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必背知识点原子和原子核公式

合集下载

高考物理原子物理知识点

高考物理原子物理知识点

高考物理原子物理知识点高考物理原子物理知识点:1. 元素的构成: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带正电荷,质量约为1.67x10^-27 kg;中子不带电荷,质量约为1.67x10^-27 kg;电子带负电荷,质量约为9.11x10^-31 kg。

2. 原子核结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数称为原子序数(Z),中子数称为中子数(N)。

原子核的相对质量约为质子和中子质量之和的2000倍,核半径约为1x10^-15 m。

3. 原子的电子结构:根据量子力学理论,电子在原子中分布在能级轨道上。

能级越高,能量越大。

原子的电子结构可用电子排布规则(如阿贝尔规则、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来描述。

4. 常见粒子的特性:α粒子为带2倍正电荷的氦核,具有较大质量和能量;β粒子分为β+粒子(正电子)和β-粒子(电子),它们是由原子核中的质子或中子发生转化而产生的;γ射线为电磁波,无电荷、无质量,具有很高的穿透能力。

5. 放射性衰变:放射性元素具有不稳定的原子核,通过放射性衰变放出高能辐射。

常见的放射性衰变类型有α衰变、β衰变和γ衰变。

6. 核反应与核能:核反应是指核的变化过程,可分为裂变和聚变。

核能是核反应释放出的能量,具有很高的能量密度。

目前,核裂变用于发电,而核聚变仍处于研究阶段。

7. 半衰期:半衰期是指放射性物质在衰变过程中,其活度减少到初始活度的一半所需的时间。

不同放射性物质具有不同的半衰期,可用来判断物质的放射性强度和使用寿命。

8. 量子力学概念:量子力学是研究微观粒子行为的理论框架。

量子力学描述了微观粒子的双重性质,即粒子和波动性的统一性。

常见的量子力学概念包括波函数、不确定性原理、叠加态等。

9. 布居数分析:布居数分析是指根据原子能级和电子排布规则,推导出原子的电子结构和能级布居情况的方法。

布居数分析有助于理解原子的电子构型和性质。

10. 原子物理应用:原子物理在现代科技中有广泛的应用,如核能利用、医学放射治疗、核磁共振成像、半导体器件等。

高中物理中的原子核中的重要公式

高中物理中的原子核中的重要公式

高中物理中的原子核中的重要公式原子核是构成原子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研究原子核结构和性质的公式在高中物理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介绍一些在原子核研究中常用的公式及其应用。

1. 质子数和中子数公式在原子核中,质子数(Z)表示核中质子的数量,中子数(N)表示核中中子的数量,原子核的质量数(A)表示核中质子和中子的总数。

公式:A = Z + N这个公式表达了质子数、中子数和质量数之间的关系。

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确定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的数量,从而了解原子核的组成情况。

2. 核电荷公式在原子核中,质子具有正电荷,而中子没有电荷。

原子核的总电荷(Q)等于质子数乘以元电荷的大小(e)。

公式:Q = Z × e这个公式可以帮助我们计算出原子核的总电荷,通过电荷的计算,我们可以研究原子核的电性质和电荷分布。

3. 核密度公式原子核的密度(ρ)定义为单位体积内的质量。

公式:ρ = m/V其中,m表示核的质量,V表示核的体积。

由于原子核的体积非常小,因此其密度非常大。

4. 核反应速率公式核反应速率(R)表示一定时间内发生的核反应的数量。

公式:R = λN其中,λ为反应定常速率,N表示核的数量。

5. 裂变能公式核裂变是一种核反应的方式,可以通过核反应释放出能量。

核裂变能(E)可以通过质量差(Δm)乘以光速(c)的平方得到。

公式:E = Δm × c²这个公式描述了质量与能量的等价性,通过核裂变能公式可以计算出核裂变反应释放的能量。

总结:高中物理中的原子核中的重要公式涵盖了原子核的基本组成、性质及相关反应过程等方面。

通过这些公式,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原子核的结构和性质,进一步探究物质的组成和变化规律。

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我们需要熟练应用这些公式,加深对原子核的认识。

(注:本文所提及的公式仅为展示物理学中与原子核相关的一部分公式,实际学习中还有更多公式和概念需要掌握)。

原子与原子核——知识介绍

原子与原子核——知识介绍

原子和原子核 ——知识介绍一.原子结构(一)原子的核式结构人们认识原子有复杂结构是从1897年汤姆生发现电子开始的。

汤姆生通过研究对阴极射线的分析发现了电子,从而知道,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为了保持原子的电中性,除了带负电的电子外,还必须有等量的正电荷。

因此汤姆生提出了“葡萄干面包”模型:正电荷部分连续分布于整个原子,电子镶在其中。

1909年卢瑟福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以α粒子轰击重金属箔发现:大多数α粒子穿过薄膜后的散射角很小,但还有八千分之一的α粒子,散射角超过了900,有些甚至被弹回来,散射角几乎达到1800。

1911年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称为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高速旋转。

从α粒子散射实验的数据可以估计出原子核的大小约为10-15——10-14米,原子半径大约为10-10米。

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较好的解释了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也说明了汤姆生的“葡萄干面包”模型是错误的。

(二)玻尔的氢原子理论1.1.巴耳末公式1885年,瑞士物理学家巴耳末首先发现氢原子光谱中可见光区的四条谱线的波长,可用一经验公式来表示:)121(122n R -=λ n =3,4,5……式中λ为波长,R =×10 7米-1称为里德伯恒量,上式称为巴耳末公式。

2.2.里德伯公式1889年,里德伯发现氢原子光谱德所有谱线波长可用一个普通的经验公式表示出来:)11(122n m R -=λ式中n=m+1,m+2,m+3……,上式称为里德伯公式。

对于每一个m ,上式可构成一个光谱系: m=1,n=2,3,4……赖曼系(紫外区)m=2,n=3,4,5……巴尔末系(可见光区)m=3,n=4,5,6……帕邢系(红外区)m=4,n=5,6,7……布喇开系(远红外区)3.3.玻尔的氢原子理论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能成功地解释α粒子散射实验,但无法解释原子的稳定性和原子光谱是明线光谱等问题。

高中必背88个物理公式

高中必背88个物理公式
11.伏安法测电阻
电阻关系(串同并反)R串=R1+R2+R3+1/R并=1/R1+1/R2+1/R3+
电流关系I总=I1=I2=I3I并=I1+I2+I3+
电压关系U总=U1+U2+U3+U总=U1=U2=U3
功率分配P总=P1+P2+P3+P总=P1+P2+P3+
10.欧姆表测电阻
(1)电路组成
(2)测量原理
两表笔短接后,调节Ro使电表指针满偏,得
4.向心力F心=mV2/r=mω2r=mr(2π/T)2=mωv=F合
5.周期与频率:T=1/f
6.角速பைடு நூலகம்与线速度的关系:V=ωr
7.角速度与转速的关系ω=2πn(此处频率与转速意义相同)
8.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弧长(s):米(m);角度(Φ):弧度(rad);频率(f):赫(Hz);周期(T):秒(s);转速(n):r/s;半径(r):米(m);线速度(V):m/s;角速度(ω):rad/s;向心加速度:m/s2。
6.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2{E:能量(J),m:质量(Kg),c:光在真空中的速度}
7.核能的计算ΔE=Δmc2{当Δm的单位用kg时,ΔE的单位为J;当Δm用原子质量单位u时,算出的ΔE单位为uc2;1uc2=931.5MeV}。
十一、电磁振荡和电磁波公式
1.LC振荡电路T=2π(LC)1/2;f=1/T{f:频率(Hz),T:周期(s),L:电感量(H),C:电容量(F)}
三、力的合成与分解公式
1.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同向:F=F1+F2,反向:F=F1-F2(F1>F2)

高中原子物理知识点归纳

高中原子物理知识点归纳

高中原子物理知识点归纳
1.原子结构
-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围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的。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有正电荷,中子则是中性的。

-电子分布在不同的能级上,每个能级对应一定的能量。

-能级结构可以用波尔模型或者量子力学的薛定谔方程来描述,能级之间的跃迁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对应着原子光谱的现象。

-核内的质子和中子可以通过核反应(如裂变、聚变)释放或吸收能量。

2.原子核的特性
-原子核的质量远大于电子,集中在原子的中心部位。

-原子核大小与原子整体相比很小,但密度极高。

-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证实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即大部分空间是空的,电子在核外空间运动。

3.原子序数与核电荷数
-原子序数等于原子核内质子的数量,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原子的核电荷数等于质子数,也等于核外电子总数(在中性原子中)。

4.放射性衰变
-放射性元素自发发生核转变,释放出α粒子、β粒子(电子或正电子)或γ射线等形式的能量。

-放射性衰变遵循一定的半衰期规律。

5.核能与核反应
-核能来源于核子重组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如核裂变(如铀-235的链式反应)和核聚变(如氢弹中的氘氚反应)。

6.量子数与电子排布
-电子在原子轨道中的排布遵循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等,形成了元素周期表中的电子构型。

7.原子光谱
-当电子在不同能级之间跃迁时,会发射或吸收特定波长的光,形成原子的发射光谱和吸收光谱。

高三物理原子核知识点

高三物理原子核知识点

高三物理原子核知识点原子核是物质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它包含了质子和中子。

在高三物理中,原子核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涉及到原子结构、核反应、放射性等内容。

本文将为大家详细介绍高三物理原子核的知识点。

一、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

它们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原子核的结构,形成了稳定的原子。

二、质子数和中子数原子核中的质子数被称为原子序数,通常用符号Z表示;中子数被称为中子数,通常用符号N表示。

原子核的质量数为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通常用符号A表示。

即A = Z + N。

三、同位素同位素是指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核。

比如氢的同位素有氢-1、氢-2、氢-3等。

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但是其物理性质会有一些差异。

四、原子核的尺度原子核的尺度非常微小,通常以费米为单位来表示。

1费米等于10的-15次方米,原子核的典型尺度为几个费米。

五、原子核的相对质量原子核的相对质量通常用原子质量单位(u)来表示。

1u等于质子质量的1/12,质子的质量是1.6726219 × 10的-27次方千克。

六、原子核的结合能原子核的结合能是指核内各个粒子通过相互作用而形成稳定的状态所释放出的能量。

结合能越大,核内的粒子结合越紧密,因此核的稳定性也更高。

七、核反应核反应是指原子核发生变化的过程。

其中包括核衰变、核聚变和核裂变等重要的反应过程。

核反应在核能的利用和核武器的制造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八、放射性放射性是指某些原子核具有自发地发射α粒子、β粒子或伽马射线的性质。

放射性物质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在使用和储存放射性物质时需要严格的安全措施。

结语:高三物理原子核知识点包括了原子核的组成、质子数和中子数、同位素、原子核的尺度、原子核的相对质量、原子核的结合能、核反应以及放射性等内容。

这些知识点对于理解原子结构、核能的利用以及核武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到大家,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

高中物理必背知识点原子和原子核公式

高中物理必背知识点原子和原子核公式

高中物理必背知识点原子和原子核公式原子和原子核公式总结1.粒子散射试验结果a)大多数的粒子不发生偏转;(b)少数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c)极少数粒子显现大角度的偏转(甚至反弹回来)2.原子核的大小:10-15~10-14m,原子的半径约10-10m(原子的核式结构)3.光子的发射与吸取:原子发生定态跃迁时,要辐射(或吸取)一定频率的光子:h=E初-E末{能级跃迁}4.原子核的组成: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A=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Z=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见第三册P63〕}5.天然放射现象:射线(粒子是氦原子核)、射线(高速运动的电子流)、射线(波长极短的电磁波)、衰变与衰变、半衰期(有半数以上的原子核发生了衰变所用的时刻)。

射线是相伴射线和射线产生的〔见第三册P64〕6.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2{E:能量(J),m:质量(Kg),c:光在真空中的速度}7.核能的运算E=mc2{当m的单位用kg时,E的单位为J;当m用原子质量单位u时,算出的E单位为uc2;1uc2=931.5MeV}〔见第三册P72〕。

注:(1)常见的核反应方程(重核裂变、轻核聚变等核反应方程)要求把握;(2)熟记常见粒子的质量数和电荷数;(3)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依据实验事实,是正确书写核反应方程的关键;(4)其它相关内容:氢原子的能级结构〔见第三册P49〕/氢原子的电子云〔见第三册P53〕/放射性同位数及其应用、放射性污染和防护〔见第三册P 69〕/重核裂变、链式反应、链式反应的条件、核反应堆〔见第三册P73〕/轻核聚变、可控热核反应〔见第三册P77〕/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

考生只要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抓住重点、难点、易错点,各个击破,夯实基础,规范答题,一定会稳中求进,取得优异的成绩。

查字典物理网为大伙儿整理了2021年高中物理必背知识点:原子和原子核公式。

高中物理原子核知识点高中物理原子核必背知识点

高中物理原子核知识点高中物理原子核必背知识点

高中物理原子核知识点高中物理原子核必背知识点高中物理原子核知识点高中物理原子核知识点高中物理原子核知识点一:原子核的组成1、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发现质子即氢原子核。

2、卢瑟福预想到原子内存在质量跟质子相等的不带电的中性粒子,即中子。

查德威克经过研究,证明:用天α射线轰击铍时,会产生一种看不见的贯穿能力很强(10-20厘米的铅板)的不带电粒子,用其轰击石蜡时,竟能从石蜡中打出质子,此贯穿能力极强的射线即为设想中的中子。

3、质子和中子统称核子,原子核的电荷数等于其质子数,原子核的质量数等于其质子数与中子数的和。

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原子属于同一种元素;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和不同的中子数的原子互称同位素。

高中物理原子核知识点二:放射性元素的衰变1、天然放射现象(1)人类认识原子核有复杂结构和它的变化规律,是从天然放射现象开始的。

(2)1896年贝克勒耳发现放射性,在他的建议下,玛丽·居里和皮埃尔· 居里经过研究发现了新元素钋和镭。

(3)用磁场来研究放射线的性质(图见3-5第74页):①α射线带正电,偏转较小,α粒子就是氦原子核,贯穿本领很小,电离作用很强,使底片感光作用很强;②β射线带负电,偏转较大,是高速电子流,贯穿本领很强(几毫米的铝板),电离作用较弱;③γ射线中电中性的,无偏转,是波长极短的电磁波,贯穿本领最强(几厘米的铅板),电离作用很小。

2、原子核由于放出某种粒子而转变为新核的变化叫做原子核的衰变。

在衰变中电荷数和质量数都是守恒的(注意:质量并不守恒。

)。

γ射线是伴随α射线或β射线产生的,没有单独的γ衰变(γ衰变:原子核处于较高能级,辐射光子后跃迁到低能级。

)。

2、半衰期: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需要的时间。

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快慢是由核内部本身的因素决定,与原子所处的物理状态或化学状态无关,它是对大量原子的统计规律。

N= ,m= 。

高中物理原子核知识点三:放射性的应用与防护1、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a、利用它的射线(贯穿本领、电离作用、物理和化学效应);b、做示踪原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物理必背知识点原子和原子核公式
原子和原子核公式总结
1.粒子散射试验结果a)大多数的粒子不发生偏转;(b)少数
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c)极少数粒子出现大角度的
偏转(甚至反弹回来)
2.原子核的大小:10-15~10-14m,原子的半径约10-10m(原子的核式结构)
3.光子的发射与吸收:原子发生定态跃迁时,要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h=E初-E末{能级跃迁}
4.原子核的组成: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 {A=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Z=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见第三册P63〕}
5.天然放射现象:射线(粒子是氦原子核)、射线(高速运动的电子流)、射线(波长极短的电磁波)、衰变与衰变、半衰期(有半数以上的原子核发生了衰变所用的时间)。

射线是伴随射线和射线产生的〔见第三册P64〕
6.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2{E:能量(J),m:质量(Kg),c:光在真空中的速度}
7.核能的计算E=mc2{当m的单位用kg时,E的单位为J;当m用原子质量单位u时,算出的E单位为uc2;1uc2=931.5MeV}〔见第三册P72〕。

注:
(1)常见的核反应方程(重核裂变、轻核聚变等核反应方程)要求掌握;
(2)熟记常见粒子的质量数和电荷数;
(3)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依据实验事实,是正确书写核反应方程的关键;
(4)其它相关内容:氢原子的能级结构〔见第三册P49〕/氢原子的电子云〔见第三册P53〕/放射性同位数及其应用、放射性污染和防护〔见第三册P69〕/重核裂变、链式反应、链式反应的条件、核反应堆〔见第三册P73〕/轻核聚变、可控热核反应〔见第三册P77〕/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

考生只要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抓住重点、难点、易错点,各个击破,夯实基础,规范答题,一定会稳中求进,取得优异的成绩。

为大家整理了高中物理必背知识点:原子和原子核公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