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伯克段于鄢(教师)

合集下载

郑伯克段于鄢(上课)

郑伯克段于鄢(上课)

阅读第四、五段
• 练习:
1.解释: “既而”“鄙”“与”“事”“生”“及”“厚” • 2.翻译“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 • “不义不暱,厚将崩。” • 3.找出这两段的通假字。
阅读第四、五段
•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 “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
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 曰:“无庸,将自及。”
亟( qì)请
巌( yán)
虢( guó)叔
祭仲(zhài zhòng பைடு நூலகம் 廪( lǐn )
缮(shàn)
寘( zhì)
繄( yī )
泄泄( yì)
不义不暱( nì)
遗( wèi)
具卒乘(shèng )
郑 伯 克 段 于 鄢
[五、初读课文]
要求: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结构
熟读课文,按下面表格概述故事的主要内容。

太叔又把两属的边邑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
直扩展到廪延。子封说:“可以行动了!土地扩大
了,他将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庄公说:“多行不
义之事,别人就不会亲近他,土地虽然扩大了,他
也会垮台的。”
阅读第六段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1,将袭郑。夫人将启之。 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2以伐京。 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 出奔共。
阅读第八九段
练习:
1 、找出这两段的通假字:
2、解释重点实词: 为颍谷封人 请以遗之
公语之故 公赐之食 食舍肉
3、指出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请 以遗之 其谁曰不然 君何患焉
4 、指出活用现象:隧而相见
5、指出句式特点并翻译:敢问何谓也
君何患焉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能够分析文中使用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3)能够解读文中的古代汉语词汇和语法结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通过案例分析和比较研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3)通过文献资料查询和报告,提升学生的独立研究和综合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事件,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2)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家庭、社会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3)通过文学作品的学习,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背景介绍:(1)介绍《郑伯克段于鄢》的出处和作者。

(2)介绍古代鄢国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

2. 课文翻译讲解:(1)逐段翻译课文,解释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2)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点。

3. 人物分析:(1)分析郑伯克段和鄢国君主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2)讨论其他重要人物的角色和作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1)教师对课文背景进行讲解,提供相关历史资料和文献。

(2)教师对课文进行逐段翻译和解释,引导学生的理解。

2. 互动教学法:(1)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2)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故事中的人物,进行情景再现和表演。

3. 案例分析法:(1)教师提供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学生进行案例研究和报告,提升学生的独立研究和综合能力。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的参与情况和表现。

2. 学生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研究和报告中的表现和研究成果。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原文:提供《郑伯克段于鄢》的原文文本,供学生阅读和理解。

高中语文必修五《18 郑伯克段于鄢(《》张佳宜教案教学设计 粤教上课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面试

高中语文必修五《18 郑伯克段于鄢(《》张佳宜教案教学设计 粤教上课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面试

郑伯克段于鄢《左传》授课时间:12周周一第6节班级:201班授课人:张佳宜一、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本课的相关文言知识点,提升自己阅读古文的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讨论分析本课的人性性格特征;了解《左传》描写战争的特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研讨,鉴赏本文在戏剧性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方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认识春秋时代贵族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矛盾斗争,将它作为反面教材教导学生要做到兄友弟恭,不要因为利益而损害家庭的和睦。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本课的相关文言知识点。

教学难点:讨论分析本课的人性性格特征。

三、教学方法:讲析法,引导法,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从曹植的《七步诗》入手,提出“兄弟相残”的话题,从而引出课题《郑伯克段于鄢》。

(二)通过几道习题来检查一下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情况。

(PPT展示)(三)故事简述:隐公之年,郑国国君之弟公叔段,谋划夺取哥哥郑庄公的君位,庄公发现后,巧施心计,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段,诱使共叔段得寸进尺,愈加骄横,然后在鄢地打败了公叔段,使他“出奔”,接着与其母姜氏反目,而后在颍考叔的劝说下母子和好。

(在这里向学生强调“家和万事兴”的道理。

)(四)整体感知:朗读课文,划分层次结构。

一部分(1—7):郑伯克段原因及经过结果。

二部分(8—9):庄公幽禁姜氏及母子和好如初。

(五)思考探究:1.这篇文章的标题为“郑伯克段于鄢”,是否具体写战争场面和战争经过?2.兄弟至亲却最终兵戈相向,孰之过?(在这里向学生补充苏轼和苏辙这两兄弟的手足之情,引导学生思考兄弟间应该以怎样的方式相处。

)(可以采用这样的句式“我认为是____之过,理由是_____,从文中________可以看出。

”来进行交流。

四人一组,请学生代表发言。

)3.在”郑伯克段于鄢”这个事件中,出现了哪些主要人物,他们各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可以采用这样的句式“从文中________可以看出XX的性格是________。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能够分析文中使用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3)能够解读文中的古代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通过文献资料的搜集和分析,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通过比较分析,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学作品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通过文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家庭、亲情和友情。

(3)通过对文中主题的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分析文中使用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3)解读文中的古代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

2. 教学难点:(1)文中的古代汉语词汇和句式。

(2)文中涉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

(3)对文中主题的思考和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郑伯克段于鄢》的作者和作品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文中的古代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

3. 分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文中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2)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文中的人物关系和场景。

4. 课堂讲解:(1)教师对文中的古代汉语词汇和句式进行讲解。

(2)教师对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进行解读。

5. 文献资料分析:(1)学生搜集相关文献资料,分析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

(2)学生进行小组分享,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 自主学习能力:评估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资料搜集中的能力和成果。

3. 文献资料分析:评估学生在文献资料搜集和分析中的能力和成果。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完美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完美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完美版第一章:导言1.1 教案目标1. 了解《郑伯克段于鄢》的背景和作者2. 理解并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3. 理解并分析文章的主题和结构1.2 教学内容1. 介绍《左传》和《郑伯克段于鄢》的作者及背景2. 讲解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3. 分析文章的主题和结构1.3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郑伯克段于鄢》2. 讲解生僻词汇和语法结构3. 分析文章的主题和结构1.4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文言文阅读技巧的掌握情况2. 评估学生对文章主题和结构的理解程度第二章:文章背景及作者介绍2.1 教案目标1. 了解《郑伯克段于鄢》的背景和作者2. 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2 教学内容1. 介绍《左传》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2. 讲解《郑伯克段于鄢》的作者及其创作风格2.3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左传》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2. 讲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及其对文章的影响2.4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左传》历史背景的掌握情况2. 评估学生对作者创作风格的的理解程度第三章:文言文阅读技巧讲解3.1 教案目标1.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2. 能够自主阅读并理解文言文文章3.2 教学内容1. 讲解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2. 分析并解读《郑伯克段于鄢》中的关键句子3.3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并分析《郑伯克段于鄢》中的关键句子2. 讲解生僻词汇和语法结构3.4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文言文阅读技巧的掌握情况2. 评估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第四章:文章主题分析1. 理解并分析《郑伯克段于鄢》的主题2. 能够阐述文章所传达的思想和价值观4.2 教学内容1. 分析《郑伯克段于鄢》的主题思想和价值观2.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所反映的社会现象4.3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并分析文章主题2. 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发表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看法4.4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程度2. 评估学生对文章所反映的社会现象的把握能力5.1 教案目标2. 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思考和阅读5.2 教学内容2. 推荐相关阅读材料,进行拓展性学习5.3 教学活动2. 向学生推荐相关阅读材料,进行拓展性学习5.4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郑伯克段于鄢》主要内容和主题的掌握情况2. 评估学生对拓展性阅读材料的兴趣和阅读能力第六章:人物分析1. 分析并理解《郑伯克段于鄢》中的人物形象2. 掌握人物描写手法及其对主题的贡献6.2 教学内容1. 分析文章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发展变化2. 探讨人物描写手法对主题的衬托和突出作用6.3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并进行人物分析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人物的理解和看法6.4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掌握情况2. 评估学生对人物描写手法的理解程度第七章:文学手法分析7.1 教案目标1. 理解并分析《郑伯克段于鄢》中的文学手法2. 能够识别并运用相关文学手法进行创作7.2 教学内容1. 分析《郑伯克段于鄢》中的比喻、象征等文学手法2. 探讨文学手法对文章主题和人物形象的表现作用7.3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并进行文学手法分析2. 组织学生进行创作练习,运用所学文学手法7.4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文学手法的掌握情况2. 评估学生对文学手法在创作中的应用能力第八章: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8.1 教案目标1. 了解《郑伯克段于鄢》所处的历史背景2. 理解文章中的文化内涵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8.2 教学内容1. 介绍《郑伯克段于鄢》的历史背景2. 分析文章中的文化内涵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8.3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并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文化内涵对现代社会的启示8.4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文章历史背景的掌握情况2. 评估学生对文化内涵及其对现代社会启示的理解程度第九章:课堂讨论与反思9.1 教案目标1. 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2.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反思能力9.2 教学内容1.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与感悟2.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反思9.3 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与感悟2.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反思9.4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程度2. 评估学生自主学习与反思的能力10.1 教案目标2. 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与热爱10.2 教学内容2. 推荐相关阅读材料,进行拓展性学习10.3 教学活动2. 向学生推荐相关阅读材料,进行拓展性学习10.4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2. 评估学生对拓展性阅读材料的兴趣与阅读能力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文章背景及作者介绍:理解《左传》的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以及作者的创作风格,对于深入解读文章具有重要意义。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范文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范文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理解《郑伯克段于鄢》的文学背景、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掌握文章的结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掌握文章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文章中难懂的词语和句式。

2.文章的深层含义和艺术魅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介绍《郑伯克段于鄢》的作者、作品背景及文学地位。

2.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左传》吗?它是一部怎样的作品?二、整体感知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文章大意。

2.教师简要讲解文章的结构和主题思想。

三、深入分析1.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如郑伯、段、颖考叔等。

2.讲解文章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偶等。

四、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2.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文章中哪个情节最吸引人?为什么?二、深入分析1.分析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如“多行不义,必自毙”、“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等。

2.讲解文章中的难点,如词语活用、句式变化等。

三、拓展延伸1.讨论文章中的道德观念,如忠诚、孝顺、正直等。

2.让学生分享自己生活中的类似经历,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亲情、友情和道德。

四、课堂小结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2.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郑伯克段于鄢》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启示?二、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从文章中得到的启示。

2.教师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学会宽容和理解。

2.强调学生在生活中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与人相处。

四、作业布置2.收集有关《左传》的其他篇章,进行阅读和欣赏。

五、教学反思1.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应更多地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性格特点。

2.在讲解文章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完美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完美版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完美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 领悟文章所传达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4. 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和欣赏古典文学的水平。

1.2 教学内容1. 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的理解。

2. 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的分析。

3. 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的领悟。

4. 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的培养。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故事情节的掌握。

2. 修辞手法的识别和分析。

3. 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的理解。

2.2 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

2. 修辞手法的深入分析。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故事情节、人物关系、修辞手法等。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的理解。

3.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阅读其他文言文作品,提高阅读能力。

3.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故事情节、人物关系等。

2.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文言文阅读材料。

第四章:教学安排与步骤4.1 教学安排1. 课时:本章节共计2课时。

2. 教学计划:第一课时讲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分析修辞手法;第二课时讨论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进行阅读练习。

4.2 教学步骤1. 第一课时:a. 导入新课,介绍《郑伯克段于鄢》的背景。

b. 讲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关系。

c.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2. 第二课时:a. 引导学生对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

b. 提供相关的文言文阅读材料,让学生进行阅读练习,提高阅读能力。

c.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第五章:作业与评价5.1 作业1. 阅读相关的文言文阅读材料,进行阅读练习。

5.2 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阅读练习: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对文言文的理解。

3. 读后感:评价学生的思考深度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郑伯克段于鄢(详细)

郑伯克段于鄢(详细)

第三段
[既而]固定词组,不久。 [命西鄙北鄙(bǐ)贰于已]命令原属庄公的西部和北部的边境 城邑同时也臣属于自己。 鄙:边 邑也,从邑,啚声,边境上的 城邑。贰:两属。 [堪]承受。 [若之何]固定结构,对它怎么办?之,指“大叔命西鄙北鄙 贰于己”这件事。 [欲与yu3大(tài)叔]:如果想把国家交给共叔段。与,给 予。 [臣请事之]那么我请求去事奉他。事,动词,事奉。 [生民心]使动,使民生二心。
第三段
译文: 过了不久,太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 边的边邑也背叛归为自己。公子吕说:“国家不能有 两个国君,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 给太叔,那么我就去服待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 掉他,不要使百姓们产生疑虑。”庄公说:“不用除 掉他,他自己将要遭到灾祸的。”太叔又把两属的边 邑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公子吕说: “可以行动了!土地扩大了,他将得到老百姓的拥 护。”庄公说:“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虽 然扩大了,他也会垮台的。”
[不弟]不守为弟之道。与“父不父,子不子用法 相同。”《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意思 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庄公 的弟弟。 [如二君,故曰克]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 所以用“克”字;克,战胜。 [称庄伯,讽失教也]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 他对弟弟失教。讥,讽剌。失教,庄公本有教弟之责 而未教。 [谓之郑志]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志, 意愿。 [不言出奔,难之也]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是史 官下笔有为难之处。
第四段
[公闻其期]庄公听说了偷袭的日期。 [帅车二百乘 ]率领二百辆战车。帅,率领。古代 每辆战车配备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二百乘,共 甲士六百人,步卒一万四千四百人。 [公伐诸鄢]庄公攻打共叔段在鄢邑。诸:之于, 合音词 [辛丑]干支纪日。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sì )午未申酉戌(xū)亥。二者 相配,用以纪日,汉以后亦用以纪年。即二十三日。 〔出奔共〕出逃到共国(避难)。奔,逃亡。 第四段主要写兄弟相残,庄公露出奸诈的真实嘴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伯克段于鄢》练习
一、给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厌恶.( wù)寤.( wù)生亟.( qì)请虢.( gu ó)叔祭.(zhài )仲义暱.(nì)廪.(lǐn )延自毙.( bì)
二、通假字:
1、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佗,通“他”
2、庄公寤生,惊姜氏
寤,通啎,啎,倒着的意思
3、谓之京城大叔
大,通“太”
4、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参,通“三”
5、“姜氏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6、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辟,同“避”,这是一对古今字。

7、无庸,将自及
庸,通“用”
8、无生民心
无,通毋,表示禁止的副词,
9、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帅,通“率”,率领
10、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
寘,通“置”,放置
11、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阙,通“掘”,即挖。

12、“公赐之食。

食舍肉。


舍,通“捨”, 放着,放在一边。

13、孝子不匮,用锡尔类
锡,通“赐”,赐给
14、“不义不暱。


暱,通“昵”,亲昵。

四、一词多义
1、焉:
A、姜氏欲之,焉辟害?(疑问副词,怎么,)
B、虢叔死焉,佗邑唯命(“于之”的合音,同时也是“于之”的合意。


C、君何患焉焉(焉,于此,对这件事)
D、心不在焉(于此)
E、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代词,相当于“之”)
F、且焉置土石(在哪里)
2、为
A、孟尝君为相数十年(动词。

当,做)
B、为人所讥(介词,被)
C、今做告之,反怒为(句末语气词)
D、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介词,因为,为了)
3、诸
A、亮身率诸军攻祁山(众,各)
B、公伐诸鄢(之于)
C、子闻诸(之乎)
4、国
A、国不堪,君将若之何(国家)
B、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国都)
5、遗
A、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也,未尝君之羹。

请以遗之(赠送)
B、养虎遗患(遗失,遗留)
6、厌
A、姜氏何厌之有(饱,引申为满足)
B、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讨厌,引申为嫌)
6、爱
A、爱共叔段,欲立之。

(偏爱,疼爱)
B、不爱土地,重宝以致天下(吝啬)
五、古今异义:
1、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五之一,九之一:古,“中五之一”和“小九之一”,应该分别是“中,五之一”和“小,九之一”,“五之一”和“九之一”也是古汉语中的一种分数表示法,意思是五分之一和九分之一;今,五个中的一个,九个中的一个。

2、子姑待之
姑:古是暂且;今是父亲的姐妹
3、可矣,厚将得众
厚:古是土地广大;今与“薄”相对
六、文言句式。

(一)省略句:
1、省略主语
(1)生庄公及共叔段。

(2)爱共叔段,欲立之。

(3)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2、省略谓语
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唯命”,是“惟命是从”的省略,这里是省略谓语,
3、省略宾语
(1)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亟,屡次。

请,动词,后面省略了一个“之”,这个“之”指代的是立共叔段这件事。

(2)欲与大叔,臣请事之。

“与”字后面有省略,省略了一个“之”,指的是国君之位。

(二)被动句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除,这里表示被动,是没有任何标志的被动
倒装句:
(三)、宾语前置
(1)姜氏何厌之有?
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前置。

“何厌之有”就是“有何厌”的意思,)(2)敢问何谓也?
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问”字的宾语是“何谓”,何谓,所说的是指什么?
(3)君何患焉?
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君患何焉”
(4)其是之谓乎?
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是”代词,“之”复指宾语“是”“其谓是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