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册化学教案.doc
高中化学必修课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课教案
主题:化学基本概念
教材:《化学》必修1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并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
1. 化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
2. 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3. 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化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难点:化学实验的设计与分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如饮用水的净化、动植物的生长等,引导学生探讨化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2. 给学生介绍化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引导学生探讨化学与其他自然科学的区别。
3. 给学生展示一项简单的化学实验,并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原理及方法。
第二课时:
1. 继续进行化学实验,并要求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2. 引导学生讨论化学实验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及解决方法。
3.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以检测他们的掌握情况。
作业安排:
1.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复习本节课学习内容。
2. 设计一个简单的化学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与结果。
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化学的基本概念有了初步了解,对化学实验的原理和方法也有了一定的掌握。
但是在实验设计和分析方面,部分学生仍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强化。
高中化学全教案必修一

高中化学全教案必修一第一节:原子结构和周期表
1.1 原子结构
- 原子的组成和结构
- 原子的质子、中子和电子
- 原子序数和元素符号
1.2 周期表
- 周期表的发展历史
- 周期表的周期性规律
- 周期表中元素的分类
第二节:化学键和分子结构
2.1 化学键
- 化学键的类型: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 化学键的形成和特点
- 化学键的能量和稳定性
2.2 分子结构
- 分子的形成和特点
- 分子的极性和非极性
- 分子的几何构型
第三节:化学方程式和化学计量
3.1 化学方程式
- 化学方程式的基本组成
-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
- 化学方程式的四则运算
3.2 化学计量
- 化学反应的计量关系
- 原子量和摩尔量的概念
- 摩尔与质量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化学反应和化学能量
4.1 化学反应
- 化学反应的类型和特点
-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活化能
- 化学平衡和平衡常数
4.2 化学能量
- 化学能量的类型和特点
- 热力学系统和热力学定律
- 热能变化与反应热的计算
以上是必修一的化学教学大纲,希望能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化学知识。
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套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套教案
课题:化学基本概念引入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2. 掌握化学中的量、质量、物质和性质的概念;
3. 能够从化学角度分析和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内容:
1. 化学的起源和定义;
2. 化学量、质量、物质和性质的概念;
3. 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1. 化学的起源和定义;
2. 认识化学中的基本概念。
教学难点:
1. 理解化学中的质量和量的概念;
2. 运用化学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实验、图片或视频展示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引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2. 讲授:介绍化学的起源和定义,引导学生了解化学的重要性。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化学量、质量、物质和性质的概念,并整理分享讨论结果。
4. 整合:由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5. 练习:布置相关练习作业,巩固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板书设计:
化学基本概念引入
1. 化学的起源和定义
2. 化学量、质量、物质和性质的概念
3. 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定义,增强了学生对化学的认识和兴趣。
但在教学过程中,应更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到化学现象,并思考分析其中的化学原理,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高中化学必修一上册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一上册教案
课程名称:高中化学必修一上册
单元名称: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第一课时: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概述
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的结构对其性质的影响。
2.认识分子、原子和离子的结构及其相互作用。
3.掌握物质的性质分类与常见性质。
教学内容:
1.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2.分子、原子和离子的结构及其相互作用。
3.物质的性质分类及常见性质。
教学过程:
1.引入:通过展示不同性质的物质,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2.讲解:介绍分子、原子和离子的结构及其相互作用,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类型的物质。
3.示例分析:通过实验或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分类及其常见性质。
4.讨论:组织学生讨论不同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联系,并让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
5.小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和回答。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希望通过实例的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
深入理解这一概念。
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更多地引导学生探索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的联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高中化学必修一优秀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一优秀教案
教学内容:化学基本概念与方法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建立对化学的兴趣和认识
2. 帮助学生掌握化学实验常用的基本仪器及其使用方法
3.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化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实验方法的掌握
教学难点: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及实验操作的技巧
教学准备:实验仪器、化学试剂、教学PPT、教学板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化学实验视频或化学现象提出问题引入化学基本概念与方法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二、讲解(15分钟)
1. 介绍化学的基本概念,如物质、化学反应等
2. 讲解实验常用的基本仪器及其使用方法,如量筒、试管等
3. 展示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和技巧
三、实验操作(30分钟)
1. 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操作实验仪器,进行简单的观察实验
2. 学生根据实验要求操作试管、玻璃棒等仪器,进行反应实验,并观察实验结果
四、实验总结(10分钟)
1. 学生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讨论实验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2. 教师总结实验中涉及的化学基本概念和方法,巩固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练习题,要求学生巩固化学基本概念和实验方法
教学反思:
本课程通过实验操作,帮助学生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激发了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继续注重实验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
高一化学教案(最新6篇)

高一化学教案(最新6篇)篇一:高一化学教学设计篇一《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教学目标】1、理解能量最低原则、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能用以上规则解释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2、能根据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则和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顺序图完成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和价电子排布;【教学重难点】解释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教师具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引导式启发式教学【教学过程】【知识回顾】1、原子核外空间由里向外划分为不同的电子层?2、同一电子层的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的轨道上运动?3、比较下列轨道能量的高低(幻灯片展示)【联想质疑】为什么第一层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只能容纳八个电子而不能容纳更多的电子呢?第三、四、五层及其他电子层最多可以容纳多少个电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与原子轨道有什么关系?【引入新课】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电子在原子核外是按能量高低分层排布的,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就好比能层是楼层,能级是楼梯的阶级。
各能层上的能级是不一样的。
原子中的电子在各原子轨道上按能级分层排布,在化学上我们称为构造原理。
下面我们要通过探究知道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的排布。
【板书】一、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交流与讨论】(幻灯片展示)【讲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核外电子在原子轨道上的排布是从能量最低开始的,然后到能量较高的电子层,逐层递增的。
也就是说要遵循能量最低原则的。
比如氢原子的原子轨道有1s、2s、2px、2py、2pz等,其核外的惟一电子在通常情况下只能分布在能量最低的1s原子轨道上,电子排布式为1s1。
也就是说用轨道符号前的数字表示该轨道属于第几电子层,用轨道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该轨道中的电子数(通式为:nlx)。
例如,原子C的电子排布式为1s2s22p2。
基态原子就是所有原子轨道中的电子还没有发生跃迁的原子,此时整个原子能量处于最低。
化学教案高一(精选8篇)

化学教案高一(精选8篇)化学教案高一篇1课题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计算。
(2)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练习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通过由易到难的题组和一题多解的训练,开阔思路,提高解题技巧,培养思维能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进行思维及审题、分析、计算能力。
(2)通过有关化学方程式的含义的分析及计算,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学风。
(3)认识到定量和定性研究物质及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的,质和量是统一的辩证观点。
二、教学重点1.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书写格式要规范化。
三、教学难点:训练和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思维的科学方法。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根据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含义,可以知道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存在数量关系。
而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常涉及到量的计算,例如,用一定量的原料最多可以生产出多少产品?制备一定量的产品最少需要多少原料?等等。
通过这些计算,可以加强生产的计划性。
并有利于合理地利用资源,而这些计算的进行都需要根据化学方程式。
本节就是从“量”的角度来研究化学方程式的汁算的。
[板书]课题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教师]前面我们学过根据化学式的简单计算,今天我们进步学习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如何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呢?计算时有哪些步骤和方法呢?请看例题1。
[投影]展示例题1[例题1]加热分解6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分析]这道题是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来求生成物的质量,即已知原料的质量求产品的质量。
我们一起来看课本中的解题步骤。
[讲解并板书]解:设加热分解6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氧气的质量为x。
2KMnO4K2MnO4+MnO2+O2↑2×15832,x==0.6g。
高一化学教案(精选9篇)

高一化学教案(精选9篇)高一化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醇、酚、醛、羧酸等极为重要的烃的衍生物的化学性质、相互转化关系;2、在熟练掌握这些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充分运用、挖掘题给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讲解】一、官能团:基团指化合物分失去某种原子或原子团剩余部分,而官能团是一类特殊的基团,通常指主要决定有机物分子化学性质的原子或原子团,常见官能团有:—X、O O—NO2、—OH、—CHO、—C—OH、—NH2、C=C 、—CC —、[R—C—(酰基)、R— OC—O—(酰氧基)、R—O—(烃氧基)]等。
O O O思考:1、H—C—OH应有几种官能团?(4种、—C— 、—OH、—C—OH、—CHO)OH2、—CHO能发生哪些化学反应?(常见)CH=CH—COOH(提示:属于酚类、醛类、羧酸类、烯烃类)二、卤代烃(R—X)1、取代(水解)反应R— X+H2O NaOH R—OH+HX 来源:Z__]这两个反应均可用于检验卤代烃中卤素原子,检验时一定要用硝酸酸化,再加入AgNO3溶液。
三、乙醇H H1、分子结构H—C—C—O—H 用经典测定乙醇分子结构的实验证明④ H ③ H ② ①2、化学性质:(1)活泼金属(Na、Mg、Al等)反应。
根据其分子结构,哪个化学键断裂?反应的基本类型?Na分别与水和乙醇反应哪个更剧烈?乙醇钠水溶液呈酸性还是碱性?(2)与氢卤酸反应——制卤代烃(分析乙醇分子中几号键断裂)NaBr+H2SO4+C2H5OH △ CH3CH2Br+NaHSO4+H2O思考:该反应用浓还是较浓的H2SO4?产物中NaHSO4能否写成Na2SO4?为什么?(较浓,不能,都有是因为浓H2SO4的强氧化性,浓度不能太大,温度不能太高)(3)氧化反应:①燃烧——现象?耗氧量与什么烃燃烧耗氧量相同?②催化氧化(脱氢):CH3CH2OH —H2 CH2CHO +O2 CH3COOH(式量46)(式量44)(式量60)即有一个—CH2OH最终氧化为—COOH式量增大14③强氧化剂氧化——KMnO4/H+褪色(4)脱水反应:①分子间脱水——浓H2SO4、140△(取代反应)②分子内脱水——浓H2SO4、170△(消去反应)以上两种情况是几号键断裂?思考:下列反应是否属于消去反应:A、CH2=CH→CHCH+HXB、CH2—CH—COOH→CH2=C—COOH+NH3X O NH2 CH3 CH3C、CH3—C—O—CH2—C H— →CH2=CH— +CH3COOH(以上均为消去反应)(4)酯化反应:断裂几号键?用什么事实证明?(同位素示踪法)例:R—CH=CH—R’+R—CH=CH—R’ →R—CH=CH—R+R’—CH=CH—R’对于该反应① ② ② ③有两种解释:一是两分子分别断裂①③键重新结合成新分子,二是分别断②键再两两结合成新分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上册化学教案篇一:高一化学上、下册教案绪言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化学在人类进步中的作用。
2.使学生明确在高中阶段为什么要继续学习化学。
3.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了解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
4.通过了解我国在化学方面的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引言:在高中,化学仍是一门必修课。
“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这句话引自美国著名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西博格教授在1979年美国化学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纵观化学发展的历史,我们就会发现:化学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产生了多么巨人的作用。
西博格(Glenn Theodore Seabory,1912-1999)是美国核化学家。
1940年他与麦克米伦(E。
M·Mcmillan)等人共同发观了94号元素钚。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领导的芝加哥大学冶金实验室,创立了生产原子弹材料钚的化学流程,这是核武器研制成功的一个关键步骤。
1944年,他提出了锕系元素概念与它们的电子结构,这不仅使元素周期表趋于完整,而且为后来合成超铀元素指明了方向。
他和麦克米伦共同获得1951年诺贝尔化学奖。
投影:运用纳米技术拍出的“中国”照片1.由原子组成的最小汉字“中国”的说明:中国科学院北京真空物理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于1993年底至1994年初,以超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STM)为手段,在Si表面上开展了原子操纵的研究,取得了世界水平的成果。
他们在室温下,用STM的针尖,并通过针尖与样品之间的相互作用,把硅晶体表面的原子拨出,从而在表面上形成一定规则的图形,如“中国”等字样,这些沟槽的线宽平均为2 nm(1 nm =1×109 m)是目前在-室温时,人们在Si表面“写”出的最小汉字。
凹陷的地方是原子被拨出后显下的深黑色沟槽,凸起的亮点是散落的原子形成的,显白色。
2.扫描隧道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简称STM)是1982年德国科学家宾尼(Gerd Binnig,1947-)与其同事共同研制成功的世界第一台新型的表面分析仪器。
STM的研制成功为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奥秘又提供了一个十分有用的工具,使人们第一次能够直接观察到原子在物质表面的排列状态和与表面电子行为有关的物理化学性质,对表面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和微电子技术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为此,他们与电子显微镜的发明家鲁斯卡(Emst Ruska)一起荣获1986年诺贝尔物理奖。
STM具有原子级分辨率,可分辨出单个原子;还具有直接观测的性能,STM的基本原理是基于量子的隧道效应。
将原子线度的极细针尖和被研究物质的表面作为两个电极,当针尖与样品的距离非常接近时(通常小于1 nm),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电子会穿过两个电极之间的绝缘层流向另一电极,这种现象叫做隧道效应,产生的电流就称为隧道电流。
隧道电流的强度对针尖与样品表面之间的距离非常敏感。
通过计算机系统控制针尖在样品表面扫描。
把针尖在样品表面扫描时运动的轨迹直接在荧光屏或记录纸上显示出来,也就是说,STM是通过在针尖扫描时,控制针尖与样品间的距离恒定不变,从而使针尖随样品表面的起伏而起伏。
针尖运动的轨迹就表现了样品表面的形貌。
3.关于化学发展史的分期问题:化学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进入了她的近代化学时期?史家都称1774年拉瓦锡(A.L.Lavoisier)提出元素概念结束燃素论不久,道尔顿(J.Dation)于1803年提出原子学说,使化学进入了这个持续至今以原子论为主线的新时期。
实际上,化学进入近代化学时期后,势如破竹的发展所依据的最基本的理论始终是原子--分子理论,简称原子理论。
它指明:不同元素代表不同原子;分子是由原子在空间按一定方式或结构结合而成的;分子的结构直接决定其性能;分子进一步聚集成物体。
原子理论结束了持续几个世纪炼金和炼丹家的盲目实践。
有人认为,炼金家之所以长时期与硫黄和重金属打交道,是基于他们的一个信念:只要把硫黄的亮黄色和重金属的高密度这两个性质掺和在一起就可炼出黄金来。
历史已经证明,在近代化学时期之前,化学并没有经历过像物理学发展进程中出现过的那个经典物理学时期(或牛顿力学)。
到近代物理两个时期。
同此.我们要有一个共识,一般说来,化学就是指近代化学。
板书:展示:板书:非金属材料(如:陶瓷)化学组成金属材料(合金)有机高分子(橡胶)橡胶、合成纤维、半导体材料、光导纤维(这些物质称之为材料)实用技术?? 近代化学??现代化学(冶金、火药、造纸)(原子-分子学说)(物质结构理论)材料使用功能复合材料(多功能)高功能材料(超导)结构材料(耐高温)信息材料(液晶)4.材料和材料科学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一直是人类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例如,历史上的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都是以材料作为时代主要标志的。
一种新型材料的研制成功,可以引起人类文化和生活的新的变化。
石器、陶瓷、铜、铁、玻璃、水泥、有机高分子(如塑料等)、单晶材料等的发明,为人类进步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没有半导体材料,便不可能有目前的计算机技术;没有耐高温、高强度的特殊结构材料,便没有今天的宇航工业;没有低损耗的光导纤维,便不会出现光信息的长距离传输,也就没有现代的光通讯;没有有机高分子材料,人们的生活也不可能像今天这样丰富多彩。
相反,有很多新技术,因材料不过关,很难实现。
例如,长距离输电,中途损耗很大,以致造成我国全国电力分布不均。
如果在室温工作的、价廉的超导材料研制成功,就会出现新的局面。
又如,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又没有污染的一种能源,但我们目前还没有价廉、寿命长、光电转换效率很高的材料,把光能变为电能,因而太阳能现在还没有成为世界上的主要能源。
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讲,材料是科学技术的先导,没有新材料的发展,不可能使新的科学技术成为现实生产力。
例如,新型材料的合成与制造往往与许多极端条件技术,如超高温、超高压、超高真空、超高速、超高纯、微重力和极低温等相联系。
问题:除了合成材料外,人类社会还有哪些问题需要化学解决呢?①.化石能源有限,开发新能源。
②.环境保护。
③.提高农作物产量,解决吃饭问题。
④.维护人体健康(药)。
书图:板书:自然界存在光能转换:6 CO2+6 H26H12O6+6 O2↑ 叶绿素光P4图5,运用化学知识研究实际问题。
构想:2 N2+6 H2O??4 NH3+3 O22 CO2+4 H2O??2 CH3OH+3 O2CO2+2 H2O??CH4+2 O2第一章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教学目的:1.在复习四种基本类型的反应以及从得氧、失氧角度划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基础上,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各种分类方法由于划分的依据不同而有不同的使用范围。
2.使学生会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及电子转移的观点,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并会利用“双线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3.使学生了解氧化剂和还原剂。
4.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一、化学反应的类型1.初中的两种不同分类方法①.从形式上划分: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课练:教与学P8注:基本类型的分类方法是形式上划分,不能反映化学反应的本质,也不能包括所有的化学反应(Fe2O3+3CO=2Fe+3CO2)。
②.从得氧失氧(是否与氧气反应)的角度:氧化反应、还原反应*2、不同角度对化学反应分类有无电子转移有无离子参加热效应反应程度二、氧化还原反应1.狭义的氧化还原反应概念2 Cu+O2 =2 CuOCu→CuO:物质得氧叫氧化反应。
CuO+H2=Cu+H2OCuO→Cu:物质失氧叫还原反应。
H2→H2O:物质得氧叫氧化反应。
课练:教与学P10注:得失氧的角度不准确:①、将氧化反应、还原反应两个过程分割开。
也就是说氧化、还原反应是同时发生、同时存在的,不可能单独发生。
②、缩小了氧化还原反应的范围。
复习书P7、P8表格,讨论P82.广义的氧化还原反应分析反应:CuO+H2=Cu+H2O (Ⅰ)2 Na + Cl2 =2 NaCl (Ⅱ)不同点:Ⅰ、有氧参加反应,有物质结合氧。
Ⅱ、无氧参加反应,无物质结合氧。
相同点: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
△氧化还原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非离子反应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可逆反应非可逆反应化学反应+HO同理分析2 Na + Cl2 = 2 NaCl结论:Ⅰ、氧化还原反应:凡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
Ⅱ、氧化反应: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
还原反应: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
Ⅲ、化合价升高??被氧化(氧化反应)??还原剂化合价降低??被还原(还原反应)??氧化剂问:分析元素化合价升、降之间有何关系?2H?2H共升高2价Cu?Cu共降低2价?200?Ⅳ、在一个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升高总数等于元素化合价降低总数。
思考:化合价升降的观点,有何更大的意义?分析一些没有氧气参加而化合价有变化的氧化还原反应。
课练:教与学P10 2。
例:判断H2+Cl2、Fe+Cl2、Zn+HCl、CaCO3+HCl、Na2CO3+H2SO4、MgO+HCl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指出氧化剂、还原剂?谁发生氧化反应、还原反应?3、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的关系讨论:书P、书P图1-7,举例***问题:元素化合价的升、降与元素得失电子有何关系?2 Na + Cl2 = 2 NaClNa-e?=Na,共失去2e?,升高2价+Cl2+2e?=2Cl,共得到2e?,降低2价-4.氧化还原反应:篇二: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全册教案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教案编号:17课题:金属的化学性质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以活泼金属钠,较活泼金属铝、铁,不活泼金属铜为代表,了解金属的主要性质,并学会药品的取用、加热等基础实验操作方法。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初步学会实验观察的方法【道德情感目标】1、通过对钠跟氧气的反应、钠跟水的反应、铝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等实验的探究,体验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并认识到实验过程中控制实验条件的重要性。
2、通过对金属钠、铝性质的科学探究,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二、重点与难点【重点】钠的氧化和钠与水的反应,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难点】钠的氧化和钠与水的反应,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三、教学器材投影仪、金属钠、蒸馏水、小烧杯、玻璃片、小刀、镊子、滤纸、金属铝片、氢氧化钠溶液四、教学方法与过程: 探究式教学,实验总结法〖引言〗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几乎每天都要接触到许许多多的金属制品,如:飞机、船舶、汽车、铝合金门窗、家用炊具、硬币等等。
为什么在现代科技、工业生产、日常生活中要用到这些金属和合金?金属为什么都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通过本章的学习,大家可以解决上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