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 准备用10年实现亩产1000公斤梦想

合集下载

最美奋斗者袁隆平事迹材料7篇

最美奋斗者袁隆平事迹材料7篇

最美奋斗者袁隆平事迹材料7篇最美奋斗者袁隆平事迹材料【篇1】他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却把这件事做到了极致,他就是我最敬佩的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

外界对袁隆平爷爷最动人的一句评价是:“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

”但你可能不知道,这粒种子是怎么找到的,14天,14万株水稻,他左手持放大镜,右手拿镊子,弯腰弓步,在湘西稻田一株一株地找,终于找到了一棵雄性不育株水稻。

1961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爷爷发现一株稻株结出了230多粒稻子,他推算用这个稻株做种子,水稻亩产会上千斤,而当时高产的水稻才不过五六百斤。

在袁隆平爷爷的努力坚持下,他带领科研团队不断研发,接连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水稻亩产从700公斤突破到1200公斤,袁隆平爷爷带领着他的团队一次次刷新着世界纪录。

这样的辉煌成就真是令我佩服。

袁隆平爷爷有两个梦想,第一个是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我们可以坐在稻穗下乘凉。

我想他的这个梦,已经快要实现了。

回忆曾经缺粮的苦,他一字一句严肃地说:“一粒粮食能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

”而今天,他的所作所为,不正是一个国家的拯救者吗?袁隆平爷爷的另一个梦想:是让全天下都能吃饱饭。

他在湖南开办杂交水稻培训国际班,来自80多个发展中国家14000多个学生跟他学习最先进的育苗技术,亲切地喊他“爸爸”。

是的,他不愧被称为世界人民的“爸爸”。

袁隆平爷爷做了很多不可能的事——他去长不出庄稼的马达加斯加开荒,去仙人掌都种不出的迪拜种水稻,不仅是我,许多的外国专家也由衷地佩服他。

袁隆平爷爷的事迹时时刻刻鼓舞着我:他造福世界的技术,攻坚克难的勇气,乐观豁达的心态,低调谦逊的美德,没有一项不令我佩服,而最让我钦佩的,却是他那专注、坚持、毕生逐梦的信念。

2021年5月22日,91岁的袁隆平爷爷离开了我们。

巨星会陨落,光芒永不灭!袁隆平爷爷一定变成了天上的恒星,正含情脉脉地凝望着大地的五谷丰登吧。

记得您曾说:人生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而我想对您——我最最崇敬的人说:我会好好吃饭,也会努力做一粒好种子!最美奋斗者袁隆平事迹材料【篇2】袁隆平一生扎根在稻田之间,实现了千百年来人民心中最朴素的愿望,攻克了曾经绊倒半个地球的难题,让上亿人口摆脱饥饿。

喜看稻菽千重浪大功至伟袁隆平

喜看稻菽千重浪大功至伟袁隆平

喜看稻菽千重浪大功至伟袁隆平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近日又创奇迹,超级杂交稻“Y 两优二号”百亩试验田平均亩产926.6公斤,创下我国水稻大面积亩产的最高纪录。

袁隆平的梦想是,90岁时让超级稻亩产突破1000公斤大关。

据了解,实现杂交水稻大面积亩产900公斤是世界杂交水稻史上迄今尚无人登临的一个高峰。

人民日报社论认为,这一成果标志着中国超级杂交稻育种研究再次超越自我。

书写了中国乃至世界杂交水稻高产的新篇章。

同时,13.4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有了保证,世界大粮仓也有了中国杂交水稻的贡献。

历经7年奋斗,这个纪录是怎样诞生的?靠什么突破900公斤袁隆平说,此次亩产突破900公斤,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良种、良法和良田,缺一不可。

良种是核心,良法是手段,良田是基础,三良必须配套。

创下纪录的这片百亩稻田。

种植的就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选育的“Y两优2号”。

“良种就是要将形态改良和杂种优势利用结合起来,就像好的运动员,既要高大壮实,还要体力充沛。

”袁隆平描述他心中的良种。

这个品种优点多:前期生长快、便于机插、耐肥抗倒、穗大粒多、抗病性较强、增产潜力大。

除了良种,保证水稻高产的第二驾马车是什么?袁隆平院士提出:良法是手段。

干了38年农技服务的肖利民。

是隆回县羊古坳乡农技站站长,也是此次高产攻关片的良法指导员。

他说:“搞栽培来不得半点马虎。

我们攻关组5个成员基本上天天吃住在攻关田,观察、记录水稻生长情况。

根据这7年攻关积累的经验,在常规的栽培方法外。

今年我们还搞了一些新法子。

”“有一个超级稻专用肥,去年没用,今年用上了,亩产增加了四五十公斤,了不起。

”说起此次攻关的良法。

袁隆平院士还特别夸奖了一个功臣。

“良田是高产的基础,就像盖房子,地基不牢就会倒。

”袁隆平院士如此评论。

此次创下世界纪录的百亩攻关片,位于雪峰山余脉望云山脚下的隆回县羊古坳乡。

这里土地肥沃,排灌方便,阳光充沛,雨量充足,小环境气候非常适合种植超级杂交中稻。

2020届高三名校作文:致敬大师,放飞青春(原题及解析范文)

2020届高三名校作文:致敬大师,放飞青春(原题及解析范文)

2020届高三名校作文:致敬大师,放飞青春(原题及解析范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在近日举办的中非农业合作发展研讨会上,89岁高龄的袁隆平用英文致辞,且全程脱稿,发音认真清晰,颠覆了人们印象中挽着裤腿、俯身在稻田里的形象。

除了英语流利,袁隆平俄语也不差,还会拉小提琴、跳踢踏舞……网友们纷纷点赞道:原来你是这样的袁隆平。

在致辞中,袁隆平表示自己正致力于研究超级杂交水稻,并非常愿意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

为了更多地与国际友人沟通,能够更好地帮助世界解决粮食问题,袁隆平勤于练习英语。

把大部分时间都放在科研中的袁隆平,依旧会遵循自己的爱好,空闲时练习小提琴,他不光是一名水稻专家,更是一个不断学习,永远不知疲倦的人……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与联想?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发言稿,参与振华中学团委与学生会联合举办的“致敬大师,放飞青春”的主题座谈会,体现你的思考,表达你的看法。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解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考生首先要把握材料的主要内容,一是袁隆平在中非农业合作发展研讨会上用英语致辞,获得网友点赞;一是袁隆平不满足于已有成就,不断学习,不知疲倦,苦练英语。

综合分析材料,我们可以感知到袁隆平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不懈努力、勤奋好学的精神与他对生活的热爱,彰显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情怀。

其次,考生的文章要突出“致敬大师,放飞青春”的主题,在褒扬大师风范的同时,不忘对实现个人梦想的表达,且要注意二者的有机融合,如果只写了其中一点,则视为不切合题意。

再来说说关发言稿的写作。

发言稿是在会议或重要活动上表达自己意见、看法或汇报思想工作情况而事先准备好的文稿,写好发言稿是演讲的重要准备工作。

发言稿的写法比较灵活,结构形式和演讲稿相似,但不像演讲稿那么严格,可以根据会议的内容、一件事事后的感想、需要等情况而有所区别。

袁隆平的科研生涯有哪些重要里程碑

袁隆平的科研生涯有哪些重要里程碑

袁隆平的科研生涯有哪些重要里程碑袁隆平,这位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伟大科学家,他的科研生涯充满了无数个重要的里程碑,为解决全球粮食问题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袁隆平出生于 1930 年,在动荡的年代里成长,从小就目睹了饥饿与贫困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这也在他心中种下了一颗立志改变农业现状、让人们吃饱饭的种子。

1960 年,袁隆平在农校试验田中意外发现一株天然杂交水稻,这一发现犹如一道闪电,照亮了他的科研之路。

从此,他开始致力于研究杂交水稻技术。

这一发现可以说是他科研生涯的第一个重要里程碑。

因为在当时,传统的观念认为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没有杂种优势。

但袁隆平凭借着敏锐的观察力和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坚信杂种优势在水稻中同样存在。

1964 年,袁隆平开始着手杂交水稻雄性不育株的研究。

他不辞辛劳,在稻田里一株一株地寻找,终于在第 14 天发现了第一株雄性不育株。

这一发现为杂交水稻的研究打开了关键的突破口,是他科研道路上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1970 年,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在海南发现了一株花粉败育的野生稻,袁隆平将其命名为“野败”。

“野败”的发现和利用,成为了我国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的关键,这无疑是袁隆平科研生涯中的一个重大突破。

1973 年,袁隆平成功实现了籼型杂交水稻的三系配套,这是杂交水稻研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从此,杂交水稻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广种植,粮食产量大幅提高,无数人的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

1981 年,袁隆平获得了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这是对他多年来辛勤研究和巨大贡献的高度认可。

随着时间的推移,袁隆平并没有满足于已有的成就。

他继续带领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的研究。

1997 年,袁隆平提出了“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这一创新思路引领着杂交水稻研究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2000 年,超级杂交稻实现了亩产 700 公斤的目标,这是杂交水稻研究的又一重大成果。

此后,超级杂交稻的产量不断刷新纪录。

2004 年,实现了亩产 800 公斤;2011 年,突破了亩产 900 公斤;2014 年,更是达到了亩产 1000 公斤。

中职语文《喜看稻菽千重浪》课后“练习与思考”参考答案

中职语文《喜看稻菽千重浪》课后“练习与思考”参考答案

八、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教学要求一、学习课文运用典型事例描写人物的方法。

二、学习课文对人物的细节描写,体会并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

三、了解袁隆平在水稻研究上的贡献,感受袁隆平的性格特点和高尚的品格,学习他在科学上的执着精神。

课文分析主旨分析课文是一篇人物通讯,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宣战,大胆创新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引领“绿色革命”的宏愿。

高度评价了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了“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都具有重大意义。

课文也表达了对袁隆平的崇敬之情。

课文正标题引用毛泽东1959年写的《七律·回韶山》中的诗句“喜看稻菽千重浪”,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叹。

副标题,点明所报道的人物。

结构分析导语:指明写作背景,点明人物、时间、事件,及人物的工作成果、意义。

“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也具有重大意义。

”这是贯穿全文的中心线索。

接着作者按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列小标题组织材料。

第一部分(“实践是他发现真理的途径”):写袁隆平是如何发现真理的,表现了他的工作态度和方法。

作者采用倒叙的手法,追述了袁隆平科学实践的过程(那是1960年7月的一天——发起了挑战):发现特异稻(欣喜)→护理特异稻(满怀希望)→试种特异稻(失望)→分析研究(自信)→发现真理(收获)。

第二部分(“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写袁隆平在研究杂交稻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办法,突出了他的学术精神和品格。

袁隆平在研究杂交稻的过程中遇到了的困难主要有三点:一是权威论断的否定:杂交无优势;二是有些人的嘲笑:对遗传学的无知;三是有些学者认为:杂交制种无法应用于生产。

面对困难,袁隆平并不迷信权威,而是认真分析,勇于创新,大胆试验,用事实证明了他的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是科学的,是切实可行的。

袁隆平的创新精神

袁隆平的创新精神

袁隆平的创新精神当我们吃着白白的、香甜的米饭时,是否知道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我们的父辈曾饥肠辘辘、不少人饿死路边?当我们的祖国日益强大、国际地位越来越重要时,可曾想到是哪些人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创造性劳动?有一个人,凭几十年来屡败不馁、始终如一的创新工作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奖金500万元,大家都说:值!再给500万也没人嫉妒!有一个人,身价1008亿,但是身穿15元的衬衫,戴260元的手表,天天在稻田里顶着太阳搞研究,心地宽广,胸怀开阔,笑谈活到100岁还要在稻田研究!他,就是中国名片,杰出华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袁隆平从西南农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安江农校教书。

那时的农学教科书,宣讲的是苏联李森科、米丘林的学说,其学说认为“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袁隆平在遵循米丘林方法试验了几次后都失败了。

后来,袁隆平从外文杂志上了解到孟德尔、摩尔根近代遗传学说,开始做这方面的相关研究。

但是1948年8月,苏联列宁农业科学院会议认为孟德尔、摩尔根近代遗传学说是“反动的”、“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的”、“资产阶级的”。

所以同行间引起了不小的争执。

由于苏联在中国面前一直是“老大哥”的地位,所以我国农学界和农业部还是遵循了其学说,但是李森科米丘林的学说,送给中国的却是三年灾害……袁隆平于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

1973年育成第一个强优组合南优2号。

袁隆平的工作打破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传统观念,大大丰富了作物遗传育种的理论和技术,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杂交水稻对解决中国的粮食需求问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使我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吃饭问题。

改革开放后,我国水稻栽培技术居世界先进水平,美国的圆环种子公司都来购买我国的杂交水稻专利。

继而,杂交水稻走向了世界,每年解决世界7000万人口的吃饭问题。

2011年,农业部核定袁隆平试验田亩产达到926公斤!在81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看来,2011年实现大面积亩产900公斤不过是一个脚印,后面的路还很长。

袁隆平的谦虚的小故事

袁隆平的谦虚的小故事

袁隆平的谦虚的小故事
以下是袁隆平的谦虚的小故事:
有一次,袁隆平参加一个国际学术会议,与会者都是各方面的专家、学者。

主持人要求每位专家都用几句话来概括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

轮到我发言时,开场白就是:“我的最新研究成果是超级杂交水稻。

”是用英文讲的,“Super”在英文中是超级的意思。

讲完后,台下发出一阵掌声。

一位外国专家问:“杂交水稻潜力有多大?”
袁隆平回答:“将来有希望亩产1000公斤。


又有专家问:“现在我国水稻平均亩产是多少?”
袁隆平回答:“500多公斤。


外国专家说:“你们用一亩地生产出了500多公斤产品,这已经是一个奇迹了。

现在你们向1000公斤冲刺,这不是奇迹,而是科学。


袁隆平回答:“谢谢你们的鼓励。

我们中国有句俗话,叫做‘雄心壮志’,只有永远有壮志雄心的人,才能攀登科学的高峰。


在这里,袁隆平用一种谦虚而谨慎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成果,并始终保持着一种求知的态度,不断追求科学真理。

《超级水稻,袁隆平心中的中国梦》主要内容

《超级水稻,袁隆平心中的中国梦》主要内容

《超级水稻,袁隆平心中的中国梦》主要内容袁隆平曾说过,他有两个梦想。

一个是禾下乘凉梦,“我们的水稻有高粱那么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子粒有花生米那么大,我看着好高兴,坐到稻穗下乘凉。

”另一个梦想是,“我希望我的亩产1000公斤早日实现,实现了以后还有没有更高的目标呢?我希望培养一些年轻人向更高的1100、1200公斤来奋斗。

这就是我的梦,为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作出我应有的贡献。

”禾下乘凉、实现亩产1000公斤、培养年轻人向更高目标奋斗,袁老说“我的梦想很简单”。

正是这简单而又朴实的梦想,解决了全世界亿万人民的吃饭问题;正是那稻如高粱、穗似扫帚、粒像花生的梦中景象,寄托着一位农业科研工作者根植大地、心怀家国的浓浓情怀。

怀揣这样的梦想,袁隆平数十年如一日,奔走在田野中。

他培育的杂交水稻,被国际友人誉为中国继四大发明后,对人类作出的“第五大贡献”。

即便如此,这位87岁高龄的院士,并没有停下来颐养天年,而是向“海水稻”发起了挑战,并计划于2020年使海水稻亩产量达300公斤。

按着这个产量,如果中国增加1亿亩滩涂良田,每年将增产300亿公斤粮食,而这能满足8000万人口一年的温饱。

袁隆平院士在农业科学上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让人们足以丰衣足食,而他执着科研、勇于创新的精神,不畏艰辛、百折不挠的意志,则更值得我们学习。

如袁老这样“以身许国、造福人民”的科学家,我们还有很多。

他们身上,有知识分子的坚守,有科研工作者的担当,凝聚着拳拳爱国之心,折射出熠熠报国之光。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

唯有像这些科学家一样,把个人之长与爱国之情、报国之志相结合,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我们个体的小梦想,才有更加坚实的后盾;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早日实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袁隆平:准备用10年实现亩产1000公斤梦想
2011-09-21 06:08:20 来源:人民日报
袁隆平在试验田边查看水稻长势(2007年5月摄)。

新华社记者赵众志摄
超级稻试验田亩产达926.6公斤
超级稻第三期亩产900公斤攻关验收组组长程式华9月19日下午宣布,经专家测定,位于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羊古坳乡雷峰村百亩试验田的超级稻加权平均亩产达到926.6公斤。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说,这标志着我国杂交稻技术在世界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验收:3块田亩产均超900公斤
验收时,袁隆平心情有少许焦急,得知结果,“心里的一块石头才落了地”
9月18日,由农业部组织的专家、教授来到雷峰村,对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选育的杂交稻“Y两优二号”108亩高产攻关片进行了现场验收。

专家组将攻关片所有田块进行编号,随机抽取了2号、5号、8号共3块示范田。

据程式华介绍,2号田实收面积501.2平方米,实收毛谷920.1公斤,5号田实收面积559.1平方米,实收毛谷1165.9公斤,8号田实收面积562平方米,实收毛谷1106.1公斤,经烘干除杂后,按标含水量13.5%折算,分别折合亩产901.1公斤、938.2公斤、940.5公斤,加权平均百亩片平均亩产为926.6公斤。

超级稻第三期目标亩产900公斤高产攻关,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亲自指导。

袁隆平说,水稻亩产达到900公斤,小面积容易实现,要在一百亩的规模达到这个产量,难度很大。

袁隆平坦言,18日专家组前往隆回验收时,自己在办公室的心情有少许焦急,在晚上得知验收结果后,“心里的一块石头才落了地”。

技术:杂种优势结合形态改良
形态改良就是品种要有“高大的体格”,杂种优势就是要“体力充沛”
袁隆平说,第三期目标实现,靠的是“良种、良法、良田”,即好品种、好技术以及优质稻田。

1997年,袁隆平总结我国40多年来杂交水稻的育种成就与经验,提出了杂种优势利用与形态改良相结合的培育超级杂交稻的路线。

此次实现亩产过900公斤的“Y两优二号”品种,正是该技术路线的成果。

用袁隆平的话来说,形态改良就是品种要有“高大的体格”,杂种优势就是要“体力充沛”。

据透露,在第三期目标攻关过程中,因为今年新采用了一种超级稻专用肥料,才能确保其亩产达标。

此外,隆回县高产攻关基地的优质土壤,为实现达标提供了基础。

前景:大面积推广亩产700公斤
超级稻既高产、又优质,来访的香港富豪要求打包回去让夫人品尝
此次成功突破亩产900公斤的超级稻能否大面积推广?袁隆平表示,大面积推广产量可能达不到900公斤,按以往经验,其亩产应
当是900公斤的80%,即700多公斤左右。

“那也不得了了。

”袁隆平说。

据介绍,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水稻单产最高的地区,其亩产平均约660公斤,日本目前水稻的亩产为445公斤。

目前,我国已经大面积推广的第一、二期超级稻的亩产已经分别达到550公斤和600公斤。

超级稻是否只重数量不重品质?袁隆平说,在70、80年代,为了解决温饱问题,水稻主要讲数量,品质放在第二位;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老百姓不满足于吃饱,还要吃好,因而,超级稻培育提出了既高产、又优质的要求。

超级稻大米口感如何?袁隆平在发布会现场讲了两个小故事。

有4位来自港澳地区的女记者曾到湖南杂交稻研究中心采访,用餐时被邀请吃超级稻大米,其中,三位女记者一次吃了三碗饭,另一位也吃了两碗,均对大米口感赞不绝口。

香港一位亿万富豪,在研究中心用餐,吃了超级稻大米后,当场要求打包回去让夫人品尝。

目标:10年实现亩产1000公斤
自称“80后”的袁隆平希望成为“90后”时,能够实现亩产1000公斤的梦想
已经81岁高龄的袁隆平自称“80后”。

他透露,希望自己成为“90后”时,能够实现超级稻亩产过1000公斤的目标,这是他个人
的梦想。

袁隆平说,超级稻亩产攻关1000公斤,尚未得到农业部批准,但他自己会积极争取。

他说,亩产过1000公斤,肯定难度很大,亩产700、800公斤的目标实现均用了4年时间,900公斤用了7年时间,亩产1000公斤准备用10年时间来实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