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合集下载

第2讲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第2讲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多极化趋势出现;九十年代初,苏
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 3.形成一个认识: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归根结底取决于世 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考阅卷现场
①意识形态 济发展 义
②美苏
③共产主义 ⑧多极化
④西欧 ⑬多极化
知识网络 高考命题视角 考场失分防范 高考阅卷现场
解析
苏联和东欧国家之间的出口比例很大,这说明两者的
联系较强。再结合时间“1953年”可知B、D两项错误;20世
纪50年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了“黄金时期”,C项 不符合史实,排除。最终选择A项。 答案 A
知识网络
高考命题视角
考场失分防范
高考阅卷现场
⑤华约
⑥经
⑦欧洲共同体
⑨政治大国
⑩殖民主 ⑭一超多强
⑪第三世界
⑫斯大林体制
知识网络
高考命题视角
考场失分防范
高考阅卷现场
考点一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命题角度1 美苏冷战的原因、表现及评价
(2013· 江苏单科,20)(2013· 福建文综,24)(2013· 广东文综, 23)(2011· 福建文综,23)(2011· 浙江文综,39)(2011· 江苏单 科,17) 【知识链接】 (1)原因: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不同。
答案
A
知识网络
高考命题视角
考场失分防范
高考阅卷现场
命题角度2 不结盟运动出现的主张及评价
(2011· 山东文综,16)(2010· 福建文综,22) 【知识链接】
是一个松散的国际组织,奉行独立自主、不与美苏两
个超级大国中的任何一个结盟的外交政策。标志着发展中国 家的崛起。

专题十六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专题十六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从国际关系及外交环境的角度来看, 从国际关系及外交环境的角度来看,新中国成立 后最艰难和危险的是什么时期: 后最艰难和危险的是什么时期: A.建国初期 B.50年代中后期 . . 年代中后期 C.60年代末 年代初 年代末70年代初 D.80年代末 . 年代末 . 年代末
3、对世界:多元化趋势加 、对世界: 强
欧洲联盟
1993年
欧元
2002年
1960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听到法国首先成功试验原子弹的消息后高呼:“法国 年 法国总统戴高乐听到法国首先成功试验原子弹的消息后高呼: 万岁!从今天早上起,她更加强大了,更加骄傲了。 万岁!从今天早上起,她更加强大了,更加骄傲了。”能够和这一情景联系起来 的是 A.世界政治的多极格局最终形成 B.西欧国家的复兴和两极格局的削弱 . . C.欧共体形成和经济全球化加强 D.西欧国家的衰落和美国霸权的稳固 . .
20世纪 年代,两极格局进一步受到冲击,主要是 世纪70年代 两极格局进一步受到冲击, 世纪 年代, A、欧共体成立 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 、 C、不结盟运动的诞生 D、苏联解体 、 、
以下关于1948年马歇尔计划与 年马歇尔计划与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成立说法, 年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成立说法, 以下关于 年马歇尔计划与 年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成立说法 正确的是 A.前者的实施促进了整个欧洲的繁荣 . B.后者的出现是为了称霸世界 . C.后者的出现说明前者的实施意图开始遭遇挑战 . D.后者是前者的实施的目的 .
政治: 政治:杜鲁门主义 1947 经济 冷战
马歇尔计划 西欧) (美-西欧)1948 西欧
东欧) 经济互助委员会 (苏-东欧)1949 东欧
北大西洋公约 1949
军事

二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历史小作文

二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历史小作文

二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历史小作文二战后的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影响了整个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也直接塑造了现代世界的形态。

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和变化,对于我们理解当今世界的格局和走向至关重要。

下面我将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来分析二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

政治方面,二战后的世界格局发生了明显的转变。

首先是美国的崛起和苏联的崩溃。

二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了全球最强大的国家,其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都位居世界前列,成为了世界的超级大国。

而苏联在冷战期间被美国牵制,最终在1991年解体,结束了其作为社会主义大国的历史,把国际社会的焦点重新转向了西方国家。

另外一个重要变化是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二战后,欧洲国家为了避免未来再次爆发战争,开始了一系列合作和一体化的进程,最终建立了欧盟这一政治实体,不仅加强了各国之间的合作和友好关系,也提高了欧洲在世界事务中的发言权和影响力。

经济方面,二战后的世界格局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首先是亚洲的崛起。

二战后,日本和德国两国经历了快速的重建和发展,成为了现代工业大国。

随后,中国也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实现了经济的飞速增长,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现在,亚洲国家已经成为了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崛起为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

另外一个重要变化是全球化的加速。

二战后,随着科技和交通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加深,资本、商品、人员和文化等因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自由,形成了一个开放的世界经济体系,这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机遇。

文化方面,二战后的世界格局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首先是文化多样性的提升。

二战后,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互动变得更加频繁和紧密,各国文化之间的融合和交流成为了一种趋势,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升。

另外一个重要变化是科技文化的兴起。

二战后,科技的发展成为了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创新的主要动力,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新兴科技的应用和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也对世界的文化传播和文化产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专题-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专题-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美国称霸世界,力图建立单极世界, 对世界多极化趋势挑战。
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的原因:
(1)主要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2)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发展趋势。 (3)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①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 ②跨国公司的影响增大,生产活动的全球 化趋势加快。 ③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是经济全球化发 展的一个重要表现。
右图是1942年美国印制的一份 海报。从图上“united”(团结) 、“win”(获胜)等宣传语和美、 英、苏等国国旗,可以判断海报 与下列哪一文献密切相关?
A.《权利法案》 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 D.《联合国家宣言》 3.某校历史小组准备举办“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图片展”,不应选用以下哪幅图片 A.萨拉热窝刺杀事件 B.斯大林格勒战役 C.诺曼底登陆 D.日本代表签署投降
经济—实施“马歇尔计划”; 军事—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7、结束的标志:1991年苏联解体。 8、两极格局: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

冷战政策 概念演进:
杜鲁门 主义出台
美苏争霸
两极格局
二战 结束
马歇 尔计 划提 出
北 约 成 立
美苏 争霸 开始
两极 格局 形成
美苏冷战结 美苏争霸束 两极格局
实质
是英、法等西方国家对法西斯国家实行 绥靖政策的体现,是绥靖政策到达顶峰 的标志 牺牲弱小国家利益来安抚侵略者的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9·9·1 德国闪击波兰,英 开始标志:法对德宣战 初期战事: 1940·5 德国进攻法国,法国投降;
扩大:
进一步扩大:
1940·7始进攻英国,不列颠空战 (丘吉尔首相号召抵抗 ) 1941·6 德国偷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莫斯科保卫战(苏联斯大林领导抵抗)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一周强化一、一周知识概述二战结束后,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

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宣告结束,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并朝多极化方向发展,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

世界经济呈现全球化发展趋势。

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一)战后国际关系演变1、变化原因:(1)法西斯国家的侵略,促使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联合反对法西斯。

(2)战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帝国主义力量削弱;人民民主力量增长。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大影响。

(4)西方对苏联和东欧实行“和平”演变。

2、演变的表现:(1)世界反法西斯盟国打败了德、意、日。

(2)根据雅尔塔会议的原则,建立了联合国。

(3)美国推行冷战遏制苏联,对亚洲实行局部战争。

(4)社会主义力量壮大,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崩溃。

(5)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美苏争霸,两极格局形成。

(6)苏联推行霸权,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社会主义阵营解体。

两极格局结束。

(7)西欧、日本迅速发展,经济上日、西欧、美三足鼎立,政治上不再唯美国是从。

(8)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一体化趋势迅速增强。

3、基本格局:(1)第三世界崛起和西欧、日本的实力增长,冲击美苏两极格局。

(2)美苏冷战是战后四十年国际关系的核心。

(3)苏联解体,世界格局呈现出多极化趋势。

(二)冷战中的对峙1、冷战政策(1)原因:二次大战结束后,美国的经济、军事、政治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它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美国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2)含义: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

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

(3)信号: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4)具体表现: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

他提出的“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第16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第16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3.影响 (1)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交替。 ① 德国的分裂 :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 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②朝鲜战争:1945年,美、苏分区占领朝鲜半岛的南部和北部,1948年建立了大 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以美国为首的 “联合国军”侵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中国进行抗美援朝。1953年美 国被迫签订停战协定。 ③越南战争:1961年美国发动,1973年美军撤出越南。 ④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美国武装封锁古巴,苏联被迫 撤走导弹。 (2)美苏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直接武装冲突, 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3.国际格局的变化与大国关系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的形成使英国、法国、 联邦德国、日本等国受到美国的控制,而中国则与苏联建立了友好同盟关 系。 (2)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对抗走向美苏两 个超级大国的争霸,中苏关系紧张。 (3)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欧洲国家的联合和日本经 济的迅速发展,国际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迫使美国调整了与欧洲国家的关 系,缓和了与中国的关系。 (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极格局解体,中俄关系有了新发展,中美、中日、 美俄关系反复变化。
②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③苏联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 (3)根本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与苏联在 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 日 益加剧。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2.表现
方面
美国
苏联
政治 经济
杜鲁门主义 ①时间:1947年3月 ②内容: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 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 ③实质:是美国在全球扩张势力的宣言书;干涉各国内政 ,反共反苏 ④影响: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 冷战”的正式开始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世界现代史
考点3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二战 以来 世界 政治 格局 的演 变
20C40S50S
20世纪60、 70年代
20世纪90年 代以来
美苏冷战,两极格局形成
西欧、日本、第三 世界、中国 多极化趋势出现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 极格局瓦解(1991) 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世界格局变动的根本原因:国家力量对比的变化
马歇尔计划
美国
实 施

西欧 经政济治援 控助制马歇尔计划
拉拢 拒绝
欧 各

稳定资
本主义
制度
两 极 格 局
冲 击
美国
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

北约



苏联 (略)
目的 实质 影响
摆 脱 控 制
世 欧共体 界 多 极 日本
冲击美国经济霸主地位,三足 鼎立经济格局,谋求相对独立 自主的外交政策
化 第三世界的 趋 崛起与不结 势 盟运动
2.下面为1956年冷战时期的一幅漫画讽刺“画皮”。该漫画意在表明 ()
A.西方国家组建军事集团遏制苏பைடு நூலகம் B.经济渗透是霸权政策的重要手段 C.美元中心体系便于美国经济扩张 D.美国推销价值观念试图控制西欧
3.《和电话无关的热线》写道:第一条完全和电 话没有关系的热线于1963年6月20日在美苏之间 开通了。热线两端的美苏领导人遇到紧急事务, 并不是拿起电话筒和对方交涉,而是通过书面方 式进行。书面表达不仅可以避免可能出现的表达 和听觉错误,而且可以让双方决策者避免当面争 执。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美苏关系进一步恶化 B美苏两级对峙格局发生改变 C美苏实力的相对平衡 D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起主导作用

高考复习专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高考复习专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2、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都是美国“冷战”政策的组成部分。实质都是为了遏 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确立美国的霸权地 位。 区别: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赤裸裸的反共反苏,是美国 “冷战”的宣言书,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标志着 美国的政策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 蔽的经济手段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欧洲,联合西欧各国 共同反苏反共。
家,遏制“共产主义”;标志着美苏冷战正式开始。其实质是遏制苏联,称 霸全球 ③经济上:推行马歇尔计划:1947年6月,实行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帮 助西欧恢复经济;其目的是扶持和控制国家,把西欧纳入美国对苏联“ 冷战” 的战略轨道 ④军事上:北约的建立: 1949年,美,英,法等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 西洋公约》,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北约是一个反对苏 联和东欧国家的军事政治集团。它的成立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重要 行动,加剧了“冷战”的程度。
1、奠定基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 (1)确立:二战后期,美、英、苏三大国首脑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 讨论了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战后和平等问题,达成若干 协议。这些协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即雅尔 塔体制。 (2)影响:奠定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美苏冷战:
(1)含义: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
具体表现:全面的“冷战” ①德国分裂:(欧洲)
1949年在美苏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分别成立德意志联邦 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②朝鲜的分裂:(亚洲)
1948年在美、苏的控制下以北纬38度线为界,8月朝鲜半岛南 部建立大韩民国,9月朝鲜半岛北部建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 和国。从此朝鲜半岛处于分裂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论:
1.国际格局的变动根源在于经济、政
治发展不平衡 2.新的国际格局是建立在新的力量均 势的基础上的,是各国力量相互 斗争和妥协的产物 3.决定一个国家在国家关系中的地位 的根本因素是综合国力(科技力 量、经济力量、军事力量等)
4.国家力量与国家利益是处理国际关
系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 两极对峙:苏联对抗(1955年,华约)
• 雅尔塔体系的主要内容 • 1. 划定势力范围:在欧洲:西欧仍旧保留资本主义,东欧 则为苏联的势力范围和利益范围;确定对德、奥分区占领原 则。在亚洲:外蒙古为苏联的势力范围;中国的华北为美英 的势力范围,中国的东北为苏联的势力范围;库页岛南部和 千岛群岛归苏联,日本本土为美国势力范围。对朝鲜、越南 分区占领。 • 2. 对战败国的改造和惩办战犯。 • 3. 建立维护战后和平与安全的国际机构——联合国,并确 定以“大国一致”的原则作为安理会运作的基础。 • 4. 战败国的殖民地和领地由联合国实行托管
(1)跟美国相抗衡的国家
(2)立场相对:因为社会
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使美 苏两国由盟友变成对手
“二战”后,美国拥有世界
上最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力量。
军事上,美国不但垄断了原 子弹,还拥有1200多万军队, 30艘航空母舰和1000多艘 美国白宫 地建立了近500个军事基地。经济上,美国拥有最雄 厚的工业实力和最丰富的黄金储备,建立了以美元为 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美国还确立了称霸世界的 全球战略。 其他战舰;在世界各
P117
单元线索:
具体知识点: 层次要求:
• 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与经济格局演变之间的关系 • 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对中国内政外交的影响
政治格局:指在世界上主要政治力量(主要是主权国家和国
家集团)通过一系列的抗衡、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结构。这
种结构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又处在不断发 展变化之中。一般有单极格局(一元格局)、两极格局、两极
(2)西欧的联合 (3)日本的崛起 (4)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5)中国的振兴
• 政治格局: 两极格局结束,多极化 趋势加强。呈现“一超 多强”的局面
• 时间:
1991年以后
原因: (1)直接原因: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2)根本原因:经济多极化 (3)具体原因: 美国: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 单级世界 欧盟:一体化程度高,实力不断增强 日本:极力成为政治大国 俄罗斯:军事力量和与美国匹敌 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 影响: 各个力量中心相互制衡,有利于……
战后初期,苏联
总兵力接近美国,建 立有强大的军事工业, 仅作战飞机的年产量 就达40,000架,苏军驻 扎在欧亚许多地区。 在战争中,苏联大大 扩展了疆土,解放了
大片东欧领土。苏联
成为战后唯一能与美 国抗衡的大国。
苏联莫斯科克里姆林宫
两极格局形成三部曲
• 奠定框架:雅尔塔体系(1944年)
• 一极出现:美国“冷战”(1949年,北约)
一位。现在,美国不再是从经济角度来说的世界头号国家, 超群的世界强国,也不再仅仅有两个超级大国,当我们从经 济角度和经济潜力来考虑问题,今天世界上有五大力量,它 们是美国、西欧、苏联、中国,当然还有日本。”
——尼克松1971年讲话
原因: (1)美苏实力相对下降
• 政治格局:
两极格局依然存在 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多元化格局等等。
特点一: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 ——世界力量相对均衡
特点二:处于不断变化中
——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世界政治格局中“极”的含义 凭借雄厚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力量在国家关系中起制约、 决定性作用的国家或集团
• 政治格局:
美苏两极格局 • 时间: 二战后~20世纪60年代 • 原因:
雅尔塔体系强调了 确定了二战后 世界
和 的主导地位, 两分天下的局面。奠定了战后 的框架
资 本 主 义 阵 营
美 国
苏 联
社 会 主 义 阵 营
杜鲁门主义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国会发表咨文,要 求美国援助“受到共产主义威胁的希腊和土耳其”, 并公开宣称,美国要在一切地方与苏联和共产主义对 抗。这就是“杜鲁门主义”。它的出台,表明美国公 开放弃同苏联合作的政策,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 始。
特点:
(1)形成对峙局面
(2)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相结合 (3)意识形态的对抗 影响:
(1) 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形
成了全面冷战 和局部热战的局面 (2)维持了相对的和平,避免了 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我们在军事上曾经是世界第一位,甚至没有人向我们挑战,
因为我们垄断着原子武器。我们那时在经济上也远远处于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