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色彩与视觉生理
人体的色彩科学

人体的色彩科学色彩是人类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而人体的色彩也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
人体的色彩科学研究了人体外观的色彩特征、色彩感知机制以及与色彩相关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等内容。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人体的色彩科学。
一、人体外观的色彩特征人体的外观色彩特征主要包括皮肤色、眼睛色、头发色等。
皮肤色是由人体表皮中的黑色素和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等物质的相互作用所决定的。
不同人种的皮肤色彩差异主要是由于黑色素的含量和分布不同所致。
眼睛色则是由虹膜中的色素细胞和眼球内的光线反射所决定的,常见的眼睛色有蓝色、棕色、绿色等。
头发色则是由毛发中的黑色素和氨基酸等物质的相互作用所决定的,常见的头发色有黑色、棕色、金色等。
二、人体对色彩的感知机制人体对色彩的感知是通过视觉系统来完成的。
眼睛中的视网膜含有感光细胞,其中的锥状细胞负责感知色彩。
人类的视觉系统可以感知到广泛的色彩范围,包括红、橙、黄、绿、蓝、靛、紫等颜色。
这些颜色是由不同波长的光线所决定的,人眼对不同波长的光线有不同的感知能力,从而产生了不同的色彩感知。
三、与色彩相关的生理和心理因素人体的色彩感知和心理状态有很大的关系。
研究发现,不同的色彩对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有不同的影响。
比如,红色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激发情绪的颜色,能够增强人的注意力和活力;蓝色则常被认为是一种冷静和放松的颜色,能够缓解紧张和焦虑情绪。
此外,人们对色彩的喜好也与其个人经历、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等因素有关。
四、人体色彩与社会文化色彩在社会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不同的文化对色彩有不同的理解和运用。
比如,在中国文化中,红色被视为吉祥和喜庆的颜色,常用于婚庆和节日等场合;而在西方文化中,红色则常被视为危险和激情的象征,常用于标识警示和警告。
此外,不同行业和领域也会运用不同的色彩来传达特定的信息和意义,比如医疗行业常用白色和蓝色,表示清洁和专业;餐饮行业常用红色和黄色,表示热情和食欲。
总结起来,人体的色彩科学涉及了人体外观的色彩特征、色彩感知机制以及与色彩相关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等内容。
色彩的三要素

色彩的三要素色彩的三要素色彩构成遵美的规律和法则,是色彩及其关系的组合。
它和绘画一样是视觉艺术的表现手段,是可视的艺术语言。
学习色彩是从印象(视觉),表现(情感),结构(象征)三方面去学习和认识色彩。
什么是色彩色彩是客观存的物质现象,是光刺激眼睛所引起的一种视觉感。
它是由光线,物体和眼睛三个感知色彩的条件构成的。
缺少任何一个条件,人们都无法准确的感受知色彩。
自然界的各种受光物体,在接受光源照射时,由于物体性能不同,对光线的吸收和反射力也不同。
看到的物体色就是受光体反射回来的光线,并刺激视神经而引起的感觉。
例如物体的红色,其色彩是吸收了光源中的一些单色光,反射出红色光而形成的。
1。
色彩的三要素任何一个色彩,都居有一定的明度,色彩和纯度关系。
这是色彩的基本要素。
1。
明度。
明度是指色彩的明暗程度。
光的明暗度称亮度。
明度由光的振幅决定。
振幅宽亮度高,振幅窄亮度低。
物体受光量越大,反光越多。
而且又有规律,则物体色越浅;反之,则越深。
黑色反光率最低,白色是反光率最高的色。
将黑色和白色列办色彩明度的两极,黑色作办零度色标,白色作办10度色标,它们之间的色分办9个明度色标,形成了一个明度色阶序列。
2。
色相。
色相是色彩的相貌,是一种色彩区别另一种色彩的表面特征。
它是由光的波长引起一种视觉感。
光和物体的色相千差万别,色相之多是惊人的。
办了便于归纳组织色彩,将具有共性因素的色彩归类,并形成一定秩序,如:大红,深红,玫瑰红,朱红,西洋红及不同明度,纯度的红色,都归入红色系中。
色相秩序的确定是跟据太阳光谱的波长顺序排列的,即红,橙,黄,绿,蓝,紫等。
它们是所有色彩中最突出的,纯度最高的典型色相。
色相划分的数目不等,甚至多达一百位色相。
但都是按光谱顺序排列的,构成色相带或色相怀。
3。
纯度。
纯度即色彩所含的单色相饱的程度,也称为彩度。
决定色纯度的因素是很多方面的。
从光的角度讲,光波波长越单一,色彩越纯;光波波长越混杂,比例均衡,使各单色光的色性消失,纯度为零。
色彩构成完整ppt课件

3.Lab色彩模式
由照度(L)和两个色度分量a、b组成。L表示照度(Luminosity),相当于亮度, a表示从绿色至红色的范围,b表示从蓝色至黄色的范围。L的值域由0到100
完整版PPT课件
13
1.2.4视觉色彩补偿
人的视觉对色彩永远需求一种生理的平衡,即人眼看 到任何一种颜色时,总要求它的相对补色,如果客观 上这种补色没有出现,眼睛就会自动调节,在视觉中 制造这种颜色补偿。颜色视觉的生理结构特征,引起 了一些特殊的色彩视觉现象。
光源发出的色光直接进入视觉,像霓虹灯、饰灯、烛灯等的光线都可以直
接进入视觉。
透射光 光源光穿过透明或半透明物体后再进入视觉的光线,称为透射光,透射
光的亮度和颜色取决于入射光穿过被透射物体之后所达到的光透射率及
波长特征。
反射光 反射光是光进入眼睛的最普遍的形式,在有光线照射的情况下,眼睛
能看到的任何物体都是该物体的反射光进入视觉所致。
完整版PPT课件
8
1.2知识点
1.2.1色彩的产生
物体表面色彩的形成取决于三个方面:光源的照射、物体本身反 射一定的色光、环境与空间对物体色彩的影响。
物体色彩的显示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一类物体的色彩是由其本身 辐射的光波形成的,我们把这类物体称为发光体,如太阳、火焰、 电灯等,发光体的颜色决定于所发色光的光谱成分。另一类本身 不辐射光能量,但能不同程度地吸收、反射和透射光能量而呈现 颜色的,我们把这类物体称为非发光体。对色彩成因起主要作用 的是物体的透射、吸收和反射光的功能。
完整版PPT课件
11
1.2.2物体色彩的辨识
物体对色光的吸收、反射或透射能力,受物体表面肌理状态的影响,表 面光滑、平整、细腻的物体,对色光的反射较强,如镜子、磨光石面、 丝绸织物等。表面粗糙、凹凸、疏松的物体,易使光线产生漫射现象, 故对色光的反射较弱,如毛玻璃、呢绒、海绵等。
色 彩 · 心 理(第四周)

,具有安静、镇定的作用,也会有悲哀、死亡、投降等意义。
荧光色具有超乎寻常色料的表现力,显得艳丽、耀眼、明亮 、活泼,可以表现不可预知的新奇、未来……而金、银色是富有的颜 色,代表财富。
三、色彩引起的心理差异
(一)色彩的膨胀感和收缩感
(二)色彩的前进与后退 (三)色彩的动与静
(四)色彩的轻重感
B 红色
红色是三原色之一,红色的视觉感知度最高,所以用 于交通航运信号灯或报警灯。红色使人联想到太阳、火焰、 血液等,象征热情、活泼、旺盛、健康、饱满、革命,红 色能激发向上的情感。
红色是中国人的喜庆色,过年、结婚、节庆的日子都 用红色来装扮环境,烘托喜悦热烈的气氛。 红色在它倾向于黄味或蓝味时异常敏感,偏冷的红色 与偏暖的红色转换时展现出醒目的变调效果,但不失其红 色的色相感。红色可以在凶恶与崇高之间展现出非常丰富 的层次。
G、白色
白色是全色,包含了完整的光谱色。 白色象征纯洁、清白、诚实、无私、神 圣。在中国传统的习俗上,是丧事用色, 白色表示对故去亲人的缅怀、悲哀。在 西方,白色是新娘子婚礼服的颜色,象 征纯洁与坚贞。
K、黑色
黑色是整个色彩体系中最暗的颜色, 容易使人联想到黑暗、悲哀、寂寞的感 觉,深不可测,黑色产生神秘感。作为 服饰色彩,黑色给人稳定、沉着、永恒、 庄重、高贵的感觉。
谷、菜花、佛教、黄金都是黄色,黄色具有多方位的感情性格,如光明 、灿烂、明快、华贵、愉快、辉煌、
绿色 活泼的色彩,暗示着成长,赋予事物生命 力,让人联想到自然,带着春的气息,可以代表 青春、清新、环保、平衡、和平、凉爽、安静、 成长、希望、满足、安全信号…… 蓝色 一种让人觉得安全、清洁的颜色,经常被 使用在医疗用品、清洁剂,甚至化妆品上,也让 人联想到天空和海洋、精灵等。蓝色象征宽广、
色彩生理理论:色彩与视觉

色彩生理理论:色彩与视觉一、了解眼睛眼睛的生理构造:眼睛是一种视觉装置,它不但能对物体感应,也能对某些波长作迅速的响应,眼球内主要含有锥状及杆状二类感光细胞。
其中锥状细胞是感觉动作并对明暗之间的差别特别敏感,当亮度减弱时,杆状细胞便会发挥功能,但看不见色彩。
而在较亮的情况下,视网膜中的三种锥状细胞始对长、中,短三种光域产生不同的视觉反应,便能让我们看见光谱中的红、绿、蓝三个主要色域来形成色彩。
眼睛看见物体上的色彩取决于有多少份量的红、绿或蓝光射入眼睛,若无任何光线射入眼睛时则感觉为黑色,当红、绿和蓝光以等量射入眼睛时则感觉为白色。
眼睛所感觉的色一般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无彩色,其包含白、灰、黑。
第二类为彩色,其包含纯色和其它一般色彩。
二、色彩与视觉:当眼睛受到380-780nm范围内可见光谱的刺激以后,除了有亮度的反应外,同时产生色彩的感觉。
眼睛对可见光谱的光十分敏感,波长不同所产生的色觉有别,因此,能辨别五彩缤纷的世界万物。
物体色彩的显示方式多种多样。
一类物体的色彩是由其本身辐射的光波形成的,我们把这类物体称为发光体,如太阳、火焰、电灯等等,发光体的颜色决定于所发色光的光谱成分。
自然界中绝大多数的物体并不发光,它们的颜色是通过对照射光的吸收、反射或透射来显示的,我们把这类物体称为非发光体,非发光体的色彩由反射或透射的光谱成分决定。
由于非发光体对照射光线完全反射或完全透射是不可能的,因此无论其反光率和透光率有多大,都会吸收一部分光。
如目前生产的氧化镁和硫酸钡等白色颜料,其反光率只能达到95%左右,最黑的天鹅绒,也并非完全吸收投射光,仍然有0.2%-2%的反光率,因此,没有绝对的白,也没有绝对的黑。
还有一类物体的颜色是通过折射、衍射和干涉现象形成的,比如:白光透过三棱镜,因折射可以分解成各种色彩;鸟类的羽毛、蝴蝶的翅膀是因白光产生衍射而呈现光彩;水面的汽油和肥皂泡的五彩缤纷的颜色是由光的干涉现象形成的。
色彩构成课件

第一章 色彩的构成与学习
第三节 色彩构成与学习目标
一、学习方法与策略
中国古代,把从事设计工作的人称之为“意匠”或“匠人”,将“意匠 ”两个字拆开解读,我们发现“意”字上面是“音”字,下面是“心”字, 即“心声”二字,这就表达出设计是由心而引发的劳动成果,我们可理解为 构思或创意;而“匠”字就不难理解了,“匠”字里面是一个“斤”字,是 指古代的敲凿工具,外面则是一个开放的木框,其含义是“表现”或“实现 ”的意识。
现存观念对学习的影响
最常见的情况是一个人往往把新的知识和概念,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概念是 人类思维的基本构成,如果把概念只保留在记忆中,就如同把它们塞进了贴有标 签的抽屉里。
学习与理解的差异性
知识的学习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大部分人一生都要靠具体实例来了解和掌握新的 概念,当具体的经验发生在相关概念的背景中,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质量。
第四章 色彩与生理
第三节 视觉生理现象
一、色彩与年龄 二、视错觉 前进与后退视错觉 膨胀与收缩视错觉
三、视觉残像
第五章 色彩与心理
第一节 色彩心理表征 一、象征性色彩
红色是一种具有临近感和扩张感的色彩,极富刺激性。代表着强烈与外露、力量 与热情,给人以活泼、生动和不安的感觉,象征着希望、幸福等。
老年(女)
洁白、神秘 沉默、死灰 阴沉、冷淡 热烈、幼稚 喜欢、华美 光明、明朗 希望、公平 平静、悠久 高贵、消极
第五章 色彩与心理
第二节 色彩与联想 三、联想的作用
联想是连接人脑中的记忆符号和想象力的桥梁。
01
02 四、联想与能力
色彩联想是人类思维活动的一种特殊形 式,色彩联想的天地是广阔的,范围是广泛 的。掌握色彩联想能力,对色彩设计是十分 重要的,不但可以扩展色彩的表现视野,还 能有效地体现出设计思路。
色彩基础知识汇总

第一章概论一、理论学习1)“色彩学”定义:色彩学(Color Science)是研究色彩产生、接受及其应用规律的一门科学。
2)色彩学的研究理论:色彩物理学、色彩生理学、色彩化学、色彩心理学、色彩美学、美术色彩学、设计色彩学。
3)色彩学的意义:色彩学是科学认知色彩的基础色彩学是合理运用色彩的规律色彩学是表达思想情感的语言色彩学是创造审美的手段二、实践如何学好色彩学:查阅文献资料扩展色彩学的知识面用色彩理论知识指导实践从写生中学习掌握自然色彩的和谐美从大师作品中学习掌握色彩配合的方法捕捉灵感进行色彩创意第二章东西方色彩理论第一节东方色彩理论1)五色观发展历史:五色说形成于先秦时期“五色”一词的出现追溯至战国时期。
东汉确立了“土居中央”的观点,并突出了黄色的地位,经隋唐至宋以后定黄为皇室专用色。
现代意义:原始人总结出了与现代光谱色相近的“五色”。
五色中的“青、赤、黄”与我们今天所讲的色彩三原色中的“蓝、红、黄”同类。
白色是全部光谱色的相加(正混合),黑色是全部颜料色的相加(负混合)。
历史意义:“五色观”制约着古代中国的色彩观,成为了一个社会功能的图示,因此使得对色彩的认识不能依照自然规律而展开。
“五色观”亦有符合科学规律的一面。
“五色观”包含了色彩构成的基本元素,包含了有色与无色的辩证认识,体现了中国艺术对色彩规律把握的独特性和准确性,也反映了中国古代色彩理论的缜密与深刻。
2)儒家色彩理论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恶紫之夺朱”,紫色夺正不“仁”君子不以绀(微带红的一种黑色)取饰,红紫不以为裹服(内衣)”目之于色,有同美焉延续五色说,强调正色的较高地位,用色彩象征等级。
3)道家色彩理论五色令国人盲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两级化、简单化,重视黑白的相互作用。
产生了富有中国特色的色彩审美观。
4)佛教色彩理论富有装饰性、象征性,是儒家和道家色彩理论的有益补充。
第二节西方色彩理论1)西方学者与色彩理论德谟克里特原子论假设亚里士多德光即色彩猜想德米那斯关于光的三棱镜现象的论文牛顿解开色彩由来之谜、写出著作《光学》,提出光的性质的科学发现和推断,即光有粒子和光波。
色彩与视觉的原理

色彩与视觉的原理一、色彩与视觉的原理1.光与色光色并存,有光才有色。
色彩感觉离不开光。
(1)光与可见光谱。
光在物理学上是一种电磁波。
从0.39微米到0.77微米波长之间的电磁波,才能引起人们的色彩视觉感觉受。
此范围称为可见光谱。
波长大于0.77微米称红外线,波长小于0.39称紫外线。
(2)光的传播。
光是以波动的形式进行直线传播的,具有波长和振幅两个因素。
不同的波长长短产生色相差别。
不同的振幅强弱大小产生同一色相的明暗差别。
光在传播时有直射、反射、透射、漫射、折射等多种形式。
光直射时直接传入人眼,视觉感受到的是光源色。
当光源照射物体时,光从物体表面反射出来,人眼感受到的是物体表面色彩。
当光照射时,如遇玻璃之类的透明物体,人眼看到是透过物体的穿透色。
光在传播过程中,受到物体的干涉时,则产生漫射,对物体的表面色有一定影响。
如通过不同物体时产生方向变化,称为折射,反映至人眼的色光与物体色相同。
2.物体色自然界的物体五花八门、变化万千,它们本身虽然大都不会发光,但都具有选择性地吸收、反射、透射色光的特性。
当然,任何物体对色光不可能全部吸收或反射,因此,实际上不存在绝对的黑色或白色。
常见的黑、白、灰物体色中,白色的反射率是64%-92.3%;灰色的反射率是10%-64%;黑色的吸收率是90%以上。
物体对色光的吸收、反射或透射能力,很受物体表面肌理状态的影响,表面光滑、平整、细腻的物体,对色光的反射较强,如镜子、磨光石面、丝绸织物等。
表面粗糙、凹凸、疏松的物体,易使光线产生漫射现象,故对色光的反射较弱,如毛玻璃、呢绒、海绵等。
但是,物体对色光的吸收与反射能力虽是固定不变的,而物体的表面色却会随着光源色的不同而改变,有时甚至失去其原有的色相感觉。
所谓的物体"固有色",实际上不过是常光下人们对此的习惯而已。
如在闪烁、强烈的各色霓虹灯光下,所有建筑及人物的服色几乎都失去了原有本色而显得奇异莫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章色彩与视觉生理
本章要点:
·了解眼睛的构造
·了解视界与色域的概念及作用
·掌握视错性的形成原因及规律
第一节视觉的生理特征
人们对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形状、位置、空间、色彩等的区别,都是通过视觉器官形成的一种视觉信息和感受。
因此,视觉是人们认识这个多彩世界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必须了解视觉器官所形成的生理特性和功能。
一、眼睛的主要组成部分(自学)
人的眼睛就像一部照相机,眼球前部好比照相机镜头,内部好比暗箱,视网膜相当于相机的底片。
但是,眼球结构比照相机复杂得多、灵活得多。
人眼因外形近似球状,
故称眼球。
眼球内具有特殊的折光系统,使射
入眼内的可见光汇聚在视网膜上,视网膜上含
有感光的杆体细胞和锥体细胞,这些感光细胞
把接受到的色光信号传到神经节细胞,再由视
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枕叶视觉中枢神经,产生
色彩感。
(1)角膜,角膜的作用是光由这里折射进
人眼球而成像。
(2)虹膜又称彩帘,虹膜作用是能控制瞳孔的大小,光弱时大,光强时小,像照相机中的光圈,虹膜能调节进入眼球的光量。
(3)水晶体。
其作用相当于透镜,可以起到调节焦距的作用。
光通过水晶体的折射传给视网膜。
近视眼、远视眼、老花眼以及对色彩与形态的错觉等,大都是由于水晶体的伸缩作用而引起的。
水晶体内含有黄色素。
黄色素的含量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它影响人对色彩的识别。
(4)玻璃体。
光必须通过它才能到达视网膜,玻璃体带有色素,色素随着人的年龄和环境的不同而变化。
(5)黄斑与盲点。
黄斑是视网膜中感觉最特殊的部分,呈浅黄色,黄斑位于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最集中的地方,是视觉最敏感的位置,人对色彩感觉之所以有很大的差异,与黄斑有直接关系。
黄斑下方是视神经,是物体在视网膜上刺激信息传人大脑视觉中枢的通道,其入口处呈乳头状,因缺少视觉细胞而没有视觉能力,故称盲点。
(6)视网膜与中央凹。
视网膜相当于底片。
视网膜在眼球的内侧,它是视觉的接受器,是感受物体形与色的主要部分,是一个复杂的神经中心,物体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的影像。
在视网膜的上方是中央凹,中央凹是看到物体最清晰的位置,物体影像离中央凹越远,越显得模糊。
二、视觉与年龄
人们对世界的认识,首先是从色彩开始的,不是从形状开始的。
婴儿有了视觉能力后,首先看到的是颜色,而后才有形状的感觉。
一般色觉形成在出生后一个月左右,约一年左右就能完全具有对色彩的视觉能力,
4—6岁孩子对红、黄、蓝、绿等色彩的辨认率极高,这一时期孩子对颜色的认识主要来源于物体的固有色,对混合颜色和复色的辨认率都较低,虽然对色彩明度有明显的偏爱,但他们对颜色的明度变化和纯度变化尚不能明显地分辨。
随着年龄的增大,对色彩的爱好由长波长的色彩向短波长过渡,即由暖色逐渐趋向于冷色,由爱好单一色彩向多色色彩过渡。
同时,由对比强的向对比弱的明度色调过渡。
(图:包装)
人到晚年,眼睛的水晶体变黄了,人眼的内分泌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黄色素,老年人看什么事物都觉得偏黄。
俄罗斯著名画家列宾在晚年时,他的作品在一次展览时被戳破,工作人员请他修画,他感到原先画得脸部太黄了,要把色彩画得准确一些,结果却把人物睑部画得蓝中透紫,使人大失所望,列宾自己却非常满意,无奈美术馆只好请人将他补画的颜色抹去,恢复了作品的本色。
三、视界与色域
人的眼睛在固定条件下能够观察到的视野角度的范围,称为视界。
视界内的物体投射
在视觉器官的中央凹时,物像清晰,视界外的
物体则呈模糊的状态,视界的宽窄范围因物体
的刺激会形成差异。
随着视野向周围运动,视
觉中某些颜色会发生变化,红色和绿色偏黄;
紫色偏蓝,在远距离中,对蓝色的知觉最差。
一般男性的视界不如女性;右眼的视界不如左
眼。
人的眼睛对色彩的敏感区域,称为色域。
中央凹是锥体细胞密集区,因此,是色彩感
觉最敏捷的区域,由中央凹向外扩散,对红色的感觉能力首先消失,最后是蓝色感觉能力的消失。
人对色彩的视觉范围小于视界,这是由于锥体细胞中的感光蛋白元在视网膜上的分布不同所致,颜色不同视觉范围也不同。
人眼分辨色彩的能力很强,可分辨17000余种颜色。
第二节视觉的生理现象
人们对色彩的认识与生理反映,是不以人
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正因为这种现象的
存在,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色彩感觉。
因此,
形成了错综复杂的色彩认识现象。
一、视觉的整体性
整体性是指在视知觉过程中,不是孤立
地反映事物映像的各个部分,而是反映其整
体的全部。
尽管视知觉的对象是复合刺激物,
由不同部分组成,具有不同的特征,人们依
然将其作为统一的、整体的来知觉,尽管个
别的知觉没有发生作用也同样能产生完整的
知觉反映。
例如;对一块知觉过的红色丝绒
布,只要看一眼,就能感到它是柔软的、厚
实的、温暖的。
实际上当时并没有用手去触
摸,温度、质地的刺激也没有作用干人的皮
肤,但其厚实的、温暖的、柔软的属性都被
包含在整体视觉映像之中了。
因为对丝绒的
整体知觉是由多种分析器官综合实现的,各种分析器的兴奋之间已建立起暂时的联系,视觉、动觉和触觉被刺激联系在一起,通过视觉刺激物发生作用,引起了暂时联系系统的再现。
二、视觉的错觉性
错觉性是指由生理、心理因素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的知觉,即非正确的感知。
错觉性是一种视觉现象,并非客观存在,它是因大脑皮层对外界刺激物的分析发生困难而
形成的。
人的视觉现象是大脑对外界物象光刺激的感觉反应。
这种反应需要对物象及周围陪衬的环境做出综合分析,并加以修正后才能做出正确判断。
根据视觉器官透镜成像原理,人的视网膜上的成像是倒立的,经过大脑按习惯和经验加以修正后,映像才是正立的,一旦判断与习惯和经验产生矛盾,便会产生错觉。
色彩的错觉性是由于人们的视觉生理与心理平衡而产生的。
人眼在长时间感觉一种色彩后,总是需要色彩的补色来恢复自己的平衡,这就形成色彩的错觉现象,错觉性在形体上表现得更加明显。
1.冷暖的错觉性
从客观上说,色彩本身没有冷暖变化上的差异,因为它不具有物理上的实际温度变化。
而冷暖的产生是人的生理和心理上相互体验和相互关联的一种错误的视觉假象。
波长长的、明度和纯度高的暖色色彩,对人的视网膜及脑神经刺激性强,促使血液循环的加快,当注视时,使人产生温暖的感觉;波长短的、明度和纯度低的冷色色彩,对人的视网膜及脑神
经刺激性较弱,给人以寒冷的视觉感觉。
由于色彩本身属性上的差别,色彩冷暖
关系的视错性具有一定相对性,因而丰富了色
彩的表现内容,如红和黄是暖色,但在视觉上
红色要比黄色温暖感要强,朱红要比大红温暖
感强;蓝色是冷色,但钴蓝要比湖蓝寒冷感强;
绿和紫色是中性色,但草绿要比红紫色冷色感
强。
2.进与退的错觉性
由于人眼的水晶体自动调节的灵敏度有
限,因此,人眼对微小的光波在视网膜上成像有
前后现象。
光波长的红、橙、黄等色彩在视网膜
上形成内侧映像。
光波短的蓝、紫等色彩在视网
膜上形成外侧映像,从而造成暖色前进、冷色后
退的视觉效果。
一般情况下暖色、纯色、明亮色、
对比强烈色彩具有前进的感觉;冷色、暗色、调
和色等有后退的感觉。
3.膨胀与收缩的错觉性
由于视网膜在接收色光时有内外成像区
别,暖色、亮色的成像位置在视网膜内侧,
具有扩散性。
注视时间长了,成像边缘会
有一条模糊带,形成了扩张感,使眼睛容
易疲劳;冷色、暗色成像位置处于视网膜
的外侧,成像清晰,具有收缩感。
另外,
波长长的强光度的暖色色光对眼睛成像作
用也强,波长短的弱光度的冷色色光对眼
睛成像作用也弱。
例如:把一根等粗的棍
棒,一头涂成红色,另一头涂成蓝色,看起来会觉得红的一头粗、蓝的一头细。
三、视觉的残像
由于眼睛视网膜上的神经,经过单色光的刺激后,受过刺激的部分神经就会对单色光产生疲劳,于是当我们把单色光移开后,这一部分的视觉神经细胞暂时就不起作用,而没有受刺激的那部分视觉神经细胞就开始活跃起来了,这样就形成了视觉残像现象。
如:在
白色的背景上放上一块有颜色的图形,注视一
分钟后,将图形撤走,背景中就会留下原有的
残像图形,这一残像图形会多次出现,直至最
终消失。
现代科学研究结果表明:人类的信息来
源主要靠视觉和听觉,其中,视觉所接受的信
息量占总量的88%,可见,视觉在人类活动
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人们的视觉,包括人类对
色彩的感知是建立在生理基础上的,因此,我
们必须了解人的视觉器官的生理特性和生理现象。
课题思考:
1.为什么要了解眼睛的构造?
2.视界与色域的概念及作用?
3.视错性的形成原因及规律?
4.视错性对设计会产生哪些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