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总结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点整理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点整理1.封建四大概念:文章中出现了封建社会的四大概念,即君主、臣民、国家和上下之分。
这是封建社会的基本思想,有助于理解文章中君主与国家的关系。
2.君臣关系:文章中强调君臣关系的重要性,指出君主要以身作则,扮演榜样的角色,体察民情,以求听到真实的声音。
君主应亲近臣民,虚心聆听意见,同时亦要广纳贤才,以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国家。
3.君臣相得:文章中提到君主与臣民要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君主应将国家利益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凡事从国家整体出发,而臣民则应尽己之力,为国家做出贡献。
君民相得,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4.社会秩序:文章强调了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君主应以身作则,倡导正义和道德,依法治国,严惩违法之人,以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5.仁政和德行:文章提到君主应施行仁政,关心民生,体察民情,以构建一个和谐社会。
同时,君主自身的德行也是重要的。
君主要有崇高的品德和道德准则,以身作则,使臣民效仿。
6.贤能和能力:文章中强调了君主需要广纳贤才的重要性。
贤能之士是君主的得力助手,他们能够为君主提供意见和建议,帮助君主管理国家事务。
君主应以能力为标准,而非血缘或亲近关系来选拔官员。
7.和平与战争:文章中提到君主需要平衡内外事务。
君主应尽力维护国内的和平与稳定,以造福于臣民。
同时,君主也需要善于处理外交关系,树立威望,以维护国家的利益。
8.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文章提到君主需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齐家是指君主需要悟性化身,不断完善自己的品德和能力;治国是指君主要善于管理国家事务,做出明智的决策;平天下是指君主需要保持国家整体的稳定和和谐。
9.监督和反腐:文章中提到君主需要加强对政府和官员的监督,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
君主应建立健全的制度,加强对官员的考核,同时也应鼓励百姓检举官员的不法行为,以保持政府的廉洁和清正。
10.经济发展:文章中提到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君主要积极发展国家的经济,提倡农业生产,保障人民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以提高国家的整体实力。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点

8.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9.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0.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11.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寡人之于国也》参考答案
一、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勿”,不要。
7.然而不王者
四、文言句式
1.弃甲曳兵而走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5.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6.树之以桑
7.申之以孝悌之义
8.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9.未之有也
10.非我也,兵也
五、理解下面加点的文言实词
1.寡人之于国也
2.河内凶
3.移其粟于河内
4.察邻国之政
30.非我也,兵也。兵:兵器。
31.斯天下之民至焉。斯:那么,就。至:到,归顺。焉:语气词,了。
六、理解下面加点的文言虚词
1.寡人之于国也。之:助词,舒缓句中语气用。(一作“取独”解)于:对,对于。介词。也:句末语气词,表肯定。
2.则移其民于河东。其:那里的,指河内的。于:到。
3.移其粟于河内。其:那里的,指河东的。于:到。
14.谷不可胜食。胜:尽,完。
15.数罟不入洿池。数:细密。 罟:渔网。洿池:池塘。
16.斧斤以时入山林。斤:斧子。
17.王道之始也。王道:为王之道,即以仁义治天下(施行仁政),这是儒家的政治主张。与当时诸侯奉行的以武力统一天下的“霸道”相对。
18.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可以:可以。古今同义(一解为“可以凭借”,古今异义词,本句为省略句)。帛:丝织品。
(完整版)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归纳.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归纳一、通假字1、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颁,通“斑”,斑白。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二、古今异义词①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
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
②河内凶(河,黄河,今泛指河流。
凶,谷物收成不好,今常指人暴躁,心肠狠。
③请以战喻(请,请允许我。
今常用于对方。
例如:“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
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
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
⑤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
今常指一般的行走。
⑥或百步而后止(或,有的人,不定代词。
今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
⑦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则,那么。
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如“斯文”等。
⑧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今常用义是保养身体。
⑨王无罪岁(无罪,不要归咎;今常用义是没有犯罪10、邻国之民不【加】少。
【加】:(古义:副词,更。
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增加1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
【谷】:(古义:粮食的统称。
今义:谷子12、斧【斤】以时入山林。
【斤】:(古义:斧头。
今义:重量单位。
三、一词多义1.数①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名词,数目、数量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数词,几、若干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名词,命运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副词,shuò,屡次⑤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形容词,cù,密、细密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动词,shǔ,计算⑦范增数目项王(多次⑧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高兴到极点,悲哀就来了,认识到盛衰自有定数。
滕王阁序2.直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形容词,与“曲”相对,不弯曲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副词,仅、只③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名词,通“值”,价值④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副词,径直、直接3.发①百发百中(成语(动词,发射②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动词,征发、派遣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动词,打开粮仓,赈济灾民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动词,花开⑤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动词,出发⑥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动词,实施⑦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动词,发出、抒发4.兵①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名词,兵器②穷兵黩武(成语(名词,战争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名词,军队④草木皆兵(成语(名词,士兵⑤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归纳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归纳一、通假字1.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
)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颁,通“斑”,斑白。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二、古今异义词①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
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
)②河内凶(河,黄河,今泛指河流。
凶,谷物收成不好,今常指人暴躁,心肠狠。
)③请以战喻(请,请允许我。
今常用于对方。
例如:“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
)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
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
)⑤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
今常指一般的行走。
)⑥或百步而后止(或,有的人,不定代词。
今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
)⑦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则,那么。
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如“斯文”等。
)⑧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今常用义是保养身体。
)⑨王无罪岁(无罪,不要归咎;今常用义是没有犯罪)三、一词多义1.数①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名词,数目、数量)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数词,几、若干)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名词,命运)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副词,shuò,屡次)⑤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形容词,cù,密、细密)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动词,shǔ,计算)⑦范增数目项王(多次)⑧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高兴到极点,悲哀就来了,认识到盛衰自有定数。
)滕王阁序2.直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形容词,与“曲”相对,不弯曲)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副词,仅、只)③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名词,通“值”,价值)④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副词,径直、直接)3.发①百发百中(成语)(动词,发射)②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动词,征发、派遣)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动词,打开粮仓,赈济灾民)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动词,花开)⑤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动词,出发)⑥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动词,实施)⑦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动词,发出、抒发)4.兵①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名词,兵器)②穷兵黩武(成语)(名词,战争)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名词,军队)④草木皆兵(成语)(名词,士兵)⑤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总结

《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总结总结人:王春光一.生字词:⑴粟.(sù)沧海一粟栗.(lì)战栗火中取栗⑵弃甲曳.兵(yâ)⑶数罟..(cùgǔ)⑷洿.池(wū)⑸丧.(sāng)名词丧事(sàng)动词丧失丧命⑹鱼鳖.(biē)⑺鸡豚.(tún)狗彘.(zhì)⑻畜.(xù)动词畜养(chù)名词牲畜家畜⑼庠.序(xiáng)⑽孝悌.(tì)⑾饿莩.(piǎo)同“饿殍”二.通假字: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失其时无→毋,不要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斑,花白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途,道路三.词类活用: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少:形→动减少;多:形→动增多2.填然鼓.之鼓:名→动敲鼓3.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丧:名→动办丧事;生:动→名活着的人;死:动→名死了的人4.树.之以桑树:名→动种植5.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衣:名→动穿6.谨.庠序之教谨:形→动认真从事7.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名→动称王,为王8.王无罪.岁罪:名→动归罪、归咎四.特殊句式:1.宾语前置句:未之有也2.判断句:⑴是亦走也⑵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⑶王道之始也⑷非我也,兵也3.介宾短语后置句⑴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⑵树之以桑⑶申之以孝悌之义⑷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4.省略句:⑴五十者可以(之)衣帛矣⑵七十者可以(之)食肉矣5.凝固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是何异于…:这与……有什么不同呢?)五.古今异义词:⑴河.内凶(古:黄河;今:泛指河流)⑵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古:动词,跑,逃跑;今义:行走)⑶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古:可以凭借;今:表示同意。
)⑷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古:这样却;今,转折连词)六.一词多义:1.兵:⑴兵器如:兵刃既接/非我也,兵也⑵士兵如:草木皆兵⑶军队如: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⑷战争如:兵连祸结2.直:⑴只是如: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⑵笔直,不弯曲如:中通外直,不蔓不枝⑶价值如:系向牛头充炭直3.胜:⑴shēng ①尽如:谷不可胜食也②能承担,能承受如:驴不胜怒,蹄之⑵shâng ①胜利如:此所谓战胜于朝廷②胜过,超过如:日出江花红胜火③美好的如:予观夫巴陵胜状4.数:⑴cù密如:数罟不入洿池⑵shù①数目、数量如:愿令得补黑衣之数②几个、若干如: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③命运、定数如: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⑶shǔ①计算②责备如:数说、数落③列举如:如数家珍⑷shuò屡次、多次如:范增数目项王5.发:⑴打开粮仓,赈济百姓如:涂有饿莩而不知发⑵发射如:百发百中/见其发矢十中八九⑶征发、征调如: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⑷出发如:主人忘归客不发⑸开花如:野芳发而幽香。
高一语文《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

高一语文《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高一语文《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总结通假字ﻭ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勿”或“毋",不要。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
ﻭ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4:鸡豚狗彘(zhì)之畜,【无】失其时。
【无】通“勿”或“毋",不要。
ﻭ5:【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不过。
ﻭ古今异义1.【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义: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词.今义:指形单影只之人)ﻭ2.【河】内【凶】.【河内】:黄岸的魏地,今****一带【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今义:1.指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2.不行的,不吉祥的.)ﻭ3。
邻国之民不【加】少。
【加】:(古义:副词,更。
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西或数目合在一起:增加ﻭ4。
弃甲曳兵而【走】。
【走】:(古义:逃跑.今义:行走)ﻭ5.【或】百步而后止.【或】:(古义:有的人.今义:表选择的连词,或许、也许)6.是亦【走】也。
【走】:(古义:跑,逃跑。
今义:行走)7.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
【谷】:(古义:粮食的统称。
今义:谷子)ﻭ8.斧【斤】以时入山林.【斤】:(古义:斧头。
今义:重量单位。
)ﻭ9.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
今义:保养身体.)ﻭ10。
非我也,【兵】也。
【兵】:(古义:兵器.今义:中最基层人员)ﻭ11。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岁】:(古义:年成.今义:年)一词多义·1.数ﻭ①数罟不入池《寡人之于国也》cù密、细密ﻭ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几、若干ﻭ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ﻭ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shuò屡次ﻭ⑤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数目、数量ﻭ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壁之战》shǔ计算ﻭ。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整理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整理一、字音移其粟(sù)于河内王好( hào)战弃甲曳(yè)兵衣(yì)帛(bó)数(cù)罟(ɡǔ)不入洿(wū)池鸡豚(tún)狗彘(zhì)之畜(xù)庠(xiánɡ)序申之以孝悌(tì)然而不王(wànɡ)者饿殍(piǎo)二、通假字1.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
)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颁,通“斑”,斑白。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5.狗彘食人食而不知俭(俭,通“敛”,制止)三、古今异义词1、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
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
)2、河内凶(河,黄河,今泛指河流。
凶,谷物收成不好,今常指人暴躁,心肠狠。
)3、请以战喻(请,请允许我。
今常用于对方。
)4、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
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
)5、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
今常指一般的行走。
)6、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今常用义是保养身体。
)7、王无罪岁(无罪,不要归咎;今常用义是没有犯罪)四、重点词语1、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焉耳矣:语气词连用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凶年,谷物收成不好3、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然:代词,这样4、邻国之民不加.少加:更加5、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既:……以后走:逃跑6、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数罟:细密的渔网数:细密的7、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斤:斧头以:按照8、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活着的人死:死去的人9、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蓄:蓄养10、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夺:改变1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发:打开(粮仓赈济灾民)12、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归咎,怪罪五、词类活用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动词①填然鼓之(鼓,名词用作动词,“敲起鼓”“击鼓”。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点整理

《寡人之于国也》文言知识点整理一、主题与结构1.主题:2.结构:本文由开头引出和结尾回环构成,中间通过寡人的例子展示了庄子的治国观点。
二、寡人的治国原则1.寡人注重自己的修养:寡人深知政治治理需要有高尚的道德和品德作为基础,因此他先从自己做起,修养自身,以成为一个贤明的君主。
2.以道德为本:寡人认为,政治治理应以道德为基准,使国家能够达到和谐、统一的状态。
只有通过道德教化,才能使国家稳定繁荣。
3.尊重民众的需求:4.知行合一:寡人强调自身的行动要与理论相一致,即知行合一、他要求自己不仅能够说得上一套道理,更要真正做到这些道理。
5.灵活应变:寡人认为,治理国家需要根据时势和不同的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
他经常依据实际情况做出灵活的举措,以适应国家和民众的需求。
三、庄子的政治理念1.道家思想:2.无为而治:庄子倡导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即不过分干预和控制,而是尊重自然规律和个体的活力,以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和创造力。
他认为,政府应该放手让民众自由发展,自然而然地实现国家繁荣。
3.心灵自由:庄子强调个体的心灵自由和追求,他认为政治治理应该注重人的内在修养和思想教育,培养人的精神境界,使人们能够自由地发展个体特长,并实现个体与国家的和谐统一四、文言文知识点1.古文表达手法:2.用词特点:文中使用了大量的古汉语词汇和表达方式,涵盖了礼制、儒家、道家等各个方面的术语,具有较高的文字功底和修辞技巧。
3.句式结构:文中运用了不少长句和复杂的句式结构,其中包含着递进、转折、并列等句子成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修辞效果。
通过《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了解到庄子的政治哲学思想和对治国之道的探索。
庄子以寡人的治国原则和方式,阐述了治理国家的必要条件和智慧。
同时,文章展示了庄子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古代文言文的特点,为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思想提供了重要的素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总结导读:高一语文《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总结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勿”或“毋”,不要。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4:鸡豚狗彘(zhì)之畜,【无】失其时。
【无】通“勿”或“毋”,不要。
5:【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不过。
古今异义
1.【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古义: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词。
今义:指形单影只之人)
2.【河】内【凶】。
【河内】:黄河北岸的魏地,今河南济源一带【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今义:1.指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2.不行的,不吉祥的。
)
3.邻国之民不【加】少。
【加】:(古义:副词,更。
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增加
4.弃甲曳兵而【走】。
【走】:(古义:逃跑。
今义:行走)
5.【或】百步而后止。
【或】:(古义:有的人。
今义:表选择的连词,或许、也许)
6.是亦【走】也。
【走】:(古义:跑,逃跑。
今义:行走)
7.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
【谷】:(古义:粮食的统称。
今义:谷子)
8.斧【斤】以时入山林。
【斤】:(古义:斧头。
今义:重量单位。
)
9.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
今义:保养身体。
)
10.非我也,【兵】也。
【兵】:(古义:兵器。
今义:军队中最基层人员)
11.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岁】:(古义:年成。
今义:年)
一词多义
·1.数
①数罟不入?池《寡人之于国也》cù密、细密
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几、若干
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命运
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shuò屡次
⑤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数目、数量
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shǔ计算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