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忻州市高中地理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1课时)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件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秦岭淮河一条线 南方大米北方面
“南船北马”
我国的农业布局大体上是东耕、西牧、南稻、北麦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图文探究
知能演练
第1步 课前预习 激发兴趣 明确目标 梳理教材
情景诱思
陕西十大怪:面条像裤带,锅盔像锅盖,碗盆难分开 ,辣子也是一道菜,泡馍大碗卖,板凳不坐蹲起来,房子 半边盖,姑娘不对外,手帕头上戴,唱戏大声吼起来。
三、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开发早期地理环境的影响
2.农业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
3.现代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
【特别提示】 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需从两
个方向进行分析:横向和纵向。长江三角洲和松嫩
平原地理环境及影响差异的对比为横向法,主要从静 态方面加以比较;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 环境的影响比较为纵向法,沿着历史发展过程,从动 态方面加以分析。
水田耕作业 为主,水产 业发达
玉米 旱地耕作业 春小麦 为主,兼有
大豆 畜牧业
地理环境 影 响 区域发展
中国南北方气候要素差异对建筑的影响
光照
降水
气温
太阳高度小,光照 降水少。
季节变化大,
北 弱。
屋顶坡度小,房 冬季寒冷。
方
一般正南正北布局,檐窄 房屋高度与进深小
墙体严实厚重, 建筑成本高
且楼间距大
区域 要素
农业生产
工业生产 商业贸易
水热条件 水源条件
主要作物 作物熟制 耕地类型
农业地 域类型 交通条件 原料、燃料 工业类型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良好
河网密布,水产业发达
主要种植水稻,此外还有油菜、棉 花等
高中地理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件 新人教必修3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北极地区因纽 特人的冰屋
非洲肯尼亚的村落景观
一.区域
1.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一.区域
层次性:
2.特征:
可变性:面积、形状、边界 整体性:内部特征的一致性
差异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不同区域地理环 境的差异,人们 生产、生活特点 差异
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 稍强;东面有长白山的阻 挡,降水较少;温暖季节 及生长期都较短。
①黑土分布广泛 ②多为旱地 ③集中连片 ④人均耕地面积多
矿产条件
矿产资源贫乏
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二)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耕作方式
水田耕作业
旱地耕作业
主要粮食作物 农业
水稻(主)、油菜、 玉米、春小麦、大豆等 棉花等
工商业的发展
城市稠密、人 均耕地少
水网稠密、 耕地破碎
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
生产规模小
商品率低
粮仓地位被取代
〖小结〗
通过长江中下游平原地理环境对不 同阶段农业发展的不同,使我们认识到 地理环境在不同发展阶段对区域发展的 影响是不同的,而不是说随着人类改造 地理环境的能力加强了,地理环境的影 响就会变得越来越小,关键要看区域在 一定发展阶段人地关系的协调程度。
•
黑 土
共性
地理位置
气候条件 地 理 环 境 差 土地条件 异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①都是平原地区, 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
位于北纬30°附近,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 部,长江入海口
北纬43°~48°,地处 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高中地理 第1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1节 地理环境对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单项选择题下图为“某区域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示区域中,区域界线划分的主要依据及其属性是( )A.河流、明确的B.湖泊、模糊的C.交通线、模糊的D.山脉、明确的【答案】 D【解析】县界属于行政区边界,显然界线是明确的。
图示区域界线位于两水系之间的分水岭处,故山脉是该区域县界划分的依据。
2.根据图示信息分析,该区域最适宜发展的是( )A.化学工业B.建材工业C.电子工业D.纺织工业【答案】 C【解析】图示区域交通快捷,环境优美,且靠近高等院校,故适宜发展电子工业。
(2015·宁波高二质检)下面两图分别为“秦汉时期和明清时期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图”。
读图完成3~4题。
3.与秦汉时期相比,明清时期黄土高原土地利用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组合合理的是( )A.草地减少—过度开垦B.耕地增加—草地退化C.荒漠扩大—水土流失D.森林减少—矿山开采【答案】 A【解析】由图可知,与秦汉时期相比,明清时期耕地面积增大,草地面积减小,说明该时期过度开垦导致草地减少。
4.与秦汉时期相比,明清时期黄土高原土地利用的变化对图中大河下游地区自然环境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①河流含沙量增大②河口海岸线后退③径流季节变化减小④通航能力下降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答案】 C【解析】过度开垦导致草地减少、水土流失加剧,从而使河流含沙量增大,河床抬高,通航能力下降;由于含沙量增大,河口海岸线向海洋扩张;由于缺乏植被覆盖,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径流季节变化增大。
读“我国三大经济圈位置示意图”,完成5~6题。
5.我国三大经济圈发展的共同区位优势条件是( )A.矿产资源丰富B.劳动力成本低C.淡水资源充足D.交通运输便捷6.与长三角相比,促进珠三角经济发展的主要优势条件是( )A.经济腹地更广B.科技实力更强C.产业基础更好D.改革开放更早【答案】 5.D 6.D【解析】三大经济区发展的共同区位优势条件是交通运输便捷。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章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ppt

水平 方向
气候 水文
工、农、商业
【重点规律整合】
• 一、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 对不同区域进行对比,找出区域间的
差异,是分析各区域发展方向、采取因地 制宜开发治理措施的前提。区域差异的分 析则应从区域组成要素特征的差别出发, 同时注意要素间的联系。对区域差异的影 响因素具体分析如下:
——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 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
北方的城市住宅楼建设要考虑冬季室内取暖和墙体保温, 所以建筑成本较高,楼房间距的大小主要看冬季的正午太阳 高度。
——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 方大。
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自南向北逐渐减小,为保证楼房底 层正午有阳光照射的楼房间距自南向北逐渐增大。
2.暑假,张明所在的学校准备组织一部分学生从学校所在地哈尔滨出发, 按如下设计的线路去考察、体验生活:
哈尔滨一内蒙古东部的锡林郭勒牧区一山西太原附近地区一江苏南部平 原地区一江西井冈山地区一云南西双版纳地区。
试据上述的线路及到达的考察点,查阅有关资料,讨论沿途及各考察点 所能观察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分析导致各地自然和人文景观差异的原因。
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年降水量从南向北递减,主要是因为该 地南部距夏季风的源地近,受夏季风的影响大,降水丰富,而 北部有所减少;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从东向西递减,是因为该 地从东向西离海越来越远,受海洋的影响越来越小,降水也越 来越少。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网密度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
黄土高原的窑洞
江南水乡周庄民居
北方典型传统民居村落
18版高中地理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1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件3

降水量、蒸发量的对比关系最密切。第(2)题,干湿地区之间具有过渡性,没有 明确的边界。 【答案】 (1)C (2)A
2.随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有学者提出中国宏观区域经济的“新三 大地带”的划分方案,分为东北及东部沿海地带、中部及近西部地带、远西部 地带。读图,完成(1)~(2)题。
中国“新三大地带”划分图
(4)可变性:首先是指区域界线的模糊性。虽然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 如行政区,但是大多数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季风区和非季 风区。其次是指对同一地表空间,人们研究区域的目的不同,划分的角度、指 标不同,可得到不同的区划方案。
[体验评价] 1.下图是甘肃省以某种自然指标划分出来的四大区域。结合所学知识,回 答(1)~(2)题。 【导学号:94880000】
2.区域的特征 (1)整体性:组成区域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下图体现了青藏地区的整体性特征。
(2)差异性:指一区域与其他同等级区域之间存在着差异,同一区域内部之 间也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包括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两 个方面,是进行区域划分的基础。如我国四大综合区分布图中的“黄色中国”、 “绿色中国”、“金色中国”和“银色中国”就体现了区域的差异性特征。 (3)层次性:区域是有等级的。其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 划分为下一级区域。如下图所示: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了解区域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 响。(重难点) 3.以某区域为例,理解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重点)
[ 基础· 初探] 教材整理 1 1.概念 区域的含义 阅读教材 P2 第 1 至 3 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高中地理《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优秀教案

高中地理《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的概念及其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2. 使学生掌握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
3. 培养学生分析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关系的能力。
4. 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理环境的概念与特征2.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3.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4. 地理环境影响的实例分析5. 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2. 难点:分析地理环境影响的实例,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 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与直观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2. 新课导入:介绍地理环境的概念与特征,阐述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3. 知识讲解:讲解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4. 实例分析:展示相关实例,让学生分析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区域发展。
5.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关系的理解。
6.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地理环境概念的理解、对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的掌握、对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关系的分析能力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评价方法: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课后作业、考试成绩等。
3. 评价标准:能准确理解地理环境的概念,掌握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能够分析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高中地理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件新人教必修.ppt

2.区域是客观存在的,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有的界线明确, 有的具有一定的过渡性或模糊性,如下图所示。与图示区域a 的边界类型相同的是( )
①国界 ②省界 ③热量带 ④干湿区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解析 图中区域a的边界为明确界线,国界与省界这类政区的界 线都是十分明确的。 答案 C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有差异, 聚落景观和人类活动也有差异。回答3~5题。 3.下列关于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与对应形成原因的组合
提示 不一定。区域之间的界线往往是进行区域划分、确定 具体区域的基本依据,但其位置不一定是明确的。如国家、 行政区等人为划定的管理区域之间的界线是十分明确的;但 气候区、植被区等区域的界线是模糊的,具有过渡性的特点。
2.松嫩平原与长江三角洲相比,粮食商品率高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地广人稀。
3.我国北方园林普遍规模宏大,气势恢弘,而且景物包罗万象, 不拘一格;南方园林紧凑巧妙,以水为核心,以花草奇石为 主要景观。造成这种园林景观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我国南北方地理环境的差异。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类型
水__田__耕作业、水产养殖业 _旱__地__耕作业、畜牧业
农 作 经济作物 业 物 粮食作物
_油__菜___、棉花 水稻
__大__豆__、甜菜 __玉__米__、__春__小__麦___
耕作制度
一年两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
沿海航线中枢,长江入海门户, 深居内陆,对外联系不 商业贸易
_耕__作___农业发展缓慢 中期 农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成为__鱼__米__之__乡___
人口、城市密集,人均耕地_减__少___,耕地被河网切割破碎, 晚期 农业生产规模__小___,不利于__机__械__化___的推广,粮食商品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平原作为全国“粮仓” 长江三角洲平原作为全国“粮仓”的地 位让位于东北平原的原因是( 位让位于东北平原的原因是( ) A.土地质量比较差 . B.耕地破碎 . C.水稻土肥力下降 . D.水网密集、河湖众多 .水网密集、
谢谢大家
)
2、我国东部以秦岭—淮河分为南方和北方,其划 、我国东部以秦岭 淮河分为南方和北方 淮河分为南方和北方, 分的指标是( 分的指标是( ) A、地理位置 B、经济水平 、 、 C、地形和气候 D、多种指标 、 、
3、有关这条分界线南北两侧的区域差异,叙述 、有关这条分界线南北两侧的区域差异, 正确的是( 正确的是( ) A、秦岭 淮河以北耕地以旱地为主,主要粮食作 淮河以北耕地以旱地为主, 、秦岭—淮河以北耕地以旱地为主 物是春小麦 B、秦岭 淮河以南耕地以水田为主,主要油料作 淮河以南耕地以水田为主, 、秦岭—淮河以南耕地以水田为主 物是油菜 C、秦岭 淮河以北的典型植被是亚寒带针叶林 、秦岭—淮河以北的典型植被是亚寒带针叶林 D、秦岭 淮河以南的植被主要是热带季雨林 、秦岭—淮河以南的植被主要是热带季雨林 4、造成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造成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差异 B、海陆位置不同 、 、 C、纬度位置不同 D、山地阻挡作用 、 、
干旱 区 半干 旱区
半湿 润区 湿润 区
读我国两个三角洲 2、利用各自优越的地理位置,都发展了 , 、利用各自优越的地理位置, 3、下列工业基地与其所在三角洲的组合中, 、, 略图,回答下列问 略图下列工业基地与其所在三角洲的组合中 ( ) ( ) 正确的是( 正确的是 题、从自然条件上看,两个三角洲的差异是( ) : 1、从自然条件上看,两个三角洲的差异是( A、钢铁和造船 B、 甲三角洲 、 京津唐工业基地 、甘蔗种植 A、京津唐工业基地——甲三角洲 、 A、甲比乙土壤肥沃 B、甲矿产比乙丰富 、 、 C、淡水养殖业 D、 、甲比乙的热量条件差 、 沪宁杭工业基地 、造纸和化工 B、沪宁杭工业基地——乙三角洲 C、甲海洋比乙广阔 D、 、 、 乙三角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块整体感悟
模块知识梳理
在《地理必修1》《地理必修2》中同学们主要学习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有关规律、原理和理论,对地理环境的组成、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人地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有了一定的认识,从总体上理解和把握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
地理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将所学的理论指导于实践,所学的原理应用于生产与生活,解决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人类的实践活动不可能脱离具体的空间地域,因而地理学习也最终将落实在区域之中。
《地理必修3》则侧重于区域地理的研究,是一个将地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是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础上,以区域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为核心,探究问题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对策,体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地理必修3》的内容共有5章10节,以区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区域科学为理论基础,以现代地理信息技术为手段,本着由自然到经济、由区域内到区域间的学习思路设计知识结构。
教材依次分为“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5章,每章又下设2节,选取两个典型案例。
案例的选择立足于世界范围,并没有局限于国内。
学法点拨
1.树立区域的空间概念,落实区域环境的特点
从学科分类看,本模块属于区域地理学范畴,在整个《地理必修3》的学习过程中,“区域”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
在初中阶段同学们对区域地理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形成了一些基本的区域概念。
《地理必修3》不再是简单的区域地理知识的再现和描述,而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探究区域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轮廓。
区域是一个弹性的概念,大小不一,大到国家、大洲,小到我们所在的社区、村庄。
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由于所占据的位置不同,地理环境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因而,学习和研究区域往往是从区域的空间位置开始的。
在《地理必修3》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需要通过不断地阅读地图,查看、识记区域的位置、范围,获取区域的有关信息,同时也要将所学知识及时落实在相关地图中,最终在大脑中建构区域地图,形成思维地图,做到胸有地图。
2.掌握案例的分析方法,实现知识能力的迁移
《地理必修3》是以典型案例分析的方法来组织教学内容的。
除第一章外,其余每章的各节内容都冠以“以~~区域为例”的副标题。
所选案例联系社会实际,关注社会问题,有较强的时代感和典型性。
例如,在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中,以我国西北地区作为荒漠化防治的案例,以巴西亚马孙地区的热带雨林作为森林开发和保护的案例。
在每一案例的具体呈现之前,教材都对主题有概括性的说明,分析某一区域发展问题的由来和总体表现等。
然后再结合某个具体区域,分析问题产生的背景、影响和解决方案等。
需要注意的是,案例材料只是为了说明问题,从中概括、归纳出针对该类问题的研究方法和对策,学习中不要将重点锁定要案例本身及所在的区域,而是要掌握案例分析的基本方法,并将其用于同类问题的学习之中。
事实上,教材内容也没有拘泥于副标题所限区域,而是以案例为分析问题的基础和主线,就同一问题向其他区域延伸。
例如,第四章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案例扩展到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美国玉米带及珠江三角洲地区;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案例扩展到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
3.梳理教材的结构体系,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
每一模块、每一章节都有其特定的知识结构体系和呈现方式,学习中应该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阅读了解和把握其特征,找到其规律,这样做可以从宏观上把握知识体系,明了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确定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构建知识体系可以在新
知识学习之间和学习之后两个阶段完成。
同学们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很重要,模块学习之前,要浏览教材目录,初步了解、构建模块知识体系;每章学习之前,了解单元学习的主题,明确该主题在模块学习中的位置,初步认识各节是如何体现和呈现主题的;每节学习之前,明确该节的学习目标,有意识地分析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一章或一节的学习之后,应及时地、科学地、以书面图表的形式,对知识体系进行系统梳理、归纳和总结,将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最终在脑海里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例如,《地理必修3》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第一主题基本上是按照:概述――地理背景(问题)――开发(治理)――影响(意义)的思路来展开教学内容的。
4.关注区域发展新动态,养成自主探究的习题
《地理必修3》选取的区域案例是典型的,同地也是有限的。
其有限性表现在数量和时间两方面,案例的选择既要考虑课时,又要平衡地区与国家,同时还要有较强的时代性。
因而,要求我们在学习中应关注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大政方针,利用各种平台和途径及时搜集国土开发和整治的重大项目和新举措,将案例学习中所获得的思想、原理和方法运用于分析这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在我们的家乡、身边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生态环境问题、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问题、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学习过程中,同学们要联系当地实际,自觉自愿地参加各种调查、研讨活动,勇于探究家乡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例如,调查当地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调查西电东送对山西省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影响;等。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内容概要
区域和区域差异是地理学的重要特征。
我们生活在不同的区域,许多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人类生产活动的进行,总要落实到一定的区域并与所在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相联系。
本章是《地理必修三》的开篇,在教材中具有统领地位和基础作用。
教材从总体上阐述了“区域”这一概念,并通过案例对比分析阐述了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及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为后面分区域研究学习奠定了基础。
这一节作为区域研究的主题和方法,是我们学习的重点,也是后续章节学习的基础。
我们要站在较高的角度分析和掌握本章知识,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区域研究的价值。
点击《课标》
学法指导
1.结合实例,归纳区域含义。
展示不同类型的区域,领会区域划分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体。
联系初中地理所涉及的大小不同等级的区域,领会区域的层次性。
2.以两个级别相当的典型区域为例,根据提供的图文材料分别从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进行比较,从自然环境特征、经济发展特点、存在的问题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区域的分析比
较,注意应兼顾相同点的归纳。
3.利用网络等途径,认识“3s”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其强大的功能。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共2课时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能结合实例,归纳出区域的内涵及特征。
2.能根据相关材料对比两个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自然环境特征、人文环境特征)及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自主学习】
一、课前预习
1.感知教材:
找寻节标题、框题、段落之间的关系,尝试利用思维导图列出本课时的知识结构。
2.识记教材:
(1)阅读P2第一、二自然段,识记并默写出区域概念及特征。
(2)阅读P2第六、七、八、九自然段,识记并默写出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地理环境差异。
(3)阅读最后两自然段识记并默写出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
3.初探问题: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但是地理环境存在显著差异,对两地的生产和生活产生较大的影响。
(1)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气候差异会对两地人们的衣、食、行、娱乐等方面造成哪些差异?
二、基础检测
读下图,完成1~2题。
1.关于图中区域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图中区域具有固定的面积
B.图中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C.图中区域划分了不同等级
D.图中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
2.半干旱地区发展牧业,湿润、半湿润地区发展农业,说明区域地理环境影响区域的A.发展水平 B.生活特点
C.发展方向 D.发展条件
3.关于松嫩平原和长江三角洲的描述,你认为不合理的是
A.松嫩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在地形上都属于平原地区
B.松嫩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在气候上都属于东部季风区
C.松嫩平原和长江三角洲的降水都在800毫米以上,都属于湿润地区
D.松嫩平原主要从事旱作农业,而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从事水田农业
三、自学思疑
【课堂学习】
1.创设问题
(1)归纳“描述地理环境差异”的一般分析方法。
(2)从哪几方面分析区域发展差异?
(3)用表格的形式比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并说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2.再生新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