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自然》教学设计和反思
通用综合实践活动五年级下册《亲近自然美丽乡村 》教学设计

通用综合实践活动五年级下册《亲近自然美丽乡村》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亲近自然美丽乡村》是五年级下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旨在让学生通过亲近自然的实践活动,了解乡村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情感。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美丽乡村的介绍、自然环境的探究、乡村生活的体验、环保意识的培养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自然环境有一定的认知,但乡村生活的体验相对较少,对乡村的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了解不多。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增进对乡村生活的了解,提高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培养环保意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乡村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学会观察和描述乡村景物;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地考察、调查访问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培养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乡村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学会观察和描述乡村景物;2.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以及环保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手段,营造乡村生活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实地考察法:学生走进乡村,亲身感受乡村的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3.调查访问法:引导学生进行调查访问,了解乡村的生活现状,培养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4.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5.情感教育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对乡村生活的关注。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了解乡村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收集相关资料;2.学生准备:准备笔记本、笔等记录工具,穿着适合户外活动的衣物和鞋子;3.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调查表等教学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手段,展示乡村的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引导学生关注乡村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教学设计

《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自然景色的特征,掌握自然景色的描写技巧。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观察和感知能力,提高写景的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提高对自然美的欣赏和珍惜情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自然景色的特征,掌握写景的描写技巧。
难点:如何将对自然景色的观察和感知融入到作文中,并且使之生动传神。
三、教学内容自然景色特征的介绍,写景描写技巧的讲解,实践写景练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让学生观看一些自然景色的图片,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对自然景色的印象和感受。
2. 自然景色特征的介绍(15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自然景色的图片和视频,介绍不同类型的自然景色特征,如高山、湖泊、森林、草原等。
并让学生观察和感知每种自然景色的特征。
3. 写景描写技巧的讲解(20分钟)通过范文和写景描写技巧的讲解,向学生展示如何通过生动细致的描写来表现自然景色的美丽和独特之处。
4. 实践写景练习(50分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色,进行写景练习。
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感知、多描写,让他们将自然景色的美好表现在纸上。
5. 展示与分享(10分钟)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写景练习作品,老师进行点评和引导,让学生互相学习和进步。
6. 总结与拓展(10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周围的自然景色,多进行写景练习,培养自己的写作能力和对自然的热爱。
五、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2. 课堂讨论3. 作文练习六、教学评估1. 学生在实践写景练习中的表现和作品2.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对自然景色特征和写景描写技巧的理解情况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学生对自然景色的观察和感知能力得到了提高,写景的表达能力也有所增强。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更多的实践环节,让学生通过实际活动更深入地体验自然景色,并且进一步提高写景的技巧和表达能力。
《亲近自然》教案

《亲近自然》教案【教案】亲近自然一、教学目标1.了解自然的意义和价值;2.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3.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发现能力;4.激发学生对自然的探索和研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并认识到自然的重要性;2.引导学生亲近自然,感受自然之美;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保护意识。
三、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主动亲近自然,培养保护自然的意识。
四、教学准备1.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2.有关自然保护的相关资料和故事。
五、教学过程一、自然的意义与价值(引导学生探讨)介绍: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也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生存发展的环境。
它给予我们无尽的资源和美好的生活。
那么,自然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呢?1.自然的意义(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自然提供我们所需的空气、水和食物;- 自然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自然是我们心灵的寄托和宁静的港湾。
2.自然的价值(引导学生探讨)- 生态价值: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物种的多样性;- 经济价值:提供资源,促进经济发展;- 文化价值:孕育着丰富多样的文化和艺术。
二、亲近自然,感受自然之美1.户外活动(组织实地考察)- 到附近的公园或自然保护区进行观察和探索;- 让学生用五官感受大自然,触摸树木的纹理、听蟋蟀的叫声、闻花朵的芳香;- 让学生观察动植物,记录并描述他们的特点。
2.科普讲座(邀请专家授课)- 邀请自然保护专家或野生动植物研究者给学生进行讲座,介绍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 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自然景观和生物特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三、保护自然,我们的责任1.知识普及(了解环境问题)- 介绍一些当前的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水源污染、野生动植物灭绝等;- 通过故事、图片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些问题对人类和自然的影响。
2.行动起来(提倡环保行为)- 讨论并列举一些个人和集体的环保行为,如节约用水、减少碳排放、参加植树活动等;- 鼓励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积极参与环保行动,以实际行动保护自然。
《亲近自然》教案

《亲近自然》教案【教案】课程名称:亲近自然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探索欲望;2. 促进学生与自然环境互动,提高观察和思维能力;3.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课程内容:1. 自然与人类的关系a) 自然对人类的意义;b) 人类对自然的影响。
2. 自然的多样性a) 不同地理环境的区别;b) 不同生物种类的特点。
3. 探索自然a) 亲近自然的途径;b) 观察和记录自然现象;c) 尊重自然的礼仪。
4. 环境保护a) 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b) 学习环境保护的方法;c) 激发学生参与环境保护的意愿。
课程步骤:1. 热身活动在课程开始前,进行一个简短的热身活动,例如播放自然风光的视频或展示自然界中的美丽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导入引入自然与人类的关系的话题,让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对自然的认知和感受。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3. 探索自然a) 指导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户外实地观察活动,例如参观公园、植物园或校园周边的自然环境。
学生需要观察并记录所见的自然现象,例如不同植物的样貌、鸟类的叫声等。
b) 学生回到教室后,通过展示和讨论归纳他们的观察结果。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自然环境的特点,并讨论自然界中的相互依存关系。
4. 环境保护a) 通过图片、视频或课堂讲解等方式,向学生介绍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目前环境面临的问题,例如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
b) 分组讨论学生能够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并展示给全班分享。
c)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环境保护创意,并与同学分享。
5. 总结与拓展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总结学到的知识和体会。
鼓励学生以书面形式完成一篇小结,表达自己对自然的理解和亲近自然的决心。
教学资源:1. 自然界的图片和视频素材;2. 指南针、放大镜等观察工具;3. 课堂展示器和投影仪。
评估方法:1. 学生的观察记录和小组展示;2. 学生在课后完成的小结。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学生将能够更好地认识并亲近自然,增强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幼儿园亲近自然:家庭亲子游戏体验与教学设计

幼儿园亲近自然:家庭亲子游戏体验与教学设计幼儿园亲近自然:家庭亲子游戏体验与教学设计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幼儿教育越来越重视亲近自然的重要性。
在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双重影响下,幼儿园的亲子游戏体验和教学设计也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幼儿园亲近自然的重要性,家庭亲子游戏体验的意义,以及在教学设计中如何有效地促进幼儿对自然的认识和探索。
一、幼儿园亲近自然的重要性1. 亲近自然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积极作用自然是最好的老师,亲近自然可以帮助幼儿建立对自然的感知和体验,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2. 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在自然中,幼儿可以学会尊重和保护自然,培养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3.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自然中充满了各种奇妙的景象和生物,幼儿可以通过观察和体验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二、家庭亲子游戏体验的意义1. 家庭是孩子最初的学习环境家庭亲子游戏体验可以帮助孩子更早地接触和认识自然,为幼儿园的自然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2. 促进家庭成员间的情感交流在亲子游戏中,父母和孩子可以建立更紧密的情感联系,增进亲子间的理解和沟通。
3.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合作精神亲子游戏对幼儿的独立性和合作能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
三、教学设计中的有效促进1. 设计丰富的自然体验活动在教学设计中,可以通过组织野外郊游、室外探索等活动,让幼儿近距离地接触大自然,激发他们对自然的兴趣。
2. 引导幼儿进行自然观察和体验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自然景物、植物和动物,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3. 创设宽松自然的学习环境在幼儿园中,可以创设富有自然气息的环境,如植物、花园、小动物等,为幼儿提供一个自由、舒适的学习氛围。
四、我的观点和理解1. 自然是最好的教室,亲近自然对幼儿的成长至关重要。
家庭亲子游戏体验和教学设计需要在促进幼儿对自然认识和探索的注重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独立性。
2. 家庭亲子游戏体验是亲近自然的有效途径之一,对于家长来说,可以借助亲子游戏来促进亲子情感交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合作精神。
《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教学设计

《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习自然景色的特征,掌握写景的基本技巧,提高写景的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示范、练习、作业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理解自然景物的特征,提高写景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自然景色,激发写景的兴趣与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 自然景色的特征:山水、花草、树木、天空、地面等。
2. 写景的基本技巧:用生动的语言塑造自然景色,表达出自然景色的美。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自然风光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
2. 讲解:介绍自然景色的特征,如山水的险峻、花草的娇艳、树木的茁壮、天空的明净、地面的广阔等。
同时讲解如何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这些特征。
3. 示范:老师示范如何写景,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大自然的美,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自然景色。
4. 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写景练习,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分享和修改,提高写景的表达能力。
5. 作业:布置写景作业,让学生在校园或家乡的自然景色中进行观察与描绘,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与对大自然的热爱。
四、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认真程度、参与度和表达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和练习来评价。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的写景作业来评价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对自然景色的观察与理解。
3. 小结评价:通过课后小结评价学生对自然景色特征的掌握程度和写景能力的提高情况。
五、教学资源1. 图片或视频:用于教学导入,展示自然景色的美。
2. 课本:提供相关的写景教学内容和范例。
3. 笔纸:用于学生写景练习和作业。
4. 其他:教学课件、视频资料等。
六、教学心得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教学引导,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然景色的特征,提高其写景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的培养,鼓励他们多观察、多体验大自然的美。
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通过实践去感受自然景色的美,从而更好地表达出来。
第十五课走进大自然教学设计-一年级全一册小学心理健康(南大版)

第十五课走进大自然教学设计一年级全一册小学心理健康(南大版)一、教学内容《走进大自然》是南大版一年级全一册小学心理健康教材中的第十五课。
本课旨在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学会珍惜自然资源,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 大自然的认知:让学生了解大自然的基本概念,知道大自然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生物和自然现象。
2. 大自然的美好:引导学生发现大自然中的美丽景色,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好。
3. 环保意识的培养:教育学生珍惜大自然,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4. 人与自然的关系:让学生明白人类与大自然息息相关,要尊重大自然,和谐共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自然的基本概念,知道大自然中有各种各样的生物和自然现象。
(2)学会观察大自然,发现大自然中的美丽景色。
(3)树立环保意识,养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大自然。
(2)学会用语言、绘画等表达方式,分享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心态。
(2)教育学生尊重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共生。
三、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环保意识。
2. 引导学生发现大自然中的美好,学会欣赏大自然。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视频素材等。
2. 学具:绘画用品、观察记录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大自然的美景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知识讲解:介绍大自然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大自然中的生物和自然现象。
3. 案例分析:展示一些环保案例,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大自然的影响,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发现大自然中的美好,学会欣赏大自然。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教育学生珍惜大自然。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第十五课走进大自然2. 板书内容:(1)大自然的基本概念(2)大自然的美好(3)环保意识的培养(4)人与自然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观察身边的自然环境,记录下自己发现的美好景色。
《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教学设计

《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教学设计一、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生通过课外的体验和课堂的写作实践,了解写景的基本角度,掌握常见的写景技巧。
2、过程与方法:学生以自己的观察体验、写作实践和互批互改实践为基础,通过教师安排的活动和练习,掌握写景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自己亲近自然、感受自然和书写自然,促使学生的心灵与大自然亲切交流,从而感恩自然,热爱自然。
二、教学重难点:1、明确对象,观察仔细,善于发现,抓住特征写景2、写景技巧在写作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实践观察法、探究合作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四、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春有百花,秋望月;夏有凉风,冬听雪。
百花、秋月、凉风、飞雪,这一切美好的景物都是大自然对我们的恩赐。
当我们在赏泰山雄,华山险,黄山奇,峨眉秀的时候,当我们在赞牡丹雍容,菊花傲骨,莲花冰清,兰花素雅的时候,我们的内心是否会泛起层层的涟漪:我们能给自然母亲做点什么呢?我们可否持一颗回报的心、感恩的心让大自然母亲这一切在我们的笔下变得永恒,变得更美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高中语文必修二表达交流板块的第一个专题《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一、秋景初体验——亲近自然,亲近秋天。
自然以春夏秋冬的方式把精彩给我们呈现。
春夏秋已经远去,冬天也已经只剩下短短的尾巴,即将从我们身边飞驰而过,作为追风少年的我们,如果让已经远离我们的秋在我们笔下变得永恒,变得更美,也算是我们这四十五分钟对大自然的回报。
要写秋,可是秋在哪里?它有什么样的特征?这的确是个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老师有个的想法,就是我们在思绪上亲近自然,亲近一下秋天。
请同学们用如下的句式说说你心中的秋天。
例如:秋天是火红的枫叶,秋天是情人的眼泪……思考时间两分钟,然后展示。
好的,同学们,关于秋,我们刚刚进行了初步的体验与感受。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回报自然,让秋在我们笔下永恒吧。
请同学们围绕下面四个对象中(秋叶、稻子、秋风、大雁)的一个,写几句最能体现秋的特征的句子,时间二分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认真观察景物;2.学习写景状物的技巧,学会用多种手法写景;3.学习融情于景和借景抒情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明确话题,写景抓住特征,注重感情。
2.学习写景状物的技巧,训练语言表达,学会用多种手法写景;学习融情于景和借景抒情。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语:自然是人类生活的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人类不仅在物质上需要大地母亲的哺育,而且在精神上也需要向自然寻求依托。
当知时节的春雨飘落大地时,当秋风吹来诱人的果香时,感到喜悦、幸福的决不仅是农民;过去的政治家、文学家,每当失意的时候,就会寄情山林;就是我们中学生,当不堪学习重负,感到身心疲惫的时候,去野外踏青,不也能愉悦身心吗?可以说人对自然的情怀是与生俱来的。
但不同的人,对自然的感悟有深浅不同,情趣有高下之分。
“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感悟,“大漠孤烟直”的审美不是人人都能有的。
我们阅读过许多写景的名篇,读过之后,那令人心驰神往的景色仿佛历历在目,这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也是需要我们来认真学习和借鉴的方面,就是能够抓住景物的特征。
二、请阅读课本51页“话题探讨”的内容,准备交流阅读后的体会。
(交流时注意能有自己的体会,还要能举出其他例子。
)三、在我们对大自然有自己独特的体会的时候,如何用文字来把它表达出来呢?请阅读52页的“写法借鉴”,这里告诉我们那些重要信息。
(景物描写要抓住景物本身的特点、还要突出感情特点。
)四、什么是景物特征呢?景物的特征就是某处景物在形态、布局、格调、氛围等方面区别于他处景物的地方;换言之,它是一处景物所独有的,它处景物不会有或者不会跟它全然相似的。
早、中、晚的景物不同,春、夏、秋的景物不同,风、雨、雪的景物不同,高山、平野、沙漠的景物也不同。
同一类景物由于时间、地点、时代的不同,也赋予景物各自不同的特征。
写作时就要考虑时间的特点、地点的特点、时代的特点。
就是说,在你的笔下的景物,要能够留给别人鲜明的不同于一般景物的印象。
五、如何抓住景物特征,抓住景物特征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呢?请看下列例子:例1:“……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他的胯下逃走了。
”例2:“月亮升起来。
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
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
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软修长的苇眉子。
苇眉子又薄又细,在他怀里跳跃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芦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了,垛起来,在白洋淀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这女人编着席。
不多一会,在她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
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的世界。
水面隆起一层薄薄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例3:“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班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是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小提琴)上奏着的名曲。
”对上面的三段文字的描写有自己理解的请谈谈看法。
提示:可以从描写对象、时代、时间、地理、各自的特征等方面去思考,也可以比较着去思考。
第二课时在上节的基础上分析解决如何写景的问题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一、景物的特征要通过描写来体现,如何描写才能体现景物特征?请同学们先看几个例子,赏析一下,分析这些景物描写美在何处?写的好,好在哪里?[例1]“秋天的阴山,像一座青铜的屏风安放在它们(指包头和呼和浩特) 的北边,从阴山高处拖下来的深绿色的山坡,安闲地躺在黄河岸上,沐着阳光。
”(翦伯赞《内蒙访古》)[例2]“桃林前面,有老百姓种的荞麦,也有大麻和玉米这一类高秆植物。
荞麦正当开花,远望去就像一张粉红色的地毯,大麻和玉米就像是屏风,靠着地毯的边缘。
太阳光从树叶的空隙落下来,在泥地上,石家具上,一抹一抹的金黄色。
偶尔也听得有草虫在叫,带住在林边树上的马儿伸长了脖子就树干搔痒,也许是乐了,便长嘶起来。
”(茅盾《风景谈》)[例3]“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铃上奏着的名曲。
”二、如何做到融情于景?(1)写景、状物和抒情在一篇具体的文章中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
因为写景、状物离不开抒情,而抒情又往往需要借助景和物。
这就是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借景抒情”。
如《诗经》中以一个戍边征人的口吻吟唱:“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一个征人在连绵的阴雨中回到家乡,这场景或许是写实的,但这儿的“雨雪”明显投影上了征人垂暮之年才返回家乡,一切都“物是人非”的阴霾心境。
当然写景、状物和抒情在具体的一篇文章中,视其倾向性不同有时可以有所侧重:或以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抒情只是投影在具体景物上的某种感受,即作者既尊重所写景物的特征,抓住特征进行描写,又在景物描写的同时带上“我”此时此地的主观感受。
如:朱自清《春》中描绘的春雨图。
既写出了江南春雨连绵不断的特征,同时江南雨景中田园牧歌般情味又是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主观感受。
或以抒发某种感情为主线,景物只是借以寄托的一种比拟和象征。
也有许多文章将这两者很好地揉合在一起。
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在“借景抒情”前,用大量饱含感情的笔触去写景状物,景物的描写细致生动,最后的抒情议论成为画龙点睛之笔。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说的是古典诗歌的创作过程中,常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
那么我们平时在写作过程中又该如何做到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呢?请同学们赏析下列例文:例文1、雨丝、绿海下雨天,我的窗外真美!那一片绿绿的稻田,好大的一片,像一片海。
而我这小楼就像一只船。
远远那两丛树林掩映的村舍,和稍近一点的那长着芒蒿的小丘,是这绿海上的岛屿;那环抱着我们的群山,在有雾的时候,就不是山,而是云,是灰色、紫色、深蓝、淡青的云;而那些挺秀的电杆呢?那是帆樯,悠然地点缀在这绿绿的海上。
雨,静静地落着,落在稻浪上,深深密密地溶入那无边的绿海里。
于是,你禁不住要俯在窗口,向那如丝的雨凝望。
你是多么想,想自己变成那只在绿海上翩跹着的白鹭,扑在那柔细清凉的雨丝里,让它冲刷抚慰着你的头颈,和你赤裸的背。
你是多么想,想投身到那被雨水濡湿的稻浪里,泳着,拍打着雨水的花朵,和稻浪的波痕。
让你莹洁纤细的身体,没入那深深沉沉的绿海,去捕捉那柔柔细细的雨丝。
而当有风的时候,雨丝如珠帘般的,在淡灰的天幕前,畅快地斜斜地扫过去,扫过那波涛汹涌的稻浪,在那波峰上激起一片白濛濛的雾,给稻浪涂染上一抹梦痕。
你更会爱那不知什么时候出现的两朵深红的伞花,持伞的人没在深深的稻浪里,只有那两朵圆圆的深红,在浅绿的海面上飘着、飘着,慢慢地,不像是要到哪里去,而只是无目的地那么飘着,在斜风细雨里。
你能不想到“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句吗?爱雨的人是不想躲开雨的。
让那雨丝的清凉,洗去你心灵上的尘;让那雨丝的安闲,抹去你思想上的俗;让那无声的雨丝告诉你,那些躲在房中,关紧了门窗的人们,所永远不会了解的,雨丝和绿海那心底的爱,和永恒的诗。
多希望你来!来看看我未关的窗,来看看我被雨丝沾湿了的窗帘,来看看为爱那如丝的雨而不肯关窗的我。
(选自《罗兰散文)例文2.听雨今天又是一个雨天,春雨绵绵地下着。
昨天的考试又考砸了,我的心情也如这雨天一般阴冷。
百无聊赖中我默默地注视着这一场雨。
窗外的雨如烟似雾,密密地斜织着,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无声无息中,滋润了大地,滋润了万物。
虽然,她少了夏雨的热烈与狂暴,也不及秋雨的冷峻和肃杀,可是她却有着夏雨和秋雨所没有的优点那就是她虽然柔弱,却有着“润物细无声”的强大生命韧劲。
淅淅沥沥的春雨,穿越我的灵魂,点点滴滴地落在了我的心上。
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是的,每一个春天都会有连绵的春雨,所以每一个春天才会有草木的勃发,百花的争艳。
这坚韧的春雨让我们在岁月的流转中,不论处于烈日酷暑,还是寒冬腊月,总有了希望,总有了等待。
这便让我想到,在许多时候,我们的力量是微弱的,我们的处境也是困难的,但我们不能轻言放弃。
因为只要不放弃,哪怕是最微弱的力量,微弱如柔美的春雨;哪怕是最平凡的努力,平凡如每年的春雨,我们也总会有希望,也总会有等待。
窗外的雨依旧下着,可我的心情分明已经晴朗了起来:不再哀叹自身的渺小,不再惧怕学习的困境,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亦如,雨后会有更绿的草,更红的花。
例文3.喜雨和苦雨我的第一篇杂文,投给《自由谈》的,叫做《故乡的雨》。
写这篇文章,距今已经两年多了,但我的情绪,仿佛还和两年前一样,一提起雨,总觉得它宜于乡村,不宜于都市,宜于春秋二季,不宜于冬夏,宜于黄昏,不宜于白天,不过这只就一般而论,倘在海滨,我倒是喜欢夏天的暴雨的。
因为爱憎也得随环境而变易的缘故。
其实我的喜欢春雨、秋雨、黄昏以及乡村的雨,也正和我的环境有关系。
我常喜欢翻翻书籍,尤其是诗人们的咏雨诗,看得多了,因此转移了爱好。
“黄昏却下潇潇雨”,固然已脍炙人口,“隔个窗儿听不得,凄凉又是点灯时”,也很能写出这时候的心情。
元朝萧汉杰《浪淘沙》词云:“湿逗晚香残,春雨春寒,洒窗填户著幽兰。
惨惨凄凄仍滴滴,做出多般。
和霰撒珠盘,栖上更阑,芭蕉怨曲带愁弹。
绿遍堵前苔一片,晓起谁看。
”这是一阕咏春雨的好词。
此外如:“几个笠收网人归,一肩蓑卖花人去。
”“任午簟将愁,夜篝做冷,听到打窗细。
”“孤檠清梦易觉,肠断唐宫旧曲,声迷更漏,滴入愁心,秋似玉楼人瘦。
烟槛外催落梧桐,带西风乱捎鸳鹙。
”所咏的,也正是春雨和秋雨。
歌曲里的,我记起马致远的一首《寿阳曲》来,他咏的是潇湘夜雨,词云:“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
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情泪。
”这虽然不曾明白地点出季候。
但仔细读来,倘非春末,就大概是秋初,否则是不会有这“一声声”的。
我们的诗人所欢喜的,是凄婉,清幽。
然而,并非因为凄婉,清幽而喜欢春雨、秋雨、黄昏以及乡村的雨的人们,自然也有。
例如农民就是。
住在都市里,日常饮洗,无须用天落水,柏油马路和士敏土房子也决不是能够容纳清幽的雨景的所在,所以大家差不多都苦雨。
但乡村却并不如此,农民是喜欢雨的,尤其是春雨、秋雨、黄昏雨。
他们所以喜欢的理由却不象诗人那样空洞。
照林语堂先生的口吻说来,他们实在是实用主义者,因为春秋两季正是农作物需水的当儿,黄昏下雨又不至妨碍工作,倘不成灾,他们从来就不知道要苦雨,相反地,在亢旱的季节,还得去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