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3章自然灾害与环境第2节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环境特点(第2课时)练习湘教版选修5

合集下载

小初高学习2017高中地理第3章自然灾害与环境第2节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环境特点第2课时黄土高原灾害

小初高学习2017高中地理第3章自然灾害与环境第2节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环境特点第2课时黄土高原灾害

第3章自然灾害与环境第2节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环境特点(第2课时)黄土高原灾害多发区和川滇地震滑坡泥石流多发区 [学业达标]下图是“我国的黄土分布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我国黄土分布的规律是( )A.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布B.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C.主要分布在温带大陆性气候区D.主要分布在沙漠、戈壁和沙化严重地区的下风区2.图中A所在区域是我国目前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其直接原因是( )A.降水集中于夏秋季且多暴雨B.黄土质地疏松且垂直节理发育C.不合理利用土地导致地表失去植被保护D.地表崎岖不平、千沟万壑【解析】第1题,黄土在我国分布范围非常广泛,但是又相对集中,黄土一般是由西北风从蒙古—西伯利亚一带吹来,从黄土分布厚度上可以进行判断,主要分布在沙漠、戈壁和沙化严重地区的下风区。

第2题,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其原因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自然原因如地理位置的过渡性、黄土质地疏松性、降水的集中性等;人为原因主要是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植被的破坏等。

导致水土流失的直接原因是地表失去植被的保护。

【答案】 1.D 2.C图1为2009~2013年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发生次数分布图(单位:次),图2为2009~2013年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月际变化图。

读图,回答3~4题。

图1图23.云南滑坡和泥石流( )A.西部多发与地势起伏有关B.东部次数少,由于处于喀斯特地貌区C.与降水的季节分配并不一致D.冬季几乎没有,主要原因是河流断流4.应对此类灾害,当地应采取的主要防灾减灾措施包括( )①危险地带居民点搬迁②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③加强监测和预警④修建大型水库,调节径流⑤规划穿山隧道,改善交通A.①③⑤B.②③④C.①②③D.②④⑤【解析】第3题,云南西部地势起伏大,降水丰沛,植被破坏严重,降雨引起的滑坡、泥石流不但规模大,而且活动频繁。

第4题,修建大型水库、开挖隧道易诱发地质灾害。

高中地理 3.2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环境特点课时练习(

高中地理 3.2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环境特点课时练习(

第三章自然灾害与环境第二节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环境特点下图是我国某地区气象灾害成因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1~2题。

1.图中甲、乙、丙气象灾害分别是( )A.春旱、寒潮、沙尘暴B.寒潮、台风、沙尘暴C.干热风、暴雪、沙尘暴D.干热风、寒潮、冻害2.该地区最有可能是( )A.准噶尔盆地B.东北平原C.华北平原D.东南丘陵解析:第1题,由于冬季风强盛,会形成寒潮,故乙为寒潮。

由于接近沙源地,在快行冷锋的作用下会形成沙尘暴,故丙为沙尘暴。

同理可推测出甲为春旱。

第2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华北平原多发寒潮、沙尘暴和春旱。

答案:1.A 2.C下图是黄淮海地区8级及以上风力出现天数统计图,3、4、5三个月出现8级以上风力的天数最多。

读图,完成第3~4题。

3.上述月份,该地易出现的自然灾害是( )A.春旱B.伏旱C.洪灾D.暴雨4.此时,随着风力的增强,在一些地下水位较高的低平原地区,还会形成( )A.洼地B.旱地C.盐碱地D.沙地解析:第3题,3、4、5月份黄淮海地区最容易出现的自然灾害为春旱。

第4题,春季华北地区风比较大,降水少,春旱严重,所以蒸发旺盛,如果地下水位比较高,则会形成盐碱地。

答案:3.A 4.C江淮流域历史雨情和水情记载,近300年中每隔22年总有一次大洪水发生,按此规律可以预测下一次大洪水的出现时间。

据此完成第5~6题。

5.淮河洪水发生周期与呈正相关( )A.锋面雨带的活动B.季风的年际变化C.太阳黑子的活动D.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活动6.淮河洪水主要发生在( )A.1月B.4月C.7月D.10月解析:第5题,太阳活动与降水存在相关关系,以太阳黑子为标志的太阳活动具有11年的周期性,按此22年正好与2个太阳活动周期吻合。

第6题,淮河流域雨季多在7月前后,淮河是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

答案:5.C 6.C读20世纪50~90年代广东省年平均受灾情况统计表,完成第7~9题。

年代项目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受灾人口(万人/年)242 743 859 1 226 1 590受灾农田(万公顷/年)18.1 43.9 53.7 82.0 89.17.广东省突发性气象灾害频率居全国之首,其中最常见的气象灾害有( )A.地震、洪涝、台风B.海啸、风暴潮、干旱C.低温冷害、冰雹、滑坡D.台风、洪涝、暴雨8.广东省受灾面积和受灾人口逐年上升的原因是( )A.寒潮灾害频繁B.人口增长快,经济发展迅速C.居民防灾、减灾意识淡薄D.季风环流改变9.广东省干旱、洪涝灾害频繁的主要原因是( )A.纬度位置较低,太阳辐射强B.季风气候,降水变化大C.位于东南沿海,地形雨较多D.地势低、河流多,易成洪涝解析:第7题,地震、滑坡属于地质灾害,海啸、风暴潮为海洋灾害。

高二地理湘教版选修五课时练 3.2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环境特点 第2课时

高二地理湘教版选修五课时练 3.2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环境特点 第2课时

3.2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环境特点第2课时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二) 每课一练(湘教版选修5)一、选择题读“我国西南地区地震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分布图”,完成1~3题。

1.下列对该地区地质灾害多发原因的分析,不合理的是()A.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B.地形复杂,山体坡度大C.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D.温差较大,岩石破碎2.人类活动也可能诱发地质灾害,例如破坏植被最可能诱发()A.地震B.泥石流C.洪涝D.塌方3.针对山崩、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下列防治措施中最有效的是()A.开垦梯田B.植树造林C.修建水库D.治理河流读下图,回答4~6题。

4.关于坡面与侵蚀强度关系的叙述,正解的是()A.坡度20°时,坡面侵蚀强度最大B.20°~40°之间侵蚀强度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加得最快C.40°时坡面侵蚀强度最大D.90°时坡面侵蚀强度最大5.在40°~90°之间,坡面侵蚀强度随坡度的增加而减小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A.植被破坏的程度较轻B.降水量少,且强度小C.坡面径流流速小D.受雨面积减小,而使坡面流量减小6.鱼鳞坑是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防治水土流失的一种方式,它能够拦截地面径流,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

图2中适宜植树的地点为()A.①B.②C.③D.④下图表示了黄土高原地区降水、植被与侵蚀之间的关系,据图回答7~8题。

7.年降水量________之间,降水侵蚀力急剧增大,而森林的水土保持作用仍较小() A.300 mm~450 mm B.300 mm~530 mmC.450 mm~530 mm D.≥450 mm8.关于该地区降水、植被与侵蚀之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降水侵蚀力伴随森林的覆盖率提高而变强B.年降水量超过450 mm后,森林对水土保持作用明显增加C.当年降水量超过300 mm之后树木才迅速生长9.读“我国特大、较大型山崩、滑坡和泥石流分布直方图”,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选修5第3章第2节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环境特点学案

选修5第3章第2节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环境特点学案

选修5第3章第2节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环境特点学案课前温故知新【课标要求】结合实例,说明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学习目标】1、运用地图,指出我国主要自然灾害多发区。

2、了解黄淮海平原区、东南沿海区、黄土高原区、川滇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及其成因,并能说明各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学习重点】我国主要自然灾害多发区的主要自然灾害成因及其特点。

【学习难点】各自然灾害多发区灾害的成因。

【学习流程】课前:1、回顾旧知,预习新课2、课前朗读,订正学案课堂:1、新课导入,明确目标(5min)2、小组讨论,合作探究(10min)3、分组展示,相互纠错(10min)4、相互评价,归纳总结(15min)5、当堂检测,巩固训练(10min)【自主学习】一、我国自然灾害的多发区与自然灾害产生的环境原因(1)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条件复杂,是世界上__________最多的国家之一。

(2)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__________与__________都有发生。

(3)我国是一个__________气候典型的国家。

(4)我国境内的__________地带,是世界__________、__________带的重要分布区。

(5)我国人口__________很不均衡,__________的地区差异也很明显。

二、黄淮海平原灾害多发区1、黄淮海平原主要发生的自然灾害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

本区深受季风影响,多年平均降水量在500~1000毫米。

由于春、夏两季降水较少,故有“__________”之说;降水以__________为主,有较多的洼地,__________灾害极易发生。

2、黄淮海平原的__________地震带和__________地震带正处于人口集中、工农业发达地区,地震灾害严重。

三、东南沿海灾害多发区1、东南沿海主要灾害有__________、__________、台风等自然灾害。

高中地理 第三章 自然灾害与环境自然灾害与环境 我国

高中地理 第三章 自然灾害与环境自然灾害与环境 我国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环境特点(答题时间:45分钟)下图是“黄淮海地区8级及以上风力出现天数统计图”,3、4、5三个月出现8级以上风力的天数最多。

读图回答1~2题。

1. 上述月份,该地易出现的自然灾害是()A. 春旱B. 伏旱C. 洪灾D. 暴雨2. 此时,随着风力的增强,在一些地下水位较高的低平原地区,还会形成()A. 洼地B. 旱地C. 盐碱地D. 沙地3. 导致我国东部平原地区洪涝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A. 受季风环流控制,降水多B. 地势低平,雨季河流排水不畅C. 受台风影响次数多,雨量大D. 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大4. 我国洪涝区主要有()A. 海河、淮河、长江、珠江流域B. 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流域C. 海河、黄河、淮河、松花江流域D. 塔里木河、雅鲁藏布江、怒江流域5. 我国山洪频繁多发的地带,集中分布在()A. 青藏高原的边缘地区B. 第一级与第二级阶梯过渡地带C. 南方低山丘陵区D. 河流纵横交织、河网密度较大的地区6. 下列关于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说法正确的是()A. 干旱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和黄土高原B. 滑坡和泥石流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和西南山区C. 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和江南丘陵等地D. 低温冻害主要分布在华南地区和黄淮海平原读中国自然灾害区划图,完成7~8题。

7. ①处主要的自然灾害是()A. 滑坡、泥石流B. 寒潮、荒漠化C. 台风、暴雨D. 洪涝、水土流失8. 水土流失和泥石流最严重的地区分别是()A. ②⑤B. ④③C. ⑥②D. ③⑦下图为“1978-2000年中国县级年均水灾频次图”,回答9~10题。

9. 水灾多发区主要分布在()A. 平原地区B. 河流中下游地区C. 湿润地D. 外流区10. 关于水灾多发区及其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A. 西北地区——植被破坏严重B. 东北地区——大量开垦湿地C. 黄土高原——连年气候异常D. 长江中下游地区——城市规模扩大洞庭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

2015_2016高中地理3.2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环境特点课时作业湘教版选修5

2015_2016高中地理3.2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环境特点课时作业湘教版选修5

第二节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环境特点新提升·课时作业读中国自然灾害区划图,完成1~2题。

1.①处主要的自然灾害是( )A.滑坡、泥石流 B.寒潮、荒漠化C.台风、暴雨 D.洪涝、水土流失2.水土流失和泥石流最严重的地区分别是( )A.②⑤ B.④③C.⑥② D.③⑦1~2.【解析】第1题,①处为西北地区,最主要的特征为干旱,荒漠化严重;地处内陆,靠近冬季风源地,冬季受寒潮影响比较大。

由于降水稀少,暴雨、洪涝、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灾害较少。

第2题,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为黄土高原,泥石流最严重的地区为西南地区。

【答案】 1.B 2.B下图为“1978~2000年中国县级年均水灾频次图”,回答3~4题。

3.水灾多发区主要分布在( )A.平原地区 B.河流中下游地区C.湿润地区 D.外流区4.关于水灾多发区及其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西北地区——植被破坏严重B.东北地区——大量开垦湿地C.黄土高原——连年气候异常D.长江中下游地区——城市规模扩大3~4.【解析】第3题,由图示可以看出,水灾多发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外流区域。

第9.淮河多水灾的原因是( )①支流多②每年南北支流同时进入汛期③流域内落差小④气候异常⑤暴雨频繁⑥季风活动的年际变化大⑦河道弯曲狭窄⑧湖泊淤积A.②③④⑥⑦ B.①③⑤⑦⑧C.①③④⑤⑥ D.②③④⑦⑧10.下列治理淮河水灾的措施,正确的是( )A.移民建镇,填湖造田,平垸行洪B.因洪泽湖泥沙淤积严重,截断淮河与洪泽湖的水道联系C.加固大堤,利用京杭运河水道排泄洪水D.上游修建水库,拦蓄洪水;中游修蓄洪分洪工程;下游开挖整治入海入江水道9~10.【解析】第9题,淮河是南侧支流先到汛期,北侧支流后到汛期,水灾的原因是年内季节变化大;同时受季风的影响,而不是气候异常造成的。

第10题,治理淮河水灾的主要措施是上游修建水库,中游修蓄洪分洪工程,下游开挖整治入海入江水道。

【答案】9.B 10.D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高中地理 第3章 第2节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环境特点

高中地理 第3章 第2节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环境特点

东南沿海灾害多发区



法 分
1.主要灾害:洪涝、地震、台风等。
活 动



2.灾害环境:东南沿海区人口众多,经济发达、灾害损 读
当 堂 双 基 达 标
课 时 作 业
课 时 教 法 分 析
教 学 方 案 设 计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菜单
XJ·地理 选修Ⅴ 自然灾害与防治
图 表 活 动 解 读
当 堂 双 基 达 标
课 时 作 业
课 时 教 法 分 析
教 学 方 案 设 计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教 学 方 案 设 计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菜单
XJ·地理 选修Ⅴ 自然灾害与防治
图 表 活 动 解 读
当 堂 双 基 达 标
课 时 作 业
课 时 教 法 分 析
教 学 方 案 设 计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菜单
XJ·地理 选修Ⅴ 自然灾害与防治
图 表 活 动 解 读





法 分
2.我国自然灾害产生的环境原因
活 动



(1)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条件复杂→自然灾害


方 案 设 计
类型多 。

(2)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海陆兼备→陆地灾害
堂 双

课 前
与海洋灾害都有发生。
达 标

主 导
夏季风→降水的 年内与年际变化大 →干

高中地理 第3章 自然灾害与环境 第2节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环境特点(第2课时)黄土高原灾害多发区

高中地理 第3章 自然灾害与环境 第2节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环境特点(第2课时)黄土高原灾害多发区

第2课时黄土高原灾害多发区和川滇地震滑坡泥石流多发区1.能列举我国黄土高原灾害多发区和川滇地区的主要灾害类型。

2.掌握我国黄土高原灾害多发区和川滇地震滑坡泥石流多发区主要灾害的成因。

(重点) 3.结合我国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分析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重难点)[基础·初探]教材整理1黄土高原灾害多发区阅读教材P72第1段~第4段,完成下列问题。

1.环境特点(1)从农业向牧业过渡的地区本区东部、南部为我国中部重要的农业区,西北部为农牧交错地区。

(2)由半湿润地区向半干旱、干旱地区递变。

(3)盆地边缘的活动断层。

2.主要自然灾害黄土高原的主要自然灾害为干旱、水土流失,此外,暴雨、滑坡、病虫害及地震等也是本区重要的自然灾害。

3.水土流失的原因(1)黄土质地疏松,易被侵蚀。

(2)大部分地方植被稀少、黄土裸露。

(3)夏季暴雨较多,冲刷强烈。

正误判断:(1)从土壤看,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易被侵蚀。

( )(2)治理黄河水患的关键是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

( )【提示】(1)√(2)√黄河之害在于下游决口改道,究其根源,是大量泥沙入河并在下游河道沉积造成的。

所以治黄的关键在于治沙,而黄河泥沙的90%来自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所以加强中游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是治黄的关键。

教材整理2川滇地震滑坡泥石流多发区阅读教材P72第5段~P74,完成下列问题:1.位置:本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

2.原因错误!3.地震灾害的特点:活动强度大、频率高、危害大。

正误判断:(1)川滇地区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地震灾害多发。

( )(2)加强对川滇地区监测,可以准确预报地质灾害的发生、减轻损失。

( )【提示】(1)×川滇地区位于我国南北地震带和青藏高原边缘地震带上。

(2)×目前的技术水平还不能对地震进行准确预报。

[质疑·手记]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记录,并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疑问1:解惑:疑问2:解惑:疑问3:解惑:[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流失土壤约5.0×109 t,占世界总流失量的1/12(6.0×1010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章自然灾害与环境第2节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环境特点(第2课时)黄土高原灾害多发区和川滇地震滑坡泥石流多发区 [学业达标]
下图是“我国的黄土分布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我国黄土分布的规律是( )
A.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布
B.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
C.主要分布在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D.主要分布在沙漠、戈壁和沙化严重地区的下风区
2.图中A所在区域是我国目前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其直接原因是( )
A.降水集中于夏秋季且多暴雨
B.黄土质地疏松且垂直节理发育
C.不合理利用土地导致地表失去植被保护
D.地表崎岖不平、千沟万壑
【解析】第1题,黄土在我国分布范围非常广泛,但是又相对集中,黄土一般是由西北风从蒙古—西伯利亚一带吹来,从黄土分布厚度上可以进行判断,主要分布在沙漠、戈壁和沙化严重地区的下风区。

第2题,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其原因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自然原因如地理位置的过渡性、黄土质地疏松性、降水的集中性等;人为原因主要是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植被的破坏等。

导致水土流失的直接原因是地表失去植被的保护。

【答案】 1.D 2.C
图1为2009~2013年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发生次数分布图(单位:次),图2为2009~2013年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月际变化图。

读图,回答3~4题。

图1
图2
3.云南滑坡和泥石流( )
A.西部多发与地势起伏有关
B.东部次数少,由于处于喀斯特地貌区
C.与降水的季节分配并不一致
D.冬季几乎没有,主要原因是河流断流
4.应对此类灾害,当地应采取的主要防灾减灾措施包括( )
①危险地带居民点搬迁②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
③加强监测和预警④修建大型水库,调节径流
⑤规划穿山隧道,改善交通
A.①③⑤B.②③④
C.①②③D.②④⑤
【解析】第3题,云南西部地势起伏大,降水丰沛,植被破坏严重,降雨引起的滑坡、泥石流不但规模大,而且活动频繁。

第4题,修建大型水库、开挖隧道易诱发地质灾害。

【答案】 3.A 4.C
5.阅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我国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主要分布区
(1)从成因上看A、B两地的泥石流类型不同,其中,A地为________引发的,B地为________引发的。

(2)图中C地区泥石流较D地区少,其原因为什么?
(3)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西南地区是滑坡和泥石流的多发地区,在川、滇、黔交界地带形成了以地震、滑坡、泥石流为主的灾害系统。

导致该地区这三种地质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是什么?
【解析】第(1)题,两类泥石流基本上以102°E为界,二者主要是暴发时的激发因子不同,A为降雨,B为冰川融水。

第(2)题,水分条件是泥石流发生的重要条件,所以暴雨泥石流多发生在我国湿润、半湿润地区。

第(3)题,在分析成灾的原因时,除从地壳运动、地质构造、外力作用、降水特点等自然因素方面说明外,还要注重人类活动可能造成的影响。

【答案】(1)暴雨冰川融水
(2)C地地质地貌与D地相似,但它位于干旱地区,降水稀少,缺乏形成泥石流的动力条件。

(3)该地区地震频发,震级高,由于地壳活动强烈,山体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加上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促使滑坡、泥石流灾害突发。

[能力提升]
6.下图是我国区域图,分析回答问题。

(1)该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地震带之一,分析其成因。

(2)该地区还是我国滑坡和泥石流的叠加区,试分析其原因。

(3)判断图中的水利工程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成因。

【解析】第(1)题,该区的渭河谷地、汾河平原都是断层活动形成的,地壳极不稳定。

第(2)题,可从地理位置、气候、黄土特性、人类活动等方面分析滑坡、泥石流的形成因素。

第(3)题,该区水土流失严重,致使河流含沙量大,下游淤积严重。

【答案】(1)多断层分布,地壳不稳定。

(2)地形由平原向山区过渡,斜坡较多;季风气候,降水集中;黄土土质疏松;人类活动广泛且程度大,植被破坏严重,这些都为滑坡和泥石流提供了生成条件。

(3)淤积严重。

原因是上游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河流含沙量大,库区水流慢,导致泥沙淤积。

7.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是世界上泥石流灾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结合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泥石流分布图。

材料二中国泥石流成因地域差异。

(2)分析黄土高原泥石流形成的主要原因。

(3)为了防治川滇山地频发的泥石流,列举人类正确的应对措施。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可看出,泥石流的主要分布地区是西南地区。

第(2)题,从气候、土质、地势及植被状况考虑。

第(3)题,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寻求对策。

【答案】(1)西南地区。

(2)夏季多暴雨;土质疏松;地表崎岖;植被覆盖率较低。

(3)提高地表植被的覆盖率;减少大型工程(开矿、修路等)对山体的破坏;加强法制管理。

8.读下图,结合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某地区位于川东三峡库区的腹心地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地形多为褶皱山地,地
下常有软硬相间的岩层。

(1)分别说出影响该地区滑坡危险性最严重的自然和人类活动致灾因子。

(2)说明该地区滑坡发生次数与坡度的关系,从滑坡危险性的外在因素分析怎样避免和降低坡度对滑坡危险性的影响。

【解析】第(1)题,由图知,坡度、土地利用分别是最严重的自然和人类活动致灾因子。

第(2)题,从坡度与滑坡次数关系图可以看出坡度在20°~40°时,滑坡次数多,最多的次数是坡度在30°~35°。

【答案】(1)坡度和土地利用分别是最严重的自然和人类活动致灾因子。

(2)坡度为20°~40°时,最有利于滑坡的发生。

而坡度小于20°和大于40°的地形滑坡发生较少。

①在农业土地利用方面,对坡度20°以上的丘陵山地应避免开垦耕地;②实行退耕还林、保护地表植被;③在交通工程方面,工矿建设应避免在脆弱地带施工;④在滑坡易发地段,
建设护坡工程,做好灾害防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