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学生的知识结构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案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案一、引言作为国家未来的希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而人文素质教育作为大学教育中的核心内容,对于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维度探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案与措施。
二、文化传统与历史意识的培养大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于文化传统的认知和理解。
通过开设相关课程,了解国家的历史、政治与文化发展过程,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
同时,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场所,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文化,强化其对国家文化的认同感。
三、社会责任与公民意识的塑造大学应该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公民意识的培养。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工作等,学生能够亲身感受社会问题,提高对社会责任的认识。
此外,大学还应该加强公民法律常识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提倡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四、文学艺术鉴赏与创造能力的培养在大学教育中,应该加强学生对文学艺术的鉴赏与创造能力的培养。
通过开展文学、艺术课程,让学生接触和了解不同类型的文学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参与文学艺术创作,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五、道德伦理与人际关系的培养大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伦理观念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通过开设道德伦理教育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提高其道德素质。
同时,大学还应该加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通过心理辅导、情感交流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六、科学素养与创新思维的培养大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开设科学教育课程,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发展历程和科学方法的运用,提高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鼓励学生开展科学研究与创新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七、跨文化交流与国际视野的培养大学应该加强学生的跨文化交流与国际视野的培养。
通过开设国际交流课程、组织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和文化交流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完善学科专业设置提高专业设置的合理性

完善学科专业设置 提高专业设置的合理性黄伟锋 叶 祥 吴卓葵 仲恺农业技术学院 机电工程系【摘要】我国高校学科专业设置有一定的随意性,专业设置规划不合理,专业结构优化程度不高,对综合性跨学科专业设置不够重视,并且,政府对专业设置的高度集权限制了各高校办学特色的体现。
专业设置是高校的实际教学工作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的纽带[1], 是高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
学科专业设置必须在学校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实际情况自主地有合理规划地进行。
【关键词】学科 专业设置 高校 专业结构.引言学科专业是高校与社会联系的纽带,高校专业结构反映了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劳动力分工、产业结构等,集中地体现了对人才的种类、规格、知识、能力、素质等各个方面的要求。
面对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明显加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势,面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十一五”计划的实施,以及近年来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普通高校专业结构,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今后几年改革和发展的迫切任务[2]。
能否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紧密结合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要,结合国家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的需要,加快专业结构调整步伐,增强人才的社会适应性,是高校实现以服务求支持,在贡献中发展的关键所在。
.学科专业设置中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各高校都对专业设置、专业结构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调整,使我国高校的专业建设有了重大变化并逐步趋向合理,在学科建设与专业设置方面也逐渐形成自身优势和特色。
但由于某些原因,各校专业调整的力度和幅度尚不够大,加之时间较短和认识上的偏颇,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部分高校的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还难以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2.1 专业设置短视盲目学科专业的总量增长过快,专业设置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是目前高校专业建设中的通病。
一些高校不顾办学条件,看到市场需要什么就设什么。
有的学校甚至提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抓住机遇也要上。
大学人文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定位1、课程性质《大学人文基础》是一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公共基础必修课程。
2、课程作用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自己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宗教法律等有足够的认识;对现代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和谐社会的建构和精神的追求有充分的了解;对不断出现的社会现象和新兴事物有客观分析的习惯和正确敏锐的审辨能力;有一定的哲学、文学和艺术的修养;能够正确对待自然、社会、他人和自己。
二、课程目标认识目标:正确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培养人文精神,注重体现人的感情、态度和价值观,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造就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使之正确对待自然、正确对待社会、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自己。
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开拓视野,发展智力,从而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协调能力、自我调控能力,具有一定适应性与灵活性能力目标: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自主学习和运用语文工具书的良好习惯,具有适应社会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交际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判断能力和创造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信息交流等能力。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表1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任课教师可以根据专业与学情需要选择模块章节进行组合和课时安排。
如建筑工程、建筑学、装饰专业重点学习人与世界、人文与建筑等相关知识,可以2+3组合;工程造价、房地产专业突出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口语能力的提高,可以1+2组合。
四、教学组织设计和教学要求表2教学组织设计和教学要求1、人文素质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辩证统一的原则。
在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同时提高思想认识,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2、人文知识的培养和语文能力训练紧密结合的原则。
知识传授要求精要、好懂、有用,着眼于提高综合素质。
理工科高校人文教育课程的构建

出来的理工科学生 , 在文 、 、 史 哲及艺术知识极为浅薄 , 从而 造成了我国大学生 知识 结构单 一、 创新 能力缺乏 的直接后 果。这种状况 与 2 世纪人 类文 明的进步对 大学教育 的要 l 求是不相称 的。 二、 国外理工科大学人文教育课程设置特点
的要求 , 并不过分 , 但把教育 当作 “ 产业 ” 来办 , 是有一 定问
上 改变 尚需 一 定 时 间 。
题提供答案的是什 么呢?那就是“ 人文” 。提起 “ 人文”, 人 们首先想到的是人文学科 和人 文教育 , 其实不尽 然。所 谓
人 文 教 育 , 指 对 受 教 育 者 所 进 行 的Hale Waihona Puke 再 促 进 其 人 性 境 界 是
提升 、 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 , 其实 质是人性教育 , 其核心是 涵养人文精神 。但长期以来 , 国 我
本 文 是 20 0 9年 山东 省 文 化 艺 术重 点 课 题 “ 工 科 学 生 人 文 素 质 教育 研 究 ” 理 阶段 性 成 果 。 收 稿 日期 :0 9—1 2 20 1— 0 作 者简 介 : 敏 ( 90 ) 女 , 东 宁 津人 , 教 授 , 东大 学 在 读 博 士 。 赵 17一 , 山 副 山
大 学 生 的 人 文 教育 状 况 却 不 尽 人 意 , 工 科 大 学 生 人 文 教 理
第二 , 在教育的内容 上 , 在着重科 技轻人 文、 存 重专 业
轻 教养 、 知识 轻 能力 的职 业 化 倾 向 。 重
我 国综合性大学本科生 的课程设置 虽有不少 改进 , 例
如 高校 开 设 马 克 思 主 义 理 论 基 本 原 理 、 泽 东 思 想 及 中 国 毛
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

某高职院校针对学生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的问题,制定了一套文化 素质培养方案,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
培养方案
该校通过开展文化素质讲座、组织文化体验活动、推行文化导师 制度等多种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实施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学生的文化素质得到了显著提高,校园文 化氛围也更加浓厚,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自文艺复兴以来,人文教育逐渐受到重视, 成为欧洲大学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
现代转型
中国的人文教育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人文教育逐渐适应 时代需求,注重跨学科融合和创新能力培养 。
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人文教育,近年来随着 素质教育的推进,人文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 地位也逐渐得到提升。
02 人文教育的核心 内容
对策建议
1 2
合理设置人文教育课程
高职院校应提高人文教育课程的比重,并设置 多样化的课程,以满足学生不同领域的需求。
创新人文教育教学方法
教师应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如情景模拟、 角色扮演等,以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3
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学校应通过举办人文讲座、读书活动等方式, 鼓励学生多读书、多思考,提高自身的人文素 质。
增强社会责任感
通过人文教育,学生能够 更好地理解社会现实和人 类历史,从而增强社会责 任感和使命感。
培养创新精神
人文教育鼓励学生独立思 考、创新思维,有助于培 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终身 学习的意识。
人文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起源与早期发展
近代发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人文教育起源于古希腊的哲学和文学教育, 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欧洲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 部分。
实施过程
人文 教学大纲

人文教学大纲人文教学大纲:激发学生思辨与创造力的重要工具人文教学大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将人文学科的知识与思维方法融入到教学内容中,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辨能力。
它不仅仅是一份教学计划,更是一种教学理念的体现。
人文教学大纲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价值观和人文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人文教学大纲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往往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质疑的能力。
而人文教学大纲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和讨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例如,在历史课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评价,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
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使他们不再满足于表面的知识,而是能够深入思考问题的本质。
其次,人文教学大纲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对人类文化、历史、哲学等方面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通过人文教学大纲,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形式的人文艺术作品,如文学、音乐、绘画等,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和价值观。
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提高他们对人文艺术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同时,人文教学大纲也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具备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意识和能力。
另外,人文教学大纲能够促进学生的跨学科学习。
在传统的学科划分下,学生往往只注重某一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缺乏对其他学科的了解和应用能力。
而人文教学大纲通过将人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全面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例如,在语文课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来了解历史、地理、社会等方面的知识。
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综合应用能力,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最后,人文教学大纲能够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人文精神。
在当今社会,人文精神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人文教学大纲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的价值和意义,培养他们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例如,在道德与法治课上,教师可以通过讨论伦理问题和社会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宁波大学人文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

宁波大学人文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掌握社会(思政、历史、地理)教育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综合知识以及现代师范教育技能的中学师资。
二、培养基本规格要求1. 要求学生热爱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 培养基础知识宽厚、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具有政治学、历史学、地理学等学科进行学习研究的基础和能力,通过教育理论课程的学习和教学实践的锻炼,具有良好的从事社会学科教学、研究的基本能力,富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3. 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核心课程1、学位课程人文科学通论、教育学原理、人文教育教学论、中国通史(3)2、主要课程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哲学、政治经济学、政治学概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人文科学通论、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人文教育教学论、史学概论、伦理学、自然资源概论。
四、学制与毕业要求1、学制四年。
最长学习期限为6年。
2、毕业最低要求毕业最低学分为164。
其中,必修课114.5学分(包括通识教育平台32学分,学科大类平台27学分,专业教育平台27学分,专业方向模块28.5学分);选修课49.5学分(包括通识教育平台10学分,学科大类平台6学分,专业教育平台10学分,专业方向模块11.5学分,任意选修课8学分,创新创业训练计划4学分)。
五、授予学位及要求教育学士学位。
须符合宁波大学学士学位授予有关规定。
六、各类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要求1、各类课程结构的设置说明课程设置采用“平台+模块”的结构体系,根据专业的特点分为历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地理教育三大模块方向,课程按春季、秋季、短学期安排。
思政与通史课程42学分,学课大类平台33学分本专业课程、专业平台和专业模块方向课程77分。
专业课程包括以下几大类:基础类课程:中国通史系列、世界史系列、政治经济学、哲学、人文地理、自然地理、人文科学通论、心理学、教育学原理、人文教育教学论;历史类课程:史学概论、历史文化原典选读、中国古代史专题研究、世界史专题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近代中外关系研究等;思想政治类课程:伦理学、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区域经济学、公共关系学、社会学调查理论与方法等;地理类课程:地图学、自然资源概论、园林与景观、城市地理、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等。
人文类课程安排及课程概述PPT教学课件

2.1.4核心概念-区别与联系
–“教育对于人既有发展功能,也有选拔功能。教 育的这两种功能,都离不开教育评价。而进行教 育的测量,则正是为教育评价提供一定的依据。 为了使教育测量和评价达到科学化,引入统计学 的原理,因此教育评价论、教育测量学和教育统 计学一起构成了现代教育评价理论的基础。”— —《现代教育论研究基础》(胡学增等,陕西人民 教育出版社,1991,P288)。
–"教育评价中获得的大量评价信息要依靠教育统计 提供的方法进行处理。...。教育评价是对教育现 象状态和价值的判断,这一判断是以评价对象的 客观描述为前提的,没有评价对象的客观描述, 就不会有对评价对象价值的客观判断。因此,教 育测量是教育评价的基础。"——《教育评价的理 论与实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P6-P9)
2.1.3核心概念-教育统计
"统计学是研究统计原理和方法的科学。具体地 说,它是研究如何搜集、整理、分析反映事物 总体信息的数字资料,并以此为依据,对总体 特征进行推断的原理和方法。...。统计学分 为两大类。一是数理统计学。它主要以概率论 为基础,对统计数据数量关于的模式加以解释, 通统计原理和方法给予数学的证明。它是数学 的分支。另一类是应用统计学,它是数理统计 原理和方法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教育 统计学是运用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 问题的一门应用科学。...。从具体的应用角 度来分,可以分成描述统计、推断统计和试验 统计。"——《教育统计学》(王孝玲,华东 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P1-P3)
2.1.2核心概念-教育测量
1951年史蒂文斯(Stevens,S.S)给测量下了 一个定义“从广义而言,测量是根据法则给事 物分派数字。”从中概括出测量包括三个要素: “第一,事物的属性;第二,数字;第三,规 则”。“从广义来说,教育测量就是对教育领 域内的事物或现象,根据一定的 客观标准,作 缜密地考核,并依据一定的规则将考核的结果 予以数量的描述。”——《教育测量》(王孝 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P1-P2,P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