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草船借箭重点难点疑点解析-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草船借箭》

《语文教案-草船借箭》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草船借箭》的故事背景、人物及情节。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特点。
(2)学会通过关键词句来概括故事的主题思想。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诸葛亮聪明才智,敢于面对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学会团结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能流畅地阅读课文。
(3)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特点,概括故事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故事情节的细节把握。
(3)对人物心理活动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角色扮演等方式,营造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音频、视频等。
3. 生字词卡片:制作生字词卡片,方便学生学习和巩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三国演义》的故事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简要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草船借箭》的故事情节。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标注出生字词,并进行自主学习。
3.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含义。
(2)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特点。
4. 互动讨论:(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请家长辅导完成课后练习题。
(2)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人物,进行深入研究,下节课分享。
《草船借箭》教案范文

《草船借箭》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草船借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和解读故事中的成语和典故。
(3)能够运用故事中的知识和道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故事的主题和内涵。
(2)通过表演、辩论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把握。
(2)成语和典故的理解和运用。
2. 教学难点:(1)故事中的深刻道理和哲学思想的领悟。
(2)表演、辩论等实践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草船借箭》的故事背景和作者。
(2)学生分享自己对故事的了解和期待。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故事,理解情节和人物。
(2)学生总结故事中的成语和典故。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深入分析故事的主题和内涵。
(2)各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互动。
4. 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进行表演,扮演故事中的人物。
(2)学生进行辩论,探讨故事中的问题和道理。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故事的主要内容和教训。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故事理解: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把握。
3. 实践活动:学生在表演和辩论中的表现和创造力。
4. 学习收获:学生对故事中的成语、典故和道理的掌握和运用。
五、教学资源1. 故事文本:《草船借箭》的故事文本。
2. 参考资料:有关《草船借箭》的背景资料和解读文章。
3. 实践活动材料:表演道具、辩论题目等。
4. 教学工具:黑板、多媒体设备等。
六、教学步骤1. 故事背景介绍:教师简要介绍《草船借箭》的历史背景,包括三国时期的社会环境,以及诸葛亮、曹操等人物的历史地位。
《草船借箭》优秀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优秀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本店铺整理的《草船借箭》优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草船借箭》优秀教学设计1设计理念: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弃面面俱到,重在梳理情节脉络,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理念。
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生词,读通读懂课文。
2、了解古代军事知识:都督、军令状、水寨、弓弩等。
3、深刻领会诸葛亮神机妙算在什么地方。
重点难点:围绕神机妙算,紧紧抓住重点句,前后联系,读、画、思、议、悟深入理解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从草借箭这件具体事件中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课前准备:1、自学生字词;2、读通读熟课文;3、课前收集诸葛亮、曹操、鲁肃等有关人物的资料;4、教具准备:课件若干。
教学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提出任务1、复习: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你们知道了什么?(学生回忆教师小结)2、导入:诸葛亮如何神机妙算利用草船借箭?周瑜的险恶用心诸葛亮是否也算到了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自主探究,初步感知1、读议、探究、感悟第二段。
(1)学生默读课文,想这段话你读懂了什么?发现了什么?这段话中最吸引你的词、句有哪些?它你为什么特别吸引你?(2)检查自主探究情况。
学生汇报自主探究的收获。
出示投影片1、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回来报告我。
(3)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诸葛亮既然算到了为什么还要立下军令状?而不揭穿周瑜要陷害自己的阴谋?从哪些地方式看出来?从同瑜的谈话中,你悟到了什么?诸葛亮还算到了什么?(4)小结:是啊,诸葛亮很了不起,那么诸葛亮在草船借箭的过程中又算到了什么呢?2、读议、探究、感悟第三段。
语文《草船借箭》教学设计(通用10篇)

语文《草船借箭》教学设计(通用10篇)语文《草船借箭》教学设计篇1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学会本课的五个生字。
掌握“商议、都督、委托、水寨、轻易、支援、甘受惩罚、大雾满天、饮酒取乐、神机妙算”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肚量、有胆略,更重要的是有创新精神。
(二)能力训练点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德育渗透点1、感悟祖国灿烂文化的民族底蕴,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创新意识。
2、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克服嫉妒心理。
(四)美育渗透点体会古典故事的民族文化美。
二、学法引导(一)教师教法:谈话法,演示法,导读法。
(二)学生学法:自学讨论法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二)难点: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他的创新精神。
(三)解决办法:通过小组讨论,教师相机点拨,结合朗读课文理解问题。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及实物投影。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一)教师活动设计1、从问题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的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的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文章的前因后果。
(二)学生活动设计1、自己查找资料,自学课文,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并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划词划句,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弄懂弄通课文的内容。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七、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写的故事。
(出示课题后齐读)2、简介背景:东汉末年,即1700多年前,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
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
《草船借箭》教案

《草船借箭》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会“妒、忌、曹、督、甘、鲁、延、幔、私、寨、擂、呐、援、丞”等生字新词,正确读写“妒忌、都督、推却、迟延、探听、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3、学习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2、教学难点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习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角色扮演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片段,引出课题。
2、提问:同学们,看了这段视频,你们知道这讲的是哪个故事吗?(学生回答)对,这就是著名的“草船借箭”。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重点指导“妒、忌、曹、督、擂”等字的读音和写法。
3、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
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的语句,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
诸葛亮:神机妙算、足智多谋、胸有成竹、顾全大局周瑜:心胸狭窄、妒贤嫉能、阴险狡诈曹操:生性多疑、谨慎小心鲁肃:忠厚老实、诚实守信2、小组讨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方面?对天气的准确预测: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
对曹操心理的准确揣摩:深知曹操生性多疑,不敢轻易出兵。
对鲁肃性格的充分了解:知道鲁肃忠厚老实,不会把借船的事告诉周瑜。
对船只的巧妙安排: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摆开,两面受箭。
《草船借箭》的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概述《草船借箭》是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著名故事,讲述了曹操、刘备、孙权三国时期,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要求他在短期内制造十万支箭。
诸葛亮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才干,巧妙地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成功完成了任务。
本教案旨在通过教授《草船借箭》的故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草船借箭》的故事情节,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理解诸葛亮、周瑜等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典文学,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熟读并理解《草船借箭》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故事的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诸葛亮的智慧,以及故事中所蕴含的道德观念。
四、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三国演义》的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草船借箭》的故事情境。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了解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诸葛亮的智慧,以及故事中所展现的道德观念。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深入剖析故事主题。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特点。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学生对《草船借箭》故事情节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故事中人物形象的把握情况。
3. 学生对诸葛亮智慧的分析和评价。
4. 学生对故事中所展现的道德观念的认同程度。
5.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的提升情况。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三国演义》原著或改编教材。
2. 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图片、视频等。
3.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点难点疑点解析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肚量、有胆略。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
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称为魏、蜀、吴三国。当时曹
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
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
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
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例1】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
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鲁肃答应了。……果然
不提借船的事。
析这里讲的是诸葛亮请鲁肃帮他的忙,并要鲁肃不要把借船的事告诉周瑜。“你借给我二十条
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我自有妙用。”造箭不用竹子、翎毛、
胶漆等物,借船只、军士、草把子干什么呢?“自有妙用”表明诸葛亮成竹在胸。诸葛亮请
鲁肃帮忙,并要求他保密。鲁肃果然没有把这事告诉周瑜。说明诸葛亮深知鲁肃为人忠厚,
可以信赖。诸葛亮不让周瑜知道借船的事,说明他了解周瑜,如果让周瑜知道,他必定设法
阻挠,计划就可能落空。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有计谋、有胆略、知人、了解人。
【例2】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
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一万多名弓努手一齐朝江中放
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
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析这里讲的是诸葛亮巧妙地向曹操“借箭”,突出表现了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了解曹操。
抓住了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考虑周全,安排巧妙,利用有雾的天气,“借箭”成功。
“大雾漫天”,到处都是雾,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江
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
来”,“一字儿摆开”,即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军士“擂鼓
呐喊”,既造声势,又提示射箭方向。“箭好像下雨一样”,“又下令把船掉过来”,两面受箭,
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方方面面考虑周密,安排巧妙。曹操让“一万多名弓弩手
一齐朝江中射箭”,说明诸葛亮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
会“轻易出动”。
2.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是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关键。这篇课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
的,不但整件事情有个前因后果,事件中的一些具体情节都有自己的前因后果。
例如,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部分就有个前因后果。因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所
以要他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结果诸葛亮立下军令状,答应三天内造好十万支箭。因为诸葛
亮关照鲁肃,借船一事不能让周瑜知道,所以鲁肃向周瑜报告时,不提诸葛亮借船的事,结
果草船借箭的计划得以实施。因为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所以才选择了“大雾漫天”去“借
箭”。因为诸葛亮了解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江上雾很大,看不清虚实,所以曹操下令
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结果二十条船两边草把子上插满了十万多支箭。
3.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神机妙算”是指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根据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前后后,的确说明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从借箭前的准备船只、军
士、草把子,到借箭时的“大雾漫天”、曹操不敢“轻易出动”,到掉转船头,两面受箭,“每
条船大约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条船总共有十万多支。”都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说明诸葛亮精
通天文、气象,了解人,考虑周全巧妙安排。与课文开头说诸葛亮“挺有才干”照应。课文
最后从周瑜的“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的慨叹,也反衬出诸葛亮的过人才干和神
机妙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