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书笔记:《家教和门风是最大的家庭资产》读后感

合集下载

家教和门风是最大的家庭资产

家教和门风是最大的家庭资产

家教和门风是最大的家庭资产中国是一个重视家庭教育的国度,在历史上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经典著作,如《三字经》《弟子规》等,还流传下来许多与家教相关的历史故事,如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

那么如何将家教传统与新时期的生活相结合?如何在当下更好地开展家庭教育?教孩子厚道做人是最基本的家风现在经常有排行榜,在讨论家庭要有多少资产才能传承下去。

于丹认为,在中国人的概念里,最大的家庭资产就是家教和门风,“中国是一个家邦社会,过去中国的风俗里就有它的伦理规矩,过去说张家村、李家店、赵家祠堂等,一个村的人都是同姓,他们的孩子做错了事,去跪祖宗祠堂,觉得没有脸面见祖先。

很多祠堂里是有家训的,即使是寒门,也说自己是有门风的。

”于丹讲了一个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的故事,他从小生活特别贫寒,他妈妈靠给别人扎鞋底等粗活供他念书,陶侃一步步往上走,他后来就做了鱼梁小吏,有一点小权力,他把那些腌制好的罚没的鱼给妈妈送去,他妈妈给他写了一封信:“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忧矣。

”大意就是,你是一个小吏,你把官家的东西给我送来了,你不能给我任何增益,反而给我增添了烦忧。

这样的妈妈真是深明大义,正是有了这样的妈妈,陶侃后来才能官至大司马。

于丹说:“什么是真正的家教门风?首要的就是要明辨是非,要知好歹。

”现在有许多孩子不知好歹,甚至做出伤天害理的事。

在那个贫瘠的时代,农民守着古训的时候,孩子敢不知好歹?敢伤天害理?那是要跪在祖宗牌位前挨板子的。

于丹痛心地说,过去孩子要是伤害一个小动物,家长会说这孩子怎么这么伤天害理,但现在,一群大学生虐待一只小猫,看着老猫急得哀号,这样的事已经屡见不鲜。

“过去的人大都不能识文断字,但是却通情达理,大多数人的家教和门风都教孩子厚道做人,勤俭持家,守着农民的本分,不能辱没祖先,这是基本的家风,也是家庭教育的基础。

”于丹认为,首先要教育孩子做一个明辨是非的人,说成大白话就是人得知道好歹。

母亲在家庭教育里扮演重要角色在于丹看来,在中国古代传统家庭中,女性虽然大都不识字,经济不独立,甚至连个独立的身份都没有,但却扮演了很重要的地位。

家教与门风读后感

家教与门风读后感

家教与门风读后感《家教与门风》读后感。

《家教与门风》是一部以中国传统家教和门风为背景的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家庭教育和社会风气的变迁,展现了中国传统家庭伦理道德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小说以其细腻的情节和深刻的思想内涵,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说以主人公家庭为切入点,通过对家教和门风的描写,展现了中国传统家庭的伦理道德。

主人公家庭中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视,他们注重培养子女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观念,以及对家族传统的传承。

这种家教方式在小说中被赞扬为“家教严谨,门风正派”,并且在主人公成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对主人公家庭的描写,小说展示了中国传统家庭伦理道德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以及其对后代的影响。

另一方面,小说也描写了社会风气的变迁,展现了中国传统家教和门风的衰落。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传统的家教和门风逐渐被新的价值观所取代,家庭伦理道德的重要性逐渐被忽视。

主人公在成长过程中,也面临着来自社会风气的挑战,他们不得不在传统价值观和现代价值观之间进行选择。

这种社会风气的变迁在小说中被描写得淋漓尽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对家教和门风的描写,小说呈现了中国传统家庭伦理道德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衰落。

小说通过细腻的情节和深刻的思想内涵,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发了对中国传统家庭伦理道德的思考和反思。

在阅读《家教与门风》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家庭伦理道德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传统的家教和门风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影响着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观念,也影响着一个人的行为举止和社会风气。

在现代社会中,传统的家教和门风逐渐被忽视,社会风气的变迁也给传统家庭伦理道德带来了挑战。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传统家庭伦理道德的重要性,传承和弘扬传统家教和门风,让其在现代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总之,《家教与门风》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小说,通过对家教和门风的描写,展现了中国传统家庭伦理道德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衰落。

《家教和门风是最大的家庭资产》读后感

《家教和门风是最大的家庭资产》读后感

《家教和门风是最大的家庭资产》读后感认真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家教和门风是最大的家庭资产》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后感:最近幼儿园组织我们老师一起学习了《家教和门风是最大的家庭资产》深有感触,中国是一个注重礼教的国家,历史上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的经典著作,在古代人们就非常注重家教和门风,为此还留下了许多经典的历史故事。

那么什么是家教呢?我认为就是我们留在孩子内心里面那一分德行风范,这就是家教。

父母的言行举止会直接影响孩子,有的父母不以为然在面对长辈时不尊敬他人,其实你在做的同时无疑是在做给孩子们看,你怎么做孩子就会怎么学,所以当父母的首先就要做到言行一致;其次就是要教孩子们明辨是非,知好歹,现在有很多的孩子都喜欢跟风,不论别人做的事情是对的还是错的都喜欢跟着别人做,比如今天有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摔了一跤只要有一个小朋友笑了其他小朋友都会跟着取笑她,这个时候我们大人就应该及时的去制止孩子们的这种行为,孩子或许不知道这种行为是对或者错,但是我们一定要教他们去如何判断事情的对与错,下次碰到这种情况还要不要去做了,所以要有一个良好的家教还是取决于父母如何去教孩子。

什么是门风呢?在古代人们非常的注重门风,女孩子从小就会被灌输要三从四德,要相夫教子这几乎是她们一辈子的信念,而男子就会被灌输要学会承担责任,要光宗耀祖,背起家族的使命,可是我觉得门风其实就是教孩子们要有责任感,不要推卸责任,面对困难不去退缩,要勇于去面对困难并学会去解决它,这才是门风。

现在我们很多的孩子都是爷爷奶奶带的,在家里就是小公主、小皇子,什么事都不用做甚至有的小朋友连穿衣服都是爷爷奶奶包办的,我觉得有的孩子解决不了的问题你可以向大人求助或者向同伴求助,但是要他们先学会独立思考问题不能事事去依赖别人,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才有利。

家教与门风读后感

家教与门风读后感

家教与门风读后感《家教与门风》读后感。

《家教与门风》是一本关于家庭教育与社会风气的书籍,作者通过对家庭教育和社会风气的分析,提出了一些有益的观点和建议。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家庭教育和社会风气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首先,书中对家庭教育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作者指出,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深远。

在当今社会,很多家庭都存在着教育方式不当、家庭教育缺失等问题,导致孩子性格扭曲、行为偏离等现象。

因此,家长要重视家庭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道德和人格,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做孩子的榜样和引路人。

其次,书中对社会风气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作者指出,社会风气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它对人们的思想、行为、价值观等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社会风气普遍存在着功利主义、唯利是图、道德沦丧等问题,导致社会道德滑坡、人心不古。

因此,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注重自身的修养和品德,传播正能量,推动社会风气的正面改变。

通过阅读《家教与门风》,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家庭教育和社会风气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么重要。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是孩子一生的财富。

而社会风气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它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重视家庭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和人格;同时,我们也要注重社会风气,从自身做起,传播正能量,推动社会风气的正面改变。

总之,家庭教育和社会风气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重视家庭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和人格;同时,我们也要注重社会风气,从自身做起,传播正能量,推动社会风气的正面改变。

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和社会才能更加和谐、稳定,我们的下一代才能更加健康、向上。

家教与门风读后感

家教与门风读后感

《家教与门风》读后感近几天我翻阅了《家教与门风一书》,收成颇丰。

此书为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礼学研究中心主任彭林所著。

此书被列为中国礼乐文化丛书,整本书没有富丽的词,没有扣人心弦的故情形节,但却在朴实平直的表达语言和真实生动的古典事例中让我明白了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礼乐文化的学理及人文内涵,同时明白得了在今世中国什么缘故要重拾中华之“礼”,除此之外礼乐文化关于一名一般的教师来讲明白得和把握其学理內涵也是极为重要的。

下面本人就从以上几点谈谈自已的收成。

一、明白得了礼乐文化的实质内涵礼乐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本源,中国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相处,人如何自处无不与“礼”字紧密相联。

经帮治国,前人有法法制或德治,孔子主张用道德来引导民众,用礼来整齐他们,树立羞耻之心不仅远离刑罚而且有上进心。

礼的主旨是培育人的博爱之心和表达对他人的敬爱之心。

这种博爰之心要从孝顺父母开始并推已及人加于四海达到天下大冶的目的。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儒家所说的爱是大爰,每一个人都有人格尊言。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乐”是人类共有的文化现象,文明达到必然高度的产物,是中国古代教化的工具。

乐由心生,今天的音乐儒家分声、音、乐三个层次。

乐是音中内容健康、风格庄重典雅的起到道德教化作用的部份。

礼与乐各有偏重,礼旨在标准人的外在行为,乐旨端正人的心志,二者共抓,方可内外兼修,成绩君子风度。

二、中国今世重拾礼乐文化的意义现今中国经济正值飞跃进展时期,中国传统文化自改革开放打建国门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远远大于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加上外来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侵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人的心中已日渐淡化乃至被扭曲地明白得运用。

在这祥一个复杂的时期背景下重拾礼乐文化尤其重要。

、关系民族的兴衰一个民族的兴衰史即是那个民族文化的兴衰史。

一个民族的振兴最重要的是文化的振兴,因为民族的振兴离不开文化精神的引领。

《家教与门风》观后感

《家教与门风》观后感

《家教与门风》观后感
家庭教育学伦理,社会教育学做人,学校教育学知识。

非常赞同于丹老师对弟子规的这段理解,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我们不能忽视。

很庆幸,在我还没有成家之前学习了于丹老师的这节课,以后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一定到位。

首先要让孩子学会尊敬长辈,唤醒孩子心底的敬意。

不求孩子学习如何优秀,只求孩子端端正正做人。

作为一名教师,虽然力量渺小,对学生的家庭教育弥补不了多少。

但我也一直要求我的学生先做人再做学问。

我时常跟我的学生说,我宁可要一个人品好学习待提升的学生,也不愿要一个成绩好却做人有问题的学生。

于是经常的教给孩子们如何做人。

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学校要尊敬老师团结同学。

待人接物要讲文明礼貌,对待学习要认真踏实。

我送给学生的寄语:谦虚,谨慎,认真,踏实。

也真心希望我的学生是一个博学多识,品行端正的人!。

于丹-中国人的家教与门风观后感(五篇范文)

于丹-中国人的家教与门风观后感(五篇范文)

于丹-中国人的家教与门风观后感(五篇范文)第一篇:于丹-中国人的家教与门风观后感于丹老师家教与门风的讲座观后感今天晚上9点,我准时收看了于丹老师关于家教与门风的讲座。

她表示,重建中国的家教和门风,重在培养孩子的“恻隐之心、辞让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

她呼吁,家庭要杜绝手机上餐桌和床,不被现代科技绑架是幸福的关键。

老师强调:先家教后学校教育,中国的父母不要把这条路走反了,现在越来越发达的科技和丰富的物质,使人们不知道通情达理,明辨是非,能否在家庭中恢复家教和门风,对中国人走向现代文明,意义深远。

重建中国的家教与门风,就是进了门要孝顺父母,出了门要友爱兄弟。

要言语谨慎、忠诚守信,博爱大众,亲近仁义道德。

在于丹老师看来,人的成长的第一阶段为家庭教育;第二段是社会教育;第三段才是学校教育。

中国的父母家长不要把这条路走反了,陷落于专业的学校教育,而忽略了家教和门风这样的基本教育。

老师讲到要培养孩子的恻隐之心,家长从小就应该向孩子灌输慈善的习惯,不要认为慈善是重大灾难发生时才临时起意的,或是富人明星才做的,我们不一定有钱,但如果我们愿意帮助别人就可以了,把培养恻隐之心变成一种课程。

孩子如果知道,因为帮助别人,所以他有尊严,这才是我们给孩子的一笔很大的财富。

第二篇:于丹观后感培养孩子,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70年代和80年代,学校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

时至今日,好学生、好孩子的标准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90后甚至00后的教育发展趋势,却更注重培养智育而忽略了其它方面。

有一句家教名言是这样说的:“要使人成为真正有教养的人,必须具备三个品质:渊博的知识,思维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

李开复博士也说:“一个没有良好的价值观,没有正确态度的学生,即便进了名牌大学,他的成功概率也一定是零”。

可见,德之重要性。

那么要如何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有德之人?于丹教授的报告,给我们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在假期参加各类公益活动,去儿童福利院或者敬老院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家教与门风读后感教学提纲

家教与门风读后感教学提纲

《家教与门风》读后感商务局毕枫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家与国的命运息息相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是入德的起点,市人生第一要务。

家是微缩的社会,只有每个家庭都按照道德要求和谐相处,治国、平天下才有坚实的基础。

古人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从学理上说有两个原因:首先,孩子好比树苗,根栽得正不正,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他将来成才与否,故《易经》有“童蒙养正”之说,童蒙时代能否“养其正”,关系重大,民谚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绝非无稽之谈;其次,孩童尚未入世,思想单纯,教育容易奏效,古代谚语说“教妇初来,教儿婴孩”,正是此意。

对普通家庭而言,家教的缺失,将影响孩子一生。

书中所述现代社会对儿童教育中才艺和德行的教育到底孰轻孰重的认识没有分清,本末倒置的现象比比皆是。

在孩子最需要给你指导的年龄,家长往往只做安全上的、营养上的、生理上的指导,家长更应该提供行为准则方面的指导。

不能过于追求物质享受,过于忽视精神成长。

《颜氏家训》、《治家格言》、《曾国藩家书》等等家训中,由于各家的文化程度、社会地位、人生诉求各不相同,所以家训的内容丰富多彩,略作归纳,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 划定行为底线。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要做守法之民;2. 教子当严。

如果过于宠爱,骄、奢、淫、逸四大邪恶就随之而来。

爱而不教,使沦于不肖,陷于大恶;3. 勉学与交游。

书籍是引领人类进步的阶梯,人要上进,不走歧路,必须读书;4. 社会公德;5. 人生价值观。

传统家教的内容总体是健康向上的,没有大而无当的空谈,而是把积极的人生理念渗透在日常生活之中,从行为入手,细致入微,润物细无声。

转到现代社会,我们对待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荣辱观不能大而化之,当做口号,贴在墙上了事。

具体到儿童青少年,要解决他们人格培养的基本问题,即明辨是非,懂得什么是人格和国格。

儿童思想单纯,身上坏习气比较少,只要引导得法,好的品行不仅与日俱增,而且根植于心田,如果全社会都同步进行,那么社会风气的转变,就指日而待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读书笔记:《家教和门风是最大的家庭资产》读后

读后感:最近幼儿园组织我们老师一起学习了《家教和门风是最大的家庭资产》深有感触,中国是一个注重礼教的国家,历史上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的经典著作,在古代人们就非常注重家教和门风,为此还留下了许多经典的历史故事。

那么什么是家教呢?我认为就是我们留在孩子内心里面那一分德行风范,这就是家教。

父母的言行举止会直接影响孩子,有的父母不以为然在面对长辈时不尊敬他人,其实你在做的同时无疑是在做给孩子们看,你怎么做孩子就会怎么学,所以当父母的首先就要做到言行一致;其次就是要教孩子们明辨是非,知好歹,现在有很多的孩子都喜欢跟风,不论别人做的事情是对的还是错的都喜欢跟着别人做,比如今天有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摔了一跤只要有一个小朋友笑了其他小朋友都会跟着取笑她,这个时候我们大人就应该及时的去制止孩子们的这种行为,孩子或许不知道这种行为是对或者错,但是我们一定要教他们去如何判断事情的对与错,下次碰到这种情况还要不要去做了,所以要有一个良好的家教还是取决于父母如何去教孩子。

什么是门风呢?在古代人们非常的注重门风,女孩子从小就会被灌输要三从四德,要相夫教子这几乎是她们一辈子的信念,而男子就会被灌输要学会承担责任,要光宗耀祖,背起家族的使命,可是我觉得门风其实就是教孩子们要有责任感,不要推卸责任,面对困难不去退缩,要勇于去面对困难并学会去解决它,这才是门风。

现在我们很多的孩子都是爷爷奶奶带的,在家里就是小公主、小皇子,什么事都不用做甚至有的小朋友连穿衣服都是爷爷奶奶包办的,我觉得有的孩子解决不了的问题你可以向大人求助或者向同伴求助,但是要他们先学会独立思考问题不能事事去依赖别人,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才有利。

家教和门风是最大的家庭资产,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我们才能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在现代的社会中我发现我们的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成绩,而非人格上的发展,报的补习班也越来越多,甚至看到别的家长给孩子报了什么他也给孩子报什么,也不管孩子愿不愿意,孩子们休息时间越来越少了,就连星期六、星期天也要去学习,孩子们已经没有什么所谓的周末了,每到星期五孩子们的嘴就会噘起来,因为第二天还要上课,我们家长有时候可以问问孩子们想不想上这些补习班,不是说成绩才是唯一的出路,孩子们开心的笑容才是我们最想看到的不是吗?不要把她们逼的太紧了,这样你们会发现你得来了孩子们的成绩却也同时让他们失去了快乐的童年包括人格出成时我们对他们的教育,记住最大的家庭资产是家教和门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