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概论新选.

合集下载

中医学概论习题(附答案)

中医学概论习题(附答案)

A1型题1.患者临床见一派气虚之象,以补气为治疗方法,处方中有人参,该处方中不能有以下哪种药物:(E)A.当归B.黄芪C.炙甘草D.白术E.五灵脂2.患者脘腹冷痛,喜温喜按,自利不渴,畏寒肢冷,呕吐,腹满食少,舌质淡,苔白,脉沉细,应选用何种方药:(C)A.四君子汤B.四物汤C.理中丸D.肾气丸E.大承气汤3.面色白,神疲乏力,声低懒言,自汗,纳少,舌淡胖,脉无力。

八纲辨证属于以下哪种类型:(C)A.血虚证B.表证C.气虚证D.实热证E.虚热证4.发热,不恶寒,烦躁不安,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数。

此证型应用何类中药:(B)A.温热药B.寒凉药C.补虚药D.润燥药E.祛湿药5.患者恶寒发热,头痛,鼻塞流涕,咳嗽,痰白稀,舌苔薄白,脉浮。

针对该患者鼻塞的症状,应选用以下何种药物:(D)A.麻黄B.桂枝C.菊花D.辛夷花E.桑叶6.患者畏寒肢冷,夜尿多,浮肿,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沉细,应选用以下何种方药:(A)A.肾气丸B.六味地黄丸C.四物汤D.八正散E.温胆7.患者,男,70岁,习惯性便秘,舌淡红,脉缓.治疗应首选的药物是:(A)A.火麻仁B.郁李仁C.松子仁D.芒硝E.桃仁8.患者颜面及下肢浮肿,小便量少,心悸,失眠,应首选药物是:(A)A.茯苓B.猪苓C.泽泻D.车前子E.薏苡仁9.患者痰多易咳,色灰,咳嗽,气喘,舌淡苔白腻,脉滑.应首选的药物是:(C)A.清热化痰药B.止咳平喘药C.温化寒痰药D.辛温解表药E.平抑肝阳药10.患者恶寒发热,头痛,鼻流清涕,舌苔黄,脉紧,处方中不应选用的药物是: (C)A.金银花B.生姜C.防风D.辛夷花E.1-3题共用题干患者面色淡白,唇舌爪甲淡白,头昏眼花,心悸多梦,手足麻木,舌淡苔白,脉细无力,1.替该患者进行八纲辨证,此病症属以下何种证型: (A)A.血虚证B.阴虚证C.阳虚证D.气虚证E.表虚证2.该病证应选用何种治疗原则: (A)A.补血B.补气C.化血化瘀D.滋阴E.温阳3.应选用哪个代表方剂: (B)A.补中益气丸B.四物汤C.理中丸D.四君子汤E.肾气丸4-7题共用题干患者恶寒发热,头痛,鼻塞,流涕,喷嚏,咳嗽,舌苔薄白,脉浮,4.此病八纲辨证中属:(B)A.里B.表C.寒D.热E.虚5.若该病人恶寒重发热轻,鼻涕色白清稀,口不渴,应进一步考虑病证属:(C)A.里B.表C.寒D.热E.虚6.在以上病证基础上,再出现恶寒无汗,脉浮紧,证型属于:(C)A.表实证B.表虚证C.表里同病D.里热证E.里寒证7.根据以上症状,应选用哪种方药:(B)A.桂枝汤B.麻黄汤C. 大承气汤D.小承气汤E.白虎汤8-10题共用题干患者咳嗽痰多,痰白易咳出,胸膈痞满,恶心呕吐,舌苔白润,脉滑,8.该病证属于何种咳嗽:(C)A.痰热咳嗽B.寒痰咳嗽C.痰湿咳嗽D.肺燥咳嗽E.肺热咳嗽9.可选用哪种方药:(C)A.贝母瓜蒌散B.桑杏汤C.二陈汤D.温胆药E.清燥救肺汤10.若该患者咳嗽日久,可选用“培土生金”的治疗方法,其中土属于哪脏:(C)A.心B.肝C.脾D.肺E.肾B1型题共用备选答案A.先煎B.后下C.另煎D.包煎E.烊化1.龙骨入汤剂的煎法是:(A)2.人参入汤剂的煎法是:(A)3.紫苏入汤剂的煎法是:(B)4.灶心土入汤剂的煎法是:(A)5.阿胶入汤剂的煎法是:(E)共用备选答案A.口B.舌C.鼻D.目E.耳1.肝开窍于:(D)2.心开窍于:(B)3.脾开窍于:(A)4.肺开窍于:(C)5.肾开窍于:(E)共用备选答案A.表证B.里证C.虚证D.表证与虚证E.寒证1.浮脉主病为:(A)2.沉脉主病为:(B)3.虚脉主病为:(C)4.实脉主病为:(实证)共用备选答案A.肌肉不削B.目光精彩C.精神不振D.面红如妆E.语言清亮1.假神病人的临床表现:(D)2.少神病人的临床表现:(C)3.失神病人的临床表现:(C)共用备选答案A.凝滞B.重浊C.多动D.易伤肺E.收引1.风性(C)2.湿性(B)3.燥邪(D)4.暑邪(D)5.寒邪(A)6.火邪(D)共用备选答案A.胃B.小肠C.大肠D.膀胱E.胆1.肺与(C)相表里2.脾与(A)相表里3.肾与(D)相表里4.肝与(E)相表里5.心与(B)相表里6.心包与(B)相表里共用备选答案A.发散,行气血B.收敛固涩C.补养和缓D.软坚润下E.渗湿利水1.咸味能(D)2.淡味能(E)3.甘味能(C)4.辛味能(A)5.苦味能(D通泄,清泄,降泄,燥湿)6.酸味能(B)共用备选答案A.精B.气C.血D.津液1.(B)能生血2.(B)能行血。

中医学概论大一试题及答案

中医学概论大一试题及答案

中医学概论大一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以下哪项?A. 阴阳五行B. 脏腑经络C. 气血津液D. 以上都是2. “四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不包括以下哪项?A. 望B. 闻C. 切D. 问3. 中医认为,人体的基本生命物质包括哪些?A. 气、血、津液B. 精、气、神C. 精、气、津液D. 气、血、神4. 五行学说中,木对应的季节是?A. 春B. 夏C. 秋D. 冬5. 以下哪个脏腑在中医理论中被称为“后天之本”?A. 心B. 肺C. 脾D. 肾6. “治未病”是中医的重要治疗原则,其核心思想是什么?A. 预防为主B. 治疗为主C. 康复为主D. 诊断为主7. 中医认为,人体的“三焦”是指什么?A. 三个不同的脏腑B. 三个不同的经络C. 上、中、下三个部位D. 三种不同的气血运行路径8. 以下哪个不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A. 针灸B. 按摩C. 草药D. 手术9. 中医的“辨证论治”原则强调的是什么?A. 根据病情选择治疗方法B. 根据病因选择治疗方法C. 根据病人体质选择治疗方法D. 根据病人年龄选择治疗方法10. 中医理论中,人体的“精气神”分别对应哪三个层次?A. 物质、能量、意识B. 意识、能量、物质C. 能量、物质、意识D. 物质、意识、能量答案:1-5 D A A C C6-10 A C D A C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中医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者共同维持的。

2. 中医的“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它们之间存在着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关系。

3. “望闻问切”是中医的四诊方法,其中“切”指的是_________。

4. 中医理论中的“五脏”指的是心、肺、肝、脾、_________。

5. 中医治疗疾病时,常用的药物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中医药学概论(8545)中医药学概论第一次形考_0004-四川电大-课程号:5108545-满分答案

中医药学概论(8545)中医药学概论第一次形考_0004-四川电大-课程号:5108545-满分答案
D.《本草经集注》
【标准选择】:A
3.五脏中主血脉的是()
A.心
B.肝
C.脾
D.肺
【标准选择】:A
4.五行相生正确的是()
A.木生水
B.火生金
C.金生木
D.土生金
【标准选择】:D
5.刘完素属于()
A.寒凉派
B.补土派
C.滋阴派
D.攻下派
【标准选择】:A
6.《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
A.神农
B.华佗
C.张仲景
A.错误
B.正确
【标准选择】:A
4.五行中火克木。
A.错误
B.正确
【标准选择】:A
5.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A.错误
B.正确
【标准选择】:B
【标准选择】:D
17.人体组织结构中属阳的是()
A.体表
B.体内
C.四肢内侧
D.五脏之肝脾肾
【标准选择】:A
18.五脏属金的是()
A.肝
B.心
C.脾
D.肺
【标准选择】:D
19.津的功能不正确的是()
A.滋润营养
B.化生血液
C.固摄血液
D.调节机体内外环境平衡
【标准选择】:C
20.以下不属于阴阳学说基本内容的是()
A.阴阳对立制约
B.阴阳互根互用
C.阴阳共消共长
D.阴阳相互转化
【标准选择】:C
、判断题(共5道试题,共20分。)
1.阴阳学说可以指导疾病的诊断。
A.错误
B.正确
【标准选择】:B
2.根据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一般而言,治疗上把握“五脏宜泻”“六腑宜补”的原则。

第一章中医学概论0

第一章中医学概论0

中医学概论一、名词解释题1 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整体观念又叫”统一整体即认为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白然界存在着统一的思想2.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相同的证,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3阴阳:是对自然养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二)填空题1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是:2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恒动观念。

,肝为:2中医学病理总纲是:阴盛则寒、阳盛则热、;阴虚则热、;阳虚则寒2.(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提出:”阴在内:阳之守也_,阳在外”:阴之使也.3.(类经附翼。

医号)提出:”动极者镇之以:_静;__,阴亢者胜之以:__阳__.4.阴阳偏胜的治疗原则应是:损其有余_,或:实者泻之.5.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应是:补其不足_,或:虚者补之.6.(尚书。

洪范)概括五行的抽象特征:”木日:_ 曲直;,火日:_ 炎上, 土爰: 稼穑,金日: 从革_,水日:_ 润下”7五行相生顺序是:_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金生水, 水生木__,循环往复.7.五行相克顺序是:.木克土, 土克水, 氷克火, 火克金, 金克水,循环往复.8.五行相克顺序与:相克, 一致:五行相侮的顺序与:相克, 相反.因此,相侮又称”:反克_”或称”:反悔”.9.心火之气有余,既可乘袭:肺金,又可反侮:肾水, 心火之气不足,既可导致:肾水, 相乘,又为:肺金, 所侮.10.“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土关系.11.用五行学说,说明脏腑之间的病理关系:脾病传肾是影响心是: 孑病及母_;影响肝是: 土侮木_,;影响肺是: 母病及孑12.(难经。

六十九难)指出:”虚则补其实则泻其13.:上半身属:腹部属:四肢外侧属:四肢内侧属_:15.16.“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证,(”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证, (黄帝内经)称为”:17.18.对阴阳偏衰的治疗,的原证,提出了阴中求:的治法.19.20..21.阴阳互根中,有阴无阳谓之”:有阳无阴谓之”22.23.,”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弧阴不生,独阴不表”属于阴阳24.五味的五行归类,其中属于味,属于味,味.25.,其中属于属于的是:属于”土”26..27.“肝火犯肺”关系,即_关系,又称”:28.(素问。

中医药学概论_习题集参考答案

中医药学概论_习题集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第一章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C2.A3.D4.C5.C二、多项选择题6.BCDE7.BC8.ACE9.ABCDE 10.ABCD 11.ABCD三、填空题1、整体观念;脏腑经络2、整体观念;辨证论治3、不可分割;相互协调,相互为用四、名词解释1、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

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称为整体观念。

2、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它包括了病变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

3、辨证论治:辨证,就是四诊(望、闻、问、切)所搜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五、简答题1.简述整体观念的内涵。

整体,其含义就是指统一性和完整性。

中医的整体观念其内涵有二:一是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是重与人与环境的统一,含(1)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2)人和社会环境关系密切。

2.简述辨证论治的内涵。

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慨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和论治是先后不同的两个阶段。

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依据,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辨证和论治构成了诊疗疾病的整个过程。

辨证论治是否正确,可以通过治疗效果来检验。

六、论述题试述你对辨证论治的理解答: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它包含了致病因素(外因)和机体反应能力(内因)、病位、性质、邪正关系等方面的因素。

证是在四诊获得的资料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分析综合而作出的诊断。

如:恶寒、发热、头痛、咳嗽、痰黄稠、鼻塞、流浊涕、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中医学概论 选择题考试复习

中医学概论 选择题考试复习

绪论1.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是《黄帝内经》。

2.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是《新修本草》。

3.最早记载方剂的书籍是《五十二病方》。

4.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基础⒈八纲:阴、阳、里、表、寒、热、虚、实⒉五行:木、火、土、金、水;⒊四气:寒、热、温、凉⒋五味:辛、甘、酸、苦、咸;⒌六淫:风、寒、暑、湿、燥、火⒍五脏:肝、心、脾、肺、肾;⒎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⒏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⒐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⒑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一、阴阳学说1.阴阳的对立制约①凡用阴阳属性概括的相关联的事物都是对立矛盾的;②对立双方还存在着互相制约的特性,如春夏之阳气上升抑制了秋冬的寒凉之气。

2.阴阳的相互转化:如“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内在依据:阴阳依存)3.阴阳指导疾病的诊断“八纲辨证”以阴阳为总纲,大凡表证、热证、实证属阳证;而里证、寒证、虚证属阴证。

4.阴阳指导疾病的治疗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调,所以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是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则。

正气:阴液和阳气;邪气:阴邪和阳邪。

实证:邪气盛;虚证:正气虚。

热症:①阳邪盛—实热证;②阴液虚—虚热证。

寒症:①阴邪盛—实寒证;②阳气虚—虚寒证。

二、五行学说1.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类事物及其变化规律的属性概括。

2.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木”: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火”:温热、向上、升腾;“土”:生化、承载、受纳;“金”:肃杀、收敛、清洁;“水”:寒凉、滋润、向下运动。

3.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五行相生关系又称“母子关系”。

5.脏腑病变的相互影响母子(相生)关系的转变母病及子:“水不涵木”;子病犯母:“子盗母气”肝属木、心属火,肝病传于心,属母病及子乘侮(相克)关系的转变(1)相乘:与相克次序一致,(乘,以强凌弱)。

中医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学概论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A. 整体观念B. 辨证论治C. 阴阳五行D. 以上都是答案:D2. 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是()A. 阴阳五行B. 脏腑经络C. 气血津液D. 病因病机答案:B3. “治未病”的概念最早见于()A. 《黄帝内经》B. 《伤寒杂病论》C. 《神农本草经》D. 《难经》答案:A4. 以下哪项不是中医的诊断方法?()A. 望B. 闻C. 问D. 触5. 中医的“四诊”指的是()A. 望、闻、问、切B. 望、闻、问、触C. 望、闻、问、听D. 望、闻、听、切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中医的“五脏”包括()A. 心B. 肝C. 脾D. 肺E. 肾答案:ABCDE2. 中医治疗疾病的原则包括()A. 治病求本B. 辨证论治C. 整体观念D. 个体化治疗E. 预防为主答案:ABCDE3. 中医的“八纲”包括()A. 阴阳B. 表里C. 寒热D. 虚实答案:ABCD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答案:正确2. 中医的“五行”学说是用来解释人体脏腑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

()答案:正确3. 中医的“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邪气。

()答案:正确4. 中医认为“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答案:正确5. 中医的“四气”是指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性质。

()答案:正确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中医的“阴阳”学说。

答案:中医的“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之一,它认为宇宙万物都由阴阳两种基本属性构成,阴阳之间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是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

2. 简述中医的“五行”学说。

答案:中医的“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元素,这五种元素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来解释和指导人体的生理、病理和治疗。

中医药学概论 复习题

中医药学概论  复习题

《中医学概论》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天王补心丹的功用是()A 滋阴养血补心安神B 养血安神清热除烦C 清心安神滋阴养血D 养心安神和中缓急E 滋阴养血镇心安神2.下列外用具有清热止痛、消肿之功效,为五官科常用药的是()A苏合香 B石菖蒲 C菊花 D冰片 E生石膏3.下列既可治疗肺虚久咳,又可治疗蛔厥腹痛的药物是()A 乌梅B 金樱子C 白果D 肉豆蔻 E赤石脂4.下列除哪一项外,均为小柴胡汤的辨证要点( )A 往来寒热B 胸胁苦满C 口苦咽干D 大便秘结E 苔白脉弦5.生化汤的功用是( )A 活血通络调经止痛B 活血化瘀养血调经C 活血通络养血调经D 活血化瘀温经止痛E 温经散寒调经止痛6.关于"虚里"部位的描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A. 位于左胁下B. 位于左四、五肋间C. 为心尖搏动处D. 在乳头下E. 位于乳头内侧7.入睡后汗出,醒时汗止,称为()A 盗汗B 绝汗C 自汗D 大汗E 战汗8.我国第一部脉诊专著的作者是()A张仲景 B黄帝 C王叔和 D张景岳 E巢元方9.心烦失眠,咽干欲饮,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应诊为何证?()A 心肾不交B心气虚C心火亢盛D痰火扰神E心阴虚10.“为胃行其津液”的脏是:()A.肺 B.脾 C.肾 D.三焦 E.肝11.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A.脑 B.髓 C.脉 D.胆 E.命门12.主腐熟水谷的脏腑是:()A.小肠 B.胃 C.大肠 D.脾 E.胆13.气机的含义为:()A.气的运动 B.气的运动形式C.气的运动变化 D.气的升降运动E.气的出入运动14.茵陈蒿汤的主治证是( )A 伤寒少阳证B 肝郁脾滞证C 胆胃湿热证D 肝郁血虚证E 湿热黄症证15.补阳还五汤中用量最重的药物是()A 生黄芪B 地龙C 赤芍D 当归尾E 川芎16.半夏白术天麻汤的主治证是( )A 肝阳上亢B 风痰上扰C 肝风上扰D 心肝阳亢E 外风挟痰17.以下哪项与滑脉无关?()A. 应指圆滑B. 主痰饮C. 见于妊娠D. 往来流利E. 夏季的主脉18.下列既能益肾固精,又能补脾止泻药物是()A 山茱萸B 覆盆子 C枸杞子 D 金樱子 E 芡实19. 下列除哪项外,均为甘草的功效()A调和诸药 B祛痰止咳 C燥湿利尿D缓急止痛 E清热解毒20. 下列药物中,既能固精又能补肾阳的药物是()A 煅牡蛎 B桑螵蛸 C巴戟天D海螵蛸 E金樱子二、填空题1.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和阴阳相互转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学概论导论一、什么是中医学?中医学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辩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中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了理论体系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形成时期)(1)《黄帝内经》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2)扁鹊.《难经》《伤寒论》(外感病)(3)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内伤病)(4)《神农本草经》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典籍晋、隋唐时期(丰富实践期)(1)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2)西晋.王叔和《脉经》24种脉法,最早的脉学专著(3)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4)唐.孙思邈《千金方》、王焘《外台秘要》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期)(1)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说”(2)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开创“脏腑辨证”(3)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李杲(补土派)、张从正(攻邪派)、朱震亨(养阴派)(4)元.杜清碧《敖氏伤寒金镜录》论舌的第一部专著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1)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王肯堂《证治准绳》(2)清代.吴谦《医宗金鉴》、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傅山《傅青主女科》(3)温病理论的创立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戾气说”清代.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临证指南医案》吴鞠通—“三焦辨证”《温病条辨》近代和现代(收集整理时期)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1)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环境协调统一)(2)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

症—疾病的外在表现;征—体征;证—是指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它包括①疾病的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痰饮等)、②疾病的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③疾病的性质(如寒、热等)和④邪正关系(如虚、实等),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

(3)恒动观念恒动观念—是指在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时,应持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观点,而不可拘泥一成不变的静止的、僵化的观点。

1.生理上的恒动观(人的生命过程、气升降出入、血循环不息)“动而不息”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如生、长、壮、老、已是生命活动的全过程。

2.病理上的恒动观(疾病处于不停的发展变化中、有一定阶段性、处于恒动中)四、中医学体系的主要构建方法(一)取象比类(运用形象思维);(二)司外揣内;(三)揆度奇恒(对比);(四)推演络绎;(五)试探与反证;(六)心法与顿悟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一节气一元论一、气的基本概念“气”指构成自然界万物而十分活跃的极微细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或本体。

二、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1)气是构成自然界万物的本原(2)气具运动、变化的特征气机:气的运动(升、降、出、入)气化:通过气的运动产生的宇宙中的各种变化。

(3)气是天地感应的中介(天人合一)三、气一元论对中医学的影响(1)说明人体生命的物质性(人是天地精气交感的产物);(2)说明人体的生理现象;(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4)知道疾病的诊断与治疗;(5)知道养生与康复(“精气神学说”)第二节阴阳学说一、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交感(阴阳关系的基本前提):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2)阴阳对立制约(阴阳最普遍的规律,并决定消长平衡)“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3)阴阳互根互用(是对立制约、消长转化的前提)互根:“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互用:“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4)阴阳消长平衡(阴阳运动的形式)阴阳平衡:“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失调:此长彼消,此消彼长(5)阴阳相互转化(“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从功能:五脏为阴,六腑为阳/ 从部位:心肺为阳,肝脾肾为阴(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转化)(4)(5)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第三节五行学说一、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的特征引申意义木曰曲直(肝)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火曰炎上(心)温热、升腾、向上土爰稼穑(脾)生化、承载、受纳金曰从革(肺)肃杀、沉降、收敛、清洁水曰润下(肾)寒凉、滋润、向下、闭藏自然界五行人体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五方五季五脏五腑五官形体情志酸青生风东春木肝胆目筋怒苦赤长暑南夏火心小肠舌脉喜甘黄化湿中长夏土脾胃口肉思辛白收燥西秋金肺大肠鼻皮悲咸黑藏寒北冬水肾膀胱耳骨恐二、五行的生克制化(1)相生:指五行中某一行的事物对另一行的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等作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母子关系)(2)相克:指五行中某一行的事物对另一行的事物具有克制、制约作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3)制化:指五行之间相互生化,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

三、五行的生克异常(1)相生异常:母病及子,子病犯母(2)相克异常相乘:乘,即乘虚侵袭之意,指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

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相侮: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一行进行反克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阳偏胜阴偏胜阳偏衰阴偏衰滋水涵木法——滋肾阴以养肝阴抑木扶土法——疏肝健脾相生治法益火补土法——温肾阳以补脾阳相克治法培土制水法——补脾利水培土生金法——健脾气以补肺气佐金平木法——泻肝清肺金水相生法——养肺阴以滋肾阴泻南补北法——泄心火滋肾阴第二章藏象第一节藏象学说概述一、藏象的概念藏,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二、脏腑的分类及特性❖五脏:心、肝、脾、肺、肾(特点:化生、贮藏精气)❖六腑:胆、胃、小肠、大肠、三焦、膀胱(特点:受盛、传化水谷)❖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主藏阴精)第二节五脏系统三、心系统(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体功能:一是主血脉,二是主神志☯联署功能: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肠的生理功能:主受盛和化物、泌别清浊、小肠主液☯心为阳脏而恶热四、脾系统(脾为仓廪之官)主运化:把水谷化为精微,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运化水谷运化水液(汗、尿)主升清①脾气上升,将其运化的水谷精微,向上转输至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②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相对恒定,防止内脏下垂主统血:统摄血液在脉内运行,不使其逸出脉外的作用:开窍于口,在体合肌(主四肢),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胃为后天之本促进男子排精、女子排卵、月经来潮(肝主疏泄肾主闭藏)联署功能: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开窍于目,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胆:中正之官六、肺系统(相傅之官)主体功能:1、主气司呼吸(肺为气之主):主呼吸之气、主一身之气2、主宣发肃降:通过宣发,排出体内浊气,将津液、卫气宣散输布至皮毛,将代谢后津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

通过肃降,将津液向下向内布散,促进尿液的生成,使全身的血液汇聚于肺。

3、主通调水道4、朝百脉、主治节:治节,治理调节。

联署功能: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悲、在液为涕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传导之官,主传导、燥化糟粕七、肾系统(作强之官,肾为先天之本)❆主体功能:1、肾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肾精作用:化生肾阴肾阳、化血);2、主水液(肾阳的气化功能关系到尿液的生成);❆联署功能:在体合骨、其华在发、在志为恐、开窍于耳及二阴、在液为唾❆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第三节脏腑之间的关系一、心与肺:气和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气为血之帅二、心与脾:心主血,脾统血,血液的生成和运行三、心与肝:血液的运行和情志活动;心主血,藏神;肝藏血,主条畅情志。

四、心与肾:表现为上下、阴阳、水火之间平衡协调、互制互用的关系五、脾与肺: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肺主气,通调水道;脾运化水谷精微与水液六、肺与肝:肺主肃降,肝主升发,表现在气机的升降方面七、肺与肾:肺主气,通调水道;肾主水,主纳气,表现在水液的代谢和呼吸运动两方面。

八、肝与脾:肝藏血、主疏泄;脾统血、主运化;表现在水谷运化和血的贮藏、运行两方面九、肝与肾:肝藏血,肾藏精,表现在精和血之间相互滋生和相互转化十、脾与肾: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表现在先天与后天相互资助,相互促进、第三章气血津液第一节气1、气的概念:气是一种至精至微的物质,是构成自然万物的原始材料。

2、气的生成:①先天精气(肾藏精);②自然界清气(肺主呼吸);③水谷精气(脾胃运化)3、气的运动:气的运动称为气机,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4、气的生理功能:①推动作用;②温煦作用;③固摄作用;④防御作用;⑤气化作用5、气的分类①元气:通过三焦循行全身。

具有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激发和调节各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作用,为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②宗气:积聚于胸中。

走息道以行呼吸;贯心脉以行气血;与人体的视听言动等机能相关。

③营气:运行于脉内。

化生血液;营养全身。

④卫气:运行于脉外。

温养脏腑组织;调节腠理开合,汗液排泄,维持体温的恒定;抗御外邪。

第二节血1、血的循行:推动力和固摄力,动力是气的推动,体现在心主血脉,肺主气而助心行血,肝的疏泄;气的固摄体现在脾统血与肝藏血方面。

2、血的生理功能:营养和滋润全身;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第三节津液1、津液的概念: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分泌物。

4、津液的输布:①脾主运化;②肺通调水道;③肾主水;④肝主疏泄;⑤三焦决读5、津液的功能:①滋润和濡养作用;②化生血液;③载气宁气;④调和阴阳;⑤运载与排泄代谢产物第四节气血津液的关系1、气与血的关系: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之母(指血对气的滋养与运载作用)2、气与津液的关系: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3、血与津液的关系:津血同源、相互化生第四章经络第一节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1、经络的概念: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官窍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经脉:主干,循行于深部,有固定的循行路径,多为纵行;络脉:经脉的小分支,可循行于浅表,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无处不至2、经络系统:经脉包括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和十二经别;络脉包括十五别络、孙络、浮络;3、经络的功能:①联络脏腑器官沟通内外上下;②运行全身气血,营养脏腑组织;③感应传导;④调节机能平衡第二节十二经脉2、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十二经脉分为六条阴经、六条阳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