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德国近代文化民族主义
略论19世纪上半期德国社会三大思潮-文档

略论19世纪上半期德国社会三大思潮19世纪上半期的欧洲处于新旧社会交替的风云激荡年代。
各种思潮汹涌澎湃,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等思潮冲击着欧洲思想文化界,进而形成强大的政治运动。
这些思潮的涌现向人们表明,政治已不再仅仅是宫廷和政府的事,不再仅仅是特权等级和教会的事,处于上升阶段的资产阶级以及开始登上政治舞台的无产阶级也提出了自己的愿望和看法。
在这些思潮中,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是这一时期遍及欧洲的最强劲的政治思想运动;与此同时,作为与民族主义、自由主义相抗衡的一种思潮,保守主义在这一时期也有充分的表达。
在德国,由于特殊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民族主义、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等三大思潮呈现独特的发展趋势。
1815年维也纳会议以后,德国恢复了封建割据状态。
以奥地利首相梅特涅为首的封建保守势力对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和建立统一民族国家的要求进行打压。
出于对现实的不满,资产阶级在思想意识领域掀起了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波涛。
德国封建保守势力则力图维护自己的统治和权威,打出了保守主义的思想大旗,形成了强大的保守主义思潮。
这三种思潮的较量对日后德国历史的走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在19世纪上半期的德国,自由主义是一股最强大的思潮和运动。
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一运动给德国社会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
同时,这一思潮和运动在德国发展的困难性和不断失败也向人们表明,作为德国近代社会政治发展核心问题的民主化进程为何一直处于进展缓慢状态。
自由主义盛行于19世纪的西欧,是正在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的思想运动,其政治含义体现为自治、自主的原则,理性、自治、个人自由、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它的主要内容。
这种思想首先来自于18世纪的启蒙运动。
从自由主义角度出发,个体的自治、自由是生命观的核心,也应该是国家和社会的目标。
同时,自由主义也是1789年法国大革命思想的产物。
根据自由主义思想,国家活动的内容和方法都应该受到限制,个人的自由在强大的国家优势面前应该得到保障。
近代西欧两种民族主义思潮探析

近代西欧两种民族主义思潮探析近代西欧的两种民族主义思潮分别是民族国家主义和文化民族主义。
两种民族主义思潮形成的背景不同,表现方式也各有特点。
一、民族国家主义民族国家主义是指以民族国家为核心的政治主张,即一个民族应该拥有一个国家,国家的权威应该建立在民族身上。
这种思潮的形成主要源于19世纪末期国家民族兴起的潮流,尤以德国民族主义为代表,它倡导建立大德意志民族国家,扩大德国领土,统一德国。
这种民族国家主义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争取独立,扩大领土,以及强化民族认同等。
在民族国家主义的背景下,民族国家成为建立和维护民族认同的工具和象征。
民族国家主义之所以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是因为它强调了民族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权利,它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民族自由和不受干涉的权利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文化民族主义则主要强调的是文化、语言和历史等方面的民族认同。
这种思潮的主要特点是强调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追求文化上的纯正性,拒绝接受来自其他文化的影响和变革。
文化民族主义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强调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性,以及反对文化多样性和世界主义等。
在文化民族主义的背景下,文化成为维护民族认同的核心。
文化民族主义认为,一个国家的文化和民族传统具有独特性和重要性,因此需要强化保护和传承。
同时,文化民族主义也会反对国际化和全球化对民族文化的影响。
总的来说,民族国家主义和文化民族主义是近代西欧两种不同的民族主义思潮。
由于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两种思潮的表现形式也各有特点。
不过,无论是民族国家主义还是文化民族主义,它们都体现了民族认同的重要性,说明民族问题依然是国际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纳粹德国的崛起反思种族主义和极端主义的兴起需要警惕和抵制

纳粹德国的崛起反思种族主义和极端主义的兴起需要警惕和抵制纳粹德国的崛起:反思种族主义和极端主义的兴起需要警惕和抵制随着时间的推移,纳粹德国成为世界历史上最黑暗的篇章之一。
纳粹德国的崛起不仅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破坏,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反思。
如何防范和抵制种族主义和极端主义再次兴起,成为当代社会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对纳粹德国的崛起进行回顾,并倡导警惕与抵制种族主义与极端主义的理念。
1. 纳粹德国的崛起与背景纳粹德国的崛起始于上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
德国国内政治动荡不安,社会经济危机四伏,纳粹党利用这一时机展开活动,妄图从中谋求自身的利益和权力。
阿道夫·希特勒的纳粹党以其极端的民族主义、种族主义和仇恨言论,迅速赢得广大民众的支持。
2. 纳粹德国的建立与种族歧视纳粹德国建立后,纳粹党开始执行一系列种族主义政策,对犹太人以及其他少数族群进行歧视和迫害。
这种种族歧视的做法对世界造成了巨大的人道主义灾难和道德的沦丧,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警示。
3. 纳粹德国的极端主义思想与舆论控制在希特勒的领导下,纳粹德国实行了严格的舆论控制政策,压制了言论自由,并迅速扩大纳粹意识形态的影响力。
这种极端主义思想通过系统的宣传和教育使得纳粹党的观点深入人心,将纳粹思想渗透到社会各个方面,从而影响并左右了整个德国社会。
4. 反思纳粹德国的崛起纳粹德国的崛起给予我们深刻的反思。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种族主义和极端主义的危害性,警惕其再度出现。
其次,我们要抵制极端主义的意识形态,加强教育和宣传工作,培养公民的批判思维和理性判断能力,使其不易受极端思想的影响。
同时,保护和维护言论自由、宗教自由、少数族群平等的权益,是防范和抵制极端主义的重要方面。
最后,我们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努力打击种族主义和极端主义,维护世界的和平稳定。
5. 警惕和抵制种族主义与极端主义的兴起为了警惕和抵制种族主义与极端主义的兴起,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民族主义因素在近代德意志统一过程中的作用

民族主义因素在近代德意志统一过程中的作用作者:薛曌琦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31期摘要:民族主义因素在近代德意志统一过程中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其具体表现在文化、经济、政治三个方面。
17到18世纪德意志地区出现的文化民族主义在文化上强化了德意志人民的认同感,为近代德意志的统一提供了思想基础。
民族主义因素在经济方面对近代德意志统一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德意志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
普鲁士在德意志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逐渐壮大,渐渐成为德意志经济一体化的领导者。
由于受到拿破仑对外战争的刺激,德意志民族主义者的诉求逐渐从文化领域转向政治领域。
在政治民族主义的指导下,普鲁士统治阶级顺应历史潮流,任用“铁血宰相”俾斯麦,通过三次王朝战争,最终完成了德意志统一。
关键词:德意志;民族主义;统一近代德意志的统一过程中,民族主义因素彰显出了独特的魅力,从文化、经济和政治三个方面对促进统一产生了一定积极的作用,为日后德意志跻身世界强国之列奠定了基础。
从民族主义的角度研究近代德意志统一的影响因素,对其统一过程中的民族主義因素进行历史的分析,有利于更全面的认识近代德意志民族国家建立的原因。
一、德意志统一的思想基础——文化民族主义近代德意志的国家统一运动首先在文化领域兴起,具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率先觉醒,并且创造了具有德意志民族特色的文化。
民族主义在文化领域对1871年德意志统一的影响,直接表现在:第一,在民族主义因素的影响下,德意志实现了文化领域的统一。
文化民族主义阻止了法国文化继续笼罩德意志,强化了人民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是德意志国家统一的思想根基。
当时的德意志由于自身仍处于分裂状态,各邦国国民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忠于自己的君王。
德意志境内各地以媚法为荣,盛行使用法语,连弗里德里希大帝也看不起自己的文化。
由此,一大批知识分子对德意志的历史进行了思考,他们积极从事德意志文化事业,为德意志创造了优秀的文化。
通过对自身文化的发掘,德意志思想界逐渐活跃起来,冲击了盛行的法国文化,思想进一步获得解放,逐渐出现了寻求德意志统一的思想倾向。
浅论德意志启蒙运动与民族主义的共生性

( 6 5 15 ) 他 一 生 成 就 辉 煌 , 后 创 作 了 50 18 - 7 0 , 先 0
因此 , 然政治 家和 学者 们 对 民族 主 义 有很 多种 界 虽 定, 但到 目前为止 , 没有一 个定义 为大 家所 公认 。在 这 有一点 是 值 得 注 意 的 , : 民族 主义 认 为 , 族 即 “ 民
与国家 注定是 连在 一起 ; 一个 没 有 对 方都 是 不 完 哪
收 稿 日期 :0 9—1 0 20 1— 5
作者简介 : 王梅梅(9 5 ) 女( ) 山西临汾 , 士 18 一 , 汉 , 硕
主 要研 究 世 界 史 。
多首作品, 中, G弦上的咏叹调》 《 其 《 、 勃兰登堡协 奏 曲》 等成 了音乐 史 上 的 经典 作 品 。他 的作 品体 现 了从 中世纪 宗教 文化 向近代 世俗 文化 转型 时期 的音 乐风 格 , 备宗教 和世 俗 的特征 , 由中世 纪音乐 通 兼 是 向近代 音 乐 的 桥 梁 。 因此 , 获 得 了 “ 他 欧洲 音 乐 之 父” 的称号 。虽 然 他 获 此 殊 荣 , 他 仍 先 强 调 自 己 但 是 一个 德 国人 。针 对 当时德 国社 会 的 “ 媚法 ” 浪潮 , 他 顶风 而上 , 自己 的 宗教 和世 俗声 乐 作 品 都 要 求 对 用 德语 演唱 , 明地 表达 了 2
长春 工程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 1 0 0年 第 l 卷 第 1期 1 J C a gh nIs T c. Sc SiE i)2 1 V 11 , o 1 . hn cu nt eh (o .c. d. ,00, o N . . .1
夹缝中的生存——浅析近代德国的“市民阶层”

夹缝中的生存——浅析近代德国的“市民阶层”作者:王艳霞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王艳霞(合肥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安徽合肥 230601)摘要:由于德国历史中长期的小国割据状态导致“市民阶层”出现较晚,发展迟缓。
在这种历史环境中德国“市民”阶层形成了多重性和矛盾性的特点。
关键词:德国;近代;市民阶层;发展历程中图分类号:K5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6-0048-02在欧洲近代历史中,市民阶层是一个不能被忽视的阶层,同样在近代德国历史中我们也经常能够看到市民的身影,无论是在启蒙时期带来理性光芒的市民,还是在18、19世纪时积极争取民族统一的市民,抑或是二战期间成为希特勒忠实追随者的市民。
①市民阶层始终是德国的一股重要力量,但是由于其从产生以来就生存在复杂艰苦的环境中,最终形成了性格方面的多重性和矛盾性,这也构成了整个德意志民族的特点。
德语中市民这个词为Bürger,它有两种意义,一种是法律概念上的国家公民,一种为城市居民。
第一种意义是今天这个词的普遍的意义,第二种意义是属于一个历史概念,因为市民这个阶层是指封建生产关系中不同于农民、贵族和教会的有一定财产的城市居民。
随着19世纪以来德国的现代化发展,封建社会的因素逐渐被逐出历史舞台,市民阶层也就渐渐的不再被提及,但是它构成了现代社会中的最广泛的公民基础。
所以分析市民阶层的历史以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市民性格的特征对理解今天的德国社会和德意志民族的性格有很重要的意义。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市民阶级同资产阶级两个概念的关系,市民阶层是相对于封建关系中的贵族和教会而言的,而资产阶级是相对于无产阶级来说的,市民阶层可以说是资产阶级在封建生产关系中的萌芽或者前身,由于在德国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到了19世纪后期逐步的占了统治地位,而且是在同封建生产关系的妥协和斗争中发展的,所以市民阶层这个概念可以用到19世纪。
浅析赫尔德文化民族主义的形成脉络及影响

浅析赫尔德文化民族主义的形成脉络及影响文化民族主义是赫尔德思想之中较为重要的一个观点,这个观点对于德国、欧洲,甚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研究文化民族主义,必定要结合时代背景,欧洲大陆局势,以及赫尔德本人的思维逻辑。
在研究文化民族主义的问题当中,借助赫尔德其他思想主张的精神内核,能够勾连出整个文化民族主义的思想脉络,更有利于深入相关问题的研究。
标签:赫尔德;文化民族主义;18世纪;启蒙运动;德国我在历史中寻找的上帝,一定要和自然界中的那个是同一个[1]。
——约翰·哥特弗雷德·赫尔德以赛因·柏林曾在《浪漫主义的根源》中说,赫尔德是真正能够称之为浪漫主义之父的两人之一,另一个是康德[2]。
而文化民族主义在赫尔德的众多思想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浪漫主义的精神内核。
赫尔德的诸多理论,事实上都建立在文化民族主义的基础之上,或是关于这个论题的延伸和拓展。
为了探明文化民主主义的各个方面,我们需要将它放置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之下。
一、产生文化民族主义的现实背景(一)18世纪的欧洲自新航路开辟以来,欧洲的殖民扩张就没有停止,因此到了18世纪,这些欧洲国家把殖民地一边当作原料市场,一边又当作商品输出地,利用再出口这一方式,获得了巨大经济回报。
此时的欧洲经济越发繁荣,随着体量的不断增大,以及金融活动的越加复杂化,出现了许多新的经济制度和规则。
在文化上,18世纪是欧洲百花齐放的时代,各行各业的大师级人物,数不胜数。
但整体的时代氛围,便是以法国文化为主导。
在18世纪,法国文化成为欧洲整体上的主流,它拥有足够多的国际认同,是当之无愧的欧洲文化中心,在建筑、诗歌、哲学等方面,都孕育出了极其珍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3]。
(二)18世纪的德国在工业革命之前,德国就像没有睡醒一样,在18世纪也没有多大的改变,旧的制度,社会,以及经济模式,总体上,相比于英国或者法国,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他都像是还处在旧时代的一潭死水[4]。
德国的民族主义与统一

德国的民族主义与统一德国是一个充满着历史和文化的国家。
它曾被分裂成多个小国,经过多年的战争和灾难才最终实现了统一。
然而,在实现统一之前,德国的民族主义思潮也一直在国家中蔓延。
1. 德国的民族主义思潮德国的民族主义思潮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
在那个时期,德国被分成了300多个小国,各自为政,缺乏国家的统一和力量。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德国启蒙思想家们开始提出具有强烈民族主义色彩的主张,希望通过民族统一实现强大的国家。
19世纪中期,德国的民族主义思潮进一步发展。
一系列的革命和战争使得德国逐步向着统一的方向发展。
然而,在当时,德国的民族主义思潮不仅仅停留在民族统一上,它还有一部分人借助民族主义的概念来夸大德国的国力和优越性,形成了一定的排外思潮和德国优越主义。
20世纪前半段,德国的民族主义思潮达到了顶峰。
希特勒和纳粹党利用德国的民族主义情绪,成功掌握国家政权,引发了二战和一系列灾难。
尽管德国人民在那场战争中所遭受的巨大损失,但是德国的民族主义思潮并没有因此而消失。
小规模的极端民族主义团体仍然存在,并且时不时地会对社会造成影响。
2. 德国的统一德国的统一是由瓦伦西亚城堡协定引发的。
协定签署后,在1990年10月3日德国宣布统一成为一个国家,同时也象征着德国历史上的一页翻过。
德国的统一不仅仅是政治上的统一,也是经济上和文化上的统一。
在经济上,东德经济一度十分糟糕,但在统一后,西德政府进行了大量投资和协助,使得东德经济得以恢复。
在文化上,许多东、西德之前存在的差异逐渐消失,人们之间的交流也日益增加。
然而,德国的统一并没有顺利如意地进行。
尽管西德在进行统一时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是在实际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不少问题。
经济上,东德接受西德的资金援助也造成了巨大的财政负担,东德的企业和工业在竞争中也显得十分脆弱。
政治上,东西德人民之间的差异和不信任仍然存在,并且在发展中也会不断出现矛盾和问题。
3.德国民族主义、统一与当下德国的民族主义思潮在当下的德国仍然存在,虽然大多数人把它看作是一种错误的历史遗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德国近代文化民族主义宋晓芹提要冷战结束以后,民族主义浪潮迅猛兴起,对当代国际关系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民族主义研究再次成为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
本文分两大部分剖析了近代德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文化民族主义形成的背景,并对不同时期文化民族主义的特征和影响作了进一步的论证。
认为近代德国文化民族主义对德国产生过诸多积极的影响,特别是在德国从分裂走向统一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
但是,由于文化民族主义者们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而德国资产阶级自从产生以来在政治上的软弱决定了它的两面性。
因此,也就使近代德国的文化民族主义也不可避免地带有明显的两面性和不彻底性。
关键词德国文化民族主义冷战格局解体以后,民族主义浪潮再次席卷了世界舞台,并对当代国际关系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在今天的欧洲,重新统一后的德国正高举民族主义大旗向着世界政治强国的方向迈进。
德国的崛起与壮大引起了人们沉重的思考。
回首德国近代以来历史,我们就不难发现,它所前进的每一步,无处不刻印着民族主义的痕迹。
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和社会实践运动,是近代欧洲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德国近代的民族主义,作为一种不同于英、法等西欧国家的表现形式——文化民族主义,它曾给德国带来过欣喜辉煌,也造成过悲怆与灾难。
本文拟就对德国近代文化民族主义的产生、发展和演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启蒙时代德意志民族意识的觉醒与文化民族主义的产生17到18世纪之交,在世界范围内,由于新的世界贸易通道的开辟和现代世界贸易往来的扩大,英法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渐走上了产业革命的道路。
新兴的资产阶级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已经开始了向封建统治阶级夺取政权、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斗争。
此时的德国,由于长期的战乱和异族统治,仍处于四分五裂之中。
国内关卡林立、货币不一,严重障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再加上封建专制的腐朽和统治集团的骄奢淫逸,更进一步加深了德国社会的黑暗。
在这种小邦林立、诸侯割据、专制势力强大、战乱绵延的情况下,新生的德国资产阶级表现得极为软弱。
当法国近代民族主义通过启蒙运动发展成为对民族国家的热爱与忠诚的时候,德国正处于艰难的民族意识觉醒时期。
受法国文化的影响,18世纪德国社会的上层阶级瞧不起许多具有德意志特点的东西,他们采用法国风尚、服装礼仪、生活方式和观念以及语言,并以此作为文明生活的国际标准。
国家的分裂、外来文化的入侵、统治集团的腐朽、资产阶级的软弱等等促使一大批思想比较激进的知识分子对德国历史进行了严肃而沉重的思考。
他们以笔作枪,试图以文化的方式来启发德意志民族意识的觉醒,并希望能借助于文化上的联系来推动德国的统一。
他们的行动,不仅促成了近代德国民族意识的觉醒,而且奠定了近代德国民族主义的雏型,即文化民族主义。
它的产生,不仅为法国大革命以后德国文化民族主义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也极大地削弱了奥匈帝国的统治,是近代德国民族主义的最初表达。
从17—18世纪之交到70年代,是德国文化史上的启蒙时代。
这一时期,在德国的哲学、文学和音乐领域,几代知识分子以反对神权与专制,崇尚理性、平等、自由,向往民族统一为主要目标,以饱满的热情、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和具有明显时代特征和民族风格的思想与作品,抒发了他们纯朴的民族感情和民族意识,对德国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哲学领域,启蒙运动前期的哲学家托马修斯、莱布尼次及其弟子,由于受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开始倡导人权与理性,并以物质和精神的和谐论驳斥了“绝对神权”的谬论。
到了康德时期,即启蒙运动鼎盛期,德国的哲学思想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他的批判哲学在追求人的思想自由和艺术创造自由等方面较前又跨进了一步。
1781年他发表的《纯粹理性的批判》,被认为是德国的一次“精神革命”,“如同在法国推翻了旧社会体制基础的王权一样,在德国推翻了精神统治基础的自然神论”[①]。
海涅甚至认为,从康德开始的哲学革命“变成了一件民族事业。
”在文学领域,民族意识的表现更为强烈。
从启蒙文学家莱辛开始,便注重开创德意志的民族文学。
他认为,德意志的文学应表现资产阶级的精神和情感,应具有反抗封建专制的意识。
1767年在他发表的《汉堡剧评》中,他抨击了前人对德国古典戏剧庸俗的模仿,在法国文化风靡德国的18世纪,提出了应该上演反映德国人民生活、体现德意志民族特色的作品。
莱辛不仅是德意志民族文学的奠基者,也是德意志民族文学的第一块里程碑。
当费里德里希二世醉心于法国宫廷文化、诋毁和蔑视本国文学时,德国文学家通过要求建立德意志民族文学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主义情感、振兴民族的意识以及痛恨专制与分裂、向往自由与统一的愿望,对于启发德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启蒙时代民族意识觉醒的另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提倡使用本民族语言。
这在德国上层社会和王室普遍使用法语的18世纪是非常可贵的一种民族情感的表达方式。
早在1687年,启蒙运动之父托马修斯就勇敢地首次在大学课堂上使用德语讲课。
后来的沃尔夫不仅主张用德语讲课,而且提倡用德语思维和创作。
他甚至认为,德语“用于科学比拉丁语要好得多,而且用纯粹德语所作的表达,若用拉丁语听起来声音极为粗野。
”[②]在文学领域,许多人都以讲德语为荣。
18世纪著名的音乐界开山祖师巴赫,也主张用德语创作,并要求用德语演唱。
这种文化传统与习惯也为后来的文化界所继承,赫尔德甚至把法语认为是“塞纳河的绿色污泥。
”民族语言的推广和应用,不仅促进了德意志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的发展,而且也表达了德国文化界对外来文化的一种抗拒心理,是近代德国民族意识觉醒最直接的一种表达。
由于国家的分裂和社会局势的动荡,启蒙时代从德国文化界开始的民族意识的觉醒没有能发展成一种较广泛的社会运动,因此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的近代德国民族主义被局限在文化领域,逐渐地发展成为一种范围比较狭小的文化民族主义。
由于资产阶级力量的薄弱和封建专制势力的强大,这一时期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文化民族主义具有很大的不彻底性。
他们痛恨封建专制却不敢直言时弊,反对神权却不敢与其彻底决裂,盼望民族昌盛与统一却很难找到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因此只停留在调和新思想与旧思想、宗教与科学上面,表现出了一种痛苦与彷徨并重的民族主义的表现形式。
比如康德的哲学革命,在批判前人唯心主义唯理论的基础上,推翻了他们关于“上帝、灵魂、自由意志”等所谓形而上学的体系,但其目的并不是为了宣传唯物主义和无神论,而是力图调和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经验论和唯理论,论证一种新的、特殊形式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以便为信仰保留余地。
这种表现反映了当时德国社会毫无出路的状况和德国市民的不满而在实践上又不得不屈从和安于现状的矛盾心理。
二文化民族主义的形成与发展到18世纪80年代,德国仍然是一个小邦林立、诸侯割据、山河破碎的国家。
由于历史的原因,德国资产阶级仍然毫无政治地位可言,也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肩上推翻封建统治、实现民族统一的责任,相反却满足于对专制势力的妥协与退让。
恩格斯在谈到18世纪末的德国时这样写道:“这是一堆正在腐朽和解体的讨厌的东西,没有一个人感到舒服。
一切都很糟糕,不满情绪笼罩了全国。
……一种卑鄙的、奴颜婢膝的、可怜的商人习气渗透了全体人民。
一切都烦透了、动摇了,眼看就要坍塌了,简直没有一线好转的希望。
因为这个民族连清除已经死亡了的制度的腐烂尸骸的力量都没有。
”[③]德国社会的黑暗和民族前途的迷惘,使一大批受北美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影响的知识分子在苦于找不到一条切实可行的挽救民族灾难的实际办法时,在文化领域掀起了一股以尊重人的理性、倡导人文主义思想和民族主义精神的时代潮流,加速了德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与发展,形成了德国历史上一个空前的文化隆盛年代。
从古典主义时代到浪漫主义时代,是德国文化民族主义形成并走向鼎盛的年代,是贝多芬、哥德和席勒的年代,是赫尔德、费希特和黑格尔的年代。
伴随着古典主义时代的结束和拿破伦对德国的征服,“德意志浪漫主义就成为反对法国人、反对法国革命和反对法国革命精神的思想武器”[④],德国的文化民族主义也逐渐表现出明确的政治倾向。
文化民族主义者们那种由于法国文化入侵,拿破伦的征服行为和神圣罗马帝国的解体所造成的痛苦、屈辱和仇恨的民族情绪发展到了顶点,赫尔德的作品被公认为是德国民族主义者对当时盛行于整个欧洲统治阶级中间的法国文化霸权的愤怒表达。
随着1800年以后在德国迅猛兴起的民族觉醒,德国文化民族主义者除了反对拿破伦和法国外,也反对德意志统治者和那些半法国化了的德意志上层阶级,因为他们已经开始认识到,民族的统一应该首先具备政治上统一,宣传要实现一个民族,一个国徽。
拿破伦被驱逐以后,德国的社会、经济和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完成民族统一被提上了议事日程,然而维也纳会议无视德意志民族主义者统一祖国的渴望,确认了法国和拿破伦对德国的“改组”,组成了一个包括39个德意志国家在内的、松散的德意志联邦,民族分裂的局面再次得以维持。
再加上法国革命受挫所造成的影响,浪漫主义时代和文化民族主义者们虽向往统一却又害怕政治革命,故而开始沉溺于民族历史光荣的过去,醉心于复兴中世纪的文化,以此来论证德意志民族是一个具有优秀传统和创造力的伟大民族,而且这段原始的自然力和生命之力将使德国重新获得统一。
“法国大革命使德意志人敏锐地意识到了国家。
”[⑤]1793年德国古典主义哲学家费希特在《论公众对法国革命判断的更正》一文中,提出封建特权不应继承,而应得到国家的同意时方可存在。
赫尔德也认为,“德意志人的方式不同于法国人的方式,但并不因此就不值得尊重。
一切真正的文化或文明,其根源必然产生于本国”。
“每一个民族,即具有共同语言的一群人都有自己的态度和精神。
”[⑥]拿破伦征服德国以后,费希特的民族情绪很快暴露出来。
1808年他在柏林发表的一系列《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说》中,宣称存在一种不可磨灭的德意志精神,一种原始时代就存在的不变的民族性格,较之其它民族更为高尚,应不惜任何代价排除不论是国际的还是法兰西的一切外来的影响而保持其纯洁性。
他的演讲具有很大的煽动性,后人甚至因此把他认为是德国的一位民族英雄,看来也是不无道理的。
在文学艺术领域,知识分子以他们锋利的笔锋和生动的创作推动着文化民族主义的发展。
歌德的《欢乐颂》,席勒的《阴谋与爱情》,海涅的《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作为时代的最强音,给德意志蓬勃兴起的民族事业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哲学、文学、音乐与宗教的逐渐决裂,充分表达了资产阶级向往自由盼望国家统一、民族昌盛的时代呼声,鞭笞了封建专制制度的残暴与黑暗,展示了人类的热情、悲怆与灾难,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
这一时期,文化民族主义在德国的作用和影响已明显加强,并逐渐具有了强烈的政治倾向,随着拿破伦对德国的征服,文化民族主义发展成了一种影响十分广泛的民族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