:3800 m4.九七式150mm短迫击炮属于战场支援火炮,装备日军一些迫击炮联队,独立迫击炮联队,用于登陆作战及山地战,是97式150mm中迫击炮的短炮管型97式150mm短迫击炮资料服役年代:1941—1945口径:150.5mm炮管长:1395 mm (L9.2)炮重量:232 kg配用弹种:榴弹,纵火弹,烟雾弹,化学弹,照明弹火炮俯仰角:+45 to +80 度弹丸重量:23.8 kg弹药初速:—最大射程:3200 m5.九七式150mm中迫击炮属于战场支援火炮,装备日军迫击炮联队,独立迫击炮联队,重量比96式150mm中迫击炮轻很多,是96式150mm中迫击炮的改进型97式150mm中迫击炮资料服役年代:1937—1945口径:150.5mm炮管长:1935 mm (L12.8)炮重量:342 kg配用弹种:榴弹,纵火弹,烟雾弹,化学弹,照明弹火炮俯仰角:+45 to +80 度弹丸重量:23.8 kg弹药初速:212 m/sec最大射程:3850 m6.二式120mm中迫击炮属于战场支援火炮,装备日军迫击炮联队,独立迫击炮联队,本土沿岸设置师团迫击联队,这种迫击炮射程与威力都令人满意,是当时日军迫击炮部队最喜爱的装备,战争末期日军疯狂的生产这种迫击炮,用来代替山炮野炮武装新增设的沿岸设置师团。
火力不足用爆竹,中日两军的花炮大战

火力不足用爆竹,中日两军的花炮大战抗日战争初期,日军攻势凶猛、嚣张,几十个日军即可攻占一座县城。
中国军队,尤其是华北地区的杂牌部队,望风而逃。
但是,就在1938年6月的安国县战斗中,日军在此“鏖战”一个星期,县城反复易手,最终在中国军队的反攻中弃城而走。
此后,日军有半年时间对安国城敬而远之。
当时,冀中地区的国民党军早已撤走,八路军尚未进入,凶悍的日军竟然吃了败仗。
是轻敌?还是战术出了错误?日军战史《支那驻屯步兵第三联队战志》中相当详细地记录了这一战的前前后后,与中方记载对照,竟丝丝入扣,双方用兵如掌上观文,斗智斗勇尽在眼前。
1939年,吕正操、朱德(前排从左至右)、罗瑞卿、彭德怀、聂荣臻(后排从左至右)在山西八路军总部合影“知识分子部队”突袭受挫如今重读日军战史中这场颇为不顺的战斗,真是有些哭笑不得——仗还可以这样打!此次战斗,日军精心策划、势在必得。
进攻安国的日军便是在日后的“齐会战斗”中跟贺龙120师激战的日军第27师团吉田大队。
尽管吉田大队被贺老总打残,但作战堪称凶悍顽强。
对于一座小小的县城,日军出动了大队主力,包括三个步兵中队和一个机关枪中队,还配属了联队附属炮队,总共近千兵力。
此外,还有两个营的伪军(保安队两个大队),甚至还有飞机配合。
6月15日晚,日军部队在定县全体整列完毕,指挥官大队长吉田少佐作了一篇不短的训示,内容如下:“鉴于八路军以安国县为基地,不断袭扰平汉铁路沿线。
故此,向我第二大队下达了对安国进行讨伐的命令。
这次讨伐,我大队将与定县驻扎的保安队两个大队共同行动,发起长途奇袭。
此时此刻,便是检验你们训练成果的时机。
希望诸君奋发努力,不失精锐皇军之体面。
”言毕,率队出发。
占据安国的中国守将吕正操久经战阵。
在吉田少佐之前,就有某旅团主力进攻安国受挫。
1938年4月1日,日军第一次对安国进攻未能得手。
安国县志中记载“驻定县日伪军500余人进犯”。
不过,日军最初将这位将军列入了国民党军序列,如是描述:“昭和十二年秋,一部分国民政府军在冀中地区残留下来。
抗战时期中日军队装备大对比

德制PzKpfwI/A型(sd.kfz101)轻型坦克被众多人认为是国军德械师强大无比的证据,看了看也是1个战斗全重5.4吨,最大速度37km/h,装甲厚6-13mm,乘员2人,装备2挺7.92mmMG13机枪的家伙,连个火炮都没有的东西,好象国军有10个,在上海,南京都被日军火炮给爆了。
国军火炮类型繁复,光绪时期的山炮,各地军阀自己生产的火炮,进口的火炮,最先进的就是44门德国150MM榴弹炮,大约90来门德国105MM榴弹炮但是数量太少,凇沪会战始终被日本海军战列舰,巡洋舰上的巨炮和陆军重炮群压制,一开火就被日军侦察机发现,就立刻招来空中,海上和陆地的攻击,损失不小。38年以后炮弹,零件供应断绝。在战场上在日军的远程重炮和航空兵2重打击下,损失很大,3次长沙会战以后就基
日军95式轻战车,装备了锻压合金装甲,时速40公里,装有94式37MM反战车炮,7.4吨。完全可以包打国军那些意大利,英国,法国,苏联,德国的轻型坦克。无论火力,机动力还是装甲,发动机,投入战场的数量都要超出。
等到日军在中国战场投入97式中战车,就更加厉害了,国军基本上是不具备反装甲能力的。对付这种体重15吨,有25MM锻压合金装甲,时速38公里,还装着1门57MM反坦克炮或者1门47MM反坦克炮和7.7MM机枪,拥有不俗越野能力的97式中战车基本上是没有任度部队开始装备美国火炮,其中有炮兵1个团还装备36门155MM重型榴弹炮,1个完整的4万多人的全美械军拥有12门105MM榴弹炮,下属的3个步兵师还有36门75MM山炮,36门81MM迫击炮,36门37MM战防炮,162门60MM迫击炮,1400多挺机枪。但不是所有美械军都有这种配备,应为美国只援助了39个师的装备,到46年夏季装备完毕,国军却装备出了64个师。只有5大主力才能有上面这种水平。这样的40000人的军在压制火炮上比日军1个14000人的师团一样或者强点,对比是48门75---105MM火炮VS36-48门75---105MM火炮,但是在团,营级别火炮上占有优势。
八路军第一门自制大炮:仿制自日本九二步兵炮

[键入文字]八路军第一门自制大炮:仿制自日本九二步兵炮在濮阳市清丰县单拐村,诞生了我军历史上的第一门大炮——“盖亮号步兵炮”,它是仿制日军九二步兵炮的结果。
仿制之前,关于九二步兵炮如何落入八路军之手?八路军如何进行炮弹试制,进而演变为自己的杀手锏?这实际上是“盖亮号步兵炮”的诞生背景,也就是它的“前传”。
一匹马即可拉走的大炮单拐陈氏祠堂南房,一门绿色的大炮格外引人注目。
这个带两个轮子的家伙,看上去更像一个手推车。
“这是‘盖亮号步兵炮’的复制品,原炮现藏中国军事博物馆。
”单拐纪念馆的王敬波说,这是我军军工史上生产的第一门大炮。
在单拐复制一门“盖亮号”,别具意义。
实际上,这里即为其诞生地。
其生产者冀鲁豫军区第一兵工厂,当年就坐落在单拐陈氏祠堂里。
我们现在还能寻找到当时工厂布局的旧影:祠堂南房,是当年兵工厂的库房;祠堂正殿,是兵工厂的机工车间;厢房,则是枪械维修车间。
沧桑的檐檩刻满历史的斑驳,时间的履痕渗透到一砖一瓦之中。
当年的情形,早已惘然。
“盖亮号步兵炮”唤起了我们对时代的记忆。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它一直闪亮战史。
而它的诞生,却又与战争密切相关。
“‘盖亮号步兵炮’是仿制的日军九二步兵炮。
”王敬波说。
日军的九二步兵炮,研制于大规模侵华前夕的神武2092 年(即1932 年),口径为70 毫米,高低角射度为10 度~70 度,初速榴弹一号装药为197 米/秒,最大射程3000 米。
更重要的是,这种大炮只有300 公斤重,在平原地带,一匹马拉着即可;在山区复杂地形,拆卸后3 匹马即可驮走,十分灵活、方便。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无炮可用留在后方休整,无意中发现日寇重炮,成为头号火力王牌
——炮兵团却无炮可用,到深山中一番搜寻,捡到日军重炮联队装备
1946年3月开始,东北民主联军炮兵司令部直辖的4个团中,炮兵第1、2团靠着四处搜集、缴获的日本关东军火炮,已经基本装备齐全,并投入了与国民党争夺东北的激战。
但成立较晚的第3团尽管拥有延安炮校第1期学员的底子、技术水平很高,却因为无炮可用,只能继续留在后方干着急。
1947年春,炮兵第3团奉命转移到靠近中苏边境的穆棱县八面通镇继续训练,部队在行军途中竟然发现了一座被毁弃的仓库,经过探查后发现这竟然是日本关东军用来储存大口径炮弹的秘密弹药库,抗战胜利前夕,日军为了防止苏联飞机轰炸,曾设下多处秘密弹药库,以便将来抗击苏军进攻使用。
1945年8月初苏联对日宣战后,百万苏军从东、西、北三个方向攻入东北,关东军一溃千里,这些秘密弹药库既用不上,也没有时间毁掉,很多就被这样保存了下来。
这些炮弹都是150毫米口径,单个重量超过80斤,搬
运起来十分不便,日军既然在这里大量囤积这种炮弹,说明日军的重炮阵地一定就在附近。
考虑到八面通的东面与苏联接壤,那里也是日军防御苏联的重要要塞区域,所以这批150毫米口径的重炮一定也在那个方向上,如果找到,势必极大提高部队的火力。
急于上阵杀敌的炮兵第3团官兵们简单商议以后,立即组织起三路人马,向着东面的茫茫大山中搜索而去。
第一天的搜索毫无结果,但官兵们毫不气馁,因为据当地向导介绍,这一带是日寇在东满的第二道防线,距离日本关东军与苏军激战的地方还远着呢!第二天,官兵们连续翻过两座大山、两条雪沟,终于在一座山坡上发现了日军一个炮兵连的阵地。
尽管关东军被歼灭已经1年,但由于这里地方偏僻、无人破坏,因此战斗的痕迹仍历历在目,尽管目光所及,几乎所有的火炮和牵引车都已被炸毁或焚毁,但仍有许多零件可以用,官兵们立即在这里安营扎寨、拆卸零件,足足苦干了半个月,终于将所有可用的零件都拆卸下来,然后又往返2百里,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将这些零件一件不漏地运回了营地。
初战告捷后,第3团受到极大鼓舞,决定沿着中苏边境线再度扩大搜索范围,先后历经两个月的搜索,不但所属各连全部“鸟枪换炮”,还意外的找到了日本关东军两种最先
进的重炮。
一种是96式150毫米榴弹炮。
该炮是1936年(即日皇纪元2596年)制成,故名96式。
它的战斗全重4140千克,炮管长度3540毫米,炮弹重量为31.1千克,炮弹初速每秒540米,最大射程为10500米(使用尖锐榴弹时达11900米)。
这种火炮是二战中日军最先进的150毫米榴弹炮,精度高,射程远,连日军自己也吹嘘其为“最完美的野战榴弹炮”“最完美的150毫米口径榴弹炮”。
另一种是92式105毫米加农炮。
这也是一款性能相当先进的重炮,同样以精度高、射程远而闻名,主要用途是压制射击。
它的战斗全重3730千克,炮管长度4725毫米,炮弹重量为15.76千克,炮弹初速每秒765米,最大射程18200米。
在当时,这是世界上射程最远的陆军4英寸大炮。
这两款先进火炮,由于制造成本较高,生产数量极其有限,基本都用于装备“皇军之花”关东军。
在1939年7-8月的诺门罕战役中,十余万日本关东军参战,也仅仅投入了96式150毫米榴弹炮和92式105毫米加农炮各16门。
此番通过野外收集,再加上广大群众也被发动起来参加野外搜寻,先后收集到96式150毫米榴弹炮29门、92式105毫米加农炮9门,两者的数量足够装备一个炮兵团,使得炮兵第3团成为东北民主联军中第一支摩托化重炮团、火力最强劲的王牌。
用这些日式重炮装备起来的炮3团,马上掀起了热火朝天的练兵运动,经过勤学苦练,很快就掌握了驾驭大炮的技术。
1947年底,训练完毕的炮3团离开穆棱县,开赴前线参加冬季攻势作战,并在后来的辽沈战役中屡立战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