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犀角和非洲犀角的区别

合集下载

知识点——教你怎么分辨亚洲犀和非洲犀

知识点——教你怎么分辨亚洲犀和非洲犀

知识点——教你怎么分辨亚洲犀和非洲犀
犀牛角切面
犀牛角
犀牛角雕饰
犀牛角人物雕饰
犀牛角基础知识
犀牛角一共分五类,其中非洲犀包括黑犀和白犀,亚洲犀包括印度大独角犀、爪哇小独角犀以及撒玛利亚双角犀。

注:白犀的颜色会逐渐变黄,最好的颜色为金黄色。

1从气味上分辨,非洲犀焦腥,亚洲犀由于都是老角闻不出,并且亚洲犀摩擦时有淡淡的麻油味。

2从截面上来看,亚洲犀的鱼子纹是圆的,非洲犀则不是很圆。

亚洲犀的甘蔗纹要比非洲犀更粗。

3从雕工上来看,亚洲犀不易雕的太细腻,以粗工为特点,非洲犀雕工细腻,形象逼真。

从透性来看,亚洲犀透性好,非洲犀由于质地致密透性不好。

4从颜色上来看,亚洲犀分为黄、红、绿、黑;非洲犀纹理不发育,所以只有黑色和黑红色两种。

5另外非洲犀都是乾隆以后,有雕件,接件,而亚洲犀都是独个,宋元为主,明很少。

6从药物价值来讲,亚洲犀1g相当于非洲犀的20g.并且由于非洲犀有焦腥味,而且通常加过色,不适合用药,口感不好。

(注:鉴别非洲犀加色的方法,用口水浸湿餐巾纸,放在上面几秒钟,而后抹一下。


犀牛角可以凉血、镇惊,解百毒、治疗各种内热病,男人可以壮阳,女人可以养颜。

犀牛角佛像雕饰
家里有犀牛角的藏友可以去试试,看看自家的犀牛角是属于哪种!。

象牙,犀角的种类与鉴别

象牙,犀角的种类与鉴别

象牙,犀角的种类与鉴别象牙:象牙有四种:非洲象牙、亚洲象牙、古代猛犸象牙、人造象牙。

据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牙雕老艺人李定宁介绍,现代象牙主要产于非洲和亚洲。

非洲象雄壮高大,象牙每支可达1到2米,表皮呈淡黄色,色泽柔和润泽。

亚洲象比较少,幼嫩晰白。

猛犸象牙,是二万年史前动物,牙色洁白无瑕。

象牙颜色原色主要有两种,非洲象以黄牙为主,亚洲象以白牙为主。

极其稀少的优质黄牙,由于基因变异,呈现乳白色中透出微红,行内人称之为血牙,其价高于一般象牙。

牙角的种类与辨识:象牙的种类及辨识大象主要产于非洲以及亚洲的印度、泰国、缅甸等地。

非洲公象、母象都有牙,也较长。

普通的每枝重约30公斤,大的有80公斤左右。

非洲东部赤道一带所产牡象之牙,长3米,为象牙之最长者。

非洲象牙多呈淡黄色,质地细密,光泽好,硬度高,但在气温悬殊变化的情况下易产生裂纹。

亚洲的母象不生牙,在锡兰公象也不生牙,亚洲各地所产象牙的颜色比较白,但过段时间后会逐渐老化,色泽泛黄,光泽亦差,其牙质的硬度低于非洲象牙。

象牙与其他兽牙不同,其表面没有珐琅质覆盖。

非常怕酸。

强酸可以将它腐蚀,弱酸亦可使其软化。

如将象牙放在醋酸中浸泡,就可使之变软,再用刀或其它工具,旋以雕刻加工,往往就事半功倍了。

象牙质地细腻,硬度适中,光泽柔和,牙纹细洁,是制作高档工艺品的天然好材料。

象牙自牙头开始,有一小黑点,一直延伸到空心的管口部心,称之为心。

如果把象牙尖横断切开,就可以发现象牙的心,大致分三种:太阳心、芝麻心和糟心。

象牙的牙心以太阳心最好,芝麻心次之,糟心最差。

象牙有其自然的纹路,以牙心为中心向四周扩展,牙纹也变得越来越粗,象牙纹为有“人”字形纹和网状形纹两种。

象牙雕刻材料昂贵,工艺精湛价值较高,必然会出现一些伪制品鱼目混珠,不可不辨。

象牙的伪制品只有一种——人造牙,它是采用化学工艺合成,比较容易辨认。

人造牙的质量轻,光泽差,无牙纹。

有的人造牙故意作出牙纹,但死板呆滞,呈规则的平行线条,与象牙的自然人字纹、网状纹不能比拟。

犀牛角作品如何鉴别断代

犀牛角作品如何鉴别断代

犀牛角作品如何鉴别断代同是犀角,亚洲犀与非洲犀在价格上有很大差别,亚洲犀早已绝迹,所以凡是亚洲犀角制品,年代不会晚于清早期,而非洲犀与亚犀在价格上有很大差别,最近三十年,由于犀角价格高,还有不少从非洲走私进来的犀角,也被作伪者购去雕制一些仿古作品,冒充亚洲犀角,对此也应警惕,凡是用非洲犀角雕成的明代风格作品,都值得认真辨别,十有八九是现代仿品,(明末清初以前也有少量非洲犀角制品,但数量极少)。

亚洲犀角与非洲犀角辨别也较复杂,不同专家说法也不尽相同。

但一般只要察看几个要领就可以大致分别出来。

第一,亚洲犀角都比较短,原材料最多30cm,雕成的制品超过20cm已属大件,而非洲犀角则较长,最长的可达80cm,所以如果某件雕件已认定是犀角,其长度超过25cm的,可以肯定不是亚洲犀,近几年拍卖市场上出现过60cm的大件犀雕,绝对是非洲犀角无疑。

第二,看截面形状,亚洲犀角截面是椭圆形的,一般被制成酒杯,以尽量保持其原状,有些佛像,底座若接近椭圆形,基本可以认定是亚洲犀。

非洲犀角的截面是圆形的,一般用做碗,瓶类雕件,还有一种截面接近长方形的是非洲白犀角。

常常被削割成椭圆形,冒充亚洲犀角,但白犀的粟米纹在放大镜下蜂窝状不如亚犀明显。

何况多半是电脑制版、机器雕刻,只要认真分辨,是不难区分出真伪的。

第三,看雕件腔口的深浅,亚洲犀角杯的杯槽(就是能盛水的部位)都比较浅,而非洲犀角的腔口则较深,原因是非洲犀角长度大,因而底部的凹腔就比较大。

第四,看纹路,表面甘蔗丝纹粗的是亚洲犀,而纹丝较细密的则是非洲犀,掌握了以上规律,在现实中分辨亚洲、非洲犀角就有一定的底数了。

掌握材质的鉴别,是犀角制品收藏的第一步,但如只会辨别材质而不会辨别年代和艺术水平,仍然无法得到真正具有文物价值的犀角珍品。

我们曾收到不少收藏家的来信,反映最近犀角市场上出现了一批以新近走私进口的非洲犀角为原料雕成的仿古作品,有些雕得很精致,藏家以明、清制品的价格买来后,请专家鉴定则是当代新活,弄得十分狼狈,他们希望能知道一些识别仿品的经验。

辨别犀牛角最简单的方法

辨别犀牛角最简单的方法

辨别犀牛角最简单的方法
1、纹理:任何犀角纵剖面都有平行的“竹丝纹”,亚洲犀角“竹丝纹粗,非洲犀角“竹丝纹”细,任何犀角的横剖面都有“粟纹”。

水牛角纵剖面都有交缠的“绞丝纹”,而没有平行的“顺纹”。

2、色泽:苏门犀角和爪哇犀角制品为蜜色或栗色、色较纯,透明度高,印度犀角上部色暗、下部明朗。

广角上部灰色,下部灰黄色。

犀牛角的颜色不是单一的,靠近纵向中心一律是黑的,这是区分犀牛角与其他牛角的重要特征。

3、温度:犀角凉而温,水牛角凉而寒、冰冷,树脂合成品没有冰凉的感觉。

4、气味:亚洲犀角清香,有种中药味道,广角味腥,水牛角干磨有硫磺味。

5、雕刻:角雕刀工细腻流畅,细部处理认真,地子光整。

牛角雕刀工或粗率或僵硬呆板,细部处理草率,常见毛刺、刀痕、刀伤,地子不平整。

树脂模制品不见刀工,没有雕刻痕迹。

犀角鉴别

犀角鉴别

南非犀牛犀牛分布于亚洲和非洲的热带森林里,其种类较多,亚洲有3种:苏门答腊犀、印度犀、爪哇犀;非洲有2种:黑犀、白犀。

犀牛的形体像牛,头略呈三角形。

亚洲的犀牛多为一角,长在鼻子上,非洲的犀牛为两角,一只在前,一只在后。

犀牛头脑比较迟钝,视觉很差,但嗅觉和听觉敏锐。

印度犀:印度尼泊尔。

(独角,打灯有蜂窝孔,磨之,乞味微麻油香,没有香犀香,古书叫:通天犀。

毛犀,火犀,,几百只)瓜哇犀:马来西亚、缅甸。

(属于水犀,据说乞味清香,是世上最珍贵的香犀也叫文犀水犀。

世上仅存:几十只,是世上最少的)苏门犀:苏门荃腊,泰国。

(婆罗门犀,有双角,属于水犀,据说乞味是清香味,世上仅存:40只左右或有说几百只)非洲犀;白犀与黑犀:非洲东部,东南部。

(广角,乞味微浊,微腥。

世上应有几千只。

据说是:三千只左右。

)印度犀:独角犀,雌雄兽鼻端均长一角。

瓜哇犀:独角犀,雄性长角,雌性无角,身一有三角皱褶。

苏门犀:双角犀,雌雄皆长角,雄角长大,雌角较短。

非洲黑犀:双角犀,皮肤无褶,前角长大,后角短小。

非洲白犀:双角犀,犀中最大者。

前角长大,后角短小。

南非的犀牛,有一个角和两个角的。

幼犀牛为一个角犀牛是哺乳类犀科的总称,主要分布于非洲和东南亚。

是最大的奇蹄目动物,也是仅次于大象体型大的陆地动物。

所有的犀类基本上是腿短、体粗壮。

体肥笨拙,体长2.2~4.5米,肩高1.2~2米;体重2800~3000千克,皮厚粗糙,并于肩腰等处成褶皱排列;毛被稀少而硬,甚或大部无毛;耳呈卵圆形,头大而长,颈短粗,长唇延长伸出;头部有实心的独角或双角(有的雌性无角),起源于真皮,角脱落仍能复生;无犬齿;尾细短,身体呈黄褐、褐、黑或灰色. 生活习性犀牛都是草食动物。

尽管白犀牛和黑犀牛都以非洲大草原的牧草为食,但它们的饮食方法却大相径庭。

白犀牛的上唇很宽,可以吃矮小的草;而黑犀牛的唇比较突出,能采集嫩枝再用前臼齿咬断。

正是由于这两种犀牛的饮食方法有区别,它们才可以共同生活在非洲大草原上。

亚洲犀牛角鉴定

亚洲犀牛角鉴定

是黑市交易却变得兴旺起来。 心有灵“犀”一点通!
1ci0f3c7b 在线密度计
6、感觉温度:犀角凉而温,跟田黄玉区别于 其他玉一样凉而温的赏心感;水牛角凉而寒(冰
冷);树脂合成品没有冰凉的感觉。
那本书被木子用得很小心。袁慕野毕业要走的时候,木子去买了一块德芙巧克
7、闻气味:亚洲犀角清香,古代皇家御用都 采用香角就是产于亚洲;广角味腥;水牛角干磨 有硫磺味。
8、看雕刻:犀角雕刀工细腻流畅,细部处理 认真,地子光整;牛角雕刀工或粗率或僵硬呆板, 细部处理草率,常见毛刺、刀痕、刀伤,地子不平 整。树脂模制品不见刀工,没有雕刻痕迹。(犀角 雕和牛角雕之刀工优劣系就一般情况而言,不可 绝对化)。
还可以从犀牛的皮肤上进行区别,印度犀牛的皮 肤上清晰可见深深的痕就好像穿了铠甲一样,有 笸箩外皮一样的“鼓钉目”,而非洲犀牛的皮肤 则比较光滑,没有折痕。
2、看纹理:任何犀角的纵剖面都有平行的 “竹丝纹”(也叫“顺纹”),亚洲犀角“竹丝纹” 粗;非洲犀角竹丝纹”细。任何犀角的横剖面都 有“粟纹”(也称“鸡皮纹”、“毛囊纹”、“鱼子 纹”)。水牛角纵剖面都有交缠的“绞丝纹”(也 叫“绞纹”“牛毛纹”)而没有平行的“顺纹”。
第六:他是很轻的。质地轻,可能一立方厘米 才一克左右。。好好想想。试算算他的体积是多 少与他的重理相符吗?动不动就上千克.上几百 克,岂不可笑!!!上千克的都快整支角了.犀角杯,
那本书被木子用得很小心。袁慕野毕业要走的时候,木子去买了一块德芙巧克
多为几十克.多的就几百克.很少四百克以上。太 重太大的就要特别注意。
第七:打灯看,这个不用我介绍了吧。。都是 打灯看了,再磨平,再打灯看,有没有孔状鱼子 纹。这个方法是专家们通用的方法。。不用我介 绍。。。。你们应明白。

五种犀角的结构与区别

五种犀角的结构与区别

五种犀角的结构与区别印度独角犀:印度犀,又叫火犀。

犀角呈圆锥形,自底部向上渐细,稍弯曲,长短不等。

表面为乌黑色,下部色渐浅,呈灰褐色。

底部周边有马牙状锯齿,称“马牙边”,高约3厘米,表面凹凸不平。

“马牙边”向上之中部有纵纹及去净的坚硬直刺,习称“刚毛”,有时并有裂纹。

中部向上渐光滑,角尖端钝圆发亮,并可见鬃眼状圆点。

具有“前沟后岗”的特点。

什么是“前沟后岗”?角前面有一纵长凹沟,习称“天沟”,其下相对的底盘上有一突出的高岗,岗长约6~7厘米,高2~4厘米,习称“地岗”。

因为有这条岗,令犀牛角杯形器物的边口,好象制造出犀牛角是扁形的感觉。

底盘较大,长圆形,前窄后宽,形如龟背,灰黑色或黑棕色,向外逐渐变浅,呈灰棕色或灰黄色,底面凹入3~6厘米,习称“窝子”,并布满鬃眼状圆点,习称“沙底”。

角质坚硬,但从纵面劈开,均系顺丝,无绞丝。

苏门答腊犀:苏门答腊犀是世界上最小的犀牛,也是亚洲犀唯一长双角的犀牛,只不过后角长的很不明显,看似独角,前角的长度也不过6英寸,在亚洲犀中它的角是最小的,甚至退化到一个小瘤。

但它有最粗的纤维和最优秀的胶质,有最为粗大的蜂窝孔状,没有“天沟”、“地岗”。

爪哇犀爪哇犀,最珍贵的香犀,也叫文犀、水犀,是现在世界上仅存的5种犀牛中最原始的一种,几乎有一千万年没有进化过。

雄犀有明显尖角,角长约25厘米,而雌性犀角只剩一点痕迹。

非洲犀下面是一组非洲犀牛的照片,从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时期的犀牛,角的大小和形状是不一样的。

非洲犀角呈圆锥形,角长,自底部向上渐细,中部较圆,上部稍弯,表面灰黄色或乌黑色,粗糙,有深浅不等的裂纹。

底盘圆形,直径3—20cm,稍向内凹陷,窝子较浅,砂底细密。

质坚硬,不易壁开,味淡。

锯断面光滑平坦,丝纹细腻,有光泽,纵劈裂面明显纵向顺直丝纹,常有裂丝牵连成纹丝状或撕翘起的毛刺。

犀角原料放大70%后的截图这是笔者收集到的一小块犀角原料,是加工手串珠的剩余边角料,由于体积小,北京的气候又非常干燥,所以已经干硬开裂,但仍然莹润如玉,可见泛油。

亚洲犀角和非洲犀角怎么区分?

亚洲犀角和非洲犀角怎么区分?

亚洲犀角和非洲犀角怎么区分?声明:现代犀角买卖不合法,本文仅供知识科普。

亚洲犀角与非洲犀角的区别为:外形不同、角髓不同、纹路不同、色泽不同。

一、外形不同1、亚洲犀角只有一只角,角短,最大的印度犀角也仅有30厘米。

2、非洲犀角则有两只角,角长,最长的可达80厘米。

二、角髓不同1、水牛角在横剖面可见围绕中心层叠的白色圈状角髓(角朊层),亚洲犀角没有。

2、非洲犀角只在外围有一圈阔边的角髓,没有层层套叠,呈管状集合体。

三、纹路不同1、亚洲犀角“竹丝纹”粗,表面甘蔗丝纹粗的是亚洲犀。

2、非洲犀角”竹丝纹”细,而纹丝较细密的则是非洲犀。

四、色泽不同1、亚洲犀角上部色暗,下部明朗,称“云头雨脚”角的前方有“天沟”底部有隆起的“地岗”。

广角上部灰黑色,下部灰黄色或白色。

2、非洲犀角制品为蜜色或栗色,色较纯,半透明度。

非洲犀与亚犀在价格上有很大差别,最近三十年,由于犀角价格高,还有不少从非洲走私进来的犀角,也被作伪者去雕制一些仿古作品,冒充亚洲犀角,对此也应警惕,凡是用非洲犀角雕成的明代风格作品,都值得认真辨别,十有八九是现代仿品,(明末清初以前也有少量非洲犀角制品,但数量极少)。

现在已经严格禁止,现代的不要买就可以免去很多风险。

判断犀角的新旧则要看雕工,看作品属于哪个时代的风格。

从故宫的藏品可见,明代犀角杯风格大气、圆浑、花纹不满,庄严高贵,而清代犀角雕刻雕工繁杂,刻意显示刻工技巧,这是两个朝代的犀角雕刻在风格上的区别,明代朱元璋实施海禁,多数犀角都是从非洲、爪哇、印度走私来的,材料稀少珍贵,所以雕刻家采用磨工浅浮雕,而清代海运进一步发展,进口材料增多,更有官员直接从国外淘买,雕刻家得以在犀角上用高浮雕、镂雕刻意展现刻工。

喜欢犀角的朋友可能了解到了近期市场出现的一种毛犀,它是亚洲犀属于近亲关系。

是属于已经灭绝的生物,但在西伯利亚冰层保存和好。

最重要的合法合规。

下面欣赏一些漂亮的毛犀角制品和百年老亚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洲犀角和非洲犀角的区别
受赏2藏币
2008-7-9 22:10:06 | 作者:三晋 | 浏览 237 次 | 送鲜花
犀角有纹理,即纵向的直丝纹,犹如甘蔗的丝纹,其横向的断面上有一点点的粟米纹,和毛竹节的断面纹一般。

第三,犀角有腥味,尽管明清犀角雕至今已有三五百年的历史,其表皮上的腥味已经挥发,但再将角雕放在毛皮上磨擦仍能闻到一阵类似麻油的香味(腥味),在鉴定分辨犀角时必须将这三条综合有机地联系起来
第1楼来自藏友三晋 [IP:221.204.94] 时间:2008-7-9 22:11:16 犀角亦有亚洲犀角和非洲犀角之别,在药用价值上说,据记载亚洲犀角是非洲犀角的二十倍。

非洲犀牛有二只角,角大,最大的长度可达80至90厘米,质梗,易裂,半透明,亚洲犀牛只有一只角,角小,最大的印度犀其角也仅三十厘米,而最小的印尼苏门塔拉犀,角只有十几至二十厘米,质细性糯。

非洲犀角大量进入中国市场皆在清代中期以后一般由广州进入,就地加工,故非洲犀角的雕刻多广工,现代仿明清犀角雕的角料,所用的也都是非洲角。

所仿器形多佛像、马蹄杯、没乃何,及牌片、挂件、印章等。

</ 第2楼来自藏友三晋 [IP:221.204.94] 时间:2008-7-9 22:13:33 另一类仿犀角的材料取黑水牛角,其鉴别方法是:水牛角的底盘系扁三角形,与犀角之马蹄形差距很大,且水牛角更没有“天沟地岗”的特征。

水牛角的腥味淡而臭,与犀角的类似麻油般香味的腥大相径庭。

水牛角的纹丝细,质韧,受热压后会变形,可加工成多种形状,为了冒充犀角的粗而直的纹丝,作伪者将水牛角雕件,用餐馆里发蹄筋的方法,将其浸发,务使其纹丝变粗,但其横断面上的“粟米纹”则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出来的。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看它的雕工线条,包浆、色彩等等。

第3楼来自藏友三晋 [IP:221.204.94] 时间:2008-7-9 22:16:45 犀牛角有非洲犀牛角和亚洲犀牛角之分,目前,亚洲犀牛已经灭绝,因此亚洲犀角格外珍罕,价值高于非洲犀牛角;而且从药用价值上说,亚洲犀角是非洲犀角的20倍。

所以如何区分亚洲犀牛角和非洲犀牛角就显得格外重要。

鉴别方法之一就是看犀牛角,黑犀、白犀、苏门答腊(撒马利亚)这三类有双角,爪哇、印度则是单角。

印度独角犀的角,由于数量极少,价值极高,非常珍贵。

三种亚洲犀角中,最长的是印度犀角,可达二十几公分,东南亚犀角次之、苏门答腊犀角最短;二是形状比较特殊,角上有纵向纹路,类似甘蔗,横断面则呈“栗米纹”,底座呈马蹄形,最适合制作马蹄杯,角的前后有“天沟地岗”;三是药用价值高,有腥味。

老作品有的已经有几百年历史,也有的皮壳上了漆,但只要在毛料上摩擦就能闻到一股香味;此外,亚洲犀角质地半透明,在光照下呈玛瑙色。

另外,还可以从犀牛的皮肤上进行区别,印度犀牛的皮肤上清晰可见深深的折痕,就好像穿了铠甲一样,而非洲犀牛的皮肤则比较光滑,没有折痕。

很多人认为,犀牛角越重越值钱。

一些专业藏家则认为,作为艺术品,犀牛角质地、工艺、形状同样很重要。

目前市场上很多人用水牛角、黄牛角等冒充犀牛角。

因此,专家指出,犀牛角底部的蜂窝纹,是其区别其他种类牛角标志性特征。

第4楼来自藏友三晋 [IP:221.204.94] 时间:2008-7-9 22:20:26 随着犀角热的出现,市场上的犀角雕也多了起来。

但市场上的犀角雕90%都是赝品,很多是根本没有收藏价值可言的合成犀角,甚至有的是黄牛、水牛等其他动物角。

有人把有竹丝纹的角当作犀牛角,其实这是个误区,牦牛、水牛角也同样有竹丝纹,而网络纹和鱼子纹才是犀牛角所独有的特征。

有的造假者将黄牛角、水牛角、牦牛角剖开,一层层烫压,再煮熟后制作雕刻成假犀角杯,由于看起来也有成片成片的竹丝纹,而且价钱不贵,令很多收藏者上了当。

至于市场上存在的合成犀角做成的赝品,成分为树脂胶、石蜡等化学物质,没有任何收藏价值。

中国收藏家协会常务理事鲍建和提醒收藏者:犀牛角底部的蜂窝纹,是其区别其他种类牛角标志性特征。

犀牛角珍罕也要注意区别亚洲犀角还是非洲犀角,因为亚洲犀角的价值高于非洲犀角。

但在拍卖市场上,一般不会标识藏品是亚洲犀角还是非洲犀角,完全要靠藏家自己的眼力进行判断了。

第5楼来自藏友三晋 [IP:221.204.94] 时间:2008-7-9 22:22:45 有的造假者为了让赝品看来像真的,会按照清代的雕刻风格仿制,经过化学染色并抹上土做旧,伪装成出土器物。

而事实上,犀牛角主要是碳酸成分,埋在地下极容易腐蚀。

所以所谓出土的犀角物品,基本上都是赝品。

第6楼来自藏友三晋 [IP:221.204.94] 时间:2008-7-9 22:30:43 收藏犀角雕需注意的几个技巧
犀角雕因为其独特的收藏属性,不仅需要藏家具有一定的鉴赏水平,同时还需要收藏者具备与众不同的收藏和保管技巧。

1、细甄别,辨真假。

由于禁猎,犀角变得十分珍贵,而真正见过犀角的人少之又少,造假者因此也大行其道。

其实犀角的鉴定不难,但由于犀角十分珍罕,一般人能上手的机会不多,所以不少收藏者和古玩商只好凭着猜测臆断。

关于犀角的成分,最新研究表明:犀角不是凝结的头发,它没有头发的囊,它实际上是由纵向的角朊纤维所组成的固体集合体。

现存的五类犀角的共有鉴别特征是犀角表面有国外行内人士所称的“发丝纹”或国内所称的“竹丝纹”。

无论犀角做成何种艺术品,只要用放大镜去看它的低截面,就能看见很多细小的蜂窝状的网眼,这是由于大型野生动物的角部血液循环快,一旦被猎杀,角被扳下后,角内的血液还未完全凝固,等到它慢慢凝固时,就在犀角断面粗大的犀角毛孔内形成一张收缩的网。

其它仿造犀角制品的截面都不具有这样的特征。

此外,色泽也是区别犀角雕和其它仿造品(如最常见的牛角雕)的重要特征,牛角和其它合成品制成的雕刻品往往有桔红的上色。

而犀角雕中有蜜色的、毛栗子色和深红色的,但无桔红色的。

凡桔红色的“犀角制品”必是伪品。

2、区分亚洲犀角雕和非洲犀角雕。

收藏犀角雕除注意辨别真假外,还要学会区分亚洲犀角雕和非洲犀角雕。

现存的亚洲犀角雕刻作品绝大多数是明清时代的作品。

由于亚洲犀角濒临灭绝,因此亚洲犀角雕格外珍罕。

亚洲犀角有以下几个重要特征:一是独角,比较短;二是形状比较特殊,角上有纵向纹路,横断面呈“栗米纹”,角的前后有“天沟地岗”;三是药用价值高,有腥味;此外,亚洲犀角质地半透明,在光照下呈玛瑙色。

相形之下,非洲犀有长短两个角,长的有八十多公分。

梗性,质地较差,易燥裂,色偏白。

3、鉴别制作年代、雕刻流派以及是否名家手笔。

现存的犀角雕多为明清作品,收藏者可以依据本文前面介绍的不同年代犀角雕雕刻工艺的变化特征来鉴别其制作年代。

至于雕刻流派则要通过对犀角雕外表图案和艺术风格的鉴别来区分,犀角制品的雕琢手法有浮雕、深雕、圆雕、透雕等,其风格和同时代的竹木、金石、玉的雕刻没有严格的区分。

而是否出自名家之手,则要仔细分辨题款,许多雕刻名家在犀角雕作品上都会题下落款,如明代有治犀著称的名家鲍天成、濮中谦、朱松邻等,明末清初有一艺多能的雕刻家尤通、尤侃,清代有封始歧、封始镐、施天章等人。

有名家落款的犀角雕更显珍贵。

犀角雕难求,表面开裂或缺损都会影响它的收藏价值,因而在保存上也应注意技巧,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鲍建和认为,因犀角雕刻的材质质属有机,不耐腐蚀,变化无常的气候温差均对犀角雕的外形有一定影响,所以保存时也要区分南北。

在南方地带,气候略显潮润,犀角雕怕虫蛀,最好依照该藏品的大小外形为其准备一个木盆,里面搁置一包防潮剂即可;在北方的话,、应该多开窗透气,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和干爽,注意用干净的软纸将犀角雕包起来避免它药性的挥发。

经过这些简单的处置,犀角雕的保存期将随着它价格的飞涨共同上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