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历节气知识大全

合集下载

24节气科学知识(精选)

24节气科学知识(精选)

24节气科学知识(精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这是中国古代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农历和气象现象相结合的产物,展示了中国丰富的气象知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些节气背后的科学知识。

一、立春与气候变化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春季的开始。

立春时太阳黄经达到315°,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半球则开始逐渐斜射。

立春之前,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处于寒冷的冬季,气温很低,万物凋零。

而立春之后,昼长夜短,阳光照射时间逐渐增多,气温也开始回升。

这是因为太阳的直射点向北移动,阳光到达地球的时间和角度增加,使得气温逐渐升高。

二、雨水与降水谷雨雨水是春季的第二个节气,这段时间正是春雨开始出现的时候。

雨水时太阳黄经达到330°,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的风带上,暖湿气流开始向北输送,形成了春季解冻和降水的条件。

正是由于暖湿气流的影响,春季是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降水过渡期。

而谷雨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在这段时间,降水量最大,也是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春耕开始的时候。

三、立夏与初夏气温变化立夏是夏季的开始。

一般来说,立夏时太阳黄经达到45°,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的副热带地区。

立夏之后,气温逐渐回升,进入初夏季节。

夏季的气温升高与太阳的直射角度有关,太阳直射角度越大,地表的辐射热越强,气温也会相应升高。

然而,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不同地区对太阳的直射角度不同,因此,夏季的炎热程度也有所不同。

四、小满与大气湿度升高小满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

夏季是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雨季,而小满正是雨季的开始。

这是因为小满时太阳黄经达到60°,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的低纬度地区,暖湿气流由南方向北方输送,使得气温逐渐升高,湿度增加,形成了雨季的条件。

五、芒种与农作物生长芒种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也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时期。

中国24节气全释

中国24节气全释

中国24节气全释中国24节气是传统农历的一种时间划分方式,起源于古代农耕文化,代表了中国人民对自然界周期变化的观察和认识。

这些节气分别按照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与气温、天候和农事活动等因素密切相关。

全年24节气的释解既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智慧,也反映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

1. 立春: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表示春季的开始。

立春之后,大地渐渐回暖,农事活动逐渐展开。

2. 雨水:雨水代表着冬天逐渐结束,春天临近。

此时,气温逐渐回升,雪融化成为雨水。

3. 惊蛰:惊蛰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表示蛰伏的昆虫开始苏醒,气候由寒冷转暖。

4. 春分:春分标志着春季的正式来临,白昼和黑夜的时间相等。

春分之后,阳光逐渐增强,气温逐渐回暖。

5. 清明:清明节气是传统的祭祀节日,也是春季的重要节气。

此时,天气渐暖,万物开始复苏。

6. 谷雨:谷雨是表示播种后期降雨对庄稼生长的意义。

雨水充足,对青黄不接的庄稼来说是好事。

7. 立夏:立夏标志着夏季的开始,天气逐渐变热,进入了炎热的季节。

8. 小满:小满表示夏季的第二个节气,此时庄稼开始结实,但还没有完全成熟。

9. 芒种:芒种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此时谷类作物开始成熟。

10. 夏至:夏至是夏季的中期,也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

夏至之后,天气逐渐转凉。

11. 小暑:小暑表示夏季的第四个节气,气温逐渐升高,炎热的天气开始到来。

12. 大暑: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气温最高,人们需要注意防暑。

13. 立秋:立秋标志着夏季的结束,秋季的开始,夜晚渐渐变凉,白天的温度逐渐下降。

14. 处暑:处暑表示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天气炎热依然,但已经不像大暑那么热。

15. 白露:白露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表示天气开始转凉,露水开始出现在草木上。

16. 秋分:秋分标志着秋季的正式到来,昼夜平分,天气渐渐凉爽。

17. 寒露:寒露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此时天气渐渐变冷,出现露水。

18. 霜降:霜降表示秋季的第四个节气,此时天气逐渐寒冷,大地开始结霜。

24节气的知识

24节气的知识

24节气的知识
24节气是中国古代农历一年中分为24个时期的代表,每个节气标志着地球位置与太阳光线角度变化的一种特定状态。

它们以太阳视近点和平太阳视点为标准,在二十四个点上定义了一年中的时间。

它们被用于指导农业生产和农夫的生活活动,以及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各种节庆和习俗。

24节气分为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四季,每季有六个节气,它们的名称和顺序如下:
春季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季节气: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季节气: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季节气: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24节气与太阳的直射点有关,标志着时令的转移和气候的变化。

因此,根据节气可以引导人们进行相应的种植、施肥、收割等农业活动,并进行一些节日和习俗。

另外,24节气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每个节气都有与之相应的讲究和文化符号,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农业文化、祭祀文化、风俗文化等方面的思想和信仰。

24节气风俗习惯

24节气风俗习惯

24节气24节气是中国传统农历中,将一年分为24个时期的术语。

它们以太阳在黄道上运行为基础,通常分为四季:春、夏、秋、冬,每季分为六个节气。

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名称和特征,与季节变化和农事生产密切相关。

以下是24节气的名称及其对应日期:春季:立春(2月3日或4日)雨水(2月18日或19日)惊蛰(3月5日或6日)春分(3月20日或21日)清明(4月4日或5日)谷雨(4月19日或20日)夏季:立夏(5月5日或6日)小满(5月20日或21日)芒种(6月5日或6日)夏至(6月21日或22日)小暑(7月6日或7日)大暑(7月22日或23日)秋季:立秋(8月7日或8日)处暑(8月22日或23日)白露(9月7日或8日)秋分(9月22日或23日)寒露(10月8日或9日)霜降(10月23日或24日)冬季立冬(11月7日或8日)小雪(11月22日或23日)大雪(12月6日或7日)冬至(12月21日或22日)小寒(1月5日或6日)大寒(1月20日或21日)每个节气都代表着不同的天气、气候和农事生产,如春分、秋分代表着昼夜平分,谷雨、小满代表着农作物的生长等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24节气有着深刻的意义和文化内涵,也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节日和传统习俗的基础。

中国的传统节气分为24节气,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分俗习惯和传统活动。

以下是每个节气的介绍:立春:立春是中国的传统节气之一,标志着春天的开始。

在这一天,人们通常会吃春卷、元宵等食品,同时也会在家里贴春联、放鞭炮、祭祖等。

雨水:雨水是春季的第二个节气,这时天气渐暖,雨水也开始逐渐增多。

人们会祈求雨神降雨,同时也会在家里贴上“春联”,祈求一个好的新年。

惊蛰:惊蛰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也是春天的第一个节气。

在这个节气里,天气开始变得温暖,万物复苏。

人们会吃上新鲜的春笋、喝上嫩茶,同时也会在家里贴“桃符”、“寿”字等。

春分:春分是春季的第四个节气,也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

在这一天,昼夜长短相等,天气逐渐变暖,人们会在家里贴上“春联”、“寿”字等,同时也会祭祖、祈求好运等。

中国农历节气知识大全

中国农历节气知识大全

中国农历节气知识大全二十四节气中,代表春季的六个节气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代表夏季的是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秋天里则有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天的节气为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这二十四个节气,每一个都有其不同的意义。

1、立春——春天开始。

(2月3-5日),一年之中头一个节气,象征着春季的开始,气温回升,大地回春,万物充满生机。

此时太阳达黄经315度,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2、雨水——始降春雨。

(2月18-20日):意味着气温回暖,从这以后,我国广大的地区将停止降雪,开始下雨,并且雨量开始逐渐增加。

太阳移至黄经330度。

此时春去秋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3、惊蛰——动物复苏。

3月5日(6日),太阳移至黄经345度。

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

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开始雷鸣,气温、地温逐渐升高,土地已解冻,春耕开始,蛰伏地下的冬眠动物开始苏醒并出土活动。

4、春分——春天过半。

3月21日(或22日),太阳移至黄经6度,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

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秋分,古时统称日夜分,即是昼夜相等的季节,这是春秋两季的中间。

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5、清明——草木萌发。

每年4月5日前后,太阳移至黄经15度。

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气候温暖,春光明媚,草木萌发,天气清彻明朗,万物欣欣向荣。

6、谷雨——雨量始增。

4月20日前后,太阳移至黄经30度。

雨量渐增,适应各物生长,有“雨后百谷”的意思。

7、立夏——夏天开始。

5月5日或6日“立夏”。

此时夏季开始,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8、小满——麦粒饱满。

5月20日或21日交“小满”。

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9、芒种——进入三夏。

6月6日前后,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

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芒是代表一些有茫的作物,芒种表明小麦、大麦等有芒作物成熟(种是种子的意思),或表明晚各、黍、稷等作物播种最忙的季节。

24节气解读

24节气解读

24节气解读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这是中国传统农历中的24个节气,也是衡量季节变迁的重要标志。

每个节气都与天时地利息息相关,代表着自然界的变化与人们的生活习俗。

接下来,就让我们逐一解读这24个节气吧。

1. 立春:中国农历的正月初一,是春天的开始。

立春之后,阳光渐渐明亮,春寒料峭渐渐消散,万物开始复苏,人们迎来了新的一年。

2. 雨水:雨水节气是指梅雨季节的开始。

农谚说:“雨水节后,空谷水涨船折。

”这时天气变暖,降水增多,农田开始筹备春耕。

3. 惊蛰:惊蛰又称“启蛰”、“报蛰”,是指春雷始鸣,蛰伏的动物开始苏醒。

这时期气温回升迅速,大自然焕发出勃勃生机。

4. 春分:春分是昼夜平分的时刻,也是太阳直射赤道的时候。

春分之后,白天渐长,夜晚逐渐短暂,天气也越来越暖和。

5. 清明: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也是春天的中期。

这个时节,正是春天盛开的季节,人们踏青祭祖,缅怀逝去的亲人。

6. 谷雨:谷雨是播种的好时机,也是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

此时,雨水充足,利于春季农作物的生长,农民们开始大面积耕种。

7. 立夏:立夏是夏季的开始,也是气温升高的时期。

立夏之后,阳光更加强烈,人们开始穿去厚衣,准备迎接炎炎夏日。

8. 小满:小满是指农作物开始结实的时候。

此时农田里的作物茁壮成长,农民们要加强田间管理,保证农作物的顺利生长。

9. 芒种:芒种是稻谷成熟的节气。

此时稻田里的稻谷长势喜人,农民们开始忙碌于收割季节,为丰收做准备。

10. 夏至: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节气。

这个时候,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人们通常在此日迎接夏天的来临,同时也是一年中的中休之日。

11. 小暑:小暑是指天气逐渐炎热的时间。

此时天气炎热,人们开始寻找防暑降温的方法,例如喝凉茶、吃冰淇淋等。

12. 大暑:大暑是夏季最热的时候。

此时气温高达30摄氏度以上,人们在户外活动要注意防暑,防晒和适当补水,保护好自己。

二十四节气详细解释

二十四节气详细解释

二十四节气详细解释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历法中重要的时间划分方式,他们是农历中每个15天为一个节气,在农业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每个节气代表着一定的气候特征和农事活动,通过对二十四节气的详细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

春季节气1.立春:立春是春季的开始,表示春天正式到来,人们开始备耕春耕。

2.雨水:雨水时节,春雨贵如油,有助于农作物的生长。

3.惊蛰:惊蛰是虫类开始活跃的时节,表示冬眠的生物开始苏醒。

4.春分:春分是昼夜平分的时刻,标志着昼长夜短,气候变暖。

夏季节气5.清明:清明时节,万物复苏,正值春耕时节。

6.谷雨:谷雨时节,稻谷开始穗长,预示着夏季的到来。

7.立夏:立夏是夏天的开始,气温逐渐升高,农作物生长迅速。

8.小满:小满时节,麦田开始结实,表示五谷丰登的希望。

秋季节气9.芒种:芒种是夏收的开始,人们开始忙于收割农作物。

10.夏至:夏至时节,白昼最长,代表着天气最炎热的时候。

11.小暑:小暑是炎热的开始,人们需在炎热的天气中工作。

12.大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人们需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冬季节气13.立秋:立秋是秋季的开始,气温开始下降,人们需开始准备过冬。

14.处暑:处暑是暑气结束的时节,气温逐渐凉爽。

15.白露:白露时节,晨起露水凝结,代表着季节由暖向凉的过渡。

16.秋分:秋分是昼夜平分的时刻,气候凉爽宜人。

冬季节气17.寒露:寒露是露水开始凝结成霜的时节,表示寒冷的气温即将到来。

18.霜降:霜降时节,气温骤降,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19.立冬:立冬是立冬节气开始,天气逐渐转冷,进入寒冷的季节。

20.小雪:小雪时节,气温开始骤降,表示初雪即将降临。

冬季节气21.大雪:大雪是入冬的最后一个节气,雪花飘落,预示着寒冷的季节即将到来。

22.冬至:冬至是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时刻,代表着北半球整个冬季的开始。

23.小寒:小寒时节,气温骤降,开始进入寒冷的季节。

24.大寒:大寒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人们需做好保暖工作。

农历二十四节气

农历二十四节气

农历二十四节气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天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已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开始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历节气知识大全在我国历法中,有独特的二十四节气,这是其他民族的历法中所没有的。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

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中,代表春季的六个节气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代表夏季的是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秋天里则有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天的节气为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这二十四个节气,每一个都有其不同的意义。

1、立春——春天开始。

(2月3-5日),一年之中头一个节气,象征着春季的开始,气温回升,大地回春,万物充满生机。

此时太阳达黄经315度,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2、雨水——始降春雨。

(2月18-20日):意味着气温回暖,从这以后,我国广大的地区将停止降雪,开始下雨,并且雨量开始逐渐增加。

太阳移至黄经330度。

此时春去秋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3、惊蛰——动物复苏。

3月5日(6日),太阳移至黄经345度。

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

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开始雷鸣,气温、地温逐渐升高,土地已解冻,春耕开始,蛰伏地下的冬眠动物开始苏醒并出土活动。

4、春分——春天过半。

3月21日(或22日),太阳移至黄经6度,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

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秋分,古时统称日夜分,即是昼夜相等的季节,这是春秋两季的中间。

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5、清明——草木萌发。

每年4月5日前后,太阳移至黄经15度。

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气候温暖,春光明媚,草木萌发,天气清彻明朗,万物欣欣向荣。

6、谷雨——雨量始增。

4月20日前后,太阳移至黄经30度。

雨量渐增,适应各物生长,有“雨后百谷”的意思。

7、立夏——夏天开始。

5月5日或6日“立夏”。

此时夏季开始,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8、小满——麦粒饱满。

5月20日或21日交“小满”。

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9、芒种——进入三夏。

6月6日前后,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

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芒是代表一些有茫的作物,芒种表明小麦、大麦等有芒作物成熟(种是种子的意思),或表明晚各、黍、稷等作物播种最忙的季节。

10、夏至——感夏始至。

6月22日前后,此时太阳移至黄经90度,日光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白昼长、黑夜最短的一天。

古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炎热的夏天来临。

11、小暑——炎热即至。

7月7日前后,太阳达黄经105度,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暑是表示炎热的意思。

小暑时暑气上升,但还没有达到最热的时候。

12、大暑——炎热至极。

7月23日前后,此时太阳已达120度,正值中伏前后。

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13、立秋——秋天开始。

8月7日或8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135度,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秋高气爽,月明风清的秋天开始了。

14、处暑——炎热结束。

8月23日或24日,“处”为处理、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

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15、白露——夜始有露。

9月8日前后,此时太阳达黄经165度,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昼暖夜寒,易达到形成露水的条件,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容易结成白色露珠,白露节前后,露较多、较重,呈现白色,所以叫白露。

16、秋分——秋季过半。

9月22日前后,太阳移至黄经180度,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每年9月23日前后,太阳位置到达黄经180度时为秋分节气。

“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秋分以后,太阳光直射位置越过赤道,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气温逐渐降低,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日平均气温都降到22℃以下,先后进入凉爽的秋季,北方冷气团势力不断增强,活动开始频繁,原先占据在大陆上的暖空气迅速南退,被北方的冷空气填补,因此,人们就有一夜冷一夜的感觉。

秋分时节,秋雨期已基本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雨量明显减少,开始出现”秋燥”的气候,所以,此时需要预防秋季干燥。

秋分以后,秋高气爽,蟹肥菊黄,是美好宜人的时节;秋分棉花吐絮,晚稻开始成熟,也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季节。

17、寒露——露水很凉。

10月8日前后太阳移至黄经195度,“寒露”节令开始。

此时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华渐浓,草木枯萎,这时露水已寒,将要结冰了,是气候逐渐转冷的季节。

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18、霜降——开始降霜。

10月23日前后为“寒露”,此时太阳达黄经210度。

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霜是地面的水汽遇到寒冷天气凝结而成的,所以,霜降并不是降霜,而是表示天气寒冷,大地将产生初霜现象。

19、立冬——冬天开始。

每年11月7日前后,太阳移至黄经225度时为“立冬”季节。

20、小雪——开始降雪。

11月22日前后为“小雪”节气。

此时太阳达到黄经240度,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味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21、大雪——雪量增多。

12月7日前后太阳移至黄经225度时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气温继续下降,降雪量开始大起来,地面出现积雪,“大雪”节令开始。

大雪”意为天气降雪比”小雪”节气时更大更多,气温也更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至此而雪盛也。

”大雪时节,黄河流域开始有积雪出现,降雪次数也显著增加。

我国东北、西北地区平均气温已低于零下10℃,北方大地已披上了冬日盛装。

长江流域一般要过大雪节以后才频见初雪。

“今年大雪飘,明年收成好。

”冬雪十分有利于农业生产,使粮食生产丰产丰收。

因为,雪的导热性只有土壤的1%,雪盖在地面上,外面的冷空气不易渗进土壤,土中的热量也不易散出,象盖了一条被子,所以,积雪覆盖农田,一,可保持地面及农作物周围的温度不会因寒潮侵袭而降得很低,为冬作物越冬创造良好的环境;二,雪花的温度在冰点以下,可冻死危害农作物的害虫;三,积雪象一座天然水库,融化时可增加土壤水分,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四,雪水中氮化物的含量是普通雨水的5倍,可以起到肥田的作用。

大雪时节,长江三角洲地区出现雾的频率比较高,上海12月份是一年中出现雾最多的月份,雾对交通、供电和人体健康都有很大影响,因此,要经常关心天气预报,注意天气变化,在大雾来临之前,做好预防工作,避免雾灾发生。

22、冬至——数九开始。

12月22日前后,太阳移至黄经270度时为“冬至”,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

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

表示寒冷冬天到来和意思。

我国习惯以冬至日作为数九寒天的开始,以后每隔九天为一阶段,为一九,共九个九,八十一天。

23、小寒——寒冷将至。

1月5日前后,小寒是天气开始寒冷,但还没有到最冷的时候。

从各地历年气象资料来看,一年中最冷时段出现在小寒节气的中期。

24、大寒——寒冷已极。

(1月20-21日),大寒是天气冷到极点和意思,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

大寒正在数九寒天的三九,因而有冷在三九的说法。

三伏天的划分:三伏:初伏、中伏、末伏统称为三伏。

三伏天一般是一年中天气最热时期,初伏、末伏各10天,中伏10天或20天。

农历7月前立秋者,则中伏为10天农历7月后立秋者,则中伏为20天。

初伏: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到第四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叫初伏,也叫头伏。

中伏:夏至后第四个庚日起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前的一段时间叫中伏,也叫二伏。

末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起到第二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叫末伏,也叫终伏。

“三九”寒冬与冷在“三九”人们说:“数九寒天,冷在三九”。

“三九”一般出现在冬至到惊蛰。

冬至是数九的开始(一九)。

“冷在三九”:大寒正值三九,是天气寒冷到了极点的意思,一年中最冷的季节。

我国习惯以冬至日作为“数九寒天”的开始,以后每隔九天为一阶段,为一九,共九个九,八十一天。

有人问:“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阳光斜射地面受热量少,应最冷,为什么说冷在三九呢?”这是因为冬至地面得到太阳热量最少,但地面积累的热量还未损失到最小,所以它不是最冷时候。

冬至以后,太阳位置虽北移,但大地吸收热量还是少于散热的热量,入不敷出,温度继续下降。

直到三九以后,地面每天吸收的热量才超过散热的热量,气温才渐渐上升。

所以三九前后为一年中最冷的时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