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主义(2)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13讲 新文化运动、新三民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关注新教材 拓展新视野 1.孙中山设计的政治路线图 (1)1905年,孙中山在《同盟会宣言》中提出,中国从封建专制走 向宪政民主需要经过“军法之治”“约法之治”和“宪法之治”三个 时期。 (2)1906年,他在《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再次提出:由“军法之 治”经“约法之治”达“宪法之治”,将中国建设为一个独立富强、 自由平等的现代国家。 (3)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在1914年《中华革命总章》中正式提出实 现宪政民主须经历“军政、训政、宪政”三个阶段。 (4)1924年,他在《国民政府建设大纲》中集中阐发了“军政、训 政、宪政”三阶段的宪政建设思想。
(3)孙中山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 ①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后,实行独裁统治,企图复 辟帝制。 ②孙中山开始了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先后领导发动了“二次革 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 ③孙中山为救国寻求新途径、新力量。
3.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1)背景 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孙中山看到了新的希望。 ②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 (2)提出 ①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宣言。 ②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③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误区警示]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并非倾向社会主义 “平均地权”是孙中山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方针,并没有解决农民 的土地问题。“节制资本”的目的是防止私人资本主义操纵国计民生。 二者的出发点都是要解决资本主义带来的一系列有关民生的问题。
[构图解史] 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关系
信息提取:
实质:反映了宣传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 (2)变化:由宣传民主科学到宣传马克思主义。 因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西方列强不顾中国 反对,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人民指出了 正确方向。
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 (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关于考试的说明:1、考试形式:闭卷。
2、考试的题型及分数分布:单选(10分)、多选(10分)、判断题10分,材料题(13分)简答题(32分)和论述题(25分)。
3、考试范围:第1—8章包括每编的综述部分,简答主要是从每章后面的思考题里出。
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2、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任务及其相互关系?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1、清政府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1842年),《天津条约》(1858年,台湾、汉口、九江、南京、镇江等被辟为开放口岸),《辛丑条约》(赔款最多,赔款额高达4.5亿两白银,本息合计近10亿两之巨)、《马关条约》(将中国领土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割让给日本)等。
2、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3、中国近代史上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刘永福率领的黑旗军抗击日本侵略的斗争、义和团运动等等。
4、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原因。
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最根本原因是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5、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6、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19世纪70年代以后,郑观应、王韬等人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同时也要求吸纳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
这些主张具有重要的思想启蒙的意义。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1、天平天国颁布的两个重要文件:一个是以土地分配制度为核心的社会改革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另一个是太平天国后期由洪仁玕提出的带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资政新篇》,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一、中国传统民族主义与西方近代民族主义的不同内涵1.中国传统民族主义(1)主要观点:一是华夏中心观,二是华尊夷卑观,三是建立在华尊夷卑观基础之上的“夷夏之辨”的观念。
(2)划分民族的方法:以文化上是否归附为标准,中国乃文明之国,非方位、界域、种族所限。
(3)中外关系基础:不是各国拥有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世界秩序也不是独立、平等的民族国家集合体,而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同心圆,其他民族只是中国文化教化的对象。
(4)中国传统民族思想:基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相信中国文化是最优秀的,二是认为这一优秀的文化是民族认同的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符号。
因此,在中国人看来,维护民族利益主要表现在维护中国的文化和制度,特别是纲常名教上。
2.西方近代民族主义含义(1)指各民族建立政治实体和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过程。
(2)是建立民族国家过程中所体现的理论、原则和理想。
(3)政治集团追求民族国家的行动。
(4)民族成员的心理状态,即表现出对民族国家超越一切的高度忠诚和对本民族优越性的坚定信仰。
二、近代中国民族主义1.原因(1)外来侵略: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和压迫所造成的社会危机是近代民族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
(2)原有传统:固有的传统民族主义成为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
(3)西学影响: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吸收了西方的进化论学说,把它变成了倡导民族自强自立、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和压迫的理论武器。
(4)主观奋斗:进步思想家、革命家为救亡图存而不懈奋斗。
2.内容(1)恢复民族自强自信:恢复对中华固有文化的自信,可以说是近代民族主义最重要的内容。
(2)陶铸国魂,培养人民尚武精神:近代民族主义者们鉴于中国积贫积弱、屡受列强欺辱的现实,认识到改变文弱旧习,培养人民的尚武精神,增强国力的重要性。
(3)群体至上的国家主义:强调国家的独立和自由胜于个人的独立与自由,这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最具特色的理论内核。
(4)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反帝爱国内容。
一、二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的特点

3.五次大起义:爪哇人民反荷起义;阿富汗人民反 英起义;伊朗巴布教徒起义;中国太平天国运动; 印度民族反英起义。
4.特点:由农民或封建王公领导,大都带有宗教色 彩。
(三)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19世纪 末20世纪初)
1.亚洲的觉醒 (1)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帝国 主义侵略加剧,亚洲各国的民族危机加深了, 亚洲人民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新高潮。
民族主义的影响
法国《新观察家》周刊上写道:“民族主 义是一种非常富有弹性,甚至空洞无物的 意识形态,它既可以用于肢解国家,又可 以用于建立国家;… 它仿佛是一个包罗万 象的宝瓶。”
民族主义在诞生的初期主要表现为一股积极 力量。
1 促进民主制度的诞生,强调了政治权利来 自人民的意识。
2 民族主义促进了国家的经济发展。消除了 狭隘的地区主义思想,打破地区间的商业障 碍。
3 民族主义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独立。他是民 族国家凝聚力的来源。
现代的国际关系中,民族主义基本 上演化成为一种有害力量。
1 民族主义在人类的战争史上扮演 着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
2 民族主义往往导致种族主义甚至 法西斯主义。
一、民族解放运动的脉络
(一)以美洲为中心的独立战争 (18世纪末19世纪 初) 1.背景:西欧国家大肆进行殖民掠夺,以屠杀、掠 夺贩卖黑奴等方式进行资本原始积累,并进行殖民 统治.
2.主要事件:①1775~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② 1791~1804年海地革命(杜桑·卢维杜尔);③ 1815~1826年西属拉美独立战争(玻利瓦尔解放今 天的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圣马丁解放 了阿根廷、智利和秘鲁首府);④葡属巴西独立。
高中历史三民主义2

具体含义
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 暴力推翻帝国主义 (民前族提革命) 恢复中华 支持的清王朝实现
民族独立自主
民权主义
推翻封建专制
(政治革命)
核心
创立民国 建立民主共和国
局限
没有明确反帝主义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社会革命)
核定地价,解决以 土地为中心的财富
补充和发 ≠平分土地 重新分配问题,平
展
均地权
没有废除封建土地 所有制和彻底解决 农民土地问题
②实质: 反君主专制统治
(3)民生主义:
社会革命
(1)含义: “平均地权”
具体办法:核定地价,涨价归公,由国民共享,做到“家 给人足”
(2)实质: 资产阶级土地革命纲领
(3)意义:
触及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彻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2、三民主义的内容
内容
对应的同 盟会纲领
①节制资本 ②扶助农工
探究2: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有何关系?
新
民族
三
明确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民
民权 扩大到一般平民与革命团体
联 俄
三
联大
共
主
民生
义
涉及农民和工人问题
扶政
助
农策
工
新三民主义是革命纲领和目标 三大政策是实现它的方法与手段
探究3: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有何异同?
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立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 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国。
——孙中山 (1)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先生在誓词中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
推翻专制政府,确立民国; 中华民国得到列邦公认,建立平等外交。
试论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构建(2)

试论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构建(2)民族主义推动民族国家的创建包括创建新的民族国家的过程,也包括将既有国家转变为民族国家的过程。
而民族国家之所以得以创建或既有国家要转变为民族国家,乃是由于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民族主义被看成了现代国家合法性的来源。
三、现代国家以民族主义为合法性来源“现代国家是民族国家——即政治机器既明显区别于统治者,又明显区别于被统治者,在一个划定界限的区域内享有最高管理权,有暴力垄断的支持,并且作为国民对国家最低限度的支持或效忠的结果,这种政治机器享有合法性”。
合法性是一国政府得以有效调动社会资源,实现内部治理的重要基础。
关于国家的合法性来源,马克斯·韦伯曾总结出三种模式,分别是传统型统治、魅力型统治与合法型统治。
民族主义在西欧北美最初产生并推动民族国家创建之后,能够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可,就在于其在合法性上比王权政治更为合乎大众的理性诉求。
在中世纪甚至之后的绝对主义国家状态中,将信仰与权力结合在一起,确保王权的神圣性,成为王室统治的凭依,但大众觉醒时代到来后,“国家的权力必须与统治者支持某种信仰的职责区分开来,这成了显而易见的问题”。
于是,社会契约、人民主权的理念为大众广泛接受并推动这些理念的实践。
前文已述,民族主义在精英阶层的动员被大众阶层所接受并推动共同体意识与行动时才真正形成,才构建出民族的大体框架。
而民族主义意识之所以能够实现对大众的动员,在于“民族总是被设想为一种深刻的,平等的同志爱”。
在政治诉求中,民族主义在深刻、平等的同志爱基础上,又进一步要求对个人权利的认可,公民权是民族不可或缺的要素。
公民权将民族与国家结合起来,使民族成员更能认同现有国家或者创建新的民族国家。
总之,“在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人民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政治角色,而是一个积极的主动参与者了”。
公民权同时也在民族内部社会一文化共性联系的基础上,加上了成员间的政治纽带联系,使民族国家不仅呈现出更大的团结,政府也更能有效地动员社会力量,民族国家的国家能力得到了提升。
中国近代史民国前期的中国(1912-1927)

三、国民大革命(1924~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1.性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社会各阶层广泛参加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
民主革命。
2.国共合作革命 (1)合作方式是党内合作。
(2)合作标志是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3.北伐战争:打击北洋军阀(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部主力),革命势力由珠江流 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收回汉口、九江租界。
影视业
(1)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发展迅速并走向成熟
(2)20世纪30~40年代,诞生了一批蜚声海外的进步影片
1.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五大特点 热考重点深化 (1) 受西方文明影响深刻,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具有半殖民地化色彩。 (2)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 (3) 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通商口岸和大城市变化明显,在偏 远农村和内地则变化不大。 (4) 实质上是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融合,并且保 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5.影响
(1)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2)宣传了民主与科学,起到了思想启蒙、文化革新的作用。 (3)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开展。 (4)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背景: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马克思主义;五四运 动的促进。
模块结合
本阶段贯通性热考问题
1.近代资本主义列强的主要侵华方式 (1) 发动侵华战争: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日本法西斯侵华战争。 (2)签订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
(3) 侵犯中国主权:开辟租界、控制关税、破坏司法权、片面最惠国待
历史考前三个月第一部分专题二第8讲甲午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含解析)

第8讲甲午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 ——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考点一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一、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1.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世界范围内抢占殖民地。
(2)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2.结果: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3.影响(1)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2)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义和团运动1.背景: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概况:义和团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由山东发展到京津地区,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3.作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三、辛亥革命1.条件(1)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2)思想基础: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成为指导思想。
(3)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广泛建立;1905年,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
(4)实践:各地革命党人发动的起义。
2.过程(1)武昌起义:1911年10月,武昌起义胜利,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五色旗为国旗。
(3)制定约法: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4)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宣统帝下诏退位;3月,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
3.意义(1)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2)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
考向一历史图片中隐含的八国侵华的真相[典例1] (2015·四川高考)下图是法国某报刊登的关于晚清一场战事的图片。
该战事的后果是( )A.《南京条约》的签订B.中国西南门户被迫打开C.沙市、重庆等商埠开放D.《辛丑条约》签订考向二辛亥革命在社会转型中的地位[典例2] (2015·浙江高考)从刘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到孙中山“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历史变迁,说明( )A.专制与民主构成传统社会主要矛盾B.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是世界潮流C.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起决定作用D.封建专制制度长期延续影响历史进程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1)列强侵华方式:列强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马志尼
Giuseppe Mazzini (June 22, 1805 – March 10, 1872), the "Soul of Italy," was an Italian patriot, philosopher, Freemason and politician. 意大利良心。 哲学家。
(4)1791年,前往哥尼斯堡面见康德。1792
年,匿名发表《试论一切天启》。
Not long after meeting Kant in Königsberg, Fichte published his first work, Attempt at a Critique of All Revelation (1792), a book that investigates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divine revelation and Kant's Critical philosophy.
(1)人们所认识的整个世界都是意识的产 物。
在康德的认识论基础上,费希特朝唯心主义的 方向更进了一步。费希特不仅接受了康德关于 认识源于感觉和主观赋予的观点,而且还认为 康德所谓的自在之物也来自于人的意识。也就 是说,人们所认识的整个世界都是意识的产物。
(2)普遍意识超越于个人之上。
费希特也承认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自在之物 的存在,但他认为这些自在之物仍然是意识的 产物,即一种普遍意识的产物。这种普遍意识 超越于个人之上,是世界稳定性、有序性和有 理性的保证。它是世界的真实面目。
(3)在苏黎世当家庭老师,1790年,结 婚,并开始研究康德的著作。
Fichte worked as a private tutor in Zürich, and in 1790 he became engaged to Johanna Rahn, who happened to be the niece of the famous poet F. G. Klopstock. In 1790, Fichte began to study the works of Kant
(2)1762年,进入哥尼斯堡大学学习,成为 康德的学生。
In 1762, an introspective youth of seventeen, he enrolled at the local University of Königsberg, where he became a student of Immanuel Kant. 但受非理性主义影响更 深。
小卡片:狂飙运动
狂飙突进运动(德语:Sturm und Drang)是指 1760年代晚期到1780年代早期在德国文学和音乐 创所领域的变革。是文艺形式从古典主义向浪漫 主义过渡时的阶段,也可以说是幼稚时期的浪漫 主义。其名称来源于音乐家克林格的歌剧“狂飙 突进”,但其中心代表人物是歌德和席勒,歌德 的《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其典型代表作品,表达 的是人类内心感情的冲突和奋进精神。这次运动 是由一批市民阶级出身的青年德国作家发起的, 他们受到启蒙时代影响,推崇天才,创造性的力 量,并把其作为其美学观点的核心。
(5)1771年,成为比克堡首席牧师与宫庭牧 师。
1771 Herder took a position as head pastor and court preacher at Bückeburg under Count Wilhelm von SchaumburgLippe.
(6)1770年代中期,在歌德帮助下,成为魏 玛宫庭的主管。
(4)1770年,赴法国斯特拉斯堡,遇见歌德, 标志着“狂飙运动”开始。
By 1770 Herder went to Strasbourg, where he met the young Goethe. This can be seen as the beginning of the "Sturm und Drang" movement.
小卡片:萨丕尔-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
是一个关于人类语言的假说,由语言学家兼人 类学家萨丕尔(Edward Sapir)及其学生沃尔夫 (Benjamin Whorf)所提出,是一门心理学及语 言学的假说。这项假说认为,人类的思考模式 受到其使用语言的影响,因而对同一事物时可 能会有不同的看法,不过这项学说引起了一些 争议,也招致了一些批评。
“经过各种的变迁之后,许多民族已经由它们 的原处分散开去,依新环境与一大串外界新事 变的需要,养成了新的风俗习惯,但它们总受 原来的‘民间性格’所限制。”
(4)大家应该珍惜民族性格。
“据我看来,那个欣然爱自己和妻子,为其部 落拼命奋斗的野蛮人,和那个因看见全人类的 影儿而狂喜的有教养的人比较起来,确是较真 实的动物。……野蛮人的敝庐里有地方可以容 纳陌生人。……懒惰的世界主义者的骗人的心 不是任何人的家。”
(5)1794年,费希特成为耶拿大学教授, 主持康德哲学讲座。
此后他陆续发表了《全部知识学的基础》、 《自然法学基础》、《知识学原理下的道德学 体系》等。1798年,在他担任《哲学杂志》 责任编辑的时候,收到了一篇宗教怀疑论的来 稿,虽然费希特不赞同作者观点,但由于他坚 持出版自由,还是将此文发表。这篇文章后来 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来攻击费希特是个无神论 者,迫使他离开耶拿迁居柏林。
(5)反对帝国主义。
“最自然的国家是一个具有一种民族性格的民 族。……与政府的目的绝对相反的莫如国家不 自然的扩充,莫如各种类各民族在一个权力下 的混合。”
二、费希特
Johann Gottlieb Fichte (May 19, 1762 – January 27, 1814) was a German philosopher. 德国哲学家。
2、赫尔德的民族主义思想来自history = science as "instrument of the most genuine patriotic spirit". 历史=关于最真诚的爱国 主义精神的科学 1784年,出版《人类历 史观念》
(1)强调语言的作用,认为语言决定思想,也是
创造一个民族的关键点。
By the mid-1770s, Goethe was a wellknown author, and used his influence at the court of Weimar to secure Herder a position as General Superintendent.
Along with Wilhelm von Humboldt, Herder was one of the first to argue that language determines thought, a theme that two centuries later would be central to the SapirWhorf hypothesis. Herder's focus upon language and cultural traditions as the ties that create a "nation" .
(7)晚年支持法国大革命,与歌德决裂,死 于1803年。
Towards the end of his career, Herder endorsed the French Revolution, which earned him the enmity of many of his colleagues. At the same time, he and Goethe experienced a personal split. Herder died in Weimar in 1803.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之五)
主讲人:黄岭峻
第五讲 民族主义(2):代表人物介绍 Lecture 5, Nationalism(2)
目录
一、赫尔德 二、费希特
三、马志尼
一、赫尔德
Johann Gottfried von Herder (25 August 1744 – 18 December 1803) was a German philosopher, theologian, poet, and literary critic. 德国哲学家。
1,生平
(1)1805年,出生于法国人统治下的热 那亚,其父为大学教授。
1800年,《闭关的商业国》。 民族国家应当成为经济生活的单位和个人“财产” 的保障者。民族国家为保障财产起见,应当详细 规定生产者、工匠和商人的经济集团的工作与工 资,也应当以抽税的方法,使教师、官吏、士兵 等非经济的然而必要的集团得到工作和相等的工 资。当全体国民获得工作和工资的保障时,他们 没有积聚金钱的必要;所谓通货不应该是金银, 而是写明值8加仑小麦的纸条;当国民死亡的时候, 他的一切积蓄都应当归于国家。
(3)整体大于个体,国家重于个人。
普遍意识的优先性反映在政治问题上就是强调 整体大于个体,即集体主义主张和国家主义理 论。人的目的是自由,自由只有融于普遍意识 中才能够实现。因此,国家并非是个人的集合 体,而是普遍意识的体现。个人只有和国家成 为一体时才能实现他的自由。
(4)经济民族主义。
1,生平
(1)1762年,出生于德国卢萨蒂亚。
Fichte was born in Rammenau, Upper Lusatia.
(2)1780年,进入耶拿神学院学习, 1784年未完成学业即离开。
In 1780, he began study at the Jena theology seminary. In 1784, without completing his degree, Fichte ended his stud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