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二思想政治哲学与生活与哲学不同提法对比 新课标
高中政治新课程与旧课程的变化

(2)由“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变为“建立促进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评价机制”,将“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3)除此之外,新增加的表述有“构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以及“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改进教学方式”。
(4)被删掉的基本理念有三点,分别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学习解读:新课标中课程基本理念的变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更加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以往的基本理念是以课程为核心,而新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核心。
3.新增“学科核心素养”新课标中增加了“学科核心素养”部分的内容,旧课标中没有核心素养的相关阐述。
学习解读:新增“学科核心素养”这一部分主要目的是将党的教育方针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具体化、细化到学科课程之中。
长期以来,宏观育人目标是明确的,中观的学科育人目标比较笼统,容易造成微观的教学目标只关注具体的知识学习。
4.课程目标发生改变旧课标分为总目标和分目标,分目标又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
新课标中的课程目标是围绕着“学科核心素养”为中心展开的,目标变成了:“通过思想政治课程学习,学科能够具有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目的在于培养四种学生:具有政治认同的学生,具有科学精神养的学生,具有法治意识素养的学生,具有公共参与素养的学生。
学习解读: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目标的变化,将教学目标进行融合,将教学的唯一目的指向培养具有“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素养”的学生,突出了“学科核心素养”四个方面的重要性。
5.课程结构的优化调整旧课标中的必修课程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个模块,选修是六门课程。
新课标中在教考关系方面,把学习内容分为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统一高考相关要求以及学生兴趣特长发展需要相适应。
2019-2020年高中政治 《哲学与生活》 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 第2课时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2019-2020年高中政治《哲学与生活》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第2课时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教学过程导入设计导入一(多媒体课件展示材料)古希腊时,有位哲学家叫苏格拉底,他很有学问。
一天,一个青年来找他,说:“苏格拉底,我想跟你学哲学。
”苏格拉底问他:“你究竟想学到什么?学了法律,可以掌握诉讼的技巧;学了木工,可以制作家具;学了商业,可以去赚钱。
那么你学哲学,将来能做什么呢?”青年无法回答。
苏格拉底是想启发这位青年,究竟什么是哲学?问题探究: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哲学吗?学生回答:不知道。
教师引导: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哲学的产生、哲学的任务,那究竟什么是哲学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导入二(多媒体课件展示材料)有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太太冒雪爬上海拔一千多米的高山,祈求“神灵奶奶”为她生病的小孙子降福,因为小孙子的病看了医生也不见痊愈,同时,她也希望神灵能保佑她八十多岁的老伴长命百岁。
临下山时,她留下一百元钱,专门嘱咐说,这钱是用来“修庙宇、塑神像”的。
问题探究:是什么原因使这位老太太这么大年纪冒雪爬上高山之巅?学生回答略。
教师引导:支配这一行为的是潜藏在老奶奶心中的一个对人与世界的看法,因为在她的心目中,“神”支配着她一家人的命运。
命运乃由上天、神灵主宰,这是老奶奶的世界观。
那么,到底什么是世界观,什么是哲学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推进新课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问题探究:(1)你认为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是物质还是精神?(2)人类社会发展有规律吗?如果有,它的规律是什么?(3)世界发展的动力、方向和道路是什么?(4)人与世界是什么样的关系?……学生分析讨论略。
教师总结:大家都发表了自己的不同见解,讲述了自己对于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看法,这些都是大家的世界观。
那么,哲学上的世界观是什么呢?板书:1.世界观的含义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019-2020版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课件:第六课第二框 (共26张PPT)

C
(2011·全国卷新课标)历史学家通常认为,在 审视复杂历史问题时不能轻率地下结论。这一观 点的合理性在于 ①不同的认识主体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总是 不同的 ②真理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而是在发展中不 断超越自身 ③复杂历史问题本质的暴露和展现必然需要一 个较长的过程 ④人们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受所处社会实践 水平的限制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知识结构:
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实践及其特点:含义、基本特征 2.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来源、动力、检验标准、 目的;反作用与指导作用
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真理是客观的:含义、基本属性 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反复性、无 限性
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一)真理是客观的 1.真理的含义 认识是人脑对客观对象的反映。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比较: 意识、认识、真理、理论、科学理论 认识系统化、理论化------------理 论 真理性认识系统化、理论化-----科学理论
2.认识具有无限性
——客观世界的变 化具有无限性
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 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客观世界的变化是无限性的 而人类已有的认识总是有限的 要求:人类认识要无限向前发展 反对停滞不前、僵化的观点
知识拓展:认识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1)从每一具体认识、人的现实认识能力 上看,任何认识都是有限的,任何认识都不是 终极认识。 每一具体认识受各种条件制约,只能是对 世界一个层次、一个方面、一个发展阶段的认 识,只能是相对正确的认识。 人的现实认识能力也是有限的,人类不能 完全认识所有的事物,对每一个具体事物的认 识也达不到终极认识。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3课时教案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3课时教案教育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忆目标(1)发展的实质、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定义;(2)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2、理解目标(1)发展的普遍性;(2)事物发展的道路和方向;事物发展的形式;3、运用目标(1)根据所学知识,结合相关原理,分析说明自然界、人类社会是无限发展的。
了解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又是关于世界永恒发展的科学。
(2)根据有关原理,理解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说明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
(3)结合古人有关的名言警句,组织学生讨论生活和学习中的具体问题,分析量变和质变的辨证统一关系对于生活和实践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方向、发展的道路和发展的形式,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初步具有运用科学发展观观察、分析和处理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失败与成功、困难挫折与理想目标之间关系的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既要看到事物变化发展的光明前景,同时又要看到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艰难曲折性,使学生既具备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还要拥有一份平和的处世心态,提高自己应对社会、承受困难和挫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起发展的意识和观点,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静止观。
2、增强学生对社会发展的信心,树立为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和崇高信念。
3、培养学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的精神,让学生切实认识到,做何事情都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既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还要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促进质变,才有可能抵达成功的岸。
4、使学生认同并自觉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难点:1、发展的实质2、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3、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教学课时安排:3课时【导入新课】寓言《自相矛盾》有个楚国人拿着矛和盾在大街上叫卖,“我的矛是世界上最锋利的,能穿过任何坚固的东西。
高中思想政治新旧课程标准的比较

高中思想政治新旧课程标准的比较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以迅猛之势在全国推进,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次课程改革是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的正式颁布为标志的。
省作为全国首批实施新课改的省市之一,本人是新课改的参与者在学习新《课程标准》时,认为新《课标》与旧《课标》相比有了很大变化。
现将新旧《课标》从课程性质、指导思想、结构体系、课程框架、课程目标、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等七个方面作一比较,从中可以看出新课标的理念,从以往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科体系的把握到今天更为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转变。
一.课程性质比较,旧《课标》在序言中指出,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
新《课标》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马列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注:划线部分为新增要求)它与与“思想政治课”的提法明显有了区分。
二、指导思想比较旧《课标》的指导思想不够突出,新《课标》则明确提出了以下五个基本理念:(1)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2)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3)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4)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5)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
综观五个基本理念不难发现,它对于我国政治学科课程未来发展方向的把握还是比较准确的:不仅涉及了课程改革的一般问题,如对课程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基础性与发展性的基本定位和普遍导向;而且涉及了政治课程改革的具体问题和学科策略。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一、生活与哲学的关系•生活与哲学的本质区别•生活对哲学的影响•哲学对生活的影响•生活中哲学问题的体现二、人生观与价值观1. 人生观•人生观的概念和分类•人生观与生活态度的关系•不同人生观的比较分析2. 价值观•价值观的概念和种类•价值观对人生的指导作用•不同价值观的比较分析三、思维方法与生活1. 逻辑思维方法•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关系•逻辑思维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逻辑思维方法的训练与提高2. 辩证思维方法•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辩证思维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辩证思维方法的培养和发展四、生活与人生的意义•生活的意义及其反思•人生的意义及其追求•生活与人生意义的联系和辩证关系五、人与自然的哲学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地位•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古代与现代哲学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六、人与社会的哲学思考•人与社会的关系和地位•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社会问题背后的哲学思考七、人际关系与沟通的思考•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和模式•沟通的重要性和方法•原因与解决方法八、伦理问题与道德选择•伦理问题的本质和分类•道德选择的依据和困境•道德决策的思考和判断九、人的自由与责任•自由的内涵和限度•责任的内涵和层次•自由与责任的统一与相互关系十、人的幸福与境界•幸福的定义和实现•境界的内涵和形成•幸福与境界的关联与互动以上提纲为《高二政治》课程中的《生活与哲学》主题复习提纲。
将以上各部分内容进行深入研究、理解和掌握,有助于提高对生活和哲学的理解,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道德水平和社会责任感。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复习,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高中政治新课程与旧课程的变化及解读

高中政治新课程与旧课程的变化2017年12月,教育部组织修订并颁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目前正在组织编写修订普通高中各学科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
从2019年秋季学期起,全国各省(区、市)将分步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
2022年秋季开学,全国各省(区、市)均启动实施新课程新教材。
高中思想政治新的课程标准最新出炉,通过新旧课标的对比分析,发现在以下方面都进行了改进和完善。
1.课程性质中的“变”旧课标主要从高中政治课程的基本观点、内容、学习高中政治的好处、高中政治课程在整个政治课程的地位这四个方面来介绍课程性质。
并没有明确的告知高中政治课是一门怎样的课程。
新课标中明确的指出高中政治课程是一门怎样课程,这门课程讲授了哪些内容,目的是培养什么的学生,以及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根本任务这几个方面来介绍课程性质的。
学习解读:课程性质的变化,突出体现了党中央十九大精神的重要性,将其融入到了学习的全过程中。
重在把握思想政治课程的思想性和方向性,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新时代的历史方位。
2.课程的基本理念中的“变”课程的基本理念由过去的五点变成了四点,而且在这四点中只能看到老的课程理念中的“政治方向”和“评价机制”的相关表述,但表述内容和方向也发生变化。
具体来说,新课标的课程基本理念变化如下:(1)“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变为“坚持政治的思想政治方向”;(2)由“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变为“建立促进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评价机制”,将“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3)除此之外,新增加的表述有“构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以及“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改进教学方式”。
(4)被删掉的基本理念有三点,分别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2019-2020版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课件:第四课第1框 (共20张PPT)

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
客观实在 客观存在
是对世界万事万物 是相对于主观而言的, 和现象共同特性的 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 抽象和概括,相对 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 于意识来说,它是 思想。客观存在的东西 第一性的东西,不 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 包括精神、意识现 有精神、意识现象。 象。 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 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 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但是 客观存在)的精神、意识现象。
【方法论】 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处理人与自然 关系的基本前提。 我们在利用、改造自然的时候,要尊重自 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 处。
尊重、顺应自然——基本前提 利用、改造自然——为人类服务 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实现可 持续发展。
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A.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 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 物质性。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 的基础,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A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最求真理 (唯物论与认识论:4~6课) 唯物论——物质观——第四、五课 认识论——实践观——第六课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世界物质性、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探 究 世 界 的 本 质
世界 的物 质性 认识 运动 把握 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 概念 自然界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物
质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客观实在 性(意识不具有客观实在性); 客观实在性揭示了事物的共同属性(不 是个别特性); 客观实在性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属性(不 是一般属性); 物质是可知的(不是不可知); 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共性和个性 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二思想政治哲学与生活与哲学不同提法对比 新课标 人教版xx秋 《生活与哲学》 人教版xx秋 《哲学》 P6方法论的定义: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 P3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P6具体科学知识概括为三类: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思维科学知识。 P2具体科学知识概括为两类: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知识,以社会活动和人的思维为研究对象的知识。 P9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P38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P9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P38物质和意识究竟哪个是本原,物质和意识究竟谁决定谁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P21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P80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础,精髓,出发点和根本点。 P30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称呼 世界物质性原理 P32静止两种情形 第一事物在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第二种物质相对于它的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P63静止指两种情形:一是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二是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
P33规律的定义 增加 稳定的联系 P34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P78人们能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可以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得利,为人类造福。 P37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P18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P39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P24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P40意识能动作用 增加第三种: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P42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P112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P42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不仅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而且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具有客观性。 P113实践活动是客观的物质活动,是因为构成实践的要素是客观的物质的。
P44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P121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P45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P12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P46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P12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P48认识运动具有反复性。 P21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一个艰苦的探索 过程,需要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得以完成。 P49认识运动上升性 P24认识需要不断深化,不断扩展,不断向前推移。 P51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P80解放思想是指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P57一切事物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 P48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相互联系,这些周围事物是该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P56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P49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 P58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P58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P63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P65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P64判定新事物与旧事物的根本标志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P65判断一个事物是新还是旧,就看其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没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 P66量变与质变的方法论:做好量的积累,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P130要坚持适度原则,要不失时机促成飞跃,要重视量的积累。 P67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P119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根本原因。 P67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 P86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矛盾。P89矛盾关系既指事物内部存在的这种关系,也指事物之间存在的这种关系。 P70矛盾的特殊性三种情形:第二,同一事物在发展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第三,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上不同方面各有特殊性。 P97矛盾特殊性有三个方面,其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 其三,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
P73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P110事物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 P72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现矛盾的普遍生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P76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 P70用发展观点看问题要求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P83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P141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最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P88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包括社会意识的不同步性和社会意识的反作用。 P93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历史的创造。 P77无论是历史人物,还是普通个人的实践,总会或多或少,直接或间接地对社会历史产生一定的作用。 P96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的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P45所谓价值是指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即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 属性和功能。 P96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 P80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P97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价值观。 P45如何断定客观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即价值观。 P97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P108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的发展。 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人的发展更需要社会提供种种条件。任何一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所有个人及其集体努力的结果,一切个人的活动的总和构成社会的整体运动及其发展。
2019-2020年高二政治 1.1.1生活处处有哲学精品教案 新人教必修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1)哲学的含义 (2)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含义 (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4)哲学与方法论的关系 ◇理解:(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2)哲学的本义和任务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分析:(1)联系身边的生活分析其中的哲学思想 (2)列举人们具体的世界观并分析哲学的含义 (3)用史实分析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相互关系 (4)分析马克思、恩格斯、黑格尔等哲学家的哲学思想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身边的哲学的分析,培养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通过对哲学思想的历史渊源的分析,培养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3)通过对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具体知识三对关系的分析,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 (4)通过对身边生活事例、哲理故事、哲学家观点的体悟,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哲学的产生、哲学与生活的关系的分析,增强我们对哲学的体悟和思想认同 (2)通过对哲学概念、世界观概念的分析,激发自觉树立科学世界观、自觉增强哲学修养的热情 (3)通过对哲学与具体知识的学习,增强我们以哲学为指导,学好具体知识的自觉性 二、【重点、难点】: 1、哲学与爱智之学 2、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3、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三、【整体感知】: 通过本课学习,同学们将从生活中的哲学思想人手,体验哲学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进而了解哲学概念,为开始全书的学习做好思想准备。 四、【方法点津】: (1)运用比较法,理解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2)运用辩证的方法,全面地理解哲学与具体知识的关系。 (3)利用网络平台,搜集、整理哲理故事。 (4)理论联系实际,用科学的世界观自觉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五、【课文导语】: 人和动物不同。动物只是本能地“活着”,而人的生活应该是经过思考、有明确目标和意义的生活。人们要想生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就应该对自己生活其中的世界和生活本身进行审视和思考。为此,我们不仅需要具体科学知识,还需要哲学知识。哲学和我们的生活是什么关系?什么是哲学?哲学研究什么?哲学和具体科学是什么关系?了解这些问题,可以使我们走进哲学,自觉地追求智慧,创造更美的人生。
第一框题 生活处处有哲学 一、生活处处有哲学 (一)、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课堂探究:(1)在排名问题上,人们的看法往往各不相同,这是为什么? (2)为什么我们应看到排名的“二重性”? (3)联系生活中类似的事例,谈谈生活与哲学的关系。 ◇探究提示:(1)在排名问题上,人们的看法不同,主要是因为人们的思维方法不同。 (2)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要求我们一分为二地来看待。片面地看待排名问题,不利于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3)全面的思维方法本身就是一种哲学智慧,看待别人、分析自己等都应该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这说明生活与哲学密切相关。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1)、认识世界、办好事情,都需要智慧。生活需要智慧,需要哲学。人们对问题的高明认识、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都和一定的哲学智慧联系在一起。 哲学的智慧不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凭空产生的,而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句话,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应当提供让人惊异、惊讶、惊醒的创新论断。 国外一本工具书说,哲学家是那些“爱提出令人烦恼的问题,并给出稀奇古怪回答的人”。人们未必能够同意这个“稀奇古怪”的定义,但它传达出的哲学应当让人“惊讶”的信息,则是人们必须充分注意的。 研究哲学需要惊异。惊异不同于被事物外部表象所吸引的好奇心,而是为事物深层奥秘所激起的沉思。柏拉图认为,哲学根源于惊异。亚里士多德说:“由于惊异,人们不仅现在,而且一开始的时候,就去进行哲学研究。”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哲学思想起于对问题的“惊异”,进而以让人感到“惊讶”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必然能起到“惊醒”世人的作用。“惊讶”的核心是思想创新。面对问题(新问题和老问题),敢想前人之未想,敢做前人之未做,“不以平常眼光看待问题,不以平常思维考虑问题,不以平常语言谈论问题,不以平常方式解决问题”。 哲学让人“惊讶”,但反对故弄玄虚。使人“惊讶”的深刻的判断内涵,只要找到一个合适的表达方式,是不会脱离大众的。 ◇名言题化:(结合课本P2名言) 恩格斯说:“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这句话主要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