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考语文复习-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正式版
2017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记叙文阅读汇编(含答案解析)

2017年中考记叙文阅读汇编(黑龙江绥化2017)(五)阅读美文《低到尘埃的愿》,回答26-29题(8分)①路过一个工地,几个农工吃完饭,聚在一起打牌,每个人面前堆着一堆面值很小的角币。
‚要是每个月给我们发两倍的工资,那我们打牌就不像现在这样说手缩脚了。
‛‚是啊,是啊,那就妥妥的了。
‛②在东北,人们爱说‚妥了‛,那是一种心灵满足后的肯定。
就像给生命放了一张舒适的床,生命跟着熨帖了。
知足是一种境界,口袋里只有5元钱,妥了,那就吃4元钱的‚大餐‛——一大碗热气腾腾的炸酱面。
剩下的1元给蹲在墙角瑟瑟发抖的小乞丐,他已经给路人行了无数个礼,却还没有‚开张‛;没钱坐车去上班,妥了,那就骑自行车或者跑着去,正好这个年龄该减肥了。
③人的心永远想去山那边看上一眼,并非为了明白,也非为了征服。
人的心总在远方——财富、权力、名声以及许多,人常常会忘记当下。
殊不知,回到自己的生活,一样可以精彩。
简单如一的生命,也可以是那根最优美的琴弦,上面满是快乐而炫目的音符。
听着那几个民工畅快的笑声,我想这何尝不是一种生的境界,简简单单的向往,踏实而天真,温暖着社会你死我活的残酷。
④人世间有多少愿望,在旁人看来触手可及,可于他们却是奢侈的。
比如一个贫困山区的孩子,他的愿望是在假期多编几个篮子卖掉,有了学费就可以继续上学了;比如一个拾荒的老人,他的愿望是明天早上可以第一个去占领那个富人区的垃圾箱;比如一个乞丐,他的愿望是今夜不要下雨,因为窝棚盖被风刮掉了;比如一个流浪汉,他的愿望是冬天再迟一天来,缩在墙根儿再多取一天阳光的暖;比如两头相爱的猪抢食吃,彼此希望明天早上自己的重量超过对方而被宰杀,那样就可以让对方苟活下来;比如一个车辙里的两尾鱼,希望能再吐出一点唾液给对方,以求延长一秒此生的幸福……⑤苏轼写过‚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无灾无难,便是他对孩子的愿望。
安德烈问他的母亲龙应台:如果将来我成为一个普通的人,你会失望吗?龙应台告诉她的儿子:对我最重要的,不是你有无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
2017年广西中考语文总复习记叙文(小说散文)阅读(一)语文版

王璐琪
十年前的那个五月,我们班换了班主任。 外面下着雨,那个老师穿着茅草扎的蓑衣进屋,头上还戴着斗笠。我们那里不是很偏南的南方,并不流行这身
行头,所以,当他立在教室门口严肃地看着我们时,嘈杂的议论声戛然而止。大家都诧异地盯着他看。 “今天的作文课,请描述你们的新语文老师,也就是我。”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新鲜的老师,很新鲜。我留意到。他的鞋上还粘着一片水灵灵的草叶子。①他就如同一股
因此不算一位称职的班主任,B项正确。文中老师
丁说:文中的老师是一个艺术形象, 运用户外教学模式,让学生们亲近自然,独特的教
他真诚投入,目光敏锐,锐意改革, 学方法让学生们喜爱语文课,由此可知,老师思维
值得称颂,在他身上寄托了作者对语 活跃,并不是书呆子气过重,且其做法并没有不切
文教师和语文教学的理想和期望。他 实际,显然错误。文中老师运用新的教学模式在语
“美”是指同学们在教室外“草原牧歌”式语文教学中体验到的新鲜、自由、有趣和诗意的美好感觉。 “美”是指在老师新颖、开放的教学思想和方式的引导下,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被激发,都能积极快乐地投 入到学习之中,共同唱响学习之歌的美好向上氛围。 “美”是指别具一格的语文课满足孩子玩心大的特性,遵循语文教学的特点,给学生带来语文学习的快乐 和成功。
那两套衣服,不过几百块。
2017年中考语文阅读专题复习:记叙文阅读

2017年中考语文阅读专题复习:记叙文阅读一、(2017原创)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5题。
(17分)与芦苇相遇四平①与芦苇多次相遇,我总感受到一种无法遏止的精神大美。
芦苇是生命的一部分。
②与芦苇再次相遇,是5月在新疆阿尔泰山腹地的鸭泽湖。
鸭泽湖里的芦苇,在纯净的阳光中快速拔节,生长出一片明润的嫩绿,在高天大地之间展露出悦目的生命表情。
清明的晨光中,飘逸的晨雾里,这片清静无忧的芦苇,不仅呈现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意象,也使人觉得它们就是山水间那一往情深的‚伊人‛了。
③芦苇实在是平凡的禾草植物,它们既可以扎根在沼泽、滩涂、湿地,又能够丛生于野塘、湖泊、河沟,无论水色清浊,不管水味酸咸,都可以平静适应而蓬勃向上。
④与芦苇初次相遇,是三年前一个春天,洪泽湖畔。
清嫩的芦苇摇曳在晨风里,摇醒了苇丛中水鸟的梦。
从睡梦中醒来的水鸟们,用欢快的呼叫声开始新一天的生活。
那些茂盛的芦苇,白天是水鸟们表演的幕布和道具,夜晚就成了它们的纱帐与梦床。
到了恋爱、成家或生儿育女的时候,芦苇丛便是它们的浪漫花园、温馨婚房或舒适的产房。
无数水鸟的生活和爱情故事,就在芦苇的庇护和见证下,一代代地延续着。
⑤在漫长的岁月里,芦苇营造出一片片生命的家园。
⑥陪着湿地专家来到黑龙江扎龙湿地保护区,与芦苇第三次相遇。
这里是丹顶鹤的故乡。
每当游人散去,喧闹过后,丹顶鹤便会在黄昏之际,尽兴地在安谧的家园戏耍欢歌,享受着一天里最安逸、最温情的时光。
在它们的生命深处,芦苇不仅仅是嬉戏的乐园、安宁的梦乡,更是生存的依靠。
⑦生长在草海岸边的一些芦苇,竟然可以长到五六米高,像竹子一样挺拔、坚劲。
这些芦苇在高原灿烂的阳光下,释放出难以遏制的活力,也在高原冷峭的风里,抖擞着一身的豪气,不断舒展着坚韧、持久的生命旗帜。
⑧在很多地方,因为有了芦苇的存在,让人们收获到如同他乡遇故知一般的踏实和喜悦。
西北巴丹吉林沙漠北缘的居延海,同样自然生长着大量的芦苇,大概因为有了它们,这个大漠深处才有了一个安顿心灵的所在。
2017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记叙性文本

现代文阅读——记叙性文本一、(2017辽宁沈阳)阅读选文,完成1-6题。
(20分)满孙君飞①那时候,母亲总在家里,父亲总在家外。
②父亲就像一个熟悉的客人,前来“拜访”我们的时候,总会带着礼物。
③他从不知名的远方挑回的担子里有圆滚滚的卷心菜,红白相间的猪肉块,一块撒满碎花儿的土布,一个快要装满彩色圆球糖的玻璃瓶,轻轻摇动一下,就会发出让我口舌生津的可爱声响……④有一次,父亲拉着满满当当的木板车过来,我一看,像是一个打了胜仗的“大王”,身后还多了一群呐喊助威的“大兵小将”。
他欣然地卸下一张桌子,说让我写字用;又搬下一条高凳子,凳子下面竟然有个小抽屉,带锁,说可以搬到学校坐,周围无数双眼睛都被它镀亮……这一刻,我无比自豪。
⑤可有时候,他也会两手空空,像打了败仗的士兵,手无寸铁。
⑥他眼睛里的火光熄灭了,叹息着,灰头灰脸,嘴唇起了白皮儿,他肯定又饥又渴,脸上什么也没少,但就是让人觉得差了什么东西。
他的腰身弯如无箭可射的猎弓;疲累得好似一件等待浆洗的脏衣服。
⑦这一天,他做生意亏了本儿,一路风餐露宿,空空荡荡地走回来了;他个子越是高大,越显得臂怀里的空旷冷清。
⑧母亲看到他,不说话,也不笑,她的个子原本有些矮,这时候却像变得更矮。
她神色平静,目光柔和,窸窸窣窣地小步快走,从厨房里捧出满满一碗凉开水放到他面前。
他“咕嘟咕嘟”一饮而尽,母亲拿走碗,盛来满满一碗饭放到他面前。
在我的记忆里,这情景不止一次,这饭有时是面食,有时是白米盖着菜,有时竟是只有节日里才有的大块萝卜炖小块骨头,好像她提前知道他要空着肚子空着手回来似的。
当然有时母亲还会特意为他斟上一碗热热的黄酒……看他吃饱喝足、心满意足,我有些不解:母亲怎么像是在犒劳凯旋归来的将军?⑨父亲并没有上床休息,而是无牵无挂地枯坐着,看母亲从井水中捞出洗净的衣服,拧干,一件接一件地晾晒到院子里的绳子上。
还有摊开的被单,母亲将其搭到绳子上,被单慢慢滴出水,水拉着被单,起初还显得紧致,慢慢地灌满了风,吸足了阳光,它们就如巨大的翅膀般,扑扇着发出富有节奏的、鼓舞人心的“鼓点”,那声音灌满了我们的耳朵。
2017届语文:2-现代文阅读专题(3)记叙文含散文小说阅读

1. 分析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应该抓住人物的言行心理等方面。
2. 抓住材料。典型人物的刻画必须通过典型事件的叙述来实现,而这些典 型事件的材料,是围绕人物的精神品质来选择的。 3. 把握评议。在文章中,作者或多或少会对人物有所评议,或直接评议, 或借作品中其他人物之口进行评议,往往以议论、抒情的语句出现,对 分析人物形象很有帮助。 。
议论的作用是可以点明和加深所写事物的意义,起到统令全文、画龙点 睛的作用。
备考·指南
4、描写: 描写的作用是使人、事、景再现得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
1. 渲染气氛,交代背景;
景物描写作用: 2. 衬托人物心情; 3. 表现人物性格;
4. 推动情节发展。
5、说明:是对事物的性质、特点、成因、功用等特征和事理做客观、科 学的解释。
3、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长于抒 情;衔接紧凑,信息密集。
4、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表意凝练,抒情酣畅;用于诗词,有音乐 美。
5、设问: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6、反问:加强语气,表意无疑,无可辩驳。 7、夸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 创造气氛。 8、反复:加强语气,强调内容。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备考·指南
四、四大体裁
四大体裁:小说、散文、诗歌、戏剧 •散文: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是以联想、想象为桥梁的寓情于景、 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为写作手段,从细处落笔, 以小见大,具有结构美、语言美、意境美的特点。
五、五种表达方式
概括叙述(略写) 1、记叙: 详细叙述(详写) 记叙的作用是使读者对人物活动和事件的发展全貌有个清晰的了解。
备考·指南
2017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 记叙文阅读专题

2017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叙文阅读专题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16分)蝴蝶的翅膀要扇动几次才会飞行李良旭①夜色渐浓。
肖老师还在办公室里批改着语文试卷。
肖老师边批改,脸上边露出满意的笑容。
她为学生聪明、认真而感到高兴。
②当她批改到王小朋的试卷时,脸色顿时由晴转阴,只见她在试卷上用力打了个叉,由于用力过大,试卷都被戳穿了,殷红的墨水渗透了试卷的背面。
只听见肖老师嘀咕道:“这王小朋也太笨了,这道题我都讲了三、四遍了,他怎么还做错?”③肖老师情不自禁在试卷的下方写上了一行字:小朋啊,这样一道简单的题你还准备做多少次才能做对?④试卷发下去了,同学们拿着试卷聚精会神看了起来,许多同学还互相对比着试卷。
肖老师下意识往王小朋这边看去,只见王小朋的眼睛紧紧停留在试卷上一动不动,同座位的同学想看下他的试卷,他立刻将试卷合了起来,脸色通红。
⑤下课了,同学们三三两两走出教室,王小朋一个人默默地走到窗前,他目不转睛的眺望着窗外。
⑥不知什么时候,肖老师走到他的身边。
肖老师笑道:“在看什么呢?”⑦王小朋看见是老师,用手指着窗外说道:“我在看那树枝上的一只蝴蝶。
”⑧肖老师顺着王小朋手指的方向一看,果然有一只蝴蝶在翩翩起舞。
肖老师含嗔道:“这么大了,一只蝴蝶好像也没看过?”⑨王小朋说道:“看到这只蝴蝶,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
”⑩“什么问题?”肖老师疑惑地问道。
11王小朋若有所思地回答道:“蝴蝶的翅膀要扇动几次才会飞行。
”○12肖老师“扑哧——”一下笑出声来,她有些揶揄说道:“你瞎琢磨这个干什么?应该把精力用○在为什么老做错题上。
”13王小朋自言自语道:“我在想我老做错题和蝴蝶的翅膀要扇动几次才学会飞行有没有什么必然○联系。
”14肖老师一下愣住了,她抬头看着窗外树枝上的那只蝴蝶,好像也陷入了沉思,只听到她也喃喃○自语道:“是啊,蝴蝶的翅膀究竟要扇动几次才会飞行……”15又是一堂活动课,同学们在教室里有的在做作业、有的在互相交流着……这时,肖老师推门进○来了。
2017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记叙文阅读

2017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记叙文阅读乡宴(2017·宁夏区中考)①停刀落箸,乡宴至美。
②在我的老家,管做乡宴的厨师叫“大师傅”,平日里,他们与土地为伍,与粮食蔬菜相伴,并无异于常人之处。
只有在喜事场上,他们才被主家以“天地君亲师”中的“师”称呼,身份便有了些许特殊。
③只见“大师傅”马步扎得稳当,一只炒锅盈握在手,翻炒之间尽显如虹气势,“砧板”和“传菜”臂助左右,不敢怠慢。
或许,他们不知“八珍”是何烹饪之术,更叫不出几道“满汉全席”中的菜品名号,不论是批切锲斩,还是煎炒烹炸,全靠代代传续,耳濡目染,他们用娴熟的烹饪技艺制作出富有地方风味的菜肴,灵趣中透出憨鲁,粗粝中带着精细,一如他们性情的折射。
④几乎每个村子里都有一名做乡宴的“大师傅”,我们村也有,是我的伯祖父,也就是我的大爷。
二堂哥建春结婚的时候,那十六桌酒席宴就出自他老人家之手。
他是长辈,本应到外村请“大师傅”来伺厨的,他不允,说还是由自己做才放心。
家人拗不过他,只好答应。
⑤随着建春哥婚期的临近,我似乎闻到了那股浓浓的菜香。
⑥大爷常说,做宴席讲究五个字:质、色、香、味、器,缺一不可。
对于食材的质,大爷向来很在意。
俗话说,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人做一方宴,要想做出亲近唇齿的味道,就不能忽视本地食材,因为它们接了我们脚下的地气,还有渗入我们肌体的水气。
⑦按照本地风俗,不管谁家办喜事,本家族人和左邻右舍都要去帮忙。
炉灶锅台,杯碟碗筷,刷得纤尘不染,干货菜蔬,鸡鸭鱼肉,逐一备齐。
大爷并不急于过油、走红,而是先吊了一锅清汤。
照他的话说,这叫“唱戏的腔,厨师的汤”。
厨师没了清汤,做出的菜肴就没有底味,不论是烧、扒,还是炖、焖、煨、汆、涮、烩、熬,味道再好,终究是浮着的。
为人处世亦是如此,没了人味,表面功夫做得再好,也只不过是浮夸之辈。
⑧炉膛中,松柴毕毕剥剥地燃烧着,酱锅里的汤汁上下翻涌,锅底箅丝上的肉慢慢红润起来。
大爷一声令下,大家抖擞起精神,火速“备宴”。
2017年中考记叙文阅读题及答案

2017年中考记叙文阅读题及答案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2017年中考记叙文阅读题及答案以供大家阅读。
2017年中考记叙文阅读原文(一)青木瓜之味(有删节)肖复兴①大约是2000年初春的一个星期天下午,我去邮局发信。
就在快到邮局的时候,一个年轻的女子和我擦肩而过。
忽然,她停住脚步,回头看了我一眼。
那眼神很亲切,也有些意外的惊奇,仿佛认出了一个熟人而与之意外相逢。
那眼神闹得我以为真的碰见了什么认识的人,便也禁不住停住脚步,看了她一眼:年龄不大,也就二十出头,模样清爽,中等身材,瘦瘦的。
看她的装扮,初春时节还穿着一件臃肿的棉衣,就猜得出是一个外地人,大概是打工妹。
我仔细地想了想,从来没有见过这么个人,她肯定是认错了人。
于是,我暗笑自己的自作多情,向邮局走去。
②我走了没几步,她从后面跑了过来,跑到我面前,这让我很吃惊,不知碰见了什么人。
只听见她用南方人那种软绵的声音仔细而小心翼翼地问我:“你是不是肖复兴老师?”我越发惊讶,她居然叫出了我的名字,木讷地站在那里,近乎机械地点了点头。
她一下子显得很兴奋,接着说:“刚才你迎面向我走来,我看着你就像。
我读中学时就看过你写的书,你和书上的照片很像。
真没有想到怎么这么巧,今天我在这里遇见了你!”③原来是一位读者,大概她这番热情的话,很能够满足我的虚荣心,尤其是听她说她喜欢我写的一些东西,特别是说她读中学的时候读我写的东西对她有帮助,一直忘不了……我就像小学生爱听表扬似的,立刻有些发晕,找不着北了,站在街头和她聊了起来,一任身边车水马龙,喧嚣不已。
④从她那话语中,我渐渐地听明白了,她从小在南方农村长大,中学毕业,没有考上大学,家里生活困难,就跟着乡亲来到北京打工,住的地方离我家不算太远,要走半个小时左右,今天星期天休息,她是刚刚到邮局给家里寄钱,并发了一封平安家信。
虽是萍水相逢,只是些家常话,却让我感到她像是在掏心窝子,一下子竟有些感动,没有想到只是写了一些平常的东西,能够让心拉近,距离缩短,心里想也应该说是如今没什么用处的文学的一点特殊功能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宜宾)
又见南山 李汉荣 ①我是山里人。山是我的胎盘和摇篮,也是我最 初的生存课堂。山里的月是我儿时看见的最慈祥的脸 (仅次于外婆),山里春天早晨的风是最柔软的手(仅次 于母亲)。山的身影是多么高大啊(仅次于毛主席),让
我无限痴迷,无限崇敬。我读第一本书的时候,入迷得 像在做梦,每一个字都是那么神奇,它们不声不响非人非物 ,但它们却能说出许多意思,这真是太有意思了。忽然书页 暗下来,抬起头,才看见,山一直围在我的四周,山也在看 书?其实它们站在书的外面,抿着嘴像要说什么话,却不说 ,一直不说。山要是把一句话说出来,要么很好玩,要么很 可怕,天底下的话都不用再说了。但是山不说一句话,不说 就不说吧,多少年多少年都不说,就是为了让人去说各种各 样的话。我隐约觉得山是很有涵养的。像我外爷,外爷是个 中医,很少说话,他说,我开的药就是我要说的话。
,职称呀,职务呀,电脑呀,银行账户呀,股 票呀,老婆呀,儿子呀,房子呀,哥们儿呀, 见闻呀,已经到来的金色中年呀,可以预见的 安详晚年呀,无疾而终的圆满落日呀……
④可是,闭起眼睛一想,又真正觉得空荡 荡的,夜深人静的时候,望着苍白的天花板, 感到一种迫人的虚。
⑤城市只是一个投寄信件的邮箱,而我只是一个 寄信人或收信人。寄完信或读完信,我就走了,而邮 箱还挂在那里。说到底,人也是一封信,城市在我们 身上盖满各种各样的邮戳,却找不到投寄的地方。
B1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B15我好像明白了,我当初那么认真地出走,只是 为了更深刻地返回,是这样吗,南山?
B16我们在命运里走来走去,最终却回到出发的 地方,并且第一次真正认识它,是这样吗,南山?
B17一封盖满邮戳的信终于找到了投递的地址, 它正在到达,它将被阅读,它同时也阅读它的阅读 者,阅读一个伟大的旧址——南山。
常见问法
1.文章以……为题,有何妙处? 2.结合文意,说说标题“……”的含义? 3.结合文中的相关内容,说说标题中“……”一 词的含义。 4.通读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的理解 。 5.请说说文章题目“……”有什么特点?用这个 标题有什么妙处? 6.文章标题“……”能否改为“……”?为什么?
⑥是什么使我变成了一封死信?身上邮戳重叠着 邮戳,地址重叠着地址,日期重叠着日期,但是这封 信却无处投递,就这样在模糊的邮路飘来荡去,直至 失踪?
⑦这时候我已经回到当年的小城,这时候我忽然 看见我早年逃离的山——南山。
⑧它依然凝重,依然苍蓝,依然无言,不错,还 是我祖先般的南山。
⑨但是,我心里很深的地方却被它触动了,被它 闪电般照亮了。
(4)把握象征义。理解象征手法的关键在于 找出本体和象征体之间的联系。如《白杨礼 赞》以“白杨树”象征勇敢坚强、具有顽强 生命力的抗日民众的形象。
(5)把握作者感情的出发点。有的文章标题 是对作者内在情感的一种概括,或者是作者 寄托情感的事物,如《白杨礼赞》。
(6)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如《阿长与<山海经> 》这一标题就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借阿长为“ 我”买《山海经》这件事,表现了阿长真诚、善良 和乐于助人寻找文章线索。如《背影》一文就以文题“ 背影”做线索,抓住外貌特写镜头表现父子情深。
2.标题的作用:
(1)散文标题的作用:①交代文章内容;②点明 或突出文章主旨;③交代行文线索;④具有象征意 义;⑤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等。
(2)小说标题的作用:①突出主题,对主题的表 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②设置悬念;③是贯穿全文 的线索;④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⑤推动故 事情节的发展。
②后来,我逃跑般地离开了山。也许山还记得我对 它的埋怨:闭塞、贫困、愚昧,挡住了我的视线,使我 看不见人生的莽原和思想的大海。
③辗转这么多年,从一本书走进另一本书,我像书 签一样浏览了许多语言;从一座城搬进另一座城,我像 钥匙一样认识了许多锁子;从一栋楼爬上另一栋楼,我 像门牌一样背诵了许多号码。然而,走出书,走出城, 走下楼,我发现我什么也没有,尽管有时感到自己似乎 拥有很多,学问呀,知识呀,信息呀,成就呀,名声呀
一般答题格式
标题的含义是……,它概括(暗示)了……(文 章的主题、内容、线索等),引起读者对……的 深思(阅读兴趣),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
B18去而复返,又见南山,我第一次真正看见南 山。
(选自《李汉荣散文选》,本文略有删改)
文章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考情搜索:2016年南充、达州、广安;2015乐山
1.(原创)文章以“又见南山”为题,有何妙处? 【思路点拨】 此题考查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及作 用。标题的含义一般有两层——浅层和深层,此处应 联系“又”来体会其妙处。南山是生“我”养“我” 的地方,在“我”的最初印象里,它是慈祥、温柔、 高大、有涵养的,同时又是闭塞、贫困、愚昧的,正 因为它闭塞、贫困、愚昧,“我”才逃离它,才有了 下文那么多经历。
在感受到城市的空虚、寂寞后,“我”又回到南山, 南山的凝重、苍蓝、无言让“我”深刻地感受到命运 的迷茫与难以预测,至此作者的情感也达到顶峰—— 表达了重逢故地的欣喜与怅然,也表达了作者对人在 时光里太渺小的担忧。
【参考答案】 ①“又”字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的阅读兴趣;②既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又揭示了 文章的主题——人的命运是难以预测的,人在时光里 太渺小了。
解题技巧
1.标题的含义: (1)看本义。即文题中词语的含义、概括的内容、点 明的对象。
(2)分析修辞义。将运用修辞的文题还原后理解其含 义。
(3)理解双关义。文题含义一般要从表层含义和深层 含义两方面来分析。如《白杨礼赞》表层含义是赞扬 白杨树,深层含义则是赞扬像白杨树一样具有顽强生 命力的抗日民众。
⑩我何以感到认真走过的岁月却是空荡荡的虚? 我何以成为一封无处投递的死信?是因为我遗忘了 你吗,南山?
B11这么多年,我真的像遗忘一堆石头一样遗忘了 你吗,南山?
B12而你依旧站在你地老天荒的沉默里,站在你崇 高的孤独里。
B13这时候我看南山,它像是苍老而永远健在的祖 先,像哲人凝眉沉思,像先知欲言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