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4年传播学真题汇总

合集下载

上海外国语大学传播学2008年真题

上海外国语大学传播学2008年真题

上海外国语大学传播学2008年真题传播学理论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1、劝服性传播2、新媒介3、国际传播4、接近权5、国际信息流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80分)1、简述传播的特性2、大众传播具有哪四大功能3、麦克卢汉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哪些?该理论的主要贡献是什么?4、简述把关人理论5,传播学有哪些研究方法6、卡尔诺登斯特伦的五种范式7、国际信息流中的西方强势问题包括哪几个方面8、传播依附理论和传播帝国主义理论的研究重点差异比较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1、请论述对全球化话语体系的认识2、请结合实际,举例分析新传播技术对大众传播媒介有哪些主要的冲击和影响传播学实务:一、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要求1、2题用英文回答,3、4题用中文回答)1、What functions or services does an advertising agency offer?2、What is culture shock?3、试比较整合营销与整合营销传播的概念4、危机媒体公关的技巧有哪些?二、评论题(每题25分,共50分,要求第1题用英文回答,第2题用中文回答)1、Values refer to long-enduring judgments appraising the worth of an idea,object,person,place, or practice.While attitudes may change,values are long lasting.Give an example to explain the above passage about values,and list at least two major value dimensions on which cultures are compared.2、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市场营销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对市场营销策略和理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以消费者为导向的整合营销理念在网络营销中得到充分展示你如何理解网络营销对市场营销策略和理念所产生的冲击?整合营销如何在网络营销中得到展示?三、文献研究题(每题20分,共40分)阅读下列两篇研究性论文,然后完成摘要写作。

传播学教程历年真题及答案

传播学教程历年真题及答案

传播学教程历年真题及答案传播学一、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1.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传播效果研究开始进入第二个时期。

这个时期的主要研究领域有【BCD】A.“子弹论”研究B. “传播流”研究C.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D. “使用与满足”研究2.拉维斯尔将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概括为【ACD】A.环境检测功能B. 文化娱乐功能C. 社会协调功能D. 社会遗产传承功能3.美国学者赖特将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概括为【ABCD】A.环境检测B. 解释与规定C.社会化功能D. 提供娱乐4.传播学研究中的两大主要学派是【AC】A. 经济学派B. 发展学派C. 批判学派D. 文化学派5. 以下研究项目中属于经济学派所做的传播效果研究的是【ABD】A.对1938年“火星人入侵地球”广播引起的社会恐慌研究B. 1940年的“伊里调查”C.“意识形态”霸权理论研究D. 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议程设置”研究6. 美国学者F.S.席伯特指出,现代自由主义理论的两个重要原则【AB】A. “观点的公开市场”B. 自我修正过程C. 沉默的螺旋D. 民主参与7.“培养”理论为称为【ABD】A. 培养分析B. 教化分析C. 媒介素养理论D. 涵化分析8. 传播过程具有以下特征【ABD】A. 动态性B. 序列性C. 系统性D. 结构性9. 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学说的主要观点有【ABC】A. 媒介即讯息B. 媒介:人的延伸C. 热媒介与冷媒介D. 发展中国家的媒介理论10.根据媒介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可以把迄今为止的人类传播活动区分为以下发展阶段【ABCD】A. 口语传播阶段B. 文字传播时C. 印刷传播时代D. 电子传播时代11.美国传播学家A·哈特把有史以来的传播媒介分为【ABC】A. 示现的媒介系统B. 再现的媒介系统C. 机器媒介系统D. 电子媒介系统12.根据D·麦奎尔1969年对电视媒介“使用与满足”的研究调查,各类节目之间共通的“满足”类型有【ABCD】A. 心绪转换应用B. 人际关系效用C. 自我确认过程D. 环境监测效用13.D·麦奎尔认为,关于大众传播的效果和影响问题的主要理论有【ACD】A. 常识理论B. 培养分析理论C. 现场理论D. 社会科学理论14.以下研究项目中属于经济学派所作的传播效果研究额是【ABD】A. 20世纪20年代的培恩基金会关于电影对少年儿童影响的研究B. 1940年的“伊里调查”C. “意识形态”霸权理论研究D. 20世纪40年代关于昼夜广播剧听众的调查研究15.美国学者F.S.席伯特指出,现代自由主义理论的两个重要原则是【AC】A. “观点的公开市场”B. 沉默的螺旋C. “自我修正过程”D. 民主参与16.根据麦克卢汉的媒介学说,以下媒介当中属于“热媒介”的是【AC】A. 书籍B. 漫画C. 广播D. 电视17.传播学批判学派中的主要流派有【ABC】A. 文化研究B. 政治经济学派C. 意识形态“霸权”理论D. 议程设置理论18.人们接触媒介都是基于一些基本需求进行的,这些需求包括【ABCD】A. 信息需求B. 娱乐需求C. 社会关系需求D. 精神和心里需求19.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传播效果研究开始进入第二个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研究领域有【BCD】A. “强效果”研究B. “传播流”研究C. 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D. “使用与满足”研究20.下列著作当中是拉扎斯菲尔德代表作的有【CD】A. 《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B. 《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巧》C. 《人民的选择》D. 《个人影响》21.麦克卢汉的媒介学说的主要观点有【ABC】A.媒介即讯息B.媒介——人的延伸C.热媒介与冷媒介D.电子乌托邦22.信源的可信性包含的要素有【AC】A.传播者信誉B.传播者身份C.专业权威性D.传播技巧23.卡兹等人在《个人影响》中提出的测定意见领袖的指标包括【ABD】A.生活阅历B.社交性C.表达能力D.社会经济地位24.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享有的基本权利包括【ABC】A.传播权B.知晓权C.传媒接近权D.获益权25.构成“传播流”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有【ABCD】A.《个人影响》B.《创新与普及》C.《人民的选择》D.《大众传播效果》26.英国学者P·戈尔丁将时间和意图两个要素相结合对大众传播效果进行分类,分为【ABCD】A.短期非预期效果B.长期预期效果C.长期非预期效果D.短期预期效果27.“既有政治倾向指数”从以下几方面显示了受众在接触媒介宣传前已有的政治态度【ABD】A.社会经济地位B.居住区域C.教育程度D宗教信仰28.传播过程具有以下特征【ABD】A.动态性B.序列性C.系统性D.结构性29.20世纪70年代后,在对“有限效果论”进行批评和反思的基础上,传播效果研究领域出现了新的理论模式,包括【ABCD】A.议程设置功能B.沉默的螺旋C.“知沟”研究D.培养分析30.在传播学研究中,有几种主要的受众观,分别是【ACD】A.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B.作为使用者的受众C.作为“市场”的受众D.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31.下列属于控制分析中传播主体“谁”这一要素的有【ABCE】A.广播电台B.报社C.电影制片厂D.电视摄像E.通讯社32. 制约和影响大众传播效果的“中介因素”主要有【ABCE】A.选择性接触机制B.媒介本身的特性C.讯息内容D.受众的规模E.受众本身的性质33.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传播效果研究开始进入第二个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研究领域有【ABE】A.“说服性传播”效果研究B.“使用与满足”研究C.子弹论D.宏观效果理论E.“传播流”研究34. 美国学者P·J·蒂诺奇认为,除了接触媒介和学习知识的经济条件因素以外,造成“知沟”扩大的原因还有【ABCDE】A.传播技能上的差异B.已有知识储存量的差异C.社交范围的差异D.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E.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的因素35. 20世纪20年代以后,有四位学者的研究和学术活动对传播学的建立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被称为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他们是【ABDE】A.拉扎斯菲尔德B.拉斯韦尔C.米德D.卢因E.霍夫兰36. 传播学者库利“镜中我”的概念包含了【ABC】A.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B.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C.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D.自己对自己的想象与期待E.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37. 以下理论属于传播学宏观效果理论假说的是【BCD】A.两级传播说B.知沟假说C.培养分析D.议程设置说E.有限效果论38. 卡兹等人在《个人影响》中提出的测定意见领袖的指标包括【ABCD】A.生活阅历B.社交性C.表达能力D.社会经济地位E.工作表现二、填空题(每空1分)1.15世纪40年代,德国工匠古登堡在中国活字印刷和油墨技术的基础上创造了金属活字排版印刷。

北京邮电大学传播学2008年真题

北京邮电大学传播学2008年真题

2、 简述人类传播发展的历史进程。
3、 简述受众对媒介活动进行社会监督控制的必要性和主要手段。
4、 简述1980年“教科文组织麦克布莱德大会”决议要点。
5、简述关于社会传播的“文化指标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 阐述美国的赖利夫妇和德国的马莱克兹关于传播过程系统模式的理论,并作简要评价。
2、 阐述麦克卢汉的传播学说的三个主要内容,并作简要评价。
3、 阐述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并简要谈谈你对互联网作为一种“拟态环境”的认识。
4、 阐述“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内容及特点,并简要概括其理论意义。
大众文化于网络传播
一、回答问题:30分(每小题5分)
1、 大众文化
传播学理论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40分)
1、 传播隔阂
2、 后工业社会
3、 讯息 பைடு நூலகம்
4、 廉价报纸
5、 社会责任理论
6、 传播媒介
7、 知晓权
8、 世界信息流通失衡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1、 为什么说传播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三、论述:60分(每题20分)
1、 网络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一方面造就了文化的多元化,另一方面在急剧加速文化的同质化,请就此谈一谈你自己的看法。
2、 如何看待网络传播时代传统新闻媒介的优势和劣势?
3、 是从大众文化的角度分析易中天现象。
2、 数字鸿沟
3、 网络文化
4、 把关人
5、 意见领袖
6、 文化帝国主义
二、简要回答:60分(每小题15分)

新闻传播学考研真题:重庆工商大学2008年传播史论答案A

新闻传播学考研真题:重庆工商大学2008年传播史论答案A

重庆工商大学2008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传播史论(A卷)参考答案A传播理论部分: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5分)1、媒介依存症媒介依存症是一种传媒文化心理现象有以下几个特点:1.过度沉湎于媒介接触不能自拔2.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3.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4.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2、使用与满足理论起源于上世纪40年代的使用与满足理论是适度效果理论的经典模式之一,它站在受众的立场上,通过分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和获得需求满足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类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

同传统的讯息如何作用受众的思路不同,它强调受众的作用,受众需要的满足和对媒介的选择间的联系中,突出受众的地位。

该理论认为受众通过对媒介的积极使用,从而制约着媒介传播的过程,并指出使用媒介完全基于个人的需求和愿望。

3、文化接近性跨文化传播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对文化接近性的表述是:文化和个人一样具有相似性,比如所有文化都有一种语言,都有关于年龄和性别方面的规划和规范,都有政府、宗教、经济、娱乐、游戏、艺术和音乐等系统。

具有了文化的接近性,双方在传播过程中就显得容易许多。

二、简述(每题(15分,共30分)1、“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的产生过程背景:发达国家对新闻和信息生产、流通的控制,顽固地维持着发展中国家在政、经、文等各领域对其的依附。

①1973年不结盟国家《阿尔及尔宣言》—1978年教科文组织《大众传媒宣言》《阿尔及尔宣言》是论争明朗化的开端;1976年不结盟国家《关于信息非殖民化的新德里宣言》,内容:世界信息流通严重不合理、不平衡,信息传播手段集中在极少数发达国家,绝大部分国家被动;这种状况导致极少数国家对“传播什么”和“怎样传播”的新型决断权的绝对控制;世界信息发布掌握在发达国家的极少数大通讯社手中,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对其依附,甚至被迫忍受形象歪曲;d.政治、经济的依附关系及障碍政、经的现行信息依附关系都是殖民制度的产物;信息自由”只是少数发达国家根据自己的意志选择和传播信息的自由,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相关权利被剥削。

历届自考传播学试题及答案

历届自考传播学试题及答案

历届自考传播学试题及答案传播学是研究信息传播过程、传播媒介以及传播效果的学科,它在社会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自考传播学试题通常包括理论知识、案例分析和实际操作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一份历届自考传播学试题及答案的示例: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传播学中的“四大理论”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直线传播理论B. 两级传播理论C. 选择性理解理论D. 使用与满足理论答案:A2. 在传播学中,媒介即信息是由哪位学者提出的?A. 马歇尔·麦克卢汉B. 沃尔特·李普曼C. 西奥多·阿多诺D. 埃里克·霍弗兰答案:A3. 下列哪一项不是传播效果理论?A. 魔弹论B. 有限效果论C. 强大效果论D. 传播障碍论答案:D4. 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是由谁提出的?A. 麦克库姆斯和肖B. 卡尔·霍夫兰C. 约瑟夫·克拉珀D. 保罗·拉扎斯菲尔德答案:A5. 在传播学研究中,定量研究方法通常包括哪些?A. 实验法和调查法B. 观察法和实验法C. 调查法和文献法D. 文献法和观察法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6.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以下哪些方面?A. 传播者B. 传播内容C. 传播媒介D. 传播效果E. 传播环境答案:ABCDE7. 以下哪些属于传播媒介的类型?A. 报纸B. 电视C. 互联网D. 口头传播E. 邮政系统答案:ABCDE8. 传播学中的“沉默的螺旋”理论主要描述了哪种现象?A. 公众意见的形成过程B. 少数意见的沉默现象C. 舆论的一致性D. 媒体对公众意见的影响E. 公众意见的自我审查答案:BDE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9. 简述传播学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

答案:“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人们主动使用媒介资源以满足特定需求,这些需求可能包括信息需求、知识需求、社交需求、个人身份需求等。

该理论强调了受众的主动性和选择性,以及媒介使用行为背后的心理和社会动因。

传播学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传播学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传播学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传播学》试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 (10小题*3=30)1.传播定义强调传播是(B)信息的共享。

2.从参与者的角色来说,网络传播不同于大众传播的是(B)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受者的角色可不断进行互换。

3.1948年,XXX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首次提出了(A)大众传播学的概念。

4.在批判学派看来,大众文化实际上是(D)媚俗文化。

5.提出传播主要的四大社会功能中的娱乐功能的美国社会学家是(C)XXX。

6.“街头访谈”这种抽样形式属于(B)偶遇抽样。

7.5W模式被后人称作是典型的传统的(B)线性模式。

8.XXX的媒介理论强调“媒介即讯息”,其着眼点是(B)传播内容。

9.因家人、朋友的影响而改变个人对媒介内容的选择性决策,这种情况印证了(A)社会关系论。

10.XXXXXX提出关于传播的个人功能的主要观点是(C)自我中心性功能。

二、多项选择题(5小题*5=25)1.传播学研究应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做到(A)为我所用,(B)中西结合,(D)批评为主,(E)批判吸收。

2.XXX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是(A)倡导并亲身实践内容分析法,(D)运用控制实验法研究,(E)首创群体动力学和场论。

3.过程研究的表现形式是模式,主要三大类是(A)线性模式,(B)控制论模式,(C)社会系统模式。

4.麦克卢汉和英尼斯的媒介理论的价值在于(B)揭示媒介在传递的内容意义之外的意义——媒介的出现带给文化和文明的影响,(C)激起人们对各种媒介及其作用关注,(E)开拓内容分析以外的媒介影响研究领域。

5.通过立法对XXX实施控制,其法律主要有(A)广播电视法,(B)出版法,(C)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

[VIP专享]传播学试题及答案2008-2012

[VIP专享]传播学试题及答案2008-2012

(
)
A.报纸 B.杂志
C.广播 D.电视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一代代表人物有(
)
A.霍克海默
B.哈贝马斯
C.马尔库塞
D.施密特
D.施拉姆
3.卢因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是(
)

A.提出传播的五 W 模式
B.创建了“二级传播理论”
C.第一个提出了传播过程中的“把关人”概念
D.从微观入手,对传播的技巧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
4.霍夫兰的代表作是(
)
A.《传播与说服》 B.《宣传、传播与舆论》
C.《报刊的四种理论》 D.《权力的媒介》
5.把符号还原成意思的过程叫(
准则和价值观,对事物抱有类似的看法和态度。这种理论叫(
43m1m“-”J520Gm01m24“492k-Z(1)g2L3-”3060@k%3-g“/1”7mD2%BJ/Tg0d1-ZP318¬-A_2"o70)Xc0?y258z6n”217 NE)
)
A.个人差异论
B.社会分类论
C.认识连贯论
D.社会关系论
45.什么是“上限效果”假说?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20 分)
46.批判学派是怎样看待大众文化及其与大众媒介关系的?请概述其主要观点,并谈谈你对这种批判的看法。
47.“培养分析”研究为什么特别强调电视在社会成员形成“共识”中的作用?
答案
1.A 2.D 3.B 4.A 5.B 6.A 7.C 8.A 9.C 10.A 11.D 12.B 13.B 14.C 15.A

新闻传播学实务历年真题(省纸打印版)

新闻传播学实务历年真题(省纸打印版)

2010年新闻传播学实务试题一、名词解释1、网络“客”现象2、舆情3、文化产业4、爱德华·伯内斯二、简答题1、简述以机算机为中介形成的社群的特征。

2、简述第三人效果的内涵。

3、简述公共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异同。

三、论述题1、结合近期国内的实例,论述传播媒体与危机管理的关系。

2、结合近期中外的实例,阐述公共关系与国际形象传播的关系。

四、综合题给了一断关于周久耕的材料,要求写一篇文章(1、题目自拟;2、不超过2000字)。

请结合网络传播的特点、舆论的形成规律、公民的政治参与谈谈你的看法。

2009年新闻传播学实务试题一、名词解释1.意见调查员2.网上信息评估3.电子政府4.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二、简答题1.因特网时代广播的优势和劣势。

2.互联网跨文化冲突的起因和对策。

3.企业或组织要聘用外部咨询公司的理由。

三、论述题1.在网络时代,人际传播的新趋势。

2.新媒体环境下,公司内部雇员的沟通方式和趋势。

四、综合1.关于网络时代和公共关系的关系为题,自拟题目,1000字以内。

2.基于网络虚假信息和传言的恶劣影响的例子。

材料里给的例子有三,1、蛆桔,手机短信传播,造成严重影响2、三鹿事件之后,又有毒花生之类的事情在网上流传3、引发美国次贷危机的一个因素是网络信息的虚假,还有相关部门对披露信息的不重视。

2008年新闻传播学实务试题一、名词解释1、信息集成2、消费者剩余3、网络文化4、市场失灵5、危机二、简答1、网络广告的基本类型及特点2、舆论及舆论的形成三、论述题1、为什么进入web2.0时代,信息的有效性变得越来越重要?2、结合实际案例,谈谈有效竞争在对于控制传媒市场操纵权过大的问题中所起的作用。

3、结合案例,谈谈公关从业人员与媒体人员的“对手”关系。

四、综合题(主要是传媒产品的特性以及导致的负面外部性,然后政府管制市场失灵之类的)用传媒经济学及其他学科的有关理论,对材料进行分析,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维新派的办报思想以及维新 《循环日报》历史地位 派报刊的历史进步作用
结合“自媒体”迅猛发展的 结合当下国际传播形势,国 提高我国国际传播能力与建 现状,谈谈你对“使用与满 际新闻选择中的价值标准 立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关系 足”理论的新认识 分析广告活动中广告策划的 广告目标人群心理洞察 特色 请根据上述材料以及你对百 雀羚市场的判断,写出一份 有针对性的创意纲要 运用公共关系相关理论,分 析网络公益活动的特点
2008 名 《中国报学史》 词 《民国暂行报律》 解 “纽约三大便士报” 释 选择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接受假说 冷媒介 姿态传播 杰夫金斯 社区关系 公益广告 广告调查 简 “权利主体受众” 答 题 “循环传播模式” 公共关系的活动模式 公共关系的主要职能
2009 《常识》 红色中华通讯社 《京话日报》 布鲁默的“自我互动” “两面提示” 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 非商业广告 购买方式 国际公共关系联合会 潜在公众 “两级传播”理论? “把关人”的理论与实质 社会区关系的一般做法 公共关系传播的目的
简述艾维·李对公关事业的 广告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主要贡献 黄远生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 的贡献
分 析 论 述 题
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代表性报 1949 年以来香港报业的发 早期外国记者对中国社会的 廉价报纸产生的社会历史条 刊(含其他出版物)的情况 展过程及其阶段性特征 客观报道及其积极作用 件及其特征 及其发展特征 国际新闻选择中的价值标准 马克思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 “受众观” 从提升中国国际传播力的角 度阐述“信息主权”问题
实 务 操 作 题
广告对企业和消费者的影响 什么是广告战略?蓝海战略 广告活动与消费者及社会文 分析品牌定位策略 和作用 的实质是什么 化环境如何相互影响 广告策划应包括哪些内容、 广告定位与广告战略的关系 从品牌定位和广告创意的角 应注意哪些问题,评价广告 度评价广告语的成败之处 策划作 整合营销传播的含义和特 广告定位的方法有哪几种? 公关原理 点,营销传播方式 广告定位优势 请重新撰写一份网站声明
2010 “横三民” 《法兰西共和国公报》 “黄色新闻” 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媒介控制 意见领袖 购买决策过程 地方性广告 《舆论明鉴》 危机公关的“3T”原则
2011 《大清报律》 《向导》周报 斯克里普斯报团 流言 集合行为 拟态环境 中华广告公会 广告战略调查 公共关系要素 积极型公共关系状态
传播制度如何体现全部社会 “文化帝国主义” 媒介进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把关人”理论及实质 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 群体传播的社会功能 大众传媒的公共性与公益性 “意见领袖”理论的发展 简述选择性接受假说 我国当代广告业发展阶段 公共关系传播的模式 广告与市场营销的关系 公共关系传播的原则 新媒体对广告活动的影响 公共关系的社会交往原则 简述广告策划的特性
分析新的媒体环境对广告活 分析广告活动中广告创意表 广告的语言风格 动的影响 现的特色
分析社会文化环境对广告活 分析与评价危机管理的做法 广告的社会意义 分析新媒体时代公共关系的 动的影响 及存在的问题。 变化 对“网络公关”的特征进行 策划一个危机公关方案。 运用公共关系相关理论,对 分析 苹果的官方回应做出分析 谈谈中央外宣办等四部门联 拟制一个公共关系策划案 合开展整治非法网络公关行 为专项行动的必要性
2012 《中国女报》 《每日纪闻》 KDKA 电台 “政治既有倾向”假说 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循环模式 艾耶父子广告公司 广告的媒介策划 边缘公众 爱德华·伯尼斯
2013 《常识》 史沫特莱 新生事件 沉默的螺旋 布鲁默的“自我互动” 热媒介 公众 IPRA 广告调查 广告活动的参与者
2014 “竖三民” 埃德加·斯诺 北岩报团 传播障碍 知沟假说 两级传播 媒介关系 公关效果评估 脉冲式媒介排期 营销组合 理解作为权力主体的受众 媒介规范理论 公共关系传播的基本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