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尖上的医德——记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宣武中医医院针灸科主任杨光
投身杏林 传承中医之精芒

投身杏林传承中医之精芒作者:卫婷婷来源:《科学中国人·上半月》2022年第01期三国时的董奉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为人治病,不受谢,不收礼,只要求被治愈者在他房前栽杏树以作纪念。
重症愈者种5株,轻者1株。
数年后,蔚然成林,红杏累累。
他又建一“草仓”,并告诉人们,如需杏果,不用付钱,只要拿“一器谷”來换“一器杏”即可。
渐渐地,用杏果换来的谷子堆积满仓,他再用这些谷子救济贫民。
世人皆赞其品行高洁,为表感谢,送他匾额上写“杏林春暖”“医林圣手”,而后这些赞誉之词也逐渐演化为中医学的代称。
事件年代虽已久远,但“杏林”二字背后所蕴含的中国传统医学精神文明却是经久不衰。
中医传承者,不仅要熟练掌握精湛的医术,更要时刻铭记“悬壶以济世”的职业目标。
“短短5个字高度概括了从医者共同的梦想,也值得我们穷尽一生去践行追逐。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学术发展处处长、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员魏戌在中医骨伤科这条道路上已经探索了十几年。
作为新时代年轻一代的中医继承者,学习传统理论,面向时代科技,他曾不止一次地问过自己,究竟能以所学为民众、为国家做些什么?据2020年开展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社会的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
年龄只是数字,衰老未见得可怕,但衰老所带来的“并发症”——随着身体机能逐渐下滑所产生的骨与关节退行性疾病,才是真正令中老年群体烦忧的根源之一,“手术”二字更是成为中老年人非必要则不去触碰的话题。
此时,中医学的非手术治疗方法便显现出了锋芒,从手法治疗脊柱退行性疾病到中医药防治骨代谢疾病,中医药特色疗法助力患者缓解身体与心理带来的双重痛苦。
2019年荣膺“北京市科技新星”、2021年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中青年创新人才”称号的魏戌坚定地站在医学传承的队伍之中,投身杏林,不胜欢欣。
少时立志坚定从医“身体健康”是每个人最原始而自然的渴求,也是普天下每位父母对孩子最淳朴的希冀。
然而,少时的肠胃功能不好却为魏戌带来了不少关于生病的“痛苦记忆”,也让他对医生这一职业早有认知。
“杨氏消肿止痛膏”的故事

龙源期刊网 “杨氏消肿止痛膏”的故事作者:刘化甫来源:《祝您健康》1993年第05期他——一位35岁的青年学者。
数年来,只用一种名不见经传的“膏药”为海内外6000多位颈、肩、腰、腿痛患者解除了痛苦。
他就是南京金陵老年康复医院骨质增生研究室主任杨家强主治医师。
杨家强自少年起受家父启迪,便酷爱祖国医学,凡是有关中医、中药的书籍。
无论深浅,他都嗜之如命,刻苦研读了《黄帝内经》、《岭南录异》、《本草纲目》等中医药名著。
他曾用3年时间写下了20多本约100万字的读书笔记。
1982年,他考入南京中医学院,系统的理论学习使他“如虎添翼”,毕业后他来到金陵老年康复医院任医师。
为了更好地解除患者的病痛,他大胆探索,勇于实践。
先后研制出“骨痹膏”、“开窍救心膏”、“骨质增生膏”等。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他撰写的“颈肩病的防与治”、“诱发颈椎病的因素”、“坐骨神经痛的诊治”等百余篇论文和科普文章相继发表在全国多种报刊杂志上。
去年底在北京召开的首届国际颈肩腰腿痛学术大会上,他的“内外兼治颈椎病1453例临床体会”一文受到中外专家们的高度赞扬。
为了采集中草药,从千里冰封的北国到四季葱翠的南疆,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经反复筛选,他选用穿山甲、麝香等为君药再加入陶丹、麻油等制成了“骨质增生膏”。
该膏剂可透过皮肤、穴位、关节、经络深入体内,调整患处血液循环和患者自身免疫力,从而可达到活血散瘀、凉血消肿、软化增生、止痛镇痛之功效,临床显效率达到84.5%。
该膏药经军队卫生部批准正式命名为“扬氏消肿止痛膏”,91年荣获全国第8届颈肩腰腿痛学术大会优秀药品奖。
台湾连亚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洪孟宏先生患颈、胸、腰椎痛3年,腰部弯动困难,痛苦不堪。
在台北市及香港治疗耗资近万元未见好转。
92年10月他专程来宁求医,经“杨氏消肿止痛膏”治疗43天后,奇迹出现了,颈、胸、腰椎疼痛明显减轻。
活动自如。
洪先生回台湾后,曾两次来信t称赞杨大夫的医术和医德。
面对已取得的成功,杨家强没有满足。
医者父母心白塔老药家

医者父母心白塔老药家作者:来源:《商业文化》2017年第04期为了继承和发扬京城老字号药店的优良传统,白塔寺药店始终在解决“看病难”、“看专家难”的问题上进行有益而富有成效的尝试与探索。
妙应堂中医诊所聘请的在京城中医界享有盛誉的知名专家、教授以及国家级名老中医的亲传弟子或后人,在诊断治疗、配伍用药上具有独到之处,使之形成了在中医内科、中医妇科、中医儿科等方面的诊疗特色,不仅施惠于民,也承袭了中医学完整的理论体系,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2011年,白塔寺药店妙应堂中医诊所积极贯彻落实医改及扶持中医药发展,鼓励名老中医开办诊所,多点执业等相关政策,邀请京城多名离退休肿瘤科名中医加盟,成立了“白塔寺中医肿瘤诊疗康复中心”,并聘请名老专家坐诊。
康复中心的成立,不仅使患者在白塔寺药店享受到了名中医服务,有效缓解了“看病难”、“找专家难”的问题,也使老专家的学术思想和经验得到了进一步推广与传承。
为给外地患者就诊后建立畅通的复诊及住院绿色通道,康复中心还与多家三级名院开展合作,建立对接转诊机制。
白塔寺药店妙应堂中医诊所名老中医身上有很多共性,他们对病患的理解和全力投入,他们精益求精的诊疗态度,他们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他们如沐春风的仁者风度,令人感动不已。
资深儿科专家刘学易:孩子生病不心慌刘学易教授是北京儿童医院资深儿科专家、北京弘医堂中医院儿科首席专家,主任医师职称。
刘学易教授年近八旬,行医近半个世纪的他面容年轻儒雅,言语温和从容,交谈不疾不徐,毫无老迈之态。
他思路清晰,表达精准流畅,从理论到感受的谈论都令人钦佩。
好医生总是给人稳定心智的力量,这或许是看病诊疗的第一步。
刘教授说,自己诊治过的病人成千上万,一生中最欣慰的就是看见病人身体康复。
为了患者,他每周四次出诊毫无心累之感,行医半个世纪没有停止过。
刘学易教授师从京城三代“小儿王”名老中医王鹏飞先生和“京城四大名医”孔伯华先生之高徒裴学义老医生。
1963年于北京医科大学毕业后,在北京儿童医院从事儿科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教学工作。
平衡针灸维持人体系统平衡,塑造生命健康脑屏障

平衡针灸维持人体系统平衡,塑造生命健康脑屏障发布时间:2021-05-25T04:13:19.991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7期作者:晓穆[导读] 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主任医师王文远教授经过半个世纪的研究创立的平衡针疗法是在继承中医学的基础上,吸收现代科学理论而发展的一门现代针灸学。
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主任医师王文远教授经过半个世纪的研究创立的平衡针疗法是在继承中医学的基础上,吸收现代科学理论而发展的一门现代针灸学。
平衡针疗法是以中医心神调控学说和西医神经调控学说为理论基础,形成了针灸与心理、生理、社会、自然相适应的整体医学调节模式。
因为人体本身就是一个最高平衡系统、管理系统,这个系统实质上就是人体内的大脑高级中枢指挥系统。
机体在大脑高级指挥系统调控下,保持对各个子系统的支配作用,来维持生命程序的正常运转。
平衡针灸针对的就是人体最高司令部对下面子系统的调节修复。
平衡针疗法以心理平衡为理论核心。
心理平衡是生理健康的基础,生理健康又是心理健康的标志。
平衡心理贯穿于我们人生的整个生命过程之中。
作为中医学的理论核心,从健康人群的预防保健到有病群体的自然医学干预,保健医学和临床医学都是围绕心理与生理、生理到病理、病理与生理、生理到心理的平衡为目的。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明确提出了心理失衡(“七情”)是造成功能性、器质性疾病的主要原因。
外因是条件,外因是通过内因而发病。
因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具有高级的心理行为能力,参与社会活动、从事生产劳动的能力,也同时具有自身适应家庭、社会自然生存环境的平衡能力,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会直接影响一个人的生理健康,一个人的生理健康又必然体现一个人的心理健康。
平衡针疗法的技术优势和特点:1.突出人体自身平衡这是平衡针疗法的理论核心。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存在一个平衡系统,都具有自身的调节功能。
这个调节平衡系统就是我们的大脑高级中枢神经系统,平衡针灸就是利用人体内的这个平衡系统,充分利用人体内的信息高速公路,将医生的指令性信息反馈到病人的大脑高级中枢,使病人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然后依靠病人自己来激发、调动、调整机体内的物质能量,促进机体对病理状态下的良性转归。
白衣天使的精彩人生——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北京积水潭医院呼吸科主任夏国光

“ 父 亲 用 很 多药 都 过 敏 , 我 指定 了就 能用 这几种 药 ,其 它什
么 药 也 不 能 用 ! ”
“
. . - . . .
,,
夏 国光 了解情 况后 ,面带 微
笑 ,一 手拉着 老人 的爱 人 ,一手
拉 着 老 人 的 孩 子 , 亲切 友 好 地
说: “ 大家都别 着急 ,我们要 共
维普资讯
顺 事I 荤壬
天 使 的 祷 为 人 生
动奖章获得者 、 北京积水潭医院呼吸科主任夏国光
●本 刊 记 者 王 鹏
人耐 心解疑 释惑 ,并 提 出科 学的 治疗 方案 。
科 里 的 同 事 和 一 些 老病 号
都知道 夏 国光看 病是较 慢 的。对 此 ,夏国光有 自己的想法 , “ 与
准 没 错 ! … … ”
的 责 说。 r 语 话
呆就 是 3天。 由于病 人是过 敏性
体质 ,用药 有限制 ,所 以病情 越 来越 严 重 。病人 家 属治 病 心 切 ,
f象 。 】
.
心情 激动 ,对 主治 医生一遍 又一
遍地说 着 : “ 们 到底 能 不 能 治 啊 ,到 你
的专业功底 且相 关知识 全 面 ,对 呼 吸内科疑 难重 症及多 脏器 功能 衰 竭 的救 治 有 较 高 的抢 救 成 功
往常 一样来 到新收病 人床 边查 看 和询 问病 情 ,经过一 番检 查 ,凭
精湛 医术
日 曲% 辩 g a % 目 黜 l i i 目 麟 ; 目
着她 多年 的临床经验 ,她 认为 病 人可 能存在肺 栓塞及 血胸 复发 的 可能 。病人 有 肺栓 塞 高 危表 现 , 必 须 马上确诊 ,决不 能等 到周一
大医精诚杏林春暖

人必有天赋之才而读破万卷,庶可以为医矣历史穿越了黄尘古道,总有一种精神恒久不变,总有一种气质历久弥新,总有一些人不曾老去,武光良就是这样闻名遐迩的国宝级老中医。
他出生于1942年11月,辽宁大石桥市人,毕业于辽宁中医学院,中医主任医师,中医学博士后。
如今年逾古稀,还奋战在治病救人的一线队伍中,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医生的天职,诠释着“大医精诚”的深刻内涵,用自己的拳拳爱心、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术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篇章。
他一生扎根基层,脚踏实地、坚韧不拔、孜孜不倦、刻苦钻研,全身心投入临床一线医疗卫生,视事业如生命,待患者如亲人,用平凡的事迹诠释了一名临床医生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这份悬壶济世的精神,让年轻一代肃然起敬。
武光良总是微笑着对待病人,就像是家人一样。
正是凭借着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他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很多患者都慕名从省内外四面八方前来求诊。
立业先立德,做事先做人。
他用他实际的行动完美的诠释了他常说的一句话:“金杯,银杯,不如患者的口碑。
为此,原国家卫生部孙隆椿副部长专门为他题词“发展中医事业,造福子孙后代”,予以褒奖和肯定。
平生胸中医国法,尽变黄馘为秀眉武光良从事中医临床59年,擅长于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疗效显著,尤其擅长以中药为主,辨证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脏神经官能症、高血压病、脑梗塞及后遗症、慢性胃病、肝病、慢性肾病、糖尿病合并痛风、各种慢性病。
潜心钻研针刺、火刀、小针刀、穴位注射、硬膜外腔骶管内药物灌注、点穴、推拿及中药外治,如:中药离子导入、中药超声雾化、中药贴敷、中药薰洗、中药灌肠等多种中药疗法、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临床上常见的疑难重症。
70年代以针灸、穴位注射为主,配合中草药外治,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性骨关节炎、多发性神经炎、肩周炎、胆绞痛、肾绞痛。
80年代采用硬膜外腔骶管内药物灌注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慢性腰腿痛,中药离子导入治疗老年退行性骨关节病、棘间韧带劳损,中药超声雾化治疗慢性扁桃体炎、慢性咽喉炎、慢性口腔炎,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
古法针灸扬传承——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_王麟鹏

每年的11月22日是“世界针灸日”。
针灸,既包括针,也包括灸,是我国传统医学重要组成部分,颇受人们的青睐。
针灸疗法因为是非药物治疗,且优势病种明确,疗效逐渐被公认,已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可。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卫生组织多次公布针灸治疗的优势病种,鼓励全球患者选择针灸疗法,这也是其他国家的传统医学从未享受过的优待。
为弘扬我国宝贵的针灸文化,《健康之友》杂志采访到了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王麟鹏教授,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针灸,携手为弘扬中国中医文化,扩大针灸的国际影响力而努力。
王麟鹏作为一名针灸科医生,他告诉我们,针灸应用源于人类的生存实践。
如“砭石”就产生了。
针灸疗法的相关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一书,这部著作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
在《黄帝内经》的《灵枢》中大量记载了针灸的理论与技术,如经络的功能,病理症候以及部分腧穴和治疗原则等;晋代有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补充了特别是腧穴的数量、定位、刺法、治疗应用等,成为针灸体系的形成。
责任与担当王麟鹏教授本人于上世纪50年代,儿时的理想是做一名科学家,——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 王麟鹏⊙文/本刊记者 程石江古法针灸扬传承OUR HEALTHOUR HEALTH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补充血气、最大优势是绿色,无毒副作用、无创伤。
近年来很多学者一直没有停止过对针灸治病原理、经络实质等问题的探索。
一些研究表明,针灸可以影响人体一些递质、激素等物质的分泌,对人体神经、免疫、脏腑功能等具有调节作用。
王麟鹏表示针灸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提插等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据统计,针灸疗法目前能够治疗的病症有500余种,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疾病均适用于针灸疗法,其中针灸疗效肯定并有明显疗效优势的病症有81种,所以,基本上老百姓的常见病都可以选择针灸治疗。
让传统针灸发扬光大每当王麟鹏看着患者从痛苦地走进医院,再到面带笑容地康复出院,他的心情也跟随患者的病情而起伏,患者的康复,或许是对他最大的肯定,因为它饱含了每个医护人员日日夜夜的精心治疗、护理和医护人员的医者仁心。
针灸科的一天

针灸科的一天作者:宫丹丹来源:《祝您健康》2013年第08期还没走进针灸科诊室,远远就能闻到一股特别的香味,那就是艾草的味道。
清晨的阳光照进诊室,艾灸氤氲传递健康,银针灵巧见证神奇,针灸科平凡而忙碌的一天开始了。
8点还没到,张爷爷早早来到针灸科,老爷子在这里针灸治疗2年多了。
初诊时身体状况很不好,要张奶奶搀扶着他,两人一步一步踱到诊室。
经过2年针灸,老爷子精神多了,现在也不需要扶助了,他笑着对王主任说:“今天再来针针,巩固巩固。
”老病号们陆续来到诊室。
眼下正值三伏天,诊室里围满了“三伏贴”患者,周医师和几个实习生来回穿梭于患者之间,一边操作,一边跟患者细说注意事项。
患者们相互交流着贴敷后的感受。
70多岁的王大爷笑着说:“我老慢支很多年了,三伏天做贴敷,冬天的喘咳就能缓解,真是个简单、省钱的好办法。
”除了白发的老人,诊室里还有几个可爱的小朋友,有的安静地躺在妈妈的怀里,有的淘气地跑着,嬉戏着。
或是因为咳嗽,或是因为腹泻不止,或是因为吃饭不香,家人不约而同地带他们来做推拿。
蔡医生轻轻地握着一位宝宝的小手,一边推拿一边逗笑,宝宝先是愣愣地哭着,慢慢地就开始咯吱咯吱地笑了起来,估计是觉得舒服了吧。
来推拿的孩子们都曾有过类似的经历,一开始感到恐惧,慢慢地就接受并喜欢推拿了。
画外音针灸科医务人员非常辛苦,工作时站的时候多,走路的时候多,“像纺织工一样”,穿梭于多个诊室和多个治疗床之间,巡回观察与治疗;为达到最佳疗效,常常要针、灸、罐、穴位注射等多种方法并用,往往每个病人都要花上1个多小时。
医患接触多,感情沟通多,相互的情谊自然深厚。
“邢主任,你看我嘴好多了,没那么歪了。
”60多岁的张大爷几天前贪凉,一觉醒来,发觉刷牙漱口漏水了,赶紧来就诊。
针灸治疗没几天,症状明显缓解。
大爷笑呵呵地说:“活了大半辈子,从没想过会得这个怪病。
”邢主任笑着安慰:“老大爷,别担心,面瘫在我们临床上是常见病,尤其是周围性面瘫,针灸治疗效果很好的,您就放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