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习题课件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中小学资料】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素材 新人教

【中小学资料】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素材 新人教

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

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也促使唐代开始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

由于发起反唐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安史之乱是中华文明前所未有的一次巨大浩劫,这场历时八年,席卷半壁江山的战火不仅成为唐朝的转折点,更是整个中华文明由开放转向保守的转折点。

唐朝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动属下唐兵以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共15万人,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

安禄山乘铁舆,其属下步骑精锐烟尘千里,鼓噪之声震地。

当时海内承平日久,百姓以及几代人没有见过战争了,听说范阳兵起,远近都震惊。

河北都是安禄山统辖范围内的,叛军所经过的州县,都望风瓦解,当地县令或者开门迎接叛军,或者弃城逃跑,或者被叛军擒杀,叛军很快就控制了河北。

太原以及东受降城的人奏报安禄山造反,而唐玄宗仍然认为是厌恶安禄山的人编造的假话,没有相信。

同年十一月十五日,唐玄宗才相信安禄山确实率兵造反,召来宰相杨国忠商议应变之策。

唐玄宗任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阳、平卢节度使,防守洛阳,接着任命他的第六子荣王李琬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东征。

唐玄宗于十一月十五日派使毕思琛往东都洛阳募兵防守。

唐朝的精锐边军大多还没有赶回,高仙芝、封常清临时在长安、洛阳募兵,得到的是市井子弟,缺乏战斗经验,而且还没有经过训练。

安禄山的大军虽然遇上阻碍,但由于杨国忠的无能,使安禄山于同年十二月十二日就攻入洛阳。

东京留守李憕和御史中丞卢奕不肯投降,被俘后为安禄山所杀,河南尹达奚珣投降安禄山。

退守潼关的安西节度使封常清、高仙芝采以守势,坚守潼关不出。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颜 真 卿
祭 侄 文 稿
想一想《春望》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 皇 幸
魂 系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忧国、伤时 念家、悲己
阅读材料分析安史之乱带来的影响。 2.社会矛盾尖锐。
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中间畿内,不满千 户,井邑榛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 力。东至郑(今郑州)、汴(今开封),达于徐方(今 徐州),北自覃怀(今河南沁阳一带),经于相土 (相州),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1.巩固统一
灭亡。
2.稳定边疆 3.重视民生
第四篇章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请分析五代十国局面出现的根源?
五代更迭
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
图片出自《中国历史地图册》 七年级下册,中国地 图出版社,2016年版 ,第14页
前蜀
后蜀

吴越

十国分立

南汉
南平
南唐
北汉
五代十国是唐末以 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春宵苦短日高起,
——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从此君王不早朝。
——白居易《长恨歌》
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1.追求享乐,朝政腐败。
——司马光《资治通鉴》
3.节度使势力膨胀,外重内轻。
李林甫又妒功忌能,怕边将功劳大, 要入为宰相,就奏用胡人为元帅,于是安 禄山就以胡人而兼范阳、平卢两镇节度使。 这时候,奚、契丹渐渐强起来了。安禄山 时时同他打仗,又暗招奚、契丹的人,补 充自己的军队。于是范阳兵精,天下莫及。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 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 知识梳理(含习题)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 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 知识梳理(含习题)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知识梳理】(按照平时要求,把相关内容在书上逐页做好标记)一、安史之乱(23——24页)1、背景、原因:①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根本原因)。

②各地的节度使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政权于一身,势力膨胀。

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③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逐渐扩张势力。

2、时间:755年----763年3、叛乱者:安禄山、史思明(安史之乱)4、概况:(1)从河北南下,攻占洛阳、潼关,逼近长安。

(2)唐玄宗逃往四川,太子李亨被拥为帝(唐肃宗)。

(3)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悉数内调,并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于763年,叛军被平定。

5、影响:(1)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地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2)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3)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24页)1、原因、背景:(1)唐朝后期,统治腐朽(根本原因),宦官专权,藩镇割据严重,中央无力控制藩镇。

(2)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有遇到连年灾荒,无以为生。

2、过程: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攻入长安,建立政权。

3、结果:起义被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4、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25页)1、五代:唐朝灭亡后,在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

2、十国:南方地区出现的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

3、实质: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4、特点:①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②北方政权更迭,政局动荡不安;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5、评价、影响: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一课一练达标闯关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一课一练达标闯关新人教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一、选择题1.要读懂唐朝,先要读懂安史之乱。

战争的创伤,成为唐人难以治愈的心灵之痛。

安史之乱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唐玄宗任人唯亲,朝政腐败B.武则天打击敌对官僚贵族C.节度使势力膨胀D.北方地区遭到浩劫【解析】选A。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辨析能力。

安史之乱发生在唐玄宗统治后期,B排除。

A、C、D分别是安史之乱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和影响。

【知识拓展】节度使唐初为了加强边防,在边地曾设置大都督或都督。

高宗时,都督“带使持节”,直接代表皇帝,称为“节度使”。

唐玄宗时,边境设有10个节度使。

节度使把辖区内的军事、财政、民政大权全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表面上尊奉朝廷,实际上各自为政。

安史之乱后,自行委任官吏,赋税收入也不上缴中央。

节度使死后,一般都由儿子继任,皇帝只能承认。

节度使成为地方上的“土皇帝”。

2.安史之乱时,长安沦陷。

杜甫悲痛地写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诗句。

当唐军得胜时,他又以狂喜的心情写道:“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安史之乱从发动到平定的先后顺序是( ) ①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②唐玄宗逃往四川③李亨被拥立为唐肃宗④攻占洛阳、潼关⑤763年被平定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②④⑤C.①④②③⑤D.①④③②⑤【解析】选C。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安史之乱的过程,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安史之乱中,叛军先攻占洛阳、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逃往四川,李亨被拥立为唐肃宗,最后被平定。

3.下边的示意图反映了唐朝由兴盛到衰亡的过程,图中“▲”处应该填写( )A.文景之治B.贞观之治C.开元盛世D.安史之乱【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混乱,最终导致以边将安禄山和史思明为首的叛乱,时间是755-763年。

历史上把这一事件称为“安史之乱”,它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

4.诗歌能真实地反映时代。

下列诗歌能反映安史之乱影响的是( )A.“人烟断绝,千里萧条”B.“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D.“吟咏留千古,声名动四夷”【解析】选A。

七下历史第一单元隋唐时期_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的衰亡

七下历史第一单元隋唐时期_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的衰亡

修订人(一)章节题目: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的衰亡(二)课程目标1、知道安史之乱的过程、原因、影响;了解黄巢起义、五代十国的史实。

2、通过对历史事件原因、过程、影响的分析,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3、认识安史之乱的影响。

通过黄巢起义了解农民起义。

理解五代十国统一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安史之乱、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教学难点:安史之乱唐朝的衰亡原因;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三)教学过程Ⅰ.导入新课(约2分钟)师展示杨贵妃图片导入新课。

杨贵妃非常喜欢吃新鲜荔枝,唐玄宗下令从川、广东一带,飞马运送到长安,不惜跑死许多人和马。

于是,就有了唐朝诗人杜牧的千古名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唐玄宗宠幸杨贵妃给唐朝政治带来了什么直接影响?它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Ⅱ.学生自主学习与反馈(约8分钟)根据教师展出的自学提纲阅读教材内容,梳理本课知识点。

完成本课《历史助学》“知识梳理”。

遇到障碍作好标记。

教师提出基础问题检查反馈。

Ⅲ. 小组合作学习(约13分钟)根据下列问题进行合作学习(1)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2)黄巢起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3)五代十国局面的形成过程以及历史意义?Ⅳ.教师导学(有微课的可渗透微课助学)(约12分钟)一、安史之乱(一)背景(原因):(多媒体展示唐玄宗的画像)学生探讨:安史之乱爆发的历史背景?答案提示:1.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

2.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

3.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

4.安禄山担任三个边地的节度使,逐渐扩张势力。

(二)过程(多媒体展示以下列材料)史料解读安禄山兼三大兵镇独掌15万的兵力,拥兵边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

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

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讨杨之名举兵叛唐。

1.(多媒体出示问题:安史之乱的基本过程)教师讲述:安史之乱的基本情况。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新人教版
3.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阅有关安史之乱和唐朝衰落的资料,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4.虚拟现实技术:借助虚拟现实技术,为学生创设唐朝时期的历史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唐朝的繁荣与衰落,提高学生的时空观念。
5.互动平台:利用互动平台,教师可以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1.安史之乱的背景、原因、过程和结果。
2.唐朝衰落的原因,如政治腐败、宦官专权、边疆战事等。
3.唐朝衰落的具体表现,如长安陷落、藩镇割据、民变频发等。
4.安史之乱与唐朝衰落对后世的影响。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体包括:
1.时空观念:通过学习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的历史事件,使学生能够理解隋唐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安史之乱的发生、发展和影响,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2.观察评价: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观察学生的反应和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例如,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是否认真听讲,是否积极思考问题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以提高教学效果。
3.测试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测试或随堂练习,了解学生对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的掌握程度。通过测试结果,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视频资源:
-《中国历史》纪录片:播放该纪录片的相关章节,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隋唐风云》电视剧:观看该剧的相关剧集,通过剧情发展了解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的历史事件。
2.拓展要求:
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拓展,深入研究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的历史事件。
教师可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如推荐阅读材料、解答疑问等,协助学生完成课后拓展任务。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说课稿(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说课稿(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说课稿(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的第五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本课主要讲述了唐朝在安史之乱后逐渐走向衰落的过程。

教材通过介绍唐朝后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使学生了解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现象。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现象可能还缺乏深入理解。

学生在学习本课过程中,需要通过对比、分析等方法,了解唐朝后期、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从而理解唐朝衰落的原因。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安史之乱的经过及其对唐朝的影响,掌握唐朝后期、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炼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文化的情感,认识国家兴衰与民族命运的紧密联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安史之乱的经过及其对唐朝的影响,唐朝后期、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2.教学难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唐朝衰落的历史规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历史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史料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唐朝后期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安史之乱的经过及其对唐朝的影响。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唐朝后期、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引导学生提炼观点,培养分析史料的能力。

4.讲授法: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唐朝衰落的原因。

5.总结提升: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以及唐朝后期、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材主要讲述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重点介绍了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唐朝衰亡的原因和过程。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背景和过程,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复杂多变的。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隋唐时期的繁荣,对唐朝的兴盛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原因和过程可能还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唐朝衰亡的原因和过程。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唐朝衰亡的原因和过程。

2.掌握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背景和过程,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复杂多变的。

3.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2.唐朝衰亡的原因和过程。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原因和过程。

3.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2.课件:制作与本课相关的课件,以便于课堂演示。

3.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于课堂分析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唐朝的繁荣。

然后提出问题:“唐朝为什么会由盛转衰呢?”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出本课的内容。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唐朝衰亡的原因和过程。

让学生对这两个历史事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课件和参考资料,分析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原因和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
(安徽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
(安徽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
(安徽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
(安徽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
(安徽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
(安徽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
(安徽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
(安徽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
(安徽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
(安徽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
(安徽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
(安徽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
(安徽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Βιβλιοθήκη 徽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
(安徽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
(安徽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
(安徽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
(安徽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
(安徽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
(安徽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
(安徽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