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方法教学设计
八年级数学下册《配方法》教案、教学设计

(1)探究配方法在解决其他类型问题中的应用,如不等式的求解等。
(2)查阅资料,了解配方法在数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撰写一篇小论文。
3.创新题:
(1)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运用配方法解决,并与同学分享解题过程。
(2)尝试对配方法进行拓展,如解决含有两个变量的方程组问题。
(2)课后反思自己的教学效果,找出存在的问题,不断优化教学设计,以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以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为背景,如“小明家的花园是一个正方形,边长比小明身高多2米,如果小明身高1.6米,那么花园的面积是多少?”引发学生思考。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问题中提炼出一元二次方程,如x^2 - 3.2x + 2.56 = 0,让学生思考如何解这个方程。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典型例题,如x^2 - 6x + 9 = 0,进行讨论。
2.小组成员共同探讨配方法的步骤,尝试用配方法解方程。
3.各小组展示解题过程和答案,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讨论。
4.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讨论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给出改进建议。
(四)课堂练习
1.设计具有梯度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注意事项:
1.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要注意规范书写,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遇到问题时可以与同学讨论,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做题过程中,要求学生注重细节,避免出现计算错误。
4.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关注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给予有针对性的评价和指导。
5.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后进行自我反思,总结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提高。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21.2.1《配方法》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教学设计21.2.1《配方法》一. 教材分析《配方法》是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1.2.1节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掌握配方法的原理和步骤,并能够运用配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二次函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对于学生来说,配方法是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教师来说,需要引导学生从直观的图形理解配方法,逐步过渡到抽象的数学公式。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对于二次函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一些抽象的数学公式可能会感到困惑,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配方法的原理和步骤。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配方法的原理和步骤,并能够运用配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通过对配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配方法的原理和步骤。
2.如何引导学生从直观的图形理解配方法,逐步过渡到抽象的数学公式。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理解配方法的原理和步骤。
2.采用数形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直观的图形,帮助学生理解配方法。
3.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PPT,包括配方法的原理和步骤,以及一些实际问题的例子。
2.准备一些相关的数学题目,用于巩固学生对配方法的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引出配方法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向学生介绍配方法的原理和步骤,以及一些相关的例子。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加深对配方法的理解。
4.巩固(5分钟)通过一些相关的数学题目,巩固学生对配方法的理解。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配方法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1.2.1 配方法 教学设计1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1.2.1 配方法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21.2.1配方法是本册的一个重要内容。
配方法是解决一元二次方程的一种常用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并且为后续的二次函数、不等式等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节课通过配方法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等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
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感到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配方法的原理,并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熟练运用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积极向上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和技巧。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配方法的原理,并熟练运用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配方法的原理和步骤。
2.讲解法:教师通过讲解示例,让学生理解配方法的应用。
3.练习法:学生通过大量练习,巩固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能力。
4.合作交流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解题心得,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配方法解题的过程和步骤。
2.练习题:准备一定数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
3.小组讨论:提前分组,便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合作交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元二次方程的实例,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
学生在解决过程中,发现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存在困难。
配方法(一)教学设计(优秀范文5篇)

配方法(一)教学设计(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配方法(一)教学设计第二节、配方法(一)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学生在八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习过开平方,知道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会利用开方求一个正数的两个平方根,并且也学习了完全平方公式。
在本章前面几节课中,又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并经历了用估算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过程,初步理解了一元二次方程解的意义。
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用计算器估算一元二次方程解的过程,解决了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感受到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必要性和作用,基于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在学习了估算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上,学生自然会产生用简单方法求其解的欲望;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会用开方法解形如(x+m)2=n(n≥0)的方程,理解配方法,会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一次项系数为偶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过程与方法1、经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一元二次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模型,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2、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3、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的合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
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2、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的作用。
三、教与学互动设计: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工人师傅想在一块足够大的长方形铁皮上裁出一个面积为100CM2正方形,请你帮他想一想,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应为;若它的面积为75CM2,则其边长应为。
(选1个同学口答)(2)如果一个正方形的边长增加3cm后,它的面积变为64cm2,则原来的正方形的边长为。
若变化后的面积为48cm2呢?(小组合作交流)(3)你会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吗?(独立练习)x2=5;(x+2)2=5; x2+12x+36=0。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2.2.1《配方法》教学设计1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2.2.1《配方法》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配方法》是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2.2.1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配方法的概念、意义和应用。
配方法是一种解决二次方程问题的方法,通过将二次方程转化为完全平方形式,使问题更易于解决。
这一节内容是学生学习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代数基础,对于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方法。
但是在解决复杂的二次方程问题时,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配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理解配方法的概念和意义,掌握配方法的基本步骤。
2.能够运用配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二次方程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配方法的概念和意义的理解。
2.配方法的基本步骤的掌握。
3.运用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讲解法:教师通过讲解配方法的概念、意义和步骤,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2.案例教学法:教师通过举例讲解,引导学生运用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配方法。
2.练习题:教师准备一些相关的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配方法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配方法的概念、意义和步骤,通过举例讲解,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效果。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点评和讲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运用配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2.2.2《配方法》教学设计1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2.2.2《配方法》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配方法》是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2章第2节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式的加减、乘除,以及完全平方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配方法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构造完全平方公式,将问题转化为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点,从而解决问题。
配方法在解决二次方程、二次不等式以及函数图像的平移等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能够理解和运用整式的加减、乘除以及完全平方公式。
但是,对于配方法的原理和应用,他们可能还不太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理解配方法的原理,并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配方法的应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配方法的原理,并能够运用配方法解决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理解配方法的过程,并能够独立完成配方法的操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配方法的原理理解2.配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示范法、练习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通过具体例子引导学生理解配方法,并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类问题。
例如,解决方程x^2 -5x + 6 = 0。
2.呈现(15分钟)讲解配方法的原理,并通过PPT展示配方法的具体步骤。
配方法的步骤如下:(1)将方程写成完全平方的形式;(2)根据完全平方公式,构造出两个相同的因式;(3)将方程转化为两个因式的乘积等于0的形式;(4)根据乘积等于0的性质,解出方程的解。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配方法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解答一些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配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拓展(10分钟)讲解配方法在解决二次方程、二次不等式以及函数图像的平移等问题中的应用。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教案21.2.1《配方法》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教案21.2.1《配方法》一. 教材分析《配方法》是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1章第2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配方法的原理和步骤,并能够运用配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引入“完全平方公式”的概念,引导学生探索如何将一个二次多项式转化为完全平方形式,从而引出配方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理解并掌握配方法的基本步骤,以及如何判断一个多项式是否可以配成完全平方形式。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二次方程的解法、完全平方公式等知识,对于二次多项式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运用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如判断多项式是否可以配成完全平方形式,以及如何正确地进行配方操作。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运用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配方法的原理和步骤,能够运用配方法将一个二次多项式转化为完全平方形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耐心和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配方法的原理和步骤。
2.难点:如何判断一个多项式是否可以配成完全平方形式,以及如何正确地进行配方操作。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案例教学:教师通过举例子,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配方法的运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教案和教学资料。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3.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出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
例如:已知一个二次多项式 f(x) = x^2 - 6x + 9,请问如何将其转化为完全平方形式?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二次方程的解法和完全平方公式,然后引导学生探索如何将 f(x) = x^2 - 6x + 9 转化为完全平方形式。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2《配方法》教学设计3

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2《配方法》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配方法》是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2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配方法的步骤和应用。
配方法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种方法,它将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完全平方形式,从而使方程的解法更加简便。
本节课的内容与九年级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能力相符合,通过配方法的学习,为学生后续学习二次函数和一元二次方程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代数的基本知识,对一元二次方程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于配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个别辅导,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配方法的步骤和应用。
2.培养学生运用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
四. 教学重难点1.配方法的步骤和运用。
2.理解并掌握配方法在解一元二次方程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配方法。
2.运用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采用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配方法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一元二次方程案例,用于引导学生学习和应用配方法。
2.准备教学PPT,展示配方法的概念和步骤。
3.准备黑板,用于板书解题过程和重要概念。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一元二次方程。
例如,提出一个问题:小明身高1.5米,比小红高0.3米,求小红的身高。
学生可以尝试用配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配方法的概念和步骤。
配方法的步骤包括:将方程写成标准形式,找出方程中的a、b、c值,计算配方法的常数项,写出完全平方形式的方程,解出方程的解。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解释配方法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1.配方法
学习目标
1.学会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x +m )2=n (n ≥0)的一元二次方程;(重点)
2.理解配方法的思路,能熟练运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读诗词解题:
(通过列方程,算出周瑜去世时的年龄。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数人物。
而立之年督东吴,早逝英年两位数。
十位恰小个位三,个位平方与寿符。
哪位学子算得快,多少年华属周瑜?
解:设个位数字为x ,十位数字为x-3
x 2=10(x-3)+x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下列方程:
(1)x 2=9; (2)x 2=0.25;
(32x 2=18; (4)(2x -1)2=9.
解析:用直接开平方法解方程时,要先将方程化成左边是含未知数的完全平方式,右边
是非负数的形式,再根据平方根的定义求解.注意开方后,等式的右边取“正、负”两种情
况.
解:(1)移项,得x 2=9根据平方根的定义,得x =±3,即x 1=3,x 2=-3;
(2)移项,得x 2=0.25根据平方根的定义,得x =±0.5,即x 1=0.5,x 2=-0.5;
(3)两边同时除以2,得x 2=9,根据平方根的定义,得得x =±3,即x 1=3,x 2=-3;
(4)根据平方根的定义,得2x -1=±3,即2x -1=3或2x -1=-3,即x 1=2,x 2=-1
方法总结:直接开平方法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最基本的方法,它的理论依据是平方根的
定义,它的可解类型有如下几种:①x 2=a (a ≥0);②(x +a )2=b (b ≥0);③(ax +b )2=c (c ≥0);
④(ax +b )2=(cx +d )2(|a |≠|c |).
探究点二: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类型一】 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x 2-4x +1=0如何解这个方程?想想可能转化成
的形式?
2、复习完全平方
(1)x 2+8x + =(x +4)2
()2a ••••=
(2)x 2-4x + =(x - )2
(3)x 2-___x + 9 =(x - )2
3、概念:像这种先对原一元二次方程配方,使它出现完全平方式后, 再用直接开平方法求解的方法叫做配方法.
用配方法解下列方程:
(1)x 2-4x -1=0;
(2)2x 2-3x -1=0.
解析:当二次项系数是1时,先把常数项移到右边,然后左、右两边同时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把左边配方成完全平方式,即为(x +m )2=n (n ≥0)的形式,再用直接开平方法求解;当二次项系数不是1时,先将二次项系数化为1,再用配方法解方程.
解:(1)移项,得x 2-4x =1.配方,得x 2-4x +22=1+22,即(x -2)2=5直接开平方,得x -2=±5.所以原方程的根是x 1=2+5,x 2=2-5;
(2)方程两边同时除以2,得x 2-23x -21=0.移项,得x 2-23x =21.配方,得x 2-23x +(43)2=21+(43)2,即(x —43)2=16
17.直接开平方,得x —43=±417.所以原方程的根是x 1=4173+,x 2=4
173-. 方法总结:运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关键是先把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然后在方程两边同时添加常数项,使其等于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化1:将二次项的系数化为1
移项:把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
配方: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开方:根据平方根意义,方程两边开平方;
求解:解一元一次方程;
定解:写出原方程的解.
【类型二】 利用配方法求代数式的最值或判定代数式的取值范围
请用配方法说明:不论k 取何值,代数式k 2-3k +5的值恒为正.
解析:本题是要运用配方法将代数式化为一个平方式加上一个常数的形式.
解:∵k 2-3k +5=x 2-3x +(
23)2+5-(23)2=(x -23)2+411,而(x -23)2≥0, ∴(x -23)2+411≥4
11. ∴代数式x 2-5x +7的值恒为正.
方法总结:对于代数式是一个关于x 的二次式且含有一次项,在求它的最值时,常常采用配方法,将原代数式变形为一个完全平方式加一个常数的形式,根据一个数的平方是一个非负数,就可以求出原代数式的最值.
课堂总结:
1.一般地,对于形如x2=a(a ≥0)的方程,根据平方根的定义,可解得 ,
这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直接开平方法. 2.像这种先对原一元二次方程配方,使它出现完全平方式后, 再用直接开平方法求解的方法叫做配方法.
注意:配方时, 二次项系数化为1后,等式两边同时加上的是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拓展:利用配方法求代数式的值
已知a 2-3a +b 2-b 2+3716
=0,求a -4b 的值. 解析:观察方程可以知道,原方程可以用配方法转化为两个数的平方和等于0的形式,得到这两个数都为0,从而可求出a ,b 的值,再代入代数式计算即可.
解:原等式可以写成:(a -32)2+(b -14
)2=0. ∴a -32=0,b -14=0,解得a =32,b =14
. ∴a -4b =32-4×14=-12
. 方法总结:这类题目主要是配方法和平方的非负性的综合应用,通过配方把等式转化为两个数的平方和等于0的形式是解题的关键.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11题
【类型三】 利用配方法求代数式的最值或判定代数式的取值范围
请用配方法说明:不论k 取何值,代数式k 2-3k +5的值恒为正.
解析:本题是要运用配方法将代数式化为一个平方式加上一个常数的形式.
a x ,a x 21
-==
解:∵k 2-3k +5=x 2-3x +(
23)2+5-(23)2=(x -23)2+411,而(x -23)2≥0, ∴(x -23)2+411≥4
11. ∴代数式x 2-5x +7的值恒为正.
方法总结:对于代数式是一个关于x 的二次式且含有一次项,在求它的最值时,常常采用配方法,将原代数式变形为一个完全平方式加一个常数的形式,根据一个数的平方是一个非负数,就可以求出原代数式的最值.。