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二十四节气

合集下载

中国24节气全释

中国24节气全释

中国24节气全释中国24节气是传统农历的一种时间划分方式,起源于古代农耕文化,代表了中国人民对自然界周期变化的观察和认识。

这些节气分别按照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与气温、天候和农事活动等因素密切相关。

全年24节气的释解既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智慧,也反映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

1. 立春: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表示春季的开始。

立春之后,大地渐渐回暖,农事活动逐渐展开。

2. 雨水:雨水代表着冬天逐渐结束,春天临近。

此时,气温逐渐回升,雪融化成为雨水。

3. 惊蛰:惊蛰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表示蛰伏的昆虫开始苏醒,气候由寒冷转暖。

4. 春分:春分标志着春季的正式来临,白昼和黑夜的时间相等。

春分之后,阳光逐渐增强,气温逐渐回暖。

5. 清明:清明节气是传统的祭祀节日,也是春季的重要节气。

此时,天气渐暖,万物开始复苏。

6. 谷雨:谷雨是表示播种后期降雨对庄稼生长的意义。

雨水充足,对青黄不接的庄稼来说是好事。

7. 立夏:立夏标志着夏季的开始,天气逐渐变热,进入了炎热的季节。

8. 小满:小满表示夏季的第二个节气,此时庄稼开始结实,但还没有完全成熟。

9. 芒种:芒种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此时谷类作物开始成熟。

10. 夏至:夏至是夏季的中期,也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

夏至之后,天气逐渐转凉。

11. 小暑:小暑表示夏季的第四个节气,气温逐渐升高,炎热的天气开始到来。

12. 大暑: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气温最高,人们需要注意防暑。

13. 立秋:立秋标志着夏季的结束,秋季的开始,夜晚渐渐变凉,白天的温度逐渐下降。

14. 处暑:处暑表示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天气炎热依然,但已经不像大暑那么热。

15. 白露:白露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表示天气开始转凉,露水开始出现在草木上。

16. 秋分:秋分标志着秋季的正式到来,昼夜平分,天气渐渐凉爽。

17. 寒露:寒露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此时天气渐渐变冷,出现露水。

18. 霜降:霜降表示秋季的第四个节气,此时天气逐渐寒冷,大地开始结霜。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节气中的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分别为干支历寅月、卯月、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子月、丑月的起始。

立春:又名立春节、正月节、岁旦等,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是干支历的岁始,乃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代表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

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寅位时为立春。

现行是依据太阳黄经度数定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于每年公历2月3-5日交节。

干支纪元,以寅月为春正,立春为岁首。

立春,大地回春,终而复始、万象更新,在传统观念中,立春具有吉祥的涵义。

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依据斗转星移定岁时。

天维建元,从寅开始,如《淮南子·天文训》收录:“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徙一辰,复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岁而匝,终而复始”。

十二月运行,周而复始,岁末十二月指丑方,正月又复还寅位,“斗柄回寅”,春回大地,进入全新的循环,万象更新,新岁开启。

建寅的正月,又叫做“元”月,立春为元月元日,立春是干支(岁、摄提)的历元。

《史记.天官书》将立春称为“王者岁首”:“正月旦,王者岁首,立春日,四时之始也”。

春季为四时之首,立春又是春季之始,立春既是“四时之始”,又是一岁之首。

立春是“四立”之一,反映着冬春季节的更替,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立春标志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

立春,在自然界,最显著的特点是万物开始有复苏的迹象。

时至立春,在我国,北回归线(黄赤交角)及其以南一带,可明显感觉到早春的气息扑面而来。

而在以北大部分地区,只能是说进入春天的前奏,万物尚未复苏,还处于万物闭藏的的冬天。

对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来说,距北回归线(黄赤交角)越远,进入春天越迟。

二十四节气详细解释及寓意简短

二十四节气详细解释及寓意简短

二十四节气详细解释及寓意简短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的时间划分方式,是我国古代智
慧的结晶,也是民间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它们根据太阳在黄经上位置的不同而确定,共分为春、夏、秋、冬四季,每季又分为立春、雨水、惊蛰等二十四个节气。

在这些节气中,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天文、气象知识,更融合了中华文化的哲学思想和民族传统,反映了农耕文明的发展和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知。

1.立春: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一年之
计在于春。

立春标志着春天的开始,万物复苏,大地回春,气候逐渐暖和。

2.雨水:雨水时节,雪开始融化,大地逐渐回暖,降
水增多,春雨润物,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3.惊蛰:惊蛰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这个时候雷鸣
蛰伏,冬藏的生物慢慢苏醒,开始休养生息。

4.春分:春分是白昼和黑夜等长的日子,代表着阴阳
平衡,人们要注重身心调养,保持身体健康。

5.清明:清明时节,春风吹绿了大地,万物生长,是
祭祖扫墓的时节,也是旅行踏青的好时机。

6.谷雨: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雨水充沛,谷种
初播,农民们开始繁忙的春耕生产。

在这二十四个节气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文化内涵,每个
节气都有其象征意义和寓意。

通过二十四节气的传承与发展,我们能够感受古人智慧的独特魅力,体会传统文化的深远内涵。

愿我们能够更多地了解和尊重这一中华传统文化,让二十四节气成为我们生活中的美好寓意和精神寄托。

(完整版)二十四节气大全

(完整版)二十四节气大全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 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

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 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 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 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 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 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 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 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 指导农事活动, 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一、立春1.介绍: 立春, 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又称“打春”, “立”是“开始”的意思, 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 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

古人将立春定为24个节气之首。

立春之日, 晚上七点时仰望星空, 可见北斗七星的斗柄正指向东北, 即方位角45度的地方, 古人称为艮(八卦之一)的方向。

立春的“立”表示开始, “春”表示季节, 故立春有春之节气已开始之意。

农谚有“春打六九头”、“几时霜降几时冬, 四十五天就打春”之语, 从冬至开始入九“五九”四十五天, 因而立春正好是“六九”的开始。

2、由来立春作为节令早在春秋时就有了, 那时一年中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个节令, 到了《礼记?月令》一书和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南子?天文训》中, 才有24个节气的记载。

在汉代前历法曾多次变革, 那时曾将24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定为春节, 意思春天从此开始。

这种叫法曾延续了两千多年, 直到1913年, 当时的国民政府正式下了一个文件, 明确每年的正月初一为春节。

此后立春日, 仅作为24个节气之一存在并传承至今。

3、习俗立春亦称“打春”、“咬春”, 又叫“报春”。

这个节令与众多节令一样有众多民俗, 有迎春行春的庆贺祭典与活动, 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吃春饼、春盘、咬萝卜之习俗等。

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 我国历朝历代的迎春仪式隆重而浩大。

二十四节气的主要内容

二十四节气的主要内容

二十四节气的主要内容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历中的一种重要时间划分方式。

它将一年分为二十四个等长的时间段,每个时间段都对应着特定的气候、农事和节庆活动。

这种传统对农业文化的深远影响,也使得二十四节气成为了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这二十四个节气饱含着丰富的内容。

春分标志着阳光下垂直经过赤道的时刻,也意味着昼夜平分,白天的时间开始变长。

这一节气象征着春季的希望和活力,人们会踏青赏花,感受大自然苏醒的美好。

清明则是祭祖扫墓的重要日子。

这一天,人们前往祖墓,在墓前祭祀祖先,追思过去,也借此机会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清明节也是插柳、草玩具,踏青赏花的好时机。

谷雨是古时候的农民们的重要节气。

它预示着谷类作物进入成熟期,意味着去年辛勤的劳动即将结出硕果。

谷雨时节,人们忙着除草、施肥,还会举行各种仪式,祈求丰收和平安。

在立夏这一天,气温开始明显升高,大地进入夏季。

人们会纳凉、吃冷饮、泡脚、穿凉鞋等等来迎接夏天的到来。

小满则意味着万物生长达到了某个阶段,禾苗渐长。

农民会利用这个时机,在田间进行细致的管理和栽培,以保证农作物的顺利生长。

芒种是代表初夏的节气。

此时已经接近夏至,高温和阳光明媚的天气会加速农作物的生长。

同样,农民们会更加努力地进行农事活动,以确保收获的好成果。

夏至是一年中阳光直射最厉害的日子。

夏至这天,白天时间最长,夜晚最短。

人们会迎接夏至的到来,举行各种活动,庆祝太阳的能量和生命力。

小暑,大暑是代表酷暑的节气。

此时天气已经非常炎热,人们会采取各种措施来避暑降温,比如喝冷饮、泡冰水、避阳等。

立秋则意味着夏季已经过去,秋季即将到来。

人们会把注意力转向秋天,开始准备秋天的农事活动。

寒露是代表初冬的节气。

气温开始降低,露水开始凝结,这标志着冬天即将到来。

农民们会抓紧时间采摘冬季蔬菜,准备过冬。

中国传统文化之24节气介绍

中国传统文化之24节气介绍

中国传统文化之24节气介绍1、立春:又称“打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即春季的开始,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就是这个意思。

古代春节就是立春这一天,民国时袁世凯颁令将春节定为农历正月初一,但生肖仍以立春日开始计算。

立春一般在阳历的2月4日前后,正好赶上六九,民间又有“春大六九头”的说法。

立春那一刻,将羽毛放在用钢钎插出的地洞上,羽毛会飞起来,表示地的阳气上升了。

立春之日人们还有吃春饼、咬萝卜的习俗。

2、雨水:表示两层意思,一是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渐少了,雨渐多了,主要是讲天气开始变暖了,“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雨水一般在阳历的2月19日前后,不一定降多大的雨,所以俗语才说“春雨贵如油”。

3、惊蛰:“惊”指的是雷声,“蛰”说的是冬眠的虫兽,惊蛰是指钻到泥土里越冬的小动物被雷震苏醒,出来活动。

阳历3月5日左右,春雷始鸣,惊醒了蛰伏在地下的小动物们,虫卵孵化,万物复苏。

惊蛰时节肝阳之气上升,故宜食梨。

因为该节气与“二月二龙抬头”相近,在晋北地区还有吃面条、吃粉条的习俗。

4、春分:昼夜平分之意,此时太阳直射赤道,又称“日中”、“日夜分”,自该日起将一天天昼长夜短。

春暖花开,莺飞草长,谚语有“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之说。

春分也是插秧和植树的好时节。

5、清明:清明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之一,一般在阳历4月5号前后。

清明时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

自唐代起,民间就形成了祭祀祖先、踏青、插柳、放风筝的习惯。

6、谷雨: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源自古人“雨生百谷”之说。

同时也是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的最佳时节,有谚语“谷雨前后,种瓜点豆”。

谷雨在阳历4月20日前后,这段时间多吃香椿可健胃、理气,提高免疫力。

南方则在这一天上树采茶。

7、立夏:夏天的开始。

人们习惯上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简介二十四节气是中国的传统节气系统,它以太阳视黄经划分一年四季,每个季节分为六个节气,共计二十四个节气。

这些节气与我国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代表了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对季节变化的观察和认识。

二十四节气不仅是农事活动的指导,也是人们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十四节气及其含义以下是二十四节气及其含义的详细介绍:春季1.立春:立春标志着春季的开始,意味着寒冬将过去,春天即将来临。

2.雨水:雨水节气是指入春后大地开始融化,天气变暖,降雨增多。

3.惊蛰:惊蛰标志着春季蓬勃生长的开始,万物苏醒,昆虫开始振翅飞舞。

夏季4.清明:清明节气是表示春天已经进入尾声,万物开始复苏,清明时节祭祀先人的时刻。

5.谷雨:谷雨是指雨水充足,各种植物播种生长的关键时期。

秋季6.立夏:立夏表示夏季开始,意味着寒冷的天气已经过去,温暖的夏季即将到来。

7.小满:小满表示田地里的庄稼已经长满,开始进入丰收阶段。

8.芒种:芒种是指所有庄稼的收割季节,也是夏季的开始。

9.夏至:夏至是指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白天最长,意味着夏季正式到来。

冬季10.立秋:立秋标志着夏季即将过去,秋季正式开始。

11.处暑:处暑是指酷暑渐渐消退,开始进入凉爽的秋季。

12.白露:白露表示天气渐凉,大地开始出现露水。

冬季13.寒露:寒露表示初露寒意,意味着已经进入寒冷的季节。

14.霜降:霜降是指天气逐渐寒冷,开始出现霜冻。

15.立冬:立冬表示冬季正式开始。

16.小雪:小雪是指降雪的开始,温度逐渐下降。

17.大雪:大雪表示降雪量加大,寒冷的天气趋向高峰。

春季18.冬至:冬至是指一年中太阳高度最低,白天最短,表示冬季到来的最后阶段。

19.小寒:小寒标志着寒冷天气的开始。

20.大寒:大寒是指寒冷程度最大的时期。

夏季21.立春:立春标志着春季的开始,意味着寒冬将过去,春天即将来临。

22.雨水:雨水节气是指入春后大地开始融化,天气变暖,降雨增多。

23.惊蛰:惊蛰标志着春季蓬勃生长的开始,万物苏醒,昆虫开始振翅飞舞。

中国古代二十四节气

中国古代二十四节气
5日 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 雨水2月18日~20日 獭祭鱼、鸿雁来、草木萌动 惊蛰3月5日~7日 桃始花、仓庚鸣、鹰化为鸠 春分3月20日~21日 玄鸟至、雷乃发声、始电 清明4月4日~6日 桐始华、鼠化为鴽、虹始见 谷雨4月19日~21日 萍始生、鸣鸠拂其羽 立夏5月5日~7日 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 小满5月20日~22日 苦菜秀、靡草死、小暑至 芒种6月5日~7日 螳螂生、鵙始鸣、反舌无声 夏至6月21日~22日 鹿角解、蜩始鸣、半夏生 小暑7月6日~8日 温风至、蟋蟀居辟、鹰乃学习 大暑7月22日~24日 腐草化为萤、大雨时行 立秋8月7日~9日 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 处暑8月22日~24日 鹰乃祭鸟、天地始肃 白露9月7日~9日 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 秋分9月22日~24日 雷始收声、蛰虫培户 寒露10月8日~9日 鸿雁来宾、雀攻大水为蛤 霜降10月23日~24日 草木黄落、蛰虫咸俯 立冬11月7日~8日 水始冰、雉入大水为蜃 小雪11月22日~23日 天气上腾、闭塞而成冬 大雪12月6日~8日 鴠鸟不鸣、虎始交、荔挺生 冬至12月21日~23日 蚯蚓结、麋角解、水泉动 小寒1月5日~7日 雁北向、鹊始巢、雉始雊 大寒1月20日~21日 鸷鸟厉疾、水泽腹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中国古代二十四节气
篇一:中国二十四节气及由来
中国二十四节气及由来
编辑制作:温柔细雨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
充历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

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将每年日影最长定为“日至”(又称日长至、长至、冬至),日影最短为“日短至”(又称短至、夏至)。

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的昼夜时间长短相等,便定为“春分”和“秋分”。

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

汉武帝时,落下闳将节气编入《太初历》之中,并规定无中气之月,定为上月的闰月。

■■二十四节气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
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

二十四节气又分为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一一相间。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在公历中它们的日期是相对固定的,上半年的节气在6日,中气在21日,下半年的节气在8日,中气在23日,二者前后不差1~2日。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气候现象、气候变化三种。

反应季节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又称八位;
反应气候现象的是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应气候变化的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

立春
雨水
惊蛰
篇二:中国古代文化现象之二十四节气
中国古代文化现象之二十四节气节气简介二十四节气
以自然季节现象和农业活动相结合为内容。

把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结合起来,将全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给每个等份起名。

其名称依次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

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

后人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由于古代我国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集中在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节气历史
早在周朝和春秋时代就用"土圭"测日影办法而定夏至、冬至、春分、秋分。

以后节气被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有了立春、春分、
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名称。

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在《淮南子天文训》中明确有了现在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斗指子则冬至,音比黄钟。

加十五日指癸则小寒,音比应钟。

加十五日指丑是大寒,音比无射。

加十五日指报德之维,则越阴在地,故曰距日冬至四十六日而立春,阳气冻解,音比南吕。

加十五日指寅则雨水,
节气划分
其实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又根据
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它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

把黄道分成24个等份,每等份各占黄经15°。

从节气的含意可知,二十四节气可分为四类,即:(1)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2)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3)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
的过程和程度。

(4)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
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
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节气文化
相关诗歌: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小至
【唐】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观田家
【唐】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小雪日戏题绝句
(唐)张登
甲子徒推小雪天,刺梧犹绿槿花然。

融和长养五时歇,却是炎洲雨露。

秋分后顿凄冷有感
(宋)陆游
今年秋气早,木落不待黄,蟋蟀当在宇,遽已近我床。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立夏
(宋)赵友直
四时天气促相催,一夜薰风带暑来。

陇亩日长蒸翠麦,园林雨过熟黄梅。

莺啼春去愁千缕,蝶恋花残恨几回。

睡起南窗情思倦,闲看槐荫满亭台。

悟南柯
(元)丘处机
白露三秋尽,清霜十月初。

群花零落共萧疏。

惟有重阳,嘉景独魁梧。

浪漫真堪爱,馨香不可辜。

人人皆插满头敷。

试问乔公,簪著一枝无。

相关对联
在我国对联中,以节气为题材的也有很多。

例如明代有一位学台,一日夜宿山中茅屋。

次日晨起,见茅屋一片白霜,心有所感随口吟出上联:
昨夜大寒,霜降茅屋如小雪
联中嵌有三个节气,一气呵成,毫无痕迹。

一时成为绝对。

直至近代,才由赵恭沛对出下联:
今朝惊蛰,春分时雨到清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